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民间神话故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范文第1篇

关键词:马林诺夫斯基;神话观;《原始心理与神话》

中图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3-0038-02

马林诺夫斯基是功能学派的奠基者和代表性人物,他主张以功能主义的观点描述土著民族的社会和文化,认为民族学的任务不在于阐明某些事物的起源和历史,而在于指出它们在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更好地为实际服务。这些观点也体现在他对“土人”神话和原始宗教的研究上。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神话观集中体现于他的《原始心理与神话》一书中。

《原始心理与神话》是马林诺夫斯基于1926年出版的一个单行本,作者通过对梅兰内西亚的文化、思想和传统行为等的考察,试图说明神话在“土人”生活里的重要作用,神话如何强有力地支配着他们的道德与社会行为,证明神话与他们的仪式、道德行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实际的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一、辩驳以往学说,亮明观点

马林诺夫斯基在《原始心理与神话》一开端就驳难了两派关于神话的学说:一派是自然神话学派,一派是历史神话学派。德国的“自然神话学派”主张原始人十分关心自然现象,而神话就是他们对自然现象诗歌般的看法;“历史神话学派”认为神话是对过去的真实历史的记录。马氏通过对蛮野人之间活的神话的研究,认为两派学者都给原始人加上了一种理论科学的冲动和欲望。马氏用功能学派特有的务实态度解释了蛮野人的神话,他认为蛮野人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要与种种困难相奋斗,神话是帮助他们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神话,实际说起来,不是闲来无事的诗词,不是空中楼阁没有目的的倾吐,而是若干且极其重要的文化势力。”①

在辩驳了以上两派学说之后,马林诺夫斯基又检讨了社会学派关于神话的观点。马氏同意社会学派关于神话与仪式、与社会结构的规范之间关系密切的观点。他认为,对神话的研究如果只限在文本上,是很不利的,而只有跟随人类学家走到蛮野人之中,才能了解神话的真谛。马氏深入考察了与神话叙述有关的蛮野人特殊的文化背景以及神话叙述的现实状况,得出结论:神话是一种文化体系,是一种活的力量,它是社会中以活的形式出现的实体。“存在蛮野社会里的神话,以原始的活的形式而出现的神话,不只是说一说的故事,乃是要活下去的实体。……我们底神圣故事是活在我们底典礼,我们底道德里面,而且制裁我们底行为支配我们底信仰。”②

通过对活着的神话的研究,马林诺夫斯基总结了神话在原始文化中具有的必不可少的功用,“那就是将信仰表现出来,提高了而加以制定;给道德以保障而加以执行:证明仪式底功效而有实用的规律以指导人群,所以神话乃是人类文明中一项重要的成分;不是闲话,而是吃苦的积极力量;不是理智的解说或艺术的想象,而是原始信仰与道德智慧上实用的特许证书。”③

二、神话的性质在于社会功能

通过检讨梅兰内西亚地区的起源神话和关于死的神话,马林诺夫斯基探讨了神话的性质。马氏指出,无论是神话,还是,都是“土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们都具有相当的实用功能,神话只是“土人”信仰中几点重要关头发展成的显明故事。神话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与童话、传说的对比,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了神话在生活里面的地位。他认为童话是说来消遣的,是季节的表演,是敦睦的活动;传说是被当作真事的叙述,可使历史揭开帐幕的,使人看见历史的庄严伟大的。与童话和传说不同,“神话底出现,乃是在仪式、礼教、社会或道德规则要求理论根据,要求古代权威,实在界,神圣界加以保障的时候。”④“土人”的贸易、仪式、巫术、法律、风俗、道德、社会组织等一切行为和文化,全都离不开神话,是神话的外在表现形式。神话就是“土人”的“圣经”。

2.神话为“土人”的行为提供了先例,为“土人”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保状。关于起源神话之所以能被完全记述,以及它对“土人”的意义,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它们体现在社会生活的上下文中,起源神话让“土人”以为所有他要干的事情在古代都有了先例有了榜样。于是要真正把握住神话,就必须熟悉“土人”的社会组织,因为每一个神话故事都只是一部分,更大的全体故事,都要在“土人”的生活中来研读。起源神话真正有关系的地方,乃在故事的社会功能。关于族群起源的神话,规定了各个族群的社会地位,无形中为图腾组织里的等级和地位提供了保状。“假定发生了地亩上的纠纷,巫术上的侵害,渔猎上的权界以及其他利益的问题,神话便是见证。”⑤

