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感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子
由于英语高考加试听力,高中教师对听力教学越来越重视。然而,他们往往把听力课上成听力测试课,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步骤: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师生核对答案。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学生对听力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紧张恐惧心理,未能使听力课成为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本文拟根据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的输人假设(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探讨。
二、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第二语言监控模式。此模式建立在输人假设、习得与学习假设、监控假设、自然顺序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之上。输人假设是指可理解性语言输人,这是监控模式的核心。根据这个假设,语言输人话语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学习者只要获得可理解性语言输人,只要能够听懂对方的话语,语言即可习得。克拉申把学习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把学习者将要达到的更高一级的语言水平称为"卜1","i"和"卜广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语言输人材料的难度要稍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i+l"学习者为了听懂新输人的语言材料,会求助于以前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语言输人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使语言习得取得进步。克拉申的输人假设重视学习者理解输人材料时所获得的较高一级的语言形式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这种印象的有无和深浅与学习者的情感密切相关,决定着语言习得是否成功。由此克拉申提出了"情感过滤"假设。
克拉申指出,"对语言输人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但是这还远远不够"(Krashen,1982)。学习者必须吸收语言输人中可理解的语言成队习得才会产企他认为学习者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份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无意识的,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Krashen,1985),即缺乏自信或焦虑阻碍了学习者形成对语言形式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学习者在交际中不能自如地对语言形式进行排列组合。
克拉申的"输人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虽然是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但对我国的英语听力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学习者必须获得难易程度适中的语言输人;(2)学习者必须理解语言输人材料中的新语言形式;(3)学习者必须具有自信心而且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习,以消除焦虑情感;(4)新语言形式必须给学习者留下深刻印象;(5)学习者要经常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解决语言输人问题,即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根据克拉中的可理解输人假设,听力材料应该难易适中。第一,听力材料中出现的语法和单词大部分应该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第二,语连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学生在听音时,教师的原则是要让大部分学生能基本听懂所用的听音材料。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必要的语言输人。若学生不能听懂,何以习得语言?第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听力水平。听力材料不能全班统一,每个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听力材料,教师在这方面应给学生提供帮助。每个学生都应有一套连贯的、从易到难的适合自己的听力材料。班里集体听的语言材料要适合大部分学生,并且也应该前后连贯。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建立听力档案,记录学生的听力水平以及所取得的进步。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准备的听力材料不是太易,就是太难,而且前后听的语言材料缺乏连贯性,教师不了解学生能够听懂哪些内容、哪些内容必须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听懂、应该多长时间调整听力材料的语速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对高中阶段听力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规划,根据学生的听力水平和听力材料的难易程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和使用教材。
我国的许多中学生,在通过听来学习英语时,焦虑是他们的最大障碍。由于受到听力考试的压力,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多项选择中选出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听。他们的心情一直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之中,惟恐听不懂、做不对,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的这种紧张焦虑情绪阻碍了他们听力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听力课上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改变那种“听录音—答题—核对答案”的教学模式,努力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教师在选择听力材料时,除了要考虑难易适度、语速适中外,还应考虑材料的趣味性以及它们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进而影响学生的听力学习。
学校应该建立一个听力材料库,听力材料按。级别分类。每一级别的听力材料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有听音磁带外,还应有光盘、录像带“等。学生们除了听以外,还可以看。有趣、形式多样的听力材料能使学生的心情放松,消除他们的焦虑情感,激发他们听英语的兴趣,使他们在.理解语言材料的同时,形成对语言形式的印象与记忆,促进英语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情感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巧妙导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与氛围,实施情感教学。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创造,是架起教学内容与情感的桥梁。巧妙的导语设计,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句名言、一个谜语、优美音乐、鲜艳画面,凭借教师的自身情感,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用情打动感染学生,使之得到真切的情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例如教《胡同文化》时,可以选择北京老胡同的照片,配歌曲《大碗茶》,产生历史沧桑感,拉近与文本情感上的距离,为课文学习作情感铺垫。在教授《紫藤萝瀑布》时,利用多媒体放映紫藤萝的图片和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对着画面发挥想象,直观感受宗璞笔下独特的紫藤萝,领悟作者情感,阅读主体--学生沉醉在和谐宁静的境界,身心获得欢愉的享受。
