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奢侈品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本土品牌稀少,多为外来户
中国奢侈品市场本土品牌稀少,几乎被国外品牌占据。除了人们所熟知的茅台、上海滩、海鸥等少数品牌外,很少再有其它品牌。以海鸥牌腕表为例,有消息显示海鸥曾于2010年推出一款价格高达168万元人民币的手表,但迄今为止只卖出去两块,这与高级腕表第一品牌百达翡丽相比,差距巨大。我国本土奢侈品品牌发展落后是由历史及现实原因所决定的。从历史原因来看,中国近现代处于战争与落后的时期,这一时期人们的首要目标是解决温饱,而不是追求物质享受,在资源匮乏,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条件下,人们的印象中没有奢侈品这一概念,奢侈品品牌自然无法发展。而同时期欧美等国家历史条件则优越许多。培养一个着名奢侈品品牌需要几代人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例如劳力士创始于1908年,LV(路易威登)创始于1854年,爱马仕创始于1837年,等等。从现实原因来看,奢侈品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文化氛围,西方奢侈品大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同时,奢侈品还具有高质量、高品质、引领潮流等特质。简单来说就是,中国缺乏打造世界顶级奢侈品的奢侈品基因。
二、山寨奢侈品横行,消费者缺乏自我约束能力
山寨商品充斥在商场、卖场、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打击假冒伪劣及盗版口号喊的再响亮,似乎永远也禁止不了山寨产品的出现,甚至愈演愈烈。奢侈品也理所当然深受其害,由于其价格不菲,因此盗版给其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山寨奢侈品首先对品牌持有者构成侵权,山寨商品无疑会分割一部分市场,给奢侈品企业造成资金上的损失,同时,山寨名牌给原品牌的品牌形象也带来一定的影响,以知名奢侈品品牌LV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为例,其山寨产品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其高端品牌形象,这也使得中国部分奢侈品消费人群开始抛弃LV,转而消费其它品牌。
三、中国奢侈品市场营销模式探索
根据中国内地市场环境及奢侈品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奢侈品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模式,我们探索出如下几种营销模式,从维护企业与消费者双方面利益为出发点,迎合中国奢侈品市场未来发展趋势。
(一)直营店模式
目前,进入国内市场的奢侈品大多采用开设直营店模式进行销售。由于奢侈品所特有的稀缺性与独特性,价格高昂,这也使得其直营店面装修过于奢华,且多位于一二线城市黄金地段,不仅能体现品牌的实力,还能彰显奢侈品特有的尊贵与奢华,这也正迎合了中国富有阶级的消费心理。由于前面所说中国奢侈品消费呈现地区分布不均现象,奢侈品扎堆一线城市,不仅加大竞争力度,也不利于辐射其它地区消费人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二三线城市人群消费能力的提升,奢侈品企业也逐渐将店门扩展至这些地区,以合肥为例,目前就有Prada、Gucci、LV等众多奢侈品直营店和专柜。可以说不久的将来,二三线城市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心爱的奢侈品。
(二)网络营销模式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的《2012-2013年度中国社交移动电子商务市场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突破13000亿元大关,网络购物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奢侈品行业自然也会采取这种模式,如消费者所熟知的奢侈品电商唯品会、优众网、第五大道、珍品网、美西时尚等,其所售商品涵盖服装、皮具、钟表、珠宝等众多奢侈品种。国内奢侈品电商采取的是一种网络代购模式,即由电商委托专业买手从国外买回来,再进行网络销售,相比较奢侈品专卖店或专柜价格具有很大优势,网购奢侈品也越来越流行。
(三)二手寄卖模式
所谓二手寄卖模式就是不改变商品所有权,卖家所起的作用就是为所有者提供一个展示商品的场所,供消费者前来选购。当商品以一定价格被卖出去时,卖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即为卖家的利润来源。二手寄卖首先因其是二手商品,所以价格更低;其次,为那些处理手上奢侈品的人们提供一种途径,并不会缺少货源。目前这一模式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已出现,并向其它城市蔓延,相信通过这种模式进行奢侈品交易也会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奢侈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中国人的奢侈消费速度之快已经引起全球瞩目。文章分析了中国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特点,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现在,中国人是路易·威登的第四大客户群,是古驰的第五大客户群。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二。
一、奢侈品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
1、经济条件的改善和提高
奢侈品消费之所以能快速增长,经济发展无疑是一直接的原因。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20年,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全球GDP排名中,中国以2.229万亿美元被列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9407亿元,外汇储备达10600亿美元,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国富而民强,富裕起来的中国消费者拥有了更大的消费能力,从而使奢侈消费具有了可能性。根据社会学家分析,当人们面临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心理释放,那种一掷千金的消费方式呈现为一种非理性的疯狂,但是从营销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阶段性的、自然的心理需求。
