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经济法,教学,体会

 

《经济法基础》(以下简称“经济法”)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学科。旨在通过对经济法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研究和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理论及有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培养既要精经济又要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的角度,结合笔者的一些教学经验谈几点体会。

一、合理设置课程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二年级开设,时间上产生间隔,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续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要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

二、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征,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市场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论文参考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恰当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把握,假如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熟悉,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把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新问题,从四周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索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论文参考网。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功能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电子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评价考核采用多种方式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中职学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论文参考网。

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索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新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索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把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索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定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经济法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破除习惯做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由理论研究型教师向研究型与实务操作结合型的教师转变,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等市场运行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相关课程的安排要合理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中职学校所开设的《法律基础》这一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却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间隔一年以上,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法律基础》的开设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但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间隔时间不宜太长。要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

三、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

能否使用优秀教材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先进性”和“适用性”是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是指教材内容要具有时代特色,能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正确阐述本学科的科学理论知识,反映其相互联系及发展规律,既要有突出的学术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适用性”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份量恰当,符合认知规律,富有启发性,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前市场上经济法的版本众多,有为法学专业适用的经济法,有适用财经类专业的经济法等,各种版本良莠不齐。因此,在选取教材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的特点,谨慎选择。

四、采用案例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

由于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对于高度概括、原则和抽象的法律规范往往不易理解和掌握,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学生会感觉十分枯燥,无法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但结合适量的案例会使教学内容丰富且生动。案例教学是将案例讨论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法律条文的理解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经济法教学的一大特色。案例多是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周围的实际生活或者书刊报道中选取,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结合所讲内容,可以采用留思考题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讲评,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教学将教学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双向,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五、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电子课件教学,可以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化教育设施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经济法教材中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案例需要分析,案例文字较多,在黑板上书写浪费大量时间,而采用电子课件教学可节省黑板上写板书的时间,有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此外,法律知识日新月异,发展较快,电子课件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加大课堂上传授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六、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应采用多种方式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中职学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其实不然,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

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目前的考核方法有待合理化。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各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或作业题,组织学生针对一些热点问题开展讨论,并围绕讨论题让学生写出专题论文,依据学生的作业和论文评定平时成绩。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对经济法的掌握和应用,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思考空间。学期末的考核采取闭卷考试的方式,以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为主,用于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促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记忆,为日后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论文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在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经验,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经济法作为中职学校会计、营销等专业的基础课,只有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材选用、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加以改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首先,《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不仅在于英文授课,而主要目的在于引进西方管理会计的先进理念,培养会计人员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所以,培养目标需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站在决策者的角度,借鉴西方企业的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这样学生在以后职业生涯中,才能具备相应的应用能力。其次,《管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标应是多元化、开放式的。在普通本科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中,《管理会计》的课程属性不同于《财务会计》等课程属性,其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使用的信息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具有主观倾向性,而且无强制性的规定准则。再加上双语教学中需引进原版教材,具有国际化视角和开放式的探索,使得该课程的目标设定应包含更多跨学科知识,更多元化。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中逻辑及文化差异增加了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笔者使用的教材为DonR.Hanson编写的《ManagerialAccounting7e》,由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英文教材中对概念理论等的引出和本土教材有较大差异。传统中文教材先列出概念,后用例子说明。而英文教材则首先使用案例,在案例中总结特点,最后再引出概念。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会出现逻辑不清,概念模糊的情况。另外,该教材在每个章节都有情景案例,之后附有思考题,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章节。但是,由于有些情景案例中带有典型美国企业文化及美国国情的因素,学生较为陌生,难以理解,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2英文教材任务考核量小,致使学生对理论掌握程度不深。本土教材中课后练习题偏重基础和理论,而英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以笔者使用的教材为例,难度由浅入深分为“Exercise-Problems-Man-agerialDecisionCase-ResearchAssignment”四个层次。优点在于学生在理论概念的练习之后,可以将所学知识加以思考,从而应用于实际的管理决策。但缺点在于理论类练习题比重较小,一个知识点往往只有一道相关题型,导致学生对理论概念掌握不够熟练,因而对后面的应用题型难以应对。如在作业成本法章节,虽该成本法目前在国内应用率不高,但考虑到其成本核算特点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亦需要对该成本法有开放式思考及在国内应用情况的探索。笔者在该章节的考核中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索。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不深,导致分析不够深入,考核效果不甚理想。3语言的障碍。双语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双语授课及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学生的英文能力有限,加之《管理会计》中涉及专有名词较多,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透彻。从笔者做的调查结果来看,在课堂上使用英语讲解时学生出现听力障碍约占30%,而在教材课业的阅读中出现英文理解障碍约占60%之多。这两方面成为影响学生积极性以及实施开放型作业任务的主要障碍。如:在短期经营决策章节,教材引入大量案例帮助学生了解各类决策的前提条件及需考虑的因素,但由于案例中包含较多英文专有名词,影响学生阅读,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如预期。而作业成本法章节的案例分析作业,也因为学生对英文原版的案例阅读困难而影响了作业效果。

