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范文第1篇

一、具体申报条件的明确与界定

当前,申请扶贫助学金的主要理由至少必须符合以下11个条件中的一条:1.父母双亡,无任何经济来源;2.父母双残或单残,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3.父母中有弱智或精神不正常,丧失劳动能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4.学生本人残疾,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5.家庭经济困难的烈士子女和少数民族学生;6.父母(或监护人)持有当地政府部门出具的低保证明材料(系农村特困群众和城市低保户子女);7.父母一方已故或单亲家庭,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8.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9.家庭成员久病无能力医治,造成家庭经济特别困难;10.人口较多,劳动力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11.其他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第一是界定难。有些申请条件是很含糊的,如“特别困难”一词的界定,是以家庭人均年收入多少来衡量,还是由当地政府部门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统一的标准;再如第10条“人口较多”“劳动力少”怎么定义,家庭多少人口才算多,劳动力怎么样才算少,是否有当地标准。第11条的“其他原因”可否有具体的解释,在具体操作上缺乏必要的标准支撑,在界定中难免主观。第二是证明材料的不确定性。由于在申请条件界定上存在的模糊,学生在找证明材料时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对于哪方出具的证明方为有效、证明材料需要多少、怎样才是规范的证明材料、如何证明自己的家庭收入属于困难或特别困难、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而致人口多劳动力少也算贫困吗,等等。

基于此,国家、各地方政府部门能否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组织专门的人员制定本地的标准,将贫困生申请条件逐条解释、具体细化,使之规范、完善。各省要拿出贫困生申请“框架式”办法,其内容包括政策、要求、条件、标准等;各市要依据省里文件,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形成“实用式”的申报细则;各县、校要结合上级文件,因地制宜形成“可操作性”细则。其间要召开专门会议,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如网络直通车等广泛征集各相关方意见,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广开言路,听取广大一线扶贫助学工作者和贫困生的意见和建议。

二、关于助学金的审批与监督

目前,助学金在学校出现“比谁更惨”的“打擂台”现象,这不仅对学生的教育有不利影响,而且也导致“贫困生”造假事件的发生;还有“指标化”现象,因为有些地方往往根据去年甚至以往这个学校一贯是多少助学金指标而划拨新指标,为了“稳住”指标数,有的学校就放宽标准,以保证获得更多的助学金指标,使扶贫助学工作监控的难度加大。

因此,既要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等相关部门的监控力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调查、公示制度,又要学校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建立诚信档案,更要充分发挥工会、纪检的监督职能,加强对一线扶贫助学工作的监督工作。对于违规操作、营私舞弊等行为,要及时在全县(市)通报批评,并视其情节考虑责任者的任用问题。建立校长总负责、分管副校长具体负责、广大一线扶贫助学工作者具体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使监管工作落实到人。

三、各部门在审核中的有效沟通

在学生申报贫困生资助时,各单位、部门间可能会出现缺乏有效沟通现象。特别是一些学生数众多的大学校,是很难做到对所有上报者一一进行走访、核实的,因失察而顺利过关的现象常有发生。如,此次我所带的2014届高一(16)班班上就有3人全家除老人在家外,家庭成员中其余人员均在广东打工,而这些学生也申请贫困生,且顺利在村委会盖上了公章,村委会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这不得不让人揪心,但此时如果班主任不调查摸底,马虎了事就上报至学校,校方以为班主任核实过了,加上有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证明材料,那就很有可能只看是否有证明材料――即公章证明就上报至上级主管部门,结果层层见公章就通过,就会出现占用贫困生名额虚假上报而通过的事件。

另外,如若在申报环节上缺乏沟通,也易导致重复给的现象发生。由于当前有国家、社会团体、学校自身、个人等多方资助,很有可能出现重复给贫困补助的现象。一方面学校等组织在第一时间注意到特困生,另一方面是一些以时间仓促、资助面小为特点的新资助马上就要落实到人、落实到位,对方又要求特别贫困的学生优先,校方在不想错过更不想放弃任何一次对贫困生资助的机会时,只能选择贫困等级排在前面的特别贫困的学生,因而导致这种重复给的现象发生。

再者,当年该生家中确实是贫困而现今家境却有所好转,但该生却仍在继续享受贫困生补助的现象也屡有发生。这都是因为在具体环节上的失察,缺乏有效沟通而导致的。如第8条之当年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而致特别贫困,但现今有所好转的情况;第9条之家庭成员久病无能力医治而现今却因多方筹助已医好、家境有好转的情况;第10条之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现今这些人口的成长已经转化为劳动力多的优势,却还在继续享受贫困补助。

