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压力情绪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77-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现代社会的工作压力逐渐加大,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不少压力。医务人员作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救治患者责任重大,也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焦虑、抑郁以及狂躁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工作绩效,情绪的管理便显得尤为重要。
1调查方法与数据
在某医院内部局限网设立的压力情绪调查问卷表,真正有效回复142名医护人员,数据显示,80%的医护人员有疲劳感、40%以上的医护人员缺乏工作中的成就感、25%的医护理人员有焦虑感、烦躁感,还有12%的医护人员已经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医护人员的患慢性病,尤其是消化性疾病的人多。
2医护人员压力来源原因分析
2.1在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导致医护工作异常繁重。具体为:
2.1.1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医疗纠纷日益尖锐导致精神压力大。
2.1.2长期中夜班导致生物钟紊乱,三餐不准时导致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疾病。
2.1.3护理技术含量的提高,护士缺编,劳动强度增加,“累”已成为行业的普遍状态。
2.2医护人员工作遭遇信任危机,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面对的是生命与健康,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医疗科学水平限制下,面对疾病、死亡会产生一种长期的压力,而在诊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患者的不理解,容易产生纠纷。这些都是医护人员产生压力的原因。人际关系紧张是医护人员压力产生的另一重要来源,医护人员进行诊疗需要医生之间的真诚合作、医护之间的融洽配合以及上下级的理解和沟通。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关系,将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工作。同时医疗纠纷的增加也使得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2.3来自医护人员自身生活时间、家庭与事业之间的角色冲突所造成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
3解压对策
医护人员的压力及如何调适:
3.1社会压力。从社会支持系统入手,建立社会支持网,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工作压力。从医院层面的措施入手,建立成功激励机制,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情感的支持(共感、赞赏、激励);技术和物质的帮助(如钱财的支援);信息的提供(专业知识、资料、培训等的提供);评价的支持(承认、评估、及时反馈)。
4减压方式
4.1医护人员心理减压培训。医务人员特别是医生,是最忽视自我保健的群体,医生经常会提醒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但患有高血压病的医生又有几个能定期测量自己的血压呢,专家呼吁,医务人员虽然工作非常忙碌,但最好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些闲情雅致,有一些兴趣爱好,加强锻炼,爱惜自己的身体。因此,医护人员要学会用淡定的心态面对一切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社会现象。
4.2学会时间管理为自己的工作减压。医护人员长期加班、时间不固定是普遍现象,因此,医护人员尤其要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于生活。具体包括:安排放松和空闲时间,消除负性情绪,学会应对不确定性,随心所欲做工作列表,将复杂事情分解成各部分,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时间管理不要凡事一肩挑,避免一次产生太多变化,学会在必要时说“不”保护自己,避免厌倦。
4.3通过放松、运动和饮食来调节压力。这些方法需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医师或压力管理专家。一方面,医护人员要给自己预留时间能够进行一些放松训练,另一方面,是要在长期压力工作下注重低脂低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压力是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强对医护人员压力的研究和医护人员心理减压不仅是对医护人员自己的健康负责,也是对患者的健康负责。
5情绪管理
第一步是明确问题,找到不良情绪诱发源。常见医护人员中诱发不良情绪的因素依据职位的不同而各有差异:院领导主要是对医院年度绩效的担忧;科主任主要是上下级关系需求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对科室经营管理活动的筹划以及对晋升的渴望;而一般医护人员的表现则更“丰富多彩”,工作的压力,人员之间个性冲突,信心不足,担心落后于其他同事,急于取得进展,不肯听上司的意见,同事之间意见冲突导致相互怨恨等都是不良情绪的引发因素。
第二步便是针对出现的问题,根据医院现有资源确定解决的方案,以达到优化医护人员情绪健康,创建高绩效的目的。
第三步是确定最佳方法或几种方法的联合,倾听医护人员心声;建立消气室或者鼓动员工看幽默漫画,让医护人员无危害地发泄不良情绪;安排主题旅游或者沙龙等减压活动;实行弹性工作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在科室中设立咖啡室或者茶室等方法对成功解决员工不良情绪都将大有帮助。
第四步是制定一个实施时间表,将方案付诸实践。
第五步是回顾所做的努力,对工作效果自我反思、评估、接受反馈,总结提高,积累经验。
通过减压及情绪管理,使医护人员们了解压力征兆、造成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有效缓解压力的方法,提高应对压力和管理情绪的能力,正确理解个人成长不仅仅是职务的晋升,不仅仅是个人管理能力、业务技能的成长与经验积累,还包括心态调整,心灵成熟,学会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快速、便捷地处理工作中的琐事与杂事不同程度化解不良情绪驱动高绩效,减轻了压力,给予自己一个良好的情绪管理与心态来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1]孙红,任霞.医护人员工作压力构成及减压策略研究.中国医院管理,2006,07;26~28
