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与预算会计之间存在不适应,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其一,公共次啊真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忽视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调整,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了脱节的情况;其二,科研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对于会计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并且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三,科学事业单位实行预算会计,有着多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环节:科学事业单位收入的多元化,不适用与一般会计原则核算规律;其四,现阶段的科学事业会计制度也难以满足预算会计的需求,尤其对于其任务的完成来讲,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完成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析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结合。

二、如何实现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

无可厚非,现阶段的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存在不吻合的地方,面对着这样的发展困境,我们应该积极探析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道路。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探析:

1.科学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结合的基本思路

财务会计与预算管理之间的融合,是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其一,坚持预算项目管理与会计科目管理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实际核算的过程中,要实现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的相互融合;其二,坚持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相互吻合,也就是说要依据实际情况,实现权责发生制度与收付实现制度之间的意义对应;其三,坚持政府财政管理与单位内部管理相互吻合,也就是说在市场科研发展的背景下,科学事业单位飞服务对象不仅仅涉及到政府,还涉及到服务对象,以实现会计信息报告对象的多元化。

2.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产物

单方面来讲,预算会计工作的成果是形成一套能够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济活动收支和现金流量情况的财务报表;而预算会计的工作任务是集中反映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以及结余情况。实现两者之间的充分融合,我们得到的是能够在财务报表中体现出预算单位的经费收支和结余情况。为此,我们可以将预算执行表范围预算收支总表和支出明细表两个部分。

3.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

实现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方法比较多样化,一般情况下,会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其一,备查薄模式,具体来讲,就是将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设置更多的分科目,如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在此基础上,设置基本支出汇总表和项目支出汇总表,按照月份来进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预算经费设计的科目比较多,独立设立二级科目难度比较大,容易造成混乱,比较适合使用到业务单一,规模较小的事业单位中;其二,单独核算模式,就是单独将预算会计科目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可支用预算款进行汇总,实现与财务会计的平行核算的方式;这种模式需要处理两种不同的数据和信息,遵守不同的原则,难度比较大,比较适合于业务多的事业单位;其三,多维单独核算模式,简单来讲,就是将备查薄模式与单独核算模式融合在一起,形成的核算方式;这种方式集合了上述两者的优势,有着较强的灵活性。

4.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结合的策略

(1)积极实现与高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共同实现行业会计制度改革试点体系的构建,从而为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创造良好的行业氛围;

(2)以财务会计原则和方法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完善和充实;

(3)积极倡导以单独核算模式或者多维单独核算模式去实现科学事业会计制度的预算管理和控制,发挥其内部管理的功能;

(4)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实现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

(5)积极培养科学事业单位的会计人才,他们是促进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相互融合的基础,积极开展对于此类人才的培训,将使得融合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6)相关部门应该做到与时俱进,积极总结和归纳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融合的经验和教训,以不断完善科学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为促进两者更好更快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财务会计管理贯穿于整个事业单位管理过程,因此,其工作量繁多且复杂,实施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细化和严密的梳理,以真理出真实有效的财务数据供单位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精细化财务管理为其核心内容,为事业单位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首先,采用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能够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使单位采取潜力得以充分挖掘。精细化会计管理采用的是精细、严密、系统、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财务会计管理细致周到,在此过程中还能够挖掘出单位的潜力,保证单位的任何物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其次,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为单位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能够为单位管理人员提供有效的财务管理数据,让财务管理人员充分了解会计的运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为管理层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第三,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贯穿财务管理发展管理的始终,并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集结广大职员的智慧,促进财务会计管理的精细化。第四,精细化会计管理是对单位全部资源的整合,促进了单位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保障了各员工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事业单位实施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的有效途径

在经济市场大环境中水利事业单位保持稳定发展的必然条件是实施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不但能够提高单位的竞争力,还能够深化单位的管理、提高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在目前的水利单位管理当中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可采取以下途径:

(一)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是改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注重财务管理功能加注重于单位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精细化财务管理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单位生产设备的维护和成本节约之间的联系,对单位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此外,通过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理念的转变,能够有效的控制单位成本,降低单位财务风险,增加单位经济效益。还应转变财务会计管理手段,从计算器、电子表格软件等向计算机电算化程度,营造良好的精细化财务管理环境,使水利单位财务人员积极参与到经营管理中,进而提升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水平。