所以,应建立审批环节上的有效沟通机制,切实防止以上现象的发生,根据本人多年担任扶贫助学专干工作的经历,我认为应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一)村委会或居委会应切实把好申报审核证明工作的第一关

切实加强对该辖区范围内贫困村民或居民的摸底调查,按贫困等级进行分类整理,建立健全贫困户的档案库,让确实有困难的村民或居民子女享受到国家、社会、个人给予他们的资助,把好贫困生申报审核证明工作的第一关,并依据人口多少、地域大小等实际情况来设立相应数量的扶贫专干,并在学生的贫困证明材料上注明该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号码。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不管是否真符合申报条件都来打贫困证明的村民或居民不分青红皂白给予加盖公章等随意现象的发生,因为在此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关的贫困户调查摸底和归档工作,也就更有心理和实际的准备,通过查底写出真实的证明材料来,便于校方进一步审核。留下村委会或居委会扶贫专干的电话号码,既有约束、监督作用,也方便学校审核时联系,实现有效沟通。

(二)完善校方内外沟通机制

1.强化班主任工作的责任。班主任在扶贫助学工作中下联系到学生本人、村委会扶贫专干,上联系到学校、县教育局下设的扶贫助学理事会,在内外沟通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班主任应在平时多留心注意观察并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好家长联系方式,做好家访工作,既及时发现身边的贫困生,也要对现有贫困生进行再摸底(看其是否家境有所好转或有其他情况,进而确定其是否能继续享受资助)、再核实,做到心中有情况、手中有档案。根据贫困生申报条件及相关细则对学生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多与学生所在村委会或居委会扶贫专干联系,进行更加详细的跟踪核实调查,继而进行贫困等级的分类归档上报工作,让真正贫困的学生名录进入省学生资助中心办公系统的贫困生档案库。

2.成立学校扶贫助学理事会。由分管政教和团委工作的副校长兼任理事会理事长,政教主任和团委书记担任副理事长,选派精干力量担任校级扶贫专干,与由各年级选派的有扶贫助学工作经验且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级扶贫专干一起为理事会成员。通过将责任分工细化,形成成文的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及时有效地掌握好各年级、班级、学生的相关信息,及时沟通、反馈、协调。这样,既可以防止因失察而顺利过关现象的发生,也可以防止重复给的现象发生,从而把学校内的扶贫助学审核工作做得更加有效。

3.经常与县局的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加强沟通。县教育局设的扶贫助学理事会,是整个县域范围内分管扶贫助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连接校方与资助方的重要而有效的机构。因此,作为学校方面应经常与县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在新生入学时除了对学生中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外,还可在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查找翻阅原资助生名单及相应原始档案,做好原受助生因升学、转学等原因而进入新学校需要继续受助的交接工作。还可以通过前期举行资助金发放仪式、中期给资助方写感谢信、后期进行一阶段小结汇报等多种形式,积极主动与县扶贫助学理事会联系,通过其桥梁作用,直接邀请原资助方等热心单位、人士来县、校进行实地走访慰问,倾听受助学生、受助家长的感言,了解学校的扶贫助学工作,增进资助方、校方、受助方三方的理解、沟通,建立三方沟通的长效机制。

4.定期召开沟通协调会。会议由上一级主管部门进行组织,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不仅仅是上传下达指示、指标,而是及时碰面沟通协调;不是简单的通报,而重在交流协商。通过沟通协调会议,完善集体商议、审议制度,这不仅使贫困生的审批工作更加顺畅而有效,还可以达到经验交流与推广的目的和效果,宏观调控整个贫困生受助审批工作。

5.制作受助学生卡和档案,以便学生在升学或转学时随入或随出。这个制作应由县扶贫助学理事会根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档案袋、受助学生卡的图案、样式、规格等统一制作,并建立可供查询的贫困生档案库网站,就像现在学生办理党、团组织关系转接一样,通过履行一定的程序,先在原学校办理贫困生转出手续,再到现就读学校办理转入手续便可。这样,既增强了学校间的沟通,又防止漏报、错报等现象的发生,使扶贫助学工作就像党、团组织工作那样严密而规范。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生工作对策

经过高考的洗礼,广大学子抱着对“象牙塔”的憧憬与渴望,来到这期盼已久而又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陌生的校园,让很多第一次离开亲人的新生们感到茫然。如何让这些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是我们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辅导员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下去的基础。

一、大一刚入学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再加上同学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城市的,也有农村的,还有边远山区的;有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语言上的沟通障碍,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这样一个陌生而又崭新的环境。

