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化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就业;毕业论文;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开展科学研究,接受科研训练,创造科研成果的过程。从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定到实验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到论文写作完成,从论文的评审修改到参加答辩,都带有浓厚的学术气氛。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接触科学、感受科学、品味科学、走进科学,一点一滴的接受科学教育,一点一滴的树立起了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作风,从而可以促进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内化。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独立研究完成,促使学生必须去接触实际,开展科学实验和搜集实验数据,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学会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方面效果非常突出,相对于其他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作用极为重要。毕业论文能否撰写成功,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本课题组对对本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改革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制度
毕业论文的选题时间弹性安排,提前进行。选题关系到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也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以前毕业论文的选题通常都在第八学期进行,实施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后,允许把选题时间调整安排在第七学期初。这种弹性安排,可以提前让学生介入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和资料收集,同时选题时间的幅度拉长,可以有效协调完成毕业论文与找工作之间产生的时间冲突。毕业论文题目提前进行公开,实行双向选择。过去教师指定学生的研究项目较多,这在选题环节上就很大程度制约了学生的创见性。为了使学生在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题目上更能体现自己的专业兴趣,毕业论文题目提前制定,结合指导老师科研项目和生产实际,确立毕业论文选题指南,提前对学生公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申报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也可以允许学生自己确定研究项目,但要在查阅文献资料,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出开题报告,通过开题答辩后,确定为毕业论文的研究项目。
二、以就业为导向确定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题目严把关,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相一致,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单位需求,企业需要锻炼学生什么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把学生按企业不同需要目标确定不同毕业论文题目,真题真做。针对近几年企业对质检员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多,对去企业质检部门的学生我们与测试中心联合培养学生,让学生在第七学期进入测试中心,利用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给学生确定产品分析测定方法建立的论文题目,熟悉现代分析测试仪的使用,以利于学生去化工厂、药厂、煤矿企业的质检部门工作,特别是为女同学提供一条很好的就业渠道。对去煤化工企业的同学,多数是去甲醇厂等,确定学生做碳一产品合成的题目,以产品为主线,催化剂为核心,进行碳一化学品合成的毕业论文研究。对有意去药厂、精细化工厂做研发的同学,以合成某一精细化工产品为毕业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撰写之外,实做的产品也是考核的指标之一。此外,对考研的学生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依托,设置子课题为毕业论文题目,提高题目难度。
三、延长毕业论文完成时间
延长毕业设计的时间。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毕业论文所占的时间原本较短,又往往受到就业、考研等事宜的冲击,因而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锻炼学生科研和实践的能力。因此,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将毕业论文工作开始时间大幅度提前,可以提前到大四的第一学期开始。此时经过前面的学习,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基本完成,学生有了一定的空余可支配时间,对本专业的学习也开始产生出兴趣,希望更多的了解与学科领域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提前开始布置毕业设计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内保质保量从容完成毕业论文,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把课堂所学立刻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互为促进,收到更好的效果。
四、增加硕士研究生担当助理指导教师
由于目前形势的发展,对本科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还是选择继续深造,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科研实践素质。让本学科的研究生辅助指导老师参与指导本科生,一方面研究生刚刚从本科阶段过来,可以总结他们的本科论文的一些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研究生已经过一定的科研实践的训炼,并且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硕士研究生充当本科生助理导师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具有现实可行性。
五、低年级学生提前进人教研室从事科研实践
对于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学习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后,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自愿的原则,安排学生进人教研室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例如科技论文的检索翻译,或实际参加项目,作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这样在实际环境中和各教研室教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下,于耳濡目染中锻炼实践能力、培养科研素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其分配毕业论文题目,完成毕业论文。
六、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
为了进一步强化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毕业论文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在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和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指导毕业论文不认真负责的老师减少其指导毕业论文的学生人数,充分发挥评比表彰在教学实践中的产生的激励作用、示范作用、促进作用和强化作用,为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创造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七、结束语
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毕业获得学位的必修学分,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上述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可将学生在大学期间已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生研究问题要把握事物的规律,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去突破、创新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使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毕业论文与学生就业相一致,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杨治立,朱光俊,万新,夏文堂. 提高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思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 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 广东化工. 2009(07).
[3]李海标,罗延平. 新形势下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 广西轻工业. 2009(07) .
[4]刘小花,白海鑫,党玉丽. 指导教师在化学本科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5]我校《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已编写并试用[J]. 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6(03) .
