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以文化为话题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会计电算化分层次教学

0引言

2005年8月,由会计之友杂志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理念,与会专家就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用“会计信息化”可以更好地概括“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进一步提升“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水平。近年来,《会计信息化》这门课程逐渐在各高校中取代会计电算化等相关课程。

2009年4月国家财务部印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高校作为培养财务人才的基地,针对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更是得到重视。为达到教学目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方式成为众多教学工作者探讨的话题

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介绍

(一)会计信息化的含义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等处理,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并能主动、实时报告会计信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过程。

会计信息化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会计思想与观念,是传统的会计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会计信息化后,会计系统将是一个实时处理、高度自动化的系统,业务内容来自企业内外业务的实时数据,出现真正的电子凭证、电子账簿和电子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将更加多样化。

(二)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

会计信息化课程是在原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开设的,不仅包括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所涵盖的内容,而且,由于会计信息化产生于信息社会,其是在计算机核算的基础上提出的信息多元化处理,能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操作,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的核心作用,最终实现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一体化。会计信息化课程比会计电算化有更高的要求,教学中不仅包括信息化中的具体财务操作,更包括企业信息系统中各功能的数据传递及相关关系,最终得让学生清楚企业的财务信息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与其他相关信息发生作用;最终又能给企业提供怎样的信息。在信息传递的同时,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又有怎样的关系等等。总之,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内容要更丰富,具体操作也要求更高,课程教学内容、方式都将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分为理论部分和实验部分。理论仅占很少学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情况。实验教学是重点,学生将花大量时间用于具体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体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教师也将在实验阶段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按实验要求出实验效果及能否真正学好会计信息化都在这个阶段得到体现。因此,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教学模式、方法等是至关重要的。

二、分层次教学

(一)分层次教学的涵义

分层次教学是指在承认学生有差异的前提下,教育者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提出分层次的要求,并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创立评估体系,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均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与提高的教学过程。分层次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整体素质,促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环境中求得最佳的发展。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次教学。

(二)分层次教学具有的优点

教学,尤其是高校专业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体系。学生不是一门课程学好了就表明专业学好了,总存在一部分学生部分专业课程学不好的现象。分层次教学就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不同层次学生为基础因材施教,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不少优点,表现如下:

1.分层次教学体现了教育的公平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动者,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同时,公平教学,而不能只为一部分学生而进行教学,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分层次教学的应用让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忽视成绩差的学生,而是积极主动地为各个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分层次教学展现了教与学的互动

分层次教学让高校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模式及方法,不再是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最终能接受的就好,不能接受的就差,教师不用在乎学生学的结果。教师采用分层次教学后,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情况,并关心学生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如何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施教等。这样,教学中的“教”与“学”不是分开的,而是互动的,教师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又将影响教师将来的具体教学。这样,分层次教学将继续升化,教与学将在互动中不断得到发展。

3.分层次教学的落实将逐渐改善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教育中,进行分层次教学有望改善教育现状。教师因要进行分层次教学转变,而改变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并开始主动研究自己的教学情况,在教学中找原因,考虑如何对现存的差异开展教学等。分层次教学使得教与学不断变化,从而可能改变有的教师几年都用同一教案的状况,教学质量有望得到提高。

三、会计信息化分层次教学的具体落实

(一)领会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差异的,“教”自然要有差异。第二,教学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是教学中学习的主体,而且表现为他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成为“教”的主体。

承认学生的差异,是要让差异缩小甚至消失。笔者认为,教师是分层次教学的主导者。所谓分层次教学并非要把学生形式上分成几个等级,而是教师应看到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做到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有差异,以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触一门新的课程都会有兴趣或都能很快培养兴趣而投入到这门课的学习。由这门课的兴趣学习又将带动整个专业体系的学习,以至最终不仅成功讲授这门课,还可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极大热情。还要知道,学生学习成绩差不一定不具有潜在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年的实验课程中笔者就发现不少学生专业成绩差,但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创新精神,并能解决很多电脑实际问题。教学关键是要因材施教,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二)把握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安排好分层次的具体内容