2.自理能力差,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随着“90”后进入大学校门,学生中的独生子女的比例数逐年增加,他们有的在家里甚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被家长们视为“掌上明珠”,导致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高中时期,虽然部分学生也寄宿在学校,但是家长们会经常性的去学校问寒问暖,学生也经常回家享受“皇帝”或“公主”般的待遇。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们自己做,自己去想办法,这种依赖性和独立性的矛盾和反差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留恋,导致他们对新的大学生活感到无所适从。

3.学习方法不适应。我国的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虽然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大多数学校为了追求高的升学率,都采用了灌输式的教育,完全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而大学的学习相对比较自由,主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的讲授也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课后还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大量资料,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培养自己熟练的基本技能。习惯了“灌输式”教学的学生,面对这一教学方式转变,部分大一新生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不知道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去学,往往表现为课前不知如何下手,课后无所适从,毫无头绪。这一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导致了部分高中时优秀的学生,期末考试好几门不及格。

4.突然间没有了目标和方向。“金榜题名”是大多数学生在高中时期秉烛夜读、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一旦他们实现了目标,跨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门,拨开了“象牙塔”上那层神秘的面纱,往往有一种大学生活不过如此的感觉,有些同学就此止步不前。根据我们对大一新生的调查,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方向,学习缺乏动力。有些同学感觉十年寒窗苦读太辛苦了,现在应该好好放松一下了。他们一踏进大学的校门,就对自身的要求放松了,就像断了弦的发条无论如何也绷紧不起来,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突然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针对上述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这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出如下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二、做好新生工作的方法和对策

1.充分做好迎新前的准备工作。我把迎新前的主要准备工作放在了阅读新生的档案。阅读学生的档档一定要认真、仔细,最好是把他们的特点特长都记录下来,把他们的家乡、家人等情况也一一记录下来,便于分班,便于分配宿舍,也便于今后对学生管理做到心中有数。

2.迎接新生,要做到“三个第一”。(1)要见好“第一”面。报道的第一天,应该是学生最难忘的一天,新生进入校园见到的第一个人,遇到的第一件事,都有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辅导员的第一印象,更是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辅导员要高度重视见好学生第一面,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要特别注意,要争取给新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比如在报到当天,辅导员第一面就能叫出部分学生的名字,并能关切地提及其家人、家乡、旅途等话题。这样的交流不但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他们感觉到辅导员就是他们在这个陌生环境中的唯一亲人。总之,辅导员与新生的第一次见面,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作为辅导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2)要“第一”时间走访学生宿舍。报道结束后的当天晚上,辅导员要在第一时间到学生宿舍走访。了解他们的住宿情况,是否还有需要解决的困难,并和他们亲切的交谈,嘱咐他们要尽快适应新环境,尽快结交新朋友。并告知他们在陌生的环境中一定要注意人、财、物的安全。这样的走访会让学生感到很温暖,有家的感觉,同事也让学生对辅导员更加信任。(3)要开好“第一次”级队会。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二天,辅导员集全体新生召开第一次级队会。这是辅导员和学生最正式的第一面,因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级队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切记不要一味的说教,这样会让学生反感,要做到既严肃认真,又要生动活泼。

3.做好军训期间的安抚工作。军训是大学的第一课,通过军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又可以磨炼他们意志。但是对于这些娇生惯养的“90后”来说,军训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军训中退缩者不在少数,因此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好他们的安抚工作,让他们坚持军训。

4.组建好第一届班委会。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直接关系到今后班级工作的开展。因此,辅导员一定要高度重视第一届班委会的组建工作。班委会的成功与否在于班干部的选拔,辅导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部分任命与班级民主选举的方式进行。重要班干部如班长和团支书可以根据辅导员所掌握的情况进行任命,其余班委成员可以通过班级民主选举产生。超级秘书网

5.做好特殊学生的思想工作。(1)做好贫困生的工作。对于贫困生来说,则要培养他们的自信。告诉他们贫困不是自己的累赘,不是低人一等的条件,相反要让他们摆脱这种阴影,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我就曾经对他们说过一句话,没有生活费了来找我,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是我尽我最大的能力去帮你们,但是你们一定要努力上进。(2)做好单亲家庭、性格孤僻等学生的工作。一定要深入学生中摸底,掌握单亲家庭学生、性格孤僻等学生思想动态。如发现问题,及时找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及时的调整心态,以一种积极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

总之,新生工作是整个学生工作的开端,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的全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以满腔的热情和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001-02

一、引言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高等学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学生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关系到资助育人的最终效果。贫困生认定工作机制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直接反映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目前,困难生认定工作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严重影响了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1]。因此,必须探索建立更为科学的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才能确保助学资源落实到位,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总体现状

