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志愿者工作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本文以志愿者的激励为研究方向,结合有关的激励过程理论,在吸收国外成功的志愿者激励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志愿者激励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志愿者激励管理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原意是指古代战争中的义勇军、志愿军。《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志愿者的定义则是: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①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目前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截止到2008年12月5日第23个国际志愿者日止,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更是达到2946万名。②
随着志愿者规模的扩大,如何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激励更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因为志愿者的特点之一即自愿性,他们选择参加志愿活动的自由度,相对来说是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就需要依靠各种激励措施。本文从有关的激励过程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经验,对完善志愿者激励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
1激励的过程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意思。③激励的作用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主动、自觉地完成工作,取得理想的绩效。关于激励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以下的行为周期模型是一种从激励过程的角度来研究的激励模式。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形成动机,动机进一步激发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性的。当目标实现后,人会产生满足的感受,并产生新的需要;若目标没有实现,则产生不满足的感受,在外界刺激下,这种需要可能再次形成动机。为了能够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要了解他们需要和动机,其次将志愿者的需要和志愿服务的目标结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使他们做出导向目标的行为,再通过适当的奖惩,使志愿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活动的总体目标也得到实现。
2国外志愿者激励的成功经验
志愿者的激励是志愿者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志愿者激励管理,可以参考一下志愿服务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的成功做法。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共同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形成一套全社会共同执行的完整的志愿者激励措施。
2.1美国:从小开始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1831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美国民主》一书中所说的:“美国,一个充满义工的国家”。④在美国,当志愿者已成为普遍现象。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从小培养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如1993年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鼓励青年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法案规定,服务满1400个小时的青年,政府将提供4725美元的奖学金。另外,许多学校规定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当义工,为社会服务满一定时间,才能获得义工学分,这也是得到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报考大学时,义工活动情况也成为大学考察申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人从小就了解和重视志愿服务,也使年轻人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2.2新加坡:完善的激励配套措施
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措施,在志愿者激励上也是如此。每年新加坡的国庆日,得到最高的等级奖励的志愿者将由总统亲自颁发公共服务勋章(PBM)和公共服务星条勋章(BBM,BBML)。这是一荣誉是全体新加坡公民都十分想往的。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新加坡还为这些杰出的志愿者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奖励。如这些志愿者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力,其子女可获得进入最好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其在政府部门或机构中的职务还可得到提升。这些措施覆盖面广、方式丰富,对志愿者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2.3英国:引导全社会的重视与参与
英国的志愿服务开展十分活跃,据统计,英国约半数国民参与过志愿服务,尤以50岁以上人士和16至24岁青少年为最大志愿者服务群体。⑤英国的志愿者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在志愿者的激励上,英国为确立志愿服务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公司的利益等方面挂起钩来,如规定企业的公益捐款部分可免税等等。这些措施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全面响应。甚至许多企业也鼓励员工定期当志愿者,因为这样既可以加强员工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其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
3完善我国志愿者激励的措施
依照激励的过程理论可知,要有效进行志愿者激励应找到志愿者的动机和需要,再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来满足志愿者的需要,促使其行为符合志愿服务的目标。因此完善志愿者激励,在吸收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了解志愿者多样化的动机
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必须了解志愿者们的动机。志愿者是不计报酬、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在无报酬的前提下参加公益活动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参与志愿活动的是否都只是为了“学雷锋”呢?可以参考以下这份调查的数据。
根据四川大学所做的《“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基于对200名西部志愿者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对志愿的动机调查中发现,64.4%的志愿者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有59.4%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自我发展和实现;47.5%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38.6%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丰富阅历;有23.8%的志愿者认为选择西部计划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志愿者是为了以后能享受到公务员加到分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而参加西部计划。⑥
这组调查数据表明,志愿者的动机是多样化的。虽然志愿者们不在意物质上的回报,但他们也不仅只是为了“学雷锋”。每个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环境,其个体所受教育、所具有的经历不同,他们的需求不可能是单一的。要实现有效的激励,就要正视志愿者们的多样化的需要和动机。否则志愿者在组织中不能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可能会渐渐失去工作热情,甚至终止进行志愿活动。
