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余数的除法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教学反思;反思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16-02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此句中所说的“困”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有“困”就需要进一步地深思,不断研究寻找对策,从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在新课改后大力提倡的教学反思。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由来已久。既然新课程改革别强调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那么反思是什么呢?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与进步的阶梯。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提高教师自我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水平。教学反思现已成为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课改后,在纸质教案书写中,我们特别预留了此项环节,通过教学反思,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获得了进步。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笔者结合小学中年级阶段数学教学,浅谈如下:
第一,目标达成自诊法:教师讲完一节课后,并不代表教学任务的结束,最重的一个环节――教学反思才刚刚开始。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反思,这种反思是结合自己在备课环节预设的目标而自问:我的教学目标是否已顺利达成?教学重点是如何引领学生一步步跨跃过去的?教学难点又是如何引领学生一点点突破的?有多少学生百分之百达成了教学目标,又有多少学生需要进一步练习才能掌握与巩固?还有什么新的不曾关注的疑点?……这些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是反思中最应要考虑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反思内容:(1)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2)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3)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顺利解决了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4)绝大多同学已经在课堂上掌握了预定内容……总之,通过目标达成自诊法,教师自己对教学的内容预设及目标达成了,做到了内心有数,也利于下一节课练习课的有的放矢。
第二,课堂效果自问法:它从属于自我回顾性反思,反思的重点则是师生的互动,教师的引领方法以及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情况。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要自问,一问:本堂课的师生互动做得如何?二问:本堂课的亮点教学有哪些体现?三问:作为学习的主人的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了些什么?四问:本堂课下来有何不足需要在下次改进?通过这些问题的反思,权衡得与失,思考利与弊,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会不断提升,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了如下的反思:(1)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2)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动手动脑学数学,也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3)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学生们动手动脑,圈一圈,猜一猜,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中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4)如果下次讲授这一课,要注意把握学生活动的时间,同时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等。
第三,同行交流研讨法:俗话说得好,外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一定要多参与听课,更要注重参加评课,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阵地,因为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当同行们围坐一起倾心交谈,探讨教学得失时,是智慧的火花闪现之时,同行诊断性反思最容易收获到于教学有利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例如,作为校内公开课,笔者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首先作了自我反思,然后教研组进行小组教研评课。在评课中,有的老师提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可行性建议,给我以启迪。评课过程中我不仅做好了记录,而且通过反思认为同行的意见颇有道理,自己之所以不能察觉也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参与教研活动,特别是听课后的教学反思工作,让讲公开课的老师有效地提升了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四,优质课观摩分析法: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不同学校不同地区间的教学交流更加频繁了,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同时,信息技术发达了,名家名师的讲课视频在网上比比皆是,我们只要擅长学他人之长,就会学有所得。榜样对比中反思更能促进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例如,笔者在教学后喜欢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讲课视频,然后和自己的教学过程作比较,寻找差距。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参加一些继续教育学习活动,多与名师接触,从理论上、方法上不断提升自己。既可以是整体的理论性学习,也可以有针对一堂课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对比,我们既要虚心学习他人之长,通过分析学习,坚持自己的好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长,在学习与借鉴中前进。
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倡导者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如果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当我们进行完课堂教学后,千万不要对教学任务画上句号,让有效的教学反思更好地促进教学工作吧。
参考文献:
教研活动结束,整理抽屉,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摞摞打印教案、手写教案、红的、黑的、密密麻麻的评课记录,这些都是此次磨课的珍贵印记。
感悟一: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一次次试讲,一次次反思,一次次更新,一次次收获,这其中有过困苦与彷徨,有过希望与欣赏。在“磨课”的这一周里,经常有老师问我是不是很累?而我,总是用微笑来回答,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因为我是幸福的。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数学团队的老师为我磨课中的每节课煞费苦心。每次的试讲中,他们总会认真听,听后为我献计献策,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我不断完善教学设计、理清教学思路。每次评课后,我将大家给我提出的意见进行整理、修改,再次完善自己的教案。经过透彻地分析与理解,再进行第二次试讲,各位教师再次听课、评课,将两次课堂进行比较,总结出我的进步与不足。当时大家坐在一起给我耐心讲解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大家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那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团队精神的良好体现。我也一一记录下了大家的宝贵意见,消化吸收,不断改进、不断提高。
感悟二:在磨课中历练自己
使学生联系具体情景,初步认识乘、除法的意义;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应用学过的表内乘除法计算解决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理念,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计算还是会出现个别偏慢,易出错等粗心问题.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依赖心理,畏难情绪。这个学期我应该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思维的发展、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使学生知道“l时=60分”,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二)数学思考方面
