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

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1.1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能力结构分析CDIO教学大纲将学习效果目标分为4个层面:基础知识(技术知识和推理);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人际、团队能力;综合系统能力(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系统)[3]。对其学习效果目标的4个层面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结合有关对人才能力研究的文献[4-6],可将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能力结构归纳为两个能力一个素质:即关键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关键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沟通与交流能力、自我学习及创新能力、信息处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港口物流管理所应具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技能,以及在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环境下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系统的能力;综合素质则是指港口物流管理人才所应具有的自信、开朗、自我完善、坚韧不拔等方面的良好品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2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点,可从3个维度分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维度、能力维度、素质维度。知识维度:能够满足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相关理论和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有关港口物流的知识和理论在港口生产管理中进行实际应用。能力维度:具备较强的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港口物流管理生产一线的实践技能,并且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管理技能及应用方法的创新。素质维度:具有勇于承担、乐观向上、积极主动等良好的职业素质。

2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

2.1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CDIO的课程计划结构要求学科课程之间能够互相支撑,在课程计划中允许个人、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建造能力得到有机的融合[7]。基于此,结合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可构建相应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架构,具体包括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4个部分,4类课程相互支撑、有机融合,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贯穿课程设置的始终,同时4个部分的课程又对应着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3个技能形成阶段,如图1所示。

2.1.1基础课程、导论性课程基础课程和导论性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在该阶段的学习中可通过一些简单的课程项目,采用小组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经管类学科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手段,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1)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方法论课程、工具类课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这3大类:方法论课程包括、思想等课程;工具类课程包含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课程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基础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交流协作、数字及信息应用、学习及创新等方面的关键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勇于承担、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2)导论性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经济学和物流学概论等课程。通过导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物流领域、港口物流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的学习兴趣。

2.1.2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通过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从事港口物流管理活动所需的常用手段和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学、运筹学、港口物流学等。通过该阶段课程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引入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港口物流管理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是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

2.1.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部分,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3个部分,在该部分课程的学习中,可设计与专业相关的港口物流管理项目,引导学生进行港口物流服务过程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的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作。(1)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必修课程。港口物流管理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和港口物流专业课程2个部分。其中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主要介绍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包括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课程;港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国际物流管理、港口装卸工艺学、集装箱运输与实务等课程,主要讲授港口物流管理的方法和理论。通过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港口物流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掌握港口物流管理活动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和理论。(2)港口物流管理专业选修课程。现代港口物流是涵盖物流产业链所有环节的港口综合服务体系,涉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商务管理、货运报关等诸多方面[8],与此相适应,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呈现模块化特点,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人才的专业化需求,整个选修课程分为3个模块,即港航管理模块、商务模块、港口企业管理模块。每个模块都体现出不同的港口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并有相应的实践训练内容。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性学习。该模块的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择4门课程,以保证专业学习的完整性。(3)港口物流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实践性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通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应用的能力,它是CDIO人才培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课程在设计时,应注重港口物流管理的应用性特点,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在港口物流管理中进行构思、设计、实现和运行的能力,切实保障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2.1.4总结性实践课程总结性实践课程是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最后一部分,是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完成后,对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的综合,该部分课程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两部分内容,关注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是高级技能培养阶段的体现。2.2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根据上述对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架的分析,结合现代港口物流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可进行相应课程体系的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

