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升级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消费趋于多元化和理性化。
网络购物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购物环境、多元化的商品。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最多的是服装,其次为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化妆保养品、生活与体育用品,最后是礼品类、虚拟物品、购票、音像制品。可见,实物商品、风险较小的商品其网络消费比例更高。网络购物是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人与人只是通过文字交流、图片传达信息等决定是否购买,中间可以避免商家人员促销、诱惑等。大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大量产品信息,通过综合、理性的分析,最后在大的范围内、丰富的产品中选择质量最好、价格最低且最适合自己的商品和服务。
2.方便快捷与实惠、实用并存。
大学生网上购物最主要的原因是商品价格低。网络中的商店可以省去传统商场无法省去的一些费用,例如进场费、场地租金、员工的工资、各级销售商的利润等,从而使得网络商品的附加费用比较低,商品的价格通常低于传统商场的商品价格。当今是时间与金钱竞争的社会,所以网购这种节约时间的便捷消费方式更符合大学生的需求。网上购物能提供购买时间和挑选范围上的便捷,节约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大学生可以通过业余时间随时购买商品和与商家沟通,获得上门服务和邮寄的商品。
3.更加关注产品个性以及服务质量。
当今大学生还具有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大学生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群体,喜欢效仿、比较,寻找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周围人拥有的,自己也要拥有,喜欢用品牌来吸引同一群体的眼球,体现自己的财力和地位,展现个人高品位。大学生攀比、炫耀的心理需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消费实现。购买到的产品送货上门,如有不满可沟通退货。这些都满足了大学生经济实惠的心理。物流是网络交易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合理化、现代化的物流能够促进网络交易的顺利进行。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
网络购物的基本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购买前包括五个阶段:潜在需求的唤醒———收集信息———购买方式选择———购买商家选择———购买产品选择。购买中包括两个阶段:支付方式选择———等待接受产品。购买后包括两阶段:售后服务———售后评价。购物前分析:网络营销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诱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主要表现在:网上商店的网站的特色风格、产品的个性化设计、网络广告的独特创新、亲朋好友及网络好友的推荐等。消费者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有两方面: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内部信息渠道主要包括:消费的实际经验教训、个人对市场的观察研究、个人消费活动的记忆及使用同种产品的感受。外部渠道:亲朋好友的推荐、网络广告、大众媒体推动等。比较选择主要是:通过衡量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来选择是传统购物方式还是网络购物方式;比较商家的价格、信誉、售后服务等,选择可靠的商家;通过商品的描述、图片展示、质量评价等来确定产品。购物中分析:网上支付手段有货到付款、支付宝、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通过比较风险的大小,消费者选择可靠、可信的支付方式。等待产品的过程也是商家下达产品的订单、物流配送、接受产品的过程。配送的过程有可能出现货物损坏、丢失等现象,也影响消费者对网络购物的满意程度。购买后分析:当消费者接受产品后,一旦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物流问题、退换产品等,商家要及时与消费者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消费者使用完商品后,会对产品做出客观评价———满意或不满意。满意的情况下会重复购买,做出好的评价,向周围好友推荐,对商家产生正面的影响。相反,不满意会做出不满评价,对商家产生负面影响。
三、营销策略
影响当今大学生网络购物行为主要的因素是:价格、质量和便捷性。为此商家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商家要保持与顾客沟通,倾听顾客需求,并及时满足他们的需求。
商家通过服务热线、在线QQ或旺旺等方式,实现一对一、双向的沟通,商家才能了解到消费者的个性化的需求,进行产品个性化设计、完善产品和服务、解决购买中存在的问题。商家应完善退货制度:制定完整明确的退货程序;规定出现什么情况时可退货,费用谁来承担;退货时间及时。此外,消费者担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产品维修。商家应履行自己的承诺,实现“三包”或免费维修。如想进一步方便消费者,可设立全国联保。
2.在客户投诉的问题当中,物流配送问题占75%。
商家应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利用第三方经营优势开展网络业务。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可以自建配送体系。
3.施行体验营销。
[关键词]弗洛姆;消费异化;资本增殖;价值缺位;生态文明;生态消费
[中图分类号]B15[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2.04.004
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原籍德国,曾执教于法兰克福大学,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它使人向非人化方向发展,人与物、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都被异化,因而是病态的消费异化的社会。学界对弗洛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弗洛姆与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关系、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分析和社会改造理论及人道主义与人学思想等方面,但都没有对弗洛姆异化理论的具体内容及成因作系统探讨,也较少涉及它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问题。本文拟在分析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探讨弗洛姆异化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弗洛姆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
总体上,弗洛姆认为,人类有“自我保存的需求”和“生存的需求”,人性是一种潜能、创造性和理性,对自由、幸福的欲求是人的天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模式。如果一个人按照人性的特性和规律去充分发展,他就可以达到精神的健康;如果一个社会以符合人性的、满足真正的个人需要为基准,它就是健全的社会。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不健全的社会,它以人的病态化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人的异化。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对资本主义造成人的病态化及消费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弗洛姆认为异化主要是心理学问题,是一种心理体验。所谓“异化”,就是一种认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看做一个陌生人”[1](P106)。弗洛姆认为,在现代社会,异化几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人与他们的工作、与他所消费的物品、与他的国家、与他的同胞,以及与他自身的关系中”[1](P109),消费异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已经在物质上进入了富裕社会,但人被异化的范围也更广泛了,已经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手段,但消费的这一功能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了,消费被赋予了其他意义——一方面,它成为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消费异化使消费的主体、客体和消费行为都发生了异化。
1.人所创造的世界成了人的主宰者
