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第1篇

英国人很有幽默感,有时他们在调侃的时候,可能看起来很严肃。他们善于自嘲,但绝不会对别人的不幸幸灾乐祸。

隐私对于英国人来说十分重要。个人问题,例如婚姻、恋爱关系、财政、健康等话题应当避免。

谈正事时,喜欢直接切入主题,表达意见也不愿拐弯抹角。英国人说“no”的时候,他们要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并非要讨价还价。英国不同地区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口音。某些口音可能很重,让在家乡听惯了标准英语的中国学生难以听懂。一些学生可能会觉得在电话上交流比当面交谈更难。达到有效交流的办法是:有疑问的时候,不要害怕打断对方并提问。必要的时候询问拼写,尤其是人名和地名。

人们在日常对话中可能会用俗语。中国学生对这些俗语不熟悉,甚至不明白。例如,"Loo"指厕所(WC),"Tube"指地铁(metro),"Tea"在某些情况下指正餐,"Pants"指内衣裤。人们说"flat"而不是"apartment"。"Tolet"的意思是"供出租"。在非正式的场合,常用"Cheers"代替"Thankyou"。当人们说"lovely"、"brilliant"、"magnificent"的时候,他们的意思是"yes"。

英国人很自觉地遵守公共秩序。需要等待时会自觉排队。在自动提款机旁,人们会有意识地与正在使用机器的人保持合理的距离。在拥挤的地方,人们习惯尽量保持距离,避免碰撞。

在自动扶梯上会自觉靠右站好,以便急于通行的人从左侧通过。

英国人彬彬有礼,提出请求时说“please”,接受了帮助或服务后说“thankyou”,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

拜访朋友前要提前通知对方,不速之客会让人讨厌。避免在晚上10点后打电话到别人家。

尽量避免在室内吸烟。如果你确实想吸烟,应该先征得其他人的许可。

到英国人家中做客,应准时赴约,并应准备一些小礼物送给主人,早到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餐后应留下来进行社交谈话,如果一吃完就告辞是非常不礼貌的。

安静地吃东西并且吃完自己餐盘里的所有食物是礼貌的行为。把刀叉平行放在餐盘上表明你已经吃完了。如果你没吃完,就把刀和叉分开呈“八”字形放在餐盘上。英国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聊天。但要注意,吃东西的时候张大嘴,哪怕是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诀窍是:吃东西和说话交替进行;只往嘴里放少量食物。如果你必须张大嘴,请用一只手遮挡它。

英国人不吃动物的头、足和内脏器官,所以他们形象地称,他们只吃动物的肉,而不吃动物。

在英国人的食物中马铃薯替代米饭作为主要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习惯用餐时吃马铃薯,不要不好意思要米饭。

酒吧是英国人喜欢与朋友相聚的社交中心。中国学生可能会被邀请出去“喝一品脱”(goouttohaveapint),作为与英国学生社交的开始。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第2篇

在德国,男士宜穿着背心三件式西装,女士则穿裙式服装。一般来说,德国人的服饰民族色彩并不明显。可是,有几个地区在服饰方面却很有特点,比如男士帽上插有一枝羽毛。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比较简单,早晨喜欢咖啡、小面包、黄油和果酱,或少许灌肠和火腿。午餐是主餐稍丰富,主食大多为肉类。他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吃鱼,只有北部沿海地区少数居民才吃鱼。但德国人爱吃马铃薯,而且吃起来不厌其多。

认真的办事态度

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德国人的一大特点。他们在社交场合举止庄重,讲究风度。这不光体现在穿着打扮上,也体现在言语举止上。与德国人相处,你几乎看不到他们皱眉头等漫不经心的动作,因为这些举动在他们看来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他们十分注重生意,通常是基于看到了生意的好处才准备谈判的。在他们看来,没有必要在谈生意之前就培养亲密的个人关系,友好的关系通常是在双方谈生意期间建立起来的。德国人工作积极性比较高,一心一意地想着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在谈判过程中,思考总是深刻敏锐,态度明确,一般强调自己方案的可行性,不大愿意向对手做较大让步,有时显得十分固执,毫无讨价还价的余地。