三、思考及探索

1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情况,使用具有我国特色的案例辅助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首先,应与本土企业对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要求相结合;通过笔者对一些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英文类财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仅占10%,而对财务人员具有开阔的视野、国际化的思维要求占80%以上,由此可知,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英文的讲解和使用不应作为课程的主导,而要根据企业的实际要求,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及国际化的思维。另外,对于教材中一些具有文化差异的案例,可替换为学生熟知的本土案例,便于学生理解。2结合学生情况,转变考核方式,激发学习热情。保证双语教学效果的前提是要结合学生的英文水平。以笔者的学生为例,四级考试通过率达80%以上,说明学生的英文基础良好,对相对基础的阅读及作业任务可以完成。如上文提出,作业成本法章节使用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使用的案例材料为专业的英文学术论文。如能根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将其设置为讨论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探索的开放式论文,这样既降低英文阅读量,又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及应用。3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管理会计》的双语教学,除国际化思维的养成及英文之外,引入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样重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还可根据章节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及考核方法,使学生学到的不是“死知识”,而是将知识利用起来去思考去实践的能力。如,在库存管理章节,教材中体现了传统库存管理方法以及JIT准时制,可以针对这两个内容组织学生辩论,鼓励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培养明辨性思维。还有,在每章之前使用情景案例导入,应用案例讲解课堂内容;或根据案例,在课堂中进行小组讨论;而对于后附的思考题,可要求学生课后总结答案作为复习。亦可另设开放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研究,后将讨论及研究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或者演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导课堂,并随之进行讲评,以此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丰富双语教学的形式和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语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硕士论文;论文选题;中国知网

硕士教育是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级人才的教育,而硕士学位论文是继学科课程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后又一核心环节,并且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环节、硕士项目的重点①。在撰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如何选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进行,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政策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硕士研究生是其研究的生力军。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刊登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分析,分析股利政策在硕士论文中的选题走向,旨在为下一步该课题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一、样本的选取和分析方法

1.样本的选取。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的硕博论文中进行了精确筛选,从而选出了2000年-2013年相关硕博论文55篇,考虑到硕博论文的选题差异,本文特剔除5篇博士论文,其余50篇硕士论文均选作研究样本。样本所在的年份分布如表1所示:

2.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以了解硕士学位论文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题方向。运用EXCEL软件,对选题视角和研究方法两个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在调查分析的情况下,得出对该研究课题下的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的的数据分析

1.选题视角分析。从搜索的结果看到,硕士研究生对于上市公司股权政策的研究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而选题的视角也主要集中在政策研究、影响因素等,具体分布见表2:

从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从2005年起,硕士论文对股利政策的研究视角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不再单纯的局限于股利政策研究和与相关传统理论的关系研究,而更多地考虑到管理者及市场行为对股利政策的影响。同时,开始出现了将中美企业进行对比的分析研究。

2.研究方法分析。通常,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2000年-2013年的有关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硕士论文的题目调查后发现,比较研究的方法在我国硕士学位论文中比较普遍。具体分布如表3(有些论文不只使用一种研究方法):

在比例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理论分析研究是研究的基础,是最基本和最传统的研究方式,但在当今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单纯的理论分析命题方式已逐渐退出范围,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创新亮点的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当然,样本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评价及建议

1.选题内容方面。从2000年到2013年14年的检索数据来看,我国硕士围绕《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这一主题的论文选题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是,依旧集中在与相关经典理论的关系中。同时,与期刊论文相比,多元化的趋势仍旧有待加强。

2.研究方法方面。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探讨的研究方法仅仅是从论文题目中看到的,并未深层探究文章内容。但就题目而言,能够看出除了理论分析之外,许多论文采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比如“管理防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行为财务学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管理层激励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等,在这些文章中,管理者对公司股利政策选择的作用被放置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样本或者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硕士论文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所占比例不高,但依旧可以反映出未来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的趋势。