通过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向学生渗透简单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措施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法渗透。
教师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重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努力将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走神,学生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很差,作业不够规范,马虎、粗心现象特别突出,再加上很多家长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在这个学期我更应该关注的是使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继续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的教育力度。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在教学中的主要活动: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题分析能力。
(以上在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在本学期末进行测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4.结合研究课题《问题教学法》,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应用题分析能力。
5.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在学生中建立“一带一”小组,把培优辅差工作落到实处。
五、教学的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4.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预期效果:
1、使学生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计算准确率达到95%。
2、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3一、全册教学内容
1、乘法和表内除法(二)包括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余数的除法;乘除两步计算式题。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4、直线和线段。
5、万以内的加法。
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数的笔算。
二、教材分析
1、表内乘法和除法(二)。
主要学习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有余数的除法,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表内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是一切整数、小数、分数乘除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之一。学会解答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有助于理解分数、百分数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同时可为寻求解答有关倍数关系的复合应用题的捷经创造条件。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主要学习计数单位百、千、万数位顺序表,万以内数的组成及读法和写法。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学习万以内四则运算就有了基础。学习多位数的读写也就不会有困难。算盘的认识,主要使学生了解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从而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
主要教学这些单位的具体大小,单位间的进率和化聚。这些知识,对于学生运用数和量的工具,去进一步认识周围事物,解决实际问题,都是至关重要的。
4、直线和线段。
主要教学直线和线段的直观认识。介绍直线和线段的特征。指导学生量线段的长度和按指定的长度画线段。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形体的基础。
5、万以内的加法。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万以内的笔算加法及连加的计算。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加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口算和笔算打下基础。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位关系。
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
3、掌握加法的笔算法则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能较熟练地进行万以内的加法笔算和百以内的加法口算。掌握用调换加数位置验算加法的方法,初步具有验算的习惯。
4、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和质量单位克,掌握相邻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化聚。
5、观认识直线和线段,会量线段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6、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品质。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7—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难点:倍数关系的三类应用题;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化聚。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4一、班级分析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9、要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及资源,在光盘播放教室、卫星接收教室进行上课。
10、上课前要利用农远资源进行经心备课,写好农远专用教案,并准备好课件资源,要以利用农远资源为主,要求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样促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运用远程教育网络。
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仍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注重有创新、开放精神的主动学习,同时,努力培养学生严谨、塌实的优良习惯,从而达到二年级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人,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三、本期教学内容
以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四、教学要求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
学会运用所学单位测量生活的物体,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
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4、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
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五、教学重点
1、有余数的除法。
2、认识一千以内的数及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六、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七、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
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八、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教;师范生;小学数学;讲课
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试讲是培养师范生成为新教师的重要方式. 本文就小教师范生小学数学试讲中常见的问题给予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给出相应的教学案例.
小教师范生小学数学试讲中常见的问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教师讲课基本功方面的问题,一类属于小学数学专业内容方面的问题. 下面分别给予叙述.
