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营销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开放,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可靠保证。循环经济模式对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和营销创新来说,是一种经营行为的新要求、新模式。而循环经济框架下山区农业企业的营销创新,不仅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且还是推动山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循环经济的涵义及主要特征
(一)循环经济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布尔丁(Ken-neth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线性增加来发展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通过循环利用生产物资,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垃圾等污染物的产生,其宗旨是在健康的环境下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是在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下,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客观规律、探索经济规律的产物。它倡导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这样一种废弃物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
20世纪90年代,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污染控制逐步成为发达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步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产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国务院2005年7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我国在多个层次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循环经济正以一种崭新的态势,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种新技术作为支持和需要相关法律规章作为保障,还需要营销创新这个动力源。
(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首先是科学的发展观,它强调任何经济活动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承受能力之内,才有可能实现持续性发展。打破了过去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观。其次是超前的科技观,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人类在应用科学技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充分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修复能力,所倡导的技术载体就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次是务实的生产观,即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节约资源,采用循环使用资源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它将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的闭环式流程。使有限的资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最后是系统的整体观,要求人类以整体的观念研究人、自然资源、科技这个大系统内在的经济规律,包括价值、消费等,它把环境、资源、产品、价值、消费、科技、发展等有机地系统地联结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循环、可再生的生态链。
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水土流失严重且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山地占陆地总面积的70%,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80%为丘陵山地。山地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生物资源、水资源等,但山地坡度高的高寒气候不利于农业开发;一些山地土层贫瘠,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态失衡;缺乏循环经济意识,低层次的、粗放式的无序垦殖、过度放牧、过度猎捕、化肥农药等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山区农业经济可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养分下降。据《浙江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与对策》中的研究显示:1995年该省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4.3%,比1985年扩大590km2,年土壤流失量>6000万t,损失土壤N、P、K近120万t。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了6倍,而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几十倍,这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因资源短缺而面临不可持续的危险。
(二)区域弱势使经济发展缓慢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山区交通密度低,人文环境相对较差,科学技术力量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人们的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其生产模式往往是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农产品的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经作物大路货多,精品少且产业化低,新农业技术、新品种、新管理模式推广、扩散缓慢,营销创新意识低,综合经营差,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滞后,经济发展缓慢,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
