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1篇

现就中华慈善总会2010年以来发展团体会员、授予荣誉称号以及人动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向理事会报告。请予审议。

一、关于发展中华慈善总会团体会员的情况

2010年中华慈善总会共发展团体会员15家。这些团体会员是:山西省晋城市慈善总会、江苏省泰州市慈善总会、湖北省十堰市慈善总会、湖北省黄石市慈善总会、安徽省六安市慈善协会、山东省滨州市慈善总会、重庆市永川区慈善总会、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慈善会、辽宁省庄河市慈善总会、河北省高阳县慈善协会、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慈善总会、陕西省子洲县慈善协会、河南省台前县慈善总会、沈阳市职工爱心慈善基金会、鄂尔多斯市华隆事业有限责任公司。

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华慈善总会团体会员单位共计303家。

2011年1―5月发展新团体会员单位10家。这些团体会员是:四川省德阳市慈善总会、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慈善总会、甘肃省酒泉市慈善协会、内蒙古兴安盟扶贫基金会、甘肃省嘉峪关市慈善协会、河南省滑县慈善总会、河北省宽城满族自治县慈善总会、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慈善会、甘肃金塔县慈善协会、青海省圣源慈善协会。

截至2011年5月30日,中华慈善总会团体会员单位达313家。

二、关于授予荣誉副会长称号的情况

2010年以来,根据总会章程规定,经会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分别授予陈光标先生、田在玮先生、蔡光胜先生、杨金涛先生、周森先生、陈红慧女士、黄思展先生为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称号。

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先生,长期热衷公益事业,多次与中华慈善总会在救灾、教育、扶贫等相关慈善领域开展合作,为慈善事业作出突出贡献。顺天通房地产开发集团总经理田在玮先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于2010年7月向中华慈善总会认捐人民币1000万元,用于设立“中华慈善总会天通慈善基金”,首批200万元启动资金已经到位。湖北铭日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光胜先生多年来一直支持教育领域慈善工作,并于2010年11月向中华慈善总会认捐人民币1500万元,用于设立“中华慈善总会德源希望基金项目”,首批200万元启动资金已到位。山东金涛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涛先生带领企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勇于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并向我会认捐1000万元人民币。北京诚信置森书画院院长周森先生现为中华慈善总会理事,多年来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全力做着慈善事业,二十多年来,周森先生先后为慈善事业捐助的资金达千万之巨。此次向总会认捐100万元,并同时捐款100万元成立“周森爱心基金”。 中慈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红慧女士现任中华慈善总会民生养老基金执行主任,多年来一直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曾经多次捐赠款物支持慈善事业,并向总会认捐1000万元人民币。黄思展先生现任中美集团董事局主席,他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服务公众,计划5年内向中华慈善总会捐款1500万元用于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开展。

三、关于决定授予王希等人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称号的情况

2010年以来,根据总会章程规定,经会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分别授予四川莫氏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希先生、宁波三生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金宝先生、银嘉时(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女士、中慈华夏(北京)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主任李佳女士、中慈华夏(北京)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白二青先生、中慈华夏(北京)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孙平先生、山东金涛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涛先生、北京诚信置森书画院院长周森、中慈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红慧女士等九人 “中华慈善总会永久理事”称号。

四、关于成立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的情况

为加强慈善新闻宣传工作和更好地开展筹募工作,总会根据需要,同意成立分支机构《中华慈善总会新闻界志愿者慈善促进工作委员会》。该机构已于2010年12月30日在民政部批准并完成登记注册。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生思维;增强;认识

高中历史教学要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增强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深入的思考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学增强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有效性,谈几点认识。

一、认真研读教材

教材本身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体系,尤其是新人教版教材。这套教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很缜密的。以新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九个专题讲述了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其中前五个专题涉及到的是中国政治文明,后四个专题讲述的是世界政治文明。在前五个专题当中:又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如专题一讲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专题二、三讲述的是近代中国的政治文明,专题四、五讲述的是现代政治文明。以后四个专题为例:第六专题讲的是西方政治文明的起源: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专题七、八讲了世界近代的政治文明,最后一个专题讲述了当今世界的政治文明:即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有学生认为“人民版教材中,发生在前,教材却将放在专题二,而将运动放在专题三。”其实这说明对教材的认识是很肤浅的,正确的思维应该是:专题二、三讲述的都是中国近代的政治文明:专题二讲述的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实现民族独立的内容;专题三讲述的则是反对本国落后的封建势力,追求并实现国内民主的内容。因此必然属于专题二,运动属于专题三。所以,增强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思维,就要认真研读教材。