一、教学基本功方面,常见的问题有
(一)教态不够好
试讲时表现紧张. 例如:口误较多,语速过快,缕头发,踮脚,掂粉笔,老扶眼镜等. 还有的,眼皮上翻或脸朝一个固定方向或固定的某物,某人,甚至眼光朝向窗外. 其实语速过快就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学生对新的数学知识是很难接受的. 倒不如语速放慢,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步伐,这样既减少了口误,也放松了自己的心态,缓解了自己紧张的情绪,从容地上好一节课. 那么在讲课中,教师的教态应是怎样的呢?教态应该端庄,亲切,自然大方. 具体一点就是衣着得体,双手自然地放在讲桌上或做相应的演示,用充满爱的目光撒向每一名同学. 在讲解黑板上题时,身体与黑板成的角要低于30度,讲解黑板最左端的或最右端的知识时,教师就将身体移到相对的一侧,尽量多地将黑板面展示给学生. 不要一直站在讲台上,学生练习、操作、游戏时,走下讲台,指导一下,表扬一下. 在出示教具时,将物体举起,放在教师的左(右)上方且配以适时的语言直观讲解. 从学生的表情中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是否在听,是否理解了,是否掌握了. 学生无所谓的表情说明没听,需要教师及时把他“拉回“教室,学生若是满脸困惑的表情,说明应对该知识点进一步讲解,学生若是做到一半时,又摇头,又咬笔,步骤不知如何写,说明教师应做一下示范.
(二)语言不够简练,不严谨,缺乏过渡语言
普通话标准,语言清晰是教师讲课最基本的要求. 数学教师的语言不要求优美动听,不要求含蓄有诗意,而是简练,有逻辑性,还要一语中的. 语言简练就不要有赘语及“嗯”,“这个”,“那个”等口头禅. 过渡语言不要只是“然后”一个,还有“接下来”, “下面”, “同学们很棒,出个题考考你们”, “老师有个疑问,请你们帮老师解答一下好吗”,“老师想让你们当一下小医生”,“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猜猜看,谁是智慧星”等. 数学是很严谨的学科,讲课时不能随意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定义,扩大定义或定理的应用范围,说话要有理有据,这是指逻辑性. 例如,某师范生试讲三角形的定义时给出的是“三条线段连接构成的图形”,而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给出的是“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再如,“进位加法”中的竖式法要求“满十向前一位进一”,师范生在试讲中出现满十“可以”向前一位进一,这是不对的,满十“必须”向前一位进一,“可以”在前一位的下面或上面标上小“1”做记号.
(三)互动少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应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要改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要向课堂输入更多的活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 然而互动性少,这是师范生试讲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高招师范生. 高招进来的小教师范生经历了“炼狱”式的高中生活,激情被冲淡,留下更多的是平静和平淡的心态. 或者是习惯了高中阶段的“练习题”课堂,认为只要把新知识讲清楚,然后做大量的练习题就行了. 其实,这种上课方法适合于高中生,却不适合于小学生,尤其不适合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好动,坐不住,让他们像高年级学生一样坐着不动认真听四十分钟很难,应该根据他们活跃,思维无定式的特点,设计“游戏式”的活动性的课堂. 例如:认识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时,不是给出定义指出相对性,而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体会和感悟上下左右的相对位置关系,无需定义. 让学生摸摸自己的左肩,跺跺自己的右脚,把数学课本摆在铅笔盒的下边等活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再如讲解有余数的除法,不要直接告诉学生除不尽有剩余就叫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应该小于除数. 让学生动动手,平均分一分小木棒,体会一下遇到有剩余的情况怎样处理,再引入本节课. 让学生多分几次,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发现除数与余数间的关系.
