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之星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准理念;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推动高等教育纵深发展的有效动力。“十二五”期间,国家通过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开辟实验基地、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就业创业指导、深化学分制改革、建立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等七个方面进行系统设计,整体推进,为大学生双创实践活动的开展保驾护航。按照Timmons的创业管理要素分析,机会、团队、资源三要素来看,国家现行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了环境基石,而如何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实现高校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动机,提高创新实践技能,实现团队有效建设,都需要行之有效的具体实践措施。对机电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日常教育活动已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机电学院经过充分论证、精心筹备,从2014年3月起成立“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将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新的途径,这也是创新创业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通过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实现双创教育从点到线到面到体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效互动、与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创业团队的持续传承和学生间的交流碰撞,开辟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渠道。
一、基本概况
机电学院“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采用虚拟班级的方式进行教学,入选该班的学生仍在原班级进行正常的课程学习与实践,学生涵盖大一至大三所有专业,班级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及指导教师,学生重点利用课外以及寒暑假时间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的理论学习及实践应用。每年,班级招收60余名学生,配备20余名校内外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培养质量,“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按照能力提升、科研实训、企业实践、转化应用四个模块进行培养:
1.能力提升模块。班级建设的基础模块,重点通过专业知识的理论培训与交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开拓思维,提升创新创业水平。
2.科研实训模块。班级建设的重点模块,重点通过各种实践训练,使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动手实践与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科研水平。
3.企业实践模块。班级建设的特色模块,重点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参观实习,开展顶岗实习,促进学生与生产实际的接轨,提高学生作品向产品转化的能力。
4.D化应用模块。班级建设的关键模块,重点通过组织指导成员参加各级各类大赛、申报项目,进一步提高卓越工程师班的吸引力,推动良性发展。
二、具体实践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按照培养模块,重点从以下7个方面展开工作:
1.聘任导师队伍。这是班级建设的前提。学院聘请党委副书记担任班级班主任,团委书记担任班级辅导员,负责班级日常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学生的管理;聘请了13位企业老总担任实践导师;聘请了学院教授、骨干教师担任学业导师。精干的师资队伍保证了工程师班的健康发展。
2.开展学术讲座。这是班级建设的基础。自班级成立以来,学院大力开展学术沙龙及培训活动,极大地拓展了班级学生的专业视野;邀请了7位优秀企业家到校做创业报告会,极大地浓厚了学院创业氛围,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创业意识。
3.举办沙龙活动。按照班级建设方案,每周组织班级学生开展沙龙活动,进行创新创业研讨,内容涉及专业前沿、创业理论、科技竞赛、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开设了“创新创业大讲堂”,聘请了学生中的“科创达人”“创业牛人”做客班级开讲,内容涉及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高空飞行器等前沿科技,让学生之间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传承与提升,开拓了班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4.组织课题双选活动。这是班级建设的特色。每年10月份,学院均开展“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学生‘进课题’师生双选活动”,班级学生均成功进入班级导师的科研课题。通过双选,搭建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有效平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研究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素养与能力。
5.赴企业实习实践。企业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学院利用节假日,组织班级学生赴山东省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与企业老总、工程师进行交流,了解企业的组织与生产,拓宽学生视野,积累创业经验;每年暑期,学院更是下大力气组织班级学生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通过与企业的亲密接触,促进了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应用的接轨,提高了作品向产品转化的能力。这也成了班级建设的另一大特色。
6.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进行课题申报。这是班级建设的关键,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试金石,也是班级建设效果的衡量标准。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加大投入,自班级成立以来,共组织班级成员参加了“机电之光”校级活动,山东省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电产品创新大赛以及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十余项大赛;组织学生成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RT、发展性资助等课题,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团队精神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7.开辟班级专用活动场所。这是班级建设的重要依托。学院开辟专门场所,作为班级的专用场所,加之学院的创新开放室,学院有三个场所用于保障班级学生的需求,极大地保障了班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促进了班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质量保障
为了确保班级的有效运行,提高班级建设质量,学院还从组织、制度、条件、激励等四个方面制订了翔实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了领导小组,将班级建设列入学院重点工作,积极推进班级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期化。
2.条件保障。学院从师资配备、场地使用、投入经费等方向加强了班级的条件保障,切实提升了班级培养的效果。
3.制度保障。专门出台了“学生选拔制度”“导师评聘考核制度”“档案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淘汰制度”等,为班级建设提供了依据。
4.激励保障。对进入本班的学生进行全过程跟踪式培养,在综合考核的基础上,学院建立了相应的奖励机制,提高了班级学生的积极性。
四、案例实效
1.组织参与了多项创新竞赛,取得了累累硕果。班级成立以来,2016年,班级学生共获得了9项国家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5项省级一等奖、1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的优异成绩,优秀成绩的取得是对班级建设的真实也是最好的检验。
2.浓厚了氛围,促进了创新创业工作。班级学生辐射和带动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来,80%以上的学生已参与到创新创业中。学院创业团队孵化出仿生鱼、智能语音垃圾桶等具有机电特色的创业产品,极大地推动了学院创新创业水平。
3.强化了成才导向,催生了明星学生。例如:班级成立以来,班长高琳j同学,成绩优异,曾获多项创新竞赛奖项,成功当选2014年学校“十佳大学生”,荣获2015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称号;班级学生王兴华,家境困难但意志坚定,热衷机器人研究,获得20余项创新奖励,被评为我校2014年“自强之星”,2015年,被授予“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班级同学孙文强,刻苦努力,成功当选2016年山东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班级中像他们一样的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既是班级建设的优秀成果,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
4.培养了学生理论应用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核心争力。班级注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学生经过系统、循序渐进的培训,在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不断提高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及工程素养,进一步提高了班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5.拓宽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实践教学新的路径。学院培养的是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班级通过“学中做、做中学”,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与实践动手相结合的方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有效补充,也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总结与展望