弗洛姆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然而人却感觉不到自己是一个创造者,反而成为自己创造出来的世界的奴隶。人所释放出来的力量越强大,人就越感到作为一个人的渺小和无能。在劳动分工越来越细、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组织越来越庞大的工业社会中,人所创造的世界没有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和确证,人所生产出来的消费品也没有成为人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必需用品,它们反而成为人的偶像和控制人、奴役人的上帝,物欲驱使使得生产者成为消费行为实现自己的必需手段,人不过是消费得以实现和持续的环节,人对物的消费异化为物对人的消费,消费异化成为社会存在的重要特征。“人所创造的世界却成了人的主宰者。在它面前,人俯首帖耳。他竭尽全力地安抚它,巴结它。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成果反过来成了他的上帝。”[2](P159)
2.商品使用价值被遮蔽
在消费社会里,商品的炫耀价值走向前台,商品的使用价值越来越微不足道。当一个人说到“300万美元的物品”的时候,主要关心的并不是它的用处、外观或具体特征,而是在说它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能用金钱数量形式来表达其交换价值的品质。弗洛姆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代表了一种抽象形式的劳动和努力,它不必是“我”的劳动和“我”的努力,因为“我”能通过继承或欺诈或运气或其他方式得到它。“如果我有钱,我就能够得到一张精美的油画,即使我可能没有一点艺术鉴赏力;我能买到最好的留声机,即使我毫无音乐感。”[1](P115)在消费社会里,商品的使用价值被遮蔽,商品的价值被异化,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
征文题目:
1.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商务领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3.如何统筹对外开放与国内发展
4.如何转变贸易增长方式
5.进口的作用与我国的进口战略
6.加工贸易的作用与升级
7.如何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
8.外商投资的独资化问题研究
9.如何规避跨国公司的转移定价行为
10.如何进一步发挥外资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作用
11.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12.实施“走出去”战略对我国与东道国的影响和对策
13.我国境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战略研究
14.西部大开发中的对外开放问题
15.中部倔起中的对外开放问题
16.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对外开放问题
17.沿海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如何上层次上水平
18.西部大开发中的商务对策
19.中部倔起中的商务对策
20.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商务对策
21.如何实现内外贸一体化
22.拉动国内消费的主要对策
23.我国消费率低的原因与对策
24.我国流通现代化研究
25.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26.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7.我国和平发展过程中对外经济关系的协调
28.中关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性研究
29.中日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性研究
30.中欧经贸关系的相互依赖性研究
31.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关系的协调
32.多哈回合谈判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时间安排:
8月10日―10月30日,就所拟题目在全国范围内征集论文。
11月1日―11月10日,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选。
11月15日―16日(暂定),在北京举行优秀论文颁奖仪式与研讨交流活动。
征文时间:
征文截稿日期为2005年10月30日,以寄出邮戳日期为准,过期无效。
论文关键词:消费需求,发展方式,转变
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和巩固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有的作用,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消费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已经充分论证了的。
1.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一是通过消费过程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消灭,使生产过程得以最终实现,“因为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二是消费为生产创造出动力,因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从马克思的论述可以看出,生产不能脱离消费而存在,没有足够的消费需求,生产难以持续下去,消费需求是生产发展的“第一个限制”因素。
恩格斯在谈到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时也曾指出,积累是最进步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积累和投资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处于“贫穷的恶性循环”中的国家,投资会成为冲出这种恶性循环的手段。问题在于,投资需求属于生产消费,是为最终生活消费服务的。积累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没有最终的生活消费,再多的生产投资都是无效的。在人类社会的低水平或供给不足发展阶段转变,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处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在人类社会的较高水平或需求不足发展阶段,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越来越明显论文怎么写。
2.国内外经济发展实践充分证明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三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消费需求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这已为各国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1979-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贡献率为77.4%,与之相比,我国的年均消费贡献率只有57.4%,消费的贡献明显小于其他国家。尽管我国消费贡献率明显偏低,但仍然超过投资贡献率和出口贡献率之和,是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这表明,一般情况下,世界各国都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支撑经济增长,而投资需求的作用则是第二位的。
3.扩大消费需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之一。把消费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位的要素,就是要纠正我们过去主要注重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忽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的片面做法。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来拉动,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观念的问题。归根到底,只有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才能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投资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是由消费需求派生出来的。离开消费需求的有效支撑,投资不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只有把投资建立在消费需求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投资拉动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率不仅明显偏高,而且,在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国民经济增长对投资拉动和出口拉动的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1.投资率明显偏高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投资率为22.1%,且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8年的24.2%下降为2005年的21%。而同期,我国的年均投资率为38.9%,且呈不断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38.2%上升到2005年为42.7%,相当于世界平均投资率的两倍。2009年,我国的投资率更是高达47.7%。