3.神话永远是为一种目的而制造的,也就是完成一种社会功能,提高某一人群,或者对于不能解释的现状给予根据。“神话底作用乃在遮掩历史事件,所产生的某种矛盾,而不是将这类史实记录得正确清楚。与有势的分族扩展相联络的神话,在某几点上是忠于事实的,因为它记录了事实底不调协。神话在不调协中提供的事故,即使不是要掩藏不调协,也是要加以粉饰的。在土人看来,神话既不是虚构的故事,也不是死的过去的记录,乃是关于更大的实体的陈述。这实体,既包以往,又包现在――还活着的现在。”⑥

4.人类时时刻刻面临着疾病和死亡,于是在活着的现在,又有无数的具体故事在产生着。这些在大题目下产生的许多小神话,将“土人”关于疾病与死亡的信仰和他们见证的超自然的事故,形成一个有机体。而这个复合体“包括着全套对于疾病与死亡的实用反应!它表现人底情绪,人底预兆;它影响人底行为。神话底性质,又在这里显示给我们,实在不只是理智的解说。”⑦然而通过与土人的接触,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土人实际对于死的情绪态度,并不是完全被信仰与神话观念指导的,面对死亡,他们会有悲哀、恐惧,还有疑问,这时他们要运用神话掩盖他们情绪上极大的空虚,麻痹自己的神经。

5.神话也是产生道德规范、社会组织、仪式或风俗的直接原因。“有一类的故事是神圣的,是编在仪式、道德与社会组织里面,……这种实体是断定现在人类生活,命运与活动的;对于这种实体的认识是使人发生仪式与道德行为的动机,而且使人知道怎样进行仪式与道德行为的。”⑧“神话的功能,既不是解释的,也不是象征的。它乃是一种非常事件的叙述,这事件的发生,即从此建立了一部落的社会秩序、经济组织、技术工艺,或宗教巫术的信仰和意识。它的功能就在于它能用往事和前例来证明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并提供给现社会以过去的道德价值的模式、社会关系的安排,以及巫术的信仰等。”⑨

三、神话与巫术的关系

马林诺夫斯基十分关注神话与巫术的关系,曾在多部著作中分析过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巫术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化,神话是对巫术的解释,“几乎每一类的巫术都有说明它怎样存在的故事。这等故事要说,那个特殊的巫术公式在甚么时候到了人类手里,怎样成了当地一个团体底私产,又怎样可以转手。……一切巫术底实质都在传统的完整。巫术只是由荒古到现在累代相传一点损失一点掺杂也没有,才会有效。所以巫术在时间上的传送,需要一个谱系,需要一种传统的护照。这便是巫术神话。”⑩解释巫术产生、发展及神圣性,是神话存在的一项重要任务。

神话可以加强信仰的功能,为巫术提供真实性的证据,证明巫术的可靠。“宗教的信仰与能力,也是要用神话的叙述来溯到本源上去的。不过宗教的神话乃是显明的信条,是对于来生、创造以及神性的信仰,而说成故事罢了。……原始社会里面最模范最发达的神话,乃是巫术的神话;神话底作用,不在解说,而在证实;不在满足好奇心,而在使人相信巫术底力量;不在闲话故事,而在证明信仰底真实。”{11}“神话不是过去时代底死物,不只是流传下来的不相干的故事;乃是活的力量,随时产生新现象随时供给巫术新证据的活的力量。”{12}

四、结语

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不主张孤立地分析神话文本,因为在“土人”那里,神话不是遗留物,不是过去了的时代抛弃的死物,不是人们流传下来的与现实生活不相干的故事。“神话是陈述荒古的实体而仍活在现代生活者,可因前例而给某种事物以根据,可使人有古来的榜样而有道德价值,社会制度,与巫术信仰。所以神话不只是个叙述,也不是一种科学,也不是以部门艺术或历史,也不是解说的故事;它所尽的特殊使命,乃与传统底性质,文化底延续,老年与幼年底关系,人类对于过去的态度等等密切相联。简单地说,神话底功能,乃在将传统溯到荒古发源事件更高、更美、更超自然的实体而使它更有力量,更有价值,更有声望。”{13}

综观整个人类学界,马林诺夫斯基在方法论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提出了整体性的田野调查方法,即民族志方法。马氏的民族志调查具有“直接观察”、重视民间生活和民间知识、亲自参与等特点,试图对当地社会进行全面考察, 把当地社会的家庭、经济、法权、政治、巫术、宗教、技术等等行为特质放在一个整体里加以分析, 解释为什么社会形成一个难以切割的整体。因为“实地工作也可是头手货或二手货。……只有露天的人类学,才会给我们原始人与原始文化底八方玲珑的景色。”{14}

注释:

①【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②【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页.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86页.