1.学生定位的分层

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把学生按其他课程成绩或综合成绩进行排名,然后分班或分组进行。然而,必须承认学生经过大学前一阶段的学习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不小。有的学生认真,专业基础和计算机基础都好,对学习也非常有热情;有的学生曾经有挂科,已对学习没有好心态,根本没有兴趣;有的学生基础一般,态度也一般,主要看课程开始后,教师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吸引力(这占多数)。只有承认了这些差异,并能在实验课中尽早将学生层次对号入座,根据不同情况学生进行差异指导和引导,争取让基础好的学生自己努力实践,达到或超过课程的要求,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提起兴趣,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培养起兴趣。

在会计信息化实验中,学生层次是没有绝对划分的,只能是依据学生的表现及提问等来作基本判断,而且这种分层次会随着实验内容及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体现了分层次教学是教师主导的,教师应在分层次教学中发挥主要作用。

2.分层次备课

分层次备课是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既然学生是有层次的,备课就一定要有层次。作为实践课程为主的教学,教师不仅要按课程的基本教学目的进行准备,还要按课程的实际可能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以满足教学要求,从而保证让基础好的学生在实验中得到极大的满足。另外,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备课要按心理学加上实务案例,由浅入深地做好准备工作,要通过心理、思想引导教育,利用最简单和适用的知识等将他们引入教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层次差的学生也能重视这门课程教学,积极投入到实验训练中来。分层次备课对教师要求较高,故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在不断总结之后完善分层次备课。

3.分层次实验

会计信息化课程主要是实践训练,以学生们通过案例资料进行验证式实验为主,可以说没有很多新知识,多是原来所学知识的贯通运用。多操作、多思考后再操作,一般都能有较好的效果,但这整个过程,分层次的讲解,分层次的要求都将对课程有极大帮助。实验中要确定基本的要求,提高后的要求,实验的目的并不是简单的验证,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具体实验操作对信息化建设有怎样的影响,会造成怎样的后果;甚至要让学生知道出现情况后要如何调整和补救等等。整个实验教学过程是针对不同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操作要求,针对不同的操作情况给出不同层次的处理方式。

在分层次的实验中,还可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来进行,让部分优秀的学生变得主动起来,帮助一部分基础差的学生。会计信息化的实验课程中,不妨让一些计算机知识很好的学生来帮助处理些涉及到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出现同样问题已得到解决的学生来帮助需要的学生,这样既能减轻教师实验课的压力,又能让这部分学生在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加深实验效果,同时被帮助的学生也可从中感悟很多,学生之间的感情会更深,课堂氛围也会更好。在多年的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这样利用学生差异,效果确实很不错,很多在实验课中帮助别人或被别人帮助的学生还常联系,沟通现在工作中的具体操作与应用。

(三)不断在实践中分层次、分层次中实践,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会计信息化课程实验通常是在计算机中完成,而且实验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一台属于自己操作的计算机。这对实验的独立检验和操作是有一定好处,但在分层次教学中,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不利。因此,可以在单人组实验结束后,特意安排一个综合实验,并考虑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或是知识能互补的学生安排2~3人为一组进行实验,还可以比赛的方式进行,最终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加分。

相对于很多课程重视结果而言,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中更重视的是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其他专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所学的更能贴近将来工作实务。实践业务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实验也就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层次的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也将有差异,差异的问题解决后还会产生新的差异,这不仅要求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努力实践,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分层次,并在分层次中不断总结,最终通过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复杂:企业信息繁杂,产品结构多样,品牌多元化,组织管理层级多,工作流程过长,以及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复杂,过于追求细枝末节,忽视核心工作和关键问题,等等。由此导致管理者决策和行动迟缓,工作效率底下。因此,重新认识“简单”十分重要,提倡并推行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思路和方法,把握工作重点,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企业管理;组织管理;简单管理

1复杂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在今天的企业经营过程中,随着飞速发展的科技和发达的通讯技术,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都扑面而来,使我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复杂。久而久之,我们开始习惯于一种定式思维——“最复杂的就是最好的”。

一些人在遇到新问题后,总是全力以赴,而且总能想出很多“科学化”的解决办法,还通过严密而复杂的程序来按部就班地解决,把事情弄得越来越复杂;原本十分简单的一个想法,有些人却要给添上数十倍的也许可有可无的话,包装成一份长篇累牍的报告。

