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惊弓之鸟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浙江特级教师 周一贯
进入新世纪的中国教育,肩负着历史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因而“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然而眼下以为作要标识的教育科研,颇令广大教师困惑,总觉得教育论文似乎与日常的教学工作有一大截距离,一时要跨越它,不免举步维艰。那么,教师专业研究的思路是否有必要重建?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探索中,让教师从“写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不失为是一个既正确又有效的好方法。
“写教学故事”就是让教师将自己认为很有意义的某一教学事件,具体地记叙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案例。在叙述故事的同时,可以不拘形式地结合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或体悟。显然,这样的教学故事和教育论文是有着根本区别的。如在表达方式上,“教学故事”是以记录实事为主,而不是以论辩为主;在文章体例上,“教学故事”是记叙为主,兼有一点夹叙夹议,而不是纯粹的议论文;在写作 思路上,“教学故事”常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方式;而不是由论点为中心的演绎思维方式。由于“教学故事”记叙的就是教师发生在自己工作中的那些具体事情,有着亲历的基础和“情境性、形象性和行为性”的依托,教师把它写下来不仅不会觉得困难,而且会善于、乐于讲述众多的这样的故事。
请先读一读俞东江老师写的一则题为“感悟‘笑笑’”的教学故事:
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我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更羸笑笑说:‘不是我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后句:“更羸此时为何‘笑笑’?他在笑谁,笑什么?你们能读懂这里的‘笑笑’吗?”
学生很有兴趣地默读思考。一会儿,议论便展开了,而且出乎意外的热烈:
“更羸在笑魏王,笑他大惊小怪,笑他无知。因为当更羸说不用箭就能把大雁‘射’下时,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当大雁被更羸‘射’下来后,魏王又大吃一惊,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我认为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因为更羸说到做到,他成功了!”
“从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可以看出,大雁掉下来是在更羸的预料之中的,而且课文前面就讲到‘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大雁射下来。’从‘只要……就……’可以看出更羸对这件事很有把握,大雁被‘射’下来,不是凑巧的。所以更羸的笑是胸有成竹的笑,是得意的笑。”
“啊!是胸有成竹的‘笑’,也是十分 得 意 的‘笑’。”我点了一句。
“我有补充,更羸的‘笑笑’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包含着一种谦虚。尽管他很有把握,可他还是说:‘我可以试试’,并不是很狂妄的笑。所以,只是‘笑笑’,没有大笑。”
“我认为更羸还在笑那只‘惊弓之鸟’。因为那只大雁,虽然受过箭伤,但也太胆小了,听到弦响就被吓坏了。”
……
我为大家的议论感动了,说:“同学们对更羸的‘笑笑’理解得非常透 彻,那更羸的本事又是怎么来的?”于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同学们的思路又开始登临一个新的制高点。
课文中仅此“笑笑”二字,但感悟的空间却很大。让大家自由地议论,就很自然地对整篇课文作了整合的思考,才发现了在“笑笑”背后的丰富蕴意,以此“点”带动“面”,使“笑笑”这个不起眼的词成了“感悟”的触发点。
过去,我常为学生感悟不起来而困惑,现在看来是没有找准“感悟””的“触发点”。一旦找对了这种极富挑战性的“触发点”,学生的感悟就会自由地奔涌而出。这与更羸的“只拉弓,不放箭”之巧妙,是否也有异曲同工之理。
案例一:
一位教师在教学《惊弓之鸟》时。师: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不佩服更羸?生1(大声嚷叫):“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一个平时学习很不认真的学生。教师(沉默了一会儿):哦,那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真是生不逢时啊!(生不好意思地笑)师: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生沉默,纷纷看书静思,五分钟后,陆续举手)生1: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了他能仔细观察,在常人眼里看来是极普通的一只大雁,他却看出了它飞得慢,听出了它叫的声音也很悲惨。生2: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更显示在了他熟知大雁的心理,知道它听到弦响,心里定会十分的害怕,定会拼命地往高处飞。这样一用力,伤口就拉开了,便从高空中掉了下来。师:你们现在佩服不佩服更羸?生1:我佩服更羸,佩服他仔细观察的能力。我平时就缺少这种能力,对一些常见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发现不了新的东西,所以写文章时,写出来的东西也很平淡,以后我要向更羸学习。生2:我佩服更羸,佩服他能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并进行科学地推测,如果是我,即使看到了这只大雁,也并不能知道它受过箭伤,孤单失群……