④【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2页.

⑤【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9页.

⑥【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⑦【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116页.

⑧【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⑨【英】马林诺夫斯基著,译.文化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79页.

⑩【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3页.

{11}【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第72页

{12}【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13}【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7页.

{14}【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28页.

参考文献:

[1]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神话故事 特点 语言 人物 故事 知识

郭沫若在《神话故事》一书中曾写道:“神话是绝好的艺术品,是绝好的诗。”小学语文教材,虽然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但教材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出现神话故事,相对集中出现神话故事的是第七册教材。神话故事大多具有情趣性、故事性、教育性、形象性,透过神奇的想象和优美的文句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因而拥有独特的吸引力,学生乐读、爱学。徜徉在神话佳作中,我们应该怎么引领学生去阅读神话内容,感受神话魅力呢?下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谈关于神话故事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紧扣特点,体会神话神奇

神话类题材的课文充满神奇的想象色彩。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神话故事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神奇。

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给人间盗取火种时的坚定和视死如归的决心,同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则神话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神奇。再让学生朗读这些细致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神话的神奇,感受这些神奇之处是用什么方式表现的,以此感知神奇,感悟神奇,读懂神奇。

二、品词析句,感悟语言魅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神话题材的课文因富于神奇的想象而充满魅力。但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将教学的着力点只放在引导学生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上,忽视了其语言表达的特色。因此高度关注文本语言特色,透过对词句的品析,引导学生关注神话人物是如何被刻画、塑造的,也很重要。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这一课中,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我找准了深入理解课文的切入点,即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觉得沉香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认真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沉香刻苦习武、不怕吃苦的语句,“寒来暑往、盛夏酷暑、起早贪黑……”。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领孩子们领略并发现语言的规律。这样,不但让学生对沉香不怕吃苦、刻苦习武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感受和洞察了神话故事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激发想象,丰满人物形象

神话类课文极富浪漫色彩,语言生动,趣味性强。比较注重人物个性的刻画,像《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的普罗米修斯,他的善良勇敢、宙斯的心狠手辣和赫剌克勒斯的伸张正义都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故事时,我们不难发现,故事还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如何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也十分重要。课文中写到:普罗米修斯被锁在高高的悬崖上,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普罗米修斯最后被大力神救了,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教学中,要不断借助这样的问题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神话,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富。

四、角色扮演,再现故事情境

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给学生提供了梦想的众多形式。在儿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的万物也都和他们一样,是具有生命的。所有神话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居所。在教学中要运用教材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锻炼学生说话能力,进行情境再现与信息交换等训练,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活跃。

在教学《嫦娥奔月》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再现故事的真实情境,让想象展开翅膀,让创造得到延展。这些训练的设计,既是对故事中人物精神的演说,又是一种很好的想象能力培养的训练,于是文与人就此相遇交融。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五、拓展延伸,丰富知识积累

教材中的神话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典范。语文学习还应该拥有更广阔的阅读视野和更为开放的阅读空间。如果说神话类课文的学习是抛出的砖,那它是要引来学生的语文阅读这块玉;如果神话类课文的教学是一个源头,它就应该指点并引领学生向语文学习的纵深处前进。因此教学完此类课文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神话故事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神话作品的兴趣,趁机向学生推荐《中外神话故事》《中国民间故事》等同类型的作品,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范文第3篇

痴迷研究三十年

“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话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开天的神话研究观点纷呈。今年62岁的桐柏籍著名学者马卉欣,孜孜以求研究文化30年,先后三次自费到全国各地采风,在20个省、市、自治区搜集了大量珍贵资料。

经过考察研究,马卉欣用“五把尺子”(即图腾意识、地理意识、民俗意识、祖先意识和活化石覆盖程度),鉴定了原始神话的原生地在河南省桐柏山,此观点得到了中国神话学界的认可。他还出版了百万余言的论著《之神》和《学启论》,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的神话传说,其中60多篇来自桐柏县当地群众之口,被马卉欣视为珍宝。中国神话大师、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先生,看到马卉欣所著《之神》一书时,曾题词:中原文化,文化之根,采风寻根,寻到了根。2005年5月,桐柏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之乡”,而马卉欣则被称为是“中国第一人”。

怒告泌阳“抄袭者”

