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品研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过程 研究创新点 成果应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可以说这是对世界教学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提炼,同时揭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其走向。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任何个体,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上进愿望,植物都会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当下的学校课改就是要注重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那些自主的向上的意R,为学生刻苦求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为此,笔者进行了“思品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三动”:一是触动。触动学生乐学向上的积极情绪,激发学习动机。二是搅动。搅动学生怠慢学习的消极情绪,保持学习兴趣。三是撼动。撼动学生敢于超越的学习情感,实现学习自觉。学生要做到“三动”:一是主动。主动预习、主动展示、主动思考。二是互动。互动探究,互动交流、互动生成。三是灵动。通过灵动的节奏、灵动的空间培养思维灵动的学生。思品课教育,应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充分展开。思品自主学习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平等开放的空间,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全言堂”,学生的生命、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认识自我,体验学习成就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思品课堂才能使学生喜欢,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更好。
一、研究的背景
(一)实施新课改与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深层次思考一下,让学生学习知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回到教育的原点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了培养人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二)彰显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应该是有特色的学校,学校特色的关键要素是独特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独特的教育风格,学科特色是学校特色的应有之意。“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践行我校“尚德、多元、博学、笃志”教育思想、体现我校教育特色定位的有效载体。
(三)加快思品学科发展的现实抉择。思品课堂,本该是充满灵动的课堂,但是从教学现状看,在思品课堂上,多数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某些学生认为学习思品课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党的十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改进教学方式,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正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加快学科发展的迫切愿望,基于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探索,我们提出“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自主学习的价值追求引领教师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新课改摒弃“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思品课堂教学简单化、形式化、表演化现象仍比较严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某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我们研究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明确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自主学习是由学习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习,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能力的一种学习。此模式中有“三案”:学案、教案、巩固案;“六个基本环节”:一是预习交流,引入新课;二是展示难点,任务分配;三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四是师生互动,教师点拨;五是深层探究,总结反思;六是达标测试,反馈提升。这六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主学习是基础,是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保证,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理解、自主补缺。
(二)合理构建“思品课堂三案”,优化有效教学策略。在研究期间,本着充分释放学生学习潜能的宗旨,我们将“以学定教、生成发展、生命成长”作为研究的理念。精心编制“学案、教案、巩固案”,为大家提供可汲取、可操作的“三案”样本。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检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三案”选》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学案、教案、巩固案”这“三案”是优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策略,比如“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前置,把学生自学分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引导型自学”和无教师指导的“独立型自学”两种类型,学生“对学、群学”,化解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抓好预习环节,优化上课环节,让教师成为支架,当支架越来越短,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我的课堂我做主”自主学习状态。
当然,课改实践中还必须避免几个误区:一是把思品学案变成浓缩的讲义,二是把学案编成变相的习题集,三是给条条抄条条不给学生的思维留空间。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催生教学过程的灵动,聚焦人格的生长,提升教学质量。以“三案”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路线图”,对学生来说,学生按照“顺己求学”的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积极思维、自主构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立足自身,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灵动,核心是学生思维的灵动、生成的灵动,其灵动产生的动力既来自教师外部的助推力,更依赖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源于自尊的自我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互助、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时时处处都凸显学生的人格和生命成长。学校近年来中考连年取得辉煌的成绩,连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中考学科教学质量奖和教改创新项目奖,2016年中考状元又花落我校,考入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就读人数名列市区榜首,实现教学成绩“年年有新超越”的奋斗目标。成绩的取得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注重研究过程:以研究带动学科进步,以研究凝聚教师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思品学科组13人全员参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和实验,还不定期邀请特级教师、名师为我们举办“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论坛,我们思品骨干教师又为全校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研究期间,笔者主持的市级中长期规划课题《初中思品课学生自学的分类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验学习研究》、《基于校本教研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行动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省级课题《网络文化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等教育规划课题均顺利结题。