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自考毕业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自学考试;专接本;毕业设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祖伟(1963-),男,江苏宜兴人,南京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76-02
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全日制在籍学生基本完成专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采用自学考试面向社会开考专业计划,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开展本科助学辅导并完成本科教学计划,学生参加自学考试成绩合格符合毕业条件可获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的人才培养模式。专科学生在专科校园里通过高职院校、本科主考学校的联合培养完成学历的提升,在学好专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从“技能型”应用人才逐步成长为“技术型”、“工程型”应用人才,在完成知识结构重建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质”的飞跃。高职院校也通过对接本科专业,在教育教学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本科主考学校的指导,对加快自身专业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有效积累发展后劲等起到了促进作用。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几年来参与对接的高职院校逐年增加(现已达105所),在校专科学生接读本科的人数也迅速攀升(至2013年接读学生总人数已达83100余人,已毕业学生23300余人)。
但随着对接高职院校的增加及规模的扩大,受主、客观因素制约,各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资源、生源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高职院校对“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认识不足,导致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应用教学环节上重视不够,主考学校派出的毕业设计答辩教师反映“专接本”学生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不高,甚至个别高职院校擅自降低毕业设计的规格要求,严重影响了“专接本”整体的教学质量,一些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质量提出了质疑。为此,作为主考学校有必要摸清“专接本”学生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所在并加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专接本”毕业设计现状
以南京工程学院数控加工与模具设计专业2011级“专接本”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召开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根据“专接本”人才培养目标和《南京工程学院“专接本”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设置调查内容,对11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情况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94份,收回有效答卷347份。在汇总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毕业设计答辩教师填写的反馈意见等三方面信息后,认为2011级毕业设计组织工作、选题和开题、过程管理和规范性比前几年有所提升,课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也基本符合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但是毕业设计整体质量不高,暴露出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不足,缺乏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问题,同时还发现高职院校之间毕业设计质量高低差距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少数对接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对“专接本”毕业设计的意义与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部分学生没有把毕业设计看做是自身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训练和展示的一个重要过程,对课题不作认真细致的研究,开题报告流于形式,设计方案仅是框架,更没有具体内容。
2.选题缺少实践价值,题目类型少,学生缺乏自我择题意识
在毕业设计选题时,多数学生缺乏主动意识,指导教师给什么课题就做什么,表1中显示指导教师指定的课题占72.1%。少数指导教师课题单一,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个别教师同一课题已多次使用。
3.管理制度不完善,少数指导教师工作不到位
部分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对分散在企业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更是疏于管理;有些指导教师工作头绪繁多,给学生的指导时间不够,如表2统计数据所示每周得到两次以上指导的学生仅为47.6%,个别指导教师把关不严,甚至在学生所设计的模具结构存在严重错误时,也没有给予及时纠正。
4.毕业设计时间难以保证
部分学生已经提前走上工作岗位,实际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不足,往往是在匆忙中应付毕业设计任务。
5.基础知识、规范性与标准意识欠缺
部分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出现了知识“不够用”现象,主要反映在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没有牢固掌握,设计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不能正确表述,基本写作能力差。少数学生不按主考学校要求的规范格式做毕业设计,不按照国家标准制图,随心所欲,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
6.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缺少自己思考的内容,缺少解决问题的尝试,缺少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少数学生还存有侥幸心理。
二、提高“专接本”毕业设计质量的建议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从事初步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具体实践。“专接本”学生在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后,更需要利用毕业设计环节来检验自身知识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的提升情况。因此,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是主考学校、对接高职院校加强“专接本”内涵建设的着力点,对于全面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自考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自学考试“专接本”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考学校应协助高职院校一起对“专接本”毕业设计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在分析毕业设计质量不高原因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改进管理的方法及提高质量的措施。
1.加强思想认识,健全管理制度
对接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端正办学思想,增强办学的社会责任感;应从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构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积极推进自学考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进程;从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升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和促进学校发展的视野做好“专接本”教育教学工作,认真对待每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真正提升。承担“专接本”教学任务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和能力的主体,应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从开展本科教学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在奉献中体现人格魅力。
对接高职院校应从学校层面上完善《毕业设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学校主管部门应牵头成立毕业设计教学管理领导组,全面负责所有对接专业的毕业设计管理,提出工作要求,明确工作流程,强化责任意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毕业设计中有一些指导教师,尽管有一定的教学水平和经验,但他们没有把人才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来看待,不能潜心于教学工作,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得到全过程的良好指导,遇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失去了对于设计的兴趣,[1]这样的指导教师是不可选的。民办院校的教师流动性大,青年教师比例高,也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质量。
高职院校要选派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这些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要有较强的实践经验,还要了解该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动态;要积极营造本科教育氛围,组织教师开展学术讨论和研究,使教师的教学有别于专科阶段的教学;要创造条件培养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践经验、实践能力等方面尽快适应本科教师角色;要加快年轻教师的培养,促进其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成长,使“专接本”教师队伍尽快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要尽量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稳定的师资队伍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主考学校应协助高职院校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全面做好对接本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指导工作,协助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