2006年8月,马卉欣因参加“国际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到了泌阳,泌阳方面向每位与位人员发放了4本书,介绍泌阳民间的文化。其中一本书为《神话》,2006年8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印数4000册,两位主编分别为泌阳县文化局副局长张正和该县史志办副主任王瑜廷。与《之神》相比,《神话》的出版时间晚了13年,比《学启论》晚了3年零5个月。

经认真阅读和研究后,马卉欣发现,《神话》中的大量文章系抄袭、剽窃《之神》等,将故事的流传地区“桐柏”改成了“泌阳”,将“马卉欣”的名字换成了他人。让马卉欣气愤的是,《神话》的序言中,竟然将“八子山”、“歪头山”等桐柏境内的地名,写成了泌阳县的范围。更离谱的是,两名故事讲述人刘中林和李明松在接受他走访后不久就去世了,而《神话》所标注的讲述时间竟然是在两人去世之后。

2007年6月,气愤不已的马卉欣以著作权被侵犯为由,将《神话》的作者张正、王瑜廷以及《神话》一书的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印刷单位南阳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至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依法判令四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35万元。

神话传说是否有著作权

2007年10月31日上午,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庭审中,原告、被告双方围绕马卉欣对《之神》等是否享有著作权,马卉欣及他的《之神》等是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作品等焦点,展开了激烈辩论。

原告马卉欣及其人认为,《之神》等书是自己将搜集来的民间传说,加以归纳、分类、整理、提炼等再创作后形成的学术专著,应享有著作权和著作权保护。被告为了达到“著书立说”使泌阳成为神话之宗的目的,采取了“偷梁换柱”、“改头换面”、“掐头去尾”之术,硬是在自己的《神话》作品中把桐柏的多处地名搬到泌阳,把神话根源地桐柏县改为泌阳县。被告的抄袭部分,无论文章的风格,文章的遣词造句、语句、语调,还是时间发生的早晚,都是原告著作中的内容,而不是被告的创作,且被告并未注明出处,更未征得原告同意,没有向原告支付劳动报酬,因此侵犯了原告的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作品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被告张正、王瑜廷及其律师则辩称,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一定要具有独创性。而原告马卉欣作品里的神话故事,已在泌阳流传千百年,马卉欣只是根据讲述人的讲述,简单地把讲述内容变成文字,原告没有个人创造性智力劳动的付出,不具有独创性,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本案被告在使用这些民间故事时,均注明了录音人和记录人,是引用而不是抄袭和剽窃。再者,神话是广为流传处于公有领域的民间文学,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私有财产。原告的本次诉讼行为,是将公有领域的文化知识纳入私权保护范畴而限制公众的学习和使用的行为,是与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相悖的。《著作权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此可见,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没有在《著作权法》中予以明确规定,至今国务院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定,故原告的诉请没有法律依据。因此,法院应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中国第一人”胜诉

经过对证据质证、认证,法庭查明事实如下:马卉欣系桐柏县文联研究员、中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993年8月,马卉欣编著了《之神》,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神话诸形态考察与研究”、“原始神话的遗物”、“神话的遗存”三篇,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中原神话及神话群,神话古籍会考及各地、各民族神话与民俗的现状,神话的源流,原始神话、神话传说、典籍中的神话,神话胜迹等内容。该书在每篇文章后面,均注明了讲述人、时间、地点和搜集、整理人。

2006年6月,张正、王瑜廷编著了《神话》,由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承印,并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部分内容出自《之神》的内容……另查明,中州古籍出版社提供的2006年37号“地方史志类图书出版合同”。合同注明编纂者为甲方,中州古籍出版社为乙方。并约定:《神话》书稿专用出版权由甲方授予乙方,甲方保证本书稿达到出版要求,并且无侵犯他人著作权情况及有关纠纷,否则负全部责任。甲乙双方商定印数为10000册,出版管理费等费用共计1.532万元。但该合同甲方却由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文庭栋签名,乙方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加盖公章,并由法定代表王关林签名。

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一般是指:在特定区域、由当地民族集体创作,世代流传,并不断发展,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虽然著作权法明确: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由国务院另行制定保护办法,国务院对此尚未明确规定,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仍属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马卉欣长期从事神话的考察和研究,在民间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之神》,该书蕴含着其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其独特语言风格,可按一般文学艺术的作品保护其著作权。

张正、王瑜廷编著的《神话》的部分内容属其挖掘整理的,但部分内容直接抄用了《之神》的内容……明显存在剽窃的故意,构成了侵权。

此外,出版者和印刷者未尽合理注意义务,出版和印刷侵权的出版物,也与作者共同构成侵权。鉴于《神话》仅是剽窃了《之神》的部分内容,且书籍发行量不大,销售范围也主要在泌阳县地区,影响不大,故可由侵权人适当予以赔偿。