实践证明,卓越工程师班自成立以来工作成效明显,尤其是两年来,班级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创新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孵化了一批高质量具有机电特色的创业产品。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有了新的平台、新的传承、新的抓手、新的氛围,取得了新实效。
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而大学生卓越工程师班的建立,更是贴合了这一思路,班级建设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还应继续完善,继续提升。
1.注重总结提升。进一步梳理班级建设的总体思路、实施路径、活动内容等环节,进一步凝练班级的特色、文化等,进一步提升班级的软、硬实力。
2.加强与创新学分的结合。目前,班级主要靠团学进行发动、组织,学生参与的动力、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等还存在问题,下一步重点考虑与创新学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积极性,提升可持续能力。
3.争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这是班级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班级能够可持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源。因此,下一步应探寻出路,实现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相互承认,相互促进,争取计入人才培养方案,使班级可持续、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一、云南工商学院特色办学的成功之基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既遵循普通高校办学规律,又注重特色办学实践探索,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这是云南工商学院多年来的办学目标,也是学院获得成功的根本基石。
1999年,一群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凑了1.2万元,购买了12台旧电脑,租用20平方米的仓库,创办了云南爱因森计算机培训站;2004年,培训站升格为云南爱因森软件职业学院;2011年又升格并更名为云南工商学院,成为云南省唯一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学院,填补了云南高等教育事业的空白。学院创办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帮助学生成功”的办学宗旨,坚持以父母之心育人,坚持德育为先、立业为本,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注重技能培养、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把特色教育和管理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及活动之中。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优化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办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并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办学仅13年,实现了从电脑培训站到专科,再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三级跳”办学目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云南工商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一直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放在核心地位,结合未来产业与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精神好、职业技能好、职业态度好、职业素养好”的“五好青年”为目标,积极探索和实践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的经验可以概括为“坚持创业精神追求教育梦想、紧扣社会需求探索专业发展、突出职业管理提升学生素质、强化考核标准提升就业质量”。
一是坚持创业精神追求教育梦想。短短13年时间,学院从创办之初6名学员到目前近万名学生,从租地办学到自建千亩大学校园,从12台旧电脑到近10亿元资产,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实现了最短时间从专科升格为本科。13年时间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云南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速度、新奇迹,这当中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全体云工商人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理想抱负和创业精神,这样的精神是工商学院过去攻坚克难的法宝,也是工商学院未来向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的原动力。
二是紧扣社会需求探索专业发展。学院人才培养坚持“五个匹配”,即性格特征与就业方向匹配、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匹配、学生管理与就业环境匹配、实训要求与就业能力匹配、素质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匹配。
在课程设置上,近3年,学院先后走访1 000多家企业,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整个培养体系中的作用,实践课时达到了课程总学时的50%,将系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能力培养。
在教学改革上,教务处积极起草《学分制实施原则指导意见》、《学分制实施方案》、《学分制推进步骤》等原则性文件,从2011学年开始进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估。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达到“三声”教育效果,即课堂上要有学生快乐学习的欢笑声、有师生互动的讨论声、有对教师精彩教学的鼓掌声。同时将励志内容和学生演讲、表达、合作能力培养有机融入课堂中,促进“精彩课堂”的组织开展。
在师资方面,高薪聘请富有一线实战经验的工程师、技术骨干到校任教。实施“教师回炉计划”,组织专任教师每年到企业进行2个月的企业实训,确保授课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与实际运用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和工程师共同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在实训方面,与微软、海尔等世界500强等企业共建实训室,做到教学与生产相结合,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与中国电信、龙润集团、昆百大集团等36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定向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112个校外实训基地。投资2 000多万元,建成17 000平方米的实验实训大楼,共设各类实验、实训室80多个,仪器设备总值超过4 000万元,实现每个专业群均有匹配的实验实训室。
在科研方面,始终坚持经费向教学科研倾斜的政策,不断加大科研经费及力量投入,从学院实际出发,围绕学院定位、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专业与课程、实习与实训等,大力开展应用科研和职称科研。“十二五”期间将投入1 000万元,作为科研保障资金。截至目前,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已累计获得27项省教育厅立项,在同类院校中名列第一。
三是突出职业管理提升学生素质。针对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缺乏职业素质的问题,学院创建了“职业素质教研部”,引进了职业行为评价软件(ESC),研发了200多个课时的职业素质体验式课程,对学生实行职业化管理,建设了素质拓展训练基地,将体育教学纳入素质教学体系,并增设了艺术修养必修课程。通过特色化的教育和管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塑造学生正直、诚实的职业操守,负责、感恩的职业态度,敬业、奉献、合作的职业精神,加快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速度,使之成为受用人单位欢迎的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专门人才。
四是强化考核标准提升就业质量。学院坚持“把就业压力化解在就业之前”,为学生提供从入校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服务。学生入学时首先通过北森CS大学生生涯规划系统测试,认知自我,做好专业选择;辅导员兼任学生职业规划导师,根据学生就业的家庭条件、职业倾向、性格特征、专业能力、才艺特长等,个性化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专职就业队伍、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相互补充、相互支持,为学生提供全程化的就业帮助。
在创业传统的激励下,学院充分重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采用“两级管理,双导师制”指导大学生创业,在学生中开展“创业与销售”课程、创业讲座、创业英雄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强化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热情;借鉴国际劳工组织的KAB教育模式,教授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和经营技巧;匹配专业教师和企业骨干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帮扶;建立“知名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兰茂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园区”和“兰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三级孵化体制。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荣获“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全国总决赛入围奖,“昆山杯”、“华夏银行希望之星杯”、“城投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一、二、三等奖等奖项;仅2012届毕业生中,就有380人拿到创业证,有59人实现自主创业。
