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校德育工作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杨希文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近5年来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绩。他说,5年来,全省各地紧紧抓住课程德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关键环节,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用“讲传统”凝聚爱国精神,用“讲守则”规范行为习惯,用“讲诚信”奠基做人根本,用“道德实践”塑造时代新人,用“创新实践”提升创新素质,把“三讲两实践”落实到校生活、校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连续6年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和“科技成果展示周”活动,开展“中小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举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主题教育活动,创新了中小学德育的内涵和载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
杨希文指出,5年来,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亮点纷呈。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陕西省“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泾阳县四项传统美德教育、石泉县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建设、西大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等四项主题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优秀工作案例,受到通报表彰;蒲城县、宁陕县、渭滨区、子长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县级示范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陕西省在“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获组织特等奖;陕西省开展的中小学影视教育,受到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的充分肯定;宁陕县在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面,创新了很多做法。这些先进典型,把陕西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杨希文对下一步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从4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要不断深化和提升“三讲两实践”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三是要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员德育,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会上,西安市教育局等7个单位交流了德育工作的典型经验,印发了经验交流材料和中小学德育优秀案例。
(1)学校对德育工作还不够重视。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学校往往把教学工作放在第一位,而德育工作似乎可有可无,学校并不是很重视。虽然很多时候也把口号喊得很响,但真正落实在行动上的很少。一些学校甚至省掉了一些德育教育内容,像学校学生会、团委这些德育教育机构,在学校也属于可有可无的组织。很多学校都有这样的机构,但也只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没有让它发挥真正的德育教育任务。
(2)德育内容不具体。中学德育工作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理想教育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工作。
而在农村的德育工作中,绝大多数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示来做的,学校自己本身没有明确具体的德育教育内容。而近几年,上级教育部门特别重视的是一些法制和安全方面的教育。对其他一些德育教育并没有作出具体的安排,学校当然也就落得轻闲,不再开展如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环境意识、尊敬师长等教育。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德育工作计划。另外,还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中学更是一片空白。
(3)德育制度不健全。学校可能对教学工作会有非常完整全面的工作制度,但对于德育教育,这方面的制度就比较少,就算有,也不健全,甚至一些制度只是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随便制定应付的,并不适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我们现有的《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为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应今天的德育教育工作了。修订《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经成了现代德育教学的一个新的任务。另外,学校除了上面规定的德育教育制度外,还应该有自己的德育教育制度。
(4)德育内容滞后,脱离实际的社会生活。现实的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例如,当前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虽然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一些教育专家早已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要求,但在农村中学,真正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纳入实际的学校很少。一些学校甚至连留守儿童的准确数据和基本情况都没有,又如何能做到教育呢?又如手机的使用、网络的使用这些新的德育教育任务,农村中学还没有把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来抓,而往往只采取简单粗暴的堵的形式。
因为我们现实德育工作的内容不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因此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认同感,也更加难以促使其内化。
一、深刻理解生本德育的内涵
区“生本德育”是以生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美好学习生活为真正基础,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生命的唤醒和提升为目的的德育。“生本德育”强调以生命的存在和发展需要为依托,生活世界的教育是生本德育最有效的形态,主要通过教师的放手和搭台,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现由重外塑到重内生的转换,由重限制到重发展的转换,由重知识到重生活的转换,由重“知道”到重“体道”的转换,由重思维到重实践的转换,由重接收到重接受的转换,由重他律到重自律的转换。通过完善知性、陶冶德性、提升悟性、唤醒志性,从而达到激扬生命,提升生命的教育。