“熵”的提出者是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熵”是一个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热力学函数.熵增原理指出,在孤立系统中,熵在可逆过程中保持不变,在不可逆过程中熵单调增大.换句话说,一个孤立系统的熵绝对不会减少.自发反应总是朝着熵增大的反应方向进行.在熵单调增大的不可逆过程中,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后,熵达到最大值.
二、应用熵理论创新高中化学教学模式
1.打造开放性课堂
熵理论存在的前提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开放系统可以与外界产生物质和能量自由交换.这就启发教师应该将化学课堂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里的开放包括化学课堂的内部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
(1)提高化学课堂的内部开放性
化学课堂的内部开放要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加强沟通协作.在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达意见的机会,让学生更多的以主人公的姿态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当中去,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有效的讨论交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与学生建立其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思路,打造和谐有序的化学课堂.
(2)保持化学教学的对外开放
化学课堂的对外开放,就是要加强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经验交流,加强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之间的信息交流.化学课程的教学不能对外封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方法等方面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以公开课的形式请其他教师来自己的课堂观摩,听取意见,积极改进不足,汲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此外,化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时刻关注周围环境,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将生产生活中的化学应用实例引入课堂中,保持信息熵的持续增加,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新鲜事物和信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例如,向学生讲解世界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并和学生一同探究太阳能、氢能源等新型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化学知识、开拓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节能环保意识.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用社会上的新闻事件来引发学生对氯其性质的探究.比如,2013年7月,牡丹江市一家制药厂氯气罐发生泄露,同年9月,河北晋州一家化工厂发生氯气泄露事故,两起事故均造成多人中毒.教师让学生根据具体新闻报道和课本内容了解氯气的基本性质及危害,并讨论发生氯气泄漏时防止中毒的有效方法.
2.拒绝平衡状态下的熵不变
在不可逆过程中,熵增大.系统达到平衡后,熵变为0,即熵不再变化.化学教学也是如此.如果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与教师所灌输的知识之间达到了平衡,新旧信息无差别,那么学生的水平便不会再有所提高.要想进一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就必须学会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新信息和新知识去冲击学生现存知识结构的平衡态,新旧知识产生交锋,新知识必然会打破旧的平衡恒,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不断提高学生能力和知识水平,达到熵增加的目的.例如,在讲“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前,学生已经对酸和碱的性质分别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但他们对于氢氧化铝既有酸的性质又有碱的性质这一事实并不了解.教师就要趁机制造悬念和冲突,来打破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平衡态,从而提高其对于新事物、新性质的全面掌握.首先,教师先将氢氧化铝与盐酸进行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学生看到白色胶状沉淀溶解于盐酸,便认定氢氧化铝是碱性物质.随后,教师让学生参与下一步实验:将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由于学生已经从刚才的实验和之前学习的知识做出推断,因此不会想到氢氧化铝也会溶解于氢氧化钠溶液.结果是,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氢氧化铝沉淀竟然一点点溶解.实验证明: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就像自发反应会向着熵增大方向进行,这样的蕴涵大量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实验,无疑对学生原先的认知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通过学习新的知识,升向更高级的平衡态.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多文化元素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背景与现状
我国的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目的是培养一线的技能型劳动者。职业英语教育也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和方向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实际应用能力。而当前随着企业甚至整个社会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对员工英语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却令人堪忧。大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后,不具备企业要求的英语能力:机械设备专业的学生看不懂机器设备的英文说明书,无法顺利进行操作与维修;旅游专业的学生不敢开口说英语,何谈接待外国游客;文秘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英文信函,更不用说亲自书写。高职高专院校都开设有英语为必修课甚至专业的英语课,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如此重视之下,我们学生的英语水平却每况愈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1.英语教学的课堂内容单一。虽然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发展,英语课堂引入了音频视频及课件等各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最终呈现的依然是单一的课本内容,学生的兴趣也犹如昙花一现。同时,即使高职高专的英语教材一直在寻求突破,但始终是围绕职场这一学生尚未真正涉足的领域。不管教师多少遍不厌其烦地强调其重要性,依然是纸上谈兵,学生没有真正身临其境因而始终不得要领。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学校对学生英语水平有硬性的指标,导致英语的课堂教学出现应试教育的倾向,学生乃至教师为了满足学生毕业时对于英语水平要求的需要而增加练习以促成其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本来就稍嫌枯燥的英语课堂更归于沉闷。
2.学生英语基础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高职高专院校多为培养技能型人才,以理科生为主。这部分学生本来英语基础就薄弱,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不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难以得到提升。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过于平淡,教学内容与生活无关,缺乏与实际的联系,使他们兴趣缺缺。学生们希望教师的教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认为多文化的教学有利于英语学习。这表明,大部分学生有学好英语的想法,但由于他们底子薄,缺乏自信;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少,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希望英语学习能融合多种文化元素,有助于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面对如此现状,将不同的文化元素引入英语课堂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英语教学中应用多文化元素