在一系列强有力措施保障下,学院连续3年就业率在98%以上,连续3年获得省教育厅表彰。先后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2011年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云南省2011年鼓励大学生创业先进集体、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园等称号。学院的就业工作已经基本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提出了确保就业质量的“三个就业质量指标”,即毕业生专业对口率、龙头企业就业率、平均起薪点,并建立了就业中心牵头、分院负责、学院考核、督导抽查的就业工作监督考核体系。
【关键词】 第二课堂 三位一体 工商管理专业 教学方法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具备综合能力和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类专业不仅要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等“四种能力”。
一、第二课堂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第二课堂教学是指一种综合教学理念,即现实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国家与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个体的理想相融合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中的第二课堂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机制,以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共同参与、共同设计来推进教学工作,是教学工作的延伸和补充。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是一个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的平台,是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阵地。第二课堂教学还是一个文明、健康、科学及结构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利于服务教学的综合制度结合体。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是相对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的。如果说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称之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话,那么第二课堂教学就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空间范围非常广: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企业和家庭。我们的研究从改革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如何通过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延伸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及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从夯实第一课堂教学着眼,探索第二课堂教学
明确专业培养定位,搞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开发第二课堂的教学补充、延伸和“升华”教学效果的功能。
三本独立学院作为一支异军突起的高等教育力量,全国有近300多所院校,其中90%以上的院校设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如何找准本专业的定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首先,三本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要不同于一、二本院校,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要弱于一、二本院校,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培养要优于一、二本院校。其次,三本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要不同于职业院校,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专业发展后劲要优于职业院校,实际应用能力和技能的专业适应性和迁移性要强于职业院校。
三、从四大能力的培养着手,践行第二课堂活动
在专业培养的定位思想指导下,为使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们将此分步进行。
第一步:将学生引入第二课堂。从新生进校开始,通过推行“专业导师制”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所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强化基础素质。在学生的大一至大二上学期,学生学习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一、二本院校基本相同,旨在使学生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等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但在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学习阶段有步骤地引入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在计算机基础、统计学、数据应用、管理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等课程中增加或单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在实训课程中布置一定量的课外训练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完成,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引入社会和企业,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如参加“市场调研与预测”、“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社会经济及民生问题调查”、“行业展览会”、“企业参观”,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经济、了解企业、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深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从大二下学期开始,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学部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在竞赛中,自发组建团队,成立相关的项目模拟公司,由学生分别担任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等,负责各自的专业运作的计划与策划工作,学生们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提交创业计划书、项目计划书等,同时在竞赛中,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解答和解决学生在竞赛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辅导学生进行项目开展和计划书撰写。学部成立专门的竞赛评选组,并邀请企业的专家和院本部的指导教师参加竞赛评比活动,奖励优胜者,选拔学生参加省级竞赛。为使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我学部从大二下学期假期开始直到大三,都要求专业教师拟定相关的调查内容和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假期实习和假期调查,提交假期企业实习或调查报告,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新学期的理论学习。
第三步:将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进行凝练和提高。从大三下学期开始,学部根据学生们参加的各类竞赛活动和社团活动,组织和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各类省级竞赛,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组织学生团队代表学院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及物流经营大赛、金碟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大赛等多项赛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这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并加以创造性发挥,从而在竞赛获得好成绩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在此阶段,学院还按专业开展专业实习,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轮岗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并在实习过程中派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进行指导,结合企业生产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第四步:对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进行实际的检验,并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固化。在大四阶段,主要根据学生自己选择的专业方向和发展规划,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学生可以选修相关的课程;组织学生参与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学生可结合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自选拟定毕业设计的研究项目和实习内容,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固化为学生的实战能力。
通过以上四步,学部逐步形成了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第二课堂的三位一体的四步法循环教学实践体系。第一步:学习—认知,引入第二课堂;第二步:学习—初步实践,深化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第三步:学习—实践,凝练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第四步:再学习—再实践,检验和固化所学的内容。通过三位一体的四步法循环教学实践体系的实施,学部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四、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着力,确定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