2015年5月,我们思品学科组成功举办了“连徐锡宿四市思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来自兄弟学校的200余名思品教师观摩了5节优秀课,笔者进行了课堂点评和专题讲座,省内的思品QQ群同步上传活动消息。笔者曾在连云港市教育局师资处组织下,赴云南省南华县民族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受到了南华县思品教师的一致好评。我校思品教师还多次应邀到各县区学校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思品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推动了“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在研究^程中,笔者在全国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素质教育再认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初中思品有效课堂的五个基点》(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基于初中思品课的学生自学分类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校本教研:学科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基点》(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体验中增效:思品课堂创新例谈》(创新时代)、《关于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地位的思考》《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提升思品课堂实效》(教育实践与研究)。《初中思品课体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2015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并在论文集发表。课题组成员也发表了《倾心让课堂活起来,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基础教育研究》)、《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探究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江苏教育研究》)等多篇论文。在连云港市教学成果评比中,笔者的论文成果被收入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经验文集《从课堂走向远方》,予以推广。
(二)注重研究创新:以研究催生有效学习,以研究引领专业成长。查有梁的《教育建模》将模式分为实物模式和形式模式,高文的《教学模式论》将模式分为物质型模式和思维型模式。我们进行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是基于本校学情,依据包容原理,融合上述两者精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
1.催生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堂上,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强化有效学习的自我意识,抓住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好习惯,营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构建有效学习的新途径。
2.实现了课堂内外的“双高效”。衡量课堂是否高效,关键是建模。模式的建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适合师生、内容和校情的课堂模式就是好的。本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前置,避免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是“零起点”;课堂强调学习小组的作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课后复习温故知新,“三案”中“巩固案”的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此项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所以教师应该是能力和素养的导师,不能再满足自己是一个讲师,教室不是百家讲坛,不能一言堂。此项研究也锻炼教师研究学情的本领,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进步。
(三)注重成果应用:以研究提升学科品位,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在省内外产生广泛的辐射示范作用,该研究及成果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热情肯定。
1.本项研究给学生的影响。目前,在我校的思品课堂中,自主学习、互动质疑、智慧生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样态和普遍表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近年来,学校连年荣获初中“学科教学质量奖”,中考学科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大批具有自信、自主、自立,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潜质的优秀毕业生跨进“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的大门。
2.本项研究给教师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挥“思品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我们思品教师应邀赴县区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2015年本项课改经验受到市教研室高度评价,并在全市予以推介。近五年来,我校思品学科13位教师中,1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被评为市中小学“333工程”高层次人才,1人被评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10人次获得市基本功或优秀课一等奖。
3.本项研究给学校及社会的影响。2013年,我校被评为“连云港市政治课程基地”、“连云港市思品研训基地”。2014年,以本项研究为核心内容的《自主学习模式建构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全省推介。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杂志社主办的“江苏省第三届学校发展高层论坛”上,“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受到肯定。笔者参加省义务教育培训专家团队培训和教育部“国培计划”思品研修班培训时所作的《初中思品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路径探索》的主题发言,获得好评。2013年4月,笔者在北师大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举办全国学术研讨会作《凸显思品实践功能,感受无痕德育魅力》讲座;2015年4月,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作《思品课堂浸润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的讲座;2015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作《思品学科素养与深度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均受赞誉。2016年1月,我校举办“连云港市初中课改联盟校同课异构暨外国语学校课改全景展示活动”;2016年6月,我校应邀参加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示范性综合改革”网络研修活动,教改情况在省“教学新时空”在线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江苏省教科院及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对我校具有深内涵的课改方向给予了很高赞誉。这些活动的举办发挥了我校课改的辐射作用,扩大了我校课改的影响力,省市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和办学成果,多所兄弟学校也慕名前来观摩交流。
回顾近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收获了较为丰硕的课改经验。今后思品课堂将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的深入研究,并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研修需求;研修品位;研修实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3-0026-05