3.2建立规范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了解志愿者的需要和动机后,在正式施行激励措施之前,应该建立完善的机制,从制度上来规范激励过程的运作。包括对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标准、激励的内容、不同激励方式的搭配、执行的时间等等进行详细的安排与规定。
3.3丰富激励的方式
按照激励的媒介物的不同,可以将激励的方式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在志愿者激励中较常使用。如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给予志愿者的各种荣誉和表扬。这些荣誉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除了对受表彰的志愿者是一种鼓舞外,也起到宣传志愿精神、吸引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的作用。
其次,对志愿者的激励还可包括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不要因为志愿活动的公益性,对志愿者的激励就仅限于精神奖励。志愿者是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但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同样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包括志愿活动中的组织宣传费用、志愿者的路费、餐费等基本生活费用、志愿者放弃工作和休息的机会成本等等,甚至志愿者在活动中可能遭受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若能为志愿者提供这些方面的保障,使志愿者承担的成本和风险能够降低,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将会更好地促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另外,志愿者激励还可从志愿服务本身入手。1959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首次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使员工真正感到满意的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称为“激励因素”,而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⑦由此可见,要有效地激励一个人应该注重激励因素,也就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对志愿者来说,让他们感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成就感、个人的自我成长、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够满足他们参加活动的需要,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3.4完善的法律保障也是激励
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也是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只有部分省市出台了地区性法规。为了我国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加快志愿者的相关立法的进度,通过相关立法来保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
另外,在相关立法未颁布的情况下,若有条件,活动组织者可考虑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以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发生意外,导致财物损失及人身伤害时,可获一定的赔偿。
3.5注意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严格来说,激励是包括奖励与惩罚的,但对于不求回报的志愿者进行惩罚、批评,似乎在情理上不易被接受。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求管理者需注意结合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激励措施,如果有惩罚性的措施也应从帮助志愿者自我改进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1998正11月,团中央启动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服务项目。复旦大学是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的16所高校之一,每年从上百名报名者中进行严格的选拔,迄今已坚持十五年,是全国派遣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十五年间,历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战斗在条件艰苦的基层农村,与当地人民结下了不解情缘,在贵州省息烽县,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学习、功课辅导,举办英语、数学、物理等课程的“四点半学校”;开展“周周有谈心,月月有家访”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农民工子女郊游活动,到户外做游戏、聊天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教会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积极整合资源,联络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农民工子女。志愿者个人还出资为学生购买了世界名著、优秀期刊等书籍,提高农民工子女的阅读兴趣,拓展了孩子们的阅读面。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2002年,江西师范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组建第一届赴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研究生支教团,并成为江西省第一所组建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2007年江西师范大学荣获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研究生支教团“全国优秀组织奖”,是全国获得该项荣誉的16所大学中唯一的一所地方高校。十余年来,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向服务地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派出的大学生志愿者,立足于学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针对望谟县的实际需求,不断总结支教团的工作经验,及时调整完善支教计划,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历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克服困难,努力工作,无私奉献,锻炼成长,“用行动实践理想,用奉献创造价值,”为西部少数名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肯定。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中国海洋大学于2001年首次参加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招募工作,2002年开始向支教地输送支教志愿者。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的服务地有德江县和遵义市。历届支教队员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深入下乡调研,用筹集来的部分资助金,援建资助山里的小学点,仅在德江县煎茶镇就资助并援建了望海小学、百川小学、行远小学、山海小学和海情小学5所小学。此外,志愿者们还筹资修建了“海大路”、“海大桥”,不仅保障了全校师生进出校园的安全,也方便了当地居民的出行,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2005年,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被、确定为全国纪念86周年先进集体典型,并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贡献奖。2009年,中国海洋大学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获得贵州团省委志愿者服务中心颁发的“优秀志愿者服务队”的荣誉称号。支教团成员在服务期内克服气候、饮食、语言等方面的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将“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海大精神带到了大山,带进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和心里,将海大学子的朝气与火红的热情永远留在了黔东北的大山深处!
