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会生存作文开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在学生作文还出现以下几种不良文风:一是作文中列举大量古人行迹,却没有体现列举这些古人事迹对现实世界的作用,不是借古讽今。二是胡编乱造,什么太空世界、吸血鬼、魔仙变法,等等。三是文中大量罗列名言名句,或堆砌华丽辞藻,华而不实。四是形式上形成新八股文,开头罗列排比,引出论点;中间采用三段论,回到古代,复述经典;结尾照应开头,进行总结。
当今作文出现的这几种不良文风,其核心是脱离了生动活泼、精彩丰富的现实。学生对现实世界的麻木不仁才是问题的关键。这种乱象与当今社会流行的文化氛围有关,也与不敢正视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关。试看现今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古装戏武打戏泛滥,奥特曼,变形金刚、巴啦啦小魔仙,还有网络杀人游戏,让学生沉溺于虚幻的世界中,助长暴力倾向,脱离了现实世界,学生深受其害。
再说课堂教学,许多教师认为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是难点,就把大量时间甚至占高三课时的一半用于古诗文教学,大讲古诗词艺术技巧和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进行了大量的文言文语段训练。有位专家认为把时间偏向古诗文,有利于提高学生总体的高考成绩。但学生耳濡目染,越来越脱离现实。《士运论》就这样诞生了。我并非反对古诗文进入高考考卷和语文课堂,而是希望中学教师看到病因,加以疗救。
语文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该从理念本源转向生活本源。现在绝大多数学生学业相当紧张,哪有时间、精力去体验和感受生活呢?或者说每天感受的生活都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每天要对付文山题海,不是练习就是考试。周末还要奔波于家长安排的各式各样的培训班。在高考应试压力下,许多语文教师片面强调积累,要求学生背诵经典范文,狂记名言警句,以便堆砌在高考作文中。甚至有些教师针对高考作文阅卷特点,一味传授所谓的“作文写作技巧”,叮嘱学生“写好文章开头和结尾”。殊不知,只讲技巧,不讲生活实践,作文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学生与现实生活隔绝了,缺少了源头活水的学生作文,便成了“无米之炊”,胡编乱造也就在所难免了。这不仅仅是作文出了问题,学生做人也出现了问题。前些年竟发生女大学生“被拐卖”的新闻,还有的学生因沉溺网络游戏,整天想入非非,甚至模仿网络游戏去杀人。有些社会问题教师是无能为力的,但在课堂上要尽其所能,引导学生回归现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做的便是尽一切可能打通学生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感悟,并用语言表现生活、努力达到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如何让学生作文回归真实世界,把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化成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雍正皇帝曾在殿试中以“新疆屯田”为题来考查录取进士。这就是古代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形式。这样的作文命题形式也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比如可以让学生就城市内涝谈谈如何防洪,也可以就大学新生电信诈骗致死,谈如何防骗。这样的写作不空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二、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这里的实践既包含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也包含对这种生活体验感悟的整理和表达。教师对于学生作文写到自己亲身体验的事情,应给予表扬,表达赞赏之意。比如某个女生写到自己暑期当餐馆服务员的辛苦经历,教师应宣读其中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让其他学生效仿。让我们的作文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以真实生活为逻辑起始点,把作文看作是浓缩生活、表达生活感受、吐露心声、交流感情,甚至是发泄的载体和过程,把作文能力的提高融入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等生命需求之中。
三、关注媒体报道,鼓励学生发帖
这里说的媒体既指纸质的报刊杂志,也指互联网及各类网络论坛。既要关注反恐战争、金融危机、上海世博会,也要关注本地发生的小事件。
比如,本市曾发生公交司机因一位司机被人殴打而集体罢工一事,有人在本地论坛发帖说“公交司机有什么资格罢工”,“这些司机工作态度恶劣,乘客怨声载道”。我把“公交司机被本地人群殴的事实”发给学生,让学生写随感。许多学生通过认真分析,在论坛回帖:“公交司机劳动强度大,终日辛苦,纵然有服务不周之处,应通过向公交公司投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可采用暴力。司机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罢工维权,可以理解。”学生的回帖,态度诚恳,语言不偏激,给司机以人文关怀,展现了新一代青年的爱心。