开展工商管理专业类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课外行为,相反,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建立在作为第一课堂补充、延伸和升华的基础之上。
第一,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了《企业ERP经营沙盘模拟》等实验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方法。为了配合相关课程的教学,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学部从2009年开始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大赛。同时,于2010年开始,工商管理系组织学生团队代表学院参加“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ERP沙盘模拟经营大赛、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及物流经营大赛、金碟公司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大赛等多项赛事,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第二,从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专门为学生开设了《创业学》这门课程;同时,还引进了“创业之星”模拟实训软件,为学生们提供了在校内机房中模拟社会创业的全流程培训。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派遣骨干教师课外指导学生,从2009年开始连续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并取得了优秀成绩。2012年,我系KIWI大学生创业团队还成为了湖北省第一支取得湖北“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政策扶持的“重点关注企业”。
第三,从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工作能力。学部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了11处校外实训基地。其中,引进了上海鼎捷公司的ERP人才培养计划,将企业的员工培训直接“搬”到了学校,真正实现了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为保障第二课堂教学的开展,学部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通过在寒、暑假的较长假期中安排学生赴企业实习;二是开展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提高同学们的企业实践能力。
五、从专业化、系统化着手,完善第二课堂教学程序
本课题所开展的各项第二课堂教学活动,明显有别于一般、普通的学生社团活动,其是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的有严格组织纪律的、以追求管理科学真知与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科技活动。学部组织指导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邀请相关公司的人员对学生进行职业和项目的培训,全程活动中指定专职指导教师进行辅导,并在工商管理系建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ERP协会”,正式将ERP教学通过大学生社团的方式成功延伸至课外的第二课堂。
六、以专业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作为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载体
在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依托专业实验中心和实训基地,为第二课堂教学提供专业、规范的活动实施空间。自2007年以来,已建成“ERP企业管理物理沙盘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模拟管理实验室”两处校内实验中心,并与武钢集团公司、武汉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上海鼎捷软件有限公司、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等单位建成了11处校外实训基地。同时,还在校内建立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了配合创新型、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实施,与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近两年来学院成功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处,其中9处位于武汉及其周边地区。另外,还在长江经济带相联系的长江三角地区建成了江苏远洋数据有限公司与上海鼎捷软件有限公司两处校外实习基地。
在学院的支持下,我学部还建成了“工商管理综合模拟实验室”,该实验室配备了用友SCM供应链沙盘(含电子版)、金碟商道ERP沙盘(含电子版)、贝腾创业之星电子经营沙盘三大系统,将我院的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实验实训平台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学部还对原有的ERP沙盘实验室进行了电脑网络化升级改造。为了便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校内实验室在活动期间对学生实行全日开放。
七、打造独立学院第二课堂教学的特色
学部从改革三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探索如何实现第二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第一,强调独立学院与一、二本大学工商管理专业错位发展的思路。独立学院在师资力量与生源水平上与一、二本大学是存在客观差距的,我们在实践中应正视客观存在的差距,不片面强调一般工商管理专业的共性发展规律,而是应该创造性地提出实施“错位发展”思想,即在狠抓经济、管理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强调创新、创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构建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创新实践与职业技术能力上的优势。
第二,大力开展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教学自然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这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落实到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去,从而科学指导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与实践活动,并对第一课堂教学形成补充;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成果与成绩,来客观检验教学效果。
第三,以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强调“产、学、研”的动态有机结合与平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以武汉“1+8”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为契机,以实地调研当地中小企业对三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着手,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分析当前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改革方案,并拟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第二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八、三位一体四步循环教学实践体系推广应用效果
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学部工商管理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重点培育专业;在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推动下,本专业学生分别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1项、省级金奖3项、省级银奖6项、省级铜奖8项;荣获 “用友杯”全国大学生ERP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金奖2项、省级二等奖1项等优异成绩;ITMC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竞赛湖北省亚军;ITMC全国大学生物流管理沙盘竞赛三等奖;金蝶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管理沙盘大赛湖北省一等奖。
独立学院第二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本。研究和实践三位一体四步循环教学实践体系,是独立院校教学的升华和拓展,是对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的有益探索,它夯实了第一课堂教学,为社会培养了适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巍:工商管理类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2(5).
关键词 农村信息化 网络化 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标识码:A
2014年3月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据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介绍,中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完成后,将有1600-1700多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如此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如何使高职高专学生尽快缩短社会适应期,在社会竞争上占有优势,让技能型的学生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举办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技能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职业院校参与技能大赛的现状
自 2008 年起,教育部、天津市人民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已连续六年共同主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通过六年的办赛实践来看,每届大赛较以往的规格、社会关注度、科技含量均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社会反响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关于办好职业技能竞赛的要求,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13-2015年)》技能大赛的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将更多,涉及赛项将更广。
