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提升课程网站和网络学习平台的交互功能,我们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251个课程网站从交互维度上进行了统计,统计的数据包括:目标人群、交互类型、交互工具手段类型以及内容呈现方式。目标人群分为四组,分别是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对于数据缺失的记录都做删除处理。由此最终得到的小学数据表中的课程网站是53个,中学数据表的课程网站是65个,大学数据表中的网络课程是81个,成人数据表中的网络课程是103个。下面针对最终得到的数据,在不同目标人群之间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其存在的交互性问题。
1交互形式的完整性
交互形式包括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同伴交流和师生交流。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交互通常是指学习者阅读、分析学习内容,并且网站能够给予学习者关于学习内容的反馈信息的过程;同伴交流则主要是通过论坛讨论来实现的;而师生交流往往是通过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视频交互、语音通话、文字交流等方式实现的。具有两种交互形式的网站所占比例比较高,三种交互形式同时具备的课程网站却较少,数据计算得出中学课程网站中没有任何交互形式的占有1.7%。由此可以得出,除了个别课程网站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交互的形式外,其他的课程网站大都考虑得比较多,但是这些考虑并不完整。
2交互技术的丰富性
本次调研的交互工具手段包括咨询同伴,咨询教师,虚拟现实工具,链接外部资源,链接站内相关资源,实时数据收集和连接外部数据库。咨询同伴是指向其他学习者咨询;咨询教师是指向专家或教师咨询;虚拟现实工具是指可以在网站里面的软件虚拟环境中进行试验操作的工具;链接外部资源理解为可以链接到其他与该课程有关的网站;链接站内相关资源理解为可以链接到站内其它支持该学习的资源;实时数据收集就是实时跟踪和保存学习者的活动情况,当该学习者下次进入该网站的时候,可以查看自己以前的学习活动情况;连接外部数据库指从外部网站导入数据,即将其他网站的数据导入到该网站的数据库中,如可以将QQ空间中的照片导入到人人网中。小学课程网站中包含四种及四种以上交互工具手段的占16.3%,中学课程网站占32%,大学网络课程占38.6%,成人课程网站占40%。其中,小学所占的比例最低,原因可能是设计者考虑到小学生对课程网站的教学技术掌握能力有限,无法很顺畅地使用所有的教学技术。但是,小学阶段的学习者往往对有限的教学技术容易产生疲惫感,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3内容呈现的多样性
网络教育平台通过不同载体将教学信息作用于学习者,其呈现方式包括视音频,纯文本,图文以及多媒体。多媒体教材是指结合了许多种类型的媒体元素,包括声音、动画、影片以及文字的教材。多样的内容呈现方式能够促进环境类要素与个体类要素以及环境类要素与行为类要素之间的交互,使得学习者在交互中更加快乐地学习。小学的课程网站中包含三种或四种内容呈现方式的网站仅占26%,中学占20.4%,大学占21%,成人占46%。很明显,成人课程网站中的内容呈现方式相对于其他三个目标人群的网站来说更加丰富。而小学、中学和成人课程网站在内容呈现方式方面比较单一。
二解决教育网站交互性问题的对策
1.什么是网络教育
过去的网络教育一般指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类似在线教育、远程课堂、网络培训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校园网的逐步成形,在传统课堂中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也逐步归入网络教学的范畴中来。网络教育有基础网络教育、高等网络教育、网络职业认证培训、网络教育服务、网络企业培训等多个类型。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形式相比有资源利用率高、不受时空拘束、教育管理自动化、教育模式丰富等诸多优势。在我国,高等网络教育群落正在逐步成型,教育部批准了68所高等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对这68所高校培养的达到本、专科毕业要求的网络教育学生,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颁发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2.移动设备的迅猛发展
移动设备也被称为行动装置,比较典型的移动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游戏机等。进入21世纪,尤其是近些年,移动设备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日趋完善,功能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正在以更加大众化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功能上,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的移动设备已经拥有了更为强大的存储、记忆、获取和传播资源的能力。相信在未来,移动设备将会出现更好的产品,并一定会有更加具有革命性的发展。
二、移动设备与网络教育的互惠互赢
1.移动设备的交互特点有利于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
当今移动设备平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无论多少种移动设备平台的存在,人机交互、注重用户体验的原则不会改变。如今,移动设备的触摸性、互动性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一目了然的视图模式,简而易见的视图样式,方便快捷的操作手势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愈加丰富的程序填充在移动设备中,成为了人机互动的枢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正是利用移动设备的这种特点,才能使网络教育获得了更好的互动平台,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首先,人机互动使网络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原本生涩的教育因为加入了人的互动参与而变的有趣,这不仅对于基础的面向儿童的网络教育具有推动作用,也同样使高等网络教育摆脱了桎梏;其次,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进行展开,网络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程序载体来达到教化目的,丰富了网络教育的受众。不仅如此,网络教育的优秀资源也由此获得了更加广泛的分享与传播。
2.移动设备的便利性有利于网络教育的开展与传播
移动设备与之前的固定电子设备,如电视、台式电脑相比有更加良好的移动性、便利性,可以随时随地的使用,与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不谋而合。移动设备基于强大的网络架构,加上当今移动产品的强大的功能完全可以取代陈旧的固定电子设备成为网络教育的主体。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进行阅读、学习的特点使得网络教育的开展突破了地域限制,支持了网络教育的传播,人们不再像以前需要在电脑前进行学习,更多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游戏机在车上、地铁上进行学习。移动设备的便利也同时使得网络教育突破了人群的限制,人们不需要抽出大量时间来参与到网络课堂中,只需抽出零星的空余时间也能完成学习,这样支持了更多人参与到网络教育当中来,也为更多希望学习却没有完整的时间的人提供了帮助。
