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第1篇

语文传统教法以教师为中心,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这显然不适应当今教学,取而代之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大量与反复阅读中学好语文。

一、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困惑与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了九年的语文,竟不能独立分析文章,作文更是咬断笔头还无从下笔。这个问题一直是许多语文老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几年前一次偶然,我发现我的两个侄儿特别爱看连续剧《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过后还兴致勃勃地翻阅对于他们来说还似懂非懂的相关书画,为了满足他们浓厚的兴趣,我给他们买了有关这两部名著的连环画,他们如获至宝反复地阅读这两套连环画。两个侄儿从此迷上了书本,总是嚷着我和他们的父母要买相关的书籍给他们看,如此几年,我发现他们竟然学到不少知识,还得心应手地品评《三国》、《水浒》等名著,有些还是我闻所未闻的独到见解。据了解,他们在班里的语文成绩也遥遥领先,他们“下笔如有神”的作文更叫老师赞口不绝。

毋庸置疑,这一切都是得益于“读书破万卷”,而绝不是老师的教育之功。

二、今是昨非思悠悠――反思平时的教学

这一鲜活的事例引起我对平时教学的反思。平时老师教得那么多、那么累,学生学得那么少、那么难,就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以自我为中心,用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根本没有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主去寻求知识,想学的因受老师控制学不了,不想学的却反复满堂灌,结果“消化不良”,重者逃学了事。

三、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偶然里是否反映必然?是否可以普遍推行?

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大量而反复阅读,每个学生(先天智力障碍除外)是否都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从实践与理论看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身就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读书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多读课外书正是新课程所大张旗鼓提倡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规定一个初中生每学年要读两到三部名著,每学期课本后面附录部分都列出应读的名著。

四、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规律的东西必然反复出现

南京师大附小的教师在实践中也曾遇到这样类似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有一位孩子还在幼儿园读大班的时候,其父亲便常常在灯下给她讲《365夜》书中的故事。孩子听得入迷了,好多故事都能背,有时听完之后,还禁不住要翻书看看。父亲见女儿很想看书,就试着让她看着书上的文字听他读。不久,他发现女儿无意中识了不少字,就尝试着让女儿跟着自己读,有时遇到容易的地方,就让她独自读。这样,不到一年时间,女儿居然能独立阅读《365夜》的故事了。第二件事是他们在访问一位学生家长时,这位家长经常播放《365夜》的录音给孩子听,孩子听得津津有味,从小就很喜欢学语文。

这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典范,这也我们要改革的方向。

五、青山挡不住,毕竟东流去――变革势在必行

1.信息社会的呼唤

信息社会要求主要教会学生方法而不是掌握具体知识。因为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是无法教得完的,重要的是教“钓鱼法”,而应“天高任鸟飞”,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发展、更好发展。

2.孔乙己应该断子绝孙――历史悲剧不可重演

小孩在生活中学习语言,仅用几年时间就能熟练运用。我们学生学了多年的语文,有的还不能独立分析文章,更不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有的大学生提到写论文,视如比登天还难,读书多年,书仍然读不成,又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过去我们帮孔乙己责怪“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现在我们又责怪什么呢?

3.旧票不能上新船――新课程呼唤改变教法,中考、高考呼唤改变教法。

开放的社会,激烈的国内国外竞争,呼唤高素质的人才,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晴雨表的高考、中考也悄然革命,那种只会跟在老师后面背诵老师现成答案的学生早已淘汰,自主学习,自主成长,富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学生才春风得意。如果平时不放手让学生在学海中掌握游泳术,老师一味包办,学生最后只有溺死一条路了。

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路何在?如何变革?