在国家级大赛的示范作用和指引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各省市、各学校也均先后开始各级别各类的技能大赛,形成“地地有竞赛、校校有比赛”的良好和可持续发展态势,以辽宁省为例,已定于4月上旬举办2014年辽宁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目前关于举办2014年辽宁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国家技能大赛选拔赛)的通知已经下发到各市教育局、各高职高专院校。大赛设赛项99个,其中已有赛项84个,新增赛项15个,此次大赛也是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准备,优胜选手经省级培训将代表辽宁省参加国家大赛,参赛对象为全省职业院校在籍学生。本课题组所在的辽宁水利职业学院已申报参加本次大赛的多个项目,目前参赛团队正在紧张的培训中。职业院校积极参与技能大赛的现状,就为职业技能大赛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外部条件。
2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分析
研究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本课题组将以辽宁水利职业学院的“希望之星”市场营销大赛和商务礼仪大赛为例,分析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学生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与作用。
我院的这两个大赛与管理系的农业经济管理、物业管理、电算化会计、物流管理等四个专业在大一下学期的为期三周的企业模拟实习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中参加竞赛,在创业中体会竞赛带给他们的乐趣,更体现出大赛的普及性、实践性特点。大赛指导教师全程跟踪指导,按照市场营销大赛和商务礼仪大赛的比赛规则评定成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模拟企业经营的各项任务:模拟企业成立、市场调查、资金筹集、企业注册、摊位投标、摊位策划、营销策略、采购进货、广告宣传、市场开业、商品经营、企业管理、财务核算和照章纳税、总结完善等十五项任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实培养学生的市场经济意识、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商品经营和企业管理的能力,并在每一个项目中应用礼仪、学习礼仪,真正实现赛改结合(技能竞赛与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相结合)、赛文结合(把技能竞赛融入校园文化中,形成校园竞赛文化)、赛教结合(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技能竞赛)、赛普结合(技能竟赛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赛,不是“精英教育”)、理实结合(技能竞赛要注意防止“单纯技术化”的倾向)的发展之路。另外,我院娃哈哈市场营销基地的建设也始于我院参加的2012年全国营销大赛,这也进一步达到了赛企结合的目的。大赛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养成的主要作用如下:
2.1学生全面实践了职业岗位所需的各门知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大赛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企业策划、市场营销、公司理财、会计学、行政管理、税收实务、经济法规、公共关系、广告实务等各门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对企业从筹资投资到资金分配、从工商注册到照章纳税的全过程进行了实训。在实训过程中,学生们既重视经营过程的模拟与实践,也重视经营成果的盈利与亏损,因而大大地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目的性。他们针对经营过程中所需的知识,复习以往所学内容、查阅有关资料、请教相关专业教师,为成功地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2.2强化了学生市场经济意识,培养市场经济和企业管理所需的相应能力
大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市场、了解市场、体验市场的机会,也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所学理论、展示自己经商能力的舞台。大赛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走进市场、认识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培养了学生市场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能力、创业投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
2.3加强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校企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大赛通过对外宣传、招商引资,加强了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了知名度,实现了“知本”与“资本”的有效融合,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学生实训和就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对我院招生的数量和质量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工商模拟市场让学生接触了社会,让社会了解了学生,从而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局面,有效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以及就业岗位的优化。
3对职业技能大赛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评价
本课题组多次到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等企业进行调研走访,收集企业对我院参加竞赛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的评价资料。2013年7月,本课题组相继赴辽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商贸职业学院、辽宁金融职业学院等院校调研,分析竞赛项目对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及作用。2013年8月至9月,本课题组成员利用假期和休息日走访了多名参加过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毕业生,发现他们的就业能力很强和自主创业意愿明显,很受企业欢迎。通过整理,综合评价如下:
3.1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有助于解决教与学的难题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企业实践环节相脱节的难题,真正的实现了校企的直接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例如,我院市场营销大赛使学生了解真实的经营环境瞬息变化,通过对顾客的分析,找到市场机会,通过对经营环境的分析,找到规避经营风险的策略与方法。这些感受和感悟,是传统教学中所无法给予学生的。所以3年来,每一年的市场营销大赛,都变成管理系学生最期待的比赛,头半年学生就开始思考自己想经营的行业和项目,并不断向上届做的好的学哥学姐请教,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得到体现,就业创业能力得到了提高。
3.2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通过对连续几届毕业生的跟踪,我们发现在当年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职场发展的都非常好。他们把当年做职业技能大赛时表现出来的肯钻研、勤奋、吃苦、认真研究、脚踏实地等职业品质带到工作中,很受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认可,许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
3.3职业技能大赛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培养了高职高专学生竞争意识与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尚未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大赛是对他们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的一个考验,特别是对他们组织策划能力、竞争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的一次锻炼。例如,我院市场营销大赛,学生们需要从适注册登记、组织货源、参加摊位竞投、销售货物等方面工作,这都需要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发挥所长,自然而然就训练了大家的参与竞争、团结合作、组织策划、公关联络等各种能力。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让参赛学生付出了大量的艰辛,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一次很好的磨炼,培养了他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拼搏的勇气。
参考文献
[1] 刘存明.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为指导,把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激活创业主体,完善创业政策,降低创业门槛,优化创业环境,放宽创业领域,保护创业成果,形成全民关注创业、积极创业的浓厚氛围,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促进发展,进一步推进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二)工作目标:通过两年(—2011年)的努力,把我市建成创业环境优良、创业能人辈出、创业服务配套、社会充分就业的省级创业型示范城市;初步形成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和目标考核五大体系;在全民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满意度、创业活力和效率等5项创建评估指标上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具体目标是:从年起到2011年,利用2年时间,使我市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加,每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7000户以上,新发展私营企业800家以上;每年再就业培训4000人、农民工1万人,创业培训2000人,创业成功率达到50%,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