2、虚荣心和面子消费观的驱使
虚荣心的驱使一直是奢侈品消费的一个主要动力。“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许多人将奢侈消费视为身份、实力、品位的标志,认为这样才能被人看得起。由于虚荣心作祟,有人甚至省吃俭用也要买名牌。奢侈品市场所代表的中国“新富阶层”,对中国中低层经济收入者原本平静如水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新富阶层”和“成功人士”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光辉形象”刺激着中产阶级脆弱的神经,迫使他们做出“宁有包,不食肉”的准坡似的举动。
3、年轻人的及时行乐观念
一项对中国城市青年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年轻人认同“人生及时行乐”的观念,并表示愿意购买高品质物品。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形成压迫。他们需要大量的奢侈品,说明他们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表现自己。此外暴富后对财产拥有的心理不确定性也是新富们及时行乐的内在原因。
4、制度层面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期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由过去的对外排斥和保守中脱离出来,人们也慢慢地从思想管束中解放出来,中国的市场也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一般说来,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在1000美元以上时,社会的消费结构将发生全面升级,将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新富阶层形成,这是中国奢侈品消费日趋高涨的社会结构背景。
5、商家的商业宣传渲染着高消费的氛围
商家为了追逐丰厚的利润,在商业活动中总是不遗余力的推崇物质文明。奢侈品牌生意的秘密实际上就是“人为地制造对于奢侈的渴望”,其传播之道就是“通过精准而持续一致的传播,巧妙地运用消费者和媒体对于奢侈的‘渴望’”。这类广告诉求核心在于表现豪华场景尊贵气质,它们用最豪华绚丽的场景、最浪漫温馨的情感、最崇高伟大的理想、最功成名就的人士竭力描绘一幅贵族生活,刺激人们追求商家所营造的那种高消费的生活,对追求“新、奇、多样化、高档化”消费心理的形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
在信息量爆炸的今天,传媒的商品意识更加突出。一些媒体在“贩卖”信息时爱用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一种以极端形态吸引受众的趋势。在有关奢侈消费的报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天价”、“最富有”等字眼颇受记者编辑的欢迎。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人们也会不自觉地开始关注这些外国产品,追求所谓的品位生活。
7、疏解压力的要求
奢侈消费正向大众层面转移,虽不是富人,也可以用偶尔的奢侈品消费来犒赏自己。购买那些质优价高的名牌,也是一种缓解工作生活中的紧张感、压力感和艰难感的途径。消费的核心不是区分社会地位,而是情感流露。这是一种与“旧奢侈”不同的“新奢侈”,又被称为“趋优消费”。调查显示,几乎所有人(96.2%)都愿意为至少一种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多花钱,70%的人确定了多达10种他们愿意花巨额消费的产品类型,近一半的消费者愿为某一特定产品进行狂飙消费。
8、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
近几年来,全球奢侈品市场相当低迷,原本作为奢侈品最大市场的欧洲、美国和日本,在这几年并没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奢侈品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变化,它们要努力开拓新兴的市场。在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中国的奢侈品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立了详细的中国市场战略计划并开始实施。
9、新的消费手段的出现
信用卡、电视网络购物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在诱惑、强制人们消费。层出不穷的个人消费贷款品种的推出,使借钱过日子成为一种时尚,这同时也表明银行正在经历一场“从生产信贷”为主转为“消费信贷”为主的“市场经济”大革命。随着信贷消费品种的猛增,信贷条件的放宽,使得那些原本不具有奢侈消费能力的人有了提前进入高消费行列的机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众提前进行高消费。
10、受西方发达国家消费模式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西方世界的消费模式成为国人消费模式的典型参照系,对部分群体发挥着淋漓尽致的消费刚性效应。
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特点
1、年轻化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30-50岁,月收入在5000至1万元之间,他们经常在奢侈品打折时消费,而在发达国家,主导奢侈品市场的是40到70岁的中老年人,万事达卡亚太地区奢侈品市场报告指出,到2016年,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589亿美元,将其中年轻富裕族奢侈品消费额将达到334亿美元,年轻富裕族成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主力。
2、阶层型
