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蓝色的贵族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常用“blueblood”,即“蓝血”来形容欧洲贵族,这起源于西班牙皇室,由西班牙语“sangreazul”,直译成英语而来。古老的西班牙人曾认为贵族身上流淌着的是蓝色的血液,贵族所穿的衣服的颜色就叫做“royalblue”。英语俗语中还有许多用“blue”指代尊贵的优秀的表达方法,例如,在14世纪时,EdwardIIIofEngland设立了最高等级的爵位中,象征徽章是由蓝色缎带制作而成,于是“blueribbon”就象征着最高的荣誉或质量,如“blueribbonmechanic”指代技术一流的机械师;“bluestocking”指女学者、有学问的女人,这条短语起初为贬义,指装作有学问的女人,从19世纪开始,词性发生了改变,也指真正有学问的女人;“bluechip”原意是绩优股,现在泛指那些前景好、回报率高的人或事;“blue-eyedboy”不是指有蓝色眼睛的男孩,而是指受到宠爱或被特别照顾的员工;“abluemoon”指罕见的事情,因此不能直译为蓝月亮,在特定语境里是指千载难逢的机会,“He’sthekindofplayerthatcomesalongonceinabluemoon”他是那种百年不遇的天才球员;“true-blue”指永不褪色的蓝色,后来引申为忠诚的或可靠的人,“atrue-bluesupporter”指一个忠诚的拥护者。
(2)蓝色的贬义含义到了19世纪,“blue”的词性也被赋予了一定的贬义色彩,被认为是“indecent”不体面的或“obscene”猥亵的,“bluemovie”则成了“obscenemovie”,即的意思,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黄色”的贬义含义相似,其演变过程是受到一定的民间风俗影响,约定俗成地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bluebook”并不是“”的意思,而是指“蓝皮书”,即封皮为蓝色的官方出版物。另外一些带有贬义含义的“blue”表达,例如“bluetalk”指下流的言论;“bluesky”字面上是蓝天的意思,但是“blue-sky”则是形容词,用来形容那些无价值的、不保险的东西,“blue-skystock”指不可靠的股票。
二、黄色与蓝色的中西文化差异理解
除了上述提到的中国文化中黄色与西方文化中蓝色的相似之处,这两种颜色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还有其它的内涵意义,而且大不相同。
(1)黄色在中西文化里的差异黄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居“五色之中”,代表了一种勇敢干练的性格。例如,在中国戏剧脸谱中,典韦、张飞这样的勇猛干将就是用黄色作为他们的脸谱颜色。在心理学上的“黄色性格”,是指那些行动迅速、活力充沛、意志坚强、自信坦率的性格。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明亮的颜色,代表着光明和希望,又与金同色,“黄灿灿”、“黄花闺女”这些词语内含其义。“黄”在传统文化中还有结束的象征。例如,“人老珠黄”形容人老了就不受重视,像珠子一样发黄失去光彩,英语翻译为“toloseone''''slooks”。总体来说,“黄”在中国文化中还是褒义居多,贬义含义也是受到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影响,但是黄色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这样的待遇,黄色在英语里常带有胆小的、令人讨厌的含义。例如“yellowdog”指卑劣的人;“ayellowlivered”在美语里是胆小鬼的意思。另外,“yellowbook”绝对不是“黄色书刊”的意思,而是指黄页,就是通常说的电话号码簿。
(2)蓝色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蓝色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纯洁、自由、和谐等象征含义。除此之外,传统文化中蓝色并没有太多的象征意义,这是由于古代并没有蓝色的说法,而是青色。它在西方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稍微多一些。例如,“blue”在西方文化中还经常带有“忧郁”的含义,在牛津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ofapersonormood)melancholy,sad,ordepressed”,“inabluemood”令人沮丧的,情绪低落的。“blue”一词的演变,有一种说法是西方人在纪念耶稣死亡的日子都会把教堂布置成蓝色,人们的心理充满了悲伤,因为“blue”就有了悲伤的含义;另外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美国黑人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blues”,翻译成英文是“蓝调”,或音译成“布鲁斯”,因为“blues”这种音乐形式通常表现得非常忧郁,因此“blue”也有了忧郁的含义。“blue”还有许多表达情感方面的含义,例如“blueMonday”疲惫的或倒霉的星期一;“blueintheface”徒劳无功的,意思是坚持做一件事情做到脸色发绿也没有用“,Martinarguedwithhismotheruntilhewasblueintheface,butshestillmadehimwashthedishes.”Martin跟他妈妈争论了许久,结果还是得去洗碗。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强化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为我国提供了国外广阔的市场、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更有利于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文化,为我国师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后,自由、平等、博爱、合作、互助等思想成为主流,在道德领域,人和人之间的自由选择权利和能力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理念不断地得到丰富、创新和完善,自身道德选择能力不断增强。要适应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必须摒弃陈腐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实行更加开放的教育政策。当然,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也使国际上很多腐朽道德观念、意识形态逐渐渗入到我国,我国道德体系的快速建立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教师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流中不断地迷失自己,被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所左右,这给我国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学而不厌,勇于创新”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个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他国家的优良传统也应该批判地接受,并在借鉴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不断转化为我国高校的师德思想。不可否认,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师德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了经济文化全球化对高校师德建设带来的新挑战。过分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的部分教师,不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使我国传统师德观受到冲击,个别教师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追求经济利益,有的教师甚至完全没有职业责任感,对现阶段师德建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的本质总是无法认清,对于问题认识不到位,对于发展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
2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1)科研工作中的功利化倾向。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研究,其中高校师德师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不去潜心钻研,而是巧取豪夺,甚至抄袭。大部分教师搞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晋升职称,也就是说,高校部分教师对科学研究的态度较为功利。(2)敷衍的教学态度。部分高校教师只重个人科研,不重课堂教学,对教学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敷衍了事。还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在教室内接听手机,不遵守教学纪律。(3)部分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行政工作者是高等学校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影响着管理育人的实现。然而,目前高校中许多担任行政工作的教师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协调合作的精神,工作效率低,担任行政工作的教师在处理行政事务上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4)缺乏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至上。市场经济对部分教师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部分教师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把自己的工作仅当作一种旱涝保收的谋生手段,很多教师没有把本职工作视为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伟大事业。其次,有些教师以挣钱为终极追求,热衷于第二职业,而忽视了对教学效果、教育内容的探索与研究,无心钻研业务,不求功劳,但求无过。以待遇的高低来决定自己敬业的程度,过分强调经济利益,缺乏奉献精神。
3中国文化视阈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途径
3.1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是专门培养人才的职业,非常特殊。教师应忠诚于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尽职尽责,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把它当作自己的事一样来对待,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尊重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教师进行爱的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对待学生,人的内在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自尊心人皆有之,正如《学记》所言:“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教师的教导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越亲近和信任老师。