在企业日常管理中,高层管理人员有时无法从具体事务中脱身而出,缺乏全局观点,考虑问题从自身所处位置出发,难以跳出问题看问题;许多领导整天忙于审核签字,忙于听取汇报,忙于接待来访,忙于准备收效甚微的会议等等;一些部门、基层单位负责人圆滑中庸的处世哲学把制造复杂培养成了一种职业习惯;还有一些管理人员的报告、计划、总结也是越来越复杂了,以此作为他们逃避责任的借口。

2企业化繁为简、提高效率的途径

(1)解决关键问题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捷径。

管理学有个“帕累托法则”,该法则认为:20%因素会决定80%的结果。只要抓住了复杂问题中20%的关键因素,我们就可以把复杂问题进行“简单化处理”,迅速解决问题。一个企业关键的少数往往是决定整个企业的效率、产出、盈亏的主要因数;一个组织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决定于少数关键性的人才。正像主席说的:“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真正意义上的“简化”要求我们:分清问题主次,寻找根本原因,针对特定问题,从关键点入手,简单高效地解决。

(2)抓住简单管理的核心问题。

简单管理的核心是把企业存在的价值、存在的目标及如何存在三大问题进行详细、深刻的思考。要勾勒出企业基本的蓝图,搭建明确的框架,其他余下的问题都应该在过程中解决。同时要分清楚什么是过程开始前必须解决的问题。什么是在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简单管理要求我们在形式上追求简单,但在内涵上则要求深刻、丰富,要求对企业的经营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实现简单管理,要求的是不简单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行动看似简单,但行动背后则要求管理者具有非常高的专业化能力和水平。

(3)以最简洁、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实施简单管理的优秀企业推动“一张纸制度”。要求给领导的报告、请示一定要精炼、直接,只能是一张纸,要直截了当地写清原因、方案、结论等内容,不能废话连篇;取消写总结。一般写总结,不管业绩多差,只要一写总结,总能把自己说得天花乱坠,最后一点用也没有,因此可以代之工作分析、经济活动分析。这样,人们的注意力就不再是个人如何,而是分析工作的进展情况;一些规章制度、作业标准,虽然制定时字斟句酌,可最后也只是束之高阁,更淡不上落实到位;评价与考核,要看业绩,不看表现,看结果,不看过程,看功劳,不看苦劳,改变过去考核时鱼目混珠的复杂现象。

(4)善于用“常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当企业突然遇到困难和麻烦,许多曾经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都难以发挥作用时,我们应要善于用“常识”解决问题。

常识其实并不真的那么简单,常识是人们用一连串逻辑推演出来的结论。企业经营者应该少一些复杂的构想,多掌握一些简单的管理常识,在面对某些困难时,能以常识去判断和处理。常识告诉我们,问题越复杂,解决办法有时越要简单。

在今天企业中,还充斥着太多的复杂得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现金流量分析、风险回报比率、营销群、期望值等等,一些管理者对他们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对企业经营的一些简单常识,但这些数据看似高深,其实在有些情况下很难看到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在企业规章制度中,也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明显有悖于逻辑和生活常识的规定,这些形式化的东西固化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看不到事情的本质。

3企业推行简单管理的思路

(1)以简化企业的目标。作为一位企业管理者,要时刻注意的是:不光自己要时刻牢记企业的目标,而且还要想办法让员工也能够了解企业的目标,同时督促他们制定自己岗位的目标。只要员工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该做什么,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从而带动企业的发展。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企业共同的愿景”。

(2)开启交流通道。好的决策离不开员工的意见,他们的意见来自对具体工作的切身感受,来自与用户的直接交流,来自与对手公司的比较。管理者要经常与属下进行交流,也让属下之间进行交流,内部通畅的交流有利于员工发挥自己的才智,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和谐的气氛能使公司的管理变得更简单,使很多麻烦迅速得以解决。在现行的管理理论中,“扁平化的组织机构”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使责任和权利更明确,沟通更顺畅,决策更快捷、效率更高。