案例二:
一位教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就有过一段师生、生生挖掘文本的对话。师:“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给诗人张继带来了怎样的感受?生1:诗人考场失意,羁旅他乡,听到钟声,心情更加忧伤。生2:诗人在羁旅中无法入眠,听到钟声,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师:据记载,诗人在写就《枫桥夜泊》后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更加发愤苦读,最后中榜受官,成就了一番功名。有人曾说,是寒山寺的钟声给了他启发。生3: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其余生大笑)师:作为寺庙,历来重禅道。佛家中讲“闻钟声,心神净,智慧长,菩提生。”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恰好如醍醐灌顶,可能使深谙禅道的诗人猛然警醒,从而悟出了人生真谛,一下子振作起来。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1.“突发事件”的教育价值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课堂上出现的这种“突发事件”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主体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认识。知识具有绝对的主观性、相对的客观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征。任何知识都有生存期,所有的真理都是相对的。知识可以分成两类:已被证伪的知识和尚未证伪的知识。因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批判能力应该成为学生必备的能力。案例一中“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和案例二中“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的大胆质疑,都表现出可贵的质疑精神。如果教师对于这些课堂上生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案例一中教师反问该学生“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了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这样一来,就把学生的质疑转换为对新问题的探究和对错误观点的批判上来了,有助于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
(2)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自主精神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如何探索新知?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自主精神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自行组织学习,把学习的自放到学生的手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拥有权放到学生手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个案例中“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这些问题是学生自主发现的,要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构建新知。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所强调的重要教育目标。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部分:探究意图(需要)―探究方案的策划与设计―探究方案的实施与开展(探究行动)―反思(总结和结论)。学生提出问题即有了探究的需要,根据题目的大小可以设计探究方案。对于案例中“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是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你信不?”“钟声怎么会给他启发?假如是我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受益匪浅了?”这两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探究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突发事件”背后的启示
课堂上生成的教学资源具有即时性的特点,稍纵即逝,如何才能充分利用这些即时生成的教育资源呢?两个案例中,教师不随意否定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质疑表示欣赏,保护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样做不仅即时化解了课堂危机,而且生成了其他教育资源,培养了学生的批判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正确语文情感教育的绝好素材。