中国奢侈品消费人群主要在新富阶层。西方奢侈品消费者多为贵族,这个阶层有着卓越的审美观念,能从产品的享用中找到高尚的文化品味。而在中国的富豪中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没有读完小学,因此,他们缺乏城市新贵的优雅、品味。
3、物质性
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更重产品,而非体验。从真实物质的满足到精神消费的满足,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真正的奢侈“生活”需要物质的支撑,却又在物质之外,相对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它更意味着“超前意识”。
4、个体性
中国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最大的一点就是中国人更追求个人的“人生奢侈”,而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人追求的是家庭的“生活奢侈”。由此可见。中国即使真的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那也只是进入了奢侈“品”的消费时代,离奢侈“生活”还太远。
5、低端化
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这类商品的相对价格高但绝对价格低,在我国很多主力消费者的所购买的第一件奢侈品就是以上品类。而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才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
三、结论
中国还不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因为从财富积累的角度看,中老年人有钱才表明一个社会真正富裕。因此,目前的奢侈品消费带有某种畸形心态。都市中蜂巢式的生活状态又容易让人攀比,助长奢靡之风。奢侈品在中国的消费更加凸现的是国内消费者对于国外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扭曲崇拜,促使洋奢侈品的品牌崇拜也在中国市场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部分高消费人群的高消费,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人群的消费,也容易使一部分低收入群体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引发人们的“仇富”心理,造成紧张的社会关系,并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政府的信心和信任度。
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的平均水平是用自己财富的4%左右去购买,而中国的一些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用40%甚至更多的比例去“苦求”的情况并不罕见。这就是非理性消费的表现,因此,务必要形成一种“绿色奢侈品消费”的理念。
新富阶层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基尼系数达0.47的情况下(警戒线为0.4),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美国的GDP是中国的5倍左右,但捐助在慈善事业的钱却是中国的500倍,由于大部分的中国富豪都是一夜暴富,没有捐献的意识,于是大量的钱就用在了购买奢侈品上。新富阶层应当学会自己支配财富,在合理限度内享受财富生活,而不是被财富支配,仅仅为了炫耀财富而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丧失一个真正富人对财富的从容不迫。
在奢侈品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消费升级”的趋势。领带、皮鞋、皮包等小配件和化妆品是“入门级”的奢侈品,而随着年龄、收入增长以及奢侈品消费心理的成熟,消费取向就会逐渐转向服装、手表、珠宝等中级奢侈品,中级奢侈品是奢侈品市场的主力,其消费人群也是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大多数人的消费止步与此,对于千万富豪来说,他们的消费会继续升级,豪华车、豪宅等成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建立健全的个人破产制度和个人信用记录。使一些高负债消费者考虑到会上银行“黑名单”而不敢过度消费。政府应采取措施,调节高消费。对于高消费,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调节,如通过对奢侈品征收超高额税收,或是通过一定范围的限制高消费,以做到社会消费的一定平衡,我国湖南省发出首个“限制高消费令”,虽然这个法令的初衷是降低债务人的社会公信力,让不讲诚信的“老赖”成过街老鼠,以促使债务人主动、自觉的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部分人的借贷、借债进行的高消费。对公款消费进行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包括制定消费的标准,限制追逐高消费的行为与范围,查处违法、违纪的消费行为等。
在国际品牌倚仗其品牌威力和资金实力在中国市场大展拳脚、大举扩张的背景之下,中国的传统产业必须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品牌的生存发展之道,这就是“走高端,做精品”。作为行业,有必要实行资源集中、品牌集中,大力扶持知名品牌、重点品牌;作为企业,则必须迅速提升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加快实现品位升级。
【参考文献】
奢侈品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根据经济学上的定义:如果随着收入的增长,该商品的需求量也在增长,但需求的增长幅度高于收入的增长幅度,该商品就是“奢侈品”,简而言之,奢侈品的典型特征是:价格越高消费需求越高。从营销学角度看,奢侈品又是指无形价值与有形价值关系比值最高的产品。安永报告认为,“所谓奢侈品,广义而言,泛指带给消费者一种高雅和精致的生活方式,注重品位和质量并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端市场的产品。其中包括高级时装、饰品等。奢侈品接近国际化的概念,是将其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笔者认为奢侈品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