1.音乐元素的应用。欧美经典流行的歌曲,经久不衰,毕竟经典的歌曲总有它永恒的魅力,同时学生也大多喜欢欣赏甚至模仿经典的英文歌曲,在一些学生活动中总有学生选择演唱一些经典的英文曲目,而大多数学生都会偶尔冒出一两句英文歌词。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在课前放一首英文歌曲,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课间得到放松,同时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英语课上来,提醒他们为英语课做好准备。如果不考虑英语歌词中英语单词的节奏与发音,歌词中还有一些有助于英语教学的精华。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借助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抓住学生记忆歌曲旋律和模仿歌词较快的特点,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英语单词或词组。
2.新闻元素的应用。学生都是新闻的敏感者,而如今移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使得每个人包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接收新闻。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现状,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由新闻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新闻的主动评说者。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展示其事先准备的与话题相关的新闻,并进行评说。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最新时事,学习英语单词,化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于新闻的评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引入新课的话题,有助于新课的学习。
3.影视元素的应用。影视元素在英语教学中的出现会给学生创造一个立体、直观、仿真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其中的角色。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精准优美的遣词造句都能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所在。当他们对某一片段或某一章节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记忆、加工、模仿、利用,语言学习的意义也就体现出来了。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交流、交际,因此要强调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和听力强化训练,这也是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而原版的影视则最能带来地道的语言输入,让学生沉浸在积极的语言环境中,促进语言学习记忆的深加工,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这一元素可以在新课进行中,结合话题适当穿行。教师也要作出正确的引导,使影视元素在课堂的应用中真正达到帮助学习的目的而不是只起到娱乐作用。
总之,英语教学中多文化元素的应用,是以教师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为中心来营造课堂氛围,为了让学生从有声、有形、有情的课堂中获取知识信息,从而学习和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潮流的文化元素来组织课堂进行英语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时不仅记得牢,而且学的活,对有效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与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教学理论应用的文化学的静态研究
教学来了应用的因素可以范围内三种,包括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以及实践工作者。这三种因素都与文化有关,都具备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也可以被称为观念文化。教学理论指的是,人们会在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创建实际的教学现象、教学关系等方面价值系统,包括精神层面与逻辑层面。因此,教学理论并非与文化无关,属于一种观念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另外,理论工作者在提出教学理论时,会自然而然的添加特别的文化性质与内涵,使教学理论具备其的文化因素。
(二)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也被称为文化场。在每一个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都有特别的现象,属于文化场的范畴。根据某位研究者观点,可以将文化场定义成具备独特的原则、逻辑等。这不仅明确提出了实践工作者的实践范围与价值观念,还规定了文化场需要具备的整体规则,与权威性以及有效性,以此来完善教学过程。
(三)实践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属于一种文化的存在。教学理论的运用是人为的具体活动,而且是借助教师的理论来影响教学实践的。可以说,教师属于一类文化实体,或者文化性存在。教师都具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不同的情感与态度等,而且也具有各自的教学方式,每名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知识体系,表现出不同类型的教学实践行为。因此,不同的教师对于教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是存在差异的。
二、教学理论应用的文化学的动态研究
教学理论的应用包括两个关键的步骤:内化与外化。
(一)教学理论应用的内化步骤:教师会转变成一种文本存在的教学理论,然后再转变成“个体理论”。在此过程中,教学理论不再是“自由性事实”,经过教学过程,最终会转变为“实践性知识。而且,教师在价值性格化过程中,会深入地把教学理论转变为鲜明的人格。这样的做法为教学理论的应用提供多种可能,有利于其达到自律与自为的水平。
(二)教学理论应用的外化步骤:教学理论外化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氛围中,根据具体情况,应用内化的教学理论制定开发性质的运用规划,设计实践方案,并且借助方案来促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不论是在教学理论内化阶段还是在教学理论的外化阶段,它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景中进行的,并借助一定的文化条件,传递着文化信息或文化养料。教学理论为教师提供着文化信息和文化养料,教师吸收这些文化养料,并对其进行合理加工,外化为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而且,教师作为研究者,也为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具体的经验材料,教学理论会不断发展完善。
三、教学理论应用存在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教学理论的衰退与超越等文化现象
(一)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并存。教学理论应用关涉到一个复杂多变的教学世界,在教学理论向教学实践回归的诸多环节,内在地存在着矛盾、分歧或不和谐,即存在着文化冲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⑴不同教学理论之间的分歧;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逻辑矛盾;⑶实践工作者与教学理论之间的冲突;⑷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矛盾。
(二)教学理论的衰退与超越共生。教学理论的变异包括教学理论的衰退与教学理论的超越两个方面。在超越性变异语境中,教学理论在向教学实践回归过程中重新获得生命活力,避免僵化的危险,并不断得以发展。在衰退性变异语境中,教学理论逐渐偏离甚至背离教学理论的理想意图,导致教学理论的价值不能实现。
四、教学理论的应用方法
(一)实践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教学理论等文化因子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教学理论应用过程中,各个因子的对话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受到主体对话观念、对话制度等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应从自我中心转向对主体间性的承认。实践工作者应具有教育研究的意识与能力,在运用教学理论,尤其是国外教学理论时,应该对教学理论文本的特点、性质,适用范围和条件、产生的文化背景等有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