3.建立毕业设计监督机制及相关的评价机制
毕业设计中期检查相当关键,不容忽视。通过中期监督检查,不仅能使指导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能在高职院校层面上掌控毕业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促使此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中期检查中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认真、如实、及时填写过程记录,如指导情况登记表、中期检查情况登记表等。[1]建立学生与教师间的互相监督与评价机制,建立指导教师与评阅教师之间的互评机制,有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强化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
4.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规范性训练和标准化知识培训
高职院校需要适当调整专科阶段的课程,给有愿望接读本科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强化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针对本科阶段课程开设前期课程,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铺垫,使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知识体系能够最大程度的衔接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要着力改变专科阶段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注重规范性训练以及标准化知识学习,认真做好课程设计,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只有经过日积月累地学习和训练,学生到毕业设计时才能得心应手。
5.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实践
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为“专接本”学生开设工具书使用、文献检索、翻译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课堂,开设专业领域新工艺、新方法的讲座,开拓视野,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思考问题。在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追求创新、推崇创新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采用生产岗位上的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大胆选择新工艺和新方法。
6.主考学校积极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
本科主考学校有责任和义务指导高职院校开展好“专接本”教育教学工作。应组织高职院校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及教研活动,开展课程教学方法的指导,帮助高职院校的任课教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在开展毕业设计教研活动时,应着重解读本科人才毕业设计的规格和要求,尽量采用轮训的方式使所有带毕业设计的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培训。
“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从探索—积累—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但未来这一创新教育是否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决定性因素。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将成为有关教育工作者今后的努力方向。
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文体而言,它也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论说文。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分两个步骤,即选择课题和研究课题。
首先是选择课题。选题是论文撰写成败的关键。因为,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它实际上就是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亦即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写什么不明确,怎么写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自学考试办公室有关对毕业论文选题的途径和要求是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但不管考生是自己任意选择课题,还是在主考院校公布的指定课题中选择课题,都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选好课题是毕业论文成功的一半。
第一、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表达再完善,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
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整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第二、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但要有考生个人的见解和主张,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由于考生个人的主观、客观条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选题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及所具备的客观条件来选题。具体地说,考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首先,要有充足的资料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缺少资料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的。选择一个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对课题深入研究与开展很有帮助。其次,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积极心态去完成。最后,要能结合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每个考生无论能力水平高低,工作岗位如何,都有自己的业务专长,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对顺利完成课题的研究大有益处。
选好课题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般程序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最后是执笔撰写、修改定稿。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搜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越具体、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阅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认真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阅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文进行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进行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要积极思考。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要眼、手、脑并用,发挥想象力,进行新的创造。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在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不能只是重复前人或人云亦云。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怕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 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的资料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
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内容纲要包括大项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基本格式:一般毕业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4方面内容构成。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摘要即摘出论文中的要点放在论文的正文之前,以方便读者阅读,所以要简洁、概括。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这一课题的理由、意义,要写得简洁。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有时要写些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本人将有哪些补充、纠正或发展,还要简单介绍论证方法。本论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即表达作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这部分要以充分有力的材料阐述观点,要准确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大小段落间的内在联系。篇幅较长的论文常用推论式(即由此论点到彼论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的写法)和分论式(即把从属于基本论点的几个分论点并列起来,一个个分别加以论述)两者结合的方法。结论部分是论文的归结收束部分,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关键词】自学考试;考试目标;网络助学;科学化管理
提倡终身学习、发展终身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方式,高等自学考试应运而生,但随着网络教育的开放、普通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崛起等方面的冲击,高教自学考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发展机遇,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完善。为满足终身教育体系以及学习型社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教自学考试都必须从专业层次、考试种类、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出发,不断地完善与改革,构建出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的模式,以顺应最新形势的需求,以下几点将对此作出比较具体性的说明。