3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分析

现代港口物流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使得其对应的人才培养也应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同时,在CDIO人才培养理念中,主要通过实践教学来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具体实施,学生通过该环节的学习过程获得应用技能经验,因此,实践教学在CDIO人才培养模式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9]。基于此,根据现代港口物流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将设计-实现经验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分为初级技能经验、中级技能经验和高级技能经验,并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初级技能经验关注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港口物流管理有关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兴趣,相应的课程主要有课外实践以及课程实验等,可通过设计课程调研、参观等形式形成设计-实现项目,初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中级技能经验主要是在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训、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的学习。实训课程主要是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进一步熟悉和应用;课程设计则要求对具体的港口物流管理活动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训练,通过仿真模拟、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设计-实现环节的学习。此外,生产实习等环节,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使得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中获得设计-实现经验。高级技能经验主要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是一种高级的更为复杂的设计-实现经验过程[10]。现代港口物流由于其功能的不断拓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应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该阶段毕业实习的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更为具体的应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而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级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要求学生能够对实践中的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分析,找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新方案要求对港口物流服务过程进行新的构思和设计,同时给出新方案实现和运行的策略及方法,从而完成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4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策略

4.1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保障CDIO模式强调对知识和理论的具体应用,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实践场所和设施作为保障。一般而言,港口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场所包括教室和实验室、公共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这3种人才培养的实践场所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效用,将3种实践场所有机结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人才培养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4.2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CDIO教学理念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Muddy卡、自选讲题、项目学习、仿真模拟、案例学习等教学手段来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4.3评价方法的改革CDIO的评估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在评估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还强调评估沟通协作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造能力[11]。鉴于此,可建立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三维评估体系,即学科知识,沟通协作能力,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通过这3方面的评估来考查学生需要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在具体考核时应注意对港口物流服务流程设计-实现的考核,强调学生设计-实现经验的获得,通过学生展示其构思、设计、实现和模拟运行港口物流服务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方面的能力,来考查学生在项目经验获得方面的学习效果,从而强调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应用能力的形成过程,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4.4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要求教师能够讲授融合了学科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过程和系统构造能力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应具备这些能力。因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保障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从几个方面具体实施:①招聘有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②鼓励教师每隔一定的时间到港口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了解港口物流的发展状况,提升教师的实践水平;③为教师提供教育活动培训、交流的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④为教师创造进一步深造、进修的机会,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⑤从港口物流企业引入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基础的管理或工程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4.5教材建设由于港口物流管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更加需要专业性强、案例丰富、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系统化的教材。具体教材建设中应避免闭门造车、纯理论化的情况,要结合港口物流管理实践特点,可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港口工作人员参与教材的编写,使港口物流管理系列教材既能满足应用型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又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前瞻性。

5结束语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方案设计 职业技术人才 生产认知实习 课堂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建设方面的现有条件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基础,它包括:

现有实训教学开设情况。如,按教学计划进行的生产认知实习、各种课程实训、实验室实训、岗位技能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等。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设备条件。设备条件的内容包括: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筑面积,学校已有的实训教学实验室的数量,实训教学实验室的设备配备数量、价值及其技术先进性,实训教学实验室教学软件的配备等。

现有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包括:校内现有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职称、技术能力结构,校外实训基地的指导教师的数量及技术水平,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构成。

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的基础。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数量及其各类物流企业的情况,校企合作的方式、成果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

科学地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的内容,既有利于遵循教育规律,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综合应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水平。我们把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分为生产认知实习、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四种类型。

1.生产认知实习

生产认知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社会活动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性的实习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在设计实习实训的内容时,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感性认识,以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理解能力。物流管理专业也不例外。

物流管理专业在设计生产认知实习的内容时,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物流管理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容应包括:观察了解和基本认识社会经济活动的情况和过程;观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认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采用的生产经营工具和手段;观察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管理行为;体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法、规则、理念和企业文化;观察了解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等。

2.课堂实训教学

课堂教学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形式,在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时,不能否定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其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更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实训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实训活动时要注意:

科学规划课堂实训教学活动的实施方案。课程的课堂实训教学方案是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门课程的专业岗位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先后顺序及其地位和作用,认真设计每一门课程的技能点及其教学方案,制定完整科学的课程课堂实训教学实施方案。

在认真分析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础上,科学界定课堂教学中实训的内容,确定实训的课时、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简单规定实训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与次数。

