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画毕业创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采访地点:刘继萍工作室
受访人:刘继萍
采访人:陈 星
看了她的作品,让我对敦煌有了不一样的神往;听了她的故事,让我对艺术又燃起一份敬畏。随意的谈天说地,刘继萍的朴实一如她的绘画,她不擅长于将艺术复杂化,或许艺术对于她,本身就不是一个大的命题,而是生命中再自然不过的事……
SHMJ:如今,当代西方艺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每个角落,中西文化的撞击与融合已成为现实,传统中国画的变革也因此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迅速。古今的中国画,从表现形式到技法语言都已是相去甚远了。你的作品在材料技法上也吸收了其他画种的一些方法,形成了多角度、多层面探索发展的格局。你是怎么看待你在作品中所选择的这些材料的?它们的运用在你的创作初衷和艺术观念上有什么依托吗?
刘继萍: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由敬畏而亲近而同一,从而由混沌而逐渐有意识地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我不是特别赞成绘画的种类分的过细,在西方是不分什么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等等的,就是绘画作品、美术作品。我认为,中国画是十分丰富的,不只是水墨。壁画为什么不属于中国画呢?我喜欢壁画,更喜欢中国画,我希望能在作品中糅合不同的材料技法。小时候的学校就是在废旧的古寺庙里,教室里的墙壁上梁柱上隐约有许多壁画,我常在课余时间观察,那些神秘的、斑驳的画面在我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是在那些朦胧的画面中认识了龙的形象,佛的形象,菩萨的形象……我特别喜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已故教授卢沉教授的话:“朝自由、偶发、即兴、随意的领域猛进。”
SHMJ:你的作品吸收石窟壁画的形式和技法,兼容并蓄,增加了你绘画的写意性。你的创作最早是从技法探索开始的吗?
刘继萍:我很幸运遇到了胡伟老师,胡老师经常说:“做艺术的,贵在有:好奇心、集中力、行动力。”他经常鼓励我。说我是最具备这三个要素的。我特别高兴。也许是年龄的缘故吧,老师越是鼓励,心里越是想努力,越是想表现出符合老师不虚此言的行动。
SHMJ:你的《敦煌印象系列》既有传统精神的传承,又具有当代性的表达。你是怎么看待国画创新这个问题的?
刘继萍:中国画发展到当代,我个人认为,没有主流,没有权威,绘画回到了个人,处于一个自得其乐的绘画时代。个人的才情、想象力、创造力可以从绘画中充分表达出来了。如此好的时代,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觉得很幸福。我的内心充满乐观,充满快乐。正如著名画家周思聪所言:“艺术是人道主义的,是人性、人的感情的结晶。形式就是表达感情的语言。”不止是国画,一切事物都应该与时俱进。世界上的绘画,中国画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画不应该只停留在传统的皴、擦、点、染之上,应该有新的发展,要发展就得创新,创新才能使中国画永远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创新的关键是思路的突破。
SHMJ:技法的探求和所选用的绘画材料是有密切关系的,你的《鸣沙神韵》选用了皮纸,这里面好像还有一些挺有趣的经历吧。谈谈你在材料试验过程中的曲折好吗?
刘继萍:中国画的材料实际上是很丰富的。仔细看古代的绘画,有些先辈已经在尝试许多不同的材料技法。当下无比丰富的材料,可选择的太多了。从进入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第七工作室,就被工作室里琳琅满目的材料所吸引,我耐心地请教师兄学姐,每一种材料都细心地做尝试,开始对每一种材料都有兴趣,都实验过。最后选择皮纸,纤维很长的云纹皮很结实,适合在上面做各种尝试。
SHMJ:你的作品多数是围绕着“敦煌”这个母题展开的,你很巧妙的把几千年的壁画传统和现代审美结合在一起,你的表现手法很有层次感,也非常注意虚实关系,这在画面的经营上是出于怎样考虑?
