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多样性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B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中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综合运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对学生将来工作的实践准备。
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现状
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就是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完成毕业论文。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取得过三等奖和优秀团队奖等较好成绩。但是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是抄袭、拼凑完成的,个人观点比较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比较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论文的被动局面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必须要加快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研究。
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
多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深深的体会到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形式就是毕业论文。在近几年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提出了很多要求,如必须结合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岗位来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不得直接从网下抄袭,不得直接拼凑,虽然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标准,但是毕业论文质量还不是特别的高。目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有一种,就是完成毕业论文,这极大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积极性。
(二)毕业设计(论文)不能及时按计划完成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这一段时间学生主要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压力特别大,自然很少将心思放在毕业设计(论文)上,根本不可能想办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由于压力大、工作忙,学生就不能按照计划及时完成写作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最后只好在论文答辩前、中、后的几天内匆匆选题、匆匆完成论文。
(三)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比较差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往往安排在第5学期学生跟岗实习结束后至第6学期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在这期间学生忙于实习和找工作,无法有充足的时间考虑论文主题,往往随便确定主题,也无法有充足的时间安心完成毕业论文,只能在答辩前一周,甚至在答辩时匆匆上网下载资料,直接拼凑论文,根本不考虑论文主题是否合适,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化根源分析
纵观近几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不难发现目前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中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综合分析,这是有一定原因的。
(一)创新、进取意识薄弱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只有毕业论文一种形式,这主要原因就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指导老师由于教育教学、科研、班主任等工作,再加上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在全系专业中还是比较优秀的,有些老师就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意识,所以很少考虑毕业设计(论文)形式改革。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又要忙于找工作,根本无法花时间想法创新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只是安于现状,按老师的要求为毕业论文的完成准备资料,甚至有学生还无法按计划及时完成相关任务。
(二)思想上不够重视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单一,这是由于思想不够重视造成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但是它与能否顺利毕业,能否顺利找到工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学生降低了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多样性、时效性,也不考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指导老师认为毕业设计(论文)虽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认为其不同于课程教学,院系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考核又不严格,所以很少考虑如何改进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大专生没有必要做毕业设计(论文),做毕业设计(论文)纯粹是浪费时间,思想上不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只是安于现状,按老模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
(三)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一方面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激励机制刺激学生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学生往往在跟岗实习后返校的两天内与老师进行交流,形成相关的论文思路,然后在如此漫长的4-5个月的时间内,就没有健全的制度约束、规范、激励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缺乏科学、健全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指导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指导工作不规范,指导老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四、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形式多样化思考
(一)毕业论文形式
毕业论文是物流管理专业目前采用的最普遍的形式。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中的专接本学生,由于其第5学期和第6学期没有参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在校的时间比较长,用来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足,与老师交流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这部分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与老师沟通交流,一起形成写作思路,一起确定论文题目,一起罗列论文提纲,能及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二稿、三稿等,这样可以切实提升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二)专业技能测试形式