(四)课堂气氛调节得不够好
如游戏时,学生情绪高涨,若是更多的学生想参与,可能会出现乱走动,乱插话等意外事件. 教师应在课前考虑到上课时所处的环境,上课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准备好有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有名学生在讲“有余数的除法”中,让七名同学分别代表星期一至星期天站在一排,若今天是星期一,那么七天后是星期几,请这名同学站出列或其他同学说应该谁出列呢?学生乱猜现象严重,甚至是哄笑等. 这样的活动设计是否有意义呢?若是放在一节课的末尾还能使学生的兴奋点不至于太高,若是放在一节课的中间时,课堂气氛将不易控制,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一节成功的课,课堂气氛应该紧张有序,但不失活跃. 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小学生在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是小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保证,也是一堂课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如讲解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学生看到钱时非常兴奋,课堂气氛很难控制,更不要说模拟拿钱买东西了. 怎么办?可以用市场上放大的人民币卡片来代替真币,既能讲解清楚人民币的特征又降低了学生的兴奋点,控制了课堂气氛,使本节课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另外一种是与小学数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型问题,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一)教学重难点没有把握准,或者没有“点”透
例如,在小学数学中三角形的特性“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讲解中,先让学生动手摆给定长度的木棒看能否构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这一特性,可以去判断能否构成三角形。由于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要计算三次. 其实只需计算一次就好. 即只要看“两个最小边长之和是否大于最大边长”,这就是没有点透. 再如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都知道了物体做成三角形不容易坏,但到底三角形的稳定性指什么呢?很多师范生试讲时搞不清楚. 三角形的稳定性数学上是指“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确定了,三角形的形状就唯一确定了”,简称为三角形的稳定性. 再如,长方体认识中,学生由实物讲解棱和顶点,长,宽,高,或者是由课本的长方体图来认识长方体. 其实学生首次接触立体图形,需要经历一个从二维到三维的变化过程以及实物几何化的过程[1],这才是学生上课时遇到的困难,也是我们老师讲解时要注意的难点. 怎样将实物长方体盒子和课本上的几何图联系起来呢?我想可以用多媒体或是实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一个长方体,将长方体与其他物体区别开的是长方体的面,把每个面都拆去,就剩下了一个物体的框架结构,也就是课本上绘出的图形了. 而不是一句长方体物体我们一般用这样的几何图来表示,从而把这个抽象的过程留给学生.
(二)把新授课上成练习课,甚至是复习课
根据教学任务,数学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主要任务的课,新授课教学的重点是知识的理解,而练习课属于知识的巩固和转化,教学重点是知识的记忆(保持)或是熟练地完成各类练习(应用题). 复习课重点是知识网络的形成,师范生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不同的课型. 但在师范生试讲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就将这几种课型混淆了. 例如有名师范生讲四年级下册三角形这一章时,一个课时讲解了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分类,这么多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讲一下做一个练习,用了满满四十分钟. 但每个知识点都没有讲透,那么这节课就是很典型地将新授课上成了复习课. 还有名师范生讲三年级“万以内的加减法”, 先讲拆数,又复习了前面的知识了用去了十分钟,接着讲了“竖式法”的加法和减法十分钟,后面全是练习. 这样的课也不能算成功,复习得太多,练得太多就不是新授课了,就成了练习课了!正确的做法呢?复习不要太多,“竖式法”多讲一些过程. 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摆小木棒,体验一下“满十向前进一位”,讨论一下在前一位标记小“1”的重要性. 少做几道练习题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缺乏板书设计
表现在,讲课时不知道哪些内容需要板书,哪些内容不需要板书,讲课时只用中间一小块写了擦,擦了写等. 数学与其他学科在教学时有许多不同之处,既便是用多媒体教学,黑板的板书也不能省略,这样就能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过程. 那么,黑板一般怎样用,板书设计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黑板一般分为主板面和副板面,主板面写的是本课的重点,需强调的地方可改为红色粉笔、画圈区别等,重点例题应保留. 副板面可擦,用于复习、练习等. 我们一般把一块大黑板分成3到4块小黑板,主板面一般设计在最左边或最右边,常规下我们从左到右依次写,一节课下来,要有留给学生可以小结的板书. 数学的板书设计要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板书设计又分为网络式板书、对比式板书、图表式的板书等[2]. 板书设计示例如下:
(四)不能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适当调节教学内容[1]
表现在备课时备了很多内容就拼命加速讲解,一定要把备的内容讲完,这是不对的. 学生如果反馈信息是“难”,那么就应放弃后面要讲的,把讲课重难点放到学生“难”的地方. 还有的师范生,备的内容太少,讲个十几分钟就没的讲了,后面就上自习. 这样就太浪费时间了,至少应吩咐学生练习的内容注意的问题等.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师范生至少要备好一章的课,上课前把一章的课后练习都认真做一遍,再开始讲新课,题型要归类讲解.