(三)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国农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精神指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如一些山区农业的果—粮、果-草-牧结合的复合生态模式;江苏丘陵区的庭院生态型模式(鸡粪喂猪、猪粪沼气、沼渣沼液肥田);浙江丽水“山顶树、山腰果、果间鸡、山脚稻”立体生态护理模式以及种养结合的“种草-养鸡-鸡粪肥园”、“稻田养鱼”等生态良性循环小系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效益。又如浙田的“稻田养鱼”于2005年被正式确定为首批4个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之一,引来了国内外游客观赏,获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赢。实践证明,循环经济对山区农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循环经济框架下的营销创新
(一)市场营销与营销创新
市场营销是个人或组织通过创造和交换产品与价值以获得自身需要的一种社会过程。营销活动既实施于流通领域,又不限于流通领域,真正的营销是以市场为起点,上延到生产领域,下延到消费领域。市场营销对于山区农业经济而言,是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市场营销侧重于商品推销的销售观念,已愈来愈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的市场营销,其实质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营销创新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结合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果的创造性活动。营销创新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山区农业的营销创新
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促使山区农业的资源循环利用,节能减耗,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是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无公害,市场竞争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市场营销在循环经济模式的策划、布局、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具有导向作用,营销创新则是开拓、发展市场的先锋,是适应或领导消费者需求,以新制胜、以质量制胜,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并促进山区农业循环经济与环境良性发展的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
营销观念创新。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各部门有效的组合与顾客满意及企业长期盈利的整合。观念的形成是由多种感知汇集而成的,观念一旦形成后,要想使其转变比树立一种观念要难得多。因此,要持续发展山区农业经济,必须树立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观念。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战略作为其经营理念,以绿色文化作为其价值观,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一种战略。所谓生态营销观念指的是企业如同有机体一样,要同它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问题。在国际市场上,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产品和服务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和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把贸易与环境问题结合起来制定相关政策,构筑“绿色壁垒”,“绿色”食品的价格一般要比同类食品高出40%~100%,在日本则有超过90%的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感兴趣。在我国国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生产无公害优质农产品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保证人类健康的需要,是提高整体社会效益、生产者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出口竞争力的需要。同时,加强公众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山区农业循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绿色营销和生态营销的实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是促使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并顺应国际贸易新趋势的必然选择。
营销服务创新。山区农业生产经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等诸多因素制约,其经济发展具有不确定性。而农产品加工,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的严重滞后则是制约山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动,迫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信息是山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搞好营销调查研究,正确作出市场预测,则是营销服务创新的根本。营销服务创新还要遵循两个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原则;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为支撑点的原则。在营销策划服务中,要根据物种特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多层经营。打造山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开发优质、安全、无公害的农产品,并不断改良农产品的品种,提高优质率,保证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不断换代升级。建立生态园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农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创建无公害名牌产品,创立网络营销平台,不断增强营销后劲。