(二)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成本管理在水利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成本管理的精细化是以单位的全局为管理对象的成本管理方法,在该管理模式下所提供的成本信息贯穿于单位的各个环节。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是以细化预算、细化成本项目的管理,并完善成本结转与归集的流程。这就要求,逐步建立基于成本费用的控制系统,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细化;加大重点业务与财务数据的变动跟踪;加强财务分析,不定期或定期向水利单位决策层提供各种财务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明确发展方向,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途径。

(三)核算控制的精细化由于水利单位所涉及的项目范围较广泛,且内容较丰富,在管理时应注意各个项目类别的区分,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因此,水利项目的核算控制,则应严格贯彻国家专项资金的管理,并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现电算化管理,将水利项目名称、费用开支标准及金额等详细信息都输送至计算机系统中,以便随时都能掌握各个水利项目的支出情况,可为接下来的财务会计分析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由于人为原因而造成的财务分析错误,进而增强水利项目预算管理的刚性。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要做到记账精细化,尽量写清楚经办人、时间、地点、事情等,在科目的选择上要符合科目规范的要求。记账科目的正确性直接决定了后续会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譬如办公费、三公费等。

(四)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实施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水利单位的发展战略科学的制定财务预算定额及相应的编制程序,同时真实反映单位各部门的资金使用情况;第二,财务预算要求各部门按照相关的指标和规定完成预算操作,在执行过程中若是需要变更的地方应及时联合各部门经协商调整;第三,结合实际情况将各部门的预算申报和实际的执行情况与考核相结合,以提高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财务工作的准确性;第四,根据水利业务的性质,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建立分级核算的责任中心,将各项预算指标细化到每一个责任人,并形成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及事后监督的预算管理格局。如:对日常公用经费如办公费、差旅费按人员测算人均定额,使单位收支指标更加切合实际情况;第五,建立实施预算执行的考核、反馈及纠编制,进而提高预算执行结果的权威性,实现全面的预算管理。

(五)管理手段的精细化首先,实施日常经营手段的精细化。在经营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开支,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因此,需要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工作做到细致入微,针对每项工作都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其次,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统一管理,促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顺利开展。面对繁杂的财务工作采用精细化的信息手段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力度。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人们的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使工作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分析工作当中,以进一步细化财务管理,帮助单位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

(六)岗位设置及分工的精细化水利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中人员是执行的主体,同时也是单位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因此,做好财务会计人员岗位设置及其分工显得尤其重要。水利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工作需求,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岗位培训,进而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并细化财务岗位,各个岗位应做到相互监督、相互约束。同时推行量化考核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并制定财务会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任期轮换制度及培训考核制度、岗位竞争机制等。此外,还应实现业务流程控制,定期对精细化财务会计管理流程给予检查。如:每月末或季度末清理往来款发放财务督办单、月末检查预算执行与处室沟通项目经费预算执行进度、半年核对检查账目等,让单位人员了解工作开展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率。通过以上方式,进而充分发挥水利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作用,确保财务会计管理的科学化及高效化,促进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结语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数量、规模以及分布情况等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从所属企业的资产规模上看,小型企业占据绝大多数,从企业的数量上来看,不同类型的企业加之在一起,可以达到500余家。另外,这些企业涉及到各行各业,种类繁多。因此,这些状况都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麻烦。

(二)收入少、效益差、保值增值的能力较低

在所属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存在着零收入的企业,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亏损现象。另外,有300多家企业明显没有投资收益,而且保值增值效率较低。整体来说,所属企业的经营状况较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对于所属企业单位来说

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决策机制不健全,而且没有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考核。在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的过程中,主要以股东监管或者是行政主管的形式。因此,这种情况就会形成企业管理政企不分或者是事企不分的现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进行错误的指导就会使得决策过长或者是无法紧跟市场的步伐。尤其在近几年,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就会给所属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冲击。

(四)管理方式和监管力度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增强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对于事业单位来说,近几年也逐渐采取了企业管理的模式,但是,对于投资管理水平就没有达到相关的标准。总会出现盲目投资或者是随意投资的现象,因此,在对外投资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或者是投资的数量无法显示在账面上的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不够,管理方式不合理或者是对经营风险没有提高重视。

二、对所属单位进行监管的措施和建议

(一)要打牢管理基础

重视企业的产权问题。根据国家以及地方出台的相关管理办法,在对企业进行监管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其中包括对企业账务进行清理以及进行产权登记等等。这样才能做好企业的改革工作,有助于管理体制的建立,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提高运行效率。