一、创新教育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有利于受教育者树立创新志向、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增长创新才干、开展创新活动而进行的教育,都可称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教学生去掌握已知、探索未知;要教学生去开拓进取、除旧创新。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创新能力,便不会有今日人类的文明,可能还同猩猩它们一起还过着钻木取火的原始生活,如果爱因斯坦,爱迪生等人没有创新能力,他们何以取得巨大的成就与收获,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说是庸才;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青少年培养创新能力具有极其重要性。我国要到2050年左右赶上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成为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宏伟的计划需要这一事业的继承者,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二、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要立足于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按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但有的事情和问题按常规思维却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得大胆求异,突破思维定势,从事情或问题的反面去想,以取得成效。这就是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型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绝顶聪明就在于从反面设想,使水离人,砸缸放水,救了落水的小孩。司马光之所以能在紧急关头用“砸缸”的办法救出落水儿童,正是因为他的思维有异于普通人,也是他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较好发挥的体现。再如,在讲《狼和小羊》一课时,当我们都沉浸在绘声绘色地分角色朗读时,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狼那么凶残,想吃小羊易如反掌,为什么还要找借口呢?”这时,其余学生也纷纷附和着:“是啊是啊,狼吃小羊扑上去就得了,为什么还要找三个理由呢?”于是,我竖起大拇指,先夸奖了那个孩子一番:“你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连老师也没想到,你真是个会思考的孩子!”然后就组织全班学生分组讨论。随后的发言更是让我感受到他们身上的无穷潜力。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的效益
2、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我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催化剂。他们一次次地课堂发现、探索、获得,一次次地写作,总能获得我如实的评价、赞赏,这对于激励学生永葆学习语文兴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同时,对学习语文保持沉默的学生也是一种鞭策。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道理。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忽略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可言,我们更不能谈创新能力。在新课改中,我们不能完全抛开原来重视基础知识的传统,在一些新课改的教学范例中,发现一些教师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完全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一节课下来,师生欢声笑语,好不热闹,但学生除了暂时的愉悦,结果什么知识也没学到。我们可以在快乐中学习,但不可以只快乐,不学习,那将违背教育的原则。
关键词: 赏识 赞美 肯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你、我、他,我们有谁会拒绝别人的赞扬呢?更何况是那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他们更渴望被欣赏,更渴望被赞扬。因为赞扬会激起人的心志,开发人的潜能,能让人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一点在儿童身上尤为突出,尤其是教师的赏识教育更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他们会把这种赏识化为一种无穷的巨大动力,产生一种积极的、强烈的心里冲动:我不比别人差,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因此,他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窦桂梅老师说:“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老师的也要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赞美他。”一颗星星,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期盼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颗等待的耐心,都将给学生们带来不可估量的动力。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新课改形势下,学会赏识学生是实施课改的有效途径。