以学生为中心,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教,废除满堂灌,从兴趣入手,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在大量与反复阅读、探究中学好语文。这是我们变革的最终目标。

七、新法为何有效而又正确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兴趣入手,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了兴趣,自然能保证学生大量阅读,能大量阅读,自然会学到很多语文知识,语文水平也就水涨船高了。

2.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是真正落实“实践出真知”的认识论

“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必须亲自品尝梨子。”这是反复用来说明“实践出真知”的一句名言。离开了实践,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有成就。老师当然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可是每到上课,总觉得不多讲一点好像没有尽为师之责,结果忘了创造条件给学生实践,学生当然没有获得“真知”了。

3.大量阅读才能达到量变引起质变的目的

阅读的数量不够,还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只有大量阅读,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才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要求反复阅读是因为真正认识事物规律需要反复实践

要真正认识事物,不能靠一次实践完成,特别是复杂的事物。人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反复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更高一级的程度。”这是对认识事物需要反复实践的科学概括。要求反复阅读正是要利用这个认识规律达到掌握语文规律,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5.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老师不能代替学生

各人情况不同,只要不适合个体接受方式,老师硬塞给的再好的知识也是吸收不了。只有学生按自己喜好、风格构建的知识体系才是根深蒂固而富有活力的。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第2篇

1、One false step will make a great difference.

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2、Experience is the mother of wisdom.

实践出真知。

3、Practice makes perfect.

熟能生巧。

4、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

伟业非一日之功。

5、Facts speak plain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6、live not to eat,but eat to live.

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为了活着。

7、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过语言。

8、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

9、An idle youth,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0、well begun,half done.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11、Easier said than done.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12、Facts speak plain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

13、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14、The older, the wiser.

姜是老的辣。

15、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念。

16、As the tree,so the fruit.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7、First things first.

凡事有轻重缓急。

18、Its not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

君子在德不在衣。

19、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20、Do as Romans do in Rome.

入乡随俗。

21、It‘s not the gay coat that makes the gentleman.

君子在德不在衣。

22、The older, the wiser.

姜是老的辣。

23、First things first.

凡事有轻重

24、Its never too old to learn.

活到老,学到老。

25、It is hard to please all.

众口难调。

27、Do as Romans do in Rome.

入乡随俗。

28、Call back white and white back.

颠倒黑白。

29、To live is to learn,to learn is to better live.

活着为了学习,学习为了更好的活着。

30、Beauty will buy no beef.

漂亮不能当饭吃。

31、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

稳扎稳打无往而不胜。

32、To live is to learn,to learnistobetterlive.

活着为了学习,学习为了更好的活着。

33、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34、As the tree,so the fruit.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5、Out of sight,out of mind.

眼不见,心不念。

36、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行动胜过语言。

37、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38、Ill news travels fast.

坏事传千里。

39、Beauty without virtue is a rose without fragrance.

无德之美犹如没有香味的玫瑰,徒有其表。

40、Beauty will buy no beef.

漂亮不能当饭吃。

41、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42、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the tough get going.

越挫越勇。

43、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患难见真情。

44、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45、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6、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47、More hasty,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48、All that glitters is not gold.

闪光的未必都是金子。

49、Like and like make good friends.

趣味相投。

50、Great minds think alike.

英雄所见略同。

51、live not to eat,but eat to live.

活着不是为了吃饭,吃饭为了活着。

52、An idle youth,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幽默 生物教学

在生活中,相声、小品、双簧等无疑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幽默、调侃,让人轻松愉悦,从而大大提高生活质量。在学校教学中,同样需要幽默,因为幽默可以营造愉悦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笔者是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常常运用幽默技巧,从中得到不少收获。

一、教师必须倾注满腔的热情

幽默是一门情感艺术。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幽默者的心是热的。”诚然,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笑脸缤纷地看学生,学生同样也会笑脸看教师,而教师也只有笑着看学生,才有产生幽默心境的可能。这就要求教者要有乐观的心境,平和的心态,友善的姿态。如果教者冷若冰霜,说话总是挖苦、讽刺,那将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种修辞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化腐朽为神奇