营销管理创新。进行营销创新的前提就是科技创新和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各个环节必须遵循生态技术规范,同时重视市场、农产品、营销策略、营销组合的创新。比如在循环模式设计阶段,广泛采用绿色设计技术,如减量化设计、可回收设计等;在实施阶段,对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指标、包装、保鲜、运输、储藏、销售等实施严格监控,确保绿色食品的整体产品质量,并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在消费阶段,发挥品牌效应,倡导绿色消费,使循环型消费成为主流的消费方式;在处置阶段,基本消灭废弃物,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回收再利用,对确实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最适当的处置。还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使营销网络向系统化、规范化、全球化发展。并通过注册商标、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对农产品依法实施统一、规范的管理,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桂兰.发展循环经济—给地球疗伤[J].生态经济,2006(1)
2.张霞.以“循环经济”理念打造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J].北京农业,200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各国的创新模式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对资源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速度成为市场中竞争的关键。经济全球化同时也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日益增强。需要企业间展开合作,实现在更高层面上的优化资源配置,获得互补资源和新技术,提高创新速度和创新能力。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行业也进入到了新阶段,既面临着强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经济竞争全球化的挑战。跨国公司入主我国农机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投资力度,丰富了我国农机的品类。但与此同时,也造成农业机械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农业机械化生产综合成本增加,大型高端设备市场,几乎都被外资公司垄断。而中国农机工业缺少原创和核心技术,重要产品和工艺技术来源几乎全部依靠引进。为了获取竞争优势,我国农业装备行业迫切需要整合资源来提高竞争力,抢占市场先机,通过技术溢出来带动联盟成员乃至整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分析联盟的创新效应对于构建适宜的联盟管理模式及有效的合作机制、政府政策等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1.产学研联盟的创新效应
产学研联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企业联盟的创新效应上,具体表现为:聚合效应、学习效应、集群效应、社会资本效应。[1]
1.1产学研联盟的聚合效应
聚合效应最初的意义是指企业和产品的名牌效应,不仅可获得较高的利益,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利用品牌资本不断聚集生产成本,(信息、技术、资金、人才等),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果。产学研联盟的聚合效应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通过组建技术联盟可以突破创新阀值、分担成本和风险实现技术创新中的规模经济。[2]
创新中的阀值效应是指当企业的研发成员和投入超过一个阀值时,才能产生创新成果,因为技术创新与其他活动一样,都需要一定的初始规模。只有当创新投入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有产出。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益高度化和大规模化,研究开发所需投入越来越多,技术融合学科交叉十分普遍,因此技术创新门槛增高,仅仅凭单个企业或者研究机构的力量已经无法驾驭。而且目前国内农机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原始创新匮乏、产业集中度低,最大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国际大企业1/10。通过技术联盟来寻求合作及协同效应来聚合联盟成员的资源、技术、人力等资源则有效地帮助了企业突破了阀值效应和原始规模的限制,降低了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大量中小企业组成合作联盟,共同学习新技术,对区域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到了推荐作用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对于技术创新成本来说,达到一定规模的研发活动才有更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实现更多的技术创新产出,因为研究开发同样存在着固定成本的特性,其中包括仪器、设备、调研、劳务费等投资,只有通过实现更多的技术成果降低其中分摊的固定成本。1976年至1979年,日本政府支持富士通、日立、三菱机电、日本电气和东芝五家主要的日本半导体公司组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合作产业联盟(VLSI CONSORTIUM),合作研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生产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风险,帮助日本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技术赶超。[3]
技术联盟同时也有效地实现专业化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资源得到专业化得有效资源配置,使得单个企业在局部获取专业化优势而在联盟整体上实现最大化规模优势。促进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在企业、高校及科技机构之间进行有效配置,各自实现外部技术资源的内部化。[4]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技术研究成本日益增大,创新速度越来越重要,研究开发所取得的成果在水平或者速度上落后于其他企业,就会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时间上的落后和商业应用过程的换位意味着创新企业不仅仅难以获取由技术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甚至难以收回技术投资成本,增大了创新活动的风险性。1996年惠普公司的资料表明:如果一项产品开发过程历时五年,则每耽误半年,利润会减少50%,更有力的说明了速度已经成为现代激烈竞争中保持企业优势的重要来源。大型企业通过联盟活动,弥补了其投资及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强化其竞争优势。另外,通过联盟这种组织形式也降低了交易费用,减少了成本,降低了投入风险。
1.2技术联盟的学习效应