二、深入理解挖掘教材,细心揣摩和体会
1.加强朗读吟咏
根据文章不同的风格,师生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反复朗读,有时高亢激越,有时沉缓悲伤,在节奏变化中体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抑扬顿挫的语调、悦耳动听的声音,展示和延伸作品意境,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体味文章不可言传的妙处,凭借朗读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加强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最后一次讲演》要由舒缓低沉平静地叙述,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到激动愤怒而咆哮,最后变得满腔自豪,这才符合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出师表》才能体味诸葛亮的用心良苦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感。
2.分析探究文本字词句篇
深刻领悟作者情感。语文教材课文包含着深刻的情感,要认真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接触课文,教师应对文本中重点语句反复揣摩详细解析,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情感。高尔基的作品《海燕》一文中,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通过分析让学生准确感受到海燕这一形象,来体会和品味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感受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学生学习课文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真挚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有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爱国热情,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
三、挖掘深层内涵,巧妙拓展延伸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语文教材中反映的作者思想情感,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深刻理解,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可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1.从文本出发
巧妙拓展延伸文学作品艺术的力量,可以愉悦读者,启迪读者,教导人们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品味生活,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挖掘教材深层内涵,理解文本情感,以情入理,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比如透过《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之情明白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让学生透过《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之情,领悟其热爱祖国语言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深刻领会作品情境,由情拓展迁移领悟哲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鉴赏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世界 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更是一门人文学科,是极具思想内涵的特殊工具。对于语文教育教学来说,教师的感情投入,较之其他学科更为重要。因为课文本身都饱含着丰富的感情,如果不能以感情浸润学生的心田,则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知识训练,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去感受、体验、品味,从而使自己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灵魂。
一、语文情感教学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总是以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带有某些特殊色彩的体验的心理现象就是情绪和情感。简单地说,就是人对客观事物不同程度的内心体验。比如:顺利完成工作任务能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会给人带来痛苦悲伤;面对别人的挑衅会引起激动或愤怒;美好的事物使人产生爱慕之情;丑恶的现象令人产生憎恶之感。所谓情感,是人们根据某种标准去评判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语文情感教育,如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在语文教学中用美文输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领之以情,由无数的“情”的操作而综合为“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和心灵的契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应包括情感目标。情感目标指在语文教学情境中要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要通过引导学生体验课文作者的感情,领悟文学作品的深层意蕴,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在于“知情并进”,情感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仅应将知识和认知策略的掌握归入情感教学的目标,而且应注重情感教学,使学生在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情感领域内得到发展与提高,这和素质教育的总的原则是统一的。另外,情感教学不仅要将认知之外的情感本身作为目标之一,而且还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涉及到意志、兴趣和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心理品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学是否有强大生命力、是否能与素质教育接轨的关键所在。
三、情感教学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语文教学因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一种更具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修养,必须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洋溢着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持有积极、稳定、协调的情感,自我动情,移情体悟,调控情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具备的良好的情感调控力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要努力运用美文佳作中所饱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弦,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其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体现在适时适度地把握、调控课堂教学的情感氛围上;再次,教师的情感调控力还体现在自制力上,优秀的教师时时注重情绪的稳定协调,保持心态平稳。