四、坚持阅读文学作品
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他们学会正确评论这个世界发生的大小事件,要有个立足点,即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文学精品,拓宽写作视野,加大知识储备,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文学作品,从中得到启发,提升人文素养,再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写出新的文章。
比如,学生原来把治安不好归咎于外来务工人员,平时作文中,也流露出对他们的歧视。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后,学生意识到劳动人民最值得尊敬,在随感中写道:“民工流血流汗为我们建房子、搬货物、扫垃圾,最辛苦,可所得仅够养家糊口。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而应该关爱他们。”这就是文学作品熏陶的结果,在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让学生写周记随感
写周记随感也是使学生作文回归现实的重要途径之一。随感比较自由,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去写,可记人叙事、记游状物、写景抒情,也可写读后感,等等。这样,学生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中才有了个性和灵性。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周围的人、事、物;在周记里,学生的思想、情感是真诚的,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喜、怒、哀、乐。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周记本,每周至少写下不少于500字的随感3篇。每周一上交检查。有了平时的积累,学生考试时就会针对现实问题,有感而发,不会随意胡编乱造了。
“文章合为时而作”,作文要反映这个活泼生动、丰富多彩的新时代,要反映当代青年面对现实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勇气和底气。文章要有补于世,不作无病,不回避现实中的问题,积极思考,大胆提出疗救现实的方案。
明确优美生动的语言对写作的分量之重。学习美化亮化语言的技巧。
教学设想:
师生互相品评范文、佳句,推敲出语言美的一些要素。
教学程序:
一、导入
云想衣裳花想容,孔雀靠一身亮丽的羽毛吸引人,牡丹靠雍容华贵的丽姿倾倒人,作文也要用脱俗的清词丽句打动人,大家羡慕别人的文章字字珠玑,句句精华,篇篇锦绣,“如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共探讨美化语言的方法,使我们的文章生动起来。
二、欣赏品评,感悟技法
(投影片展示)品评(一):
(1)“公园里的花都开了,红的像火,黄的似金,白的如雪,那鲜丽的色彩仿佛把人带进了仙境。”
(结论)同样是描写公园里万紫千红的花儿;这里的“像”“似”“仿佛”在表意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变换用词就增强了生动性。
(2)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
(结论)一个填”字表现出桑娜一家生活的极度困难,食物只能勉强维持生存。
(师总结)古人有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杜甫也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谈,看来,作文语言应反复推敲,追求精当凝炼,力求传神及丰富。
(板书)精当用词,力求传神
(投影片展示)品评(二)
1.“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与“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丁丁当当地跳着”;
2.“太阳从东方升起”与“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3.“小弟弟哭了”与“小弟弟眨巴眨巴眼睛,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突然,他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双手使劲地揉着眼睛,两只小脚乱蹬着,一边哭,一边喊:‘哥哥坏,哥哥是个大坏蛋’。”
(结论)第1句后者表现出银元的声音和动态;第2句后者则写具体了;第3句后者则融入了人物的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把人物表现得淋漓尽致。
(板书)把叙述性语言化为描述性语言
(投影片展示)品评(三):
1.“时值九月”和“吐蕊的时候”;
2.“秋天到了”和“金风送爽”;
3.“树木已经枯萎”和“树木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青春”;
4.“黎明时分”和“当时间女神刚刚叩响清晨的大门时”;
5.“给别人快乐,你就会得到快乐”和“快乐是一种香水,洒给别人,自己手上总会留下余香的。”;
6.“我在异乡不能适应,我的作品多表达苦闷情绪”和“在北美的沙漠中,我是一株水土不服的故园里的橘树”。
前后两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后者更生动形象。因为后者用具体的事物代替前者抽象的交代,更为灵活、引人联想、启人思考和回味。