学习型组织论认为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企业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谋求竞争优势,打造为学习型组织,把学习做为产业合作的重要内容。研发合作产业联盟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合作方式具有共同学习的特性。哈梅尔认为对于一个想开发并增强内部专门技能以提供竞争优势的公司来说,学习的目的是首要需要关注的。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已经代替成本和质量成为企业发展首要因素。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更需要进行协作,将各种分散的技术、管理优势组合成各种新的、更强大的优势。企业之间通过组建技术联盟,使得企业可以在技术创新中实现互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分工日益向专业化,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强化竞争优势需要融合不同企业的专长,通过建立技术联盟,企业可以在不同领域、行业的技术知识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农业工程学科领域创新为例,其中精准农业装备分支需要结合农业土壤、植保、自动控制、机械等不同专业的知识。农业工程装备研究对象多种多样,比如在生物质新能源装备领域与生物学、化工等结合紧密。通过不同专业分工的联盟成员的团结协作,不仅仅可以更好地进行专业知识资源的整合,还可以在组织学习中学习联盟伙伴的隐性经验型知识。通过技术联盟的合作还可以及时跟踪世界技术的发展动态,增强组织学习能力,为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过程提供新思想、技术。增强相互信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1.3技术联盟的集群效应
集群效应起源于外部性。当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经济性。企业集群中的外部经济性就是德国经济学家所称的“集聚经济效应”。联盟的集群效应是指由于企业技术联盟的形成,使进入联盟的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这种集群效应不仅表现为单个创新企业的能力提高,投入和风险的减少,联盟中的技术创新总体上投入产出效率也提高。
由于技术溢出性的存在,市场竞争结果并不能达到社会经济整体利益最优状态,而产学研合作联盟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使技术创新的外部问题“内部化”,把对于单个企业看来是外部问题的产业共性问题转化为内部问题,来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联盟成员之间通过组建技术联盟,进行合作研发,共同承担成本,降低风险,资源互补,最后共享技术创新成果。在技术联盟内部成员必须承担相应的技术创新投入,贡献自己自身的技术分工优势,享受创新成果必须付出相应的劳动,激励了联盟成员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美日半导体竞争为例,由于半导体研发投入风险高、外部性强,单个企业不愿冒险进行大规模投入。而美日结成研发合作联盟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大大提高了创新效应。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通过对交易费用的深入研究分析发现,交易费用中很大一部分源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而且技术联盟削减了重复性的工作,消除了企业个体在合作研发中相互不信任而出现的机会成本,消除了合同交易必然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高交易成本,提高了联盟的创新能力。
1.4技术联盟的社会效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求企业在创新活动中能快速高效的进行知识的创造、转移和使用。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加快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知识交流,更要注重企业与外部环境构建更为密切的联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强与政府间的合作,即技术联盟的社会资本促进效应。
社会资本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这种个人与组织的他人之间的联系可以带来未来的收益,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新经济学的社会资本理论则认为,当各行为主体以一种信任、合作的精神将其特有的技术和拥有的各种资源结合起来以后,也能极大地提高要素的生产率,社会资本也是一种资源,在技术创新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组织网络能够实现合作协同效应,社会资本的“存量”就会不断增加,从而提高技术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2]
联盟企业与外部社会资本联系既包括与企业价值链上的供应商的联系,也包括与竞争对手的联系、产学研合作中与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的联系。企业了解竞争对手的创新方向、研究开况,从而能够在对手经过技术获得巨大竞争优势之前掌握相似的技术,获得相应的科学技术。与供应商建立友好、频繁的联系能够有效地提高技术创建速度,缩短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并且由助于更富弹性的产品开发流程。政府也应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并促进企业和科研机构大学的合作。
英国学者库克与1992年提出区域创新系统(RIS)的概念,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支持创新的区域性组织体系。研发合作联盟建立了企业间、产学研间的网络关系,促进知识成产部门和知识运用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快知识转换速度;加强企业间的学习合作关系。政府与其他创新主体的联系,让政府的干预与市场规律保持一致,对区域创新促进作用显著。
2 针对联盟创新效应的联盟管理启示
坎特维尔认为企业之所以进行技术联盟会促进技术溢出的最根本动机是人们把联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其技术竞争力的手段。[5]促进技术联盟创新效益的扩散,是联盟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而联盟的管理政策和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学习氛围等都是影响企业创新效应的重要因此。因此,本文研究针对联盟创新效应提出的联盟管理和对策建议,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提供有利基础。
首先,在联盟组织层面上要增强人员交流和企业交流。上文提出,联盟的集群效应体现在联盟成员之间共同承担成本,降低风险,资源互补,通过消除成员之间的不信任和不确定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联盟内部成员的交流,不仅仅能够增强联盟成员的信任感,更增强相互了解,还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互补,有利于企业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人员,通过联盟合作中学习到新技能以及思维方式,有利于创新,突出了联盟创新的学习效应。