人是大自然的早产儿,是尚未完成的生命存在,造物主将他“塑造”了一半,便赋予他自我完善的潜能同时也赋予他自我造就的使命,让他出发了。唯其尚未完成,故人所蕴藏的发展潜能是无限的,人所可能达到的发展境界也是无限的;然而,也唯其人之潜能的无限与人的发展可能的无限,决定了人对自身认识的艰难,也决定了人对自身教育的艰难。教师,从事的恰恰是培育人发展人的教育工作,这注定了教师人生必须走潜心研究不懈探索之路,注定了专业发展将是教师职场生活的永恒主题。
为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为在职场生活中赢得更多专业自由,教师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功,停留于传统的成熟,应突破经验,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发展境界——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教师专业素养高位发展”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发表浅见:
一、视界:着眼唤醒高位发展的内在研修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的发展过程,是需求不断产生并不断获得满足的过程。因人是自然生物与社会文化双重存在,所以人的需求也有生理性和社会性两方面;又因动力类型不同,故人的需求又可分为内驱型和外驱型两种类型。教师从业过程中,其专业发展客观上是社会对教师个体的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仅将社会要求作为外在压力去驱策教师,而应将其转化为内驱型动力,唤醒教师自我策励、主动发展的内在需求,方能使教师持之以恒用心研修,走上高位发展轨道。我们觉得主要可着眼于以下三个层面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1.唤醒职业情趣需求
人在果腹暖体、安居无危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会产生种种社会需求,其中有这样一种需求,它表现为寻找自己喜好且得以持续寄托自己的情感从中获得生活乐趣的某种活动。这种需求即是情趣需求,或称情感需求,是人类精神需求的重要内容。“情感,是人的精神成长的重要向度,是从整体上表现人精神状况的外部表征,也是反映人生命态度的重要表征”,“情感的存在、表达方式及其质量反映着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和生命质量。”[1]当情感处于积极(正面)状态,并与积极的趣味结为一体成为高雅情趣时,对人生发展境界的提升所产生的增益作用和推动力量是极其强大的。然而,在现代科学理性日渐被奉为圭臬、人类物质欲望不断膨胀的现代社会,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灵魂也被功利所染指、被技术所控制,“在技术理性的驱动下,教师专业发展注重的是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教师情感方面的培养”[2]。因为缺失了对教育这份崇高职业应有的积极情感体验,缺失了对教育这份职业生活特有的高雅趣味的内在需求,教师要么陷于难耐的空虚和无趣,要么堕入功利的疯狂和蛮干,而疯狂蛮干绝不可能让教师专业发展走上高位轨道。由此,高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唤醒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情趣需求,在情趣需求的驱动下,才能敏感地体验与学生“共同生活”带来的趣味,才能不断地创造和享受诗意洋溢且新意迭出的教育生活。
2.唤醒教育伦理需求
教育是以人为起点以人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善”举。教育之善,在过程上表现为致力于让受教育者愉悦地求知并不断体验求知成功的愉悦,在目的上表现为致力于使受教育者获得一份幸福的生活以及感受幸福的能力。这就表明了:教师从事的这份教育职业,是无比崇高的;进而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承诺通过自己的教育给学生未来生活以幸福(实现目的善),还得承诺自己当下的教育行为能给学生心灵以保护(体现过程善);不仅要承诺不断增进知识提高能力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还得承诺恪守教师德性遵循教育伦理给学生以生命的滋养。于是,教师须涵养德性,即“道德情感、自觉、良心、对学生的爱、自尊和自重在其责任和义务的层次上、向教师本人的实实在在需要转变”[3]。教师须遵循伦理,即对作为与教师拥有同等主体人格的学生始终不渝地给予尊重、理解、关爱、呵护。这种涵养德性与遵循伦理,在心理感受上不能将伦理规范视为外在力量,遵循它是出于被迫,是“知之”而行;而应将伦理规范转化为内在力量,遵循它是出于需求,是“欲之”而行——这是我们期望的伦理境界:“教师德性与教育幸福相辅相成,教师德性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幸福提升教师德性。”[4]教师只有这样将践行德性、遵循伦理内化为自己的心理需求,将自己的热情、爱心、汗水、智慧无怨无悔地倾注于富有创意的教育生活中、奉献给茁壮成长的学生时,才能由衷产生无比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3.唤醒人生价值需求
价值,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用途或积极作用”[5],即“此物”的存在能满足“彼物”需要的属性。教育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存在,其价值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二是“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即“人通过接受教育,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品德和个性,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技巧,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为参与社会生活做准备。”[6]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并且作为教育者,直接践行教育的使命,实现教育的功能,教育的价值正是由教师通过其教育实践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客观上也成了教育活动的价值主体,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也正是教师作为教育者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马斯洛在其“五层次需要说”中提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这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人实现自我之生命价值的需要;对教师而言,则是通过教育实践实现教育之育人价值进而实现自己作为教育者生命价值的需要。如果这一论点在理论上是立得住脚的话,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将唤醒教师通过自身的教育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内在需求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重要策略来实施,将这种高层次需要唤醒了,教师就不仅会从目标维度努力促成教育价值的实现,还会从过程维度悉心“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内容和方法”“去教育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真正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和实现的活动”[7]。
二、视点:着意提升高位发展的个体研修品位
教师的专业生活由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构成,其“内容是很丰富的,但从教师的专业特征来考量,教师专业生活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师活动:学习、思考和教育”[8]。我们三年前曾提出的“学习、思考、行动”三项教师专业研修内容与此几乎无异。当时我们这样认为:从教师专业素养高位发展诉求出发,教师学习、思考、行动不能停留于传统习惯和一般水准上,应该有与“高位发展”相匹配的更高要求,着意提升学习、思考和行动品位。
1.高端读书,提升学习品位
教师个体学习最主要的形式是读书。时下,可读之书浩如烟海,教师该读之书也不计其数,一个人即使不去从事任何别的工作,倾其毕生时间去读书,能够读到的书恐也千不能一、万不能一,何况,教师作为“铸魂”的工程师,从事复杂的精神劳动,如果他钟爱教育,心系学生,以其全副精力投入教育,全部情感付与学生,所有智慧用于创造和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活,焉能有整大块时间“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所以教师读书须杜绝盲选滥读,力求精选细读。精选细读什么书?对于历经近十多年的自我修炼和在职培训,已完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来说,我们并不赞同再去捣鼓师范里早就进修过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这些经典教科书上的“普遍真理”该内化的都内化了,能做到的都做到了,对教师既成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不再具有全新的启示和颠覆性的改变;我们也不赞同专读那些优秀的教学设想、精彩的教学实录或者完美的教学经验总结,这些文章大多只是文字翻新之作,骨子里并无特别可鉴之处,很多是自己想到了做到了只差没有写出来发表而已。我们认为应该读些“高端”书籍,懂些“高端”理论,比如:读读哲学,方知世界的本源与本质;读读人学,方知人之生命的双重属性;读读社会学,方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读读文化学,方知人、人的世界及其互动关系;读读教育哲学,方知教育原是何事、该作何事、已是何样、终将何如……这样高瞻远瞩,才能看清脚下的教育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2.深度追问,提升思考品位