刘继萍:敦煌壁画太精美了,出于热爱,我不自觉地就想着把她能表现得更好。幸运的是,在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第七工作室,我学习了能够表达心境的技法表现与材料语言。敦煌壁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她的美感中饱含沧桑,那斑驳的腐化层,被氧化了的色彩,呈现出的意境是那么的神秘。我想表现的是她的历史,她的优美,她的沧桑。
SHMJ:你对“敦煌”艺术这么情有独钟,你本人有宗教方面的信仰吗?可不可以从你和敦煌的渊源出发,谈谈写生时发生的故事。
刘继萍:敦煌之美,首先是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尤其是日本的艺术大师平山郁夫对她的推崇,使得日本民众都对敦煌向往。我在敦煌考察时,见到日本游客对敦煌艺术的膜拜,心里很是震撼,尤其在洞窟中见到那些美妙的壁画,自己也被精湛的艺术感动的热泪盈眶。那些一千多年前绘就的精品,不仅感动着我,更激励着我,把优美的艺术永远传承下去。在敦煌艺术研究院有专业的临摹保护队伍,他们从常书鸿、段文杰开始,经过几十年的保护、临摹,现在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依然是那么精美绝伦。
SHMJ:小时候家庭因素对你的艺术选择有影响吗?
刘继萍:顺便提一下,我目前没有,但是我喜欢美的东西,爱美的心总想用画笔表现优美的东西。我的家庭经历了苦难贫穷,但父辈留给我的最大财富就是勤劳、朴实、善良。生长在农村的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是我倍感骄傲的,也是我能走到现在的坚实动力。
SHMJ:《佛手系列》里,你想要传达的艺术观念是什么?我们能看出它与《敦煌系列》的关系,为什么选择“佛手”这个形象?
刘继萍:“画人难画手”,我的本意是想通过突破“手”的表现来提高自己塑造人的形象的能力。当看到敦煌壁画中那些优美的手姿时,禁不住就想去画。我画画的想法很单纯,就是自己喜欢。画自己喜欢的物象,是最快乐的事情。
SHMJ:我知道在来美院学习之前,你有着非常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经历对于你选择创作的方向有哪些意义?
刘继萍:我是1989年参加工作了,2008年来美院学习时我已经是中教一级的初中美术教师了。在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近20年中,自己不断地反思学习,除了要求自己做一名优秀教师之外,不断地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年暑假带学生下乡写生,面对优美的大自然,总为自己无法用画笔表现而抱憾。累积在心中的遗憾促动我想着要去中央美院进修学习,但是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只能通过考研方式来实现。
SHMJ:简单介绍一下在中央美院的学习经历吧。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继萍:中央美院在心目中是一个神圣的地方,自己曾无数次憧憬过做她的学生。因为梦想,因为坚持,终于在经历了两次考研之后,跨进了中央美院的门槛。当爱人陪我报到的时候,自己晕忽忽好象在做梦。我感觉自己是非常幸运的,能做中央美院的学生,真的是此生无憾了。在这里,我收获了艺术的硕果。
我觉得,在美院的学习,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对艺术更加敬重。
SHMJ:学习是个很艰苦的过程,要花费大量时间,你是怎样平衡学业、创作和家庭这几个角色的?
刘静萍:工作了20年再踏进校园,兴奋之余是着急。看着比自己年轻近20岁的同学,个个朝气蓬勃,个个都是科班出身,感叹社会进步,感觉自己的差距,暗下决心要迎头赶上。在学习之余还是学习,丝毫不敢懈怠。不错过美院的每个讲座,每节课几乎都是第一个到教室,除了准备自己的画具,还要整理教室环境,心情的愉悦驱除了学习的辛苦,每天迈步教室,心情都是十分快乐的,真的是满怀喜悦在学习。主动的学习,收获也是事半功倍的。我把来美院的学习当成一次愉快的旅行,感觉累的时候,一定要安排时间回家休息,感受家人的支持与关怀。我觉得在美院的学习,让我收获了更多的亲情,这些感受可能是持家守家永远都不会体会到的。在美院的学习,也给了我更多的友情,这些感受是固守一方无法体会到的,单位的支持令我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我也十分感激这份支持,所以我决定学习完成之后更好地回报与她。
SHMJ:我知道你在北京已经买了新的工作室,对未来有什么规划吗?
刘继萍:还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能在北京有个落脚点,免去租住的辛苦。
SHMJ:你的毕业创作已经被美院收藏,这是个很难得的荣誉。讲讲你当时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刘继萍: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的毕业创作已经达到完美的程度,并没有想到会被收藏。当听到要被收藏的消息时,我还不同意,跟系秘书还争执半天。被收藏的创作《鸣沙神韵》,是在导师胡伟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被收藏,首先要感谢老师。
SHMJ:中国画发展到当下,创新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你是怎么认识国画的“传统”与“创新”?
