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差测量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术语及定义多,内容范围广,涉及面宽,应用性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笔者结合技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多年的教学实践,从目前公差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与实际,提出了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包括“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两大部分。前者属标准化范畴,侧重理论应用;后者属计量学范畴,侧重实际操作。本课程就是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我校机械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在机械制造及相关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工作,就业时应具备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确定生产图样上的技术要求以及产品常规检测的基本技能。《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目标应该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围绕职业需求,理论知识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操作,强调学生的实际读图能力、动手能力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为了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教学过多、过细,理论性过强,与实际运用联系不大,学生学过这些理论后,实际操作中仍感到手足无措,不适应技校教学。
(2)实践教学环节少,受教师操作技能和实验设备的影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难以提高。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单一,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学习困难,尤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达不到要求,这对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工程实践和技术测量工作没有起到很好地支撑作用,所以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二、公差与配合课程教学方法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技校学生大多对学习机械课程兴趣不大,在《公差与配合》课程中,更是表现出缺失自主性的状态。教师要充分强调公差配合课程的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说明机械课程的职业前景,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对实际工作中用不到的或较少用到的内容不讲或少讲,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只讲结论,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增强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演示和练习查阅表格,学会零件各个公差值的查阅和标注;突出光滑圆柱的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内容,并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做到有所侧重,例如在确定教学计划时,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删去一些和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从而突出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国家标准的使用等主要内容,并按学校的现有条件安排一些实习项目,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3. 穿插实习,提高学生理解性认识能力
在实训车间每个学生要根据零件图纸进行产品的检测,通过亲自动手掌握测量方法。这样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从观察到实践,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
4.布置作业,保证教学效果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有的已完全消化,但也可能有一部分并没有完全消化,通过做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做到心中有底,巩固教学成果。
三、总结
公差配合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生产之间的联系,实行“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高晓梅.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案例式教学;创新思维;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52-02
一、前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以零件几何精度设计为基础,对机械零件的设计标注进行完善,达到产品加工的标准。因此,本课程不但包含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包含必要的工程实践知识,是介于机械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1,2]。目前,该课程普遍采用传统式教学法――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参与较少,因此教学效果不太理想[3]。为适应湖南文理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引入案例式教学法,使学生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二、案例式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案例式教学最早始于哈佛大学法学院。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案例式教学已日趋规范。该教学法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根据教学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到典型案例的讨论中去,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5]。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式教学的设计
1.案例的选择。教师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采用案例式教学,采用接近实际或工厂现有典型案例是教学的重点和基础。案例与专业的契合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个性化定制。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采用个性化定制案例。案例必须能够覆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内容主要的知识点,通过案例的学习,学生可对相关案例进行借鉴和参考并得到启示。(2)贴近工程实际。贴近实际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马上应用到实际中去,真实感受到本课程的实用性。(3)与其他课程的相关性。《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大多数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基础。譬如湖南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是减速器的设计,因此本课程在选择案例时,就以实验室现有的二级减速器为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减速器有更直观的了解,又方便后续课程的开展。针对案例的选择原则,设计了四个案例:
案例一:在涉及到尺寸公差与配合制等名词时,学生不容易理解,也难以产生学习兴趣。以校实训中心现有的机械零件图为例,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使学生对实际的零件图有感性认识。在此过程中,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随堂思考。
案例二:在讲解标准公差数值表和基本偏差表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中的输入轴为案例,对不同轴颈尺寸所对应的标准公差和极限偏差进行设计。
案例三:在讲解滚动轴承公差与配合时,以实验室减速器为例,分析滚动轴承与减速器主动轴和传动轴的配合关系以及与减速器箱体的配合关系,进一步完成对滚动轴承公差和配合的选择。
案例四:键与花键是传动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用以传递扭矩和运动。因此,键与花键公差与配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例同样以实验室现有的减速器输为例。首先让学生了解平键的功用,进一步学会选择平键的公差与配合。然后结合学生自己的分析,完成平键图样上的标注。
2.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导入可以在理论知识介绍之后,这样容易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譬如在介绍滚动轴承这章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介绍滚动轴承的种类、滚动轴承与轴和外壳孔的配合性质及轴和外壳孔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让学生对滚动轴承有初步的了解。接着,给学生展示减速器中的滚动轴承。这样容易激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3.案例的分析讨论。案例的分析讨论是案例式教学的核心。根据典型案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讨论方式通常采用两种:(1)小组讨论,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使讨论更深入、更全面,使学生提前体会到作为一个机械专业学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4.案例的总结。案例分析讨论完以后,教师要进行总结。首先,对讨论过程进行评价,表现好的学生应当予以肯定。接着,对讨论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保持长期的关注和不断的思考。
5.案例式教学成绩评价体系。学生学业评价和教师教学绩效评价是案例式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考试方式,推进考试制度改革。
本课程案例式教学评价可规定学生课程最终成绩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平时成绩满分40分=出勤成绩(满分10分)+案例式学习过程成绩(满分15分)+案例分析总结报告/几何精度设计大作业/学科竞赛(满分15分)。
四、结论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对案例式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案例式教学法由四个阶段组成: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导入、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案例的总结。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该教学法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也有了改进。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公差与测量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廖辉,黄崇林.案例教学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改革,2013,(293):79-80.