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浙江大学从1999年开始选派优秀本科毕业生,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前往贵州湄潭和四川昭觉两地进行支教服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牢牢抓住教师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交流和培训,大力支持西部贫困地区一线教师的教学和研究,鼓励教育创新。在湄潭,支教团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培训教师,突破传统支教理念,选派当地骨干老师赴杭州学习培训,搭建东西部教师交流平台,全力打造具有浙江、贵州、浙大、湄潭特色的“求是强师工程”。而由支教团主办的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各类教师培训班已开办近百场,受益教师达千余人,其中的骨干分子还经支教团的推荐参加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中国欠发达地区中小学骨干校长教师培训班”等。支教团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以外,还积极创新举措,通过搭建东西部之间的沟通渠道,发挥志愿者的桥梁作用、宣传作用和引导作用,依靠外部刺激挖掘内在潜力,有效促进了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青年志愿者工作部领导下的全国64个研究生支教团之一。从1999年至今,中国人民大学已经组织了多批志愿者分别前往山西、河南、贵州、甘肃、江西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贵州晴隆,根据县里的实际情况,志愿者们不仅承担了教学任务,同时还在县政府、人事劳动局、电视台等单位工作。在完成教育部、团中央交与的支教任务的同时,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工作,为实践志愿者精神、发挥志愿者优势、解决当地现实问题,发展当地文化、经济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受援地区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他们的实践也充实了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内容,为支教志愿者行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2006年9月,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首次在武汉理工大学正式实施招募选拔工作,对口支教地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贵州省龙里县服务期间,在团中央、湖北、贵州团省委领导及服务地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深化了武汉理工大学与龙里县的合作交流,以“扶贫支教,教书育人,坚持自我学习”为工作中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化“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培育了如“武汉理工大学助学金”、“武汉理工大学支教希望班”等品牌活动,效果显著。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每年均会以接力的方式在龙里县开展扶贫支教工作,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华中师范大学从2012年至今共选派了8名支教团志愿者赴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开展支教服务、扶贫助学等工作,在促进余庆教育事业发展、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第十四届赴贵州研究生支教团在余庆的近一年时间里,关注民生,结合服务地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开展了支教助学、走访调研、文化宣传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活动,为留守儿童过生日、看望农村小学学生、参加县文艺晚会和教师汇演等活动,展示了华师大学子的青春风采,受到了当地领导、教师、学生的好评。
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10年前,华农志愿者徐本禹,为兑现对山区孩子的承诺,放弃读研,离开熙攘的城市,来到贵州穷山僻壤,开始两年的支教生活。2005年,徐本禹结束支教,学校决定,每年招募研究生志愿者,延续支教行动。时光飞逝,10年过去。在徐本禹支教的地方,34名华农研究生志愿者先后接力,默默在大山深处践行最初的誓言,让那里的孩子接受教育,走出大山,走出贫困。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多年来,与校红杜鹃爱心社、山东聊城高速公路管理处、美国童心社、华芬基金会等爱心机构建立长久爱心合作关系,成功得到上海大众、腾讯网等知名企业的资助。通过“安利彩虹计划”实施“暖心三个一”工程,签约武汉二航路桥特种工程有限公司,使资助工作逐步项目化。引入总价值近五十余万元资金、物资,资助家庭困难学生近500余人,为众多孩子们继续学业解决了家庭的后顾之忧。
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早在2002年,贵州大学就加入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支教团成员都是学校在本科生中的“尖子”,且均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在丹寨县、镇宁县等服务地,贵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服务学校成立“爱心话剧团”,免费定期在课余时间、节假日为农民工子女学生表演话剧、补习功课、播放电影、为入团积极分子讲解团情知识,丰富了服务学校及其周边农民工子女的课余及假期的文化生活,增强了农民工子女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愿望和信心。通过支教,不仅志愿者自身得到极大的锻炼,还促进了当地教育、经济等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激励机制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力量,如何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持续热情,是一个重大问题。而服务动机是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内驱力,因此,从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出发,结合现实中志愿者激励管理的缺失及影响,尝试建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及需求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本研究在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中发放200张问卷,回收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并且跟其中部分志愿者进行了访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及需求分析如下:
(一)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与增长才干、挖掘潜力的统一
在问及“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者活动”问题时,有81%的学生选择“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72%的学生选择“热心公益事业是公民责任与义务”;认为“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我觉得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的占62%;而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学识,令自己有成功感”的学生占40%。而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选择原因中占36%。而在进行志愿者选拔面试的过程中,当问及同样的问题时,绝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既能帮助他人,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又能增加自己的社会体验,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促进自己的进步”。
从以上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到,实现“增长自身才干”和“帮助服务他人”的统一目标,是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动机。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中“增长自身才干”是属于务实的理想需求,而“帮助服务他人”则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两者结合是志愿者行动得以持续的重要动因。
(二)期待获得精神激励,并兼顾物质激励
对于“如果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政府、所在单位、服务对象或者社会将给予奖励,你期待获得什么奖励?”的问题,选择“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和“主办方的中肯评价(包括意见和建议)”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72%和66%;有61%的学生选择“主办方提供的适量奖金或物品,表示对你的尊重和奖励”,选择“政府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给予的相应权利”的学生占47%。