3.网络教育的文化价值增加移动设备产品附加值
1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技术困难
每所中小学基本上只配备二三名计算机教师,职责是负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网络维护等。而网络教育资源库建立则需要很前沿的专业知识,而且必须有非常丰富的网站开发经验。
1.2经济困难
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前期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器、主机等硬件设备,需要申请域名、软件开发等费用;后期使用中还会产生软件维护和更新等费用。这些对任一所中小学来说,困难都是很大的。
1.3思想观念守旧
一些习惯了粉笔、黑板、教案的教师会存在一定的抵制情绪,往往不愿意接触使用网络,即使使用也是应付工作,不会深层思考,这样根本达不到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目的。
1.4缺乏统一
标准如果中小学各自独立开发,必将造成多重标准、资源使用局限、功能重复单一、大量重复劳动、劳民伤财等问题。
2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途径
2.1自主研发
自主研发是指学校自筹资金组织学校教师开发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由于都是校内教师,便于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协调更改,能够充分保证需求的准确性。资源库的建设完全依照任课教师、使用教材、学生要求量身订做,适用性强。教师在教学中可直接应用阶段成果,检验资源库建设效果,提供反馈信息。但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需要大量的人财物的支撑,技术和经济上的困难对大部分学校来说压力还是非常大的。开发人员有限,也使开发的周期过长,当遇到教材版本变化等需求变更问题,更新不及时。另外,学校自主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库在思想视野上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经济紧张的情况下,建立小型的单科网络教育资源库时,可以考虑这种方式。
2.22校-企联合
开发是指学校通过招标等方式联合专业的软件开发公司共同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专业的软件公司有专门的调研组负责收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采用科学的开发方法、先进的开发软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库,每一过程都会形成相应的文档资料以备日后查阅。学校方面,各科任课教师主要负责准确的描述需求,使用阶段成果,反馈信息。计算机教师要担任变更需求的描述职责,了解开发的基本过程,与开发公司共同承担资源库交付使用后的培训工作及后期使用中的简单维护。这种方式使资源库建设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开发的产品功能强大,综合性强、可扩充性、兼容性等考虑全面,开发的周期和质量能得到保证。开发别要注意的问题是需求描述准确、多沟通。再有就是采用这种方式需要大的经济投入,除了开发的费用,后期还涉及相应的维护、更新升级等费用。
2.3校-校联合开
发校-校联合可以分为中小学的联合和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两种。中小学的联合开发包括:小学与小学的联合,中学与中学的联合,中学与小学的联合。合作的学校共同探讨,制定统一的标准,搭建网络教育资源库的框架,然后分工协作,每个学校负责资源库建设的部分模块,比如按学科建设分工等。这类联合可以获得互相支持、减少工作量,共同协商、拓宽思路,分工协作、共享建设成果的好处。经济上共同承担,可以减小压力。但核心技术难题没能解决,限制了网络教育资源库向高精的深层次发展。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所)的联合。高校(科研所)致力于科学研究,同样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拥有很多尚未投入市场的新成果,技术上十分过硬。高校(科研所)为非盈利单位,这样经济上的压力会减轻许多。另外,高校(科研所)本身也从事教育工作,与中小学合作共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库,就有着自身的许多优势,更容易理解用户需求,从用户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中小学的联合减轻了工作量和经济压力,再与高校(科研所)合作解决技术和经济难题,这样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就指日可待了。
2.4校-校-政府联合
开发校-校-政府联合更推荐的是中小学、高校(科研所)和政府的联合。政府通过相关文件,成立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小组,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的方式强调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加大资金投入,扫清人为障碍,使其从制度上得以保证。有了政府的支持,各方人员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更加畅通,开发建设效率会大大提升。虽然在协调三方、信息沟通方面会花费一些工作量,但从资源库整体建设来看,都是值得的。而且通过这种联合开发可以带动全市甚至更大范围的教师投入到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和使用中,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培养带动新教师和软件人才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平台,实现了教育信息化,推动整个地区教育的发展。
二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中需注意的问题
1平台工具的选择
当前比较流行的教学平台工具有Moodle、Blackboard、Claroline、Sakai等,经过综合考虑平台性能特点、维护成本、中小学课程情况及教师学生操作难易程度等因素,推荐选用Claroline平台工具。Claroline提供的功能完全可以满足中小学教学需求,操作相对简单,更易于教师、学生掌握,对系统资源占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搭建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2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有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建设资金得以保障,而且各方更加重视、沟通更加便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政府部门的参与,更能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以点带面,掀起广大教师参与建设、学生乐于使用资源网的热潮,也因此真正实现建设资源网的目的。