追问,是源于人意识深处的探究欲望,它发端于对未知的好奇,表现为对事物存在依据的探究与解释;深度追问表现为深度探究与深度解释,亦即对事物存在的诸多依据中初始之因及终极之果的探究与解释,这样的探究与解释,绝不是直观触目便见的当下情形,也不是浅思即明的显在因素,而是以睿智的理论“目力”、无畏的批判勇气穿透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达至终极因果的探究与解释。“我思故我在”,表明思考是人的存在的本体表征;“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表明思想是让弱小的人变得强大的重要根源;“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表明反思是人的生活有无价值的分水岭。哲人如是认为,我们不无同感。然而,当今教育职场中,教师普遍存在思维惰性,缺乏追问意识与省思精神,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步入高位轨道,形成高位态势。据此,倡导深度追问,涵养省思品质,是该提到教师专业发展重要议事日程上了。对教师而言,深度追问就是:不只停留于提高成绩的策略追问,必须追问支撑策略的最高法则;不只局限于教育过失的追问,必须追问过失产生的根源;不能偏执于寻找学生因素的追问,必须追问教师自身的因素;不能拘泥于教育行为的追问,必须追问行为背后的理念……总之,习惯于教育之“技”“艺”的追问不行,必须追问教育之“道”“理”;只有问明了大“道”至“理”,才知道现实教育对在何处错在何方,只有在大“道”至“理”的烛照下,教育才能在原点处远离功利,返璞归真。
3.新意设计,提升行动品位
周而复始的轮回,是事物的一种运动方式,但“轮回”绝非重复,每一个轮回,总伴随着某些“新质”的生成,故有“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的开悟,更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感怀。进而言之,事物正是在于它“守常”与“求变”有机统一的运动中坚守自我并超越自我,如果有“常”而无“变”,则不能推陈出新,实现发展;如果有“变”而无“常”,则走向自我悖论,沦为它物。在学校场域中,教师的教育活动,尤其是知识教学过程,除了内容有更新、结构趋复杂之外,每天上班下班、上课下课,这样刻板的作息规则和生存状态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觉得是“日复一日”的轮回。世纪之初掀起的课改热潮,也曾使学校教改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也曾使课堂教学出现耳目一新的精彩,然而十多年后的今天,教师职业倦怠情绪的日益严重,属于教师自由创新的特有领地,教师已无意“耕耘”,可以让教师彰显个性的教育家园,教师已无暇顾及;对自己主导着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已逐渐习惯了每天以同样的时间流程和同样的活动方式刻板地重复着,于是,教育教学过程变得枯燥,学生产生知觉疲劳,丧失学习兴趣。新意设计,旨在倡导教师以教育教学这一特定“事物”运动主体的角色,注重实践创新,不断生成合乎规律的创造性构想并付诸行动,从而可以让自己与学生共在的教学生活充满乐趣,可以让自己的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频频留下惊奇和喜悦,可以让自己的专业发展真正走上高位轨道。
三、视域:着力推进高位发展的校本研修实践
教师劳动,既不同于现代工业流水线上严格服从生产规程、劳动主体可以彼此替代、毫无个性差异的技术操作,也不同于纯粹自然状态下完全依照自我意志、劳动主体绝对彼此独立、毫无相互牵扯的农耕劳作;教师劳动是非常典型的既自主着又互动着的个性化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在专业发展维度上,每个教师专业研修的个人行为在教师群体中发生,当整个教师群体的活动与教师个人心理需求产生内在一致时,教师个人行为便获得了环境的有力支持,可以汲取来自群体的激励力量。据此,为实现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位发展,学校应着力从以下三个层面推进校本研修实践:
1.建构研修课程的实践
我们认为,从学校层面看,基于高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不可能通过传统意义上的教研活动来实现,更不可能通过陈旧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以备课为主题、以个体为主体的“集体办公”活动来实现。那些我们曾经无怨无悔投入满腔热情付出辛勤劳动的“教研”和“办公”活动,充其量只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其目的仅仅在于确保课堂教学的过程尽量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知识传授的任务尽量能够不折不扣地完成,课堂课后的练习尽量能够保质保量地做好——这,显然不足以,至少如今已不足以成为促进教师专业素养高位发展的校本研修形式。能够直接促进高位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实现的教师校本研修实践,应该着力于对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内在品质”提升价值的研修内容和研修方式,这种研修内容与研修方式应该具有课程意味,亦即研修主题应该课题化,研修内容应该体系化,研修过程应该规范化。课题化,就是遵循时代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审视和发现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与教师成长中的缺陷,将问题概括为课题;体系化,就是将所有由问题概括而来的课题,以逻辑方法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区别内容,划分层级,搭建起纲目清晰的课题系统;规范化,就是因人制宜确定研修的教师,因时制宜安排研修的步骤,有序拉开过程,扎实付诸行动,不断提炼总结,随时显化成果。这样,每个教师都有具体的研修内容、固定的研修时间和明确的研修目标,高位发展的愿景便有望实现。
2.打造研修精英的实践
团体动力学表明:在一定的社会场域中,“精英”对于“大众”有着“聚合”和“牵引”作用,在精英分子的积极作用之下,团体之“水”能被不断激活,进而焕发蓬勃的生机。学校场域中,教师队伍是一个“知识型”的特殊社会团体,相对于非“知识型”团体而言,“精英”教师对于“大众”教师的积极作用可能会更为明显,打造“精英”,对于激活广大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与愿望,尤其是高位发展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有目共睹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那就是他们对学习的热爱,那些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9]这一事实至少表明:教育精英从其成长过程看是研修精英。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也借鉴教育精英的产生机制,我们以为:校本研修不仅应通过打造研修精英来培植教育精英,也应通过打造研修精英来带动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虽然我们不可能也不奢望所有教师都能在校本研修中成为精英,但我们不能不在校本研修中精心筹划并始终贯穿有目的有步骤地重点打造研修精英。这样做,其一,在精英培育的愿景设计、舆论造势、苗子考察、对象筛选、人员确定、活动实施等过程中,能将所有教师“卷入”,形成全员参与氛围,产生整体提高效应;其二,每一轮研修精英的诞生,都将为其余教师树立起“高位发展”的生动范本,通过其示范作用的发挥,为其余教师激活和增强高位发展需求,提供相应的发展经验借鉴。
3.培育研修文化的实践
“场”理论表明:每个人都生活在多种场相互叠加的复合场之中,文化场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生活场。所谓“文化场”,“是指特定的时空中各文化元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个综合场”,它是“文化的一种存在形态,它动态地、深刻地揭示着文化要素之间、文化与社会之间、文化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10]。教师存在于特定的文化场,教师发展也实现于特定的文化场,这个文化场便是“教师发展文化场”,“它依托于具体的教室、校园与社区等空间环境以及当中的观念体系、文化性格与各种习俗”[11]。从微观系统看,“教师发展文化场”“是教师在生活、教育和发展的具体情景中所真实地体验到的活动、角色和人际关系的一种文化环境,是教师发展文化场的核心层,具体体现在教师生活于其中的家庭、课堂、学校等场所中”,这个“文化场的微观系统是影响教师发展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文化环境”[12]。有鉴于上述论点,学校作为教师职场生活的核心环境,并作为教师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组织依托,应发挥组织主体作用,凭借特有的组织力量,努力通过宣传研修意义、健全研修制度、完善研修范式、丰富研修活动、形成研修习惯等举措来悉心培育研修文化,构建“教师发展文化场”,为教师营造自觉研修、主动发展、钟情教育、成就自我的“观念体系”、“文化性格”和“各种习俗”,让教师“浸润”其中,汲取其养,日渐形成“集体记忆”和共同行为方式,从而整体推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实现教师的高位发展预期。
参考文献:
[1][2]马多秀.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维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3][4]刘宗南.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德性之维[J].教育学(人大复印期刊),2011(4).