由上可知,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奖励,更偏重于精神奖励,如一张荣誉证书和一种荣誉称号,希望得到主办方的肯定、认同及改进的建议、意见,也希望赋予他们符合这个角色的相应权利。同时,他们也愿意获得适量的奖金。在访谈中,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说,“大学生绝大部分还是纯粹的消费者,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很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热情,但是持续的志愿服务会涉及到一笔不少的费用,比如交通费等等”,这些话道出了大学生志愿者希望获得适量经济补偿的愿望。
(三)应有尊重的缺失、耗时间以至影响学习成为阻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两大因素
据参与问卷的大学生对于“阻止您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回答可知,54%的学生认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将成为他们不再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因为“耗时间以至影响学习”而不再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占47%。另外,由于“志愿者培训、支持系统不完善,不能从中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不再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为41%。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缺乏对志愿者的专项法律、法规保障,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是阻碍他们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大学生期待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肯定和尊重,在服务中累积成就感和热情,并且他们希望能兼顾学业,而不想让志愿者活动影响专业学习,从而实现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更好地结合。同时,他们也希望能给志愿者进行完善的培训和法律支持,使得志愿者更好地服务于他人与社会,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
(四)大型赛事、活动和教育环保类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大学生青睐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72%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大型赛事和活动,而选择参与环保类和教育类的志愿者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2%、59%。而选择农村生产扶贫、医疗卫生、维护治安仅占9%、14.7%和15.3%,选择比例是相对最低的;而选择“助老”和“助残”分别占26%和17%。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志愿者更愿意参加科技含量比较高,更能让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充分发挥的大型项目,说明他们的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自我期待较高。而农村生产扶贫项目所占比例最少,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扶贫扶弱项目的疏离感,这恰恰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任重道远,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局面还未形成。
(五)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性质的认识较深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7%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参与,锻炼自我与服务他人的统一”的有165人,占87%;选择“志愿者服务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公益活动”占66%左右。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志愿者服务的性质认识较深刻。但同时,我们发现,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形式主义活动,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或者认为是单向地纯粹给予他人,是“学雷锋做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性质的有较深刻的认识,但这一理念和认识并非与其志愿者行动一致,这从他们热衷于参加大型赛事、活动的志愿者活动,而对扶贫、助老助残的项目的兴趣较小可以窥见一斑。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1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的服务。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不仅是社会持续进步、志愿者精神培育的需要,也是青年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激发大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需要。由此可见,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构想
(一)外在环境培养与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外在环境与保障主要是通过国家法律、政府政策和社会支持,培育志愿者精神与文化氛围,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志愿者服务,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环境。
1.完善志愿者服务法规
在中国公民社会尚未发展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为立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现实依据,政府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法规,使得志愿者服务活动有法可依。特别强调的是,政府需要和高校共同努力,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并为之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某些特殊的志愿服务计划,要联合相关组织单位,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例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有些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出相应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使得优惠政策最终无法真正落实。
2.培育志愿者精神文化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会工作的精神,它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性的、可持续的服务社会与成就自我相统一的精神。2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志愿者文化氛围,对志愿者服务是否能持续更好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社会媒体资源,加大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实效,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3.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多渠道筹措志愿者活动资金。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资金欠缺。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十分必要。这一基金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或个人赞助等多种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提供志愿者活动的充足活动资金,更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和单位来参与公益事业。
积极拓展品牌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很高,但他们能组织的精品和品牌项目有限,因此,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依托于高校资源,与校外的志愿服务组织或者相关组织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更为丰富的平台,并引导他们在品牌项目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完善高校志愿者协调机制。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和课业之间常常会出现时间、精力的冲突,因此,志愿者服务组织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现服务项目的常规化,如可以通过校园主要信息媒体信息,明确告知同学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名称、活动时间、服务地点、工作内容等信息,确保志愿者在报名之前能够全面了解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与实践活动。3同时,可以把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并制度化。例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