其次,增强联盟成员间的联系有助于技术在行业间的扩散,获得信息、技术资源上的优势,企业在与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中增强了学习效应,在企业与行业间供应商或者客户发生联系时,供应商得到的创新技能并未通过交易价格中完全体现出来,这就导致联盟创新的技术在行业间蔓延,使得行业间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日前,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服务现场推进会在四川省绵阳市召开。“各地供销合作社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工作,将其纳入本地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力争取得更大实效。”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骆琳就当前农资企业如何面对新的形势,进一步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以及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骆琳认为,近年来供销合作社系统农资企业认真贯彻中发〔2015〕11号文件精神和总社有关部署,创新经营服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地在发挥农资流通网络优势,建设特色农资产品生产基地;依托农资企业,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基层社;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新型庄稼医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资物联网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创造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农资企业长期扎根农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已成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生力军,成为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排头兵。
骆琳说,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服务,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是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内在要求,是适应农资行业企业面临严峻形势的迫切要求。进一步推进农资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经营服务,也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骆琳强调,各地供销合作社和农资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1号文件精神和总社有关部署,坚持发展新理念,坚持为农服务宗旨,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农资企业创新经营服务工作取得更大实效。要着力拓展经营服务领域,开展规模化、全程化、综合;着力推进农资物联网和智慧农资建设,提升农资流通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农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高效、环保、新型农资产品的供应服务;着力完善现代农资流通网络体系,优化农资网络布局和运营管理;着力加大新型庄稼医院建设力度,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着力创新农资企业体制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会前,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会见了骆琳一行。会上,与会人员现场参观了绵阳市盐亭县供销社为农服务中心、盐亭县供销社穗丰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托管园区和四川美丰绵阳循环经济产业工业园。四川省供销合作社、黑龙江倍丰农资集团、江苏苏农农资集团、浙农控股集团、安徽辉隆农资集团、广东天禾农资、新疆农资集团、烟台市农资总公司和中国农资集团等单位在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
全国总社合作指导部、农资局、四川省供销合作社主要负责同志,各省(区、市)供销合作社农资业务负责同志和农资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周末在好友的安排下,我参加了台湾南部云林县莿桐农会与幸福果食举办的农村创意活动,让我改变了对农会传统与保守的印象,见识到了属于农村的新创意与活力,更见识到了在传统的农业中,颠覆了传统的营销模式。
当天农村创意活动是从游客练习开铁牛车(耕耘机)开始,这个原本是农夫的辛苦工作,在创新的营销策略精心安排下,成了都市游客的趣味游戏。来自都市的游客们,不仅兴高采烈地排队从事农夫工作,而且迫不及待地以智慧手机拍照留念。而等同于五星级酒店(甚至更贵)的每人收费新台币1600元(约合人民币350元)的自助餐,用餐地点不仅不在装潢华丽的星级酒店,而是在已收割完的稻田中央,这里没有上百道佳肴,只有十几种地道的农村美食。虽然坐在没有空调的稻田中央,但这群都市游客有了另一个角度与另一种心情,来体验农村傍晚的夕阳与徐徐的晚风。更特别的是,为了让大家更贴近大地,主办单位要求每位客人必须赤脚走进稻田中央,才能享受农村美食。种种创意的安排,让游客有着与在五星级酒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整个活动下来,没见到任何人抱怨菜量不足或没有空调,游客陶醉在自然的农村气氛中。
从事营销工作多年,对这些创意当然不陌生,但在保守与传统的农村见识到,却让我非常好奇。但在与主办单位莿桐农会总干事张钰萱小姐深谈后,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传统农村也能开展创新营销活动。张钰萱总干事本人的外表就颠覆了传统农会总干事的形象,亮丽的外型,时髦的衣着,加上高筒马靴——这原本属于都会现代女性的装扮,出现在莿桐农村,而且张钰萱还主导了当地的创意农业。原本从事建筑业的张钰萱总干事,因为不舍父亲对当地的执着与付出,与自己内心对故乡的赤子情愫,再加上想帮助弱势农民的“侠女”性格,让这位都市时髦女性,放弃自己的兴趣与高收入,返乡从事一般人认为的传统农业工作。
“跨域”常是颠覆传统与创新的重要因子。张钰萱总干事“跨域”,成功地颠覆了农业的传统,领导莿桐农会全面实施创新的营销策略。例如,让传统的稻米产业借由“说稻作稻”的稻田彩绘,不仅营销当地的稻米品牌,更推广当地的观光业。而位居全台湾之冠的蒜头产量,创造出了“莿桐说的蒜”品牌,让蒜头不只是佐料,也能成为装置艺术的元素。而高质量的季节限定与高甜度的杨桃水果,更是帮助当地农民提高了杨桃售价达2倍以上。在这个台湾南部乡村的莿桐农会,我看到了类似成功品牌公司的用心与创新营销策略运用。