[5]刘桂影,李森.论课堂教学话语的实质、价值与优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
[6][7]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教育学(人大复印期刊),2003(11).
[8]王卫东.学·思·教:教师专业生活的核心内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为此,必须从缩小数字化差距、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等方面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目前信息化时代中学政治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形成了可喜的发展形势。这些中学政治教学网站针对特定的人群,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教科研主题、学习素材类事物主题,完成特定信息的搜索和提供、组织、,或者提供互动学习平台,对当前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加强资源建设 推进资源呈现方式变革
2004年3月,教育部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其中尤其强调信息化资源建设,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网上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多媒体资料、教学课件等”。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起到了信息传递、沟通、共享的作用,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中学政治教学资源建设紧紧抓住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存取的方便性、交互的实时性等特点,已经有更多的包含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源类型的具有分类科学、管理方便、实用性强、共建共享等特征的网络资源库建设起来,这些网络资源库涵盖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试题、中高考复习、素材资源、课程改革等可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的资源,为当前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平台。但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不足:(1)建设主体实现多元化,但地区、城乡、学校之间在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等方面的能力和意识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课程资源实现多样化,但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资源数量虽然众多,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实效性。(3)建设平台实现动态化,但资源建设标准不一,与《学习对象元数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等建设规范还有一定距离。这些问题也在制约着中学政治专业资源网站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例如,思想者园地网站(http://)作为目前最大的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成立于2003年9月,目前拥有各类教学资源1 300 000余条,注册用户超过100 000人,资源点击更是超过36 000 000人次,网站设置了教学设计、教学试题、教学课件、高考园地、课程改革、教育科研、文本素材、视频资源、图片图表等十多个栏目,极大地方便了资源的直接使用和二次开发。该网站采用技术比较成熟的动易公司的BizIdea商业版程序,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注册用户的注册和管理、搜索的简易快捷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再如,思想品德课教学网(http://)依托于思想品德教学研究会的雄厚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拥有功能强大、内容齐全、实力雄厚的网络资源,以人教版、粤教版、湘教版、陕教版、鲁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版本教材资源为主,全站设计了试卷、教案、课件、中考、视频、备课室、论坛、博客等多个精品栏目。网站以资料全面完整、信息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独特、视野开阔等优势,深受广大政治教师喜爱,网站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已拥有超过120 000 的注册用户和超过2 000 000 人次的浏览量。此外,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网(http://)、政治自助餐(http://)、思想品德教学网(http://)、精品政治教学网(http://)、小憨教学资源网(http://)等网站都是中学政治教学资源网站建设中的佼佼者,为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平台。
二、加强网络研修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已经日益显示出其优越性。它不仅颠覆了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超越时空限制的优势更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绝佳的支撑平台。
1.推动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
集体备课的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的集体备课形式往往受到时间、资金、区域等因素的制约,而基于网络技术的集体备课形式则克服了这些弊端,从而给更为高效、快捷地开展校内、校际甚至地区间的集体备课提供了技术平台。
2.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变革
顺应网络发展的潮流,各地区、各学校建立了众多的名师工作室网络平台。在这个网络平台中,教师可以相互展示和分享教学资源、教学反思、教学经验等,还可以进行在线同步或异步的课堂诊断,从而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教学协作,充分放大了名师效应,为教师群体性专业成长提供了支撑平台。
3.推动课改培训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在课改理念和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课改培训方式采用专家讲座、课例研究等机械式、填鸭式的方式,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培训部门建设的网络研修平台除了具备传统课改培训的形式外,还增加了诸如视频授课、在线提问、课例研讨、作业提交等新形式,在这种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研修的培训模式下,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课改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新课改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实效性。
例如,姚敬华、沈雪春名师工作室(http://.cn)依托吴江市高中政治学科发展中心和苏州市高中政治学科研究中心,通过课堂教学、考试园地、教学科研、学科交流等网站栏目形成了对苏州地区的学科辐射,提高了工作室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此外,钱五海(http://)、张文军(http:///zwj/)、吴友华(http://)、施淑华(http:///ssh/)等名师开办的工作室网站无一例外地成为了课程资源、发展动态、发展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平台,这不仅促进了名师的再发展,而且为青年教师的阶梯式成长提供了网络平台。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http://.cn)、新思考网(http://)等专业网站搭建的“国培计划”网络研修平台,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网络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政治教师群体的课改通识和学科素养。这些网络研修网站的建立,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为从教师层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网络教研 构建教育科研发展平台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师科研能力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支撑。网络教研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真正实现了民主平等基础上的教研员与教师、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同步与异步相结合的教研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形式:(1)依托各类出版机构建立的以教材出版信息、动态新闻、课程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教材网站。(2)依托各地教育局、教研中心等教育主管部门建立的区域性教研网站,内容涵盖了本地课程资源、课改动态、赛课赛教、教研成果等内容。(3)依托地区、学校、个人研究课题建立的以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研究成果和结题信息等为主的课题研究类网站。(4)依托学校政治组设立的以展示学科新闻、学科动态、教学科研、课程资源等为主的学科组网站。