时间观念强是德国人的又一大特点。一旦与德国人约定时间,就宜按时到达,因为在他们眼中,迟到或过早抵达都是不懂礼貌的表现。所以,在商务谈判中,宜先熟悉问题,然后单刀直入。他们视浪费为“罪恶”,讨厌浪费的人,一般人都没有奢侈的习惯,所以与德国人打交道,务必遵守这个习惯,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

独特的待人接物

德国人比较注重礼节形式,他们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往往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随着国际间的频繁交往,在德国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行握手礼。与德国人握手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动作要大方,且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着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度宜稍大一些。如果对方身份高,则须得他先伸手,再与之握手,而与熟人、朋友和亲人相见时,一般行拥抱礼。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仅称其姓大都可行,或用“先生”、“女士”等称呼对方。在与客人打交道时,他们更乐于对方称呼他们的头衔,但他们并不喜欢听恭维话。与德国人交谈,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

与德国人交谈时,尽量用德语,或携带译员同往。尽管大多数德国商人会说一些英语,但使用德语会令对方高兴。

讲究的送礼风习

在商务交往中,送礼之习非常风行。应邀到德国人家里做客,最好带点礼品。按照德国送礼的习俗,送高质量的物品,即使礼物很小,对方也会喜欢。在德国不兴厚礼,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自制的蛋糕等都是送人的最好礼物。但不宜选择刀、剑、剪、餐刀和餐叉,以免所送的礼物伤害到你们之间的友谊。德国人对礼品的包装纸特别讲究,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装纸装礼品,更不要使用丝带作外包装。去德国人家,鲜花是送给女主人的最好礼物,但必须要单数,一般五朵或七朵即可,但不宜选择玫瑰或蔷薇,因为前者表示求爱,后者则专用于悼亡。收到礼品后,德国人会马上打开看,并向送礼人表示感谢。

德国人一般不会约在晚上与客人见面,因为在他们看来,晚上是家人团聚的时间。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两周勿上门拜访,慕尼黑及科隆嘉年华会举行期间也应避免上门拜访。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第3篇

-用左手有益健康-

其实早些年,德国人对于“左撇子”存在不少的偏见。房东先生的儿子尤迪特从小就是一个“左撇子”,15年前他高中毕业,准备迈入大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就读。按照尤迪特原本的志向,他想做一名牙医,可在听说所有牙医使用的仪器设备都是为常用右手的人所设计的,他便不得不打消了做牙医的念头,幼时的梦想就这样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

而很多德国父母为了避免自己的孩子遭遇和尤迪特类似的苦恼,都曾有过强迫“左撇子”的子女将常用手改成右手的经历。房东先生和我说,他当初也有一些后悔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纠正儿子,因为这个世界似乎的确是为那些使用右手的人所设计的。但现在,他不这么想了,德国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让他庆幸当初没有那么做,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德国是脑溢血发病率很高的一个国家,很多患者及其家庭都为此承担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而一家德国权威医疗机构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习惯使用右手的老人,其支配右手的左脑血管要比右脑血管发达得多,而全德70%的脑溢血都发生在患者的右脑。这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有意识地改用左手,就可以解决长时间使用右手造成的左脑负担过重,导致神经疲劳,记忆力减退的问题,并极大降低中老年人患脑溢血和老年痴呆症的几率,而且还能对右眼和右脑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毫不夸张地说,这项研究结果改变了很多德国人从出生起就已养成的生活习惯。据不完全统计,在德国,“左撇子”的人数约占总人口的24%,这其中,还不包括那些后来将常用手改为右手的人。这些原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遭遇各种不便,甚至受到别人嘲笑的“左撇子”,肯定不会想到多年之后自己却成为很多人羡慕和学习的对象。“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的或许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全民左手运动-