4.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
虽然是否参加志愿者服务是自愿的,但是一旦成为其中的成员,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就将发挥重大作用,如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志愿者精神的领悟和内化、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如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在活动中推行责任管理制度,使得志愿活动不仅仅是自我锻炼的契机,而是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真正把自己融入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又如建立适当的评估制度。在评估中,不仅要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更要从服务对象处获得更真实的服务效果反馈;不仅要注重正面的激励,也要加大负激励的执行力度,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偷懒、虚夸等现象进行有力的约束。
(二)内在需求激发与引导
培训激励。科学丰富的培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为志愿者服务的高效运转提供基本保障,也让大学生在其中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深化认识,是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平台。因此,要严格培训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来设计培训内容,并采用灵活生动的培训方式,把知识培训与实践培训结合起来。4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志愿者更深刻领悟志愿者精神,并为志愿者服务活动做好充分的精神及技能准备。
团队激励。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所在团队认同的价值、气氛、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志愿者组织要重视团队建设,使得团队更具战斗力与向心力,生活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感与愉悦感,形成和谐奉献、关爱互助的氛围。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围绕团队核心目标,公开坦诚进行沟通和协调,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在团队生活中获得珍贵的体验。
工作丰富化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志愿者组织需要精心设计,为大学生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如:更多的责任、更有趣的工作、个人成长的机会、参与决策、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多样化的活动等。这不仅使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也传达出管理者的信赖。
荣誉激励。给予志愿者荣誉感与尊重,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特别是来自服务对象的认同和赞赏,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或肯定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大学生志愿者倍感欣慰和成就。在设置灵活多变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的同时,要注重对这些优秀志愿者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也引导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心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我国志愿者及其激励问题研究[J].青年科学,2009(5).
[2]王冰.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持续性的意义[J].网络财富,2009(12).
[3]孙雷.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学会,2010(2).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社会实践 志愿服务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88
Abstract The education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volunteer servi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strengthening national unity,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e blend, and accelerat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study mak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mong the student volunteers of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 southwest universit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humanistic care of minority students, build the social practice motivation mechanism, and adhere to the multiple subject on volunteer service advanc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at home and abroad.
Keywords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volunteer service; countermeasures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成为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文化交融,维护国家统一的中坚力量。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不仅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种途径,同时也具有少数民族大学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许多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但其运行面临项目开发、社会支持、资金政策保障、组织激励、教育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选择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问卷调查,调查人数150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本研究将以86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表为研究材料,分析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其解决的对策。
1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方法
我们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采用访谈、开放式问卷调查、QQ邮箱和公众微信号的基础上调查等方式进行,纸质问卷与网络问卷研究问题相同。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份,有效回收率为78.67%。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72.88%)。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的内容有: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在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志愿服务的招募情况、服务经费的来源、服务的类型、家人的支持情况、参与志愿服务的感受等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基本信息:被调查大学生平均年龄22.5岁;从性别分布上看,男生20人,占16.95%,女生98人,占83.05%,女多于男,比例失衡。少数民族大学生86人,占72.88%;从民族比例看,被调查8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排名在前五位的是土家族(22.20%)、苗族(16.90%)、壮族(14.94%)、蒙古族(12.33%)、维吾尔族(9.98%),其他25.66%,即土家族、苗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数最多,而藏族、维族学生比较少。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问卷调查结果