3.2塑造教师自身形象教师应与时俱进,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不断获取新知识,树立现代教育理论观、人才观,完善和丰富学科知识,在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理论能力的前提下,将理论与实践恰当地结合。坚持做到反思慎独,加强自我修养。
3.3建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沟通渠道学校应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会聆听他们的心声,在学校和教师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和生活条件,明晰每一位教师的思想动态,减少高校教师外出兼职的机会,才能使教师安心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让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充满活力的保证是创新理念,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构建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为高校建设师德师风建立现代化的学习评定系统,使高校能够真正成为学术重地。
3.4强化师德师风的制度和环境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培训工作,师德建设要强化教师的学习意识、政治意识。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制订明确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对教师进行道德品质、职业精神和思想观念等的教育。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要有明确的制度、规范的约束和保障。首先,完善并严格实行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制度和必要的奖惩制度,完善考核评估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对师德高尚、业绩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对在育人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给予肯定和认可。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化
一、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因素参与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法律、艺术、道德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它能力和习惯。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沟通以及双向的性质决定了英语的学习者必须要学好英语的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国语文化。然而,人们发现在实际的沟通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富含中国文化的语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学历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提出很多高学历的学生,如博士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却没有文化大国学者应有的独立的文化人格。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无法体现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的英文表达,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国的圣贤孔子,不懂得红楼梦的英文表达。背诵了十来年的英语单词,不懂得油条、包子的说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以便培养英语学习者的独立文化人格,在对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传输中国文化。深人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进行沟通。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开设汉语课程,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主体力量的大学生,更有必要学好中国文化,以便在实际的沟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误解,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试图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因素的渗透。
二、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此类学生经过了正规的高中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英语总体水平不高;另一类是从中专、职业高中升人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英语基础尤为薄弱。他们的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可能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因此英语语法的知识还需要巩固与提高。笔者对所执教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包括口头、书面的中国文化素质调查后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着较浓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化词汇的了解还很少。笔者调查了英语护理系以及口腔医学系的100名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平时阅读或者书本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如:春节、瓷器、中秋、剪纸等正确率最高,而对于馒头、油条、中药、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对于海峡两岸、三好学生、三个代表、四大发明等几乎一无所知。而这些词汇都是选出来的比较常用的中国文化词汇。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会尽量地用可能的表达写出与中国文化词汇相近的意思,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一片空白。在其中一个班级调查时笔者只让他们写出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班级则提示他们可以尽量通过猜测写出意思,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级学生只写出平时书本出现或者他们记住的单词,而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则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写下已学过的词汇外,还各显神通,有很多学生翻译得还比较靠近。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而我校英语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雅思考试到英语国家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机会,因此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以及在英语课中学习中国文化也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培养独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高校应开设一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演讲,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真正让学生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较高收视率说明了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提高。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外,还有课堂中缺乏中国文化因素的英语学习内容,使得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他们在考试中也没有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测试,因此,学生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压力。英语教材中没有中国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学大纲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学大纲带动教材以及相关测试的改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输人。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中国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绍各自家乡的特色建筑、手工艺、饮食以及民俗风情,或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所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主要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学生只要课后能坚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选择优秀的描写中国文化的素材作为教材,或者是中国文学的译文。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大地》,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还可以阅读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鸿铭、卫利等翻译的《论语),还有其它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的翻译作品等。
论文关键词:文化岩性;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策略
2008年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三位,这标志着中国硬实力指标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然而,中国软实力,尤其是文化软实力却依然处于弱势。纵观世界文化市场,美国占了43%,欧盟占了34%,亚太地区占了19%,其中13本占了10%,韩国占了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占了4%。中国科学院出版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也指出,中国的文化影响力仅居世界第七,文化竞争力更是排名世界第二十四,这与中国的经济大国形象相去甚远。
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来自哪里?为什么西方文化会在传播力方面占上风?为什么韩剧和日本的动漫能把他们本国的文化带到全球各地?