3重视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资源库的建设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方便教师工作,因此一定要把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放在首位。在调研阶段,要真正深入掌握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状态,采用科学的抽样方法,切实走到教师和学生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切忌不能凭经验下结论。在需求分析阶段,认真分析需求层次。在资源平台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教师实际操作需要和中小学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特点,不宜片面追求功能先进、全面,却不适合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不宜片面追求界面美观、炫丽,却分散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忽视了首要的教学功能。另外,在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各个阶段,开发者都要与教师及学生代表保持联系,探讨阶段方案,及时交换意见,避免后期可能返工将造成的损失。
三结论
学分互认的定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表述:第一种:学分互认通常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学校(机构)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它表明合作学校(机构)间的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本校的课程来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通过联合办学或协议中的其他院校提供的相关课程来获得所需学分。只要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学生所取得的学分(或课程等)可在合作院校间被认可。第二种:所谓学校(机构)学分互换,是指学生除了学习本校课程之外,还可以学习其他院校的相关课程,所修得学分可以转换作本校学分,同时本校学分也为其他院校所承认。学分的顺利互换可使学生在校与校之间的“身体流动”(即转学)成为可能。根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虽然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还是一致的。所以可以这样定义学分互认: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学校(机构)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也即已经获得的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给予的学分,如何科学地转换为当前学习的学分。学分互认的主要类型:一是大学内部的学分互认,主要是指学生在同一所大学改变入学时的记录,而另外选择其他院系或专业时的学分互认;二是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主要指要进行学分互认的大学通过签订学分互认协议,来相互认定对方的学分;三是地区性学分互认,指在同一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所修习的学分可以相互承认;四是扩充及高等教育间的学分互认,主要指通过认可课程及衔接课程,认可课程由扩充教育机构设计课程,由高等教育机构评定价值而取得高等教育的合适资格,衔接课程由高等教育机构设计课程,而在扩充教育机构实施;五是国际的学分互认:本国学生到其他国家留学,继续学习都需要用到国际的学分互认。欧洲学分互换与累积系统就是国际学分互认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本文所涉及的学校(机构)学分互换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指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间的学分互换,学分互换活动的对象主要是指在读的大学专科阶段的学生。
二、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可行性
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虽然同属大职业教育范畴,但作为不同教育形式,它们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和互补性。首先,共性方面。在培养层次方面,主体均为大专层次;在培养目标上,都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宗旨;在专业设置上,都以社会需求为原则,紧跟产业转型升级,设置社会需求的专业。其次,个性方面。高职教育在教学方式上主要是传统的班级教学基础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手段上主要采用面授教学,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在学生自主选择性上,学生对课程选择和教材使用没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没有太多的自主决定权;在入学方式上,高职教育的学生都是参加国家统一或自主招生考试达到一定的分数线才能入学。网络教育,在教学方式上采用面授辅导与自主远程网络学习相结合;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远程教学;在学生自主选择性上,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入学方式上,网络教育对入学者的年龄、职业、地区、学习资历等方面没有太多的限制,凡有志向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的,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均可以申请入学。再次,互补性方面。高职教育强调专业对应岗位群或技术领域,课程突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学训结合,同时,职业院校具有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实训实习所需的设施和装备条件完善。网络教育则可利用其学训结合的教学资源以及实践性教学的设施和装备,弥补课程内容偏重知识性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的不足。网络教育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数字化通信网,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构建开放式的教学平台,通过教育资源开发、调度、管理、共享平台开展交互式教学的教育方式,能够使教育资源的利用最优化。高职教育可借鉴其灵活的学习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等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延伸教学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综上分析,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个性、共性和互补性,决定了两者可以相互沟通合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同时,这也为两者之间开展学分互认奠定了可行性基础。