(1)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名(95.35%)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是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增长知识和能力;79名(91.86%)帮助所需要的人;74(86.05%)认为是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51名(59.30%)认为是自己的社会责任;35名(40.70%)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个人目标。(2)参加志愿服务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与认可。34名(39.53%)参加志愿服务得到家人的支持与认可;27名(31.40%)家人未表态,而有16名(18.60%)家人坚Q反对参加。(3)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21名(24.42%)认为社会对志愿服务不重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不理解;17名(19.77%)认为缺乏有效的管理。12名(13.95%)认为志愿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11名(12.79%)认为志愿组织太少;7名(8.14%)认为政府重视不够;5名(5.81%)认为对志愿者的表彰机制不够。(4)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14名(16.28%)认为资金有点,但不足;35名(40.70%)认为资金太少,起不到作用;83名(96.51%)认为应呼吁企业及个人捐赠。(5)志愿者的招募情况。在问及加入志愿者组织的要求时,56人(65.12%)选择只要报名就行;25人(29.07%)选择报名加面试;仅3人(3.49%)选择报名、面试,再加培训。
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积极性
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不高。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较艰苦的农村和较偏僻的山村,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他们普遍认为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堂学习,且自己孩子的专业知识基础本来就与其他同学有差距,有合格的学习成绩能够顺利毕业才是最重要的事,没有必要参加其他的活动。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2.2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专业化的培训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培训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受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本次调查中94.19%的志愿者只要报名就行,没有接受志愿服务理念的教育,更没用工作方法技巧的培训,不具备专业的服务技能与知识,凭着满腔热情和爱心从事志愿服务,他们在从事志愿服务时缺乏生活和工作经验,很容易暴露出自身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影响了服务的效果与质量。
2.3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领域狭窄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存在着服务领域狭窄,有79.15%的志愿者选择帮助敬老院、福利院,27%选择其他志愿服务。受传统观念影响,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志愿活动上面,而不能将服务视野扩大到社会成员的全面需求。其实,志愿服务的基地可选择的不只有敬老院、福利院,还有医院、博物馆、展览馆、交通要道、旅游景点等服务需求相对集中的场所使服务的服务领域更广泛。只有扩大服务的领域,才不会出现“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状况。
2.4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社会的认同
由于我国志愿者组织活动起步较晚,只是简单地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学雷锋做好事,低估了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意义。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每年的招聘会,大学生能力的象征就是党员、学生干部,而忽略从事志愿活动的经历。本次调查显示2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寄希望于将志愿服务工作经历作为个人今后就业过程的一项竞争资本。如果志愿者组织得不到企业界的认同,这23.50%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可能会随时退出志愿者队伍。
3 完善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对策
3.1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关怀。近几年西南大学采取丰富多样的沟通手法取得彼此信任,例如“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论坛”既为少数民族同学搭建了学习、成长的平台,又在交流中见贤思齐,找准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少数民族艺术节”既通过动态的才艺大比拼、游园小游戏,又通过静态的民族文化风情展全方位介绍了各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呈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景象;“运动会开设板鞋、蹴球等项目”既挽救这些濒危的民族活动,又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积极性;全校7个学生园区都有自己独立的食堂,可以吃到各个地方的风味美食,特别“民族餐厅”,专门为少数民族同学或者是清真的同学准备的民族食堂。“自觉自愿”的原则是志愿者行动区别于其他教育或管理活动的一个最突出特点。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阳光健康心态“自觉自愿”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
3.2 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的激励约束机制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必须构建起有针对性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完善的奖惩体系。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少数民族学生应给予精神奖励等内在激励,使其具有因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产生一种满足感,为能够展示自我而高兴。还可加强外在激励,例如,将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奖学金等其他考评的重要依据,为志愿者提供纪念品、奖章、证书等鼓励其参加社会实际活动。而对于对在社会实践中表现不合格的少数民族学生,设计力度合理的惩罚机制,做到奖罚制度相适应,共同推进社会实践教育健康运行。通过开展“优秀少数民族志愿者”评选活动、社会实践先进少数民族个人宣讲会等活动,利用优秀的学生事迹来激发和感染其他少数民族学生。
3.3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
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目前,在我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协调统一,服务效果欠佳。各志愿活动各自进行,每年学雷峰的时候,到处是雷峰叔叔,而某个特殊志愿活动日或者服务对象要电视、报刊报道后,才能得到集中式、临时性赞助和支持。所以说,高校志愿服务的实施必须有,学校与地方党政机关、校内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应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服湛梢允巧缜内开办“市民学校”、山区支教,也可以去敬老院关爱老人。当前,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志愿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院经费,社会捐赠基本上是空白,使我们的志愿服务资金的匮乏。所以,争取基金会、企业捐赠以及个人捐赠等资金资源支持志愿服务,使效率和效用最大化,对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大有裨益。因此,针对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志愿服务的现状,建立志愿服务协调机制和指导规划,促进志愿服务事业规范、有效而快速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靠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实践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学生以实践的形式去亲自接触社会、体验社会,传递更多的爱和温暖,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的价值观根植于学生的大脑,并内化为他们的行为指南。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扮演自己平常在校园里无法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丰富了大学生的经历,提高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之后将会收获和体现自我价值,为将来踏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承廷,徐建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0.
