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仪器分析课程

仪器分析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仪器分析课程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第1篇

本文以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两门课程为载体,设计并探索综合性课程教学模式。将药物分析与仪器分析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去粕取精,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创新教学方法,把仪器分析方法融入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依托药物分析案例辅助仪器分析教学,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及脱节,解决学时不足问题;开设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切实反映教学效果,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仪器分析;药物分析;综合性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探索

仪器分析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仪器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仪器操作技能。随着中成药成分分析、生物制剂、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等新型药物分析任务的不断出现,仪器分析方法在药物分析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2]。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利用多种仪器分析方法进行药物的鉴别、含量检测及质量控制,掌握常用代表性药物的分析方法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药物分析可以看成是仪器分析课程的实际应用和衍生[3]。仪器分析与药物分析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两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具有深度交叉[4-5]。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笔者发现,深入探究两门课程的共同点和一般规律,对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是必要且可行的。

1综合性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探索的必要性

目前,我校制药工程专业设置药物分析课程72学时、仪器分析课程81学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诸多困惑和问题。首先,教材针对性较差,仪器分析教材多针对化学类专业,药物分析教材多针对药学类专业,对制药工程等工科专业无明显的针对性;其次,不同课程间教学方法、内容相对独立,教师多聚焦于某一门课程的教学,忽略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不同课程间授课内容重复、脱节,并未合理利用有限的学时。比如仪器分析、药物分析、波谱分析等多门课程重复讲解“紫外分光光度法”的内容;再次,实验课设置无连续性,药物分析实验一般强调药品功效、作用机理及待测样品的预处理和多种检测方法,难以具体介绍某种仪器的使用;仪器分析实验强调单一的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忽略测试对象。这种相对独立的实验课教学并未启发学生从制药过程入手,建立合适的药物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综合性实验,导致实验课教学与日后的科研或就业工作缺乏衔接,难以实现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传统的考核方式多是教师出一张试卷,学生“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教师根据卷面成绩对教学效果及学生成绩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单一,无法真实反映教学效果。针对以上情况,教师有必要深入开展课程调整及教学方法的研究,建立创新型课程教学模式,把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提高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普遍感到知识易于理解、易于掌握、易于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学生需求,契合专业培养目标,适应学科发展。

2综合性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具体思路

2.1整合教学内容,提高教材针对性根据制药工程专业特点及学科特点,对教材取精去粕。适当调整教材内容,搭建合理的理论框架,把两门课程内容总体设计成三个教学模块:基本原理模块,包括仪器分析基本原理、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及药物分析基本方法;药物质量研究模块,包括药品质量标准、国内外药典、各种药物鉴别、药物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药物分析各论模块,包括常见药物的分析方法、常用的理化鉴别测定指标、药物质量控制的方法及一般规律。根据模块设置,将药物分析课程定位于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及常见药物的分析,侧重介绍药物结构、作用机理、药品质量标准;将仪器分析课程定位于电化学、色谱分析、光学分析三部分内容,侧重介绍各种药品生产及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分析仪器原理及应用,比如与中药成分研究、复方制剂分析、生物样品分析等药物分析手段密切相关的色谱技术。在两门课程的整合中,形成“基本原理—仪器结构—药物分析—质量控制—综合运用”的科学化教材设计、知识传授模式。

2.2创新教学方法,注重知识融会贯通将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融入仪器分析与药物分析课堂中。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教学内容脱节。在药物分析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仪器分析的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仪器构造,例如介绍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分析对象所对应的仪器分析方法: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分析对应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农药残留分析对应气相色谱法。在仪器分析教学中把药物分析案例贯穿始终,依托药物分析案例辅助仪器分析教学,例如介绍红外光谱时,以阿莫西林的红外光谱图为例揭示红外光谱法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分析中的应用。组织学生结合社会热点、医药领域前沿,以两门课程为内容建立讨论话题,课下完成调研,分小组讨论,自发地探究课程间的联系,达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每节课前设置问题环节,结合现代药物分析发展趋势,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分析知识解决药物分析问题;以药物分析为出发点,探究仪器分析方法,倡导“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模式。