二、进一步加强生本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生本德育的开展要牢牢把握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它集中表现为主体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学校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转变教师观念,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打破“家长制”作风,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和畏惧感,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是搭建学生发挥才能的主阵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如德育实践活动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起发动和参谋作用;“五好”教育的实施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起指导和监控作用。三是把德育工作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如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对学校的卫生打扫、课间纪律、学生的个人卫生等进行检查、量化、考评等,教师起调控、协助作用。四是提倡成功教育。学生渴望被人重视,渴望成功,因此,德育工作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充分运用激励的机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生本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具有层次性。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有梯度有层次的开展,要避免德育工作“原地走”和“齐步走”。如:小学低段:可以以小学生一日常规教育为基础,以“如何做一个小学生”教育为核心,逐步教给集体生活常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并帮助学生认识学校、班级、初步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小学中段:可以以必要的社会常识和社会公德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继续培养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纪律观念,知道国家有法律,学校有纪律,要遵纪守法。小学高段:可以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基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进一步形成判断是非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浅显的政治法律常识教育,加强动机、情感、意志等良好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初中阶段:可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为基础,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为核心,同时加强青春期教育和良好意志品格教育,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情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二要针对学生道德差异实际确立德育目标。如自制力差的学生要加强规范教育,纪律教育;对于集体观念淡薄的学生要重点进行热爱集体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等。三要完善学生成长档案袋,有条件的学校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尝试建立学生电子成长档案袋,用生动的影音、鲜活的图片记录学生成长的点滴。
(三)生本德育的推行要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推进的原则。一是学校上至校长,下至普通教职员工,要以高尚的师德示范学生,真诚的情感感化学生,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加强课堂主渠道的德育功能。区倡导的生本德育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独立明辨是非的能力等,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个人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思辨,寓德育于生本教学中,让德育在良好教学生态中发荣滋长。三是统筹各学科,特别是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提升综合育人效果;开发有效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德育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四是加强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评价育人等,努力形成人人做德育、事事有德育、时时见德育的良好局面。
(四)生本德育工作的开展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就是要结合学校实际,构筑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来开展德育活动。贴近生活,就是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如狠抓课堂渗透,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打造德育平台,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学校生活。重视社会实践,让德育走进学生的社会生活。发挥家庭教育作用,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家庭生活。贴近学生,就是要以学生成长需要出发,避免违背道德品质成长规律,用成人的功利性的眼光激励和评价学生;就是要贴近学生心灵,拓展自主、自由发展空间,贴近问题学生,给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贴近留守学生,为他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五)生本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一是各校要召开德育工作专题会议,认真分析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本校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法制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真问题,认真梳理,分析原因,抓住要害,制定切合实际的德育工作方案,引导年级、班级细化、落实。不盲目跟从或照搬照抄,不贪大求多或期望一蹴而就。二是无论是课程渗透,还是活动的设计等,都要适合学生需求和心理特性,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及内心世界,重视学生的需要、学生生命的个性、学生的多样性存在等,要以学生的自主管理、主动竞争、合作互助、主动探究为主要特征,开展适合学生的各类德育活动,避免德育被知识性的范式所统摄,防止将德育演变成为“道德教育=学生必须做什么”或“道德教育=不许学生做什么”的枯燥模式。三是各中小学校要加强生本德育规律研究,从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拔高道德教育的层次,要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和润“物”无声,把德育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坎上。要突出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客观真实记录学生行为表现情况,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思想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要勇于改革创新,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定期开展德育研讨活动,提升教师德育专业能力。
(六)生本德育开展要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当前,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剧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思潮通过互联网强烈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按照党的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生本德育的主要内容。在德育中,要大处谋略,每项德育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来思考,在实施过程中又要从小微入手,准确把握时代文化,要在“变”字上下功夫,在“乐”字上想办法,在“恒”字上系统抓。德育工作创新性,就是要以德育品牌创建为抓手,立足自身优势,从小微问题入手,确立生本德育重点,加强研究,善于总结,实现德育多元化导向、特色化呈现的科学发展。鼓励学校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一个特色,形成一个亮点,从而推动全校、全区德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进一步加强生本德育的措施和要求