专业技能测试就是以物流专业的核心技能为基础,依据企业、行业、岗位的需要,由物流专业老师制定出一些具体的能够达到毕业设计(论文)培养要求的专业技能测试项目,由学生选取相应项目来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目前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第三学年多数都在企业实习,用于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比较少,为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中,一部分专业技能比较娴熟的学生可采取专业技能测试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专业技能测试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三)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形式
现代物流企业方案设计和实施就是根据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结合江苏省的现代物流技能大赛,依靠学院的软件资源,可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企业背景资料、货物、设施设备情况、作业成本等要求,制订作业方案;然后按照作业方案,在模拟仓储和运输环境中,完成现场完整的作业流程,以检验方案的可行性。一部分过去参加过现代物流技能大赛训练和参赛的学生,可采取现代物流作业方案设计和实施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这部分学生的作业方案和方案实施情况的具体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四)实习报告形式
实习报告就是学生结合实习的企业、岗位的具体情况,分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的问题,剖析企业、职业岗位中存在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想法,最终形成实习报告,以此作为毕业设计(论文)。一些经过一年实习,对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熟悉的,又有想法和思考的学生,可以采取实习报告的形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报告的成绩就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实践问题的重要环节。只要师生高度重视,不断创新,锐意改革,健全管理,规范指导,严格考核,定能使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更上一步。
[参 考 文 献]
[1]倪莉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127-131
[2]曹海红,王宏军.高职学生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5(7):73-75
关键词:多样化;探究式;多媒体式;角色扮演
对语文课堂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可以一改传统语文课堂机械、单一的教学局面,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本文就在结合笔者自身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进行探索,旨在改变当今语文课堂高付出、低收效的局面。
一、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语文新课改提倡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当今的初中语文课堂仍然是以应试教育思想为主导,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被剥夺,学习个性被压制,始终是以被动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学习,这导致课堂气氛极其死板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严重缺乏。鉴于此种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谨遵新课改所提倡的教学理念,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课堂主人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主动探索和求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时,我没有采取一讲到底的方式,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合作探究的环节,如,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期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合作解决。这样,通过设计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死板灌输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本节课教学效率的大力提升奠定了基础。
二、采取多媒体式教学方式,呈现直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各学科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所具有的种种教学优势,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文本内容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展现出来,创设一种直观式教学情境,如此,既能为死板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从而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以《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为例,在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播放了诗作的四幅画面:老鸦依藤集枝图、小桥流水炊烟图、古道西风瘦马图、夕阳游子思乡图,同时,播放由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这样,在四幅画面的视觉冲击下,加上歌曲的音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这首古诗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了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教学情境的辅助下,学生也能深刻感受小令的意境美,对于学生想象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所蕴含的感情,为本节课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供了保障。
三、采取角色扮演式教学方式,体现课程开放性特征,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无论哪门课程,都不应该将学生始终局限在死读书、读死书的牢笼中,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还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汲取,无法构建出高质量的教学课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体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如此才能促进学生对语文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地学习语文知识,从而为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活动,如,给学生分配好角色(范进、胡屠户、众相邻等等),然后将范进中举前后的故事情节演绎出来,在进行角色扮演之前,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扮演活动加以点拨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各个人物的心理特点和形象。这样的活动新颖有趣,能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故事情节,能深刻认识和感受到封建专制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弊端,进而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传统一讲到底的机械灌输式教学方式,针对文本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一、关键词替换