三、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制约性
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虽然具有学分互认的可行性,但是在当前历史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学分互换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一是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不统一。两种教育形式间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不统一,会出现课程同名不同内容、同名不同课时、同名不同教材;专业毕业学分、总学时差异太大,课程不同名、内容交叉等。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不统一,就使得学习内容、学习量的比较换算,不在统一的标准之下,学校间实现课程比较和学分互认有一定困难。二是学分认定标准不同。国内学分的认定无统一的标准,各院校课程安排不同,学分设置上有差异,进行学分认定时,缺乏统一的学分转换标准体系。学分认定过程中,存在着课程名称不同、课程名称相同但学时学分不同,同一课程包含的实践环节不同,几门课程涵盖某一门课程的相同内容等诸多情况,造成学分认定时的困难。三是教学制度有差异。教学制度的差异导致学生毕业所需的总学分不同。其中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各占比例不同;学生留级、重修、重考、重读手续不同;学生提前毕业或者延缓毕业,所需具备条件不同;学分收费标准不同;学分折算的原则和标准不同。四是教学模式不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与网络教育远程自主学习与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学分制下的学分认定与换算的复杂程度提高,而学分互换互认制的实施跨越多个学校,更增加了学分互认的难度。五是政策配套不够。学分互认在我国是一项需政府主导并提供相关配套政策的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项目,是对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育观念的冲击。目前,政府层面还没有配套政策和专门机构指导高职教育和网络教育进行学分互认的实施实践。
四、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原则性
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的学分互认既有可行性,也有其制约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们之间暂时还不可能进行完全的可以自由获取对方学历文凭的学分互认,而只能是不完全的,局限于部分课程的学分互认。同时,因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不统一,哪些课程可以互认,哪些不可以,就需要制定一定的原则,这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内容。经过研究,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与网络教育之间这种不完全的学分互认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同位性原则。所谓同位性,就是学分互认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具有相同的课程地位,比如公共基础课,两种教育形式间,都会设置政治理论课程、素质课程,这些课程的学时学分可能不同,但教学内容一致性较强,可以实现学分互换。二是同质性原则。所谓同质,就是学分互认课程具有相同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相似度高。同质可以保证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在培养目标下符合知识结构或能力结构要求。学生申请用以学分互换的课程,只要在课程内容相似度高,在课程内容相同部分的学分可以互换。三是有效性原则。学分互认通常表现为“课程对课程”,而课程不仅是知识点、技能点的组合,还包含了对于各个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程度的要求。因此,只有学生取得了某一课程的学分,才具备学分互认的条件。四是主体性原则。学分互认以取得某一学校的学历文凭为目的,其学习成果(学分)必须归属于文凭主体院校的专业规则。
五、两种教育形式学分互认的技术路线
1.实施学分互认的学校要签订学分互认协议
学分互认协议是两个学校之间进行学分互认的依据和基础,协议双方允许学生互选课程,明确学分互认的专业、课程,共同制定、执行学分互认的规则。
2.组建专家队伍,研究制定学分互认的相关规则、标准以及管理办法等
学分互认的学校间,通过共同组建专家队伍,制定学分互认的规则,分析专业及课程,采集双方教学计划中相似或相近的教学内容,确定比对要素及互认标准,制定工作流程、管理办法,确定专门受理机构。比对要素一般为课程类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文字教材和考核方式,这六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个要素的互认标准应考虑:一是课程类别,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地位相当;二是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内容在广度与深度上相同或部分相同;三是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运用专业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等方面目标指向一致;四是教学实施,教学过程基本吻合;五是文字教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基本一致;六是考核方式:考核要求学生识记、理解、应用3个层次的内容、难易程度,命题原则、知识覆盖面等基本一致。学分互认的规则一般为:一是等量互换,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各个要素比对均一致,则这两门课程在两种教育形式之间可以相互替代,采取学分等量互换。二是当量互换,A课程只涵盖了B课程的部分内容,A、B两门课程存在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则可以采取当量互换。在A课程互换B课程学分时,学分须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A课程与B课程如果部分内容相互重合,但并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则可以采取相互当量转换,互换学分均乘以一定的比例系数。(A课程与B课程如果内容完全重合,实质上则成为等量互换,其系数为1)三是打包互换,某种教育形式下的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合并才与另一种教育形式下的一门课程相当,则这两门或两门以上课程打包后才能互换另一门课程的学分。
3.公布学分互认课程信息
通过专门平台或由老师向学生公布可供选择的学分互认课程,告知学生这些课程的学分互认规则及申请途径和方法。
4.学生提出申请
根据要求填写相关申请表格,报专门机构审批备案,审批备案后方可跨校选课学习。
5.建立学生学习成果档案
学生跨校选择课程后,提供课程资源校要建立该生的学习成绩档案。当学生结束学习取得相应学习成果后,提供课程校要将学生成绩记录单发送到学生的母校,母校负责为学生进行学分认证与转换。