1.体系完整,总体效果良好。据笔者调查,天津市80%以上的高校采用了指标量化体系对困难生申请人的经济状况进行评估。在认定过程中,普遍按照“个人申报―班级民主评议―教师评议―学校审批”的流程,班级同学、班主任、辅导员和学院主管领导均参与认定过程,较好地贯彻了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等原则。困难生认定工作通常在每学年开学后的前两个月内完成,各年级申请认定困难生资格的学生需重新进行评议、审核,实现动态认定。学生经济状况出现的新变化,可以及时在认定过程中得以体现,及时获得救助。广大困难学生在每年的认定工作中可以加深对各项助学政策的了解,深刻认知国家助学政策关怀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强化诚信意识和感恩意识。

2.认定机制复杂,可操作性有待提高。在认定工作的组织方面,众多学生人数规模较大的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配比明显不足。同时,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较为繁多,往往由于助学工作项目多样、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使得困难生认定过程变得十分漫长。此外,部分高校在分值的核算与校验工作仍未实现系统自动处理的方式,耗费时间量达,效率低下。在学生家庭情况调查方面,每学年的困难生认定工作需要学生提交各种说明家庭经济状况的支撑材料,这些证明材料的办理过程耗时漫长,且大费周折。此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其特定的生活环境,一般在心理或人格上存在某些缺陷,为了能获得资助的资格而频繁地向他人揭开自己贫困的伤疤,势必给学生心理带来更沉重的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

3.认定结果存失误,影响对资助工作的正确评价。笔者对天津市14所高校困难认定工作的调查中,有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困难生认定结果可能存在失误,既有困难学生没能通过认定的情况,也有本来贫困程度并不严重的学生在认定中获得较高评分而优先获得了相应资助,甚至反映有的学生伪造困难证明骗取资助。这些可能存在的失误通常只是微少的个例,但危害却是巨大的。产生这些认定结果的失误,在认定工作机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困难生与非困生群体界限模糊,难以区分。近年来,随着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一些原本衣食无忧的家庭在经济上也渐渐陷入窘境,为了改善学生在校生活不得不提出资助申请。这些新增的困难学生情况比较接近,使得介于“困难”与“不困难”的“分界线”逐渐变成了“分界带”,而处于“分界带”内的学生具体困难情况难以区分。(2)评议机制不完善,随意性、偶然性突出[2]。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评议办法是由评议组成员对困难生申请人的日常表现和困难情况进行投票或评分,无形中增加了评议的随意性和偶然性。此外,民主评议的主观色彩较重,评议人的情感因素容易对客观评价构成不利影响。(3)指标量化标准粗放,细节难以体现。指标观测点通常包括生源地经济水平、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人口数量、身体健康状况等,但具体评分标准模糊粗放。对于特殊困难学生,指标量化分值能够基本反映该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但对于更多的一般困难学生,指标量化体系无法准确反映细节差异。

4.科学的认定指标量化体系亟待建立,观测点存争议。高校资助工作迫切需要建立更为具体科学的认定指标量化体系,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指标观测点设定过细,势必会增加支撑材料办理和审核的难度,降低工作效率。指标设定粗放,则会忽略许多具体细节,降低认定方法的实效性。通常认为主要体现家庭经济困难状况的经济来源、家庭成员数量、健康状况、区域经济状况等观测点在量化权重分值方面存在较大争议。

5.资助名额平均分配,助学资源配置欠合理。一直以来,普通高校贫困学生认定的人数以及国家助学金等专项资助工作的名额通常是根据学校总人数的适当比例下达,各高校将贫困生认定名额向学院(系)进行二次分配时,为了操作方便,同样会根据人数的相应比例进行划分[3]。这种平均分配资助名额的办法虽然从形式上体现了基本的公平原则,却忽视了不同学院、专业之间的实际差异,忽视了不同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导致助学资源配置上不合理。

6.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后期心理疏导工作缺失。资助工作者通常对困难生认定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给予较高的关注,对申请未被通过的学生缺乏进一步的善后工作。事实上,必要的后期心理疏导工作,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对资助工作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是进一步去“伪”存“真”的有效方法,更是资助育人工作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定量考察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框架模式。对大学新生初次认定方式以“定量”考察为主,班级评议为补充。对高年级困难生的认定方式以“定性”考核为主,沿用上学年的家庭情况调查问卷评分,不再重新提交困难证明和其他支撑材料,班级评议小组直接对该生一年来的现实表现进行评议打分,判定该生能否继续作为贫困生继续享受相关资助。这个工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将“定量”考察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所处不同阶段的特点发挥作用。在纵向上,将原本每年重复进行的问卷环节和材料审查简化为新生入学时一次性进行,减少重复性工作,同时充分尊重大一新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在横向上,利用通用的指标量化评分得出的结论,实现了学院之间学生困难情况的可比性,学校可以结合贫困指标量化分值在各学院间的横向比较确定名额分配,使助学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合理。对家庭情况发生变化的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量化分值修正。对高年级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重点放在对学生现实表现的评议,可以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