教育类论文不同于理工科论文,需要大量的数据以及专业的术语来支持研究的结论(术语是不好替换的)。教育类论文学术性质会多一些,也就是说偏向于理论,可以利用汉语言文化多样性的这一特质,将被标红的关键词用同义词替代,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中外语种互译
有很多人都说这个方法不管用,只会把论文越改越糟糕。对此,笔者想说的是,越改越糟糕的朋友应该是少了润饰这一步啊,笔者时就用到了这个方法,我当时是将中文用翻译软件翻译成英文,然后再自己译成中文。直接翻译自然会显得与论文正文上下句显得格格不入,所以这时需对翻译得出的句子稍加修饰,让它在正文中不会显得突兀。这样既不会影响论文内容,也达到了的目的。
三、删除标红内容
摘要:古往今来,美术在人类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其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是包括文化、思想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进步的体现。发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任务,而教育改革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美术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高中美术教育应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出发点,构建保护传统艺术文化的平台,在美术课堂中传承传统艺术文化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传统艺术与美术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传统艺术 传承与发展 研究
美术在人类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影响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是人类文化传承的产物。美术作品集文化、道德、生活等因素于一身,在无文字时代占有尤其重要的地位。美术作品是文化的结晶,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要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目前,社会大力提倡弘扬传统文化,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可对传统艺术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从而提高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自身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的责任,这有利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建与复兴。
一、美术教育中传统艺术文化讲解的意义
目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视觉、精神的享受。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中的传统艺术,并与学生交流,学生会被眼前的真迹感染,为之赞叹。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如视频演示、幻灯片等,使学生可以直观地欣赏到更丰富的传统艺术作品。教师可将我国各个朝代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如瓷器、玉器、古画等。经过长期的传统文化教育,学生的文化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并且能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的重要性,从而给予传统文化更多的热爱与保护。
二、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民间工艺教学
教师以新课标为指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利用多种渠道,组织民间工艺人员进课堂,向学生传授传统民间工艺。民间工艺的传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课程内容中包括民间工艺知识基础,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工艺景泰蓝,学生通过实际考察、参观,了解了景泰蓝的历史以及纯手工制作工艺的流程,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参与景泰蓝的制作,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及镀金等复杂工艺过程,最终创作景泰蓝作品。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认识与实践提高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保护。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有效结合
自20世纪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有所改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艺术审美方向的把握。目前最为提倡的应是将传统文化与先进科技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不论是现代设计还是绘画,当今世界现代艺术以传统艺术为参考的例子十分常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举出具体的例子进行讲解,如薄胎瓷与雕刻艺术结合制成的瓷器工艺品等。教师还可以将一些优秀的作品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分享给学生,从而带给学生传统文化的审美享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四、美术教育传统艺术文化教学应坚持选择、包容及创新的原则
我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艺术文化种类丰富多样。由于我国文化种类具有多样性特点,因此,教师应坚持包容的原则,以宽容的心态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尊重艺术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积极承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同时,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坚持选择性原则,选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事实上,传统文化的内容本身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其进行思考和选择,提炼出传统文化的精华。美术教学必须坚持创新的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气息。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可以有效促进传统艺术文化的长远发展。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兴起,传统文化遭受冲击,其文化地位也受到影响。为使我国传统艺术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渗入美术教育就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在美术教育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民间工艺大师教授学生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坚持包容、选择的原则,从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之花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绽放。
参考文献:
[1]杨仁毐.如何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美术教育研究,2011(10).
[2]王世霞.新课标下高中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研究.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张莹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关键词: 英语全球化 文化全球化 文化多样性 强势传播 异质