程曼丽认为,只有当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在国际社会广为流传并得到普遍认同的时候,软实力才真正提升了。她提出,中国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传播策略。关世杰对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十年进行了回顾与反思,认为我们再也不能停留在笼统地谈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
目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研究如火如荼,许多学者从教育、媒体以及文化的个性方面着手,提出了很多可行的策略方案。崔刚强调,在重视介绍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学会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与国情。汪飞舟认为,国际大众传媒是思想文化全球化的主要工具,在国际传播环境中制胜的是服务意识。纵观以往的研究,我们发现对文化个性化的研究相对较突出,而对文化的共性研究却较少。本文拟从文化共性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外文化传播成功的案例分析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1基于文化共性的文化传播的理论依据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对周围的世界进行解读和识别时,遵循的是一种体验哲学。由于人类拥有相似的认知结构、类似的生存经验以及相同的生理特征,扎根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隐喻表现出一定的文化共性,体现了不同文化的共核部分,这是构成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它必然有利于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自从人类进入群居社会,不管是处于东方,还是在西方,不论生活于古代,还是现代,时空、地域、习俗和民族的差异,乃至文化上的差异,都不能掩盖人类的特性和需求上的一致性及所面临的基本生存问题的共通性。这众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构成了超越时空、地域和民族等界限的人类共同的价值基础。
就中西方文化而言,尽管中西方各民族在思维方式、地理环境、语言体系等诸方面相去甚远,但由于人类有许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比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有对衣、食、住、行和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的需求,都有家庭关系,都有喜、怒、哀、乐,都会经历生、老、病、死,都可用哭、笑、红脸、皱眉等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等,因而中西方各民族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着许多“共性”。同时中西方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也一致:倡导教育优先,倡导人的进取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等。所以美国大片引进到中国,我们能够普遍接受它,是因为它也宣扬惩恶扬善。外宣的成功,需要尽量避开分歧,多宣传共同的东西。中西方文化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所以我们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要供给的是能够被人认同的“共有文化”。一旦借助大众媒介向国际社会传播了这些“共有观念”,就可以让相关国家认同。
2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共性案例分析
目前,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往往过分强调个性,而忽视了共性。众所周知,文化共性,是引起国外兴趣点的重要因素。只有点燃西方人的兴趣点,才能吸引他们逐渐喜欢上中国文化。如小仲马的《茶花女》与我国《今古奇观》中的《卖油郎独占花魁女》非常相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其相似性,着手我们的文化宣传。在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外都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2.1青春版
昆曲艺术被认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青春版《牡丹亭》不仅在中国本土掀起了昆曲热潮。而且为昆曲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跨文化传播的经典个案。
青春版《牡丹亭》利用商业运作与社会运作相结合的战略、立足本土与辐射世界的双重定位、坚持传统与调和现代的审美准则,为当下中国传统戏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排演四年来,不仅足迹踏遍了两岸四地著名高校,而且于2006年9月成功访美,在加州大学4个校区连演4轮12场,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世界日报》把青春版《牡丹亭》访美与当年梅兰芳访美演出相提并论。伦敦主流媒体认为昆曲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化韵味,《牡丹亭》是一出融合了莎士比亚爱情喜剧和睡美人故事的剧目。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马上开设了昆曲课程,音乐系与东方语文系合作,把昆曲当作世界性的歌剧来研究。青春版《牡丹亭》提高了昆曲艺术的国际地位,也再一次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华民族先辈们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成为中国昆曲走向国际市场的成功范例。