2.改进困难生认定指标量化体系。基于网络信息化系统的前提,指标量化体系观测点的选取和赋值上可以力求详细,尽可能反映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细节。对于各项指标观测点的支撑材料,应充分考虑申请人在办理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制定合理依据[4]。比如家庭情况信息中关于家人健康状况的调查,一般为健康、偏差、极差等比较模糊的区分,实际上可细化为有无疾病或残疾,疾病亦可区分为一般疾病、长期慢性病、重大疾病等。这些观测点的支撑材料,可由学生提供一年内的医院诊断证明、住院记录、药费清单的复印件加以说明,校方根据实际经验结合这些单据判断健康状况,并对学生在该项的自评结论进行修正。再如,关于家庭经济来源的调查,申请人通常将父母下岗或务农的情况视为收入来源较低。而事实上在当今社会中,如果学生父母处于壮年(45~55岁)且健康状况良好,完全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足以满足家用的报酬,因此当学生无法提供有效的疾病证明时,应视为家庭基本经济来源正常。家庭子女上学的情况也可具体区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多个子女上学的开销问题也可以通过有关在学和缴费情况证明反映。总之,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开具相关项目的有效证明。

关于生源地经济状况的观测点,一般采用按照地理区域、城市、城镇、农村与经济总体状况等要素分为东、中、西部的城市、城镇和农村等九种情况,这种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忽略了区域内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拉大了区域间的分差,争议最为突出。生源地相对于校源地的经济状况对比可以通过上述两项数据的比值体现,以天津高校为例,假定天津生源地基础分为3分,外地农村的经济相对值为:(生源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值/天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值)×3,外地城镇的经济相对值为:(生源地最低月工资标准/天津最低月工资标准)×3。举例来说,假设某学生来自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该地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值为250元,城镇最低月工资标准为860元,天津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400元,城镇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500元,那么来自文县农村的学生“生源地/校源地经济相对比”为(400/250)×3=4.8,该地区城镇学生为(1500/860)×3=5.23。

3.建立和完善评议机制。一要规范评议程序。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必须有规范的评议流程,建立专门机构,做到人员到位,职责明确,流程清晰,按照“个人申请―自我评价―班级评议―教师评价―学院审核―学校审批”的程序严格执行。二要科学组建班级评议小组。班级评议小组成员由所有困难生申请人、学生党员、非困难班委、寝室代表以及普通学生组成,人数规模应不少于班级人数的。评议小组让困难学生也参与整个评议过程,监督评议过程,提高评议小组在学生中分布的广泛性,客观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有条件的学校可建立群众性的资助工作监督组织,派专人参加班级评议会。三要切实履行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班主任、辅导员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准确了解困难申请人的日常生活状况、学习状况,根据工作经验对申请人提供的困难证明材料进行甄别,切实发挥主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职能,规避班级评议的随意性,把握宏观公正、公平。

4.建立困难生评价机制,实现动态认定管理。为了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有必要建立贫困学生的日常表现评价机制,实现动态跟踪管理。首先根据初次认定结果建立困难生申请人档案,随着学生年级变化,逐年对学生家庭状况、消费状况、学业状况进行动态跟踪。①家庭状况,包括学生及其家人的健康状况变化、收入情况、有无遭受自然灾害等;②消费状况,主要是看学生有无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校外租房等行为;③学业状况,重点考察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努力程度、参与学校各类活动的主动性、有无违反法纪的行为等。对于存在过度消费行为或学业不努力的学生,可采取专门教育、降低贫困等级直至取消困难生资格等措施,强化资助育人的导向作用。

5.以人为本,深入调查,加强沟通。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任务量大、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关系贫困学生的权益保障,更是一项事关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工作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人性化管理与服务的理念。首先,要大力宣传国家、社会、学校在资助工作中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做法,向广大困难学生耐心细致地解释,将资助育人的理念植根学生心中,唤起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努力实践全员育人、全员服务的理念,不仅在学校内做好困难生认定和资助工作,也要多多走访学生家庭,将党和国家、学校的关怀送至学生家人的心中,调查显示,高校在开展资助工作过程中,缺少对学生家庭的实地考察与走访。最后,注重对困难学生和未通过认定学生的沟通,做好心理疏导工作,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资助工作效果适得其反。