1.三大强势凸显“英语全球化”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西日耳曼语支,形成于公元6世纪。“到公元16世纪,世界上说英语的人仅有500万至700万,且仅限于不列颠诸岛”,[1]可是,在接下来的几百年里,英语如不可遏制的火苗,在全球范围里迅速传播。无论是在使用人数、应用范围还是在国际传播力度上,英语的强势都可见一斑,“英语全球化”势不可挡。
1.1使用人数的强势
据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3.75亿人的第一语言是英语,另外有大约3.75亿人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此外,世界上大约还有7.5亿人将英语作为外语使用和掌握。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全世界仅在校学生中便有1亿1500万英语学习者。10年前,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认为这个数字大概已经增长到10亿。该协会去年了一份报告《英语走向何方》(English Next),预测英语学习者数量可能在10年至15年内达到约20亿的峰值水平。[2]
1.2使用范围的强势
Phillipson认为:“作为一门普及程度最高的外语,英语的支配地位涉及众多领域,如:科技医药、网络、学术研究、著作期刊、电脑软件、跨国经营、贸易、航运空运、外交、国际组织、娱乐媒体、新闻机构、青年文化、体育运动及教育体系,等等。”[3]63
目前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性的语言;85%的国际组织把英语列为通用语言(联合国、欧盟等);世界上超过80%的电子储存信息是用英文写成的,80%的出版物和90%互联网信息都是用英语出版和的。在科研领域中,英语的强势更是不可忽视。据科学引用指数(SCI)的创始者Eugene Garfield对1997年全世界几千份主要科学期刊调查发现,1997年全球共发表925,000份科学论文,其中95%是用英语撰写的,而且这些论文中只有一半是由来自英语国家的作者撰写的,也即有一半的论文是非英语国家的作者用英语撰写的。[4]
1.3国际传播的强势
作为“核心英语国家”中的两支主要力量,英国和美国在英语的国际传播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美两国每年向海外派出大量语言教师,同时其语言教科书、英语工具书也源源不断流向海外。英国和美国的广大媒体对英语的推广也有着卓越的贡献。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广播电台的一份2006年的听众数字显示,全球每周平均有1.63亿听众收听该公司的广播节目;好莱坞的电影大片,如:007系列、风靡一时的英语电视剧“老友记”(Friends)、“越狱”(Prison Break),甚至是倍受儿童欢迎的卡通片,如“米老鼠和唐老鸭”等,也进一步成就了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火速传播,使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一点点深入人心。此外,英语国家的商品也夹带着简单的英语符号,如“Mc.Donald”“Coca-cola”等无孔不入地流向世界各地,巩固了英语的强势地位。总之,广播、电影电视传媒、英特网、商品销售,多位一体,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把英语点点滴滴地输入到世界的各个地区,造就了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
2.英语全球化引发的忧虑和恐慌
英语在全球范围的强势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便利了国际交流,但更多地却引发了许多语言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忧虑。他们普遍认为,如同自然界中,某一物种的过分强大,势必会给其他物种的存在构成威胁;英语全球化,以及它所附带而来的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普及渗透,引起并加剧了世界语言的濒危和消失,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针对英语全球化这一现象,Phillipson提出了“英语语言帝国主义”(English linguistic imperialism)这一说法。他认为,英语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普及是出于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目的,英语教育阻碍了弱势民族学生的母语学习,从而严重威胁到了他们的民族语言生存。英语全球化正把其他语言边缘化,并正有效地替代其他语言,把其置于濒危乃至灭亡的境地。它的强势使其自身和它所承载的文化的“个性”最大化,慢慢普及并渗透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久而久之,随着范围越来越广,“个性”变成一种“共性”,而这种共性将会掩盖甚至消磨其它语言与文化的个性色彩。英语因此被冠名为“语言杀手”,英语全球化也随之被称为“语言单极化”、“英语殖民化”。更有一些语言学家,在英语的强势传播下,对文化全球化,乃至当今的整个全球化大趋势都产生了怀疑,甚至站到了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的一边:“全球化是一场政治陷阱”“假设不和谐、纷争、冲突和战争能得以避免从而顺利地推进全球化,全球化将成为一种文化(主要是英美文化)同化其他文化的过程。该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入侵,它将导致我们生活的世界只有一种文化存在,文化多样性将变成我们的回忆。”[5]
3.两个角度论证上述担忧的不必要性
3.1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与实质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英语全球化”只是“文化全球化”的表征之一,是当今世界全球化主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英语全球化是否像上述一些学者所说,会破坏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毁灭世界其他语言呢?让我们先从其背后的“文化全球化”谈起。
在今天的世界格局中,任何国家,无论发达与否,都不可能自成体系,“与世无争”地发展。这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各国间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愈演愈烈的跨国资金运作,全球性的资本化,使经济全球化成为大势所趋。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无形中成了文化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时代到来后,信息传播速度之快,来势之猛,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之频繁,范围之宽广,是任何过去别的时代无法想象的,也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可见,文化全球化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它符合历史发展的自身规律,是不可阻止,不可逆转的。
文化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文化同化其他文化的过程”。诚然,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文化接触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从而增加了人类文化的共性,使原本异质的东西逐渐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但是,这种同质化并不意味着一种单一的文化强把其个性夸大为共性,加于其它文化之上;而是意味着“人类文化由机械的单一化走向多元化共时、共存以至交流、融合。”[6]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各种文化共同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共性。另一方面,各种文化会凸显出其自身的特色,各取它长,各补其短,彰显其个性特征。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简单的现代性的同质化现象,而恰恰是见到各个地方文化的异质性。”[7]总而言之,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覆盖,并不是语言文字理论中的“一种语言战胜另一种语言的现象”,而是意味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在持续交往中形成的相互理解能力的加强,即每一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都已经并将继续实行与其他语言和文化的融合。