2.3调整实验课程设置,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实验课程设计着重从常用药物的作用机理、合成提纯到含量检测、质量监控等一系列制药过程,把药物分析和仪器分析内容相衔接,形成“药物功效—基本结构—预处理方法—检测方法—仪器结构及使用方法—质量监控”的综合性、科学化教学流程。适当调整实验课教学进度,比如把仪器分析实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维生素C含量”与药物分析实验“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合并,将各自的3个课时合并为6个课时,让学生对维生素类药物的功效、作用机制及质量标准,样品的预处理,紫外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仪器结构及应用有一个全局把握。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式转向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发挥实践课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给出某一类药物的名称和化学结构,鼓励学生查找文献和资料,了解药物作用机理和预处理方法,充分利用仪器分析知识,设计合理的分析方法并分享设计思路。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动手操作,验证所设计实验的可行性。此外,将实验教学模式与制药工程专业导师制培养模式相结合,将科研方法、科研思路引入两门课程的教学,鼓励学生进入教师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药物分析及仪器分析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锐意创新。

2.4改革考核方式,切实反映教学效果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避免“应试性”教育,试卷考核兼顾闭卷与开卷两种形式,适当地将药物分析与仪器分析考核内容合并、相互穿插。仪器分析采取闭卷形式,考察学生对两门课程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药物分析采取开卷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将实验课表现和实践能力考核纳入期末总成绩核算,并且覆盖综合性实验设计报告书写、文献阅读、课堂讨论发言、参与导师科研活动状况、实验操作技能考试等考核指标。提高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切实反映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学习、注重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综合性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将繁杂的知识点相互穿插、融会贯通,改变以往不同课程之间相对独立、知识传授零散、实验实用性差、学生接受知识困难、考核方式单一等状况,同时提高教师的整合教材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今后有望推广到制药工程及其它相关学科,让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有效化。

[参考文献]

[1]方惠群,于俊生,史坚.仪器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2.

[2]谢苗,蓝海.天然药物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9):10059-10062,10065.

[3]杭太俊,于治国,范国荣.药物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44-152.

[4]尚校军,杨丽娟,马素英,等.初探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实验合并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2):156-157.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第2篇

虽然许多高校购买了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但大部分仪器都较昂贵,且套数有限,基本只能满足基本的科研需要,尚无法针对学生单独开展实验。此外生物技术仪器分析的课时,也限制了单独进行实验教学的可能。尽管实验教学困难,但通过有效的新型实验教学手段消弭学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际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

2生物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生物技术仪器课程本身的特点,欲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遇到的问题,首先得明确生物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常见的分析仪器的原理、结构和应用的讲解,使学生在掌握分析原理的基础上理解相应仪器的用途,了解仪器的基本结构,能在具体的仪器操作教学过程领会仪器的使用方法。针对这一教学目标,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2.1理清主线,点、线、面有效整合针对生物技术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繁杂的问题,应该首先明确本课程主线,将课堂教学的有限的具体点有效串联,并启发学生将所学内容向更广阔的面进行扩展。譬如我们从一个细胞的解析为例。其中描述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可作为主线之一,则包含的内容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诸多仪器,在课堂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可重点介绍普通显微镜这一点,在点上将原理、仪器结构、使用方法、应用实例等详细介绍,通过启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更小的尺度上描述细胞的精细结构,在学生自己有兴趣的情况下,即可通过同样的方法自学其它显微镜的内容,将描述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内容可扩展到更丰富的面。再比如测定有机物分子的结构作为主线,则包括紫外、荧光、红外、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兼具分离和分析特点的仪器,如电泳和色谱。总之一定要有一条线将相应的仪器串联起来,选择具体的仪器作点上的介绍,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作面上的扩展。