刘继萍:在美院国画系学习的这四年,一直纠结于传统与创新之中。我的导师一直倡导我们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游走”,要尊重传统,更要努力去创新,艺术失却了创新便会枯萎以至衰竭。学习中国画,在我看来,“有法而无法方为至法”。
SHMJ:我知道前不久你刚刚举办了个人展,这是你的第一个个人展吗?在毕业的前夕推出这样一个展览,你的想法是什么?
刘继萍:我来中央美院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满足自己的兴趣。没有想到的是,美院的教学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在美院的学习充满了挑战,我非常勤恳地学习美院的各门文化课,发奋地画着导师安排的专业课程,我始终坚信“勤能补拙”。在美院学习的四年里,画了些画,看着学兄师姐们的展览,心里想着自己也能办个展,把画展示一下,从中找找欠缺,以便能有更大的进步。
SHMJ:第一次展览对于每一个艺术家来说应该都是很有意义的,我想你也是感触很多吧?
刘继萍:的确,我非常幸运的是,798艺术区的景峰画廊给了我机会,感谢他们给我提供的展览场地,让我有机会在毕业的同时举办了个人展览。这是我作品的处女秀,我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尤其是敬爱的导师,亲爱的同学们。最要感谢的是给我提供帮助的同学口田真纪,展览从始至终都是她策划,每一个细节都由她把关,展览之所以能做得如此顺利、成功,功劳都在她。这次展览,可以说为我在美院的学习做了一个总结,我对自己的创作脉络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希望在未来能创作出更多美好的作品。
SHMJ:又是一年的毕业季,又有很多人面临着就业和职业选择,你是怎么看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的?
刘继萍:我周边都是80后的年轻人,跟他们在一起,让我体验到年轻,让我感叹年轻,当年我毕业参加工作的场景就像昨天刚刚过去,见到同寝室的小室友为了找工作,几乎在研三的一年都忙于应聘考试、面试,就连毕业创作都要挤时间才能进行,我有特别多的感慨。但是现实有时是残酷的。她们的能力都很强,不光专业好,外语也很棒。可惜的是,工作最终却憾然无果。
SHMJ:和别人相比,你似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艺术于你完全是一种无功利色彩的享受。
刘继萍:和很多同学相比,我的家庭没有压力,家人非常支持我的艺术道路,我没给自己制定太多计划,只是明确一点:要在艺术的路上坚持下去。
[关键词]高等教育 专业改革 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周小菲(1977- ),女,江苏海州人,合肥师范学院艺术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工笔画创作与教学。(安徽 合肥 2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117-02
一、导言
现今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从培养高精尖人才转为培养能力全面具有实践性和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加之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和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因此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改革面临着刻不容缓的形势。如何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立足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校自身的变革,建设与传统相通又与现展相协调的研究型课程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现代专业教学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使其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规范。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科学地制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定人才培养目标,此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高等教育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专业教育的教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背离了高校专业教育的功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至于其毕业生很难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本文拟以中国工笔画专业教学为例,探讨高等教育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生源质量下降。由于近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部分考生试图走专业高考的捷径等原因,导致高校的生源质量有很大程度的下降。以高校美术专业为例,学生文化及专业素质普遍不高,这一严峻形势使得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及专业素质是高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知之甚少,作品只一味求大、求新、求奇,流于形式,呈现出空洞、缺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自身良性发展,同时也给高校工笔画教学提出了严峻、深刻的课题,所以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迫在眉睫。
2.专业基础教学面临如何继承与发展。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这也必然要求专业基础教学的改革跟上步伐。然而如何使学生在接收前沿知识的同时,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也是高校教学所面临的难题。中国画的专业教学中,不少学生脑海中没有中国画的概念和审美观念,对中国画的了解几乎为零,也就很难谈得上感兴趣,加上中西绘画理念上的很多差异,导致不少学生对中国画无从下手,也很难体会中国的传统艺术精髓。没有对传统深刻的理解和继承又如何能更好地创新与发展?那岂不成了无源之水?高校美术专业基础教学面临如何继承与发展,如何使学生转变西画的观念,在头脑中形成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和绘画理念。