二、深入了解学情,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深入的思考并解决问题。思维的深度应由具体的学情来决定,而不应由我们的臆想来决定。要获得学情反馈,我们就必修课前认真批阅学案,根据学生学案填写所反馈出来的具体问题设计思维。并且通过对已用学案的修改与完善增强历史课的思维。因为学案在最初编写的时候所设计的思维更多的来自于教师的经验。在我们使用完学案后会从学情反馈中发现很多不足和问题。结合这些反馈出现的问题对学案及时进行修正,尤其是对思维增强部分存在的不足予以改进,这样学生再使用时能够增强思维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三、学习目标设计与解析增强历史课的思维

学习目标对课堂具有极强的导向性。结合学案批阅后的学情反馈制定学习目标时,不仅要关注课标,同时还应渗透进学生的具体学情,从而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解析中增强历史课的思维。以专题六(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的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解析为例:设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1)了解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理解其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2)认识并掌握古希腊城邦、公民的概念及其特点;(3)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深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观点的理解。结合学情反馈课堂上对学习目标的解析为:(1)对自然地理环境概括归纳,重点就放在“如何理解古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其民主政治产生的影响”上;(2)进一步精炼希腊城邦及公民的特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概述;(3)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是不是决定性的呢?可以通过小组探究解决能力提升材料题来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四、结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历史教学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并通过教师对学生提问和学生向教师提问的过程,从而形成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教材提出疑问,学生逐渐学会了质疑,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认识的能力逐步提高,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学生的思维产生了飞跃,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比如: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专题一的第三节------君主专制体制的严禁与强化,首先布置学生预习任务:(1)按教师的要求处理课前预习作业;(2)提出自己疑惑的问题。其中就有同学提出:皇帝权力为什么那么大?为什么权力不是别的人拥有?我可不可以提高自己在一群人中的地位?这样学生已将这节课的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提出来了,并且还联系到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通过讨论得出以下结论:皇帝的权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中国历来的皇帝制度的推行,有忠君思想,有习惯和传承;人们心目中有一个领导目标寄托;皇帝采用了一系列强化权力的措施。在此基础上,教师紧跟问}:结合教材皇帝为加强权力采用了哪些措施?让学生学着去整理教材。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总结:皇权的建立和加强主要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着手,在请同学们根据教材归纳中央和地方的具体措施?教师梳理线索,明确要点,顺利完成本节教学任务,这样也能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而教师在课堂的问题设计要多样化,可以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手法,让学生在愉快的过程中接受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比如:我们在高中历史新人教版专题七:“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一节时,首先在上课之前用多媒体创设新情境--在屏幕上展现英国伊丽莎白女王、英国首相、英国内阁会议场景等图片,一下勾起学生的好奇,然后向学生提问:知道这些人吗?是谁?这个会场是什么场景?知道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吗?学生和教师一起互动通过讨论、逐层提问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新课内容讲完后,还可以检查一下学生学习的效果。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认真研读教材,深入了解学情,提高思维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习目标设计与解析增强历史课的思维和结合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不仅仅爱学历史课程,还能够掌握好知识去应对高考。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课堂情境;学习兴趣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的实施,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是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的问题,其中,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是一个较受推崇的方式。所谓课堂情境,简单来说,就是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围绕着教学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定真实、生动、形象的教学场景或者教学氛围,使得学生在场景或者氛围的感染下产生一定的行为体验、情感共鸣、思维冲突等,从而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打破以往应试教育体制的桎梏,使得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掌握的不仅仅是已经发生过的史实,同时还能够在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历史观教育,促使学生形成一个更加健康、科学的历史观。

一、利用问题创设课堂情境

利用问题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是教师在历史课堂上最常用到的手段,有效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得学生很快发现突破口,抓住本节知识的重点,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选修内容《美苏争霸》时,就以美苏争霸的一个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为背景,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课堂情境:在1962年10月16日,美国白宫的总统办公室召开了一次最高级别的军事秘密会议,会议的议题就是有关古巴的导弹问题,关于如何处理古巴的导弹问题,美军的几位将军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最后,大致分成了两派观点,一派主张和平解决,而另一派则主张武力解决。现在假设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你会更倾向于哪种解决方案呢?请说明理由。通过这个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分析当时美苏之间各种力量的对比,以及一旦发生战争,对于整个世界会造成的影响之类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恰好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一个问题的思考,基本上就达成了本节知识的主要目标。这种利用问题创设课堂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按照教师既定思路的被动学习,而是在解决问题、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具实效性。