2.2引入多媒体,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高校的仪器分析教材多为分析化学方向的指导教材,专门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生物仪器分析理论和实验教材并不多。化学类的仪器分析教材更偏重于化合物结构的解析,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生物科学研究的特点,其直接作为生物仪器分析教材实用性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编写通用的生物仪器分析教材。生物仪器分析教材应介绍生物分析仪器的构造、工作原理、分析方法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分析方法的原理抽象,难以理解,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讲述清楚,应该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型生物仪器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操作技术以动画形式模拟出来,学生可以运用电脑、手机等多媒体终端直接观看,甚至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既节约了课时,又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用于重点和难点的讲授。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生物仪器分析的实验教学更应加强多媒体教学,在学生提前观看多媒体的情况下再进行试验操作的现场演示,必会有更好的效果。多媒体的制作应是实验室仪器分管人员针对自己分管仪器的基本工作,应避免多媒体上所演示的仪器与实际操作仪器的脱节问题。

2.3大班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循环开课生物仪器分析课与其他课程不同,内容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仪器分析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生物仪器分析课程理论教学可采用大班开课的方式,紧密结合生物科学生产研究的实际,介绍具体仪器的相关理论知识。实验教学应采取小班或小组教学的方式,以实际操作为核心,选取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生物分析仪器作为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具体实验操作。对于不具备操作条件的实验,演示过程可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自行学习。理论课老师与实验室负责仪器管理的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商讨每台仪器需要讲授的内容,按时进行备课,编写教案,由实验室统一检查备课效果,以充分确保备课教案的质量和实用性。根据每台仪器的实际使用情况,具体安排讲课人员名单,让精通每种仪器的教师、研究生和仪器技术管理人员担任实验室仪器的实验教学任务。每台仪器可根据实际需要,每周或每月开课1-2次,循环教授,让学生通过预约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安排选择上课时间。

2.4引导学生关注热点,知用合一生命科学仪器的种类及仪器分析方法繁多、学科跨度大,往往会让学生感觉难以抓住重点,提不起兴趣。因此在讲解各种仪器的分析使用方法之前,必须做一个引导性的介绍,通过社会热点事件(如新的研究发现、食品安全等)或日常现实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各种渠道介绍学院教师使用该仪器及分析方法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展示教师科研成果的图片或结果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仪器分析无处不在,从而激发他们的亲近感。最后,也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仪器厂家的工程师、学术专家、本院教师等以专题或学术讲座的形式介绍实验室拥有的仪器及生命科学领域相关仪器发展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

3结束语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第3篇

为更好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好地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从讲授法、问答法、演示法等常用方法中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老师要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不要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要多种教学方法混合使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上理论课的时候,我们可主要采取教授法,但在课堂中还可以适当的渗透其他方法,如提问法和启发法等,恰如其分的介绍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科历史背景。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仪器分析是一门概念和原理较多的课程,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和乏味。教师不妨采用提问式、小组讨论式、学生主讲式等方法来进行教学,不断的迫使学生思考,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就不断地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意收集一些通俗、易懂、形象的素材来教授抽象难懂的原理。比如,讲到影响气相色谱峰形变宽的因素时,涡流扩散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可河道视成色谱柱,把河道中的石头看成固定相的填充物,河水看成流动相,河水溶解的物质看成药分离组分,因受到石头的阻挡,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在势头周围形成漩涡,使得同一流速的河水有些流得慢,有些流得快,有些改变了方向,从而改变了流动相中溶质的流速不尽相同,不能同时到达检测器,进而形成峰的变宽。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易懂,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手段

仪器分析涉及的学科较多,知识面很广,实践性很强,课时又有限。再加上实验仪器设备不足等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想脱节的窘境。因此,要拜托这种困境,我们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生动的画面来展示仪器设备的构成和运行原理,学生可很容易理解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设备原理。