(二)破解改革难点

分类稳步推进企业改革。对所属企业的规范工作,要按照国家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的规定以及企业改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相关政策,通过调整优化、整顿规范、合并、撤销等各种形式的改革,理顺举办单位与所属企业的产权关系,推动所属企业进入市场。

(三)抓住改革关键

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必须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走上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使所属企业真正成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延伸和有益补充。

(四)激发改革活力

着力提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水平。所属企业的改革、规范工作,要妥善处理好国家、部门、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五)创新监管机制

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将传统的监管手段向信息化方式转变。强化基础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制度化、规范化,使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和监督财务体系紧密结合。改进监督方式,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使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一、与行政单位会计分离,形成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改革前,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统一执行财政部1988年颁发的《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从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看,事业单位主要用精神产品和各种劳务形式,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向社会提供生产性或生活。行政单位主要是行使国家行政职能,从事国家管理。由于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同,造成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收入对市场的依赖性不同。事业单位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要参与市场竞争,行政单位是市场经济的组织指挥者,不能参与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从市场中取得发展事业所需的收入,行政单位则不能依靠权力从市场中谋取收入,只能依靠财政拨款来满足支出需要。由于事业单位收入的相当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市场,也引起会计核算的许多方面与行政单位不同。所以,就不能像过去计划经济那样,以经费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为标志,将它们划归一种类型,统一执行一个《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应该分别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二、采用“准则”加“制度”,并用“准则”和“通用制度”规范、指导特殊行业制度的法规模式会计准则在我国会计法规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会计制度对会计工作的规定比较明确具体,可直接据以进行会计操作,而准则比较概括、抽象和原则,具体操作还必须依照准则要求制定的会计制度。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分为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由于计划性、统一性很强,由财政部直接制定会计制度即可,勿须制定会计准则。而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经济业务的规模、方式、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核算的要求等方面都差别较大,需要依据“准则”制定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是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制定,供非特殊行业事业单位执行,并对制定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起示范性作用。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有:科研单位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艺术表演团体会计制度等。事业单位会计采用“准则”加“制度”,“通用制度”示范“特殊行业制度”的模式,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一项创新,它适应事业单位行业多、差别大的实际情况。

三、会计记帐方法改资金收付记帐法为借贷记帐法事业单位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各事业单位之间、事业单位与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投资,创办经济实体。这些投资参股业务要求会计核算增强主体观念,国有资产得以保值和增值,并且要求事业性收支与经营性收支相对分开,对经营性业务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以便分别考核盈亏。上述这些是资金收付记帐法难以作到的。而借贷记帐法是国际上通用的、与市场经济原则相融合的一种记帐方法,能够利用其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去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业务的各种要求,并克服了资金收付记帐法帐户分类、记帐规则和试算平衡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缺陷。

四、取消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制定一套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一套通用会计科目,取消原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套会计科目,是因为1997年1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原事业单位实行的全额、差额和自收自支三种预算管理形式,改为一种预算管理形式:即对所有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一种预算管理形式。作为通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科目,必然要反映财务管理制度的这一要求,用一套会计科目来核算一般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五、改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核算为统一核算改革前,全额预算管理单位的会计核算,分为“预算资金部分”和“其他资金部分”,分设两套帐务组织,各自平衡。预算外资金的核算是“其他资金部分”内容之一。预算外资金分设“预算外收入”、“预算外支出”等科目核算其收支和结余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收入分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入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和“其他收入”。事业单位收到的“预算外资金”作为“事业收入”的组成部分入帐,支出按照性质划分,不再单独设帐反映。事业单位取得预算外资金的所有权归财政,事业单位留用预算外资金是财政对其注入资金的一种渠道,注入多少,注入的方式如何,要由财政部门来决定。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财政部门对其实行“全额上缴”、“结余上缴”和“按比例上缴”三种管理办法。凡留归事业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作增加“事业收入”处理,财政从预算内注入的资金,作增加“财政补助收入”处理。年终都汇转至“事业结余”科目的贷方。另外,预算外资金的定义与原来也不同。原预算外资金是指根据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的财政性资金。包括事业单位管理的各项不纳入预算的资金。国发(1996)29号文件对预算外资金重新作了规定: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具体项目由各省级财政部门规定。有一点需强调,预算外资金是事业单位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收取的,所有权归政府,管理权归财政,收缴权归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