(一)加强学习与思考。在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中,要着力解决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学什么的问题和怎样学的问题。在学习目的上,努力做到“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学习基本理论,提高理论素养;着眼于学习管用,提高育人能力;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解决学生思想品德的突出问题”。在学习方式上,可采取读(自读、集体读)、听(听辅导报告)、看(看录像资料)、谈(谈体会)、写(写总结、写理论文章)、讲(主讲专题发言)和研讨会等形式,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结合、个人调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在学习效果上,坚持做到“理论精髓要悟透,实际问题要吃准,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够”。在学习内容上,始终着眼于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德育政策和德育经验等,要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加强研究和实践。在认真实施《市区生本德育实施方案》过程中,各校要以课题引领、研究推进、实践检验为抓手,力争在养成教育、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五个方面有所突破,形成本校的德育品牌。一是可以在德育途径方面进行研究,如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体验育人、生活育人。二是从德育内容上进行研究,如思想品德上如何达到求真向善尚美,法制教育如何入心入脑的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上如何珍爱生命等。三是在德育的活动模式上进行研究,如如何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等;四是在德育方法上进行研究,如怎样采取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陶冶教育法等。总之,各校要因校制宜的确立生本德育研究重点,做实做细做透德育研究工作,让研究在实践中验证,让实践丰富研究的内容和水平。
内容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都非常关注自身的利益。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本文分析了产学研合作中利益主体因各自利益倾向差异导致合作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困境,如资金风险承担不合理、机会主义行为和利益分配困难,并探讨了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发挥的功效。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行为困境 机会主义 利益分配 政府功效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个创新主体本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开展技术创新与投资研发,并逐步实现从科研、产品、市场,再到科研的不断良性循环的活动。游文明等(2004)认为,由于产学研合作三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上存在差异甚至冲突,因而作为处于三方之上的更大系统―政府,对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正常、深入、有效地开展具有重要的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是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各方在合作过程中都非常关注自身的利益。本文将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主体划分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方,并尝试分析这三方因各自利益的冲突而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行为困境,并就如何发挥政府功效提出政策建议。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利益主体的行为困境
(一)资金风险承担不合理
高校和科研机构自身并不具备自我转化的资金能力和实力,因而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支撑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中,大多数情况是企业出资金,高校和科研院所出人才与设备。正是出自这种地位的差异,高校和科研院所通常是资金风险的规避方,而企业则几乎不得不承担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由资金筹措困难、投资效益不确定所带来的风险。当企业面临承担如此高风险的巨大压力,势必对很多高新技术成果望而却步,或者只愿意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承担部分风险,而希望转嫁一部分风险给其它风险投资方。资金风险承担的不合理,不仅会挫伤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还会引发合作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及难以达成利益分配协议的问题。
(二)机会主义行为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人的行为具有机会主义的倾向。在产学研合作中表现为各利益主体都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促使产学研合作中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有:第一,信息不对称。比如合作双方(企业方与学研方)对自己的情况都掌握的十分透彻,但对于对方却知之甚少,即便了解也只是表面信息,因而一方就可利用对方对自己无法准确判断的劣势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第二,合约不完备。由于利益主体的有限理性,合作中可能产生的机会主义行为不可能在合作前就被完全预料,所以各方在签订产学研合作契约时,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合约往往是不完备的。于是一方一旦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就无法对其制裁。第三,司法认证难。在产学研合作领域,要找到证明违反合约的确凿事实极其困难,致使机会主义行为很难在法庭上得到证实。因此,受到机会主义伤害的一方往往不愿诉诸于司法程序,制裁机会主义行为的途径也就更加有限。
(三)利益分配困难
通常,产、学、研三方在合作前就会对利益分配方式有各自的预期,为保证合作顺利进行,各方须在合作前就利益分配的各项细则达成协议。然而,由于合作三方各自处于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领域,对待合作利益的分配所持观点迥异,因此常常产生矛盾而难以协调一致。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困难具体表现在:首先,科研成果转让过程中的技术价格确定难。各利益主体确定价格的出发点不同,企业主要依据技术可能带来的收益进行定价,学术机构则主要依据技术研究开发成本定价。其次,成果的归属权问题及知识产权问题。合作各方的利益诉求冲突、组织灵活度差、合作时间短、合作交流程度低等都是导致成果归属权及知识产权纠纷的重要因素。再次,共建实体的各方投资比例与利益分配问题。共建实体是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人力或设备,共同建立联合研发基地的一种模式。对合作前期各方投入的要素,尤其是无形要素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到合作后期的利益分配阶段就会出现混乱。
解决产学研合作中利益主体行为困境的政府功效发挥
(一)解决资金风险承担问题的政府功效发挥
政府直接参与对产学研合作的风险投资,一方面可以减轻企业承担的资金风险,提高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动力;另一方面还能减缓产学研合作中的资金缺乏。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基金,用来资助以技术难题攻关、新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为主的科研项目。在实践中,根据管理形式及其侧重点的不同,政府产学研合作基金目前有两种形式比较可取。第一种形式是将基金设立在高校或科研院所。其重点是引导和支持学研方的科研人员(课题组)深入到企业的第一线,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这种形式有利于调动课题组深入企业和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但要注意避免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的问题。第二种形式是将基金设立在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其重点是资助和支持企业与学研方之间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这种形式能够调动企业和学术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高校申请合作基金项目的积极性,同时也强调了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作用,但应注意这种形式的前提是要求在企业和学研方之间已经建立起相互了解和充分交流的渠道和平台。