例如,南京教学研究室的中学政治频道(http:///zxzz)强化教研优势,设置了教研动态、教学研究、考试评价、项目课程、教学资源、时政述评、队伍建设等精品栏目,全方位展示了南京在中学政治研究领域中的最新动态信息和最新教学资源,对南京乃至全省政治教研水平的提高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此外,无锡政治教研网(http://)、武汉政治教研网(http://)、富阳市中学政治教研网(http://)等教研网站以其鲜明的教研特色,对促进地区、学校整体教研水平的提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嘉兴市高级中学政治教研组积极打造嘉兴市高中政治学科基地(http://60.190.139.43),以学科基地建设推动学科组建设,设置了考试园地、课件教案、基地建设、时事政治、图片视频、二次文献、沈老师在线等精品栏目,既展示了学科组发展成就,也充分展现了学科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中学政治学科组网站建设提供了重要参照。桐乡高级中学(http:///tgzzz/)、广东实验中学(http:///)、上海市东方中学(http:///zz/)等打造出了具有地区和学校特色的学科组网站。当然,在所有的教育科研部门和学科组建设过程中都围绕着教材而展开,教材出版单位也相继推出了网络平台,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的高中思想政治(http://.cn/sxzz/)和初中思想品德(http://.cn/sxpd/)、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http://.cn)初中思品栏目等为建立基于中学政治教材的资源网站和教研网站提供了借鉴。
四、加强个人研修 搭建教师幸福成长平台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对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要通过学习和应用网络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服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创新应用教材。通过网络不断获取教学所需的文本、图片、视频等素材资源,通过资源呈现方式的变革,不断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信息化情境中学会归纳知识、积累知识和应用知识,并且及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课程教学的时代性。(2)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创设一定的近乎真实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情境支持。这样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习得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信息素养不断展示和提高的过程。(3)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通过课前的教学预设反思、课中的知识生成反思、课后的目标达成反思等过程,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从而在不断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中学政治教师围绕着资源呈现、专业成长、教学反思等主题而设立的专业网站则成为了教师展示自我、反思自我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平台。
例如,重庆市字水中学刘旺老师创办的“刘老师政治学园”(http://)既重视课程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又关注方法技巧、教学点滴和心路历程,既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又重视班级管理活动,对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展示个体专业成长历程树立了典范。再如,由笔者创办的“思想者工作室”(http://)重视政治教学和日常生活积累,对基础教育、网站建设、教育科研、教材处理、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系统性地展开了教育感言系列、时事思考系列、童真童趣系列、哲言哲语系列的专业写作,目前已经撰写系列文章800多篇,计100多万字。这些个人专业网站的发展,以其巨大的号召力,正逐渐成为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维互动平台,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通过网络平台来展示和提高自我,将会有更多的爱思考、会思考、勤思考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出来。
一、学科中心组――作为教师学科培训的专业智力保障
专业引领是教研培训的支撑,是学科培训质量的关键保障。全县各类学科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校本教研发展的不平衡,更需要专业智力的指导和支持。各学科中心组是由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学科教学研究队伍,学科中心组也是学科教研员的工作团队。每个学科中心组有十几位成员,成员的选择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并实行动态管理。
(一)在各级各类培训中发挥引领作用
现有的较大规模学科培训主要包括12学时全员培训和90学时培训等,其中有全县全员培训、片区域学科培训等。学科中心组在上述培训中发挥专业指导作用,在每学期始整体部署学科学期培训计划,确定各次培训的主题和要求,然后按照学科中心组成员的专业特点进行分工,通过专业引领确保每次培训的质量。
如每次各片学科活动的开展,都能确保有2名以上的中心组成员担任专业引领并按计划进行轮换,各学科每学期组织中心组教师送教到片活动2~3次,以保证每次主题教研的有效开展。例如在一次语文学科的文言文教学专题培训中,张火明、朱佩娟、史勋能三位高级教师就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作了介绍,叶惠玉老师开设了展示课并作了题为《文言文语言教学的“意义探寻”》的专题讲座,突出了活动的主题,推动了活动的深入。在另一次关于语文课堂提问的专题培训活动中,中心组黄春华老师结合课堂教学作了题为《自主学习策略研究之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究性教学》的分析,然后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追问”,史勋能老师作了题为《追问:让课堂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主题讲座,从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提问到追问进行了案例培训。在定期举行的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中心组的所有成员都参加了展示,或上观摩课,或主评公开课,或围绕课堂转型等作专题讲座。除组织和指导现实教研活动外,各科中心组成员还承担网上互动教研的指导和组织,在每次学科教研活动后,通过海盐教师博客或学科互动区,突破时空限制对活动开展网上互动交流。
(二)开展调研扶助学科薄弱学校进行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学科教师能力提升的主阵地,而各学科由于各种原因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为此海盐县教研室建立了学科教学调研预约机制,由学校提出调研学科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再由教研员组织中心组成员开展针对性调研。每学期各学科中心组都组织1~2次的到校学科教学调研。有的是针对青年教师培养的指导,如围绕一个教学问题,一位或多位教师针对同一内容或不同内容连续多轮上课进行研究等,全方位面对面地进行指导。有的是针对中考复习、小班化背景下的课堂转型等专题进行深入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更多的是针对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如针对我县沈荡中学科学青年教师比例高达80%而校本教研水平较低的状况,县科学中心组一行8人到该校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调研活动,给学校留下了两点深刻印象:一是此次调研的主题满足学校青年教师迅速成长的迫切需求,因为青年教师需要有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需要得到学科专家的亲自引领与辅导;二是调研辅导不只重“技术”辅导,更重“教师成长素养意识”培训。调研始于听课,继之以指导教师与开课教师直面研讨交流。大到“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与难点的确立”“设计理念的把握”“实施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小到“过程细节的剖析”“教师理答技巧”等,辅导教师都悉心评价,细致点拨。最后教研员围绕“教育是事业,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意义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意义在于创新”三个方面,对全体科学教师作了题为《谈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这样的活动,拓展了“调研”的外延,充实了“调研”的内涵。在这样的调研活动中,教师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有内心深处理性的提升、精神层面的塑造。