三、借助科研活动,促进课堂教学

要使课堂有活力,有感召力,有深度,教师不仅要渗透一些学科信息,还要将的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比如,作者利用化学发光仪开展了光生物传感器的研究,江虹老师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开展了很多光谱的研究工作,张树琼老师用液相色谱开展了环境、生物和药物的研究工作,杨季冬老师用荧光仪开展了共振锐利散射的探索研究,刘艳老师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开展了许多电化学传感研究工作,研究成绩显著。因为我们有科研,在课堂上才讲得更生动,更具体,更自信。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跟老师或者自己申报学生课题做相关的科学研究,亲身感受各种大型仪器的使用,为其后期的毕业论文打好基础。然而,我们要注意科研成果的引入要恰如其分,不能太多,不能太深奥,否则,学生难于理解,脱离了教学的初衷。

四、强化综合设计,增强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在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出台了诸多措施,如鼓励学生提早介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积极参加国家举行的大学生“挑战杯”,参加市级和校级各类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申请校内的学生科研项目。实践证明,这些举措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由于教师数量、教师科研项目、学校学生课题项目以及各级学科竞赛的有限性,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这些项目,最终只能使一部分同学得到了训练,而大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参与创新项目研究。为克服这一难题,本教学团队提出了在仪器分析实验中强化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使学生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得到创新能力的锻炼。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大削减了专业课课堂教学的学时数,然而又要求学生的培养规格和培养质量不能降低。为此,我们提出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体化”教学。所谓的一体化即将仪器分析所涉及到各类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都考虑进来,设计一个大综合的实验,要含盖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波谱分析及其他的表征手段(如电镜、能谱等)。以前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是按照实验项目来做的,比如光谱分析主要做分光光度法对混合物中铬、锰含量的同时测定、荧光法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核黄素含量、苯甲酸红外吸收光谱的测绘-KBr晶体压片法制样、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维生素B1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水中钙、镁的含量,电化学分析中主要做溶液中pH的滴定、离子选择性电极F-离子的测定,在色谱分析中主要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碳酸饮料中的苯甲酸、气相色谱法测定乙醇中乙酸乙酯的含量等。这些实验项目虽然设计合理,但是学生是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完成这些实验项目的,出现做完了把实验报告写好了交给实验老师,没有统筹考虑这些实验项目之间的联用,不能能够全盘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拿到一个纳米材料要学生来表征,它不知道要表征哪些项目,所以导致学生思维的不够开阔,能力得不到提高。基于此,我们教学团队通过设计一个课程大综合的实验来把仪器分析实验的绝大多数类型的分析方法连接起来,学生完成了这个实验以后能够把绝大多数分析方法都利用到。比如,聚丙烯酸修饰纳米二氧化铈的制备及其催化H2O2降解环境水样中的罗丹明B。通过这个实验学生首先要学会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纳米粒子的表征方法、罗丹明B降解前后的测定方法。在纳米粒子的合成过程中学生要涉及到溶液的配制、合成过程中仪器设备的选择、合成参数的优化、合成纳米粒子的后期表征(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X-光电子能谱、ICP原子发射、热重分析法等)等,在纳米粒子催化H2O2降解罗丹明B的过程中,学生要涉及到降解酸碱环境的选择(pH计)、催化剂和氧化剂用量的选择、催化产物量的确定(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化学发光法等)和种类的确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元素分析法等)。通过这一综合性实验的训练学生基本上可以将仪器的所有方法联系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对提高创新能力具有极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仪器分析 课程建设 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b)-0054-0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已经由点源污染转向面源污染,由单一的环境介质转移到大气、水体、土壤以及生物体等多介质,发生了不少震惊世界的污染事件,如举世闻名的“公害”事件。20世纪80、90年代,又发生了一些突发性的严重公害事件,如印度博帕尔农药事件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等[1]。这些事件无疑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的与化学物质有关。究竟哪些是污染物质、有毒物质?这些物质从何而来?其进入环境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可靠的仪器分析技术能为上述系列问题的正确解答提供依据,也能为环境标准的制定和科学研究、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现代分析化学和分析仪器及其功能不断完善、高灵敏度的新型分析仪器不断涌现的今天,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污染事件频发,大型分析仪器在污染源解析、污染扩散途径追踪、污染与健康关系以及在环境污染治理效率评价、工艺技术路线改进等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高效的化学、生物分析手段已成为环境分析科学的重要工具。这些技术手段涵盖了微量和痕量污染物的识别、污染物形态、价态、结构分析(表面和微区)分析。因此,培养具备先进仪器分析能力是环境教育领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承担着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作为科研一线主力群体的研究生都将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某个研究方向上的论文实验研究。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开展论文研究并提升论文质量,掌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能十分重要,这也是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环境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原因。