四、语文情感教育的作用
明星梦始终遥远
在罗湖某情侣逍遥吧,某校高二(3)班的依帆同学可谓是个人物,从老板到酒吧常客没有不认识她的。因为依帆能歌善舞,所以,她从这里的消费者变成了打工者。每天晚上要么表演双人舞或独舞,要么唱上几首流行歌曲,常常博得满堂喝彩。依帆出彩的表演带旺了酒吧的生意,老板给了依帆一份不薄的月薪。依帆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后就到酒吧,图的是这里有吃有喝有歌声有人气,还有一份兼职薪水。
当谈到学校老师时,依帆有些激动:“我想当明星,不想读书,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歧视我,同学小看我,读书真没劲!”
说到家人的态度,依帆眼圈就红了:“我没有家,有家也不想回,因为那个家不属于我!”
依帆讲起了她的不幸身世:“当我6岁的时候,爷爷奶奶带着我上山村小学念书,奇怪,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有爸爸妈妈来送,我怎么就没有爸爸妈妈呢?我吵闹着要找爸爸妈妈,两位老人只有流着眼泪叹气。直到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位叔叔和一位阿姨,说是要接我去深圳读中学。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我来到了深圳。原来,深圳是我出生的地方,那叔叔阿姨就是生我而不养我的父母。这些都是我来深圳后才渐渐明白的。”
“我降生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个错误,三代单传的爸爸希望延续香火,铁心要生个儿子,可偏偏生了我这个女儿。爸爸连夜将我送到河源爷爷奶奶家,然后对外人撒谎,我刚出生就死了,还做了一个假坟墓。他们如此自欺欺人,为的就是再生一胎。没想到再生的一胎还是女儿。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怨恨交加,‘爸爸妈妈’几个字怎么也叫不出口。其实,我起初泡酒吧只是出于好奇,后来老板邀请我打工,我就将错就错,借此机会挣钱。现在,我有个心愿,就是赚钱养活自己,并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依帆羞涩地笑一笑,不想继续说下去。
酒吧老板说,依帆最近有点麻烦,几个不明身份的男孩子常来寻衅闹事,有时喝醉了还对依帆动手动脚,我们也爱莫能助……
孤独者的乐园
某职业技术学校美术班的丽纳爱好摄影,以广告摄影为主题的同仁吧老板投其所好,给丽纳举办了个人摄影作品展。从此,丽纳小有名气,似乎找到了一点自信。在酒吧,丽纳广交摄影爱好者,也找到了初恋情人。晚上不回家,天天泡酒吧,家长有意见吗?丽纳说,家中没有第二者,除了我就是小鸟,我害怕寂寞,所以才来酒吧。
说着,丽纳的眼睛就红了:爸爸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出任董事长,妈妈做财务部长。他们心目中只有企业、效益、挣钱,我只能餐餐打电话叫盒饭。他们似乎觉得给了我钱就一切搞掂了。一周都难得见他们一次面,一个月也难得他们在家吃一顿饭。今年“五一”节,我舅舅来了,好不容易一家人聚在酒店餐桌上,当谈到我的学习时,我爸又是一通冷嘲热讽。美其名曰给我请了一个保姆,照顾我的生活和学习,其实保姆成了我的管教,常常打我的小报告。我实在受不了,就把保姆赶走,为这事爸爸赏给我一记耳光,还骂我霸道,我回骂爸爸奸商铜臭……
在酒吧,丽纳学会了抽烟酗酒,常常疯到后半夜才醉眼蒙胧地回家,有时还与男友蜷缩在酒吧包厢通宵厮混,摄影水倒没有多少长进。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
又是一个雨夜,在蛇口某酒吧里,巴可早早坐在一角等待着。念高一的他,有一个外号叫“罢课”。课堂上,他常常对老师的讲课评头品足,甚至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意使老师下不了台,老师卡壳他就喝倒彩,老师和同学们对他都敬而远之。巴可是住校生,按学校要求应该上晚自习,可他就是坐不住,几乎每天下午放学就跑到附近的酒吧找乐,直到晚上十点半学校查铺点名时,才匆匆赶回去报到。有时等查铺点名后又翻墙离开学校跑到酒吧,第二天早晨才再回学校,所以,课堂上打瞌睡是常有的事。
家长以为巴可住在学校,学校以为巴可回了家。而酒吧,则成了学校家庭两不管的边缘地带。为何泡酒呢?
巴可说:“为了不回家。酒吧是我的精神避难所——3年前,我父母离婚了,母亲由于精神颓废,整天打麻将以发泄心中的怨气。即便我回去,母亲也不做饭,只是给钱我吃盒饭。最近,我妈又结婚了,成为我继父的人就是我妈崇拜的麻将高手。我不赞成我妈找这样的人结婚,觉得很丢脸,所以,我要求住校。其实我家离学校很近,走路也不过5分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我虽痛苦但管不了,住校是借口,逃避是事实。”
为“分”消得人憔悴
念高二的游弋,学习成绩不赖,在班上排名第五,还担任班长,连续两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可问题就出在分数排名上,游弋的爸爸不满意他排名第五,一定要他打败班上的第一名。游弋爸爸的理由是:像这样三流的学校,如果成绩不排在全班第一位,就别想考取大学。为了集中精力搞好学习,父亲还要求游弋辞去班长职务,谢绝参加学校一切活动,一门心思念书。
班上排名第一的是一位女生,整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也不参加任何活动,从不担任学习之外的工作和职务,可两年来就是牢牢占据第一名的位置。游弋的爸爸羡慕这样的孩子,认为当班长影响学习,只有学习成绩第一才是硬道理。他甚至认为男生学习比不过女生,让女生占据班上第一名,这个班就希望不大。
听从老爸的旨意,游弋辞去了班长职务,也不再参加学校的一切活动,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打败第一名,争夺第一名。有些时候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进入高三的第一学期,游弋没有进入第一名,反而下滑到第十一名。从此,游弋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周末不敢回家,就去泡吧,还撒谎说在学校补课。
泡酒吧是高消费,一个晚上需要一百元左右,钱从哪里来?家长给的钱是远远不够开销的,怎么办?游弋开始借钱。先找亲友借,再找同学借,但都是只借不还,别人都说他是个骗子。后来,游弋干脆私下找妈妈要钱,“不足为老爸道也!”但要钱的数额不断加码,游弋妈妈开始怀疑了,于是,暗中跟踪,终于在酒吧将游弋逮个正着,也揭穿了谜底。
酒吧不是学生的精神避难所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搜藏与亲人的温情照片。共同回忆昔日的美好,感受家庭的温暖与关怀,学习央视春晚的“时间去哪了”感恩节目,孩子们把童年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用文字记录照片拍摄时间、地点,以及简要的情节,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些一幅幅温馨的照片,使孩子们瞬间找到了失落的感恩之心。他们逐渐明白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爱。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节课,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进行游戏导入,引起情感的共鸣,利用大屏幕展示课前学生们准备的小时候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能猜出来这是班级的哪位同学吗?”于是出示了相对应的现在学生的照片,并进行对比。说“:同学们,你们现在都长高了,变壮了,长大了,容貌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是,长大仅仅是指身体、容貌的变化吗?回答是否定的,那么,长大还体现在哪里呢?“”长大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洗碗;长大就是学会体谅爸爸妈妈……”大家众说纷纭。“同学们说得很好,长大就意味着懂事了,知道感恩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展示你家庭的亲情照片,叙说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这样的设计使小学生们真正地回顾家庭的温情故事,感恩教育得到升华。
二、观看感恩影视资料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