(三)研究把握学科重点疑难开展针对性培训
随着学科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学科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难点问题,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培训。学科中心组能及时地研究问题并提出对策,然后开展针对性培训。例如初中数学中心组依托省教研课题“数学初高中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以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本,系统研究了教学内容、思想方法、教法学法等方面的衔接,并以研究的各项成果为基础,对全县初中数学教师进行了多形式的上述三个角度的培训,包括内容模块的详细分析、高中教师的介绍分析、典型试题导向的深入分析等,让广大初中数学教师站在中学整体的高度认识当前的教学要求。
二、学科基地――成为教师专业培训的平台
我县按各校学科特点成立了10个初中学科基地,它们在学科领域的教师培训和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承办较大型学科培训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为全县学科教学的辐射中心和教师学习的资源中心。
(一)教师学习培训的平台
学科基地有一支整齐而高素质的团队,还聘请了学科带头人和名师为基地专家,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和人力。这为高层次的教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是邀请高层次专家和名师来作指导,邀请省市学科教学专家讲课标、讲教材体系、讲学科教学规范、讲考试评价的深入分析等,也邀请其他地区专家介绍教改特色,还邀请在全省、全国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的优秀教师来作展示和剖析。
二是利用学科基地平台承办较高规格的活动,创设培训学习的机会。近几年,我县各学科基地先后承办了省初中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等大型活动,也举办了省“携手行动”初中数学、科学、思品、语文、信息的送教活动,还承办了各类市县级学科疑难培训、优质课和单项评比及观摩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参加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反思任务,对每个教师来说,每一次活动都是极好的学习机会,使基地很好地发挥了教师培训的平台作用。
(二)学科资源和校本教研的辐射中心
各学科基地注重挖掘和积累基地教学资源优势,然后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辐射到全县各教研组。一是教学资料的开放,学科基地详细整理各备课组的教学安排、备课资料、练习测试卷、竞赛及课外活动资料等,向全县教研组开放;二是课堂教学的开放,各基地每学期组织教学开放日,供全县各学校教师观摩学习,其中,既有研讨课、展示课,也有经验介绍、主题讲座和互动式交流,为参加活动的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三是网上资源建设共享,各学科基地都在自己的学科基地网站上传各类原创资源并不断更新,这些资源在内容上对相关学科教学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为全县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学习、交流与辅导的资源。
学科基地还进行主题研究,并辐射校本教研。为了使各校的校本教研能均衡有效发展,基地教研组着力辐射以“学习、反思、研究”为核心的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如海盐实验中学的科学、英语学科基地全力推进“主题化三步曲实践课”校本教研项目。“主题化三步曲实践课”选择一课为例,在专题理论学习的对照下实施课堂行为的改进,通过观察、记录、评议,获得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具有普遍性规律的主题成果,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并催生多元的研究行动。它有三个核心概念:一是“主题”,学习、磨课的过程始终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二是“三步”,既为反复的教学磨砺过程,也指研究行为的多样性――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讨论交流;三是“实践”,紧紧依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这样的校本教研辐射,各教研组根据自身特点学习开展类似的校本研修,并派生出更多更有效的方式。
三、片教研组――发挥与教师课堂实践培训关系紧密的优势
按照一定地域并考虑学科平衡的城乡一体化片教研组,在教师课堂实践培训中具备了更明显的优势,它既承担着落实各项教研工作的重任,又直接面对和解决各校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我们组建了有利于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片组织,将学科教学整体较好的城镇学校与同一个地理区域的几所学校相组合,各学科中心组成员频繁参与各次片的研训活动,逐步形成了有利于“实践反思,合作分享,专业支持”的教学研究氛围。
各学科片组根据教师的不同层次和学科的研训重点,着力开展“三种案例”的课堂实践培训。一是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基本流程为“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突出青年教师的自主备课和真实展示,然后指导教师和同片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诊断和提升。二是教学问题研究课,重在形成基于问题、教师合作参与的比较式研训模式,研讨流程为“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教学推广”,即就教学实践中形成的问题或研究的专题进行教学设计,落实教学行动,并共同参与反思行动。培训过程注重个案的横向纵向一般化规律,有效引发教师的后续行为。三是展示评比精品课,执教的一般都是骨干教师,有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个性特色。它围绕执教教师的个性化备课展开,集合片教研组骨干教师的智慧,就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处理予以思考、实践、验证。这一过程更注重学习创造,并通过成功的课例给教师搭建了高境界发展的平台。各片组不停留于案例本身的培训,而是后续跟进撰写教学反思、进行实践推广,由点带出一个面,带出一种意识和思想。
四、网络平台――拓展教师培训的时空
网络培训具有吸纳全体参与、拓展有限时空、满足个性需求等特点,我们依托海盐教研网、海盐教师博客网、海盐教师优视网、海盐课题管理网和各学科基地网站、博客、QQ群及各校办公平台等网络平台,形成群体性互动教研的氛围。
彭银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德育存在着内容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方式上强调知识灌输的问题,使德育出现单一强调政治性、注重统一性和规范性的倾向,教育效果不太理想。2012年以来,党的十有关文件和多次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基于此,2013年3月,肇庆市政府提出要在全市中小学(含幼儿园和中职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市教育局制定了《肇庆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探索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改革,传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效地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青少年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实现美好的中国梦。
:刚才您谈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是培养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需要,现在全国很多区域都在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请问,肇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样的优势?