[3]李F.案例教学法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中的应用[J].装备制造技术,2013,(8):202-204.
关键词:公差配合;实训内容;考核方式;实训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63-02
改革与发展至今,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公差实训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综合实践课,通过连续多年承担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训任务,现结合实训教学,对如何进一步搞好高职院校《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实训谈一些看法。
1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实训认识,激发学生积极性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技术实训任务是在《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将近结束时,进行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实训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在计算能力和查阅技术文献等方面受到一次综合训练,从而为后续课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术语及定义多且内容范围广,涉及面宽,应用性强,在机械类的各个专业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专业基础课中的重点课程。由于该课程内容中名词术语多、标准项目多、抽象概念多、符号代码多,且涉及的知识面广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加上学生对机械没有感性认识,而对典型零件诸多概念、术语、定义和代号感到难学、难记、难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学以致用,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实训,跳出“不重实验实训,只知考试,考完就忘”的怪圈。这一点专业指导老师必须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实际及就业市场需求等方面反复向学生说明白。由于同学们认识明确,积极主动,实训工作比较顺利。实训前他们认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和其他资料的相关部分,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白天加班加点,一丝不苟,有错必改,认真计算、标注。在此过程中,反对不求甚解,照抄照搬的现象,力争按预定计划完成实训任务。
2 合理确定实训内容
由于高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特别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偏远的农村,生源素质整体不高。在确定实训内容时,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为实训对象(设定难度的高低及不同层次要求的完成内容)。主要教学目的:使学生用所学知识会查表,会计算,会标注。主要内容:尺寸公差的查表与标注;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的确定与标注;滚动轴的互换性及配合;键和花键的公差配合及正确的标注;齿轮的公差标注。学生完成任务:首先是输入轴齿轮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其次是中间轴的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再次是输出轴的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的选择与标注。最后是齿轮2、齿轮4的精度等级、公差组的检验组、最小极限侧隙、齿厚偏差、齿坯公差的确定与标注。在实训过程中主要采用分组的形式,每班根据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的实际水平,结合实训对象,分成相应小组,每组由6~8名学生组成实训小组,由专业教师担任指导。实训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都有各自实训的对象,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体协作意识,又能防止学生相互抄袭。在实训之前,指导教师首先对部件进行全面的分析讲解,通过观察、研究、分析该部件的结构和工作情况,认真阅读指导书,让同学们了解部件的用途、性能、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零件间的装配关系。以达到正确的查表、计算和标注。
3 制定细化实训考核办法,考核方式注重过程化
为了最大程度准确、公正、客观的衡量实训操作过程和评定成绩,将实训成绩考核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实训表现与态度(20 %),实训内容掌握程度(50 %),实训报告册的内容与说明书的文字表达(30 %)。实训成绩评定等级,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并且制定《实训成绩评定标准》,严格按此标准评定成绩。如在实训表现与态度部分中就明确规定:有旷课现象,不能评为“优、良”;旷课2节及以上,评为“不及格”。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4 实训效果总结
4.1 整个实训过程
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应用广泛,因此绝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对本课程的浓厚兴趣。
4.2 实训
促使同学们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查阅专业资料,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使本课程理论知识得到了一次全面、综合应用的目的。实训过程中注意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切合各层次学生实际的对象展开实训工作,从而较好地实现了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使各层次同学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地提高。