[2]吴靖,吴素平.从情绪资本视角谈医护患关系.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3)57~59
关键词:顶岗实习 情绪的管理 压力的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42-02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够胜任企业岗位,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顶岗实习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式,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以及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在企业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效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但由于高职学生大多经历了高考挫折,加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年龄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消极的心态,情绪不稳定,心理压力大,这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顶岗实习的质量和实施,若不及时加以疏导化解,将会给专业教学和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调整和消除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不良情绪与负面压力,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是当前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情绪的特点和压力的种类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从学生角色向企业员工角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阅历较浅,心理不成熟的高职生来说,很容易产生消极负面情绪,而不良情绪的大量存在和长久积压,会形成各类负面压力,主要有:社会压力、学习压力、情感压力、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
1.1角色转换带来的困惑感
学生在实习期间,其角色从学生、受教育者、受关爱者转变为员工、服务者、成人,由于高职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较少,社会生活经验不足,这种转换让学生非常不适应,很多学生不愿认同自己的新角色,常常表现出对学生角色的依恋,以学生角色来要求自己和对待工作,以学生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带来适应上的困难,出现较大的困惑。
1.2环境适应带来的挫败感
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生活模式,环境适应能力普遍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企业的文化氛围,难以适应繁重的工作强度,难以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难以适应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等。如个别学生对实习地的住宿、饮食、气候等不习惯;对实习补助、工作时间、安全问题等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产生抵抗情绪等。
1.3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带来的失落感
多数高职生是满怀着初次参加工作的兴奋之情和对未来前途的美好憧憬来到实习单位的,对自己和企业的期望过高,对基层工作的艰苦、对企业规章制度的严格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如一线工作的单调重复,又脏又累;有些服务实习企业的“以貌取人”,还有外行管内行,同工不同酬、走后门等阴影现象。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的失落感,以及厌倦心理、自卑心理等,造成心理失衡,导致不良心理倾向甚至产生极端行为。
1.4人际沟通交往带来的孤独感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渴望交往、渴望友谊、渴望被别人理解与接纳的群体。顶岗实习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原来在校园中较单纯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如今变成了复杂的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客我关系,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自控能力,调节能力,加上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对他人期望值过高、依赖性太重,常常会产生孤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产生人际交往障碍,无所适从。
2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情绪的管理方法和压力的应对措施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目标的有效模式,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高职生完成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阶段,因此要学生、学校和企业三者协调合作,重视和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和职能分配,实现顶岗实习的预期目标和学生的角色转换。