二、创业导向和创业主体
(一)创业导向:充分发挥我市地域和产业优势,围绕“四大基地”和“十大工程”建设,重点围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近期发展重点,主要建立以旅游服务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加工业、生物技术及新医药产业、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机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新材料产业为主体的创业导向体系,通过创业政策扶持,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产业特点,通过创业使企业得以扩张、技术得以进步、产业更加优化、就业更加充分。
(二)创业主体:在全市倡导全民创业,重点鼓励和引导以下各类人员创业:
1.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失业人员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技术和创业技能,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鼓励农民致富创业。树立“培育创业型新农民,建设创业型新农村”理念,围绕游客和市民需求,鼓励农民发展一批集餐饮住宿、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特色乡村饭店旅馆;结合农事季节和农特产品加工,鼓励农民发展农耕文化和观赏性、参与性较强的“农家乐”体验项目。鼓励农民开展规模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流通及深加工等形式的创业活动;引导和帮助被征地农民转变观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3.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引导他们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优势和专长,投资创业,带头致富。
4.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才能和智慧,引导和鼓励他们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在创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5.鼓励转业退役军人再创新业。大力开发使用军、地两用人才,积极引导退役军人由安置就业向市场创业转变,通过政策扶持实现自主创业。
6.鼓励科技人员兼职创业。鼓励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从事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担任技术顾问、技术指导,或参与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允许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7.鼓励优秀人才来黄创业。鼓励吸引市外各类优秀人才带着项目来黄投资创业。鼓励籍在外人士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回黄创业,为家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8.鼓励民营企业二次创业。鼓励民营企业树立创业新理念,利用自身资本积累,在符合我市产业规划的新领域和新行业进行二次创业。鼓励民营企业树立创大业理念,通过扩大投资、技术改造、合资合作、重组嫁接等方式,做大做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9.鼓励残疾人自立创业。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充分挖掘残疾人自我开发、自我创造的潜能,支持残疾人自觉地投入到创业活动中,通过创业走上富裕之路。
三、具体工作步骤根据市创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全市创建工作从年开始启动,至2011年底结束:
(一)准备阶段(年1月—5月)。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领导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研究制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意见,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全市创业工作的开展。市有关部门出台创建工作实施细则,各区县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完善工作措施,并于年5月前将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报送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宣传发动阶段(年5月—7月)。召开全市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动员大会,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广泛宣传全民创业的积极意义和创业优惠政策,宣传成功创业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倡导转变就业思路、人人争相创业的新观念,大力培养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新时代创业精神,使创业成为人民群众的主动追求和自觉行动。
(三)全面实施阶段(年6月—2011年7月)。全面启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业培训体系、创业服务体系和工作考核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创业型城市建设,对照各项创建城市的要求,推进创建工作取得实效。主要工作:各级各部门研究制定完善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开展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完善创业服务机制,开展针对性、个性化的创业服务;创新创业融资机制,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开展创建创业型城市系列主题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推进返乡农民工“回归”工程,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经信委、工商联等部门配合,组织开展“创业金点子”创业项目征集、项目推介活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共青团配合,结合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举办实施“创业进校园”活动;由共青团牵头,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组织开展“青春与创业”活动;由妇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配合开展“巾帼创业”活动;由工会牵头,经信委等部门配合,开展帮助困难职工创业的“职工创业”行动;由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共同配合,开展创业促就业宣传等活动。
(四)总结验收阶段(2011年8月—12月)。对创建工作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找出不足,积极调整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巩固创建成果。召开全市创建工作表彰大会,评选表彰“创业之星”等一批成功创业典型,推动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对创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通过社会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创业群体抽样调查等方式,全面做好全民创业活动指数、创业活动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活动对企业成长的贡献率、创业环境满意度、创业活力和效率等各项创建指标的统计分析,迎接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对我市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的验收评估。
四、创建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形成推动创建机制
1.建立政府推动的领导机制。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为组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监察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发改委、经信委、农委、教育局、科技局、国土局、住建委、城乡规划局、商务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统计局、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统一领导创建创业型城市的各项工作,负责研究制定创建工作总体方案和各阶段工作安排,统筹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制定完善促进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统一标准,评价创建工作开展情况。各区、县政府要相应成立机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要明确专人负责,形成纵向到底的政府推动创业的领导机制。
2.建立部门联动的协调机制。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明确专人负责,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部门联动、共同扶持创业的协调机制。
3.建立专门运作的工作机制。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设秘书、指导、督查、宣传等四个工作小组,负责创建创业型城市的日常事务工作,形成推进创建工作专门运作的工作机制。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引导全民创业认真落实鼓励、支持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本着“能放则放、能宽则宽、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原则,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并力求有新的突破。
1.工商政策
(1)放宽准入领域。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凡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人员开放。对国家限制的行业和领域,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和标准,鼓励各类创业人员进入。鼓励和支持各类创业人员通过参股、联合、并购、独资方式,参与各个领域的投资建设。