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操性训练才是实训活动,以此否定理论课教学中的其他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训练的地位和作用。理论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这本身就是实践性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实训的能力和水平要进行适当的培养、引导和提高。在实训活动中,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如,启发式教学、案例法、项目法、实操法等。

注意课堂实训教学与实验室实训教学的有机结合。

3.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实验室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单项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教学训练的场所。实验室实训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把不能在课堂教学场所完成或在课堂完成效果不好的教学活动,安排在实验室通过真实或仿真的专业场所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实验室实训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当专业教学计划完成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把一些相关的教学内容连贯综合起来,形成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实验室实训教学包括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三个方面。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各个高职院校都建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的专业教学实验室,通过功能强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把专业课程单元教学训练、课程综合训练、专业综合训练的软件融入其中。再辅之于相应的专业化的生产运营设备,构建成专业实验室。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置要紧紧抓住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配合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课程教学进度安排实训活动。

实验室实训的目标应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为主。学生的专业岗位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包括专业岗位基本技能、专业岗位核心能力、专业岗位知识应用能力。要把实训的重点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上。

实验室实训方法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在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切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不是简单地培养操作工人。

实验室实训内容的设计以仿真企业物流管理的生产经营场景为准,进行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运作过程训练。

正确处理实验室实训与专业实习的关系。实验室实训是为专业实习作准备的,是专业实习的基础,它不能可替代也替代不了专业实习。因此,不必强求把实验室实训建成与物流企业完全相同的生产经营环境。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应充分考虑学院自身的财力和国家有关方面的财力支持程度,不必贪大求洋,追求奢华。

4.校外实习基地实习

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建立能够运用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平台,使他们学习企业带教老师优良的品质、敬业精神和高超技能,在实践中检验其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情况,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有四种方式: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课程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组织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的教师在事前必须精心设计和安排。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参观实习方案,要求学生明确参观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在参观实习结束后,要求师生各自做出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要及时探讨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提高课程教学的水平。

课程认知实习。课程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某一专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利用假期(寒、暑假,五一、国庆长假)自觉地到校外实习基地或自己联系企业去实习。是高职院校为了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觉参与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认识性的实习活动。这种实习方式与生产认知实习有着相似之处,它与生产认知实习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学生针对专门课程而进行的实习,而生产认知实习是学生针对学习专业的需求而进行的实习。

任课教师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课程认知实习的方案和具体的管理办法。学生要明确专业课程认知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在课程认知实习时有的放矢。通过正确的引导和相应的管理办法促进和提高学生进行课程认知实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活动进行了一个阶段后,有计划地安排一定的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专门实习。物流管理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必须是专业的物流企业,或者是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设计专业实习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的主要依据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它是高职院校在课堂实训教学、实验室实训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进行实战性操作锻炼的专业平台,通过实战锻炼,既可以检验学校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实验室学到的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得到实践的检验,又可以使学生在实习中找到专业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以便在毕业前补上所欠缺的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实习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端正学风。

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后,在就业前对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的岗位能力适应性训练,以缩短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见习期,提高学生的社会认可程度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通过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反馈的信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毕业实习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环节,加强毕业实习的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专业建设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强毕业实习管理,就要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有关指导教师共同制定毕业实习实施方案,明确毕业实习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标准、信息反馈等办法,总结毕业实习工作的经验教训,探讨专业建设的新问题,提高专业建设的水平。

三、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

1、专业基础认知平台

专业基础认知平台,主要是通过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利用各种假期进行生产认知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去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经营过程参观实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训练,增强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基础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有针对地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到相关企业进行经营环境体验、参与系部组织的各种专业报告会、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协会、教学竞赛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础认知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础认知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础认知平台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本专业的门槛,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和了解,培养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认同、了解和憧憬感,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个平台又被称作专业入门训练平台。