(3)避免赶时髦。时髦的东西总是能吸引人的眼球,盲目赶时髦的一个最大害处是给企业带来“累赘”,很多企业为此付出代价。前几年信息化被众人所推崇,加上人们对信息化的期望值逐日增加,于是在一些中小企业里形成了信息化热。但是,结果是原本很简单的管理决策,被人为地搞复杂了,而且带来的使失望的投资回报;目前,“企业文化”一词也成了一种时髦,许多企业管理者大讲特讲,并且用一大推时髦、晦涩的名词来堆砌这个概念,但就是没见到几家企业出现什么实质性的改善;有些企业对复杂时尚的东西就是情有独钟,从最早的全面质量管理、到“零缺欠”管理,又到后来的“6西格玛管理”在这样追求时髦过程中,真正有多少家企业从中获益了呢?在经过详细的统计和论证之后。专家们指出:如果缺乏足够的执行力,任何管理的“绝招”都将成为企业的“管理花瓶”。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范文第3篇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1

错过的六月,错过的六年。

转眼又是六月,转眼又到暑假,每每这时,就会忆起小学毕业那天的情景,想起六年里错过的感动。

同学们都和往常一样,哄闹,玩耍。拿了好成绩的就哼着歌,蹦着跳着,嘻嘻哈哈在一边“高谈阔论”,挂了红灯的,只能拍着脑袋懊悔有哪题不该错,又有哪题老师讲过,自己却没好好听。“真是的,还差一分就及格了呀!”不过“红灯”的悲伤也没停留太久,毕竟没有暑假作业的假期是值得庆贺的,同学都在互相写同学录,互相留言。

教室里满是叫声,笑声,追逐奔跑推动桌椅的声音,一如既往的热闹。大家都很兴奋,激动。是那么热切盼望暑假的到来,没有一丝离别的伤感,因为这已成习惯,每年都有暑假,短暂的分别后,我们必然再相见。因为我们都觉得,这有什么?不就是放暑假吗?反正下学期开学就又能见到了呀!总还是那间教室,那些人啊!

散学典礼结束了,大家都笑着涌出了教室。

之后……几乎再没有联系了。

再开学,也不是那间教室,不是,那些人了。

初中新的、繁琐的学习任务压得我们已无力回想,等到某一天闲来无事,安静下来,才突然想起,原来我们、什么,都没来得及说里,没给过一个拥抱。

记忆中的那间教室有歪斜的桌椅、一地的粉笔头、到处飞的练习本,有打架,有握手,有欢歌狂舞……

还有,离别时的笑脸。

……

我们错过了同窗的“再见”和“拥抱”,却永远记得他们的笑脸。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2

错过过去,握紧现在。——题记

人生中总会有那么多的错过,这种错过有时会让云流泪、让风止步、让春夏秋冬停滞、让生命轮回有情。承受过错过之痛的人都明白:一时的错过,也许就会成就一世的落寞。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人不能让自己生活在感慨里。

错过了清晨的朝露,还有正午的骄阳;错过了暮色的朦胧,还有迷人的月色;错过了春日的烂漫,还有夏季的奔放;错过了秋天的丰硕,还有冬日的清冽----

又回到最初的回忆,记忆中的那一画面,那一段抹不去的画面:小学时,我有一个好朋友,我们形影不离,可不知何时因何事让我们一直牵起的手被狠狠地甩开,她一句话也不和我说了,原本有说有笑的嘴这时怎么也张不开。我们俩谁都没想到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局面,但这不能改变什么,山依然有堎,水依然低流,我和她也依然沉默。两个好面子的女生就这样沉默着。落寞、失望包围着我。直到我试图想挽回时却已无能为力了,那时我明白我已经失去了机会。我们的友谊不再会回来,我们不再一起做作业,不再一起玩,不再是朋友,不再回到过去。而我也将无奈地画上一个残缺的句号。

我想上天正残酷地告诉我:“你已经错过了!”