3月17日,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一、四被告停止出版、印刷、销售《神话》一书,并在省级报纸上公开向原告马卉欣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须经本院审核。二、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由张正、王瑜廷赔偿马卉欣经济损失5万元。三、被告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对被告张正、王瑜廷的赔偿责任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官司背后的利益之争与思考

一审判决,使这起全国首例神话传说著作权纠纷案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这场官司表面上看是著作权争议,其实是一场更大的神话的起源地之争。

据了解,桐柏县借助于马卉欣“南阳桐柏山是文化发源地”的研究成果,自2004年11月开始申报“中国之乡”,并举办桐柏文化研讨会。2005年5月3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桐柏县为“中国之乡”,并于当年10月授牌。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桐柏县积极开展桐柏文化申报参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于2006年获得成功,“庙会”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2006年重阳节和2007年重阳节,桐柏县举办了两次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为桐柏县招商引资20亿元,民俗品牌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2005年12月初,与桐柏县相邻的泌阳县的一些群众向驻马店市领导反映,要求重视文化的开发。有关领导当即要求驻马店市的文化部门准备材料,在20天内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申报。2005年12月底泌阳县被批准为“圣地”。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抛开双方争论的学术观点不谈,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地重视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今天,发源地之争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一旦确定文化发源地之后,文化给当地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将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此外,这起因整理神话传说而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思考。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徐州民俗艺术;动漫产业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57-02

江苏省徐州市历来重文兴教,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兴盛地之一。汉画像石、剪纸、泥玩、布玩、彩灯、玩具、糖人、石刻等多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异彩缤纷,各具特色。现在徐州已有多家专业动漫公司,从业人员约2500人,年生产动画能力达20000多分钟,产值以千万为计量单位。徐州动漫产业,从发展初期,就十分重视对本土民俗艺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但因受综合因素的限制,仍然存在“主题不明,角色个性不鲜明、简单套用美日动画模板”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不断提高,对于民俗艺术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越来越重视,但是,如何把民俗资源利用到动漫创作之中,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发掘与探索。

一、论点提出及意义

(一)民俗是动画题材取之不竭的源泉。任何动画的呈现,都离不开剧本作为支撑,而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都为动画剧本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例如,取材自中国神话故事的动画影片有中国的《大闹天宫》、《阿凡提的故事》,美国的《花木兰》等;取材日本神话故事的影片有《猫的报恩》、《桃太郎的故事》等;取自《圣经》的有《埃及王子》等。上述所列举的动画,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但取得了很优异的票房成绩,也使本国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各国有所呈现,有益于树立国家的文化自信,这也验证了一点,合理的发掘传统民俗资源,使其与动画媒介和谐地相融合,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动画中的民间资源体现了集体审美取向。艺术一旦加上民俗的前缀,其意义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其含义就需要包含在特定区域内人们所形成的共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对于什么是美的评价标准、思维方式、审美理想以及稳定而久远的传承线索等要素。所谓传统,必然要有清楚的传承关系和发展线索。正如弗莱所言“优秀作品脱离传统是不敢想象的,而这种传统是一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构建的原型,上挂下连,不断在文艺创作中延伸。”民俗资源审美的形成,是一种共性审美,是一种约定成俗,具有普遍认同感的审美标准。对于动画的创作,合理加入民俗元素,可以唤起特定人群的审美认知度,更容易让具有相同审美的观众产生认同感。对于唤起人们审美认同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动画合理的色调应用,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同的色调,能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波动,对于同一种色调,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人们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知。比如,中国人对于红色、黄色有着别样的情感,能唤起一种喜庆、吉祥之感,在国产动画片《大闹天空》中,就大量运用了红黄两色,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在日本则不然,在日本的传统认知中,红色和黑色是邪恶的象征,而白色和蓝色则代表真诚与祥和,在日本经典动画《哆啦A梦》中,大量运用了白和蓝的色调。这也正说明了一个问题,对于民俗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动画题材的限制以及受众观众的情感喜好,做到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筛选,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民俗资源是动画价值观的展现。世界各国,都有其信仰与审美标准。而各国的神话故事与传说,也正是对于其审美与精神追求的再现。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本身仅仅是表象,深层次的内涵则为人们对自身和自然界的认知,唤醒人们超越平凡的世俗,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展现,起到度化世人的作用。由此可知,对于民俗资源与动画创作的结合,并不仅仅局限于神话故事、民俗故事的直接套用,还可以借鉴传统故事的精神内涵,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生活的故事,达到传播新时代民族精神的目的。