3.高校专业教学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我国的高校教育正面临着重大改革,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一流教学及管理队伍,才能保证高校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然而现阶段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其背后地深刻原因。就中国画专业来说,很多高校教学力量较为单薄,而中国画分类细、科目多,致使很多教师跨专业授课,难免影响课程的质量。但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大高校都争先恐后的开设动画及各类设计专业,在师资配备上也只引进此类专业的人才。因而,近些年来中国画专业的毕业生很难进入高校,也更谈不上培养高素质的中国画专业的师资力量。由此得出,只有高校中国画专业教学力量的较大提升,才能适应高校自身的发展。
4.高校专业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实现。现在高校改革的另一问题是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工笔画教学为例,工笔画的各课程单位课时量明显不足。很多课程只能浅尝辄止,学生刚刚接触稍有理解时课程便结束了,很难真正去深入、透彻领会。且很多关联专业课程设置的割裂、顺序颠倒,不能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巩固作用,反而是先前所学被遗忘后才上后续课程,无法循序渐进,也无助于深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
5.高校专业培养方向有待进一步明确。很多高校现在所开设专业培养方向目标不明确,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导致大学教育与个人发展相脱节,因此不断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教学管理水平,继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疑是重中之重。而高校的工笔画教学应本着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为前提,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高等教育专业教学的具体策略研究
1.重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转变思想树立现代人才观念一定要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前提,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育出有较宽知识面和良好素养的人才。例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工笔画的学习不仅要从西方绘画中汲取养分,更要从深层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中国工笔画。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才能使现代工笔画的创作有土壤、有灵魂、有精神。反之,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国画的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高校美术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应课程的设置,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保障中国传统文化的专业教学,各专业教师也应加强引导学生对传统优秀作品的赏析和研习。加深学生对中国绘画理念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摆脱西画理念的影响,真正理解中国绘画的精神内涵。同时,也使学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中,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艺术作品。
2.突出专业基础的训练。高校专业教学要突出基础知识的教学,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基础知识则是本源性的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专业教学既要重基础,也要重专业,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就中国画教学而言,线是中国画的灵魂,同时,线也是学习工笔画的必修课,是工笔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用笔技巧外,更重要的则是领悟在中国画中线被赋予的精神内涵。线既是画者进行工笔画创作的艺术语言,也是传达其内在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线独立的审美价值自是不言而喻的,早在谢赫的“六法”中就得以肯定。而一直以来,在高校工笔画教学中却只注重要求学生用线的准确性和力度,往往忽略线自身的审美的要求,这是有失偏颇的。具体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多观察、体会和感受,力求把握线的“尚意”与“尚实”,做到在传统的深厚土壤中彰显现代感。强调“尚意”的重要性的同时与西方绘画的造型意识结合起来,是现代工笔画以线造型很好的切入点。中国画专业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线的艺术性的研究和表现力的掌握,这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3.按专业发展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使之前与后续课程相互承接,更好地促进后续课程的进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专业知识。