第一次意识到德国人对学习使用左手有多么热衷,还是跟同学沃尔夫去汉堡的市郊看望他的姑母一家。沃尔夫的姑母和姑父都已经年近70,听说我来自中国后,他们便热情地邀请我留下来吃午饭。在餐桌上,我注意到两位老人居然都是“左撇子”,无论是递餐盘,还是拿面包,甚至就连用餐巾擦嘴巴,用的都是左手,这让我感到新奇不已。夫妇两个人同时都是“左撇子”的事情,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午餐过后,我对沃尔夫大发感慨:“居然还有这么巧合的事,你姑父和姑母竟然都是‘左撇子’,他们真的是很般配。”沃尔夫听罢连忙解释,“我知道你们中国有句话,叫‘眼见为实’,可有些时候,其实欺骗人的,正是人们自己的眼睛。我姑父和姑母并不是‘左撇子’,他们只是平时经常抓住机会学习使用左手而已,医生说这种方法可以预防很多疾病。”我这才想起新闻里经常提到的“常练左手有益健康”的事,看来德国人也是很注重身体保健的嘛。

沃尔夫告诉我,其实他身边的很多德国老人都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练习使用左手,比如尝试用左手拿着刀叉吃饭,用左手刷牙、端杯、写字等。就连在锻炼身体的时候,他们也会特意对左手和左脚有所“偏爱”,专门多练一会。

而针对这股“全民左手热潮”,德国相关政府部门也进行了积极的引导,他们会经常组织各种与“左撇子”有关的比赛和活动,比如左手使用电脑鼠标大赛、左手绘画大赛等。甚至在柏林的一些社区,还会定时举行“左撇子运动会”。无论你是不是“左撇子”,只要有意愿,就都可以参加。比赛的项目也是丰富多彩,有左手吃饭、左手系扣子、左手系鞋带、左手开门锁等,受到了很多德国人的热烈欢迎,很多德国人都是全家出动,踊跃参与。

2013年9月,我在房东一家的劝说下,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一场所在社区的“左撇子运动会”。倒不是想拿什么优胜大奖,只是参与一下,另外也想看看德国人到底是怎样练习使用左手的,结果还真是大开眼界。

在现场,来自一所老人院的参赛选手格外引人注意。他们大多已经六、七十岁,但使用左手的能力却令人惊叹。而据老人院的院长介绍,参赛的10位老人中,除了一个人出生时就是“左撇子”之外,其余人的左手使用技巧都是平时练出来的。看着他们熟练地用左手拿叉子吃沙拉,用勺子喝汤,用剪刀剪纸,所有人都非常赞叹:这些可爱健康的老人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而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左撇子”对健康的好处,德国的各级医疗卫生部门也没有闲着,他们每年都会在8月13日“世界左撇子日”这一天举行左撇子有益健康的宣传和展览,提示人们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场“左手运动”中来。这些举措也的确十分见效。在我所住的那个社区,听房东说两年前还有三位老人得了脑溢血,而最近一年来,再也没有听说这样的事情了。

-“左撇子”经济大行其道-

随着学习使用左手的人越来越多,德国的很多商家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一方面研制一些适合“左撇子”使用的日常用品,为“左撇子”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另一方面,也积极开发出了很多帮助那些正在学习使用左手的人的用具,比如专供左手弹奏的吉他、“左撇子”专用尺、“左撇子”剪刀、“左撇子”餐具等,为那些争当“左撇子”的人提供一切可能。

2014年春天,我去柏林旅行,意外地在一条街上发现了一家“左撇子”商店,走进去一看,专门面向“左撇子”销售的商品居然达到了200多种。这其中,“左撇子尺子”和“左撇子键盘”格外吸引我,甚至自己也各买了一个,准备回家多多练习。我注意到那把尺子上的数字是从左到右依次缩小的,而键盘的回车键(Enter)则安排在了左边,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左撇子”量身定做。

为了鼓励商家售卖“左撇子”商品,德国政府还为那些“左撇子”用品店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补贴,因为左撇子商品的价格一般要比普通商品高。政府推出的这些举措大大刺激了“左撇子”经济的发展,最近几年,汉堡街头的“左撇子”专卖店多了不少。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第4篇