二、利用诗歌、名言警句创设课堂情境

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文史类学科的优势,利用一些诗歌、名言警句等方式创设课堂情境,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部分,各种可以利用诗歌、名言警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时,其中在讲到《“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我就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三字经》开启了本节课的教学,当我大声朗诵出“人之初、性本善”时,很多学生不自觉地就接了下去“性相近、习相远……”当学生背完了《三字经》以后,我就借机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三字经》是怎么来的吗?它是属于哪个学派的代表作呢?”就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饶有兴趣地进入了本节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多媒体工具创设课堂情境

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工具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我们的历史课堂。利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将文字化的历史知识转变成多姿多彩的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会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更加强烈的刺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论是注意力还是学习兴趣都会大大提升。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创设课堂情境。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时,就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了影片《莫斯科保卫战》的片段,当影片的音乐一响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集中到了影片上,接下来,通过影片内容的欣赏,学生真实地感受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并被苏联誓死捍卫祖国,勇敢抗击法西斯的英勇行为深深地震撼,在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时候,教师再进行知识的解析,学生就会听的更加投入,更加有兴趣,并且在讲解内容的过程中,很多学生还会不自觉地将课本上一些史实同刚才看到的影片内容进行对比,从而使得这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情境的创设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进入一个主动学习的状态,促进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培养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我们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这样所创设的课堂情境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利用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顺霞.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情境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第19期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史料教学;价值;实践

教育部修订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高中历史教学重点任务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核心素养即:“核心知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与解释、历史价值观。”不难看出,史料教学是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根本教学方法。尤其是近年高考命题改革逐步深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突出了历史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因而史料教学也越来越得到高中教师的重视,成为历史课堂中每课必见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史料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价值并能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史料教学的价值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次、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丰富的具有思想性、多样性史料的呈现,吸引学生枳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再次、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学生在阅读史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核心知识,解释理解历史的能力。最后、能够对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材料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独立判断的思维和理性的思辨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将史料教学与学生史学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是笔者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史料教学与史学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中着重探索与实践的。对本课题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以有效教学为目标精选史料。例如:认识巴黎公社的性质。教材不足:空洞、干瘪、抽象,无法使学生明确巴黎公社的性质,使教学目标的实现打上折扣。笔者引用了《北京日报》2011年11月28日李景治的《巴黎公社委员怎样当“社会公仆”》中的材料:“用车――瓦尔兰和茹尔德都曾任公社的“财政部长”,曾经支配过400万法郎。但他们却两袖清风,不为金钱所动。他们的家距财政部大楼并不是很近,但他们始终坚持步行上下班。旧官吏把乘坐豪华马车视为莫大的荣耀,而公社委员却将豪华马车看作他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障碍。当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大街小巷,穿行于黎民百姓之间的时候,只觉得浑身不自在,甚至可以说是如坐针毡。这种心理的对比,正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工资――公社正式通过了《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根据这个法令,公社委员和国民自卫军总司令的年薪均为6000法郎,中校军官为3600法郎,少尉为1800法郎。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的官员年薪水平是:国会议员3万法郎、政府部长5万法郎、枢密院委员10万法郎、国务参事13万法郎。”通过史学阅读,提供有证据力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巴黎公社性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二)充分体现史料教学的效益。首先应充分了解学情,充分利用学生既有的经验、能力和知识,准确选定史料的长度、难度。其次,促进史料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生成,充分利用教学生成提高史料教学的效益。最后,是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让学生展示、交流各自的史料研读成果。

(三)充分发挥问题引导价值。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一是拓展问题的领域。即问题既包括理解史料的元问题――调控史料研读范围的问题,如哪些是史料的关键词句?史料涉及了哪些史实?史料的核心内容有哪些?等等。还包括从某一视角切入的常规问题――揭示学习主题、且具有层次性的常规问题。二是加强问题之间的联系使不同问题环环相扣,并依据学生的答题状况适时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指向。三是反思答题过程,掌握答题的一般规则反思教学过程,提升史料教学的层次能力等。

(四)提供学术观点分歧或冲突的材料;提供与教材认识不同的材料;拓展、深化对教材的认识。例如:弱兵政策与北宋灭亡。笔者引用了汪盛铎《两京梦华》的三则材料:(1)宋太祖当上皇帝之前,是中央禁军的最高将领,所以他对禁军的兵权特别留意。他把原来统率禁军,经常立下功勋的大将陆续调离,换上一些资历浅、容易控制的人担任其首领。(2)宋太祖又鉴于唐代出现将领割据地方的教训,一步步削减这些将领的权力。把这些将领原有的行政和收税的权力去除,只剩军事方面的权力。而且使这些将领空有头衔,却没有掌握军队的实权。(3)宋太祖透过严格控制军权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当时是很有必要的。宋朝避免了唐末五代时那种短时期内,就被别的朝代取代的命运,避免了动不动就出现割据的情况。但自宋太祖、宋太宗以后,宋朝各代皇帝仍旧不断加强对军权的控制。君主拟订作战的阵图,在千里之外的皇宫遥控指挥打仗,不许将帅与士兵之间彼此熟悉,过分地分散兵权。宋朝军队打仗胜少而败多,和军权措施失当有直接关系。通过史料阅读学生容易得到判断:宋太祖依照当时情势立下制度,即使有些过头的地方,主要部分却是好的。后人评论此事,追根寻源,往往责怪宋太祖,其实是不公平的。错误在于他的继承者们,不知因时立制的道理,只知墨守所谓“祖宗家法”,沿着错误道路愈走愈远。这才是应当受到责备的。