2、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

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掌握与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堂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相关单证的认知、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基本技能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专业)单元技能,基本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技能,为学生顺利接受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训练,即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3、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训练,实验室的教学训练,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的课程认知实习,培养与训练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物流管理业务活动的专业岗位能力。专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学生在本专业学习与训练的核心与重点环节。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课堂单证制作演练、课堂实操训练、案例分析、课后作业训练、现场参观、相关技能的演示、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的训练、相关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岗位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岗位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使学生达到具有最基本的就业能力的要求,基本完成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由低到高”的培养训练任务。

4、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主要是把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与训练中受到的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岗位能力等训练,通过科学、系统的集成,形成仿真的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并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和体验物流管理实际业务活动的氛围,经受实际业务活动的锻炼,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这个平台采取的训练方式主要有:模拟物流管理业务环节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活动场景训练、仿真物流管理业务应用软件的训练、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确定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综合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综合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由专到精”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5、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是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中求知欲较强、学习成绩在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生进行适当接触物流管理专业前沿理论与业务知识,适当扩展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培养和训练,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对学生进行潜在的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生通过直接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参与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参与各个平台实习实训的操作作业,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平台贯穿于前四个平台的全过程,可以说是对中等水平以上的学生,尤其是对上游以上的学生吃的“偏饭”,也可以说是“善于思考的学生”提升自我,完成“适当延伸”高等应用型、技能型素质训练体系的升华和提高。教学管理系部在设计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方案时,要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认真研究和选定有潜质的学生群,对他们的潜质和能力进行认真分析,确定适合他们接受能力的实训内容、制定规范的实训作业及规程、专业创新能力的鉴定或成绩考评办法等制度。

建立专业创新能力训练平台的目的是挖掘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潜力,形成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完成“适当延伸”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素质的训练,使之成为符合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等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

总之,通过上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和依据,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主要类别及内容的设计,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的总体框架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就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习实训方案,希望本文的粗浅探索能够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实训方案的设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本文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的子课题(教高司函[2005]202号)

作者单位: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职成厅[2005]2号).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

[2]杨应崧主编.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15-120.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课程体系

物流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快速的发展,但集约化的物流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物流人才更是其中关键因素。作为职业院校,为物流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从现实来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大量毕业生长时间在从事大量的体力工作,而不是基层管理岗位,这对本专业的发展和招生就业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相应的技能。

1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生的就业目标岗位

物流业是生产业,从现阶段发展水平来看,首要目标是降低运行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这需要有更多的能够提高运行效率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他们能力的要求是:会运行、善观察、勤总结、能优化的人员。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分析,高职生并不希望自己的目标岗位是一个从事无技术含量的重复劳动岗位,如果不能为学生够提供实现远期目标的知识和技能铺垫,这个专业就没有吸引力,也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也就没有生命力。物流业集约化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方向,那么这样的人才有哪些岗位呢?综上可以确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管理岗位,位于资历架构的四级和五级。首岗岗位为一线操作人员,有了企业的部分工作经验后进入现场管理岗位,经过实践操作与管理思想的充分结合,最后到达目标岗位———物流优化管理岗位。

2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能力

基于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结合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态势,高职物流毕业生应该具备如下能力:2.1物流基本工作能力———点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一个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能力,是“首次参加工作的岗位”—简称首岗所必备能力,一般来看,学生首岗时大多数为技术含量不高的重复性工作岗位或者以体力为主的岗位,具体来看,有搬运员、配送员、库管员、订单员、客户服务等一线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点能力:一是基本设备的使用能力;二是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三是适应能力(主要是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个能够熟练使用基本设备和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职工,如果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质变,这部分能力的获得周期为0.5-1年。点能力是一个物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通过训练可以得到的,也是所有学生在获得业务组织能力前必须具备的。2.2物流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线能力。业务组织和执行能力是在基本作业能力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指仓储、运输、配送、工序间物流等专项业务的组织和执行能力,学生首岗后的晋升即为单项业务作业组织岗位,一般岗位有货运组织员、仓库管理员、订单汇总处理等需要一定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基本物流能力的岗位,这些岗位必须具备以下的线能力:按照作业计划组织作业的能力;出现简单问题临场处理能力;制定作业计划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管理思想的树立和方案制定与执行,获得周期为1-3年。2.3物流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面能力。业务优化和执行能力是在单项业务组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是对于第三方物流和制造业物流系统运行的组织和优化执行的能力,也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目标岗位能力,一般岗位有:物流系统优化岗位、物流系统设计岗位、物流系统运营岗位,这部分岗位要求有如下的能力: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物流系统分析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本岗位能力的核心是系统观念的树立和方案优化与执行,获得周期为3-5年。2.4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需要引入一下培养创新创业思维的课程。就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而言,主要是培养他们创新创业的思维,培养“互联网+物流”的设计和管理能力。形成“互联网+物流”、“物联网+快递”的竞赛氛围,形成创新理念和创新设计能力。