2.1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第一学生要调整角色意识:学生是实习的主体,要认识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顶岗员工,接受和服从企业和学校双重领导,既要尊敬学校领导和老师,又要尊重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要自觉遵守企业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工作角色,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职业角色的合理转换。第二要提高交往能力:在实习过程中,高职生面对同事、师傅、管理者等极为复杂的人际关系,要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沟通交流,学会理解他人,培养合作团结的精神,不要对别人产生过分的依赖和过高的期望,既不要妄自尊大,全盘否定;也不能妄自菲薄,自我封闭,来构建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入拓展自己的人脉人缘,为走入社会奠定基础。第三要懂得宣泄转移:面对日益激烈的生存与竞争压力,实习生必须掌握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提高自我心理调适的主动性,学会心理放松。如自我激励法、心理暗示法、合理宣泄法、适当转移法、能动消除法等,来克服自负、冲动、孤僻等不良个性,培养开朗、阳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强自己的抗压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最后还要提升综合能力:顶岗实习不仅需要专业动手能力,更需要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文字能力、合作精神等。进入实习单位后,学生必须学会面对现实,把自己当做单位员工,接受并熟悉企业文化氛围和职业岗位的需求,正确看待岗位分配和薪酬分配等,正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期望值,找到现实与理想的平衡点,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快速适应实习环境。
2.2学校要加强心理教育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为此,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顶岗实习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对实习之前、之中、之后的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尽快消除不良情绪和负面压力,轻松愉快地完成顶岗实习。首先要做好实习前的心理预防:在顶岗实习之前,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心理学、人际关系与沟通等课程,普及心理学常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自我调节手段,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技巧。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道德、责任、义务、权利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并且全面传递有关企业的信息,如企业的位置、住宿、饮食、待遇、岗位等,以便让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充分准备。第二做好实习中的心理疏导: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学校要建立实习生与指导老师定期联系,指导老师向学校定期反馈的制度,不仅要指定专业指导老师,还要配备专职心理教育教师,建立实习生心理健康档案,利用网络、电话、信件、板报、心理讲座等方式建立实习心理咨询热线,也可从企业挑选出专职员工作为兼职辅导员,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对实习生定期咨询和回访,帮助学生增长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多渠道心理辅导。最后还要做好实习后的总结评价:实习完成后,除了根据学生的适应能力、协作能力、职业态度、职业素质等实习情况给出实习成绩外,学校还要进行学生座谈,讨论交流;汇总学生实结,抽取典型的事例汇编成册,积累经验,发现不足,为今后更加科学地制订专业实习管理对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3企业要改善管理模式
除了学校和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调适以外,企业也要加强校企合作,做好相应的转变。首先要重视实习生的入职培训:要利用入职培训对实习生进行的政治教育、安全教育、业务培训以及节能降耗教育等,培养实习生应具备的素质、知识和技能,增强实习生角色意识。第二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学生搭建多种活动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和素质拓展活动,如岗位练兵、参观旅游,校企联欢、体育比赛等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安心工作。企业还要改善管理模式:尽力实行人性化管理,热情接待实习生,有效安排实习岗位,派专人进行人际培训和心理辅导,为实习生支付合理报酬,为实习生制定初步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发展的空间,让表现优秀的实习生提前转正,给予和企业员工一样的待遇等等。尊重学生的劳动,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真正做到校企共育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总之,加强顶岗实习期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出现的不良情绪和负面压力进行及时化解和疏导,使高职学生真正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良好职业素养,身心健康的高技能人才,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中,帮助他们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换,最终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必学,王式正.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
[2]滕国鹏,张瑶,马莹华.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调查及应对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4).
[3]刘学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唐继红.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2009年全国优秀硕士论文.