彭银祥:我们的优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
优势一:建立了政府强力推进的运作机制。2013年肇庆市工作会议和2014年《肇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了要在全市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任务,由市委市政府倡导这项工作,在全国应该是首例。
优势二:准备充分,试验先行。我市的课程决策至少经历了四年多的试验和准备。在多方听取意见,多次进行调研、咨询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课程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适用性。
优势三:教学内容更具导向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我市目前使用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既较好地体现了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又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儒家经典“四书”和《礼记》为重点,兼及《道德经》和《周易》,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如此明显的优势,想必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彭银祥:是的,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日渐凸显。
首先是形成了立德树人“知行结合”的课程运作模式,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什么教”的问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全覆盖―扩面提质的基础上,制定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行合一”行动方案,推荐若干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拓宽德育渠道,通过“学典立德”内化学生的思想品质,通过知行合一外化学生的行为,达到“修身育人”的教育目标。
第二个方面是规范“学典立德”教学模式,解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什么”“怎么教”的“落地”问题。课堂教学一方面强调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规范化要求,一方面突出经典教学对于学生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注,总结出诵读经典―理解经典―拓展延伸(领悟和实践经典)―背诵经典这样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设“孔子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端砚文化”“竹文化”“玉文化”“花文化”“红色文化”等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扩展了我市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多个抓手,其中课程是最基本的保证,肇庆是如何整合这方面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教材的?
彭银祥:我市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问题。一是教育人群全覆盖,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整体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是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课程中去。三是教育环节全覆盖,形成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首先来说教育人群的全覆盖。我市目前从有教材、有课时、有教师、有经费这“四有”上保障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落实。从幼儿园到高三,每班每周一节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安排专任教师上课,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分层设计: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使用蒙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孝经》,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七、八年级使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九年级至高二着重传统文化经典选读――《道德经》《礼记》,高三主要是“中华文化之源”――《易经》。这样的设计既体现出每部(篇)经典的独立精神,又能兼顾系列经典的整体关联,具备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好地遵循了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再说说学科课程的全覆盖。我市各学校结合思品、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利用课前五分钟、早午读、大课间和升旗礼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经典诵读活樱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认同感,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和传世智慧,感悟民族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全方位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人格修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后来谈一谈教学环节的全覆盖。根据《方案》要求,我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由进校园到进课堂,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社团活动作延伸,校内外主题实践活动为拓展,县(市、区)主题活动为窗口,各中小学通过周末大讲堂、研究性学习、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初步理解和理性认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进而辐射社区和家庭,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关键一环是教师,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那么,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肇庆做了哪些工作?
彭银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研训结合的原则,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素养,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搭建多元学习平台,全面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能力:
专业指导引领。我们成立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中心,制订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目标、计划、方案,组织指导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与实验工作,定期开展专项调研(督查),有力推进了传统文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强化教师培训。市教育局联合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组织各类学校分管领导、教师参加中华书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国学艺术中心等专业机构举办的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班,培训教育教学骨干教师三千余人次。各县(市、区)和学校也纷纷组织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为老师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注重教研提升。教育局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选活动,努力通过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打造一批骨干教师,锤炼一批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学校也通过举办教学比赛和传统文化教研活动,以传经、教研的方式进行培训学习。
搭建展示平台。我们还开展了全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教案共享活动,通过经典诵读展演、演讲比赛、教师素养比赛等活动,展现教师个人魅力, 引导教师创新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肯定和专业成长。
健全激励机制。市教育局每两年评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多方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教师的活力和创造力,真正打造出一支热爱传统文化、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家校合作。请您谈一谈,肇庆是如何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发挥家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
彭银祥:一方面强化家校互动。要求各学校通过“小手拉大手”形式,邀请家长参加学校举行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肇庆市中小学生传统美德行为指引》和低年级教材印发到学生手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传统美德“五个一”实践活动;通过评选“经典诵读家庭”“美德之家”等途径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借助家长会、校讯通等平台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另一方面创设交流平台。市教育局编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简讯》,开设肇庆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和新浪、网易博客平台,及时全市各地各校教育动态,报道各地各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学习心得,开辟“锦言录”专栏,反馈分享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和心得体会。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来,肇庆教育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
彭银祥: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变。根据我们的访校记录和家长、学校反馈,课程实施以来,无论城区还是乡村的学生,都已经能熟读或背诵相关经典选段,学生通过诵读和吟诵,熟悉经典、领悟经典,培养了学习兴趣,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师行孝等行为有明显的改善,日常行为更趋规范,涌现出一批“美德少年”和“美德之星”。在公布的2015年“创全国文明城市”活动测评中,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分以高于第二名15分的压倒性优势取得了广东省五个城市中第一名的好成绩,得到了测评组的高度评价。
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我市教师积极参与,深入研究,大胆创新,专业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成效显著。市教育局先后面向全市教师进行了“示范教案推荐”和“优秀课程规划与教案征集”,评选出25部优秀课程规划和203份优秀教案,并向全市推广使用。此外,在由国家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工作委员会等机构举办的“第四届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研讨会”录像课、教学设计、论文评比中,我市教师获得三个项目的特等奖,有27名教师获得一等奖,获奖总人数达51人,获奖档次之高,覆盖面之广,令人瞩目。
全市各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通过学校教育辐射整个社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辐射到家庭和社区,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市教育局还接到家长表示赞扬和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电话,一对耄耋之年的退休大学教授,听说学校专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还专程到学校听课。如今,传统文化经典亲子阅读、创建“书香家庭”、传统文化进社区等活动在肇庆蔚然成风。
:正所谓努力耕耘结硕果。四年播种,肇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就和变化,但实施的过程中必定有苦有甜,请您谈谈这中间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彭银祥:确实如此,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认识是先导。同样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县区之间、学校之间、甚至校内班级之间,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均衡现象。造成不均衡现象的根源,主要是管理层以及任课老师的思想认识差异。帮助全体教育工作者觉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推进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先导性问题。
师资是关键。能否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给学生,老师是至为关键的因素。我们通^骨干教师培训和结合实地观摩的研修活动,培养一批传统文化教学“种子”,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扩大培训的范围,调动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在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