2.消费率严重偏低
1978-2005年,全球的年均消费率为77.6%,且呈上升之势,从1978年的75.6%上升为2005年的78.8%。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率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的,从1978年62.1%下降到2009年的48%转变,下降近14个百分点,与世界平均消费率相比相去甚远。
3.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怪圈
由于消费需求增长乏力,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偏弱,加之宏观政策的诱导,20世纪90年代以来,投资和出口越来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手段。2001-2009年,我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3.2%。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家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后,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投资拉动。2009年,我国投资贡献率达到了惊人的95.2%。投资成了事实上的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4.投资拉动型增长制约了发展方式转变
投资的过快增长以及日益深化的投资依赖,一方面造成严重的生产能力低水平过剩,产业结构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还导致投资效率持续下降,投资效果系数大打折扣,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膨胀,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陷于投资拉动的恶性循环,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难以转变。
三、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要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城乡居民创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
1.确立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观念
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系,根本转变以生产为目的、消费为生产服务的观念,真正确立以消费为目的、生产为消费服务理念,彻底克服重积累、轻消费,片面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倾向。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和动力,构建投资和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体系,真正体现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以改善民生为目标的发展的目的性论文怎么写。
2.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把好银行贷款关,严格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把好土地和项目审批关,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和投资规模,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一个着力点,在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抓紧制定和完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树立科学消费观,促进可持续消费,积极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消费规模的扩大,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协调拉动。
3.实施以富民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是改变我国消费率过低、促进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客观需要。从居民收入的增长率看,除个别年份外,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都普遍滞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从与国际水平的比较看,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我们要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切实改变工资收入偏低的状况,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4.努力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我们应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十七大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积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是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使劳动报酬成为大多数劳动者最可靠的生活保障来源;二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三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转变,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四是扩大转移支付,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
5.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利用社会保障机制调节消费需求。一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解除百姓的后顾之忧;二是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特别是提高城乡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在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和完善城市“低保”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四是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为农村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和医疗保障,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非均衡发展的态势。
6.创造有利于扩大消费的政策体制环境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前提。为此,必须深化消费领域的改革,优化消费环境。一是加快清理和修订不利于消费扩大和结构升级的法律法规,完善消费信贷政策,进一步扩大信贷消费的规模和领域;二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财政对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投资,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三是加大市场秩序的整顿和规范力度,努力为城乡居民创造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四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物价,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推动消费结构升级。
总之,只有不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由片面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成为而且必须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
参考文献:
1.陈文通.科学发展观新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云川.消费需求的宏观调控[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马晓河.当前中国经济是投资偏热、消费偏冷[J].经济前沿.2004,(1).
4.马凯.科学的发展观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求是.2004,(7).