(二)解决机会主义问题的政府功效发挥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为有效治理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预防应大于制裁。预防的方法就是引入一位仲裁者,使其通过聚集和传播信息,记录那些曾经在合作中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参与者,使得其他参与者能够将其识别进而驱逐出产学研合作的领域,这个角色由政府担任最为合适。政府可以构建一个信誉管理体系,对违反合同约定或者有损合作伙伴利益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给予不良记录,建立信誉档案或信誉库,并根据信誉高低进行等级划分,从而依据信誉记录结果,按等级对各利益主体进行区别管理,以确保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各方都能坚持诚信至上的合作原则,避免各方互不信任。参与者则可以自主选择信誉等级高的合作伙伴,形成自然优胜劣汰。这样既能打消合作各方对合约不完备的顾虑,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将问题上升至司法层面。
另外,政府还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各方的沟通及知识共享,使得信息能够顺畅流通和传递,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减少交易费用。如此不但能够提高产学研合作的效率,还能使合作者更好地把握对方需求,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三)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的政府功效发挥
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风险防范与利益分配机制。政府需加强产学研各利益主体分担风险的意识,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并将风险责任与利益分配挂钩。因为产学研合作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将直接影响整体的利益,合作成员担任不同的任务具有不同的风险程度,为了充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承担风险越大的合作者,应按比例获得越多的收益。
其次,政府必须参与选择适当的利益分配支付方式。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中常用的支付方式有总额支付、按提成支付、混合支付和按股分利等。不同的支付方式,其适用范围、操作难易度和应用性都各不相同,政府应根据合作的具体情况推荐最合适的支付方式,尽量兼顾各方的利益。
再次,政府要规范技术成果的定价方法,加快无形资产评估队伍的建设,提高现有评估机构的资信;加强法制建设,将产学研合作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范畴,完善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保护产学研合作中创新成果的产权归属,以限制产学研合作中的不良行为,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产学研合作中由于参与的利益主体各自利益倾向的不同,导致其在合作过程中产生了资金风险承担不合理、机会主义行为以及利益分配困难的行为困境。通过政府对上述行为困境所能提供的政策建议来看,政府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功效不容忽视。政府的介入不仅能促使产学研结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还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由短期、分散和无序运行,向长期稳定、紧密和有序运作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谢科范,刘海林.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R&D)实体的博弈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27(10)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方法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说教育人即德育的重要性,现在,由于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社会现象、环境的影响、增加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难度,而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加强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为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就必须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方法研究,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从以下四方面探讨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
一、以德育为首,强化思想教育
抓好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开展德育工作学校领导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领导重视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项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和推进是难以做好的。领导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只有领导重视了,德育工作才有针对性,才能创造出德育的实效。
1.从学校层面而言,就要探索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行动指导,要求教师做出承诺,严格遵守“八条禁令”严禁发表违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或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论;严禁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教学期间以收费为目的举办各类辅导班、在校外兼课或给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做有偿家教;严禁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财物或礼品;严禁在课堂内吸咽或使用手机;严禁酒后上课和在校园酗酒;严禁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或其它物品;严禁参与赌博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严格遵守“三条处罚措施”对情节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推迟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两年;对情节较重、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当事人在全校教职工会议上作出书面检查,待岗一年,停发津贴及其他奖金福利,当年考核直接确定为不称职,并根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对情节特别严重、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并根据《教师法》规定对其教师资格作出相应处理。学校要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要求具体、考核严格、执行彻底,使八条禁令及三条处罚措施落到实处、这样才会形成求真务实、高效廉洁的工作作风。增强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自觉地讲师德、树新风。