德国家庭的生活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周可

9月25日晚,我作为杭州文澜中学游学团的学生代表,终于在德国机场见到了接待我的德国住家――热情的姑娘卡提亚和她的家人。

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不寻常的旅行,任何事物都是新奇的。特别是在卡提亚家度过的五天里,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让我体会到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德国家庭生活。

卡提亚是德国Kempen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她还有个弟弟在读中学一年级,加上她的父母全家共四口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德国人的饮食与中国人就有很大不同。例如早餐,我们的早餐除了稀饭、馒头、包子、油条等传统食品外,也有面包和牛奶,但我们的面包是松松软软的,不需要刀叉相见、大动干戈。可他们的面包很特别,硬邦邦的,两个拳头大小。吃之前,先用刀横着把面包切成两半,再根据各人的喜好抹上黄油、果酱或肉泥。切面包这件事情看上去简单,做起来难。第一次切面包时,我依葫芦画瓢模仿着卡提亚的动作。没想到,只切出了一盘面包屑,连面包里面都被我弄碎了。看,在德国吃个早餐,都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德国人喜爱宠物,这一点我刚来时便感受到了。楼梯旁有一个狗窝,一只大黑狗正懒洋洋地趴在那儿打瞌睡;楼梯上,一只姜黄色的猫和一只花猫一高一低地坐着;另一只黑猫迈着悠闲的步子从房间里走出来,用它幽绿色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卡提亚一家为这一狗三猫都取了名字,俨然把它们当成了家庭成员。我至今记得第一天吃早饭时,那只黑猫竟娴熟地跳上椅子,优雅地坐下来,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卡提亚一家只是微笑地看着它,像是在看一个淘气的孩子。

德国人十分尊重孩子的隐私,从不随意进出孩子的房间。一次出门前,我匆忙间把一张纸巾落在地上,忘了捡。没想到我晚上回来一看,纸巾依旧在地上,房间依旧保持着出门时的模样……那五天里,卡提亚一家从没进过“我的房间”。他们认为这样不仅尊重孩子的隐私,也锻炼了孩子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

虽然在她家只待了短短五天,但我感受到了卡提亚一家对我的热情和友好,同时也感受到中德两国之间的生活和文化差异。面对差异,我们年轻人更需要互相包容、互相理解。这样,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和谐相处,世界才会有和平友好的未来。

遵守规则是为了方便和保护自己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二 唐涵

这是一片与世无争的小树林,它位于德国Kempen市郊区,我们访问的友好学校附近。

在这个森林公园里,人们在每棵大树上都搭起平台,用绳索连接,连成一片乐园。许多大人和孩子在树与树之间通过踩木桩等方式到达下一个平台。我们文澜游学团的师生也穿戴上了装备,跃跃欲试准备参与这个被当地人称为“爬树林”的活动。

“爬树林”分三个环节:尝试、练习、空中游戏。轮到我了,我在绳索上依次挂上挂钩、滑轮,用左手抓紧挂钩、滑轮与身上服装的连接处,右手抓着绳子把自己拽到另一个大树的平台上。然后我迫不及待地把挂钩、滑轮全解了下来,正当我兴奋地准备尝试下一种“爬树林”方式时,一个工作人员跑过来,用英语说:“嘿,记住,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他的语气严肃、眼神坚定,不容争辩。我不得不重新挂上挂钩,心中却不以为然:平台的高度不到一米,谁会摔下去呢?

第二次尝试我又顺利完成。然而在大树的平台上,由于钩子不够长,没法直接够到第三次尝试的绳索上,必须先把钩子挂在捆绑大树的绳索上,然后才能更换到尝试的绳索上。我嫌麻烦,又把它们全取了下来,没想到工作人员又看到了,再次严肃地叮嘱:“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

随后的练习工作人员没有时时刻刻都看着我们,但当我每次站在平台上把连接上一次绳索的挂钩换到下一次时,眼前都会浮现出那位工作人员执着、严肃的表情,耳畔回响着那句话:“永远不要让所有的挂钩都离开树上的绳索。这是规则!”慢慢地,我不需要强迫自己,自觉地把挂钩时刻都挂在绳索上,以保证自身安全,这已成了习惯。很快,我借助梯子能爬到五六米高,开始高空作业,而我的心里一点儿也不慌:至少有一个钩子能够保证我的安全。这样,我又顺利完成了两次高空游戏。