就目前来说,日本和美国的动画相对优秀,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优秀,更多的是其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递而优秀。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非常善于把自身对于世界的认知,以及日本传统文化与当今日本社会的主流审美相契合,构建新的故事与人物,来传递日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而反观中国的动漫现状,则面临很多困境,按常理来看,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包含的民俗艺术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正因为其丰富与庞大,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正如万条线头缠绕,而无下手之处。再加上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涌入,使中国人对于自身的文化缺失深入的认同感,也就无法准确地把握中国传统民俗艺术资源的内涵,这也就使中国的动漫只是孩童的启蒙节目,而无法构建成老少皆宜,具有文化底蕴、和观众产生深度共鸣的优秀动画作品。

本报告试图通过合理发掘徐州本土的民俗艺术资源,使其为提升徐州动漫产业的内涵而服务,让徐州动漫产业立足本土艺术资源,寻到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成果的重要观点

明确徐州民俗艺术资源的分布特点,筛选出动漫媒介和传统文化艺术的当代连接点;明确提出在民俗艺术中寻找创意灵感作为突破当前徐州动漫发展瓶颈的秘诀之一;提出在注重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基于优秀动画的凝聚力和创造性,动画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完成从产品到品牌,再到行业标准的跨度。

(一)研究重点。探寻苏北民俗艺术资源和动画设计两者的融合方法,如何将传统的地域文化、思想融入符合现代人审美方式以及价值的各种动画作品,加强“民族性”主题与流行通俗文化产业的契合,为苏北动漫产业的发展,探寻新的发展道路。

(二)研究难点。通过对徐州民俗艺术资源在动漫产业中应用的调查与研究,探索苏北民俗艺术资源与动漫产业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策略,为苏北乃至江苏动漫产业的提升寻找出新的发展方向与实现路径。

(三)研究创新点。1.传统文化纳入“主旋律”范畴,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创作出符合现代观众心理需求的“主旋律”动画作品;2.在引导、扶持和培养上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使徐州动漫产业的产业模式良性发展。

三、研究形成的结论分析及对策

(一)民俗艺术资源能够延伸动画的造型语言。例如徐州剪纸艺术,尤以邳州剪纸艺人的作品为代表,其作品题材大多来源于乡间劳动生活场景,常用简单的几何体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这与动画片的“以少胜多,纯化形态”的设计理念完全吻合。若在动画设计中借鉴徐州剪纸的造型手法,可以使动画的人物构型更加传统,能更直观展现故事本身所传递的精神内涵。

(二)民俗艺术资源可以提升动画作品的原创意识。民俗艺术资源,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去粗取精、不断更新整合而传承下来的优秀资源。但民俗艺术资源的形成,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是对现实客观存在的加工与提炼,是一种民间朴素务实的创造力与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一种体现。正是因为这种没有受现实和功利主义的束缚,只是为了追求美的创造性的发挥,所以说将民俗资源应用到动漫的创作中可以产生非常美妙的艺术效果,如果具化来说,是民俗艺术资源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动漫人物的塑造具有不可言喻的功用。

(三)民俗艺术资源可以展现动画的地域风格。动画是对具体历史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真实反映,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独特民族性格的动画角色创作,意味着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是区域文化的集中表现。例如,徐州汉画像石代表了中国汉画像石的最高艺术成就,其数量和质量以及艺术形式在全国均首屈一指。其题材反映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民俗、愿望等多个方面。徐州市政府从2012年开始大力打造“彭城画派”,先后在北京、西安、南京、韩国大邱等地举行巡展,并在开幕式上播放了由徐州汉画像石为素材制作的二维动画短片,提升了徐州独特的文化底蕴。

四、成果的学术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影响

动画艺术逐渐成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面对当下动画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各国动画品牌的强势冲击,如何加强徐州动漫产业的竞争力?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深入挖掘民间艺术在动画中的价值,同时要关注徐州动漫产业在徐州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传承中的独特价值。民间艺术是徐州的传统艺术形式,是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的氛围中,如何保护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利用徐州动漫产业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加强民间艺术文化在徐州动漫产业的作用,一方面促进徐州动漫产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保护。将民俗文化与动画结合是摆脱中国现今动画发展瓶颈的一个出路,中国的民俗动画在经历了上个世纪的繁华之后,现今面临着发展方面的困境。在羡慕美国动画、欧洲动画和日本动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将目标转移到分析他国如何将民俗文化元素嫁接到动画这个外壳中来。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拥有着多如繁花的民俗文化传统和元素,如果我们能将其中的一小部分应用于动画技术上来,势必会给我国的动画产业带来新的活力。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动画制作者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报告就动漫产业与民俗文化的统一性进行分析,从民俗文化特征,动漫产业民俗文化剖析以及民俗与动画结合的困境与出路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从而对徐州动漫产业与民俗结合进行深入探索,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希望以徐州动漫产业的发展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总结徐州动漫产业在立足地域民俗艺术资源、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和品牌过程中的发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运用民俗艺术资源、振兴徐州动漫产业。