内容摘要:理论上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基于我国1999-2011年间面板数据,论文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进而得出二者在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效应差异。全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互动关系并不成立;从区域效应上看,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在中部地区不成立,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仅在中部地区成立。最后,文章指出应努力推进两者良性互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江苏省社科研究应用精品课题“推动公共支出转型增强经济增长消费驱动力—以江苏省为例的研究”(编号: 12SYC-100)资助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与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3605.6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65731.3亿元,增长了约128倍;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增长了约63倍。经济发展带来了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收入水平的提升则增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由1978年的311.2元增长到2011年的15161元,增长了近50倍。在消费结构方面,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0.575下降到2011年的0.363,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减少其基本消费支出,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劳动力)的布局会由一、二、三产业向三、二、一产业转移。产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1980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分别是30.2%、48.2%和21.6%,2011年我国一、二、三产业分布情况变为10.0%、46.6%和43.4%。我国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在持续升级。
理论上,“恩格尔定律”同“配第-克拉克法则”存在相互推动的内在联系,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文启湘等(2005)、吴定玉等(2007)和周辉(2012)分别以河南省、湖南省和上海市为例,研究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提出消费结构要与产业结构相协调的观点。庄燕君(2005) 基于区域层面实证检验了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消费结构的关系。邬德政(2008)则运用协整检验实证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考虑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不同,再加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城乡差异性和地区差异性(孟范昆等,2012)。由此,本文采用城镇样本,基于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考察两者的协调发展问题,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模型、变量与数据说明
(一)计量模型
面板数据模型一般形式为:
(1)
i为省区标志,t为时期标志。本文建立如下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面板数据模型:
模型一: (2)
模型二: (3)
其中,α、β、Γ、φ、ν、λ均为待估系数,模型一可以分析产业结构(IR)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模型二则可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CR)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要使理论上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关系成立,则相关系数 和 应为负值。
(二)变量与数据说明
样本数据包括31个省市。基于数据完整性的考虑,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0-2012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使用的是相对量指标,并不需要剔除价格的影响。具体指标选取如下:
产业结构指标(IR):衡量产业结构升级的程度可以用第二产业增加值/GDP、第三产业增加值/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GDP这些指标,本文选用产业结构升级程度的指标为当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之和/GDP,其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层次越高。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指标(CR):恩格尔系数是其通用的指标,本文选择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衡量居民消费结构,其值越小,说明消费结构层次越高。
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为确保估计有效性,避免伪回归现象,首先需要对各面板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的是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由于各原始变量均存在时间趋势,故采用含截距和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对一阶差分后序列则采用含截距的检验方式,滞后期数根据SC准则自动选取。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检验结果表明,对于消费结构LLC、IPS、ADF和PP四种检验方法均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对于产业结构IPS检验未拒绝其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对其变量一阶差分后则显著地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CR和IR满足I(1)。
(二)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数据满足I(1),需要进一步判别变量间协整关系是否存在。本文采用Pedroni的7个统计量和Kao的ADF统计量进行判断(见表2)。根据Pedroni的检验方法,群rho未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的原假设,面板rho等其他的统计量都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根据Kao面板协整检方法,ADF统计量显著地拒绝没有面板协整关系原假设。综合分析后本文认为城镇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
(三)回归结果
由于本文侧重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的区域差异,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性相对较小,回归模型选用变截距模型。为减少或消除截面异方差的影响,本文估计时采用截面加权法。表3和表4的Ad-R2和A-D值显示,各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较好,都通过整体性检验。
从表3的估计结果可知,基于全国样本,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且系数值为负,表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从东、中、西部的样本来看,中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东部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著推动产业结构的发展,相关系数分别约为-0.02和-0.06,东部地区的影响相对较弱。从表4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全国样本,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影响的系数并未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并无显著推动作用。从东、中、西部的样本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推动作用不显著,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相关系数约为-0.11。
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一, 理论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推动关系并不成立,需要构建起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间的互动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近年来,我国城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转向追求生活质量。总体上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相应地刺激或限制相关行业的发展,进而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由于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升级相对缓慢,产业结构升级对城镇居民总体上并没有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进而促进其消费结构攀升。
第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关系,需要考虑两者关系的区域差异。实证研究表明,东、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地推动产业结构攀升,而产业结构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地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攀升,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由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间关系存在区域差异性,构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和谐关系应依据区域性差异有所偏重。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次高”经济增长阶段,尽管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时期内为中国保持“次高”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我国产业结构将持续攀升,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将持续得到提升。因此,应努力按照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按照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模式引导城镇居民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文启湘等.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和谐:和谐性及其测度[J].中国工业经济,2005(8)
2.吴定玉等.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消费经济,2007(5)
3.周辉.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3)
4.庄燕君.区域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关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
5.邬德政.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相关性分析[J].学术论坛,2008(4)
6.孟范昆等.消费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升级互动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2(32)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