由此,我想起马路上的德国人,他们一上车就主动系上安全带,哪怕只有五分钟车程;每到路口就减速,哪怕四周没有一个移动的物体;超车后立刻回到主车道上,哪怕这段公路只有两辆车;过马路时,他们一定在规定区域按照红绿灯指示通过,哪怕周围没有车,只有他一个人在路上行走……他们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监督。所以,在德国高速公路不限速、路口没有监控录像的情况下,交通事故极少发生。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能把各种规则牢记于心,把规则视为最基本的安全保障,同时把它看成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这是我德国之行的最大收获。我想,如果我们也能时时刻刻按规则办事,那我们的生活也将更加完美。

我和Hannah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叶妍

走在Kempen镇里铺着鹅卵石的小路上,我看着坐在咖啡摊旁悠闲地喝着咖啡的路人,欣赏着路旁幽静的、错落有致的民居。窗外爬满娇艳欲滴的“一串红”,Kempen如梦中的童话小镇,似乎随时都有美好的故事发生。

当我跟随着我在德国住家的女孩Hannah走进她那门前种满太阳花的家时,花园里已经生起了炭火。她的家人在为晚上的烧烤做准备。餐桌上摆好了印着各色水果的扑克牌。从Hannah断断续续的介绍中,我慢慢明白了水果牌的游戏规则,接下来,我和Hannah一起在草莓、西莓、香蕉、柠檬的世界里穿梭。摆在中央的铁铃铛常常发出清脆的歌声,紧接着就是一阵阵欢笑声,德国人的笑是升调,中国人的笑是降调。赢了就说“Thank you”,输了就为对方欢呼。铁铃铛发出动听歌声的同时,上面也常常叠着两只手,一只是德国人的白色,一只是中国人的黄色。两只手友好地叠在一起,黄白相间。

游戏结束时,Hannah问我:“Do you like this game?”“Yes,I do.”我开心地回答。

之后,我与Hannah一起骑马、散步、遛狗;一起参观教堂;一起去小河边看野鸭洗澡。我还费了半天劲,边比画边用磕磕巴巴的英语帮Hannah弄明白了中国家庭吃的笋和中国大熊猫吃的竹子有什么不同。

六天的时光渐渐过去了。最后一天晚上,我们面临分别。Hannah送给我两份礼物:给我的一份包着漂亮的包装纸,另一份是送给我父母的介绍Kempen的图册。

我与她互道晚安,一个人慢慢地走回自己的房间。我拆开了包装,一副崭新的水果牌安静地望着我。

几天前的对话又在我脑海里浮现。

“Do you like this game?”

“Yes,I do.”

我飞快地跑下楼,找到Hannah,大声地告诉她:“I like it very much!”当太阳又挂在天空,我与同学们已经乘上巴士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镇。水果牌被我小心地塞在包里,包里还装着Hannah给我的葡萄。我回头看着小镇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想着Hannah,想着这个美丽的小镇。

德国的瓶子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杨健敏

在德国的大巴车上,小朱同学要把一瓶矿泉水以打折价转卖给小聂。小聂同学接过瓶子,看了看瓶身上的价签,略微想了一下,拒绝了。

在瓶身上标明价格,是德国的一大特色。看着这个价格,去德国购物的同胞们可能就开心了,一瓶水只要十几二十欧分,一定会疯狂买水。之后发现这不是水的价格,而是瓶子的回收价,顾客们会怎么想?