生物课程中,很多术语及课程内容都是枯燥、乏味且难于理解的。如光合作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细胞分裂等等,对初中学生而言,恍若天书,往往叫人摸不着头脑。例如课程中涉及到生物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水和碳水化合物,人亦如此,对此学生有点茫然:这么大一个人,平时只见皮肉骨骼,从未见哪处有水。笔者随口借用《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名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其实男人又何尝不是呢?学生们会心一笑,虽然也许没有完全弄懂,但他们至少记住了这个“多水”的特性。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的不就是这个效果吗?何况这样一开导,说不定还有可能引发他们进一步的深入钻研呢。笔者就有一个学生因为受到生物课堂幽默教学艺术的影响,高中毕业时还专门报考了生物专业。

反语,在生物教学幽默中笔者经常借用,如针对初中部分男生吸烟严重现象,笔者虽为班主任,但很少找来家长进行“共同教育”,往往采用反语幽默,促其猛醒。上课时,笔者一本正经地对同学们说:“吸烟有两大好处:一是烟草所含营养丰富。燃烧中的烟草含有4000多种物质,其中就有一氧化碳、砒霜、焦油和尼古丁等。二是吸烟可以成为医学专家,实践出真知嘛!吸烟可亲身体会气管炎和肺气肿,还可以与癌症交朋友。据科学报道,烟草所含物质中,至少有43种被确认为致癌物质。”这种幽默调侃,比单纯的训斥说教,有迥然不同之功效。

三、教师热爱生活,巧妙运用时尚术语

笔者在讲授生物链的相关内容时,就非常恰当地引用了学生平常最喜欢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情节,可谓在笑谈之中轻松地弄清了生物链的相关知识。再如在讲授有关遗传知识时,笔者借用当今比较流行的股市语言,对“母系遗传”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细胞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笔者翻译为“在细胞质遗传中,卵细胞占据了几乎全部的股份,很显然就拥有话语权――决定权。而在细胞核遗传中,卵细胞和各占50%的股份,所以两者就能平分秋色、平起平坐。难怪现今社会要提倡男女平等呢,原来不仅是人权的需要,更是有科学依据的。”将市场经济中的“股份”等词语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会了不少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第4篇

但根据我国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仅仅依靠英语课堂教学还不能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手段不应该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这样一种单一的模式上。英语教材编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而这些十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践材料,全凭课堂内45分钟是不能完全让学生运用自如的。只有在实践中大量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实践出真知。为了充分体现英语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形式上的实践性,倡导每一位英语教师采取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活动的形式感染学生,驱使学生开口讲英语,让学生在轻松、偷快的学习氛围中真正地达到学习的目的。为此,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中,采用以下几种活动形式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 技能、竟赛活动

在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课时时,要围绕“实践”二字,注意密度、深度和广度;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为主,不再是主要通过教师讲授、教材学习、作业练习等途径获取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教师辅导下直接接触生活,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巩固运用知识,提高水平。为此,可采取书法、朗读、问答、唱歌、查字典、听说、猜谜、游戏、演讲、讲故事、翻译、对话、接龙、英语小作家、英语小记者、填幻方、听词表意、画简笔画等活动形式。其中竞赛活动侧重于英语歌咏比赛、英语单词接龙竞赛、英语童话故事表演、英语百科知识抢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书法比赛、英语猜谜竞赛、即景写作比赛等。这种类型的活动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昂,学生学得生动,记得牢固。但对教师的作用也有很高的要求,在开展活动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要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活动内容与形式,制定活动步骤,落实活动的组织人与主持人,完善活动评比规则。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尽量做到生动、有趣、新颖、灵活,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活动。同时,教师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要考虑周全,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急措施,使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对于表演型的活动,要求教师本身要具备一定的表演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以“伯乐识马”的精神,恰到好处地使用人才,让具备不同才能的学生在各自的优势范围内发挥作用。此外,还要会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手段,如教初中英语第一册中的“post card(明信片)”及“business card(名片)”时,让学生用电脑进行设计明信片和名片,并评出“最佳设计奖”,出乎预料是有些学生居然能用各种不同的软件设计并且设计得非常漂亮。