6.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详细的指标量化体系必然增加大量的数据统计与核算工作,依靠手工计算只会降低认定工作的效率,因此,必须依托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简化学生填写指标问卷的环节,实现数据统计核算自动化。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设计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彻底摆脱认定工作信息量大、可操作性差的困扰。对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应充分认识学生工作信息系统化的趋势,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央文,钱晓萍,毛宇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效认定机制的再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2]张彦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模式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

[3]刘黎,高朕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探析[J].科学之友,2009,(10).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范文第4篇

班主任常规性的工作是跟学校学生管理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是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对大一学生工作来说,有别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工作,大一学生有一个学习和生活的适应过渡问题。因此,班主任要紧密配合学校学生工作的部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予以引导、对生活自理独立能力予以引导、对寝室集体生活行为予以引导、对人身财产安全的防护予以引导、对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予以帮助、落实常规的学生学籍评选管理执行工作、落实国家贫困生资助工作等等。这些工作的落实,充盈着班主任工作全部,体现在开班会、宿舍走访、跟同学的聊天这些日常工作行为当中。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践者和组织者。

班主任工作经常是和学生打交道。班主任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古人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可见要当好一个班主任必须树立良好形象,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做到言传身教,时刻注意自身品格、学识、涵养等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用行动感化学生,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生活上关爱每一位学生,深入学生宿舍、班级,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和困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班主任是知心朋友。

班主任首先对学生要投入真感情,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以真诚换取学生的信任。特别是当大学生进入学校时第一个迎接他们的必然是本班的班主任。面对学生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和陌生,作为班主任应该对学生报以关爱、信任、理解、包容的态度。用宽大的胸怀、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家庭背景、个体差异、学习参差不齐等具体问题。切实抓好入学教育,包括学校的基本情况、学生行为时则、违纪处分条例、专业课程介绍等。使学生尽快熟悉学校基本情况和自己学习所处的环境。

好的环境能激励人、改造人。学生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里学习、生活、成长,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才能展现自己的能力和风范。这个集体需要有蓬勃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争先创优、爱班好学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于班主任坚持不懈的思想教育工作。做好思想工作,抓好班风建设,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主要职责。班主任应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法制和纪律教育,明礼修身,诚实可信。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班纪。对为集体争光的学生及时表扬和嘉奖,对不良行为和违纪现象及时批评和教育。渴望理解,渴望信任是人们的一种正常需要。作为班主任,要学会正确对待各类型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首先亲近他们,尊重他们,在学习上耐心引导,生活中热心关怀,经常同他们交谈,了解思想状况,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尽量做到多表扬,多鼓励,树立自信心,提高学习成绩。教师要经常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价,评价要公正,只有公正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信服,从而激发起奋发向上的愿望。对于班干部同学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每周写出工作总结,每月召开一次干部会议,推广各自的工作经验,对于取得成绩的同学适时地表扬,使他们心理上享受到成功的体验,以便更加努力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管理,学会自律、自主学习。

选拔一支精明能干的班干部队伍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所在,这对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班风良好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环境,慎重地选好临时班级负责人。开学初期、军训时期以及班级活动中细心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分析其成绩、性格、特长、品质、能力等情况,精心物色成绩优异、有组织协调能力、吃苦耐劳的合适人选,并按民主集中的方式选举产生班干部。明确班干部的工作职责,积极指导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要求班干部在政治思想、学习态度和行为规范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强化班干部的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意识、培养班干部的领导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鼓励班干部和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的学生组织和社会团体,指导他们在活动中的参与和管理,培养锻炼社交能力促使个性发展。

贫困生走访工作经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班主任 角色定位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lass Advisers' Role Positioning and Working

Mechanism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GE Wenxia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The class adviser is one of the key implementers of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ccupies a special position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growth.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work problems of class adviser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class adviser should be a class manager, psychological mentor, academic guider, life assistant and life coach at the same time. Further, the school managers can realiz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class advisers' working mechanism from four aspects, that is, strengthening the job specification, building a high-quality teacher team, formulating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class adviser; role positioning; working mechanism

独立学院是公办高校(申办学校)利用自身的无形资产及教育教学优势,与其他组织共同创办的独立设置的具有法人资格的新型办学实体。①独立学院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中的一种巨大“突破”,无论这种“突破”是制度的创新还是制度的变异,②近年来独立学院在我国的迅猛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并且显现出强大的发展后劲。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办学模式的新产物,它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管理体制等均有其特殊性,自然对班主任工作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对独立学院班主任工作进行探讨、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