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依托特色资源条件和良好发展政策,2017年天津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直接从业人员3.2 万人,受益人口28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0多亿元,同比增长18%。可以看出休闲农业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和农村经济发展。本研究选取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的32家天津市休闲农业代表性经营主体为典型案例,涵盖天津市内10个有农区,包括休闲农庄、农业园区、休闲农业村等不同类型,覆盖面较广。他们作为休闲农业创新创业行为的组织实施者,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的情况。因此本研究从休闲农业经营情况、产业发展现状、新业态发展、经营者需求等方面,设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包含25个问题,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其创新创业的行为和诉求进行分析,并对整体成效进行评估,以期对天津市休闲农业转型提升提供指导。
2 结果与分析
2.1 创新创业行为分析
2.1.1 商业模式 (1)营销手段。目前,天津市休闲农业正在不断地依托互联网建立并改进自身的营销体系,增强对销售渠道的控制。但是可以看出传统媒体营销仍占据较大的比例,有22家采取了该方式;与之不相上下的是自由网站营销,占据了21家;依托旅行社营销的有12家,实现了“农业+旅游”的结合,同时也依托旅行社扩大了客源市场;仅有10家采用微信微博营销,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介入该领域。
(2)电商合作。随着互联网经济席卷全球,大部分企业均通过自建或者第三方的电子商务平台直接面向消费者提品和服务,互联网+休闲农业已经成为趋势。目前调研企业中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的有14家,9家委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7家未与电商平台合作,2家未提供答案。
(3)创新创业孵化器。依托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所搭建的沟通平台,在对休闲农业企业进行走访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企业已成立或者准备成立创新创业中心作为孵化器(齐心庄园、牛顿庄园),邀请不同行业的新型经营主体进驻,提高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增长创新创业经验,助力乡村振兴。
2.1.2 产业技术 (1)主要经营产品。目前,休闲农庄主要的经营产品是传统的农副产品、餐饮住宿和采摘垂钓,同质性较强,而这仅是初级的产品开发,尚未凸显出附加值;而开展运动健身娱乐项目的有12家,相对较少。
(2)产业链延伸。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仅停留在初级生产阶段,没有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体系,16家企业尚未涉及任何形式的加工,主要出售初级农产品;其余16家企业仅涉及到初步加工,尚未有精深加工。这也说明了没有精深加工的产品做支撑,无法满足游客求精、求新的需求,注定了目前休闲农业企业的盈利困境。
(3)研发、营销团队。休闲农业经营者要生产出高附加值的名优特新产品,就必须以现代高新科技为支撑。据调查,目前的休闲农业企业大都选择与相关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来提升科技竞争力。目前自有研发团队的12家,自有营销团队的21家,外包研发及营销2家,无研发及营销团队的3家。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研发实力还是相对较弱,目前一般采用技术员指导模式;相对而言营销团队的比例较高,营销意识已基本建立。
2.1.3 创意设计 (1)节庆活动举办情况。周期性举办节庆活动可以给企业聚集大量人气。据统计,每月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5家,每个季度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8家,每年举办2~3次节庆活动的有14家,每年举办1次节庆活动的有3家,从未举办的1家,还有1家未提供答案。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都将举办活动作为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大部分节庆活动是结合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所举办的采摘、观光等节庆活动,结合自身经营,常态化、周期性、有新意、可参与的节庆活动仍较少。
(2)品牌建设情况。品牌是提升附加值的重要路径,通过融入创意设计,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产品知名度和吸引力。目前大部分企业均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仅有5家没有品牌,其他企业均有1~2个注册商标,为提升附加值提供了基础。但在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含金量上工作力度不足,导致尽管有品牌,但却无人知的情况。
(3)体验活动设计。目前各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满足消费者休闲体验的需求。调查的企业中农事体验类活动最多,涉及到27家,包括垂钓采摘等;15家观赏游览类;13家美食品鉴类;12家科技教育类;11家亲子互动类;8家运动健身类;7家会展购物类;6家文化艺术类。可以看出开展运动健身类、会展购物类和文化艺术类的较少,而这三类恰是能提升园区品味,实现企业盈利的关键所在。
2.2 创新创业诉求分析
从调研企业对创新创业诉求分析可以看出,有28家迫切需要政府进行资金补贴,20家需要土地政策,20家需要培训等公共服务,14家需要宣传推广,11家需要经营指导,6家需要市场信息。
2.2.1 资金需求 几乎所有的经营主体都迫切需要资金补贴,这也普遍反映出休闲农业企业的经营困境。休闲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大,企业对政府资金扶持需求的依赖性和迫切性较强,但政府的资金补贴只能是锦上添花,一方面政府资金有限,从天津市农委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往年立项情况可知,企业获得的政府扶持资金在50万~100万之间,对企业整体经营状况改善较为有限;二是政府资金的使用有着较多的限制与要求,同时审核较为严格,对企业而言使用资金成本较高。
2.2.2 政策需求 可以看出幾乎所有的园区和企业都面临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32家单位中建设用地不足的有27家,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痛点与瓶颈。但休闲农业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到相应的休闲娱乐配套设施,需要相应的建设用地作为活动开展基础,但建设用地政策上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根据数据分析结果,32家经营主体中,需要0.2~0.3 hm2建设用地的2家,0.3~0.6 hm2建设用地的6家,0.6 hm2以上建设用地的24家。然而很少有园区或者农庄有建设用地指标,大部分采取擦边球的形式。目前在大棚房整治背景下,出于保护耕地红线的政策因素,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惨淡,损失惨重,因此,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规范行业发展。