2. 板报园地活动

由班上推出3-5人组成采编小组,分工负责设计版面、绘制板报刊头、征集稿件等,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轮流定期出版。板报内容可略高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内容可包括语言基础知识、趣味问答、智力游戏、趣味阅读、疑难解答、方法指点、习题解答、作业展览等,也可以刊登英语日常用语、课堂用语等。内容形式灵活多样,栏目不拘一格,可配合教学的各个阶段,可反映学生的校园生活,可介绍各国风土人情等。另外,办好板报应注意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图文并茂。如可用Students'World(校园内外)、Famous Remarks(名人名言)、Sports(体育)、Chinese Food(中国菜)、Learning&Thinking(学习与思考)等作板报刊头。

3. 综合服务台、英语沙龙活动

可设小卖部、图书室、医生诊所、车站等,学生轮流做服务员或相关角色,用英语进行交流;创设英语沙龙,吸引英语爱好者自愿参加。此类活动重在交际。因此,要努力创造学习英语的环境、尽量模拟交际情景,充分利用交际的功能,力求在真实的交际环境中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只有在较为真实、较为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表演,交际才会真实,气氛才会活跃,这样才会达到真正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应该要求学生表演要尽量进人角色,要鼓励学生在表演时神态符合语言的交际性。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到外国人较多的旅游胜地旅游、参观,也可请外国朋友到学校来,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

实践出真知的名言范文第5篇

一、问题

“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科学》教材语:“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的疑问。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在对事物进行探索、思考,在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正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创新思维的开端。

质疑问题本身就是蕴含创新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疑才能提高,有疑才能思考,有疑才能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大胆提出问题。

二、假设

大胆假设就是学生思维的开始。我们知道,无数的发明都是来源于科学家大胆的假设。在《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估计。假设的过程,主要是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经验,在观测前对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这过程中,教师不要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假设,应当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种更加求实的精神,并渴望通过实验寻求答案。例如,在进行《热水变冷》的教学时,当老师提出问题:一杯热水,在温度下降的时候,温度有什么变化规律?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说出自己的假设。诸如“温度会均匀下降”、“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很快,后来越来越慢”、“温度开始的时候下降得慢,后来越来越快”的答案,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提示学生通过实验来了解最终的答案。又如,在进行《吸热和散热》的教学时,老师提出问题:不同的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一样吗?不同颜色的物体,它们的吸热、散热性能一样吗?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估计,作出大胆的假设,诸如“水比沙吸热快,散热也快”、“水比沙吸热快、散热慢”、“水比沙吸热慢、散热快”等答案,不一而足,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浓。

三、探究

探究就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观察比较,以此来检查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的过程。探究是学生获得真知,解决问题的关键。探究更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亲自去寻找答案的过程,它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比较能力的培养,养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1.仔细观察,发现现象

观察能力是人在亲身实验的条件下考察客观事物的能力,是人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是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途径。表现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比较细致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实验的每一次变化现象等等。

2.动手操作,探求真知

“实践出真知”,这句名言说明了亲自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能力,就是动手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表现为:在实验的过程中,能按顺序进行实验;操作规范,每一个实验的动作准确无误;并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要获得最直接、最感性的资料。

3.学会比较,辨别异同

比较就是将两样或两样以上的物体,通过从诸多的方面进行对比,得出异同的过程。比较是分类、抽象、概括和归纳的基础。比较能力是在头脑中确定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能力。比较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认识事物、掌握规律、掌握科学起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吸热和散热》的实验,学生通过动手测量阳光下和阴凉处的不同温度,画出了曲线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发现变化的规律:沙升温快,降温很慢;水升温很慢,降温很快。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同时归纳这样的结论:沙的吸热性能好,是很好的保温材料;水的散热性能好,是不错的散热材料。并鼓励学生将这些结论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的实验,使学生的比较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