[5]陈长生.商冬梅.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顶岗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6).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焦虑情绪;黛立新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37-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eanxit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accompanied by anxiety emotion
WANG Xia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uiyang District of Huizhou,Guangdong 51621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urative effect of deanxit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hypertension accompanied by anxiety emotion.Methods:56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accompanied by anxiety emo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28 cases in each group.The antihypertensive drug was used in both groups,besides this,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with deanxit at the same time.The blood pressure and the change of SAS were observed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third,7th and 12th week after treatment.Results:The decrease of blood pressure and SA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s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Primary hypertension;Anxiety emotion;Deanxit
笔者应用黛立新合并治疗伴焦虑情绪的单用降压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选择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入组,并符合下列标准:常规检查排除各种继发性高血压,且焦虑自评量表(SAS)标准分≥50分者,服原降压药物疗效不好者。
1.2 研究方法:选择符合上述标准的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占53.6%;女26例,占46.4%;年龄分布:20~30岁2例,31~40岁4例,41~50岁7例,51~60岁15例,61~70岁18例,71岁以上10例,平均年龄58岁。高血压病程:1年以下2例,1~3年14例,4~6年15例,6~9年21例,10年以上4例。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为28例。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后,在原有降压药物基础上另加用黛立新片早上及中午12时前各1片,共12周。然后测定其血压及SAS在第一、三、七、十二周后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根据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进行降压疗效的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有关数据用t检验,结果用SPSS10.0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
2 结果
2.1 加黛立新治疗后血压下降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现代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 是医学工作者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紧张和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1]。明显的焦虑情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一个独立的预报因素[2],并可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通过缓解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情绪。可有利于控制患者的血压,并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据报道[3],焦虑或愤怒时血内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而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二者都可引起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黛力新是小剂量三氟噻吨与四甲蒽丙胺的合剂,是一种新型有效抗焦虑症药物[4]。小剂量二盐酸三氟噻吨作用于中枢系统突触前膜多巴胺自身调节受体(D2受体),促进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使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含量增加。四甲蒽丙胺可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的再摄取作用,从而提高了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的含量。两种成分有协同治疗作用,有拮抗不良反应的效应。本药通过提高突触间隙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HT等神经递质含量,从而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5]。而心身疾病目前认为是受丘脑下部影响,与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密切有关的疾病。所以黛力新治疗心身疾病不仅改善抑郁、焦虑症状[6],对心身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且起效快,不良作用小。本研究也证实了联合应用抗焦虑药黛立新片后,焦虑情绪明显改善的同时,降压效果也较单用降压药物时明显提高,就足以证明了黛立新抗焦虑药物治疗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741.