3.建议。综上所述,我国硕士论文在该课题的论文撰写中呈现着选题较集中,且重复性强的特点,涉及面相比其他课题而言较窄。但是近几年,硕士论文的选题范围开始扩展、科学性不断提高,研究方法也已经表现出实证研究、案例分析不断增多。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建议:第一,中国的硕士论文选题应广泛参考国外文献资料,瞄准国际前沿,而不能仅仅把视角放在国内市场;第二,在选题方面,硕士论文应该注重研究具体的问题,避免大范围的泛泛研究。同时,应鼓励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别是运用相关学科领域的原理、理论解决问题;最后在研究方法方面,硕士论文应考虑使用更多、更加创新的研究方法,如实证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调查研究等,以便使我国硕士论文能够与国际接轨。(作者单位:民族学院)

注解:

① 段洪波,张双才,刘甜甜:《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会计案例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会计实验室;仿真性设计;社会实习

社会经济越是发展,会计就越重要。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核算,更重要的是会计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厂长、经理,已充分认识到优秀会计人才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社会对会计人才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不仅要掌握会计理论及相关的知识,而且要懂管理,会决策。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我国每年不少大中专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会编制记账凭证,不会记账,不懂得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要求,管理、决策、分析更是无从谈起,可见掌握会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计实践性教学有利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正视现实,我们的会计实践教学亟待改革。虽然近几年也不断探索实施了一些新的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但大多流于形式,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笔者主张,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普及问题讨论及会计案例教学

传统的会计教学过多地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只注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应用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中职校专业教师应多组织学生讨论,以陈述问题的方式来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问题置于未来情景中,寻求最好答案,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作为教师,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前,应广泛收集材料,精心设计,力求所选资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使学生能在讨论中开发智力,提高其吸收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对一个个会计案例的解剖分析,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会计与理财的“实践活动”中,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进入管理“现场”,充当一个“角色”,有比“旁观者”更深的体会。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无疑有极大的帮助。案例分析教学还能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案例分析教学所需教学案例,主要靠教师的日常收集整理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集,或由企业提供,或从其他有关资料获得。例如,要解决目前会计实践重核算、轻审核、轻监督、轻分析和不重视管理的现状,可以在准备的资料中,有意加入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原始凭证,如假发票、违规提取现金及纳税申报表中故意隐瞒应税所得额等,也可故意设置一些凭证要素不齐全或手续不符合要求的资料,如在发票中大小写金额不同、报销凭证中无经手人或证明(验收)人签字等等。用这些外露或隐含的有问题的资料,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挖掘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及时处理。

二、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充实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各财经中专校大多设立了会计实验室,为配合教学的进行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会计实验室的建设离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仅停留于手工记账程序上,电算化会计尚未普及。对此应在电算化会计课程和手工记账实验之后,增加电算化会计实验课,这要求有配套的教程和软件。二是会计实验的项目单一,大多仅局限于工业产品制造业,其他行业会计实验均未涉及。我们不妨在完善会计实验项目的基础上,将实验项目划分为必修和选修项目,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三是缺乏专职的会计人员,实验室管理不规范。提高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后,实验设施应有专人管理,使实验室建设走上健康之路。

三、加强会计模拟实习资料的仿真性设计

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建立是尽量接近真实的仿真性实验教学基地,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是在学校里为学生提供与下厂、下店同样的实习环境。一座会计模拟工作台就是一个会计工作岗位,仿真设计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实验主体的仿真性。会计实验教学应和企业多加联系,了解企业的各个环节和运作模式,使我们虚构的会计主体“XX公司”或“XX企业”这一会计主体的实验内容既有全厂的概貌,又有生产流程、产品品种、人员、工资、进货渠道、销售对象、开户银行和纳税情况等各种详细资料。二是实验资料的仿真性。这也是区别于以往“大习题”、“模拟实验题”的主要一环。会计模拟试验资料的仿真性如何体现?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相关教师联合编制一套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的较全面、系统的业务,也可以把与学校建立校企关系的某一企业某一阶段的业务从数字上加以改动,或将企业某些阶段的业务在实务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这一阶段,可在模拟实验室设计会计模拟主体、模拟现场、模拟“机构”,让学生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力图使实验内容与实际业务尽可能接近,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四、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开展必要的社会实习

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尽管通过上述途径可以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但毕竟还是纸上谈兵。因此社会实习应得到加强,学校应积极探索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与社会上的企业联营,建立一批协作单位特别是与企业单位协作,也可与会计事务所联合,让学生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去锻炼、实习。目前各校采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模式,学校可与校办企业或后勤集团公司联系,吸收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日常管理,运用所讲所学知识对企业随时进行诊断和剖析。校办企业与社会其他企业不同,与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管理,既为企业节省了人工费用,又使教师和学生有了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等.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45-50.

[2]李心合.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