(板书)要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交代。
(投影片展示)品评(四):
“看这家伙怎样写诗,实在有趣。他在一张废纸上面涂涂抹抹,一句句地慢慢拼凑,一字字地缓缓雕琢,真是老牛拉破车呢,嘴里还要嘟嘟哝哝,就像和尚念经,看了叫人心烦,又常常停下笔查字典,一点也不爽快”。
幽默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感受到诗人严谨的写作态度。我们也不妨把语言写俏皮些。
(板书)要用诙谐的语言代替刻板的叙说。
(投影片展示)品评(五):
《春雨》开头:“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昨天晚上,这油好似仙女手中的甘露,轻轻洒向大地。”
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营造出一种如诗如画的意境。巧妙地引用名言佳句镶嵌在文章中,在赞颂母亲时可吟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描写柳树时可引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诗句,则会显得文学素养丰厚,值得品味欣赏。
(板书)要巧引佳句,善用修辞。
(投影片展示)品评(六):
“一江水”和“半江水”――高适改诗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仲秋时节,高适巡察浙江,在杭州清风岭寺庙的墙壁上题诗一首:“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翔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闲竹房。”第二天赶路,观赏钱塘江,发现江水少了许多。原来这江水是月亮升起时随潮而涨,月亮落下时随潮而退,“前村月落一江水”诗句有误。但公务在身,只得继续前行。过了一个月,高适巡察回来,专门取道清风岭,来到僧房,将“一江水”改为“半江水”,于是“前村月落半江水”成为千古名句,流传至今。
故事告诉我们,在表现事物的时候,仅仅是一般化的描写还不够,还必须透过平常事物的表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才能表现的更准确、生动。
(板书)要写出平常事物的不平常。
(投影片展示)品评(七):
咏鹅
骆宾王(七岁作)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为什么一首儿童诗能收入《全唐诗》并且广泛流传呢?
(讨论,明确):因为“曲项”、“白毛”、“红掌”是鹅形体上最显著的特点,“向天歌”、“拨清波”是鹅动作上的显著特点。作者在细心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表现。尤其是“向天歌”三字用诗意的语言形神兼备地写出了鹅的神态。由此我们觉得对事物不能简单地进行客观描写,必须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点加以表现。
(板书)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
(师总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同学们在学会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遵循以上几个要点,相信同学们笔下的文字就会生动多姿起来,从而获得写作的成功。
板书设计:
精当用词,力求传神。
把叙述性语言化为描述性语言。
扮靓语言要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交代。
要用诙谐的语言代替刻板的叙说。
笔下生花要巧引佳句,善用修辞。
“正能量”原是天文学专有名词,英国学者怀斯曼把它用作自己心理著作的标题。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现在各大媒体也常用“正能量”这个词,比如“奥运金牌给中华民族带来正能量”等。
请根据材料作文,自选角度,自拟题目,800字以上。
题目解析
“正能量”,本是一个天文学专有名词,却迅速成为时代感很强的热词,更因为一系列公益事件的发生而迅速增温。这本身就令人不由得思索:这是什么现象?这又是为什么?这正是题目最明显的特征:鲜明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所以,要写好这篇作文,从审题立意到材料组织,现实针对性是不能忽视的思考重点。
这实际上是个材料型的话题作文,或者是社会现象评述型的题目,核心词当然是“正能量”,要求学生展现出与之相关的联想和分析。解析材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它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思维品质。从题目看,“原是天文学专有名词”,启发我们思考正能量的范畴;“每个人”启发我们对于正能量主体的把握;“健康、积极、乐观”则暗示着正能量的内涵;“传递”既是意义更是方式方面的思考;“活着是一件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则明显昭示了正能量的意义;至于“各大媒体也常用‘正能量’”、“奥运金牌给中华民族带来正能量”等,则启发我们对当今时代的种种现象进行能量正与负的思辨……
基于这些方面的思考,行文时,以下几个问题就成为写作的重点和难点,是必须交代清楚的:正能量是什么?为什么最近这个词会这么火?它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对材料中所举的例子如“奥运金牌给中华民族带来正能量”的观点是否认同呢?为什么?这些例子中反映的事实为什么是或不是正能量?就材料引发的话题,你对正能量持有怎样的态度?