(2)放宽登记条件。允许具备生产经营条件的创业者,凭居民身份证及前置审批许可等材料直接申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允许企业跨行业经营,尊重企业对经营范围的表述;凡企业申请登记的经营范围涉及前置行政审批而暂不能提交审批文件、证件的,工商机关可在该经营范围后标明“筹备”字样,颁发筹备期营业执照。创业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的,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文件和登记材料,直接到经营场所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3)放宽注册资本(金)限制。符合法律规定的投资主体,注册资本(金)达到3万元以上的,均可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单位和个人投资10万元以上的,可设立一人有限公司;允许公司注册资本(金)两年内分期缴付,其中投资公司注册资本五年内分期缴付;分期出资设立的公司,全体股东首期出资合计达到20%即可;出资人可以货币出资,也可以实物、工业产权、非专利技术、出让土地使用权、高新技术成果等非货币形式出资,非货币形式出资比例最高可占到注册资本的70%;创业者申办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的,一律不受出资金额限制。
(4)放宽企业经营场所登记条件。只要创业者承诺遵守法律法规并经有利害关系业主同意,或提交住所(经营场所)所在地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证明文件,允许非生产类、无污染、不扰民的企业将商住房和住宅作为企业场所;创业者在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内申办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如确实无法提交房屋或土地使用证明文件或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的,可依据园区管委会出具的房屋或土地归属证明文件,登记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住所(经营场所)。
2.税收政策
(1)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可依税法规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自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创业企业经认定、审核符合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个人增值税应税销售额未达到规定起征点的,免征增值税。
(3)创业人员下乡创办、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从事特色种养业的,享受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其中,对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企业从事农、林、牧、渔项目的所得,可按国家税收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4)残疾人自主创业,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各类企业招用残疾人达到规定人数和比例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按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
3.财政政策
(1)建立创业扶持基金,主要用于开展创业培训、组织创业实训、开展创业服务和购买创业成果等。
(2)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成功创业者,各级政府给予奖励。
(3)增加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提高小额担保贷款放贷比率。建立担保基金正常增长机制,并根据国家就业政策和各类创业人员贷款需要,增加担保基金额度,最大限度地保证申请者“应贷尽贷”。放贷比率提高到1:5,符合贴息项目的,由财政全额贴息。
4.金融政策
(1)大力支持创业项目,当年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优先安排贷款资金。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协调联席会议制度,推进政府、银行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搭建政、银、企交流合作平台,有效解决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资金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2)加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建立机制灵活、资本金充裕、运行规范安全的小额贷款公司,拓宽民间融资渠道,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形成全民创业的多元化融资格局。
(3)建立完善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整合扩大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资本金规模,扩大担保业务和担保规模,为创业主体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4)进一步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降低小额担保贷款反担保门槛。创业人员或其亲友的房屋(两证齐全)、汽车、机器设备(有购置发票)、大件耐用消费品或有价证券,经社区和担保机构共同评估认可后,均可作为抵(质)押品。第三人反担保的对象,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扩大到经营良好、收入稳定的各类企业员工、社会团体工作人员;也可以采取创业人员之间“联保”或由经营正常的企业为创业人员提供反担保的办法。对无反担保人或抵(质)押品的,可以产权、股权、应收账款、商标、专利等动产和无形资产进行反担保。提高小额贷款额度。经办金融机构对个人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一般掌握在5万元左右。对就业困难人员合伙经营或组织起来就业的,可以根据人数和经营项目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扩大贷款规模,贷款最高额度一般掌握在50万元左右。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审核认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经办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上述个人贷款均作为微利项目。上述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申请不超过1年的展期一次。微利项目的利息(含因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而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展期和逾期形成的利息,财政不予贴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由财政部门按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贴息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当地财政各负担一半,展期和逾期形成的利息,财政不贴息。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奖励机制。对信用担保机构,按其当年小额贷款担保新增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适当担保费补贴;对经办银行,允许其将贷款利率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个百分点,同时按其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新增额的一定比例给予适当手续费补助。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
(1)对登记失业人员自愿组织起来通过合伙经营或独自创办企业的,根据合伙经营或独立创办企业的人数,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属于就业困难人员的,按每人4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2)对登记失业人员创办企业或各类经济实体的,根据其安置的登记失业人员人数,按每人15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按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3)落实创业补贴政策。根据创业培训合格率等培训效果给予不高于700元/人的创业培训补贴和不高于300元/人创业培训后续服务补贴,确保创业培训后50%的开业成功率。选择一批创业成功的典型企业作为创业实训基地,为创业培训班合格学员提供6个月的创业实训场地;创业者经过实训基地培训且在半年内实现创业的,对实训基地给予一定的补助,用于改善实训条件。
(4)加快城市创业园(街)、“凤还巢”农民工创业园等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利用各类园区、规模较大的闲置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创业的场所,建设具有滚动孵化功能的创业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提供一段时期的孵化和扶持。要调动行业和企业的积极性,发挥行业和企业的功能,建立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者复制创业项目或加盟提供便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园区建设。统一创业园区扶持政策。全市就业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等各类创业园统一扶持政策:对各类创业实体自进园之日起3年内,按规定免收属于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免缴物管费、卫生费等管理性费用,减半缴纳场地费,适当减免水电费,减免部分从减半缴纳的场地费中支付;各类创业实体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招用城市零就业家庭成员的给予一次性就业奖励。对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对3年孵化期满后出园的微型企业,符合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可提供二次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5)对年及以后毕业的从事个体经营创办经济实体的大中专毕业生3年内免费求职登记、参加创业指导、进入人才库。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创业经历,报考公务员时视为基层工作经历;对自主创业专业技术人才可以申报评审市级以上(含市级)各类专家,创业业绩突出,可纳入人社部门管理服务范围,在职称晋升中符合相应专业破格晋升条件的,不受身份、学历、资历限制。
(6)积极为自主择业干部提供创业平台,落实国家相关政策,鼓励自主择业干部从事个体经营或者创办企业。
(7)对引进的人才和外来我市自主创业的科技人员,在晋升职称时,可以为其破格晋升中级以上(含中级)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
(8)对有重大发明创造或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从人才资金中给予补助和奖励。