高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中不能只考虑到教师、教室等客观条件的不足而随意安排课程顺序,看似影响不大,其实对学生的学习和整体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往往导致课程的安排顺序割裂、所学知识不能相互促进,也造成了教育教学资源上的极大浪费。因此,合理、科学地调整好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高校要根据自身发展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和专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定位,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和适应性,以学生未来发展为设置课程的指导性原则,各课程之间要充分考虑衔接性和相互促进,形成科学、系统的高校专业教学课程设置。
4.加强实践课比重对于高校专业教学尤为重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是中国画教学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画教育教学的智慧结晶,现今这仍然是行之有效的工笔画教学方法。当然,这三者互相促进不可偏废。临摹帮助学生研习传统经典,写生锤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创作则是检验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果说临摹和写生是学习的手段途径,那么创作则是学习的目的。而近年来,中国画的教学大都偏重于临摹,写生课程相对于工笔画教学来说课时量很少,而真正的创作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加微乎其微了。因此,加强写生和创作课程的比重对于工笔画的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强化以创作为主,临摹写生为辅的课程设置观念,注重营造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实际创作能力的中国画专业的学生。
5.现代专业教学要遵循行业发展的规律,使其成为教育教学的规范。满足社会需求是专业建设的目标,专业对社会环境的适应程度则应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和导向的。把握社会的需求,应是高校专业建设的一个长期任务, 也是高校为专业定位以及制定专业长远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依据。在中国画专业教学中,有几点是自始至终需要贯彻的:一要有想法和个性追求,逐步找寻自我风格;二是要有生活和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艺术是干枯的、没有生命力的,而感受则是对生活认识的深层理解;三是要有自身独特的绘画语言和技巧,艺术语言是塑造艺术形象、传递艺术信息的途径,而艺术语言则离不开技巧这一媒介;四是要有学养和品位,真正的艺术创作最关键的要素不是技法而是修养和品位,也即是“画如其人”,人文内涵和底蕴是中国画的精神追求;五是要有创新和突破,艺术不能重复和固守,必须勇于创新、出新、求变才能发展。一件好的作品首先要有对生活感受,其次要有自己独立、独特的思想,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而作品的力度也就是画者思想的力度,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应立足于提升其内在修养。而这些都需要各类综合知识的积累和积淀,高校教育教学应全力营造全方位的学术研究氛围,开拓学生视野和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激情。
因此,高校现代专业教学要立足产业发展的规律和高校自身的变革而谋求新的发展,建立起既与传统相通又与现展相协调的研究型课程。强化合理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提升高校专业教学的关键,也是实现高校专业教育创新的基础。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专业发展理念则是高校专业教学的目标。总之,不仅要注重专业基础教学,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宫六朝.工笔人物教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2]宫六朝.花鸟画教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
[3]谢朝玲.浅谈高校美术教育改革[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
关键词:民族性;空间造型
论文的研究方向是研究吴冠中《荷花》《长江万里图》等作品的表现技法,及在我的创作中怎么去应用,和吴冠中绘画时的观察角度。论文的意义是总结了解吴冠中表现技法中的形式美感在绘画中起的作用及表达效果。我的创作也用一些形式美感去表现画面。我研究设想是了解一些吴冠中的表现技法中的形式美感,然后应用在我的创作中,跟着吴冠中的观察方法,自己再进行一些创新。
一、吴冠中《荷花》作品中的空间造型
《荷花》作品是由油画去表现画面的,作品中主要是用粉绿大红土黄银灰色褐色这几种颜色,画面主要色调是以粉绿色为主,画中主要是表现一个湖水中的一群荷花叶和即将开放的荷花苞。吴冠中在法国留学期间,受其老师苏佛尔皮教授的影响。苏佛尔皮教授对吴老影响非常的深远,苏佛尔皮教授说观察对象时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东西,像饿虎扑食,咬透捕获物的灵与肉,而且艺术应该分成两种,小路艺术娱人,大路艺术撼人,吴老深受启发。《荷花》这幅画透出的意境也是震撼人的,画中表现出花朵即将盛开的往外使劲延伸的力量。画中省略了很多细节,但意境幽深,留下的都是精华的东西。吴老受西方造型的熏陶,也表现在这幅作品中,画中的空间感很强还有透视的处理,荷花明暗和光影的表现。前面的荷花明暗对比强烈,后面的就虚了,应为西方的绘画注重表现物体的空间造型,用透视去表现空间的延伸感。
这幅《荷花》作品既有西方的空间感又有中国画的意境,我认为是一幅用西方的技法去表现中国画中的意境的一幅作品,西方主要强调空间造型,而且表现的工具大部分是用油彩,这种颜料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而中国画重画中的意境,追求作者画画时的想法,而且工具上是用水墨。荷花作品用油画颜料表现了中国画的意境。