所谓思辨,就是能准确把握议论的话题,指出问题的实质、原因和解决方法,能抓住主要问题,能指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写作时,如果只是举出现实性的实例来证实“正能量”的存在,或者只是泛泛论证正能量是积极向上的希望和追求,或者是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这些都还属于浅文章。如很多同学会联想到近期井喷式的“最美司机”“最美妈妈”等各种各样的“最美”实例,这当然是精神和行为方式上的正能量,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何以在当今的时代是正能量?人们总是在骨感的现实中去仰望丰满的理想,当我们判断某些人和事是正能量时,它肯定是针对某种令人焦虑、困惑的现实。这里就需要对现实生活有一个深入的认知和分析,如果能认识到,正能量的诞生和被强调,总是因为负能量相伴而生和堆积这种“共生”现象,就明显要更具思辨色彩。
例文一
能量的“正负”与传递方式 曹天逸[华东师大二附中]
按照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辩证法来说,任何一对矛盾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能量”的问题上,“正能量”与“负能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在当下,便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谓能量的正负,可以在它的传递过程中悄然发生改变。
自从中国人第一次获得奥运金牌,四年一次的奥运会就成了中国人集中获得“正能量”的时段。但我认为2012年的奥运会首次成了例外。且不论赛场上的纷纷扰扰——虽然中国队还从未经历过如此多的冷眼和闲话,单把眼睛转向那个网络虚拟社会——微博,你会发现这里的烽火比伦敦更旺,硝烟比伦敦更浓。穿行于一条条几十字的短评中,我总觉得中国人又一次把语言文字运用得炉火纯青,中国语言文字的巨大能量简直就在这时得到复兴!然而,这些锐利、生动的文字并没有借中国在赛场上的辉煌给中国人输入正能量,反而将金牌的正能量转化为了负能量。就我个人感觉而言,不少微博会使人平添几分厌恶和怒气,让人想赶快离开这口水与板砖纷飞的空间去图个清净。
这夸张、扭曲的情形便是如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真实缩影。某些人的偏见和不理性会把如植物幼苗般的正能量掐灭在萌芽状态。微博给了普通人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如果我们能妥善加以利用,它会成为传播乃至放大正能量的最好工具。遗憾的是,很多国人将其当作了发泄不理性和偏见的出口。有时,发微博就意味着站队,而且拒绝妥协,没有商量,矛盾的一方对另一方极尽诋毁之能事,而中间派则两边不讨好。如今,中国人的批判意识已经觉醒,他们既然已经看到了中国金牌背后的脆弱,看到了举国体制的软肋,就该凝聚共识,谋求改变,共同传递使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但是其中一部分人落入了狭隘的“爱国主义”,另一部分人落入了“盲目否定一切”的圈套,微博的能量便“由正变负”。由此看来,我们的确需要理性批判的方式,使“正能量”成为真正的正能量。
话说回来,我们的社会并不是没有改变,它甚至已经能把原本充满负能量的事件成功转化为正能量。美国“9·11”十周年祭时,双子塔中每个遇难者的名字被一一诵读,令当时的我深感人文关怀的力量。去年夏天的北京暴雨无情地揭掉了中国城市光鲜亮丽的面具,让百姓为其千疮百孔的内部构造深感不安。但之后中央电视台竟专门在新闻节目中将八十多位遇难者的名字同样一一念出,这一仪式让人备感温馨,不能不说是将负能量部分转化为正能量的义举。它让国人知道,每一个个体的生命都是受到关注和尊重的,是不能被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所抽象代表的。当社会的眼光能触及一个看似与你我他无关的、微不足道的生命时,社会的进步就有希望。这是我们这个被诟病为“冷漠”与“无视”的社会急需的一种正能量。别忘了,它脱胎于负能量。
当媒体使用“正能量”一词时,是否也该想想,该怎样才能不辜负其健康、乐观、积极的含义?当人们为某种“负能量”而吵得不可开交时,是否也该想想,争论的目的,难道不应是转化负能量,凝聚共识,创造一个正能量的社会吗?