1 独立学院学生群体特点分析

(1)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独立学院虽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但历年来,其招生录取分数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独立学院的生源存在学习基础薄弱的问题。这些学生由于在学习上缺乏正向体验,进入大学后,往往表现出学习态度散漫,无目标无规划,导致课堂出勤率低、学习氛围差。不排除部分学生有取得优良成绩的主观愿望,但对学习的坚持和努力程度普遍不够。(2)兴趣广泛,社会实践能力强。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致不高,但他们在第二课堂表现活跃,课余生活丰富多元,热衷于参加各种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自身能力,其中不乏表现突出者取得优异成果,为学校增添荣誉。这与学生们成长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父母比较注重对孩子兴趣的培养、素质的提升,从而使他们接触面广,能力意识强,对待新事物的态度主动、开放,勇于走出课堂,接受实践历练。(3)自我意识感强,但辨识能力较弱。现今,独立学院的在读生基本上都是90后,“个性鲜明”是这一代人的标签。他们的言行,在我们看来或许会有些不可思议之处,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之,理解时代所赋予这一代人的新特征。学生们有很强的自我存在感并渴望得到他人认可,积极投身于学生会、社团等组织,找寻群体归属感。但由于价值观不成熟、人生阅历匮乏,对人对事的辨识能力较弱,不明晰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或者应该如何处事,这往往会增添许多烦恼。(4)普遍存在心理问题。③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高考失利的失落感、大学生活的不适感,高额学费的压力感,专业学习的挫败感,学习目标的迷失感,人际交往的困惑感,未来就业的迷茫感,以及部分学生存在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等等。

2 明确班主任角色定位

班主任在开展具体工作之前,除了准确把握学生的整体特征外,还应当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意识。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而学生在大学四年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从总体上来看,班主任应明确自身的五种角色定位。

2.1 班级管理者

班级是学校最基本的单元,一所学校要图生存、谋发展,前提是每个班级的和谐运作。班级管理首先是事务性的管理,如学生报到注册、档案管理、课堂考勤、奖学金评比等,以及学校各行政部门下达的文件指示。班主任应当把握好大方向、协调好内部矛盾,从这些事务性的管理中逐渐脱身出来。通过选拔与培养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让班干部管理学生,既锻炼了学生,也适度减轻自己的工作量。而班主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班风、学风的建设问题上,最理想的是从新生入学时开始抓起,此时学生的可塑性最强。此外,班主任还应当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2.2 心理辅导者

大学期间,由于学习上、生活上、人际间、就业上等诸多困扰,再加上正值青春期,情感丰富细腻,想法多且偏激,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而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这就亟需外力的介入。班主任,较之学校其他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最多、联系最紧密,也最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信任,能够拉近不同个体间的心理距离,是进行心理沟通、辅导的先决条件,所以班主任势必要担负起大学生心理辅导者的角色。此外,班主任在走上岗位之前都参加过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使其能够运用科学方法为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运用一定的技巧,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进而做出全面而到位的开导。

2.3 学业指导者

大学阶段的学习与中学时期相比有较大不同,课程名目繁多,同一专业内的某些课程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太大联系,这些现象都导致学生的疑惑。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主动性不强,并且受社会风气影响,以及对将来就业的担忧,普遍存在重实践而轻理论学习,重能力而轻知识积累的心理倾向。目前,高校班主任多由专业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发展方向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班主任应向学生做全面讲解,使其正确看待专业学习与自身成长;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创造机会增强其理论指导实践的成功体验。

2.4 生活帮助者

独立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家庭,且多为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大,独立能力较差。上大学,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生活多年的小天地,加入到以学生宿舍为单位的群居生活之中,难免会产生不适应感。班主任在走访宿舍、约谈学生的时候,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了解其生活情况,并及时加以开导、指正。另一方面,班主任更应关注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贫困生。独立学院的学费较之公办高校相对高昂,这给一些家庭造成了一定压力。作为班主任,就应该为学生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在国家、学校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们寻求相关政策补助,令其安心学习而无后顾之忧。