我的创作也是借鉴吴老的《荷花》这幅作品,想用油画颜料表现画的意境,怎么把油画工具用在表现意境上,是我这幅毕业设计要研究的问题。油画工具,颜料的调和是用油调,油与水比较,比较好掌握,不会让颜料融化的很快,很好控制,油画颜料的遮盖能力非常强,即使没有干,再罩别的颜色也能罩上,所以很多的油画都可以画很长的时间。油画颜料中的象牙黑是透明颜色,用象牙黑时里面要有底色,而且要画很多遍,才能黑。吴老的《荷花》作品中黑色中也扁土黄褐色的颜色,能看出来画中的黑色是画了很多层的。我的毕业作品也这么表现。西方古典的画画习惯是每画完一遍后,要用工具清理画表面的凸起,保证画面越平整越好,但是吴老的这幅画就没有清理凸起,而是特意的保留,为了突出运笔,增加画面意境的表现,这与中国画中追求运笔很像。我也借鉴了这一点。《荷花》作品的构图整体呈s型构图,s型的构图看着很漂亮,舒服,是很早就有的构图的形式。后面的湖面和前面密集的荷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平衡了视觉感,前面的一堆荷花才不会看着有拥挤的感觉。荷花作品的颜色也很漂亮,正常的荷叶都是绿色的,但这幅画中的荷叶是粉蓝色的,吴老对颜色进行了变色处理,虽然没有粉蓝色的荷叶,但观看的人却没有觉得奇怪,反而感受得到荷叶的生机勃勃,也突出了画中的意境。我也要学习吴老对颜色运用的技巧。表现出我要的意境,通过各种技巧方法的运用,用油画颜料也能表现出不同的味道。
《荷花》作品的空间感很强,利用散点透视表现画,虽然这幅作品没有像传统油画写实的画,但表现的空间感觉是差不多的。画中运用中国画的运笔等技法表现了画中的空间感。
二、吴冠中《长江万里图》画中的形式美
吴老1973年到1974年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风景画,作品主要色调是淡蓝色,画中前面的几株松树高低错落有致,松树并排着有高有低,形式上很有美感,远处几座房子错落的非常好看,房子的表现方式是点线面的穿插结合,画面很有节奏,吴老充分利用了点线面的特性。画面中只有前面的松树稍稍作了一些细节的刻画,剩下的景物都是很抽象高度的概括,使画面空间感很强。这张作品在吴老的作品中属于很写实的作品了,里面还保留了很多古典油画的一些东西,没有高度的概括。《长江万里图》表现出气势磅礴的意境,人们欣赏着长江的伟岸,就好像长江是个有倔强脾气的孩子一样。
形式美是吴冠中艺术的基本的特征,因为吴老正处在艺术的低峰期,很多人对吴老的这种绘画观点进行打击和压制,但吴老没有屈服,而是出版很多书籍,甚至还专门撰文讨论摄影与形式美的关系。他坚持认为,绘画的本质是通过形式美来体现美感的,吴老说画家当然起码要具备描画物象的能力,但关键问题是能否敏锐地捕捉住对象的美,如果说西方古代艺术的主体是客观真实,其中潜伏着一些美感,那么现代绘画则是在客观物象中扬弃不必要的物件叙说集中精力捕捉潜伏其中的美,而将它奉为绘画的至尊者,绘画之门道在形式构成中。表现中形式美是很重要的,是画面的主体,画面中的物象排第二位,长江万里图的形式美感体现出画中的意境。
《长江万里图》表现的形式是根据它的内容题材而定的,因为它是要挂在人民大会堂所以表现出的气氛要庄重,不能像吴老原来的表现江南水乡的作品那样活跃轻快。画中要表现出长江的气势磅礴,表现形式上不能抽象的用简单的点线面去表现,所以画中有很多的写实的东西在里面。同时也表现出吴老的艺术功底。
三、结语
艺术作品的价值寓于真情实感。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必须具备的能力,但他的出发点是真情。具备这些复杂而艰难条件的作者不是很多,真正杰出的作品是很少的,古今中外,都是不例外的。风格的诞生缘于情感的赤诚,虚情假意是绝对伪造不出这样的风格的,毕加索说创作时如同从高处往下跳,头先着地还是脚先着地,事先并没有把握,自己无从事先设计自己的绘画风格。
我的创作就是跟着吴冠中的脚印,让形式美在现代艺术中有不同的感受,画面的意境是最重要的核心,围绕核心试着运用形式美去表现画面,画中的内容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感觉,画面表现出的意境。在艺术创作之中寻求自己的个人风格,像毕加索说的画前都不知道画会不会成功,优秀的作品是真时的情感,不是设计。我用西方的油画燃料去表现中国的山川,不是用很厚重的铺,用很薄薄的一层去表现创新。表现那种意境在其中,而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写实。
参考文献:
XX年9月初秋的师大校园景色还记忆犹新,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成为了一名师大艺术学院国画系的学生。匆匆四年转瞬即逝,又是一个夏末,我珍贵的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我的学生生涯也可能在此画上句号。就此机会总结一下在大学中的得失,因为我相信回顾走过的路,才能看清明天要走的路。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扮演着被培养对象的角色,老师是我们的长辈,所以我对他们尊敬有加。同学们就像兄弟姐妹,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互帮互助,和睦的相处。集体生活使我懂得了要主动去体谅别人和关心别人,也使我变得更加坚强和独立。我觉得自己的事情就应该由自己负责,别人最多只能给你一些建议。遇到事情要冷静地思考,不要急躁。不轻易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努力去兑现。生活需要自己来勾画,不一样的方式就有不一样的人生。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我迈步向前的时候不会忘记回首凝望曾经的岁月。在大学期间,我始终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的全面发展为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积极参加各种艺术类展览,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和创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的鉴赏能力“学而知不足”是我大学期间学习的动力,学习之余,我还不忘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与社交活动。在思想行为方面,我作风优良、待人诚恳,能较好处理人际关际,处事冷静稳健,能合理地统筹安排生活中的事务。作为一名XX级中国画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我对自己的专业无比地热爱,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是民族的骄傲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的特长也是我的爱好。我为此付出了很多也得到了许多。我付出的也许是我必须付出的,但我得到的绝对是因为我的不断的思考不断累积,思考知识,思考绘画的语言,思考人生…….