[2] 何晓芳,译.三氟噻吨一四甲蒽丙胺联合治疗焦虑抑郁门诊病人的临床评价[J].深圳新特药通讯,1996,(8):16.
[3] 林小鸿,译.黛力新治疗神经衰弱及类似症状的新药[J].深圳医学,1999,9(增刊3):109.
[4] Lundbeek AS,Lader M,Chresten Sen J,et al.Effect of Deanxit on mood[J].J Psychiatr,1995,142:509.
[5] 赵旭东.综合医院内精神科会诊的回顾性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5,31(4):231.
关键词:民办高校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压力管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的步速加快,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压力体验。樊富珉于1995年在清华大学做的一项调查表明,71.3%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1%的学生对压力缺乏正确认识。[1]
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民办高校近年来发展蓬勃,在校人数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既会碰到当代大学生普遍遭遇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承受着比公办学生更沉重的学业、经济以及社会认同等多方面的压力。[2]因此,将压力管理类课程纳为民办高校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内容和方法,成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举措之一。
1 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压力现状
1.1 学习品质不良带来的学业压力
目前民办高校录取分数整体较低,除个别同学因种种原因高考发挥失常外,大部分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弱,缺乏系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部分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吃不透教材,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考试成绩不理想,极易产生急躁、抱怨情绪。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品质不良,主要表现为:注意的稳定性差、学习的自觉性和意志的坚韧性不良,当面对较难的学习内容时,极容易产生放弃思想,破罐子破摔,进而产生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1.2 自我中心化带来的人际交往压力
现今高校学生多为90后,这一代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一般较为优越,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及多元化的文化观念影响下,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同时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如自尊心较强,独立和果敢等;但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如宣扬个人主义,过分自尊,自私、心胸狭窄以及思维模式过于片面和偏激等。这种缺乏包容和谅解的心理缺点极易遭遇人际关系压力,在我校大学生咨询的各类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冲突问题所占的比例接近一半。
1.3 抗压能力差带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3]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颇,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认识,看待事物较为理想化,一旦现实中遇到了挫折,他们就容易失望、沮丧、焦虑、痛苦等情绪,表现出逃课、吸烟、酗酒甚至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
除此之外,民办高校一般收费较高,给部分家境不好的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同时,民办高校历史不长,社会影响不足,因而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压力比其他学校更大,这些都要求有建立符合民办高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将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课纳入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2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设计及实施思路
2.1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定位及目标
基于压力管理课程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意义,建议将其定位为高校必选选修课,面向高校各年级各专业每学期开设。
课程目标涉及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总的来说包括认识压力、识别情绪;评估压力、管理情绪;从而获得自信、愉快生活。具体来说即通过让学生了解压力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评估压力的方法,学会管理压力和调节情绪的多种策略,能够坦然面对压力,化解压力,从而获得积极、放松的情绪体验,以积极的心态、快乐的心境投入学习和生活。
2.2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
根据课程目标和定位,压力管理课主要由以下五个主题组成:
主题一:压力概述。本章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压力;压力引起的生理、认知、心理及行为反应;正性、中性和负性压力的辨别及带给人们的不同影响;大学生常见的压力源有哪些;如何觉察你的压力。
主题二:压力情绪:愤怒与恐惧。本章内容从人们常见的由压力引起的失控情绪入手,引导学生解析自己的愤怒和恐惧类型,并且学习正确的宣泄方法和管理策略。
主题三:压力管理策略。本章内容包括认知重构、行为矫正、社会支持、日记写作、放松技术等具体方法,在启发讲授与体验练习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主题四:不良心态的调节和良好心态的塑造。通过寓言故事或生活小哲理让学生领悟应对诸如空虚、厌倦、自卑、狭隘等不良心态的调节方法,并且自觉塑造自信、乐观、宽容、感恩等良好心态。
主题五: 应对就业压力――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入校起大学生就面临职场就业压力,因而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并能结合社会要求和自身特点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生涯十分必要,同时教给学生必要的职场应聘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应对就业竞争。
2.3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实施方法和形式
区别于其他课程,压力管理课程更侧重于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与感悟,将学得的观念、意识内化并转化为良好情绪体验和积极的行为方式,因此,在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择方面应突出启发性、活动性、体验性。主要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有:团体活动及互动游戏、启发讲授与体验分享、社会热点及案例分析、放松技术训练操作、情景模拟及角色扮演、心理测评等。
2.4 民办高校压力管理课程的效果评估
在每个主题课程结束后,制定并回收学生本次学习的主观性评价表,以了解学生的心得体会及意见反馈。在整个课程结束之后,通过心理测试量表对学生学习课程前后的观念、意识及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估整体教学效果,并筛选出需要进一步采取跟进措施的个体学生。
当前高校学生的压力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已有许多研究为大学生缓解和管理压力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方法参考,也为高校学生压力管理课程的开始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经验支撑。但是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对大学生压力及其管理重视不够。本文通过探讨为民办高校学生开设压力管理课程希望能给更多的高校带来启发,以开发和创建更符合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减压课程,使学生具备更高的心理素质的同时快乐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樊富珉等.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青年研究,2000,(6):40-44.
鉴于此,本文以在校初中生为研究对象,探讨音乐教育对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效果,以期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建立自我情绪调整的机制,进而提升自身情绪智力发展。
一、概念界定
1.情绪智力
情绪智力一词首次出现在Payne 1985年的博士论文中,Bar-On则在1988年的博士论文中,提出情绪商数一词,成为今日常用代表个体情绪智力分数的名词。本文所指情绪智力,是以Bar-On(1997)所提出的情绪智力模式为基础,包含内省、人际、压力管理、适应与一般心情等五种能力。后续研究对中学生的情绪智力评价,以研究对象在《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的得分为依据,包含情绪智力总分与各分量表分数。
2.音乐教育
Soong认为音乐教育是教学者所设计的音乐教学活动,期望能让师生在教学环境中互动学习。又指出音乐教育是指包含音乐在内的活动,例如:歌唱、演奏乐器、即兴创作、音乐欣赏、音乐律动、节奏游戏等。Marino指出音乐教育的目标设定,需要符合音乐教育的价值。
本研究所指音乐教育,是以提升中学生情绪智力发展为目标,并根据“Bar-On情绪与社会智力模式”提出的概念内容所设计的一系列音乐教学活动。该音乐教学活动为期四周,每周两次、每次四十分钟,内容包含音乐知识、音感、认谱、歌唱、乐器演奏、创作与欣赏。
二、实证研究
本文通过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以了解其对于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影响。本项研究的自变量为研究者设计的音乐教学活动,因变量为研究对象在《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的表现,该量表由郑圣敏与王振德根据Bar-On与Parker的《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Youth Version》翻译编撰而成,量表内容涵盖内省能力、人际能力、压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与一般心情五个分量表,其中受试者在内省、人际、压力管理与适应能力的得分,可合并形成情绪智力总分。
1.研究流程
本文选择郑州市某初级中学,经由该校音乐老师推荐与校领导批准,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整群抽样方式,选择二年级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3人,女生44人,共计97人。
本项研究采用单组前测与后测设计,具体过程如下:(1)研究者于实验介入前一周,对研究对象进行《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前测,评价其情绪智力现状;(2)实验阶段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包括音乐知识、音感、认谱、歌唱、乐器演奏以及音乐欣赏;(3)实验教学之后,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再进行《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后测,对比分析研究对象在实验介入前后测的得分差异,以探讨音乐教育的成效。
2.研究工具