奢侈品是非生活必需品。不购买奢侈品并不会影响我们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比如说一块普通的手表和一块镶满钻石的劳力士,它们的功能都是显示时间,没有那些钻石并不会影响到它的使用。
奢侈品的价值在于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满足感,而非其使用价值。奢侈品的价值更多的体现于无形,女士购买Dior的手袋,并非是为了其有形的特性,更多是购买这个品牌,以及这个品牌给她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
奢侈品的对象的不确定性。也许对于某些人来说一辆劳斯莱斯轿车是奢侈品,但是对于另一些人而言一份哈根达斯的冰淇淋就是奢侈品了。30年前,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已经算奢侈的了,现在已经是寻常百姓家的日常生活必备之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今天的奢侈品就是明天的必需品。
奢侈品更多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生活得到不断的丰富,人们渴望追寻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奢侈品就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一种标志。但是,奢侈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需要时间的积累,素养的熏陶,并不是用大量的金钱就能提高品位。
中国奢侈品消费现状
2004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额就已经达到60亿美元,消费人群达到总人口的13%。根据安永的研究报告,预计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从2008年至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10%左右。且根据报告显示,预计到2015年,中国将从目前的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上升到第一位。从各种研究机构的数据来看,都显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并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总的来说,中国奢侈品消费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消费群体年轻化。相对于国外的奢侈品消费者,中国的消费者大部分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而欧美地区的消费者年龄多在40至70岁之间。
消费形态以产品为主。在欧美等成熟市场,消费者注重的更多是一种奢侈的体验,比如一次奢华的假期或是一次昂贵的服务。在中国,消费者更多的则是对名表、服饰、汽车等奢侈的个人物品的最求。
消费理念及消费方式不理性。欧美发达国家消费者比较注重奢侈品的文化内涵,他们对名牌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中国消费者过多的注重奢侈品的货币价值,很少考虑到品牌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是否和自身所追求的气质相符合,从而在购买的时候缺乏明确的选择性。
消费心态尚不成熟。目前,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人群主要有三种,一种是经济实力位于社会上层的人士。他们希望通过购买奢侈品来障显自己,提高自己的品位,价格因素考虑得较少。第二种是以高级白领为主的人群,他们有着一定的经济实力,购买奢侈品时更多的考虑时尚性,通常会用几个月的薪水来购买一套衣服或者一个皮包。第三种是更为年轻的群体,追求潮流,他们不具有消费实力,但却有很强的消费欲望。第一种人群中有为数不少人购买奢侈品是一种炫耀性的消费。中国经济在不到4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成就了一大批富裕者,他们急切的希望能够通过各种有形的方式向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成就和财富,而个人奢侈品则成为最佳的对象。后两种消费群体中间有相当一部分购买奢侈品的目的在于效仿经济地位更高的人群,他们希望通过拥有某些奢侈品作为他们进入某些高收入群体的标志,哪怕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能完全达到这些群体的消费标准,也可以通过某些奢侈品的消费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参照群体下的奢侈品消费行为
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并不完全是个人的独立选择。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参照群体正是社会对个人施加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是消费行为的社会性的突出体现。
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形成其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参照、比较的个人或群体。它不仅指朋友、亲人等与个体有相关接触的人或群体,也包括与个体没有直接接触的但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现在较为流行的分类方法是按照成员资格以及群体对个体行为、态度的影响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接触群体、渴望群体、否认群体和避免群体。接触群体是指个体隶属其中并在主观上认同于它。与之频繁接触的群体。渴望群体是个体不具有成员身份,却渴望加入或效仿的群体。否认群体是指是个体具有成员资格,但对其行为标准、态度和价值观持否定或反对态度的群体。避免群体是指个体不具有其成员身份,并力图回避的群体。