德国住家带着我去超市购物,拿了一袋子的水瓶子去。超市门口有回收机器,瓶子塞进去,他换到了几十欧分的小票。结账时,凭小票顺便把换瓶子的钱领出来。

我终于理解聂同学的做法了。看看瓶子的标价,低于小朱的转卖价,决定不买了。

瓶子能高价回收是不错,但我在德国超市里看到瓶子的外观质量并不高,表面上有一圈一圈的刮痕,有的甚至连成片了。博学的带队老师告诉我们这是瓶子反复回收的结果。在德国,几乎所有的瓶子都被回收再利用。并且回收时不将瓶子碾碎,只是把它洗一洗,消消毒,既保证清洁,又节约成本、减少污染。

我又回想起住家换瓶子的场景:从家里专门放空瓶子的地方拿出瓶子,到超市里换来好多好多的欧元。而我们国内,顾客买水后瓶子几乎不回收,想回收也要到垃圾桶里翻找,这要浪费多少资源。真是羡慕德国的做法。

德国人,德国情

杭州市文澜中学初一 周郁

这是一次不一样的旅行,也是一个不一样的课堂。我们在德国旅行,好像没有老师,却感觉每个人似乎都是我们的老师。这里好像没有课堂,却处处是学习的课堂。因为德国人有着不一样的情怀。

我刚下飞机的时候,和德方的接待家庭初识,女主人虽然一直热情地嘘寒问暖,向我介绍学校的种种趣事,但气氛有些呆板,她那灿烂的笑脸还是不能隐藏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性格。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后,我觉得德国人待人虽严肃拘谨,但态度极诚恳坦率。

德国人的严谨是出名的,这从他们的厨房里便能看出来。

那天,我起床早,有幸看到他们的烹饪过程。厨房里,各种式样的厨具摆放得十分整齐,台面上没一点儿杂物,十余本烹饪书叠放在一角,令人赏心悦目。住家的女儿Lisa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小巧的电子秤和一个形状似红椒的小机器。她告诉我这是时钟,说厨房里除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电子秤、时钟和温度计。听到这里,我既惊讶又敬佩。

Lisa做饭前对各种原料统统用量器计量,无论米、面、糖、盐这些常用食料,还是德国人特有的膏、汁、粉、剂。即使普通的水,也要先称重。他们对任何细节都斤斤计较,然后才烧火上锅,步步不离规定的程序。做饭时不断使用温度计,而且不断观察精确的时钟。用这种方式烹调成的食品,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好吃不好吃在其次,重要的是他们坚持做事的原则。

德国人待人诚恳坦率,注重礼仪。第一天晚上,我一到住家就送给女主人一条真丝围巾。她赞美着我们的中国文化,开心地接受礼物;而第二天早上,她就戴上真丝围巾叫我起床,让我感受到那种被尊重的温暖。

德国人的生活习惯范文第5篇

有人说留学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很快融入当地的生活模式,适应当地人的生活习惯。但我看来这并不简单,就说在德吧,那些模式、规矩和准则几乎渗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有些有明文规定,而有些可能是约定俗成、可能是习惯相传,它们同样必须得遵守,否则没准儿会遭人冷眼。

超市不准用手机,在大部分公共场合都要禁烟、说话要控制音量,在餐厅进餐完毕后要自行收拾盘子……更有一些细节让人咋舌。就拿垃圾分类来说,单是玻璃就得分成棕色、绿色和透明三种分别放置。走廊上和宿舍外放着不同类别的垃圾桶,让初来乍到的我很久都无所适从。

在国内的时候,学校外办的王老师就和我们讲了很多在德国生活的细节。而我恰恰是一个很容易忽略细节的人,在听到这么多规矩之后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冲动,想想在那么多条条框框下生活,该多么压抑!再想想德国人严肃严谨的为人之道、一丝不苟的处事之风。真让人感到紧张!