[2] 卓高生,李昱熹,陈瑞洋.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调查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74-77.
新颖的形式,是南京市的80后、90后们,用年轻人的思维重新“包装”传世名著,这群年轻人来自“重读南京寻访团”。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参加“南京传世名著”评选活动,每隔几天,就在微博、微信上推出自己用充满趣味性语言解读的“传世名著”。
一位参加活动的80后张涛告诉记者,与经济指标、百姓收入、环境品质相比,文化更是城市的软实力。某种意义上而言,社会文明程度既事关城市的形象,对内则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
事实上,“社会文明程度高”是南京“强富美高”建设中重要一环。高在社会崇尚文明,高在社会公平正义,高在社会诚实守信,高在社会安定和谐,这是城市良好形象和较高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其间,呈现的是城市软实力,打出的是文化硬功夫,成为这座千年古都影响力的新坐标。
穿越时空的对话
33部“南京贡献给世界的作品”和17部“将南京展现给世界的作品”组成了“南京传世名著”评选活动的备选书目。每本书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专家学者与80、90后,共同解读。了解南京文化,传承南京历史,如何用最通俗的方式来讲故事?在南京一时成为最新潮的文化活动。
杨奥是河海大学大一的学生,也是“重读寻访团”成员。他告诉记者,这些书中,有些在我们学校图书馆也找不到,还得到南京图书馆找。这对工作繁忙的普通市民来说,读起来难度更大。怎么能让他们有兴趣去看,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换一种面貌,用时代气息与当下的阅读者产生共鸣,这是南京平台和“重读南京寻访团”所追寻的。活动开始之后,据统计,线下已收到纸质选票5万余份,线上投票突破20万票次,经过多轮投票,从50部候选作品中最终评选出了24部传世名著。
24部名著,涵盖了史书、小说、地方志、宋词等,内容多种多样。编撰时间从东晋一直到民国,时间跨度大。参与活动的90后陈启明告诉记者:“这种新颖的方式,使得传世名著进入年轻人的视线,唤起我们的阅读兴趣。如同穿越时空,与这些南京的文化名人进行对话。”
事实上,南京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也正通过多种贴近百姓的方式,进入市民生活。在南京市“红色文化看传承?穿越时空的对话”活动演出现场,舞台之上,一把火炬在熊熊燃烧,身着灰布长衫,戴着黑框眼镜的“恽代英”意气风发地踱步上台。他停住脚步,目光缓缓环视周围,对着台下的观众演讲道:“好人是有操守的,好人不因为许多人都做坏事,他亦做坏事。好人是要能为社会谋福利的,好人要有操守,但有了操守,若只做一个与世无关的独行者,这种好人要他有何用处?”
沈丹舟此时也走上舞台,他是一名江苏警官学院学生。他迈步向上,与“恽代英”展开了一场穿越92载时光的对话:“代英先生,听到您关于好人的论述,有一种极受震动的感觉!按照您的说法,好人是需要勇气的,他需要有坚守真理的能力与气魄,不禁对您提到的好人的境界心向往之。”
精彩的演出,观众给予热烈的掌声。南农大音乐表演系大四学生姜斌斌也上台了,他演唱了自己写给雨花英烈的歌曲《其实我们都一样》,“轻抚雨花青石,穿梭于曾经的沧桑,镇定坚毅的脸颊,充满着坚定不移的渴望……”。这首歌曲调优美深情,将当代青年对先烈的追思、崇敬抒发得淋漓尽致。 大学生志愿者与残障学员共绘心中美好生活
对于参与演出的学生们,这是一场极其难忘的思想洗礼。表演者王梓同为了演好冷少农烈士,不仅查找了烈士几乎所有的事迹,还上网络观看纪念视频,以便更用心去揣摩烈士当时的心境。
王梓同说:“南京人文资源丰富,品味城市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寻求精神上的愉悦感。我觉得,更得以延续南京城市文脉,彰显城市之魂。”
爱是什么颜色
城市之魂,某种意义上,更在于崇尚文明、温暖感人的爱的正能量。
爱的颜色,在82岁的刘璧予看来,就是小区里养老驿站的暖色。她是一位空巢老人,有一次,刘奶奶不小心摔伤,行动不方便,子女虽住在附近,但每天要上班,老伴也87岁了,照顾起来也是力不从心,也没找到合适的保姆,就一起住进了“驿站”。