2.5 人生导师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并确立的关键时期,学生们会遇到许多困惑,除了眼前的生活与学习,还会引发对人生的诸多思考。同龄人之间易引起共鸣却无法予以解答,家长们对于孩子发展前途的主观意愿太强,往往也达不到满意的交流效果。而班主任在学生群体中建立的信任感,以及自身学识、阅历,令其成为最适合的交流对象。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时,学生会因为受到班主任某句话的启发,而影响其一生。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在大学期间影响学生,乃至在学生毕业之后,当其面临择业、择偶、家庭等问题时,都会积极寻求班主任的建议与看法。从这个角度而言,班主任能够而且应当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肩负上述五种角色,但仅凭一人之力,想要完整而充分地履行这些职责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的时间、精力、条件受限,势必要借助外力,比如,加强与辅导员队伍的融合,④更有效地对班级事务进行管理;注重与学生任课教师的沟通,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加深与学工部的联系,为贫困生争取政策支持,等等。班主任工作的实质,其实就是“桥梁”与“媒介”,学生通过班主任得到学校各方资源的帮助,而学校通过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成长成才的培育。

3 班主任工作机制探讨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班主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角色缺位”现象。⑤而班主任角色缺位、工作失职,则直接影响学生满意度及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对独立学院的发展造成重大负面效应。所以,学校管理者务必采取相关措施,引导班主任正视自身角色定位,并从多方面调动其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从而形成高效、可持续运作的班主任工作机制。

3.1 加强班主任工作规范

独立学院的办学历史不长,是年轻的院校,其教师群体也普遍年轻态,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据较大比例。学校与教师都处于成长期,而这些教师普遍缺乏班主任工作经验,学校管理者加强班主任工作规范建设、落实班主任工作培训显得尤为必要。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学院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制定并严格执行班主任聘任制。在班主任上岗之前印发《班主任工作实施办法》等文件,对于党和国家的总体指示精神、学院对班主任的期望与要求、班主任工作原则及职责范围、考核与奖惩等情况作了详尽说明,使得班主任对自身工作有个整体把握;在期中教学检查周,召开全院班主任座谈会,让班主任们汇报各自工作情况及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互相探讨学生管理方法;在学期末举行班主任工作总结会议,让优秀班主任分享工作经历、传授经验,带动其他班主任更好地开展工作。

3.2 建设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班级管理者、心理辅导者、学业指导者、生活帮助者、人生导师这五种角色定位,赋予班主任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有学者做过关于大学班主任素质的调查分析,⑥结论指出大学生心目中的班主任很完美,无论是对班主任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还是对班主任的工作态度、能力、方法均提出了较高要求。所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是关键所在。首先,班主任应坚守师道师德。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而坚守教师职业伦理、弘扬师道师德、对学生充满爱心,这应当是一名班主任最基本的操守。其次,班主任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及相关学生工作技能。最后,班主任应不断学习,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

3.3 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量化管理,被各高校普遍采纳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考核模式,即根据班主任走访学生宿舍、开主题班会、听课、对学生进行群体或个别辅导、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的次数等一些可以量化的工作内容来对其进行考核评价。量化管理可避免人为因素的主观干扰,体现出一定的先进性、(下转第93页)(上接第72页)公平性;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出班主任的工作价值。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其工作价值实现具有遮蔽性、开放性、长远性等特征。⑦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潜移默化,需假以时日才能体现出成效;班级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置身于学校、社会大环境之中,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之。所以,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评价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做科学深入的调查分析。在实践中,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评价指标多元化,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

3.4 完善激励机制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对人的工作积极性起作用的有两方面因素,即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在实践中,首先应该满足保健因素(如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人际氛围),这是员工安心工作的前提;而要使员工真正充满动力、干劲十足地投身于工作之中,则应从激励因素(如工作本身的挑战性、意义、发展前景)着手。学校应该合理设置班主任岗位津贴,保障班主任的基本生活需要、物质需求;还应该引导班主任正确认识其工作对学生以及自身的深远意义,从实现自我价值的层面激发班主任的内在动力。此外,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本身就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对于考核结果优异者,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充分肯定其所付出的努力;对于考核结果不达标者,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更有甚者,可以解聘、公示。如此,赏罚分明,外推内拉,定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

4 结语

独立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一些发展中的问题逐渐凸显,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具有现实意义及理论价值。本文将视角置于班主任工作之上,探讨班主任角色如何准确定位,班主任工作机制如何开展、高效运作。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特征的准确把握、对自身角色的思考、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校方对班主任工作规范的建设、评价考核方式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等,都将直接影响班主任工作开展所能达到的效果。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对独立学院班主任工作问题提供某些思路,并提升实践成效。

注释

① 秦惠民,王大泉.关于“独立学院”属性及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58.

② 王建华.我国独立学院制度:问题与转型[J].教育研究,2007(7):46.

③ 全力.探索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07(6):84.

④ 孙志飞,王开玉.关于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3):105.

⑤ 高忠.班主任角色“缺位”原因及对策探析[J].教育探索,2003(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