参考文献:

[1]祝普文.世界动画史[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2003:47+60.

[2]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1):60.

[3]汪宁,高博.中外动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4]邵庆祥.传统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学术论坛,2007,(9):179-180.

[5]赵明奇.江苏汉文化的来龙去脉[J].江苏地方志,2008(5).

作者简介: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验动画;民族创新精神;动画形象

ヒ弧⒍画艺术风格中的民族创新精神

ノ夜动画艺术风格是在立足于本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实验探索而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集中体现了我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自然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等。 我国许多动画片如《牧笛》《山水情》《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等能深得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我国动画艺术风格民族化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也经历了一个由模仿学习、不断探索创新到最终形成独立风格的过程。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在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创作出了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制作技术和一大批优秀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

ノ夜许多优秀的动画片都是紧密结合中国传统艺术而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如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动画片《哪吒闹海》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动画片《大闹天宫》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其中。

ザ画片原是外来的艺术形式,但通过我国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创新,把它与我国民族的文化传统融为一体,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深得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中国动画片也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民族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当前我国的动画艺术正处在创新和徘徊的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动画创作者在借鉴传统艺术形式的同时,必须要有所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既有时代性又有我国特色的新片来。

ザ、题材选新

ヌ獠牡难裼胫魈獾谋泶锿往传达出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和风格特色。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如中国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等都是我们故事创作、情节铺设的绝好资源。中国的动画艺术一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在题材选择上的倾向性使得影片的内容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我们在题材选择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中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浩如烟海的瑰丽的神话故事和优秀的民间传说,这些对于动画片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动画片《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金猴降妖》等就取材自古典小说《西游记》,《哪吒闹海》取自《封神演义》,《鹿铃》《一幅壮锦》《人参娃娃》《阿凡提》《孔雀公主》等则来源于民间传说。二是成语、寓言故事,在中国,寓言式动画片曾占据动画创作的半壁江山,如《三个和尚》来自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一句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艺术家由此编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并颠覆了原来的结局,翻出了全新的立意,启迪人们从小培养勤劳努力和协作的精神,《骄傲的将军》由民间寓言“临阵磨枪”改编而成,侧重谦虚戒躁,《猴子捞月》通过一群猴子愚蠢的无效劳作,告诫人们不要异想天开和脱离实际。《小蝌蚪找妈妈》侧重母子亲情,《没头脑和不高兴》侧重脚踏实地,《雪孩子》侧重舍己为人,《小马虎》侧重仔细认真等。三是现实题材,现实题材作品最容易让人产生认同感,因此也最容易让人接受。如《没头脑和不高兴》,告诉大家马虎和随便闹情绪往往容易铸成大错;《邋遢大王奇遇记》讲一个不讲卫生的孩子如何经历了一连串童话历险后变得整洁起来;《皮皮的故事》以对孩子们进行卫生、健康教育为主。这些动画作品充分反映了我国动画创作在题材选择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

サ鼻爸泄动画陷入低谷,其中剧本的创作和改编质量不高是很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动画艺术家们充分利用我国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科幻作品、历史名著以及现代的优秀作品并结合当前的流行文化,对动画创作题材进行深入的再挖掘与整合,促进我国动画艺术的发展。 动画艺术创作题材选择上,我们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当前的流行文化。 把握流行趋势,是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流行源头可有以下形式:影视片、畅销书籍、时尚杂志、卡通形象和故事、网络内容、重大的事件和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电视节目、时装、流行领导者所在地的新动向等等。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对待流行文化上,漫画先行的做法应当给我们很好的成功启示。把握流行趋势是与动画创作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积极的思考所分不开的。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来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耐心观察,这就要求动画艺术创作者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创作灵感,确立创作思路。艺术源于生活,这一真理永远具有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和优势的当代动画精品。