突然有一天我在校门口碰见了她的妈妈,我很是惊讶。只见她神色慌张,急着问我她在哪。我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对劲,只听见她妈妈说:“请帮我找一下我女儿,我快没时间了,拜托了!”豆大的泪水夺框而出。我冲了出去,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可以跑的那么快,就像疯了似的找着她,我知道这次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上次,只因面子而错过友谊,而这次说什么也要握紧她和她妈妈的亲情。我已经错过一次,不能再错过这次了。

当我见到她时连话也没力气说就拉着她去见她妈。我不记得她们说了什么只知道她的父母不合,她的妈妈是来见她最后一面的,她的妈妈要离开这去别的城市。那天她抱住了我,我们都为对方这次的没有错过而感动、高兴。我们的友谊又重新让我们握紧。

当你站在人生的岔路口时,不要害怕,不要犹豫,即使错过也有收获。过去已是错过,而现今是握紧现在。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3

我热爱完美,但完美却从不将我热爱。因此,我只能无奈地选择错过,选择一个有缺陷的我。

错过一场绵绵的春雨,错过一个夏日新鲜的清晨,错过最后一片秋日的落叶,错过今冬惟一的一场雪。错过荷花池里难得一见的小鱼,错过天空中挤作一团的云彩。错过一个动人的眼神,错过一段热烈的拥抱。一次误会,错过了一段真挚的友谊。一次误会,错过不会再来的机遇。一夜小睡,错过昙花的美丽。人生就是这样,在你选择了某样东西后,你就必须学会选择错过。

面对完美,我们总是选择了太多的错过,对于错过,我们也总是说——算了吧!但我们何尝不想目睹所错过的完美?生命太短促,路太清楚,为了不要错过一些不能错过的事,我们选择了错过。正如维纳斯因缺少了双臂而美丽,我们又因为选择了太多的错过而发现了完美。

每个人都会选择无数的错过。选择了财富,就会错过健康;选择了健康,就会错过安逸;选择了安逸,也许会错过自由;选择了自由,也许会错过智慧;选择了智慧,也许会错过人格。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许多挫折与磨难。回首走过的路程,道路一片迷茫。也许,理想的风帆正搁浅在现实的堤岸;也许,人生路中梦幻已夭折……此时,我们必须选择努力拼搏。只有坚韧与刚强,才是勇士的品格;只有奋发向上,才是强者的姿态。选择错过,也许并不是一件错事。

这世上,有无数春雨,无数清晨,无数落叶,无数场大雪。错过的不只这一个。无数完美,无数缺陷,不是每一个都完美,每一个都有缺陷。我们有时无奈地选择了错过,不过,这没关系。我相信:只要我们从心灵深处认真慎重地选择过,即使选择了错过,我们也无怨无悔。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4

一颗流星划过了天空,我错过了许愿,一朵浪花贱起了岩石,我错过了祝福,一个故事只说一遍,我错过了聆听,一段人生只走一次,我错过了什么?——题记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春去冬来,周而复始,世间万物,皆在这自然的规律中不断的循环变化,人类历史的车轮也在这时间的河流中无休止的前进。

已经过了15个春秋,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回过头来看看这布满荆棘的道路,自从我一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光的利刃就开始切割我命运的曲线,我还没来的及细细的品味同年的生活,一张薄薄的生份证就宣告我已经长大了

我长大了!

但我并不高兴,更多的反而是忧郁,最天真的追浪漫的日子已经逝去,在记忆中化为灰烬,以后的道路只会更加的艰难,错过了童年就等于错过了一生当中追美好的时刻,我真的很不请愿的长大,好希望一切可以重新来过,然而我很清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时间是不可能回到15年前让你重新来过的,一切多不可能重新来过。

虽然我错过了自己的童年,但我知道,童年只是我生命中的起点,人生漫漫长路,有些东西总是会错过的。曾经错过了太阳,不要哭泣,因为农业还会错过星星和月亮,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星空,一次错过也决定不了整个人生。人生在世,或得意或失意,或拥有或错过,这一切的一切又有谁说的清楚呢?唯有珍惜把握好现在,才不会错过更多的东西。

生命还在继续,历史的车轮还在向前进,错过了就让它永远的成为错过,把握现在,执着前进,拷问自己,拷问心灵:我错过了什么?