关键词: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38-02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学习向专业课学习的一门过渡课程,它介于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之间,是产品设计实现生产的重要技术语言,本课程具有要求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
目前有些高校采用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的方式,以充实和加强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关系的认识和理解[1],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一次到企业锻炼和学习的好机会,但是这样的实践教学一般时间有限,让每人都动手的可能性比较小,而且组织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这个条件。
1 课程要求及教学现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要求是建立互换性、标准化与计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有关标准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及合理选用公差与配合的原理和方法;能正确在图样上标注;熟悉典型几何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正确使用通用计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结果的能力。
该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二上学期,授课周期一般为半学年左右,教学安排一般为每周一次课(2学时),其中包含约4学时实验。
1.1 学习方法的转变
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理论和经验,再加上学习专业课程的方法和基础课程有差异,所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矛盾。
1.2 课程要求与课时分配的矛盾
该课程理论授课一般分配30学时左右,由于学时较少,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课程知识点全部讲解清楚完整,主要讲解技术测量基础、尺寸的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尺寸链等内容,而且讲解重点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等方面。对于公差与配合的选用一般以课本例题讲解为主,学生接触的实际应用较少,无直观感受,而在产品设计中公差与配合的合理选用将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
1.3 课时分配周期较长
授课周期长,而每周课时量一般为2学时,由于每次课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延续性较差,课前重新回顾不仅占用了时间,而且周而复始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课程教学慢于教学周历要求,甚至课程内容讲授不能按计划完成。
1.4 课程实践分配较少
该课程实验学时一般为4学时,实验内容少。而本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理论课学习中得到的概念、符号及选用原则等均需在实验或实践中得到灵活应用,而这4学时实验远不能满足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培养要求。
1.5 考核形式单一
该课程考核通常采取闭卷考试形式,学生为应对考试,学习的重点在记教材知识点、公式,背概念等,对实验教学不重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学习不够深刻,最后往往在毕业设计期间就暴漏出了问题。
2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教学改革思路
根据课程教学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将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模块,分别设立学分,独立考核[2]。课程实施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应,同步进行,实践要依附于理论,理论要到实际中去应用。
理论教学可以安排该课程总课时数的2/3,着重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测量方法。实践教学在相应理论课程后交错开展,也单独设立学分。比如尺寸公差与测量部分,理论课上任课教师对尺寸公差理论知识和测量器具的使用及测量方法进行详细讲解,课后由实验室提供具体的工件和相应的测量器具,学生分批自主进行测量,独立制定实验方案、步骤,处理数据,并写出实验报告及总结。实验教师通过观察,适时给予实验指导和监督,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由实验指导教师给出评价。这样既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知识,理论和实践结合,又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课程可以通过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而实践教学部分则可以对学生每次实验的情况或通过综合测量等方式进行考查。
3 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公差与技术测量实验室是基于机械专业基础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掌握和巩固基本公差理论和技术测量知识,掌握通用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及实验规范、数据处理和实验方法等所建设的实验室。教学改革思路的实现主要就是着力于实验室充分开发利用及开放管理,改革了以前实验课上教师指导、演示为主,学生观察模拟为辅的枯燥实验模式,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自己的才能,根据理论知识自己寻找测量方法、制定实验步骤、处理数据等,最终完成检测项目。