6.确定互认的学习成果
有关的经济环境是指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经济走势等。国家的经济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到网络教育的市场需求、投入和整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当前普通高校继续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好的经济环境:
(一)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保证了对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总体上依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报告中指出,过去十年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总的来说,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国库殷实,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同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居民对教育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增加,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支出也持续增加,从而保证了网络教育的持续投入。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要求为网络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十报告进一步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报告同时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把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部分劳动力不得不选择新的工作岗位。他们在走向新的工作岗位之前,必须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科技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更需要各级各类劳动者和管理者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网络教育为各类在职人员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甚至开展协同研究提供了最便捷的方式:通过网络教育手段,他们可以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利用业余、碎片时间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二、社会文化环境与网络教育有关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般包括社会成员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教育水平、人口规模、年龄结构、人口流动性等。影响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上学观念受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且在教育的投入上不惜血本。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费已经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这种重视知识和教育的思想,构成了网络教育的市场需求基础。
(二)年轻一代的成长环境
现在的年轻一代成长在信息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娱乐和学习在这一代中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他们习惯了使用网络和各种社交媒体工具;相对于面对面交流,他们更愿意在线发表意见和参与讨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年轻一代和他们的前辈相比,学习方式必定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会更加适应和喜欢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方式。
(三)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已经逐步取代工业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科技和知识成为经济活动甚至生活中最核心的要素。而科技和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发展迅速,这种迅猛发展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为了与这种变化和发展相适应,人们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必须持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首的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很多国家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总目标;我国也大力推广和积极实践终身教育理论,将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先后写入了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十报告,并作为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参与率达到40%左右”,并将“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和“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并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被包括决策层和普通民众普遍接受并积极实践。而“终身学习”的首选形式就是网络教育。
三、技术环境与网络教育相关的技术环境
是指能为网络教育顺利实施提供支持的信息技术水平、条件和学习者及从业人员对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等。以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是网络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影响网络教育的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软硬件技术能为网络教育服务的软硬件信息技术