一、调整考试目标,强化社会实践性环节。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中占据有利的地位,相关的自学考试机构就要根据最新的市场发展情况,不断地调整考试目标和完善实践性环节。详细一点来讲,首先,要依据自学考试的基本规格、不同专业的要求等内容,将主干与非主干、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基础等关系处理好,并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地更新、增删与精选相关的课程设置,不断地衔接好自学考试各学历层次课程等关系,让考生能够具备更多的专业知识、更强的专业技能,强化他们对所从事或者将要从事的岗位的适应性;其次,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社会实践性环节,因此在自学考试机构的相关调整进程中,要通过生产实习、社会调研、课程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多种活动方式,促使参与自学考试的考生们在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不断地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让考生们在接触社会、深入社会的情况下提高他们改革创新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自学考试的职能;再者,我国高等教育的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色,但各个教育形式之间的交流和衔接并不够充分,影响了终身教育整体目标的实现。因此,自学考试机构要强化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比如通过让自学考生到大学听课、大学在校生能通过自考模式自修一些课程等途径,促进资源共享,加强高等教育的开放性。
二、加强网络助学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环节中的应用。在时代以及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事实,加强网络助学,能够为高教自学考试的改革提供莫大的活力。具体来说,其一,社会助学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体现自学考试教育功能的重要环节,相对来说,助学单位的实体单位的教育资源毕竟有限,要充分发挥网络助学的魅力,运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尝试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开发出深入浅出、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与自学考生特点相符合的多媒体资源和学习课件,拓宽考生接触的知识面,以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网络助学手段,激发出学生更多的学习热情和主动积极性,不断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其二,要重视网络助学平台的培训管理和教师配备,借助于QQ、微博、BBS等先进的交流方式,为学生在线进行答疑解难,并且注重收集与整合自学考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丰富了授课的时间和空间,让考生能够获得无处不在的学习机会;其三,要鼓励和引导自学考试在日常的学习进程中,尽可能多地浏览最新的时事新闻、教育机构信息,学习尽可能多的计算机技能、与他人沟通技能等,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更好地应对自学考试、社会岗位等多方面的挑战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科学化管理,优化自考教学水平。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为自学考试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奠定扎实的基础,而且要注重教学水平的不断优化,为自学考试模式的长足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催化剂成效。要借助现代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创建和完善考务管理体系,实现招生宣传、财务管理、注册申请以及远程协助等的高效集成性的管理,同时还可以结合自学考试机构的实际发展情况,创建智能化的试题库,在减轻了教师出卷负担的前提下提高了自学考试的时代化进程。还有,为了有效地弥补和完善自学考试机构的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应当通过资源扩充、加强师资交流、优化投入、引入合理的奖惩机制等手段,丰富和提高教师的工作技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正视教学工作重要性的状态下不断地提升教学成效。与此同时,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职业型的人才,因此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应当与时俱进,根据“按需设考、考为所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特色显著的课程体系,不断地优化专业层次结构。而且,要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出发点,选择涵盖多种案例的参考资料、练习题以及背景资料等,及时更新自学考试教材,为考生提供更加优化的学习背景和环境。
结束语:终身教育思想是当代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21世纪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世纪,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教自学考试需要根据最新形势及时调整、完善各项管理与发展进程,为自身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活力。相关负责人要在审时度势的前提下,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地利于自学考试改革的良好途径和方式,促进高教自学考试真正地为社会的进步而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慧、张焕镇. 《终身学习时代自学考试改革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18)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行为 问题 指导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加入WTO,信息化、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通过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获得宽厚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精深先进的专业知识和科学人文知识,还需掌握新的信息技术,使个体获得长远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学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相应地,我们的教育活动将不再以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而应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是提高人才质量的关键。
一、大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高峰期,记忆力、观察力、思考力、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力都有很大的发展。大学生学习既不同于儿童的学习,又不同于成人的学习。大学生学习既有一定的专业性、目的性和探索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现出广泛的兴趣和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学习有其特殊性:(1)大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即间接的知识,在学习中会有发现与创造,但其主要内容还是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与经验;(2)大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为前提的;(3)大学生是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前人的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对间接经验的学习与掌握,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服从于学习目的的;(4)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与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品德及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
二、大学生学习面临的挑战
(一)学习主体发生变化。
中小学时期的学习以教师为主,以教师组织教学为主,大学生学习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创造性,即学生不仅能举一反三,还能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活化所学知识。
(二)学习要求更多的自主性。
大学生学习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都更加强调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承担角色,主要强调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大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大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的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既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又有辅修课程及大量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兴趣自由选择。大学生选择课程学习内容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学科内容与职业的契合性、学科的实用性、自己兴趣及将来的职业生涯选择和对自身素质的拓展等。如计算机、外语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与热点,这是因为科技发展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再者,大学生可以控制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自学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学业拓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第二,高校更加重视学习知识活化能力,即知识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都体现着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
(三)学习具有更强的专业性。
大学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的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为明确,即是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需要所进行的学习;专业与学科群的划分也将大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生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专业学习要求大学生既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经典理论,又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