中国奢侈品的消费人群属于两种不同的参照群体,奢侈品的第二种和第三种消费群体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都属于否认群体,他们相对第一种人群来说也许算不上富有,却是奢侈品的崇拜者。可能全身衣着普通,却肩背昂贵的挎包,也许一连几个月都以盒饭度日,只为购买一套名牌服装。第一种人群也就是富翁及第二种人群的小部分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是渴望群体,他们在经济地位或者社会地位上要高于否认群体,因此成为否认群体渴望追逐和模仿的目标。但是由于否认群体无法或者无法在短期内成为渴望群体中的一员,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模仿渴望群体来掩盖自己实际身份或者取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而奢侈品相对于必需品而言,参照群体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成为否认群体的消费目标。
奢侈品消费的参照群体影响方式
渴望群体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影响否认群体对于奢侈品的购买,分别是:信息方面的影响,功利方面的影响,价值表现上的影响。
(一)信息方面的影响
这是指参照群体成员的行为、观念、意见被个体作为有用的信息予以参考,由此在其行为上产生的影响。信息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直接的展示。比如一个人在和朋友闲谈的时候得知朋友最近购买了某奢侈品牌的服装,于是也想买一件该品牌的服装,尽管要花去将近两个月的工资。又如,观察到某人佩戴的手表的品牌,于是也打算购买一块该品牌的手表。这些都是群体通过信息的提供和展示对个体产生影响的。
(二)功利方面的影响
当参照群体可以给予个体某些重要的奖赏或者惩罚的时候,参照群体就对个体行为或情感、认识有了功利方面的影响。奖惩和惩罚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和社会上的结果。比如,一些广告会呈现某个地位较高的人士使用该产品,获得别人的羡慕及赞许,就是利用群体对个体的功利方面的影响。同样,宣称不使用该产品就得不到渴望群体的认可,也是运用功利方面的影响。
(三)价值表现上的影响
这是指个体自觉遵循或内化参照群体所具有的信念和价值观,从而在行为上与之保持一致。主要表现在它能影响人的自我认同感。参照群体不仅包含着,而且还创造着文化涵义,通过效仿这种能体现自己所需文化涵义的参照群体的方式,个体能从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文化涵义,实现自我认同的目标。例如,某位消费者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喜欢购买某奢侈品牌的手表,为了提升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于是他也去购买了一块同品牌的手表。又如,某人特别喜爱某个明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识的经常模仿其生活方式和购买行为,视其价值观为自身价值观。这些都是消费者在价值表现上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
参照群体效应对奢侈品营销的启示
本世纪以来,一批欧美商学院纷纷进入中国开办高级管理培训项目,商学院的“老外”教授们接触到大量的中国企业家。在他们眼里,中国的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有着怎样的差异?欧美的企业管理学理论在中国是否适用?《新财经》记者就此采访了欧洲著名的商学院――巴黎HEC商学院两位知名教授,米歇尔・乐贝(Michel J Lebas)和戴乐思(Frédéric Dalsace)。
会计是政治角色
“我所教过的中国学员和欧美学员没有很大的区别。” 已经有四十一年教学经历的会计学教授米歇尔・乐贝
(Michel J Lebas)表示。“从课堂表现来看,中国企业家们对于EMBA的课程接受得非常快。每堂课,他们总能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从每一期学员的身上都能看到中国企业家的飞速进步。”
乐贝教授专攻管理会计学,在他看来,学生在学习管理会计学之前,首先要明确一点:利益最大化不是企业的唯一追求,企业至少要满足投资人、银行、员工和国家四个方面的利益要求。财务报表就是要对企业的健康状况、以及利益分配作出说明。他表示,会计学不可能真正解决企业的问题,财务报表只是企业财务状况的描摹工具。“财务报表可以对企业经营状况和风险作出评估,要解决问题,还要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入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如何读报表,乐贝教授指出:“我们可以从任何一家企业的财报中了解该企业的老板究竟偏重哪一方面的 利益。可以说,会计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的是政治角色。”
几年前,当他看到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财务报表时,他很惊讶,中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丝毫不逊于欧美企业。“这份财务报表是非传统的,是我迄今为止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份报表,是一件可以和卢浮宫所藏的任何一幅旷世名画媲美的杰作。”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财务报表至今仍在乐贝教授的教案中,作为教学案例。
巴黎HEC商学院EMBA在中国的2009届学员中,民营企业高管的数量有所上升。据乐贝教授观察,国企高管和民企高管的兴趣有所不同。“民企老总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经济价值,比如,企业与其股票市值的关系、企业用工成本的计算,等等。而国企高管则更加关心宏观经济形势对企业的影响。”
市场营销,学欧洲还是学美国
巴黎HEC商学院市场营销模块的戴乐思(Frédéric Dalsace)教授是位“非典型”教授,他35岁完成博士论文并得到巴黎HEC商学院的教授职位。在此之前,他先在米其林轮胎公司的市场部门工作了七年,后在麦肯锡公司担任三年战略顾问。
市场营销学是EMBA项目的核心课程。有人认为,现代营销学作为一门学问,有着很深的“美国烙印”,将销售技巧过度理论化,还把“营销”包装成产品进行兜售。不少中国企业家认为,中国企业是中国文化孕育的,欧美的学院派市场营销学只是空中楼阁,并不很适用。