2 课程建设的特点

“环境仪器分析”是同济大学环境类专业研究生专业学位课程,始于1999年。伴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需求,经过十多年课程内容和形式的与时俱进,2011年成为同济大学首批研究生精品课程。本课程重点介绍如何运用现代仪器分析和样品预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来鉴别和测定环境介质中化学物质的种类、含量、结构和状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依据待测环境样品中各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选择合适的仪器分析方法进行目标物的分离与富集,建立起准确的“定性”及“定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理论、测定原理及实验技术,为后继的论文科研和质量提升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学习本课程后,可以增强对近代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以及新方法、新技术的理解,掌握环境分析方法和技术的研发技能。

2.1 组建教学团队,丰富教学资源

该课程教学团队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等年青教师4人,其中实验教师2人。教师学历、年龄及学缘结构合理、教学任务分工明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人员配备合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位任课教师的研究领域各具特色,兼顾环境领域多学科融合,因此,在教学中能够突出重点。

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各种光谱类、色谱类和生物类大型仪器,如GC/MS、HPLC/MS、ICP/MS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并且拥有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课件以及实验室仪器的操作、维护及实验讲解录像。实验教学课程由骨干教师承担,开设有光谱实验、色谱实验和生物实验,可以满足教学需求。由研究生可依据今后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实验内容,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各类分析仪器的丰富资源,实现了学有所用,学有专用。该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成为论文实验研究的“预备”课,学生们受益匪浅。

2.2 理论应用相结合

依托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丰富资源,该课程的教学按理论授课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注重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使用要点以及在环境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在学习掌握了相关仪器分析理论后,学生有机会面对分析仪器,训练操作技能,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仪器基本操作技术和基本实验技能。通过实践课程的开展,让同学亲身体验各种分析仪器的功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彰显理论的重要性。动手实践,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有目的地进行理论学习[2~3]。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减少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的盲目感,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很好的培养。

2.3 尊重自主,注重实效

鉴于学生兴趣点的不同以及论文研究的需要,该实验课程分光谱、色谱和生物分析技术三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这在一定程度下,实现了小班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接触操作自己迫切需要使用的仪器。另一方面,尊重学生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在大方向区分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小组模式,使得每位同学参与到其中,并且可以互相讨论,共享不同途径捕获的信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研究生对仪器分析这一领域有较全面的了解,基本掌握仪器分析的各类方法,初步具备根据分析对象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及理解相应问题的能力,从而顺利开展科学研究。据研究生反馈,该课程强化了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并且减少了研究生论文研究中实验方面的问题。

2.4 撰写教材重实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分析仪器的面貌日新月异,仪器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但是目前教材内容的更新远远落后于新型仪器的更新速度[4]。为了把最先进的内容和教学科研的需求和特色相结合,我们在自编实验讲义的基础上,撰写并于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并于2013年6月更新出版了《现代环境分析技术》(第2版)。环境分析涉及的分析仪器种类多,面对的环境样品也十分繁多和复杂。因此,该教材根据我国环境领域的实际需求和应用现状,重点围绕环境领域应用范围广、理论与技术相对成熟的方法,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环境样品分析中常用大型分析仪器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如高效富集、分离方法等;(3)多种仪器和方法的联合技术;(4)环境分析技术的发展,包括新理论、新方法和连续自动化技术等。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先进方法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科学性、适用性强,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2.5 学习考核多方位