(四)学习方式要求多样化。
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中心,学习获取知识的多元化带动了学习方式的变迁,网络又开辟了一条学习的新途径。大学开放式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成功之路,除课堂教学外、课外实习、课程设计、科研训练计划、学年论文、专家讲授、学术报告及走向社会的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都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道路。
(五)要求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素质的培养并重,无知必然无能。
目前正在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一再强调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重要。应试教育下那种只重视学生学习具有实用价值的知识,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育模式,必须摒弃。
(六)大学生学习的研究探索与创新性。
大学生学习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即对书本之外的新观点、新理论进行深入的钻研与探索。大学学习不仅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与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目前,高等学校普遍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课程设置、课程安排、课程衔接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创新性;加大学生实践环节的培养,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大学生学习行为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大学生面对的就业压力和市场竞争不断增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行为上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具体表现在一部分学生在选择课程时表现为轻基础理论、重实用和技能的功利倾向,往往注重实用性,对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甚至财力和物力,而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常常受到冷落,甚至无人问津。有些学生认为学校课程只要能通过,60分同100分是等价的,只要拿到毕业证书就行,“考证”、“考级”、“自考”、“专升本”、“出国”和“公务员考试”等才是学习的关键。这导致个别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书本与上课内容无关,甚至出现逃课等现象;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学校里为了获得奖学金,盲目追求高分,忽视社会实践和能力的培养。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课外阅读花时间最多的是英语应试书和电脑网络图书。[3]
本研究选取广东十所高校的400名本科生作为被试,共回收396份,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366份,占92%。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输入统计。
四、总结与建议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的育人思想,指出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动机、情感情绪、价值观,并使其达到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建构。良好的学习风格是高层次的学习观、内在的学习动机、深层的认知加工与较强的学习管理能力的一种有机结合,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结合大学生学习行为特点,对大学生学习进行指导,使之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学习风格,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一)对大学学习特点的认识指导。
大学学习科目增多、难度加大、专业性增强的这些特点就间接要求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记记背背就能很好掌握的,中学阶段的记忆术、题海术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学习需要。学习者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学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监控等策略对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构建起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努力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个人需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学习动机指导。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的需要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时并存、不可偏废的。我们现在提倡“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人进步,但并不是忽视人生社会价值的意义。如果个人的需要经不起社会的考验和评价,即使个人需要满足了,也并不代表你就拥有了幸福和快乐。再者,人的发展和追求高层次的需要,不仅本身能创造较大的人生价值,而且高层次的需要往往能使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一致。
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深层学习动机。兴趣有助于大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也会促使人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学习者可以通过有效地调节个人内部因素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如唤醒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控制焦虑、正确认识学业成败、建立积极的学习期望等;还可以通过调节外部环境因素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如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计划,正确处理学习活动及其结果的评价和反馈;组织合理的学习模式等。[4]
(三)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在自主管理中对学习资源尤其是时间资源不会利用、不善于利用,学习上缺少计划性,缺乏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这一方面说明大学生对自主学习的认知上缺乏,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偏低。
因此,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开展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习应及时反馈。
(四)培养大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有的侧重于相对结构化的方案,着眼于技能、概念、信息的掌握;有的注重非结构性的讨论或小组设计,着眼于社会化、高水平的思维或问题解决的技能。根据学习兴趣在班上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如英语组、数学组、篮球组、羽毛球组等,在组内配备不同类型的角色,使参与者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取长补短,或扬长避短。
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情感发展、同学间互助互爱及学生社交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五)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困扰当前大学生的还是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方法相对单一,学习效果较差。
本研究调查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善于发现问题,即使有了问题,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勇敢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大学生的学术写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高校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听课方法。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听方法、听如何对知识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做到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中用心思考。而记笔记的目的是为听和思维服务的,而不是单纯地记些用来背诵的事实。
(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品质。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学习努力程度不够,缺乏抗挫折力、学习的坚持性,自制力差。这实质上是大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的表现。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是大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而且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成功的基础。
高校应要求大学生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将体育锻炼中培养出来的自制力和坚持力用到学习中;学会目标细分,逐步实现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完成;从小事、容易事做起,养成良好习惯;当遇到问题或挫折时,通过自我鼓励和自我暗示养成面对挫折的健康心态。
我们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特点的调查,了解了大学生的学习观、动机、方法、能力、情感、意志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格,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方法、动机、情感情绪、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岩松.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
[2]郑延才.从现代学习理论看现代学习方式的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