(二)应该建立健全各种教学制度,为教学理论应用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为实践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和其他中介机构、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创造条件,避免理论工作者的话语霸权、话语越界,以及实践工作者失语现象再度出现。为此,要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就需要改造主体的对话观念以及建立健全各种对话制度。这种规章、制度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在对话、合作的过程中逐渐生成,而不应是外界强加给他们。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引言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招生人数迅速增加,在校生人数倍增,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等等。截至2003年,高校毛入学率达到17%,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意味着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其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思路、方法也必将受到应用型大学的特点所制约和影响。
应用型大学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应突出表现为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组织管理和人际协调能力的特点的新型人才,主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基层工作岗位就业。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则应该有与之相应的校园文化。
一、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特点
大学校园文化是在社会人文环境和大文化背景下,在学校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师生依据学校的特殊条件,在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高校校园文化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等四个层面,其内涵非常丰富,并且要始终围绕大学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目标展开。应用型校园文化建设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方向上把握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基层岗位开展务实教育,侧重理论与工程的结合、教育与职业的联系;注重培养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
1.2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基于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突出实践教育是应用型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应用型大学开展的教育教学科研也以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产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因此,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将来的毕业生尽快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创造条件,也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体现时代性的特点。
1.3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还要考虑受教对象的知识储备、能力基础和个性特征,以此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特点使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些欠缺,对学理论不大感兴趣,但他们是一个兴趣广泛、喜欢动脑筋、实践能力强,充满着个性化、多元化特点的、适合从事应用型职业的青年群体。因此,因材施教对应用型大学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那就是扬长避短,因势利导。
1.4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应用型大学强调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而不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培训一批批迎合市场逻辑的“功利化”和迎合公众口味的“平庸化”的人才,因此,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体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1.5校园基础设施投入较大,但精神文化内敛不足应用型大学是近几年产生的大学新类型,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物质环境文化往往经过精心规划,吸取百家建筑之长,斥以巨资进行兴建,但在重视物质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由于历史积淀不足,往往容易导致精神文化建设的滞后,而精神文化建设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
二、应用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应用型大学同其他类型的大学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其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用型大学的校园文化应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明确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划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必须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加强领导。
2.2知行合一,投身实践,开展各种鲜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两条基本途径,更是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根本着力点。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做到知行合一,投身实践。通过多种渠道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并通过组织充满朝气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来为大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舞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2.3环境文化引导精神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环境文化是校园精神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承载着大学的历史。环境文化建设要区别于艺术文化建设,它不在于追求时尚和标新立异,不在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环境文化建设要有着深刻的教育学和文化学的意义。
首先,做好文化引领工作。利用教学楼走廊,宣传栏等构建环境文化建设主体,设置标语、名人名言灯箱语录牌等张扬人文精神,浓郁学术气息,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生活氛围。
其次,适当设置人文景观。人文景观的设置要体现公民道德规范、职业道德要求、素质教育实施、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等。人文景观的设置可以极大增加学校的文化积淀。
以人文本,创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其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为大学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精神支持。因此,应用型大学在发展的道路上,一定要充分的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的从物质、精神、行为和制度入手,多管齐下,以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接班人为工作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结合院校办学特点和人才培养方式,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最终达到理想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各级教育毛入学率.
[2]宣勇,单玉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建设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2.30(3).302-307.
[3].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N].人民日报.200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