本文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包含教学场所、音乐教学与情绪智力量表,具体情况如下:(1)本文研究场所主要是在校内的音乐教室,每间教室都备有CD音响、投影机与计算机、钢琴等设备,空间宽敞适合音乐欣赏、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教学活动的进行。(2)本文研究的音乐教学活动共安排八节课每周每班两节课,每次四十分钟。为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以达成实验目标,教学内容着重于音乐欣赏部分,并适时地带入音乐知识、歌唱与乐器演奏等学习;再以即兴创作的方式,让孩子自我展现,期望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接触并了解多元的音乐,而主动以音乐来表达自己。(3)《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作为本文研究前、后测的数据收集工具,由郑圣敏与王振德根据 Bar-On与Parker(2000)编制的《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Youth Version》修订完成,以情绪智力评估作为测验目的。量表包含六十道题目,可分为五个分量表,分别是“内省”、“人际”、“压力管理”、“适应”与“一般心情”;其中“内省”、“人际”、“压力管理”与“适应”分量表共计四十题,其得分依照测验手册所示公式计算,可合并形成情绪智力总分。量表得分越高,表示研究对象的情绪智力与社会能力的发展越佳。
就分量表的含义而言:(1)在内省量表得分高者,代表其了解自我情绪,亦能表达其感受与需求;(2)人际量表得分高者,表示个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了解与体会他人之感受;(3)压力管理良好的测试者,表示其在面对压力时,能保持平静的心,而较不易冲动,因此较不会出现情绪爆发或崩溃的情况;(4)适应能力良好者,代表其能有效面临环境的改变,找出合适方式处理眼前的问题;(5)在一般心情量表得分高者,表示其抱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此外量表还有两个筛选指标,分别是“正向印象”与“不一致指标”。在正向印象量表得分高者,表示该测试者企图创造过度正向的自我印象;而在不一致指标得分高者,表示受试者对相似题目的回答不一致,可能是不了解量表填答方式,或是以较不谨慎的态度填答。
本文首先将有效填答量表的原始成绩,依指导手册提供的“标准分数常模对照表”转换成标准分数。然后依据指导手册所示“标准分数范围”分类,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表1 情绪智力标准分数解释
三、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研究设计与流程,研究者于2011年9月 10日针对研究对象开展前测调查;随后在9月22日开始进行实验教学,每周每班两节课,共计八次音乐教学活动;10月26日完成后测调查。由于郑圣敏与王振德(2009)指出在《情绪智力量表青少年版》的不一致指标分数达11分(含)以上属于无效反应,所以扣除15位在前测或后测之不一致分数达11分以上者,故本文有效研究对象共8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38人。
1.整体表现
表2为全体研究对象在音乐教育实施前后,接受《情绪智力量表》调查的整体表现,结果显示在总分与各分量表之后测平均数皆高于前测。
表2 研究对象的情绪智力表现
在前测调查中,得分在“120~129分”为5人;得分在“110~119分”为20人;得分在“90~109分”为41人;得分在“80~89分”为6人;得分在“70~79分”为3人;得分在“69分以下”为5人。其中情绪智力表现普通群组,占全部研究对象的51%,显示整体研究对象在情绪智力总分表现属于常态分配。
在后测调查中,情绪智力总分的后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29人(36%),属于“普通”群组有41人(51%),属于“较低”群组有10人(13%)。相较于前测的百分比统计,发现情绪智力表现“较高”群组,其后测百分比增加;表现“普通”群组,其百分比?变;而表现表现“较低”群组,其后测百分比则相对减少。
将调查对象的个体数据进行前后对比,在前测调查中属于“较高”、“普通”与“较低”的群组,其后测表现皆较前测有所进步,说明音乐教育对于研究对象的情绪智力发展有所影响。研究者进一步针对整体研究对象在前、后测总分的标准分数进行t检验,并将结果整理如表3所示。统计结果显示,后测平均数高于前测平均数3.57分,经过t检验得p值等于.006,达到α=.01之显著水平,说明后测表现显著高于前测,表示音乐教学对于初中生情绪智力总分具有成效。
表3 情绪智力表现t检验
2.内省能力
内省能力,强调自我觉察与自我表达的概念,具体内容包括自我情绪觉察、自我主张、自我尊重、自我实现与独立等技能。若个体掌握这些技能,便能区辨自我情绪、表达自己的情绪、正确地评估自己、了解自己的潜能,并展现真正的自我。内省能力的前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24人(30%),“普通”群组有36人(45%),“较低”群组有20人(25%)。研究对象的内省能?后测平均数,高于前测平均数4.09分,经统计t检验得p值等于.013,达到α=.05之显著水平,说明音乐教育对于研究对象的内省能力具有显著成效。其中,相较于内省能?前测表现“较高”群组,其后测表现较前测退步;内省能力前测表现“普通”与“较低”之群组,在经过实验处理后,其后测表现有进步。
根据教学日志记录内容,发现学生大多能理解自我情绪并进行表达。例如,在学习单元“古典与流行、科技与创意”中,绝大部分研究对象都能区辨快乐与悲伤的情绪,同时能描述引起自己快乐与悲伤情绪的情境。另外,在学习单元“维也纳圆舞曲”中,学生多能表达自我的感受与看法。故可推知,研究对象在经过音乐教育之后,对自我了解与表达之能力有所提升,说明音乐教育对于整体研究对象的内省能力有所影响。
3.人际能力
人际能力,强调社会觉察与人际关系的概念,具体内容又可分为人际关系、社会责任与同理心。个体若能强化人际能力,便能建立并维持紧密的人际关系,成为社会团体有贡献的合群个体,并能觉察、了解与欣赏他人的情感。人际能力的前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18人(23%),“普通”群组49人(61%),“较低”群组13人(16%)。人际能?的后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19人(23%),“普通”之群组有46人(58%)。相较于前测的百分比统计,发现人际能力表现“较高”的群组,其后测百分比?变;而表现“普通”的群组,所占百分比减少;表现“较低”的群组,其百分比则相对增加。
相较于前测人际能力表现“较高”与“普通”的群组,其后测表现皆比前测退步;前测表现“较低”之群组,经过实验处理后,在人际能力有所进步。然而其进步的幅度,是否影响整体研究对象在“人际能力”的发展,经统计分析发现,研究对象在人际能力量表之后测平均数,高于前测平均数0.97分。而在前、后测分数的t检验结果,其p值等于.241(p>.05),故未达差异显著水平,说明前、后测表现未达显著差异,也即音乐教育对于研究对象的人际能?并未产生显著成效。
4.压力管理能力