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检验,而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作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会推动学生的学习向最佳方向发展[5]。本课程的期终考核成绩由平时参与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平常参与通过学生课堂表现(随堂考试、课堂提问)或实验情况(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等)等各方面综合评定。针对目前大学课程知识容量大,容易出现满堂灌,老师又很难及时、准确了解每一个学生对当堂课所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的现状,我们在随堂考试中引入了同济大学自主研发的“智能交互反馈系统”。该系统可以在课堂上即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减轻学生在学期末的考试压力。期末考试包括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验部分考试。基础理论知识考试旨在考查学生对仪器分析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实验部分考试重在考查学生掌握仪器操作的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更加注重评价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善于思考的能力,可以科学合理、全面公正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真实水平。

3 结语

针对环境类专业研究生开设的“环境仪器分析”课程,为硕士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师资队伍多元化,教学模式多样化”是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大型仪器实验平台,为教学服务,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陈玲,郜洪文.现代环境分析技术[M].2版.科学出版社,2013.

[2] 白雁,潘瑾,李永强,等.研究生现代分析仪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9):22-24.

[3] 张娴,袁园,孙雅洁,等.利用光谱类仪器开设重金属检测实验[J].实验室科学,2012,15(2):166-168.

仪器分析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效果;现代大型仪器;课程建设

一、前言

实验教学在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通过实验,学生更能理解并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研究和创新的能力。鉴于实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大型仪器分析课程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当下全国很多高校为了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新一代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围绕着现代常用的大型仪器设备增设了很多教学课程,尤其在材料类专业中,现代测试技术类课程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现代大型仪器分析教学的课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大型仪器的使用情况及实验效果

1.现有大型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1)专业课课程的压缩。在高校中,专业课课程的压缩已经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了。但是随着专业课课程的压缩、高校专业的调整,使得传统专业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降低;实验室个数减少,实验课时减少,使得大型仪器设备在实验教学的使用课时就很难达到400以上。这些大型仪器要么购买了多台闲置在那里,要么就没被充分利用而是只把它用来“充门面”。

(2)横向联系少,相互不配合。现在大多院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又有了迅速增长,办学的硬件条件虽有了很大改善。但长期形成的各自为政、盲目构建、独自占有、无偿使用、信息不畅、缺乏绩效机制等因素是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的症结所在。

2.实验效果

高等学府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初衷肯定是为了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实践理论知识、开拓视野及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创新型人才。但实际的实验效果却并非如此,大型设备因其使用和维护的技术要求偏高,只有不多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人员才能充分发挥出这些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很多人员并不能充分地利用它。在设备的维护上,维护人员也必须是有相关知识和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才能够驾驭,这也是目前为什么许多高校购置了大型仪器设备却无法充分利用的一大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根本不太了解相关知识,面对眼前的机器无从下手,或是不敢下手,担心自己的失误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再者,实验课教师也不敢让学生真正上手,上课时多数是教师在操作和示范、学生在一旁观看学习,这样的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学生无法通过动手学习获得直接的实验经验和知识。

三、提高大型仪器利用率的措施

1.增加学生的自主实验时间,对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

虽然对于多数高校来说,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的专业课时有限,但是可以通过对学生全面开放实验室的途径予以弥补。只要学生时间允许,便可以来做实验。实验内容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研究性的,也可以是验证性的实验课题,又或是探讨性的实验。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一些具备较强综合性的实验,使其可以在实验中主动、积极地探索相关知识和操作,从而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并树立起一定的科研精神。对于学生而言,这是熟悉大型仪器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加深对相关理论课程的认知。可见,提升实验室的开放性十分重要。

2.克服人员的断层现象,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素养是发挥实验室功能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大型仪器教学中应该重视人员专业素养的提高。由于实验室仪器更新较快,而管理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更新需要一个过程,加之实验室人员的稳定性较强、更新较慢,容易出现设备和人员衔接断裂,出现断层现象,这会严重影响设备的使用以及教学工作的效果。为此,一方面要及时关注新设备的引进,另一方面要格外关注人员的变动,对于空缺要及时招聘和引进合适的人员。另外,还需要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了解和掌握最新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技巧;需要定期举办仪器专业讲座,鼓励相关人员聆听和交流;定期举办一些管理和操作类比赛,让实验室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比赛了解自身的实力以及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