(五)史料教学的困惑与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使用片面史料,历史学习引向歧途,教学目标不突出;用浅显而固化的问题限制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史料;将教师的理解等同于学生的理解,用教师的一己之见代替学生的多元理解;将史料等同于史实,用繁杂的史料取代教科书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使用信度比较低的史料;脱离史料语境使用,易断章取义。这些偏差,违反了史料教学的初衷,没有突出史料教学的价值,单纯追求形式主义。因此,要发挥史料教学的教育价值,促进学生史学素养的发展,就必须对史料教学进行基于学情,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避免形式主义,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史学能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对历史学习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和阐述的历史理解与解释的能力。

(《史料教学与史学能力培养问题的研究》结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高中历史会议总结范文第5篇

为防止在运用历史情境教学法时所出现的情境低效或失效现象,教师需要树立“为了学生”而非“为了学生的兴趣”的观念;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以服务人生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终极目的。在此基础上还应当注意从营造情感氛围、提出问题任务、制造思维冲突三个角度合理创设场景,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锻炼历史思维能力。

一、情境低效的案例分析

教师是个非常重视经验积累的行业,面对日趋个性化的学生,教学方法不可能一成不变,一药包治百病恐怕是不可能的。新课程改革也对教学创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浓厚的创新氛围。比起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其创新意空间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利于活跃课堂、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而被广泛应用。一些优秀教师的课例通过各种渠道被广泛传播,让我们惊讶地看到历史课堂竟能如此丰富生动。

但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老师往往会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刻意的创设情境,最终导致情境的低效甚至是失效。例如:

案例:

主题:《大一统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导入

教学策略:展示电影《神话》海报(主体是主演成龙,背景是长城),设问:海报中的背景是什么,修建于什么时候,有什么象征意义?

教学情况分析:学生见到成龙的形象兴奋不已,马上开始私下讨论开了。有学生回答说长城修建于秦朝,是世界奇迹之一,是从太空上用肉眼能看到的唯一一处人工建筑。笔者正想加以表扬,下面有学生反驳道:“杨利伟说他在太空上看不到长城。”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即又有学生说:成龙拍照的地方是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不是秦长城;电影里面的蒙毅是假的,蒙毅是文官不会打仗……笔者原想通过长城象征着大一统、皇权和中央集权导入本课,没想到出了如此状况。学生议论不休,简短的导入变成了对老师的质疑和冗长的讨论,情境创设低效无用。

二、优化历史情境教学法

情境应当为“学生”而设,从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应是课堂创新的一束装饰性花朵。从情境的功能性质出发,它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营造情感氛围,便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提出问题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对比,制造思维或观念矛盾冲突,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案例二:

主题:《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导入

教学策略:首先提出问题:苹果坏掉大致有多少种可能(外力致损、内部腐烂)?如何处理一颗坏掉的苹果?设置情境:面对内忧外患,晚清社会犹如一颗烂苹果,我们应当如何处理这颗“烂苹果”?

教学情况分析:学生围绕着情境进行了热烈讨论,有人提出御敌于外,改革于内;有人认为应一致对外,先求对外独立而后实现国内民主富强;也有人提出没有国内的改革振兴,则御敌无器等。通过“烂苹果”的情境,从感性认识的层面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继而引发学生对民族振兴大业的理性思考。学生所说的各种方略其实不正好就是近代中华民族奋起过程中各阶层所付出的实践嘛!

案例三:

主题:美国《1787年宪法》

教学策略:历史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美国1787年的制宪会议可以简单理解为美国先贤开会讨论如何解决美国建国之初国家遇到的问题的过程,而《1787年宪法》则是他们所提交的解决方案。这就正好构成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情境,因此笔者尝试模拟该情境。让学生扮演美国先贤召开会议,对美国面临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分组讨论),形成小组的初步解决方案并进行展示。继而教师展示《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节选,将学生的方案与宪法原文进行比较,并由学生总结各自的优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