2.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应注重学生品德培养,学校是育人的特殊地方,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好,创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方法,就要依靠学科特点和各学科蕴含(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内容进行生动的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优秀品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加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配合,形成协调齐抓共管的局面。
3.开展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师德师风新机制。学校增设“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具体由班级值日干部记录班主任及科任教师每一天的教学情况及师德师风情况。为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校要要求各班班长把“班务日志”和“学校日志”专栏笔记上交学校教导出,教导处进行归类整理,并在每周的教师例会上及时公布,反馈信息。促使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和行为,增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最后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要确立每月的第一周为家长接待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请家长到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们在观看活动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其次,教师与家长彼此接触,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最后,召开家长会,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既提高了家长的自身素质又配合了学校的德育工作。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增强育人效应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课堂是点燃求知欲望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鉴于此,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教学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是立足教材,找准切入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把德育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每个学科的讲授中都要挖掘教材蕴涵的德育点,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体主义、基本国情,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为学生树理想、立志向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利用多媒体设备、拓展教材内容,增强德育效果。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更直观更形象的教育。在教学时、主要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学科中,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看录像、讲故事、听歌曲、朗诵等,展示我国古代、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对自己民族的勤劳勇敢、聪明智慧以及由此而获得的辉煌成就感到光荣、自豪,激励学生为祖国、为民族的发展和强盛而努力奋斗。
三、以育人为本,进行特色教育
教育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让学生的个性、天赋得到发展,进取性得到增强,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审美、学会做人的目的。作为教师就应该随时把握教育时机,把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作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尽可能的使每个活动都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和启迪。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以德育体验、德育实践活动来增强德育实效性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源泉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体验教育。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体验生活,有计划地给学生布置体验题目。如“我当教师讲堂课”“我当法官断回案”等模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家庭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以及家庭范围内的人际交往锻炼。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家庭内搞“周末我当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给爸爸妈妈过生日”“家庭理财我能行”“走亲访友讲礼貌”等活动,以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比如,“周末我当家”,教师要要求学生从买菜,做饭到洗碗、擦桌子,洗衣服、叠被子、打扫卫生等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到学校在品德课上让学生说过程、谈体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仅养成了独立生活、同时也让学生学到了生存的本领,体验到了工作的辛苦,成功的喜悦。
2.实践教育。各学科的实践课,都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完成并开展与其有关的的系列活动,在品德、政治学科上、可开展丰富多采的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语文学科上可进行演讲比赛、办手抄报、成立文学社、学生自己主持策划这些活动,自己成为时间的主人。还有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从而提升学生的自身素质,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性情得到陶冶。再有学校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及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师要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让学生去帮爸爸卖菜,体会一下挣钱是多么不容易;让学生进行劳动,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让学生接待外地的同学,锻炼一下他们的交往能力……让学生到社会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难、受挫折,从中得到锻炼。
四、加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其它方法
一是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活动,让学校德育走进家庭。学校发动教师定期家访,使学校的教育要求及时为家长所了解,有家长督促,学校检查,促进了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家长的特长,让学生在不同的家庭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开阔视野、锻炼能力。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二是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各中小学要积极创设优美的学习环境。利用校园广播、板报、横幅等多种形式,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国情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努力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校园内的棵棵草木、面面墙壁都变成无声的语言,成为德育的阵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净化心灵,提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