3.2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自我调节能力
不可否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外来文化的引入对本地域的文化来说的确是一种异质因素,这种异质因素势必对本土文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就好比是异体的血液输入本体必然会对本体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从而引起本体的排斥反应。但是,每种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它自成一体,都包含认知和理解人类思想文化的独特信息和功能;它不依赖于其它语言和文化而存在,具有其独特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个性特征。而这种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对抵御外来异质元素的侵蚀能起到屏蔽作用,因为构成文化核心的深层结构往往还是那些在全球范围内把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区别的文化的根本特质。[8]也就是说,异质文化的侵入并不能从根本结构上影响和改变本土文化。此外,正如著名人类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每一语言都拥有一种无法限定的能力,即不仅本身灵活善变,而且能够包纳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高深的思想。”[9]当异质文化侵入时,它会刺激本土文化做出正常的排外反应,刺激它在排斥批评异质文化的同时,重新审视自己,甚至从异质文化中吸收并消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子,以保护和发展自己,满足时代的需要。换句话说,世界各国的地域文化,无论是强势的还是弱势的,都具有自我完善、调节适应的能力,从而能够在外来异质文化介入时,尽可能保持本身结构的完美。因此,在英语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并不用过多地担心英语的强势传播会给其它弱势语言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对于弱势文化而言,当强势文化介入时,它并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强势文化的影响和渗透,自甘被其左右直到瓦解,而是会积极地调整,以和强势文化竞争。Edward W.Said在他的《东方学》中指出:“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1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的强势虽然会给许多相对弱势的语言和文化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面影响,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刺激这些语言完善自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正如张公瑾所言:“只要世界政治是多极的,世界文化是多元的,世界语言就必然是多样性的。”[11]3我们距离每个人都说同样的语言或是享有同样文化的状态还很远,对“英语全球化会导致世界文化失去多样性,由最初的多元化走向单极”的忧虑是大可不必的。
4.对策:如何应对“英语全球化”
尽管如此,面对全球范围内英语的强势传播,我们作为相对弱势的语言群体,也不能疏忽大意,掉以轻心。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反对“语言和文化领域的霸权主义”,保护并致力于发展我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与文化。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尊重语言的自然地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英语之所以享有今天这样的强势地位,是自然的选择,与它自身的优势是分不开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优势,尊重、承认并接受它的强势,从中汲取有利于我们自身发展的因素,这才是科学和积极的方式。
1.从根源上来说,各种文化之间的竞争实力主要来源于其所代表的集团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的实力。因此,要想加强我们的本土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的适应能力,更好地应对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强势传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加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树立国际威信,巩固国际地位。
2.从心理角度来说,我们应对“英语全球化”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对于来自强势集团的文化传播,弱势集团往往并不总是被动地接受,越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文化群体,保留并传承本群体传统文化的意识就越强烈,从而对外来文化不得已接受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抵触甚至抗拒的态度。这种态度一方面可以保持相对微观的人文环境中文化的多样性,但它同时又导致生态环境中文化差异的增大,对环境中各文化体之间的平衡发展会产生负面的影响”。[9]可见,弱势集团的态度对其自身的发展及整个人文环境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促进我们自我更新,自我调节,从英语这种强势语言及其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吸收先进因素,以充实、丰富汉语,从而使汉语取长补短,成为一种真正的国际性语言。
事实上,“文化全球化”及其所附带的“语言全球化”并不只是一种文化或是一种语言单向性的覆盖和普及。笔者认为,英语全球化是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一个阶段。(笔者认为这一阶段暂可解释为英美等以英语为第一母语的国家在经济政治等领域占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的一个时期)它的出现有其自身的规律、成熟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合理的。而我们所应该看到的是,目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全球化”或换个较为时髦的词“东学西渐”已经逐渐展露头脚,存在着巨大的潜力。“英语全球化”对于我们而言,甚至可以看作一种机会,一个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抓住时机,直接地从西方世界汲取更多更新鲜的养份,培养更多能灵活运用英汉两种语言乃至更多语言的国际性人才,以进一步壮大自己,从而更便利、更轻松地普及我们自己的语言与文化,与西方世界竞争抗衡,这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参考文献:
[1]Peter Trudgill & Jean Hannah.英语:国际通用语[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
[2]http://省略/news/display.asp?ID=48921.
[3]Robert Phillipson.Linguistic Imperialism[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63.
[4]The dominance of English:colleges worldwide abandon their native language for a common tongue,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9.8,2000.
[5]蒋晓萍.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M].广州出版社,2006:17.
[6]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1.
[7]金耀基.全球化、文化转向与多元现代化[J].中华读书报,1998,(8):5.
[8]陈白颖.论英语霸权与文化帝国主义[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4):77.
[9]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