3能力层次及各层次能力的培养

将高职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基本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各个层次的能力获得的途径并不一致,由于物流强调管理,并且最终目标岗位为物流优化岗位,而不是单纯的物流操作岗位,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管理意识的培养,而非像中职那样强调点能力的强化。当然线能力和综合能力可能在三年教学中还不能完全培养起来,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体现这种培养方向。三个层次的能力培养逻辑建构图如下:图1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框架由能力培养的逻辑线路可以看出,在培养过程中首先是点能力的培养,通过点能力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物流的认知,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加其闪光点,通过点能力的展示增强企业的认可度,点能力的培养通过重复和强化训练即可以得到。线能力是一个物流现场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不能通过简单训练获得,线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管理理念和思想的渗透,二是通过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等核心课程的具体训练项目中提出问题,反复的设定方案和执行检验而获取的,要求绝大多数毕业生具备此项能力。综合能力属于较高要求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线能力后,继续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思想和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供应链管理、ERP、沙盘演练、技能大赛、职业资格认证、顶岗实习等具体形式的训练,最终形成走上工作岗位的核心竞争力—综合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一部分学生在毕业时还没有完全具备这种能力,最终要在工作的中领悟而获得。

4结论

高职物流专业的能力目标具有多层次性,点能力———线能力———综合能力层层推进,具有一定的训练和培养周期。综合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最高目标,不同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不完全一致,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可以达到最高能力目标,而部分只能达到线能力目标,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利于不同学生不同层次能力的培养。

作者:郭凯明 单位: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彩.以就业为导向实施高职物流专业群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07).

[2]胖华.创新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J].北方经济,2010(14).

[3]吴献文,陈承欢,刘志成.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项目驱动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02).

物流管理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关高峰(1979-),男,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作者简介:李诗珍(1966-),通讯作者,女,湖北荆州人,博士,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产品的流动需要“更快、更强、更好”。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得不面临成本控制的问题,高效率、低成本、合理化的物流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愈加迫切。物流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学科,学科的特色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长江大学于2005年开设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定位是为社会输送物流业、商品流通业、生产制造业的应用型和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长江大学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长江大学为例,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案进行研究。

2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性人才是指能将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应用于物流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1]。应用型高校区别于研究型高校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培养物流管理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应用”为主旨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物流管理应用型本科的显著特点,也是培养物流管理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

3实践教学模式

目前,虽然各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尽相同,侧重点各异,但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大同小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模式。

3.1传统实验室模式

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关键环节就是实验。为了培养学生在物流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内高校纷纷建立了物流实验室。国内物流实验室大致可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物流软件建立模拟实验的物流实验室;二是以物流软件建立模拟平台,并配以部分硬件设施的物流实验室;三是以自动化设备建立实验活动的物流实验室[2]。实验室将物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等院校建立起的物流实验室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2校外实践基地模式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相对稳定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供学生参加教学实习的场所。它为学生完成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实践教学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必要的服务。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接受实训或实习,不仅可以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际物流业务相联系,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企业、企业物流和社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3.3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是创业者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创业本身就可视作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创业和持业的过程中,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主要动力源泉[3]。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加强:

(1)职业资格证。实践表明,用人单位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除了对毕业证书、英语及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外,也非常关注毕业生是否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不仅容易得到工作,而且起薪标准也相对会高于无证书的毕业生[4]。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校时可以取得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下列职业资格证书之一:物流师、物流采购管理师、物流配送管理师、物流仓储管理师、国际贸易货运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

(2)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作为一个全国高校大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外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确定参赛主题,收集、分析、整理资料,完善论点到设计数学模型,优化系统设计和撰写研究报告,都由学生自发组织团队共同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等教育教学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不仅让学生在参加设计大赛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锻炼了创新能力,还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和企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每个大学生在比赛中都充分展示了自我,发掘了自身的长处和弥补不足。总之,物流设计大赛是一个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和综合素质的实战平台。

(3)项目驱动学习。项目驱动学习方法,是通过具体项目的教学和学习,使学生不仅专注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中心原则和概念,同时也使学生融入有意义的项目任务,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独立地完成知识架构和能力训练。比如为企业设计第三方物流解决方案,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设计多种方案和方法来完成项目,并进行比较和讨论得到最优选择。同时,在项目驱动过程中不仅培养学生的各种调查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意志力。总之,项目驱动学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规划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利于学生毕业时实现“零距离”上岗[5]。

4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4.1构建思路

(1)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按社会需求设置实践课程。定期召开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经常性听取行业企业的意见。通过联席会,协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等工作。双方通过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和合作办学协议等来巩固双方的合作关系,确保实践教学课程按社会需求设置,提高学生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2)加强实验室建设,高效提升学生应用能力。长江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从1989年建立以来一直不断强化建设和改革创新。近年来,学校累计投入546万元用于中心的建设,配置了比较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购置了一批先进实验教学软件,有效地改善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条件。在实验教学中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管理体制。由于资金方面的限制,目前在实验室中完成的实验主要以物流软件为主,如企业物流系统模拟实验、供应链管理实验等。此外,现代物流综合实验室已纳入中央财政资金资助计划,正在筹建之中,预计明年可以投入使用。

(3)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快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本科培养是一个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各种创业策划大赛,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指导学生准备商业计划,使创业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学生能体验到创业实践过程的乐趣,使其具备攻坚克难的创业精神,使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创业意识。项目经费常通过学校资助、学生自筹、企业赞助等多种形式获得。

4.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在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性,长江大学对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组成部分进行了系统的调整,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新的构架体系,如图1所示。

(1)基础知识学习。围绕长江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夯实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才能开展好实践教学。依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了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后三种类型的课程中均不同程度安排有相应的实验上机或实地参观。推行“2长1短”学年教学的学期制,即将每个学年划分为3个学期,即2个长学期和1个短学期,长学期大约为18周,短学期3-5周不等。长学期主要安排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学生按照本专业通用标准进行理论课程和相关实践课程的学习;短学期主要安排学生在学校或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训,学生按照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进行不同层次的实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并重,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理论是活生生的理论,所获取能力是实际有用的能力。

(2)专业素质提升。这一阶段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一部分课程在实验室完成,如企业物流模拟实验、供应链管理实验等,另一部分则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如物流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实习达到加深学生对相应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的目的。目前,长江大学先后与成都威诺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江汉油田供应处、河南油田供应处、荆州邮政物流局、两湖绿谷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荆鹏软件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基地6个,基本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各类实践教学的需要。长江大学从大二开始就选派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校企合作等各类项目的引导,培养实用的物流管理人才。

(3)综合能力开发。综合能力开发阶段主要包括军事理论与军训、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目前长江大学实习带队老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全国性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设计大赛等;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指导学生申报“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设计项目”的立项和研究工作。学生每年的毕业论文按“应用选题、真题真做”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或科研真题,聘请校外专家承担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和答辩工作,既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又为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