(五)作业布置,要求不到位,要求不明确,造成教师课后的麻烦
例如:要求学生交作业时写上日期、第几次作业等. 要求学生做错的题目必须有订正,及作业上交的时间等. 作业布置我们提倡分层,基础巩固练习、提高练习、思考题也可布置. 题目是下一课讲课的内容的一个预备,也可是发散型的,如跟家长去购物,制作一个风车等.
师范生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基础上,进行试讲是很有必要的. 试讲是走上讲台当教师的“前奏曲”,也是各种基本功综合运用的尝试. 重视试讲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锻炼,有助于师范生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参考文献】
[1]赖南燕,胡启宙. 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
[2]张卫国,卢江.小学数学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根据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我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数学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1986年起,我所教的班级不留笔头家庭作业,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主要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改变教学策略。即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组织作用,适应儿童的学习,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愉悦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1.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学校是由教师和学生两部分组成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着想,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经验证明,数学知识几年不用,大部分就会被遗忘。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能使人终身受益。国外一位著名的教育者认为:所谓教育,就是学生忘掉所有“书本知识”以后剩下的那一部分。如果我们向学生传授的只是书本知识,长期不用,几年以后学生就会一无所获。所以我们的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有良好的心态。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只是语言上的,最主要还是行为上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具有感染力,即使是每节课老师站在讲台前的这一段时间的精神面貌,都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学习效果。我牢记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把所有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留在教室的门外”。我在每节课前除做好教案、教具准备外,尽量控制不愉快的心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努力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充满生命的活力。只有教师的情感到位了,学生才能产生学习的激情,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样便达到了教与学的双向优化,使教与学进入一种最佳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适应儿童的学习
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身心需要。我们教师的工作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活生生的未成年的孩子。教学工作光靠教师单方努力是不行的,教师的外因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要想使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要求。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基础教育时期是促成或扼杀儿童好奇心的关键时期。如果有一个适合的环境,好奇心就会自然地继续发展,从而进一步形成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是创造型人才所必需的。小学生在真实的事物面前会有许多的不理解,但是,不理解的东西越多,不理解的思想越能使小学生深感惊奇或诧异,由此出现的激奋、惊奇、诧异就越能够纠正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衰弱、萎缩状态,唤醒正在沉睡的脑细胞,迫使大脑加紧工作,积极活动。如此,在学生大脑里产生许多“为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恢复学生高度的求知欲和好学精神,使学生主动去探求数学知识的奥秘。新奇和惊讶之感是思考的开端。如讲“年、月、日”一课之前,我带学生唱“三百六十五个祝福”这首歌,歌中唱到“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唱后问学生:“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是什么意思?是每年都有365天吗?为什么有时是366天?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们还知道一些什么?”一首歌引起了诸多的为什么,引起了诸多的新奇和诧异。同学们带着许多的疑问、好奇,积极地投入到查找资料、询问家长的求学活动中。当正式上“年月日”一课时,同学们都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所获得的有关知识。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被学生讲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学生带着问题、好奇去搜集信息的同时,不但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问题,还博览了群书、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与别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2.想说,就让学生多说。