以错过为话题中学生的议论文5

突然发现有太多的无奈,掩饰不住却又不知搁放在何处;突然发现有太多的伤痛,压抑不住却又不知向何处倾诉。

说不上痛苦,也谈不上悲伤。

他们说,错过了一步就不可能回头。我只是淡淡一笑,因为我已经错过了很多步,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想到了退后,哪怕后面等待的是悬崖,我也要选择跳下,谈不上悲哀,也说不上痛楚,因为死掉的是习惯,换来的是你我的解脱。

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要坚持和执着,换来的是什么?一个人的痛苦,两个人的悲伤。但是,没有人会去说,你们真的很傻,也没有人会说,你们很伟大。不知的人,会羡慕;陷入的人,会痛苦;看透的人,会同情;唯有徘徊的人最难过,说放下,害怕伤害了彼此,说离开,却又舍不得,此时,只有掩着痛和着泪一同吞咽,在退到悬崖边上跳下,是不是我的消失,能换来你的解脱?说不上伟大,也谈不上悲哀,如果能,我愿意这样。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等待,等待是这一生最初的苍老,等到昙花一现,等到泪痕亦干···该怎样?又能怎样?有谁能抵触得过现实的摧残?说逃避,还是隐匿,唯有淡淡一笑,是无奈,还是惆怅!

我们总是在不断的经历着,不断的和陌生擦肩而过,茫茫人海中,突然遇到了熟悉的你,却是这样的陌生,茫然的不知,你是不是我前世在此弄丢的,而今生来此寻匿。然而,我们因为陌生,却将熟悉定格为而已,是不是前世已注定,我们今生依旧。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分析我国遭遇反倾销的原因,提出应对国外反倾销的相关举措,包括完善反倾销法规和反倾销机制,推进企业经济改革,强化行业协会职能,调整优惠及鼓励政策等,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反倾销防御系统。

论文关键词:应对反倾销原因措施非市场经济国家

入世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同世界各国贸易的频繁,国外企业对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抵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国外企业也在不失时机的寻找新的突破口来阻止我们对世界市场的进入。这其中对来自中国的产品提起反倾销成为他们的必然工具,针对此种形势,我们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遭遇反倾销的原因分析

1.1新形势下反倾销作为新型的贸易保护手段很是盛行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配额许可证等传统的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受到严格的约束,而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的一种行政保护手段,具有形式合法、较易实施的特点,因此成为各国用来保护国内生产的武器。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各国为保护国内市场,于是频繁运用反倾销措施来限制外国产品进入。而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出口产品种类多,数量大,对较多国家,特别是殖方国家贸易多是顺差,自然成了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

1.2发达国家以“非市场经济国家”为借口对华反倾销师出有名

到目前为止,仍有一些国家把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我国采取了歧视性的反倾销政策。采用替代国制度来对待国际市场上来自我国的低成本商品,武断的将一个与受控倾销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具体情况并无太多关系的市场经济国家的价格,作为确定自“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受诉倾销产品正常价值的依据。在中国输美漆刷案中,美国商业部选择斯里兰卡作为替代国,结果价格比较后得出的倾销幅度为27%,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以不确定的替代国的价格作为计算正常价格的依据,这本身就带歧视性和不合理性。因此,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替代国”来对待中国的商品是极不公平的。

1.3出口秩序不规范,授人权柄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的大宗商品多是劳动密集型或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小,在国际市场上一直处于过度竞争态势。受短期利益的驱动,不少企业为达到多出口,工作重点往往不是放在如何加大新产品的开发以及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而是采用竞相降价的方法,以低价强占国际市场,扰乱了正常的外贸出口秩序,从而很容易为外国倾销指控制造借口。

2应对反倾销的措施

2.1完善我国反倾销法规和反倾销机制,让企业尽快适应新的形势

当今,我国原有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正逐步被取消,我们必须学会利国国际贸易体制所认可的反倾销武器对我国的民族工业进行保护,以和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出口反倾销相抗衡。美国和欧盟之所以能利用反倾销武器来抵制相互的不平等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备的反倾销国内立法和健全的反倾销立法机制。尽管我国反倾销工作才刚刚起步,经验还不足,研究不够,缺少必要的经费投入人员有限,但是如果我们勇于面对,总会有好的结果。“倾销问题不是国外问题而是中国问题,中国的倾销比比皆是,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包括经济界要鼓励从头做起,要扎扎实实去做,所以我提倡反倾销”皇明集团董事长黄呜对反倾销的独特见解,体现了我国企业界认识的提高,只有充分认识反倾销的真谛义,我们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2.2经济改革,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帽子