实施时可根据实验室接待能力及授课学生人数,分组分批进行。实践教学部分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单一测量。本阶段是学生在学完相应理论课后到实验室进行测量,这些测量项目主要有:孔和轴尺寸测量,各种形位误差测量,表面粗糙度测量,螺纹参数测量及齿轮测量等。比如,理论课讲到形位公差的代号、标注、公差带及形位误差的测量方法和控制等基本理论知识后,学生即可在课后到实验室进行相应实验项目的检测,通过实验操作领悟理论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发现问题,开拓思路。同时也对两次理论教学课进行了有效的衔接,避免两次理论课间跨度较长造成的遗忘问题,节省了下次课程回顾上次课程内容的时间。
此外,在第一阶段中,为防止学生分批实验过程中产生抄袭,在实验室对每一测量项目都准备多种测量工件,在实验前由学生随机抽取。
第二阶段:综合测量。收集校工厂或企业里不同类型的产品设计要求、产品图纸、产品样件(含合格品及不合格品),分组编号作为综合测量检查的样本。在课程阶段性学习后,将学生分小组,对提供的产品样件依据产品图纸要求进行检测,检查各处尺寸、公差、粗糙度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判断样件是否是合格品。同时对提供的产品图纸依据产品设计要求进行审查,判断设计图纸是否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最终要求提供一份产品样件、产品图纸的检测审查报告,需对样件的每一个检测项目,列明检测方法、所用检测器具、检测值等;同时对图纸的各项设计标注值,列明其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的判断依据。
指导教师对检测报告进行审阅,发现学生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不到位的问题,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最后将正确的检测检查报告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改正。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培养,学生课将课堂的知识融会贯通,锻炼了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教学目的,接触到了实体产品,与企业实际工作相吻合,可为以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论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本教学改革可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的,满足机械专业对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克服了由于生产实践知识和经验缺乏的障碍,而且通过实际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践教学主要借助实验室来完成,一般的院校都有该课程方面的实验资源,在实施上也较容易达到。
参考文献
一、由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导入到生产实际,突破相关知识点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有时老师在联系实际中用的是行业的例子,本来学生对机械行业就没有感性认识,对机械设备陌生,所以这种联系方式对理解概念、化解相关知识点帮助有限。笔者认为,“实际”应是学生能感知的生活实际,由熟悉的生活例子导入到生产实际来讲解,学生更易理解。例如第一章“极限配合”属标准化范畴,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最初涉及的互换性的概念,书本是这样定义的:“互换性是指制成的同一规格的一批零件或部件,不需作任何挑选、调整或辅助加工(如钳工装配),就能进行装配,并能满足机械产品的使用性能的一种特性。”如一开始就把这个定义塞给学生,再按书本上举个车床主轴磨损更换的例子,学生多少会有点云里雾里了。为此,笔者结合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进入学习,问:为什么自行车的链条坏了,买一条新的换上就能使用;台灯的灯泡坏了,买一个新的换上又能继续在灯下看书呢?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听课兴趣。在适当时间之后总结答案:这是由于这些链条、灯炮都是按互换性原则实行设计和制造的。与其他链条、灯泡在尺寸大小、规格及功能上彼此具有互相交换的功用。从而引出了“互换性”的概念,接着回到专业上来,结合多媒体课件举机械专业上互换性的例子。这样,由生活实际到专业生产实际过渡,学生在心理上拉近了与课程的距离,觉得专业名词其实也没那么深奥。再如,在对标准公差数值表进行分析时,书本中有这样一句话:“公差等级是划分尺寸精确程度高低的标志。虽然在同一公差等级中,不同基本尺寸对应不同的标准公差值,但这些尺寸被认为具有同等的精确程度。”学生不明白,笔者举例:假如小学四年级体育项目100米男生达标的成绩是20秒,五年级达标成绩是17秒30,六年级达标成绩是16秒。虽然不同年级达标的时间有长短,但这些时间所反映的成绩是相同的,即达标。接着回到公差数值表举例。例如基本尺寸50mm的IT7数值为0.025mm,基本尺寸500mm的IT7数值为0.063mm,二者虽然标准公差值不同,但不能因此认为前者比后者精确,它们是具有同样的精确程度的。
二、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第二章的技术测量属于计量学范畴,根据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本章知识点的要求是掌握常用计量器具的使用方法。常用计量器具包括游标卡尺、内、外径千分尺、万能角度尺。笔者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教学时首先对照实物讲清这些量具的构造、计数原理、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在讲解计数原理的过程中还是要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在实践测量中,将学生分组每组一套量具,让学生测测自己手指的数值、不同笔的直径等,学生感兴趣了再到机械零件的测量,安排那些使用和读数掌握快的学生指导掌握慢的学生。最后考核,即要求学生用外径千分尺量出机械零件某个直径和用游标卡尺测量出某个长度,一个个过关,当作一次作业成绩。考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使用量具的操作技能,并为学生日后实习使用量具打下基础。
第三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和第四章表面粗糙度正是使学生有“越学越差”之感慨的内容。同样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引导到专业中的抽象的理论、概念及国标的标准化,使较抽象的公差理论变得浅显易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