主要包括服务器、通信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远程学习及管理平台等。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服务器的性能越来越强大。高性能的处理器、大容量硬盘和内存、基于PCIExpress和HyperTransport的近乎完美的系统总线架构等技术,保证了服务器在处理能力、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方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为网络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硬件技术基础;融合了卫星广播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等综合网络系统的通信网络为网络教育中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高清视频录制设备和技术、音视频转换、动画技术、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和视频直录播和点播技术,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具备强大功能和良好易用性的网络学习和管理平台,在具有更强交互性的web2.0和web3.0出现后,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完美的远程管理和虚拟学习环境,并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环境”实现实践和实验教学内容。另外,各种功能强大的即时通讯工具的广泛应用也为网络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交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目前,伴随着“云计算”出现的“教育云平台”是未来网络教育的基础架构。这种教育云平台包括了网络教育所必须的一切硬件计算资源、教学资源和教育社交平台,这些资源经虚拟化之后,可以向网络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教育云平台广泛应用会使得网络教育进入一个高质量、低成本、覆盖面广的崭新发展阶段。
(二)终端设备网络教育中的终端设备
是对学习资源进行处理、传递和接收的平台,也是学习者和学习资源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相互交流的平台。现阶段所倚赖的终端设备主要包括pc机、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高性能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成为一般民众的生活必备物。据CNNIC统计,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3G和4G技术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促成了我国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便捷性和高性能不仅为现有的网络教育学习者提供了便利,更为网络教育提供了规模庞大的潜在学习者。
(三)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网络教育的核心
前文所述的软硬件技术和终端设备都是为处理、呈现和传输学习资源服务的。它为网络远程学习创造了一个虚拟的课堂环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对学习活动进行管理,并对学习者给出学习结果评价。网络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学习资源建设的理念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同时,在此基础上,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网络教育学习资源,为网络教育的质量提高并吸引更多学习者参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现阶段网络教育的学习资源完全实现了数字化,其特征主要包括非线性、超文本(超媒体)、动态性、交互性、海量性、易重组与易复制等,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设计合理、内容丰富、媒体多样、导航清晰的网络课程,高清视频课程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微课程。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能满足学习者对资源的知识组织、多样化、泛在性、可选择性、个性导航等需求,也能支持各种学习终端,真正实现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泛在学习”。
四、总结与建议通过对影响
我国网络教育发展主要环境的分析,我们能得出一些基本结论,即我国的网络教育正在得到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条件的大力支持,处于一个最佳的发展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如果以目前的节奏发展下去,网络教育虽然不至于会取代传统的全日制教育,但至少代替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形式,会成为各类成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主流教育形式。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对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但是也不能忽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支持薄弱、网络教育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大量重复建设、学习成本居高不下等。
(一)加强学生支持
如果说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等是网络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那么学生支持应该是网络教育质量的保障。学生支持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学习内容方面,后者包括技术、情感、经济等层面。有效的学生支持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且能帮助他们克服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孤独感,增强存在感和成就感,提高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下,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的学习一直在有老师现场教导、学习目标明确这一个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学生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一旦他们的学习时间、方式、任务和进程等完全由自己控制,许多人往往会不知所措,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在这种情况下,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网络教育,无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都存在强调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建设,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支持服务。
(二)强化基础设施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