在国外反倾销措施中,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是造成定案的关键性技术措施,也是他们对转轨型国家实施反倾销的借口。尽管我国已经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经济的自由度、市场的开放度、西方国家所说的私有化程度已经超过某些所谓市场经济国家。但在实际运行中,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仍存在,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仍没有建立,所制定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完全执行,企业仍受到不同程度的约束。因此,只有进行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摘掉“非市场经济国家”帽子,才能改变西方国家的看法,取消其对中国的一些歧视性做法。

2.3强化行业协会的协调职能,规范小范围市场秩序

应对国外反倾销,首先,行业协会要认真研究国外市场动向与容量,制定本行业的出口策略及市场开发计划,帮助企业选择出口国家和地区,防止市场过于集中而导致进口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其次,发挥好内部的协调工作,及时反映,坚决制止企业低于正常价值的出口行为。要让企业真正了解反倾销连锁效应对我国所造成的极大损害,真正懂得一个企业的低价出口不仅仅是一个企业遭受反倾销的损失,也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失去一个国家市场的问题,这种效应,即我国同一产品在几个国家地区或十几个国家地区连续被反倾销并逐出市场的事件屡见不鲜;第三,一旦遭到,指导受指控的出口企业积极、灵活、策略地应诉抗辩或主动和解。如应诉维权,则帮助企业认真填写调查答卷,切实搞好实地调查及适应要求举办听证会,并为企业准备必要的资料。

2.4调整企业出口的优惠及鼓励政策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16-04

目前,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此,高职院校要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培养学生“做事”的本领,也培养学生“做人”的修养。课程是完成高职教育目标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培养目标:一是让高职生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精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并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二是让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领悟美的真谛,培育他们欣赏美、体验美、鉴赏美的意识,升华他们对生活美、艺术美的追求。三是让高职学生掌握人文知识,进而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四是通过人文知识、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高职生“做人”的自觉。所谓“做人的自觉”表现在以下几点:善于自我和谐相处,善于与人和谐相处,善于与物和谐相处,即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特征

就课程性质来说,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民族性和本土性。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因而,本土性与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显著特征。

就课程目标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唤醒和引导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如果说自然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社会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则是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人。

就课程的知识性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常常通过量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实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保障。因为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有可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和精神。所以,构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教学保障。

就课程结构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层次性、拓展性。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一门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组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功能,主要侧重于高职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层次性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层次结构中,每一层次都有较明确的课程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传授的是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其核心是精神及中国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体现和积极作用。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所谓伦理,就是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即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重在培养高职学生“做人”的自觉意识,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文学欣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课程。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因为文学是通过文学形象陶冶人的情感的,所以,文学教育对于人的个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中华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次的拓展课程。本门课程是上升到美学的理论高度研究美,重在通过美育塑造学生的人格。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理性力量,使学生达到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对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而情感是需要培养的,尤其离不开美的陶冶作用。美育是以美的形象为手段,激发学生美的情感,使他们的精神感到自由、愉悦,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使心灵得到净化。美育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还给他们以理性力量。美育之可贵不仅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体现了人性的更深沉的理性,因而也具有最大的广泛性。美育通过审美活动使学生的理性渗透于感性的个体存在之中,让他们获得情感与理智的满足,从而达到情与理的高度融合。

就课程类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适宜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是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具有个性化、隐喻性和多质性。如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理解,这就体现出人文知识的个性化。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最忌“灌输”和“绝对化”,应采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真诚、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移情、理解和对话中反思,感悟人生的真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构建以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大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或制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最基本的元素。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重要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会指向课程。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与一定的学科、实践相联系的育人媒体,它包括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①“所谓隐性课程即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包括学校正规课程中隐含的教育因素、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学校的管理体制和制度、教师的人格和学校领导的风格以及与学校文化系统相通的社会文化等”。②

隐性课程的资源皆隐含于学校文化之中。这些资源是以暗示的形式传导的,关键在于用心去体验和情感投入,效果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整体课程的两个部分,但从逻辑学意义说,它们在内涵上是不相容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课程整体。首先,二者并非是主从关系,而是相互对立、相对独立的两个课程领域。其对立性是指隐性课程是相对显性课程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其次,二者是一个互动的转换关系,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统一的整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显性课程中潜含着隐性课程的成分,隐性课程强化着显性课程的效果;再次,二者是一种相互补充关系,只有当二者相互认同、彼此支持时,才能共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应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因此,本文所探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概念,是指广义上的课程概念,其包括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和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与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一个全面、正确、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由核心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构成;隐性课程由活动课程、网络课程、柔性课程等构成。