果真,还没开学,我们几个新生就遭到莫名的冷眼。有一次在食堂吃饭,一个德国人直接过来拍桌子叫我们安静点。一开始以为是排斥新来的,还很反感和不屑,拒绝改变。后来生活老师告诉我们是因为我们吃饭聊天声音太大、太吵了。可这只是我们在中国再平常不过的状态啊!而接下来老师描述的状况更是让我们又吃惊又羞愧!由于我们太吵,“整个楼层的高年级都到别的楼层学习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活老师又告知舍管找我们有事,而且似乎是很严重的事。我们嬉皮笑脸地说老师在吓我们。可老师说绝对不是,事情非常严重,与德国的法律有关。这下我们傻了,都惶恐不安地回想自己在德国短短几天到底做了什么违法的事情。横穿马路了么?乱扔垃圾了吗?踩踏草坪了吗?大家都紧张不安起来,毕竟是犯法,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几分钟后舍管来了。舍管是个四十来岁的高个子,一个非常典型的德国人。低沉的声音,很少笑,光这样就足够给人很大的压力。我们一下异常安静,直愣愣地盯着舍管,一种受刑前的气氛弥散开来。但是随着舍管的娓娓道来,我们渐渐放松。原来就是垃圾没有分类嘛,何必说得那么恐怖!生活老师向我们解释道:“垃圾不分类在德国是犯法的,但是舍管看到我们是新生,就先帮我们处理好了。但如果再被发现,就得自己承担所有的法律后果。”看着舍管及生活老师严肃和紧张的态度,我隐约明白了这个社会中所存在的某种重要的规则。大家都道了歉,舍管再次给我们讲解了不同的垃圾桶和垃圾袋的用途。

这件事之后,我们一段时间没犯什么大错,最多是在餐馆或是商店里说话大声了些。当然同学之间也开始互相提醒,于是再没有遭到什么责备。但是这种状态让我感觉极不自在,不管做什么都得瞻前顾后,生怕不合礼仪或触犯什么法律条款。于是在内心有些讨厌德国,难道所有人都这样,做事缩手缩脚么?!何必这么死板,就不能放开些,这简直是扼杀生命的活力!

就这样在郁闷和后悔的情绪中挨到了开学典礼的到来。一想到德国老师该是怎样一副严肃、严格和刻板的模样在严阵以待,我就不敢有丝毫怠慢。早早地起了床,仔仔细细地打点要带的学习用品,把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我才出门。

开学典礼却超乎我的意料,并没有一群穿着礼服的人在礼堂里端坐,我们只是在学校门口的空地上稀疏地站着。一个暑假没有见面的德国同学们在互相问候,气氛非常轻松,这是我来德国之后少有的感觉,一会儿我们的班主任就找到了我们,她是一个慈祥和蔼的老奶奶。她的出现一下改变了我对德国人印象,尤其是打破了我对数学老师的一贯看法。从小我就不喜欢数学,也不喜欢刻板的数学老师。可眼前的这位数学老师,学院气质不重,非常和蔼可亲,看到我们她似乎很欣喜,一遍遍兴奋地练习着叫我们的名字。

校长是一个胖胖的、“憨态可掬”的老人。虽然穿着正装,却不严肃呆板。他高兴地和学生们打招呼,开学典礼致辞简洁活泼,一点也不乏味冗长。紧接着是学生自己组织的一个乐队上台,那充满青春活力的表演,完全颠覆了我对开学典礼的印象一个接一个领导的发言、学生代表的发言、全体宣誓……全都没有,我渐渐融人这欢乐而轻松的气氛中。

之后的日子,我更是慢慢见识了一些让我惊奇的事情。课堂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么正式,老师也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么严肃。英语老师是一个看上去很时尚的四十来岁的妇女,课堂上常常和我们笑成一团。她经常问起我们一些课外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的故乡、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东西,全然没有老师的威严,完全是朋友的样子。历史老师上课之前总是喜欢在我们桌上搜罗几颗糖果,然后一脸兴奋地问我们可以给他吗?看他那副乞求的样子,我们哪忍拒绝,然后就看到他一脸得意地品尝自己的战利品。课堂上他更不会让气氛冷下来,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僻词汇,他就会手舞足蹈地现场演示。比如讲美国的政治制度时,他就在班上组织了一场选举。德语老师甚至跟我们“八卦”班上有哪些人是一对儿。后来发现本以为很严格的舍管,在同学的生日时都会到场和大家一起照相,会给寿星送礼……慢慢地融入周围的环境,我发现不光是老师,德国的居民们其实也很友好、很亲切,并没有想象中的威严和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