6.土地政策
(1)把民营经济发展用地纳入城乡建设用地总体规划,优先安排全民创业用地计划指标。
(2)创业人员在办理国有土地使用权手续时,除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外,可采取租赁方式用地;创业项目建设需占用农用地的,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使用本经济土地创业,可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征用(占地)手续。
(3)鼓励各类创业主体以集体土地入股方式进行创业;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二次创业向园区集中,优先供地。7.其它政策对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自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免除前置审批各项费用。创业人员办理税务登记的,一律免收税务登记工本费。对发展乡村旅游开发或“农家乐”项目的,有关部门在证照发放、税费征收等方面,参照国家有关促进就业的政策,给予优惠扶持。
(三)健全创业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全民创业能力
1.扩大培训范围。将创业培训范围由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城乡各类劳动者,对已经创业企业者开展创业提升培训。
2.提高培训质量。改善教师素质结构,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配备,根据不同群体、不同阶段的创业需求,采取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边培训边见习的教学方法,开展创业基础技能培训和项目开发培训,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
3.推广和创新创业培训模式。以培训促就业为目的,以体现徽文化内涵和符合我市实际的特色劳务品牌为依托,努力开创我市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亮点。人社、农委、科技、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优势,根据不同的创业模式,提供不同的创业培训模式。
(1)实施“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计划(英文简称SIYB)。依托各级公共就业培训机构,对于尚未有创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创业意识教育;对有创业的想法,但没有实践经验或知识的人员,重点开展创业基本知识培训,帮助明确创业目标,选择创业项目,掌握开办企业的程序、方法和创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培训;对已创办企业的人员,重点开展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培训,改善其经营管理能力,帮助其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
(2)实施“大学生创业助力计划”。依托全省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组织有创业意向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
(3)实施“青年创业计划”。依托各级团组织,针对青年创业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构建帮助青年创业的分级培训体系,安排创业导师对创业青年进行一对一陪伴式辅导。
(4)实施“职工创业、就业帮扶行动”。依托各级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对有创业愿望、创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各类创业培训。
(5)实施“巾帼创业、就业服务行动”。依托各级妇联“妇女就业服务中心”、“家政服务中心”,对有创业意愿的下岗失业妇女、农业富余妇女劳动力,零就业家庭妇女、返乡女农民工和女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
(6)实施“创办中小企业”计划。依托各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设高素质的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针对创办中小企业的特点,开展创办中小企业产业政策、工商、税务、财务等相关知识培训,提升其自主创业能力。
(7)实施“1+X创业”计划。各部门结合自身优势,对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探索“1+X创业”培训,实现“帮一个人创业,带一群人就业”。
(8)实施“农村致富带头工程”。依托农业、科技等部门,结合农民创业带头人、星火计划带头人计划,开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种植业和养殖业产供销等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民经纪人。
(9)实施“克隆引智工程”。引进经济发达地区优质、新兴和具有创意的创业项目,特别是服务业、传统特色产业和农业类项目,成立加盟总部和“样板”实训基地,以“克隆”的方式复制创业成功模式,创业就业相结合、教学实训一体化、加盟共赢,为创业者提供简单、实用、系统的创业辅导服务,提升创业成功率。
(四)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全民创业提供服务
1.完善“六位一体”服务体系。要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在市、区县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各级创业指导中心,不断提升创业指导中心功能,规范创业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围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六个方面的内容,进一步完善“六位一体”的创业帮扶机制,为各类创业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并逐步将创业服务延伸至社区、村组。
2.完善创业专家指导团。要通过聘请政府专业人士、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组建创业辅导人员队伍,根据创业者不同需求,采取会诊、出诊等方式,定期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咨询、技术、管理等服务,帮助解决创业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提高创业稳定率。
3.加强创业信息服务。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完善项目开发和推介制度,设立创业服务窗口,在所属网站和相关媒体开设创业政策和项目信息等专栏,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政策咨询、投资信息、市场行情、项目推介、外经外贸和劳务供求等相关资讯服务。各地要积极采取政府开发、社会征集、个人提供、有偿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项目采集,开发一批有市场前景,特别是社区服务业方面的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资源库,实行微机数据库管理。建立政府支持并监管、企业与个人开发、市场运作的创业项目评估和推介制度,提高项目成功转化率。设立创业服务热线,接受创业者的咨询和投诉,提供及时有效的后续服务和跟踪指导。
4.提供用工服务。为创业者、新创办企业及其所吸纳的员工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指导创业企业结合生产经营需要,做好职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组织各类培训机构按照用工需求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创业企业提供合适人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为创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吸引人才去新创办企业工作,扩大创业带动就业的规模。
5.提高行政效率。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和企业交费登记卡制度,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干预创业企业正常经营,严格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行为。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开辟创业“绿色通道“。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欺诈、不正当竞争和制假贩假等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
(五)健全工作考核体系,保障政策措施落实
1.健全创业工作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创业工作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创业活动指数、创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创业对企业的贡献率、创业存活率、创业服务质量、创业培训效果、创业环境、创业满意度等反映创业带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并将指标予以分解。建立创建工作台帐,对创建工作进行细化量化,明确各区、县,市直部门的工作重点和进度要求,并逐项分解落实。定期对各区、县和市直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定期督查,及时通报,表扬先进,鞭策落后,保证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2.建立创建工作统计制度。加强基础信息采集,实施信息化动态管理。按月统计主要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创建工作进度,并分析创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为领导小组决策和调度工作提供依据。各区、县及市直各有关部门每季向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创建工作和政策落实情况,市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对市场主体活跃、创业环境优良、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增长快、个体和民营经济财政贡献率高,以及在建设创业型城市中服务优质高效、创业主体评价好的部门、单位给予表扬;对创建工作进展缓慢、政策落实不到位、群众投诉较多的予以通报批评。
3.实行创建目标考核制度。市创建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创建工作的内容,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区县、市各成员单位,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实行目标管理,并列入各级各部门政绩考核及就业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实施年度绩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