ト、动画形象掘新

ザ画形象创作在整个动画创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一部好的动画片必定要有好的形象创作,才能充分地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与故事的情节。我国的动画艺术的形象创作非常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研究,在借鉴水墨画、剪纸、木偶、皮影等本土艺术造型语言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实验与探索,创造出了许多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符合中国人民审美情趣的动画形象。 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和表情便借鉴了京戏的风格。 《大闹天宫》中无论是主角孙悟空的造型,还是玉皇大帝的造型,抑或是巨灵神和四大天王的造型无不取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敦煌壁画到中国戏剧的造型,甚至到中国的门神,特别是孙悟空造型设计更是成功地融合了庙宇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塑造出了英姿飒爽的主角,甚至可以说奠定了孙悟空在文化领域和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基础。《小蝌蚪找妈妈》则是受我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虾》《荷花蜻蜓图》的触发创作的,齐白石笔下的蝌蚪、青蛙、螃蟹、蜻蜓活灵活现、天真可爱、令人喜不自禁,优美形态跃然纸上。《哪吒闹海》吸收了中国画中的门神画、敦煌壁画以及中国戏剧里的一些造型元素,并结合自己的绘画风格,以简练的线条配合民间画中常用的红、绿、青、白、黑等色大胆创新,塑造出形神兼备的哪吒形象。因此要创造出优秀的动画形象,我们必须立足于自身丰厚的传统文化艺术土壤。

ブ泄传统艺术造型语言非常丰富,但如何能化为动画造型形象,使之把传统的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备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创新的动画语言,是当前动画艺术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动画借鉴传统造型形象有利条件较多,因为几千年形成的中国本土艺术语言比较恒定,有着深厚的受众群体,而且艺术造型元素突出,有较强的包容性,传承着文化脉络的基因,具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重因素。另一方面我们在借鉴传统造型形象的时候要有选择性,我们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独特,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当前的动画艺术家,应该注重审阅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不论是传统的木版年画、木雕、砖雕、石雕、刺绣、皮影、剪纸等都有动画所需求的造型因素,应当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将其转化为动画造型语言,把传统的经典本土文化符号转化为一种备受当代人所喜爱的艺术形象,尤其是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去创新,创作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和艺术风格、符合中国人民审美情趣的动画形象[1]。

ニ摹⒍画音乐本土化

ザ画作为一种视听的艺术,离不开音乐和音响的配合。音乐是动画片表达思想,刻画人物,烘托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不少动画片充分运用民间音乐,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和民族风格。动画中的民族音乐的使用,深化了对画面的视觉印象,使情和景更为交融,激发了民族感情。如《骄傲的将军》,影片突出地强调了京剧配乐,使影片从头至尾体现出浓郁的中国式京剧效果。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在将军彷徨无助时,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响起,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背景音乐采取具有民族色彩的乐调的同时,还强化了以锣、鼓等为代表的传统乐器在节奏上的特点,就像戏曲表演中用锣鼓打击乐来加强音乐的效果一样,影片中的锣鼓点与人物动作、甚至是镜头的衔接、转换紧紧相扣、相得益彰。整部片子,充满着民族音乐和戏曲锣鼓点的音响效果,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画面模仿了齐白石先生的清幽淡雅的国画风格。而音乐的表现则以中国民族乐器古琴和琵琶为主,与水墨画的风格融为一体。古琴的清点慢奏衬托出画风的高贵淡雅,琵琶的串串珠玑声,表现水墨山水线条的流动之美。《牧笛》的牧笛声,与和谐的自然之音一起,勾勒了和谐统一的情景。片中有十三个音乐片断采用的是中国南方音乐曲调,使得整个影片像一首抒情的田园交响诗。被美国评论家称为“在中国听到的最妙的电影音乐”。 《三个和尚》的成功,是与音乐和画面的和谐统一,特别是与音乐设计上民族风格的追求分不开的。这部影片由于没有对白,情节和音乐节奏同步进行,音乐的节奏就是影片的叙事节奏,因此音乐的功能更突出了。整个影片的音乐使用的都是民间乐器,其旋律构成的效果,与影片的风格融为一体。

ブ谢民族的音乐博大精深,资源相当丰富。经典乐曲的旋律流畅优美,有着较强的独特性和一种诱人的魅力。它为动画影片增加了艺术分量,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当前的动画创作中,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我国音乐的丰富资源,运用这些丰富的音乐资源及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象,来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表达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达到生动、强烈的艺术效果,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另一方面,在动画创作中音乐的运用,也必须注意与当前流行音乐的融合。 在动画创作中只有把民族音乐与当前流行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且具有时代气息的优秀动画作品,推动动画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