当然,在教学中,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数老师都会不由自主地对他们加以赞赏,可是要赏识每一个学生并不容易。有些孩子已在老师们的不经意中被遗忘。我曾经在听课的过程中突发奇想做了一次统计,一节课中课堂发言次数最多的孩子竟然有十几次左右,最少的孩子只有0次,单就课堂发言确实有部分学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因为学生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个性品质,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那么老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呢?使他们不再被遗忘呢?回想从教十余年的经历,我是否做到用爱赏识每位学生,关注个体的差异呢?在教学中也有被我遗忘的角落。
一、孩子,我想做你的朋友
一(1)班顾倩玉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女孩,平日里很少与人接触,终日少言寡语,对我更是敬而远之,课上很少发言,举手很罕见,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她的唯唯诺诺与我的干练简直是“水火不容”,偶尔喊她回答问题,可看到她那一副“惊弓之鸟”的样子,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因而时间久了常常忘记了她的存在。
周三晚上放学,照例各班巡视一圈,只见顾倩玉的妈妈拉着她走来,顾倩玉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我心中一阵反感(耽误我下班的时间)。孩子的妈妈一阵客气,我也热情地询问来者事由,原来顾倩玉的手被同桌用铅笔尖戳了几个小洞,事情发生在美术课上,而顾倩玉竟一声不吭地忍着,既没有报告老师,又没有与同桌发生争吵。孩子的妈妈请我出面处理这个事情。看着孩子受伤的小手,同是母亲的我理解此时孩子妈妈的心情。我首先向孩子的母亲道了歉,表示没有照顾好孩子是我们老师的失职,并表示第二天一定会处理好此事。孩子跟着妈妈走了,从她的身影上依然能看出胆怯,被铅笔戳伤的小手还会疼几天。
回家的路上,我在思考:孩子,你胆小,可你怎么连自我保护的能力都没有呢?别人伤害你你怎么也不知反抗呢?妈妈现在能保护你,可能保护你一辈子吗?走上了社会你怎么办?第二天老师可以把那个调皮的孩子狠批一通,可管得了第二天,第三天吗?现在的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保护过度,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失去了与同龄的伙伴,造就了一些孩子特别的内向、胆小的性格。而这部分孩子由于性格的原因恰恰也成为老师遗忘的对象。
怎么办?这个孩子引起了我的关注。我找她进行了一番交谈。首先让她谈谈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让我感到心疼的是小小的孩子竟然把自己的缺点说了一堆,却没有说出一条优点。这是个严重缺乏自信的孩子。接着我问了一个她觉得很奇怪的问题:“孩子,你觉得老师最想和班里的谁交朋友?”她愣愣地望着我,我笑了:“傻孩子,是你呀!”“你愿意成为老师的好朋友吗?”孩子愣住了,然后使劲地点点头。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变了,我经常看到她那高高举起的小手,时常听到她那并不清脆的声音。我在努力做她的朋友,对她微笑,夸夸她穿的新衣,抚摸她的额头,我在欣赏她的一切。她也在努力着,生怕失去我这个老师朋友。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一块未经雕琢没有成型的玉。在他幼小的时候,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采用有效的教育手段,给他锻炼的机会,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相信他就会活泼开朗,健康成长。对于这些内向的孩子,我们应以更多的爱去关心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来磨炼他们;应做他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声音,关注他们一点一滴的成长。
二、孩子,赞美你收获我的幸福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又如期地收到了一条短信,内容是:“余老师:您好!又到了您的节日,祝您节日快乐!……”诸如此类的短信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我都会收到。说真的,收到这样的短信我觉得我真幸福。发短信的这个孩子其实没少被我批,但他却一直记住了我这个老师朋友。一(2)班上有一位学生叫张杰瑞,当时他堪称班上的老大,很调皮,经常欺负其他同学甚至故意和老师对着干,同学们都说他是班上的一颗毒药,不论谁与他同位,家长必来要求老师调位子。最初,我也很苦恼,怎么摊上这么个“老大”,总担心他惹出个什么事。但是我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发现这孩子内心还是很单纯的,而且很热心,总喜欢帮老师做这做那,还有一个非常可贵的优点就是组织能力比较强。我及时发现了他的这一优点,而且不断地给以赞美和鼓励,并让他当班上的体育委员。刚接到委派他大吃一惊,班里的学生也不服。我及时找他谈心,找出问题,并采取措施,只要他有做得好的地方,就及时给予他赞美。他不仅仅管好了班上的纪律,还从一个“问题学生”变成了一位受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受同学欢迎的好伙伴。因此,我们不要吝啬赞美孩子,孩子需要赞美。另外,老师赞美学生的话不必喋喋不休,也无需严肃正经,他们只需要得到诚挚与坦率的认可。老师对学生的这些赞誉就是他们争取更好表现的最大动力,千万别忘了对孩子取得的每一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称赞。