坚持理性,坚持责任,坚持关怀的目光,每个人都能做正能量的使者。
考场点评
开头点明题旨:能量的正负,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改变。接着紧扣时事,从2012年的热点话题奥运说起,紧紧抓住微博世界的纷乱,真实地揭示其中无序无德的严峻现实,语言个性强烈,议论感鲜明。接下来是针对事实的分析,抓住了要害:话语权泛滥导致理性缺失,狭隘盲目。然后又一次列举社会热点,给出正例,与上文形成对比,从而揭示正能量的感召力量。白璧微瑕,此处如果能更紧密扣住“话语权”“导向作用”这些核心词语,对比就更鲜明,说服力将更强。
文章结尾部分,针对为批判而批判的现象,鲜明指出其结果只能是积累更多的怨气和戾气,对正能量的产生没有丝毫帮助。这样,经过层层铺垫,水到渠成,推出了文章主旨:坚持理性,坚持责任,坚持关怀的目光,希望每个人在这个自由表达的时代,都能做正能量的使者。整篇文章,从容不迫,逐步前推,很有一种“我不说你就不知道”的风范。作为考场作文,能在短时间内凝聚起这般理性思考的力量,这是平时思想历练的结果。
(石昆)
例文二
走向正能量时代 杨宇辰[华东师大二附中]
盘点2012年热点,“正能量”的流行当居榜首。我以为,正能量,是指给人以鼓舞,传达正确导向的信息。所谓“正”,是指正确积极的价值观,有一种与时俱进的“榜样”的效应;所谓“能量”,是指其所带来的正面效应,能像光和热一样辐射到社会大家庭的方方面面,使人们收获事件之外的更加持久的精神鼓励。逃过了“世界末日”的预言,“劫后余生”的人们当以崭新的面貌迎接2013。东方卫视便以“迎接正能量时代”作为2013年盛典的主题,这也许正表明了,我们多么期待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
为什么人们渴望正能量?是因为在当下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盛宴中,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饥渴,心灵无所皈依。纵然脱离了动荡与贫困,人们却再难燃起当年单纯地为国家的未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拼搏的激情与热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只为生计的奔忙,面对种种不公现象的不满和抱怨。恶俗、低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异军突起”,以挑战颠覆社会审美和主流价值为旨,及“神曲”在网络上的火爆,这都反映了一种思想上的空虚和盲从。而像“小悦悦事件”“扶救摔倒老人却被讹”等一系列公共事件引发的社会道德危机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关系推向了道德与法律无法正视的灰色地带。同时,以网络微博为代表的大众信息平台也成了谣言、哗众取宠的不实言论滋生的温床。试想,在这个缺乏正确引导的舆论平台上,每日涌入人们视野的不是经济的发展、社会改革进步的方向,而是“高富帅”在肇事,“白靓美”在拜金,“屌丝们”在一边愤愤不平,这叫人如何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一边倒、追热点、躁动不安的舆论环境中,又如何保持理性,冷静地观察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态呢?
因此,我们需要正能量。
大众媒体在传播正能量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媒体的任务是客观真实报道事件,并用合乎时代的价值观来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不是一味地逢迎大众趣味、为自身商业利益而随波逐流。公众媒体这种传播工具,更应引导人们去发现并关注社会的真善美,为社会生活注入正能量。
时下“政务微博”的开通,便是个成功案例。在北京“7·21"特大暴雨水灾中,政务微博深入第一线对抢险救灾工作进行了实时跟踪直播,将政府的抢险工作安排在第一时间向广大市民公布,有效地杜绝了不实消息的散布和恐慌情绪的蔓延。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官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官僚,而是切实为百姓干实事、可以被民众“拍板砖”或“送献花”的公仆。民众也可以通过微博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真正拉近官与民的距离。通过让正确的声音掌握舆论的话语权,“正能量”得以传播,社会的信任和稳定得以建立,这是媒体的责任。
不仅是政府和媒体,我们每个人也应当成为传递正能量的一分子。“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人间的温情和社会道德的正面力量时时温暖着我们。正能量就像是一把火炬,不仅象征着光明,更能辐射热量,驱逐黑暗。这把火炬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接力传递,去点燃每一个人心目中的火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小太阳”,接受并向四周传播积极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和勇往直前的激情。
2013年以至久远,让我们真正走向“正能量时代”!
考场点评
文章首先从信息传递的角度,清晰界定了正能量的内涵和特点,热情地肯定了正能量的精神鼓舞作用,然后紧扣热门话题,提出希望:期待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时代。“世界末日”“劫后余生”等用词,既不失俏皮风趣,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接着,作者以冷峻的笔调,直指社会现实:精神世界越来越饥渴,心灵无所皈依。又从生存状态、文化传播、公共道德等方面连续列举,紧接着是振聋发聩的一问:如何保持理性,冷静地观察真实完整的社会生态?这样,就从必要性和紧迫性上紧紧扣住了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