茅台集团北京公司的总经理是巴黎HEC商学院2007班的毕业生,他曾经说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茅台酒的销售才会这么好,以致供不应求。对此,戴乐思教授表示,销量好并不能说明问题,供不应求恰恰说明它的营销还没有做到位。他认为,茅台酒是有几百年历史的中国“国酒”,茅台酒的营销应该纳入市场营销学“奢侈品”营销的范畴。此外,他还认为茅台酒应该更加注重纵深市场的开拓,尤其是海外市场。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
诚信自古就是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只有百姓遵守诚实守信的行为标准,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因此,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培养健全的人格,是高校道德教育所追求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保证。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个人修身立命之根本
《大学》中曾提出:“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诚实守信是人身处社会中,做学问、成就事业、与人交往的道德原则。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科技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诚信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为人的基本素质。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是大学生修身立命之根本。
二、大学生失信现状及表现
(一)学业失信
1.考试作弊行为
尽管每学期高校都会召开考试教育大会强调考场纪律,但作弊行为依然屡禁不止。与学生交谈了解到,大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作弊,也不支持别人作弊,但依然有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是很正常很普遍的现象。
2.学术行为不端
撰写学术论文是对高素质人才科研能力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要求撰写学术论文在很多专业科目中很普遍。目前个别高校中存在着论文抄袭,论文等学术造假的不端行为。尤其在撰写毕业论文的高峰期,很多小广告便出现在高校的各种宣传板上。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的权威性。
(二)经济失信
1.恶意透支信用卡
有的学生为满足个人的虚荣心和攀比心,购买奢侈品,如手机,电脑等。父母不给予支持便申请信用卡透支消费购买,甚至不惜花销父母给的学费。导致恶意拖欠学校学费,甚至收到银行他们的法院传票。
2.助学贷款不按时归还
部分大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在入学时申请银行助学贷款,保证他们四年学业顺利完成并获得毕业证书。但他们走向社会后却不及时偿还银行贷款,甚至影响到下几届学生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信用。
(三)交往失信
1.交往过程中不真诚
个别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诚信问题。例如表面与同学交好,私下散步同学谣言;对人对己的诚信标准不统一,往往认为自己更诚信,而对于他人的诚信程度表示怀疑;还有极个别学生借人钱财不按时归还等现象。
2.恋爱交往不诚信
在大学中谈恋爱的情况很普遍,但有部分学生的恋爱观存在问题,在恋爱过程中表现出对待对方不真诚,对待恋爱不严肃。例如交往动机不纯,贪图对方钱财,爱慕虚荣;在恋爱中没有共同的志向与理想,致使学业成绩一落千丈。这些错误的恋爱观念给个人及家庭带来不同程度的恶劣影响。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新形势下,各高校非常重视诚信教育工作的体制建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通过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努力探索优秀的诚信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一)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诚信活动,使学生认同诚信
每学期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诚信教育活动,结合时事政治和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多项诚信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使诚信教育具有针对性、有效性、持久性。包括诚信标语征集、“寻找身边诚信人”诚信榜样评选、网络诚信大讨论、生活用品无人售卖、图书漂流、诚信微小说等活动。通过每个诚信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使得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教育,践行诚信行为。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使学生崇尚诚信
为扩大诚信教育的覆盖面,使同学们了解诚信教育的内容,积极参与诚信教育系列活动,感受诚信教育活动月强大的诚信氛围,通过人人网公共主页、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空间、各班级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等多种网络新媒体对诚信教育进行广泛宣传及大力动员,为实施诚信教育搭建了广博的诚信空间,营造了和谐的诚信氛围,使全体学生普遍崇尚诚实守信这一风向标。
(三)监督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使学生自觉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