压力管理能力强调情绪控制与调整的概念,具体包含抗压力、冲动控制能力。若个体能发展良好的压力管理能力,则能控制自我情绪表达与行为。压力管理能力的前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31人(39%),“普通”群组有36人(45%),“较低”群组有13人(16%)。数据显示,整体研究对象在压力管理能力的表现,偏向表现“普通”以上。在后测表现中,压力管理能力属于“较高”群组有40人(50%),“普通”群组有26人(33%),“较低”之群组有14人(17%),显示研究对象在压力管理能力之后测表现,整体偏向“较高”之表现。相较于前测百分比统计,发现研究对象在压力管理量表之后测平均数高于前测平均数2.82分,其中压力智力表现“较高”的群组,其后测百分比增加;而表现“普通”与“较低”的群组,所占百分比则相对减少。在前、后测分数的t检验结果中,其p值等于.003,达到α=.05之显著水平,说明后测表现显著优于前测,反映音乐教育对于研究对象的压力管理能?提高具有成效。例如根据第三节教学日志,学生能反省Van Gogh面对压力的态度,并提出积极面对压力的建议,显示学生已在建构其压力管理能力。
5.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强调掌握改变与变通的概念,其中包含问题解决能力、诚实与变通性的三种能力。个体拥有这些能力,便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能正视自我情绪,进而调节情绪与行为,使之适应环境改变。适应能力的前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9人(11%),“普通”群组有52人(65%),“较低”群组有19人(24%)。适应能力后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13人(16%),“普通”群组有44人(55%),“较低”群组有23人(29%)。相较于前测百分比统计,发现情绪智力表现“较高”与“较低”的群组,其后测百分比增加;而表现“普通”的群组,所占百分比则相对减少。虽然研究对象在适应量表的后测平均数高于前测平均数1.67分。但在前、后测分数得t检验结果,其p值等于.068(p>.05),结果明确说明研究对象在适应量表之前、后测量表现未达显著差异,也即音乐教育对于研究对象的适应能力未达显著成效。
6.一般心情
一般心情着眼于自我激励的概念,包含快乐与乐观主义。通过培养正向的心情,能使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足,同时会看到事物的光明面,并以正向的态度面对困难。一般心情的前测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25人(31%),“普通”群组有37 人(46%),“较低”群组有18人(23%)。结果显示整体研究对象在一般心情的表现分布较为平均。在后测结果中,研究对象表现属于“较高”群组有31人(39%), “普通”群组有38人(47%),“较低”群组有11人(14%)。相较于前测百分比统计,发现情绪智力表现“较高”与“普通”的群组,其后测百分比增加,然而进步的幅度不大;而表现“较低”之群组,所占百分比则相对减少。
对比分析显示,研究对象在一般心情量表的后测平均数高于前测平均数2.59分。而在前、后测分数之t检验结果,其p值等于.024(p
四、建议对策
1.对音乐教师的建议
本研究结果指出,音乐教育对于中学生情绪智力的发展具有成效,尤其是在情绪智力总分、内省能力、压力管理能力与一般心情表现,达到显著的差异成效。本文研究的音乐教学是以教科书的选曲为基础,并加入相应教材进行设计,因此教育内容符合学校教学要求。今后,通过鼓励学校音乐教师运用音乐教科书内容,辅以情绪智力发展的概念内容进行教学,将有助于提升中学生的情绪智力与身心发展,拓展音乐教育功效。
2.对班主任的建议
班主任是中学生在学校环境中常接触的对象,鉴于音乐教育能改善学生之情绪智力,故建议班主任能在班级活动中融入音乐教学,使中学生能在长时间的学校环境中强化情绪智力发展。再者,从文献内容得知,音乐能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人际关系、道德与智力之发展。故鼓励班主任能善用音乐教育为工具,以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个体尊重自己与关怀他人的态度,适应学校与社会的生活。
3.对学生家长的建议
亲子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并行发展,是促进学生正向成长的主要关键。故建议学生家长能以音乐作为亲子沟通的策略,从了解孩子的音乐喜好,进而引导孩子以音乐作为情绪表达与情绪调适之媒介,强化亲子的沟通与了解,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Bar-On, R. Emotional and social intelligence: Insights from the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 In R. Bar-On & J. D. A. Parker (Eds.),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ory, development,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2000.
[2] Bar-On, R.The Bar-On model of emotional-social intelligence (ESI).Retrieved November 10, 2009, from http:/// Article prof Baron.pdf,2005.
[3] Cash,R. When depression brings teens down. The Education Digest, 69(3),2003.
[4] Goleman,D.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Bantam Books,1995.
[5] Marino,J.Musical activities.School Library Journal,45(5),1999.
[6] Soong, C.A.The nature of engagement across a first-grade classroom's literacy and music activity settings.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Los Angeles,A,2003.
[7] Vail,K.Helping students through depression. The Education Digest,70(8),2005.
[8] 郑圣敏,王振德.情绪智能量表青少年版指导手册.北京:心理科学出版社,2009.
[9]卢家楣.对情绪智力概念的探讨.心理科学,2005(5).
[10]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 心理科学,2004(2).
[11] 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12] 王晓钧.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