1959年2月生,河北人,现居北京。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结业于中国美协首届人物画高研班,后研修于北京画院。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文化艺术中心艺术委员,中国长城书画院理事,北京画院石齐工作室画家,河北美协会员。
作品《冰山雪莲》被北京天安门收藏;《西部的呼唤》获走进西部“中国书画艺术大赛邀请展”金奖;《戈壁清泉》入选“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大漠飞歌》获“中日首届浦乡樱花杯”金奖;《惊吻罗布泊》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纪念中国工农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戈壁,一直被视为生命的,而在画家陈箫的笔下,却独放异彩。
以西部的风土人情为创作素材的画家不在少数,而真正能将西部的厚重之美带给读者的画家却不多见。现如今,国人在闲暇之余纷纷走出家门,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部分游者更是将猎奇探险当成人生的一种追求,一种挑战。相机记录的山川原野固然美丽,可诗意还得从艺术作品中寻觅,只有艺术家笔下的河谷才深远,也只有艺术家笔下的少女才多情……
画家陈箫在用他手中的画笔表现西部风土人情意至佳境时,彩墨到处可使渺茫旱漠饮甘露,情感真时引得梦中牧女显芳容。观者在读陈箫的作品时,览胜如临其境,听泉如闻其声,牧马疾风劲草,言情少女怀春;好一派绿洲草青水暖江南羡,谁言荒漠万里无佳人的壮美诗篇……
陈箫作为当代实力派画家,其画风独具,行笔沉稳但又不乏舒放,在秉承中国画传统笔墨功的同时,大胆吸收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关系营造一种前所未见的光影效果,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上佳观效。欣赏者从他对倔强深沉的藏族姑娘、热情奔放的塔吉克族少女的描绘中,无不感到画家对生活深深的热爱和对和谐社会的由衷感怀,可谓感人至深。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同样是画家的尊师。多年的绘画生涯,使陈箫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笔墨经验,他在深入研究传统绘画经验的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去认识前人总结的规律。画家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他的人物画首先忠实于对象,严肃地对待对象。他要把现实生活、现实人物推进到艺术的高度,而不是停留在忠实地传达和复制生活的影像。从陈箫的作品中不难看出,每一幅作品都融入了画家的真情实感,当每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时,感动的何止画家本人。
从大自然的给予中去汲取丰富的绘画营养,并在生活中沉淀,最终形成了陈箫独特的自我艺术语言,并最终构筑成一幅幅大美的和谐画卷。于是,他纸上的戈壁荒漠不再凄凉,他笔下的偏远西部不再贫瘠,他画中的塔吉克少女不再矜持,并抱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怀着对大美自然的热情讴歌,款款走进观者的视野,走进受众的心灵……
在不断的艺术探索过程中,深厚的生活积淀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调动了陈箫潜在的艺术修养和强劲表现能力。他的人物画既营造出了鲜明的个性形象,同时也成就了他作品中丰富多变的表现技法。
中国的塔吉克族处于中国西部,民族热情,民风纯朴,民族色彩丰富。因此在创作中,陈箫把西画中色彩关系的变化及表现力融入了中国画的流畅圆润的笔墨表现之中,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西部的民族特色和人物性格。他在描绘题材时,努力将藏民古朴而深厚的精神内涵体现出来,运用娴熟的绘画技法,将藏民的淳朴之美和风雪的飘飞交织的律动之美完美结合,使观者非但感觉不到“寒冷凄凉”,反而有一种和谐的温暖情怀扑面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