一是以外显为主的常规结构形式,就是指常规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即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形式,即在教学计划中以课程科目形式出现的课程编制方案。显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是以主干课程为纲,辅之以相关课程。由于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制所限等原因,笔者认为,可设置一门核心公共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侧重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设置“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为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选修拓展课。

二是内隐的非常规结构形式,即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隐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结构形式无固定的模式,所谓课外活动、讲座、参观、学校环境等都属于这种形式。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规范高职学生的举止行为、价值观念、精神世界。这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

要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知识真正成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中的体验相结合。而这种实际活动是在某种环境、某种氛围中进行的,因此,只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结构由一门主干必修课“中国传统文化”和两门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和“中华美学”构成。

主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程,笔者建议将课程命名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十六讲”,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精神的讲解,侧重领悟中国传统思想,使学生明白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没有独立于“行”以外的“知”,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拓展选修课“文学欣赏”重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让高职学生在文学欣赏中愉悦性情、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开阔思维。文学欣赏课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的过程。因此,“文学欣赏”的教学内容不必涉及太多的文学欣赏方面的理论知识,重在作品欣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在享受、体验中达到课程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教学内容或教材的选取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选择古典诗歌,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诗性的智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诗性智慧表现为感情的凝聚、直觉想象和境界的升华等方面。因此,要从人文精神出发拓展诗性思维,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诗性的无处不在,并把它最终落实到做人的基点上。因此,我们呼吁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更好地从人文思维的角度,借助于“诗性的智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性美”和“知性美”。

其次,选择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因为《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之作,它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没有结局的残篇给读者带来太多的想象空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那就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遗憾。据调查,我们的高职学生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红楼梦》,或对《红楼梦》了解甚少。当然,通过几节课的学习,不可能让高职学生对《红楼梦》有全面的了解或较深的认识。但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都只是一种引导和启发,通过课堂引导、启发,把学生引进门,最终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思考、自我提高。“文学欣赏”课通过对《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认识《红楼梦》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水平。

“中华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更高层次的拓展选修课。人文素质教育中,审美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审美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的。

教育家先生曾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并终生以推广美育为己任。在当时与蔡先生持相同或相近看法的人还有梁启超、王国维等人。在晚年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时,也一直强调:“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的,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的,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在教育上应特别注重。”之所以要用美育代宗教,是因为对中国人而言,倡导美育比倡导基督教要现实得多,因为几千年来中国人虽然有精神信仰,但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上帝存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审美教育的,在儒家那里“乐教”和“诗教”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涉及音乐评论,这些评论都很深刻。台湾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并且认为:“礼乐并重,并把乐安放在礼的上位,认定乐才是一个人格完成的境界,这是孔子立教的宗旨。”③徐复观认为儒家是主张“为人生而艺术”的,而这种“为人生而艺术”主要表现在音乐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诗歌方面。在《论语》里,孔子多次强调学习《诗》的重要意义。儒家认为只有通过“乐教”和“诗教”辅之以“礼”,才能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完美人格。而道家则不同于儒家的将人格视作对仁义的归依,而把人格看成对包括礼义在内的世俗之物的超越,主张在回归自然、天人合德中实现人格的独立自由。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两家是互补的,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的灵根。李泽厚把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归结为一种“乐感文化”和“实用理性”。他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但却包含着宗教的热情,虽然不是哲学但却包含着哲学理性。它培养了一种人格、操守、感情、人生理想、`生活态度。”④

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实际是在延续儒家的审美教育传统。“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⑤因为当今中国人的伦理价值真空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所以,我们在今天重提“以美育代宗教”,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是我们提倡高职开设“中华美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人文性,奠定其成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基础。明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合理分配学分,保证充足的学时,配备良好的师资,进行严谨的教学以及严格的考核等制度设计,是大学人文教育成功的基础。

注释:

①②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84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④李泽厚:《世纪新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⑤林语堂:《中国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40-349.

[2]谭卫平.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63.

[3]胡炼.美育的素质教育功能及其对学生人格的完善[J].经济师,2008(1):121.

[4]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6]李泽厚.世纪新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