三、孩子,你真了不起
2010年春,为了迎接省艺术学校的合格验收,临近验收的那个星期,我校上上下下都忙得不可开交。一年级的孩子小,所有的设计、剪贴、美化布置全都落在了我身上。从周二开始设计,准备材料,剪了许多花草作为修饰,整整忙活了两天,周四晚上放学后开始张贴。忙完已近七点,回到家中虽有些累但感觉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顿感轻松。第二天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在墙壁上寻找着自己的作品,我只是懒懒地看看,心想:孩子就是孩子,作品被贴上墙就那么兴奋吗?我错了,看着他们喜悦的笑脸,我意识到这对于孩子多么重要,因为这是对他们最大的肯定。中午放学后,突然发现我们班的一(5)班有个学生还没回家,正准备训斥,他说话了:“老师,我写得书法作品比陈博的好,为什么他的作品贴上墙了,我的没有。”我愣住了,他是鼓起多大的勇气才能向我质问,他也想被人肯定,内心深处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我仔细看了一下他俩的作品,说实在的真的是向他说的那样,其实在选作品的时候,我根本没有仔细看就凭借平日的印象直接把他的作品淘汰了。怎么办呢?我诚恳地向他道了歉:“老师疏忽了。”立刻找来材料,把他的作品贴到墙上,他的脸上出现了从未有过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记得一位学者说过,对学生要有“大爱”。爱优秀的孩子更爱朴实的孩子,爱聪明的孩子更爱“默默无闻”的孩子,因为后者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回家的路上,我反思:我就像一个种庄稼的人,不管理,不施肥,不用心浇灌,怎能收获?当然,庄稼地里也有可能参差不齐,但它们都有开花结果的梦想。对暂时的弱者,多份宽容,多份爱心,多份赏识,或许能成就一位后天之才,用“大爱”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吧。
四、孩子,我想听你说
新学期开学已有一段时间了,到一(15)班听课,我发现孩子们不肯举手。通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即使教师精心备课,预设的课堂情境、师生互动的场面在课堂上也不能实现,只剩下自己在那演独角戏。
我本以为孩子们会争先恐后,谁知道在汇报时,全班竟然鸦雀无声,就那么几个孩子的手高高举着,其余孩子的眼皮都耷拉着。我强压抑着自己,作了深呼吸,下课了,我说:“同学们,能告诉我吗?你们为什么不举手?说说你们是因为老师的问题太难了,还是……”几十秒的沉默后,有孩子陆续发言,总结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害怕说错;以前自己一直举手,可老师难得给自己发言的机会,后来干脆就不举手了;有的问题太简单,不想回答;有的问题设计太过复杂,孩子缺乏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课不生动,缺少幽默。仔细想想也是,班里60多个孩子,不可能每节课都能让每个学生回答问题,总想让班里较差的孩子赶上来,于是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相对偏多,稍难的问题只找那些优秀的孩子,但这样中等的孩子回答问题次数不多,久而久之他们便不举手了。这使我想到了自己经常和老师们讨论的一个话题:在班里有自己忽略的那些中等学生,他们成绩不太好也不太差,不算聪明也不算调皮,在班里默默无闻,虽然没有冷落那些孩子,但他们渐渐成了老师的盲点,被老师遗忘了。很多教师都犯了相同的错误,忽略了中等生。在一个班级里,中等生是最需要关注的人群。对他们适当加以引导就会使他们挤进优等生行列,如果稍加打击就有可能跌入“差生”行列。想想,就算是成年人在一个群体内得不到关注,一定有失落感,甚至也有偏激的行为,更何况天真脆弱的孩子。其实孩子们需要的不多,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一个表示肯定的微笑,课后和他们玩玩游戏,聊聊天,就算你在校园偶尔碰到的时候,也很温柔地摸摸他们的头,使他们感到老师心里是有他、喜欢他的。课堂上,老师要留心,哪些孩子很少发言,只要发现轻易不举手的孩子举手了,就算他的答案和别人的一样,也要给他机会。每个孩子都有均等的机会。我们更应该反思自己:虽然自己和这些孩子朝夕相处,但未必真正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虽然平时我们从来不给他们摆架子,但没有蹲下身子,一直徘徊在孩子的心门之外。找到了一些问题的症结,不知我们努力了,孩子会加油吗?孩子――我想听你说。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类是虚伪的动物”,很多人嗤之以鼻。从心理学上来说,这位哲人说得非常在理。这里所谓的“虚伪”,就是爱听好话、爱听赞美之辞,这正体现了人希望自己的存在和努力得到认可,希望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对社会是有意义的。当然孩子们也是一样,对他们的赞美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是对他们的鼓励,他们也会从中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进入成长的良性循环之中。必要的赞美,会给孩子一种满足感、幸福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要一步一步地不断实现,而不是一蹴而就。要善于发现孩子生活中的闪光点和成长中的每一点长进,并恰如其分地给予赞美。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无限的潜能,头脑里充满创造的火花,只要教师给予充分的赞美和肯定,孩子将发掘出潜能,踏上成功之路。老师们,让我们一道真正进行赏识教育,从学会欣赏开始,不放过一个角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课程标准,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