好问、好说也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自己知道的事情想说出来,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想发问,这是主动求知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份天性,为所有的学生创设“说”的条件。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一课,看度数时,到底是看内圈还是看外圈的刻度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自己突破难点,我找两个已经会量角的同学到黑板前来演示量角(由于没正式学习,多数同学都不大会量),我问男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内圈。)又问女生:你看的是哪圈刻度?(外圈。)我接着幽默地说:“看来要看哪圈的刻度还要分男女吗?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时机成熟了,立即有同学提出:为什么有时看内圈刻度有时看外圈刻度呢?前边的同学指着黑板上的角,边演示边说,很快就讲清楚了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学生给学生解答,往往比教师讲还清楚,因为他们的语言更接近,感受更亲切,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
在讲“长方形、正方形认识”一课时,当课要结束时我问大家“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一个女生站起来说:“能不能说正方形是长方形进化得来的呢?”话音刚落,一男生等不及举手站起来便说:“进化是指活的东西,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的变化。正方形不是从长方形进化得来的。我认为,可以理解正方形是通过长方形转化得来的。”我表扬了这位男生,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他自豪地回答:“常看书,书上的知识可多啦。”同学们向这位同学投去了佩服的目光。这位同学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并对其他同学起到了感染、教育作用。
3.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
有人曾说过:听了,一会儿就忘了;看了,就记住了;动手操作了,就理解了。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前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手是脑的老师,服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手上有丰富的神经,每一根神经都与大脑相通相应。手在大脑的指挥下活动,大脑在手的活动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认识得快,认识得深,有时会起到眼耳等器官起不到的作用。所以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某些知识是必要的,是高效的。好动手也是儿童的天性之一。
例如,在教“7÷3”这道有余数除法时,可以让学生把7个圆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这7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学生怎么分也分不开。老师问:“每份有几个”?学生说:“每份有2个,还多出一个。”老师说:“像这样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题,就是有余数的除法,多出的一个叫余数。”这样建立起来的“余数”概念,学生不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着老师多费口舌去讲解。动手操作也是儿童最感兴趣的事,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三、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要通过数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孩子越来越聪明。而达到这个目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热爱学习,热爱数学。目前我们教育的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对学习的热爱丧失了,出现了严重的厌学现象。学生们所厌弃的不是最基础的知识,厌弃的是人为地搞得复杂难懂的数学,厌弃的是教师提供给他们的一成不变的那套老模式。
1.要让数学适应学生。
一个好的厨师要考虑如何适应顾客的口味,是厨师要去适应顾客,而不是让顾客去适应厨师;一个好的演员要研究如何适应观众的欣赏水平,而不是强迫观众适应他的演出。作为义务教育的小学数学,应该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当学生不能适应数学时,我们要改造数学,对数学实行再创造使得它适应学生的学习。让数学恢复它质朴的、自然的、由繁到简的、生动有趣的本来面貌。
在学习乘法认识时,我让同学观察图形:(:::)怎样计算共有几个圆片,同学们除用加法计算外,还用了3×2=6,2×3=6两个乘法算式,并说明了理由。从此学生就明白了,两个算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一个问题有两种方法来解决。我就没有让学生严格区分谁做被乘数,谁做乘数。减轻了学生不必要负担。因为对于严格区分被乘数、乘数,我就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中学生不用区分,为什么数学专家都不用区分,非要让七、八岁的孩子严格区分呢?数学本身是简单的,为什么非要把它复杂化呢?复杂得让孩子听不懂、说不清,又用不上!如果我们总是让学生来适应数学,而不是积极改造数学,让数学去适应学生,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无法挖掘,学生创造力就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2.教学形式要丰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复做一件事情,会很厌烦。学习也是一样,每天总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也会厌烦,导致厌学、学习成绩大大降低。同样的知识,教学方法经常改变,小孩喜欢新鲜,学习兴趣就会明显提高,有了兴趣,就有了力量,学生的主动性就能得以发挥,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