34岁的王德生毕业于日本长崎的福祉大学,有9年在日本当地养老机构工作的经验,回国之后,便来到刘奶奶所在的小区,担任驿站的设施长。他告诉记者,“驿站”虽只有200平方米左右,但是理疗室、助浴室、活动室、餐厅等设施配套一应俱全,能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专业服务。
在驿站的老人,每天有很多娱乐活动,唱歌、做操、打牌、聊天。刘奶奶说:“驿站布置得像家一样温馨,这些孩子就像孙儿一样,每天帮着洗澡、上厕所,也不嫌弃,很贴心,每天生活也不寂寞。”
南京市借鉴日本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试点“驿站式”养老服务,将在多个小区建养老“驿站”。特点就是小规模和多功能,可为不愿离开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与医疗管理等家门口的一站式养老服务,老人们“养老不离家”的强烈愿望就此有望实现。
在南京,不仅有养老驿站,也有环卫爱心驿站。后者,正是43岁的环卫工沈绿芹眼中爱的颜色。冬日寒冷,在沈绿芹工作劳累之时,她总会去往民生银行朗诗国际支行大厅,那里有一间休息室,她可以歇歇脚,喝口热水。据了解,民生银行开放南京主城六区82家网点,开设“环卫爱心驿站”。
每一家爱心驿站都为环卫工人设置了爱心休息区,免费提供热水、毛巾、护手霜、创可贴、云南白药等生活便民用品和药品,雨雪天提供免费借伞服务。据了解,南京市“环卫爱心驿站”已达300多家,其中企事业单位提供的280多家,城管局设置的80多家,基本覆盖了城区各个区域。
而在占据外来流动人口基数庞大的农民工的眼里,大爱的颜色,来自于南京政府推出的各项政策。据了解,目前南京市有181万农民工,其中外来农民工达117万。全市100个镇(街)已建立44个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一站式”综合服务。
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到2020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达83%以上,有培训愿望的农民工免费接受基本技能职业培训覆盖率达100%。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落户并融入城市生活。
刘利明来自安徽,他在南京务工5年,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作为农民工也能参加当地的社保了。这得益于南京市实施的“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并享受同等待遇。对劳务派遣单位或用工单位侵害被派遣农民工社会保险权益的,依法追究连带责任。
并且,刘利明还能够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和在城镇落户。他告诉记者:“也就是说,我们农民工也可以平等享受市民权利。我听居委会的人说,还有户籍制度改革,我们农民工和随迁的家属,以后可以在城镇有序落户。”
APP上的志愿者
春节时,刘利明回到安徽老家,亲朋好友问他,在南京这么些年,遇到什么新鲜事?刘想了想说:“在南京,有很多老外志愿者。”
尼哈德,就是刘利明口中外国志愿者中的一员。在南京建邺区露园街,居民们总会看到他,和街坊邻居交流起来,普通话脱口而出,时不时还秀几句南京话。“么的关系。”“阿吃过啦?”邻居们看见他,都乐开了花,亲切地叫他“小尼尼”。
小尼尼22岁,来自来自孟加拉国,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一学生,还当过亚青会和青奥会的志愿者。2014年,他作为一名NOC助理,为来自摩纳哥代表团的官员提供陪同服务。前不久,还成为南京青年文化周的志愿者。
由于尼哈德丰富的志愿者工作经验和流利的英文,他还被推选为了莫愁湖街道平安志愿者形象大使。据了解,莫愁湖街道在全市成立首个平安志愿者工作站,平日的巡查人员达上千人,全部志愿者有7000多人。尼哈德很高兴成为其中的一名志愿者,他每次打电话给爸爸,会说一些在南京做志愿者的事情,爸爸会说:“你现在就是南京人了。”
在尼哈德的手机里,有一个“南京志愿者”APP。他向记者展示说:“这是南京志愿者交流、表达、参与的平台。”APP平台可以随时了解志愿服务活动,志愿现场照片,进行志愿活动报名,学习志愿服务知识,让更多的志愿者参与进来。志愿者就此结束了状态分散难以沟通,活动难以持久稳定的历史,有了新的组织方式和活动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