2.2.3 公共服务需求 尽管被调查者对培训的需求比较迫切,但在实际上,政府提供的培训服务却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2014—2017年,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多次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希望帮助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但休闲农业企业并未表现出积极性:一方面是由于参加培训并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培训的内容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由此造成参加从业培训的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并非特别高,达不到预期培训效果。
2.2.4 市场经营需求 由于目前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大部分由农业转行而来,只擅长生产,不擅长营销,对市场不了解,这也是造成休闲农业企业经营困难的关键所在,他们迫切需要在市场需求和市场营销上得到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创新创业者必须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设身处地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抓住消费者的“痛点”,与消费者能够实时交流,了解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产品。
2.2.5 信息平台需求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依托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技术、市场等信息服务,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出发点。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休闲农业将面临颠覆性挑战,对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来说,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市场需求信息、生产信息等,直接决定其经营状况。目前经营主体中缺乏对信息的整合能力,造成产品体系设计中对盈利点的把握不足。
2.3 创新创业成效分析
2.3.1 效率分析 在調研过程中发现,越重视商业模式革新、新技术引进、创意设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或者农庄,也就是说越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他们在从业人数、辐射带动效应、接待规模、经济效益上越有明显优势。
从整个行业来看(表1),基于单位从业人员接待人次和单位从业人员创造价值两个视角,分析2011—2015年期间天津市休闲农业人才创新创业的效率。单位从业人员接待人次集中在250~290人次之间,一方面单位从业人员的接待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超出水平的接待能力会带来服务水平的下降,必然会带来游客休闲体验感受的下降。从单位从业人员所创造的价值来看,由2011年的4.94万元,上升到2016年的9.12万元,年平均增幅在15%以上。可以说正是由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带来休闲体验活动的增多和产业链的延长,从而促进效率的大幅提升。
2.3.2 市场分析 调研结果显示:年接待量在1万人次以下的有8家,1万~3万人次的有3家,3万~5万人次的有4家,5万~10万人次有8家,10万人次以上的有8家,未提供答案的1家。接待5万人次以上的企业占所有调研企业的50%,10万人次以上的占25%。这也印证了企业家反映目前最大难点之一是市场对企业产品的认可度不够,接待人流量不够,导致收益难以支撑正常运营。尽管整体上接待人次有待提升,但创新创业的开展可以为休闲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导休闲农业管理者和经营者更新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顺应大农业时代的发展趋势,让更多的人共享休闲农业发展成果。
2.3.3 效益评估 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延伸农业产业链,追求休闲农业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区域整体效益的最大化[13]。从年利润数据上看,可以统计出:4家企业绝对亏损,年利润100万元以下的5家,年利润100万~500万元之间的11家,年利润500万~1 000万元之间的是7家,年利润1 000万~3 000万元之间的1家,年利润3 000万元以上的1家,还有3家未提供答案。但与之矛盾的是,与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座谈中得知,休闲农业企业盈利状况非常不理想,所以调查问卷中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隐瞒。且扣除基础设施投资之后,年利润更为有限,由此可以看出休闲农业盈利情况并不理想。整体而言,利润较为微薄,仅有25%的经营主体在500万元以上,75%都处于勉强维持或者亏损的状态。
从收入结构上看,采摘和农产品销售作为收入主要来源的有28家,18家靠餐饮住宿,12家依靠娱乐项目,11家财政补贴,门票是7家。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休闲农业企业主要收入基本依赖初级农产品生产,产品创新程度不高。
2.3.4 关联分析 产业集群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地理邻近性和产业关联性[13]。休闲农业集群化发展需要各种条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从现状来看,首先,休闲农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农业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为基础条件。尽管已取得较大的成就,但尚未实现全面现代化和信息化。其次,根据2014—2017年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对全市10个有农业区250个新建休闲农业园区、村(点)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市休闲农业的园区、农庄、村(点)多为点状布局,未形成良性竞争与深度合作的格局,参与主体之间缺少良性的利益联结机制与互动,关联性较弱,难以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用、项目差异化发展以及市场共享,限制了创新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延伸。再次,在休闲农业集群化过程中,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待确立。农民和休闲农业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如何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集群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