从传播方面来看,青春版《牡丹亭》定位的观众对象为年轻人(国外也是如此),因为年轻人更加容易受影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作者们考虑到。对于不熟悉古典戏曲情节的国内外青年观众,片断式的经典折子戏无法使他们产生理解与共鸣,需要演全本。连续性的情节才能产生情感的激动与心灵的投入。另一方面演员诙谐幽默的表演方式也令国外观众耳目一新,非常符合西方的处世幽默观。再者,也是重要的一点是中西方人们对爱情具有同样的渴望,使得剧中缠绵四百年的爱情梦想能使国人和西方人产生人类心灵的共鸣。青春版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创始人白先勇先生说:“昆曲是唯美艺术,追求美是我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就是要叫中国的古典美还魂,以美唤醒观众心中的浪漫和憧憬。”所以“采用了全新的手法来演绎他们的爱情神话。”
2.2《少林武魂》在百老汇的成功上演
2009年1月15日晚,中国大型功夫剧
《少林武魂》讲述少林寺武僧慧光成长的故事:战乱频起,母亲怀抱婴儿逃难,因遭遇匪徒而失散,婴儿被少林寺众僧救起抚养,取名慧光,从此在少林寺习武。慧光长大成人,成为身怀绝技的功夫大师,走上自我发现和济世利民的人生旅途。美国观众凯恩斯说:“我非常喜欢该剧结尾‘家庭比功夫更重要’这句话,它让我感受到中国人民非常懂得爱。”
武术一直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以往的武术表演似乎为了武术而武术,缺乏剧情的勾勒。《少武魂》正是在世界文化都共同认可的“济世利民”和热爱家庭本身的人类共同追求的理念指导下向世界的。《少林武魂>使西方人对流传世间1500年的少林功夫中呈现的禅武合一、德行感人的文化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2.3韩剧在中国的传播成功与其地域性的选择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韩剧以其独特的魅力风行国内,深受大批中国观众的热捧。韩国的影视能在中国畅销,成功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有选择性地采取了与中国的文化伦理道德一致的作品,并非所有的作品都倾销而来。中韩两国之间历史上的相互交往,使得中韩两国在价值观上趋同,这给中国观众接受韩剧奠定了心理基础。
韩国的影视作品大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十分注重突出本民族的文化生活特点,在现代剧中随处可见韩国的传统文化因素,如温暖的小吃、街头排挡常成为韩剧的场景,展示了韩国独特的泡菜和清酒文化;女性在家庭正式聚会的场合多身穿传统民族服饰;生活剧和爱情剧中,不厌其烦地出现吃饭场景,且都是具有韩国民族特色的饮食方式。韩国影视剧十分注重在细节上对民族文化生活特色进行展示,在向世界各地销售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使得其间附带的所谓高丽文化逐渐为世界所认同。其次,韩国电视剧多走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路线,这些是最能超越民族和文化界限,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普遍接受的影视题材,他们正是用人类世界大同的情感来博得了人们内心自然的应和。此外,韩剧在中国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它的作品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儒家文化底蕴。因此,有专家坦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已穿上韩服,正以出口转内销的方式在中国倾销,以汉文化为根基的韩文化,大有成为儒家文化代言人之势。
3如何利用文化共性进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文化的共性决定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一致,对于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接纳意识。因此在宣传中应以文化共性为基础,逐渐打开通向另一文化的窗口。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在传播内容选择上,强调民族性,兼顾世界性
每种文化都具有自己的显著的特点,这也是吸引其它文化的重要因素。但强调民族性的同时,还应兼顾其世界性。一种文化只有宣传出去了,才能发挥其对国家软实力发展的贡献作用。其实,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可以细化的东西也很多。比如中国的“和”文化,“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和谐世界”等文化理念应是传播重点。中国的“亲情”、“仁义”等观念都是中国的传统精髓,也是逐渐被西方人所接受并效仿的方面,应该加以进一步的宣传。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对于代代相传的国人来说比较熟悉且易于接受,然而要使其得以广泛对外传播,一定要注意其内容的选择,把一些具有文化共性的东西宣传出去,再带动一些民族性的东西,逐渐渗透,从而使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3.2在传播的方式和理念选择上,应强调现代性
在传播方式上,中国文化应该更加注重文化对外传播的现代性理念投入。中国文化向来具有连贯性和延续性。在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遭遇新时代的挑战,但是这种文化的根是不会改的。因此,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这种根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同时,我们也不能靠山吃山。必须运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能改进的一些元素进行加工,创造出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特色中国文化,并根据接受国的特殊接受心理和习惯进行改进。如针对日韩国家动漫非常流行的现象,在对外汉语的教材设计上就可以增加一些动漫化的设计,辅之以一些现代的手段,使得中国的文字语言能融人世界的行列,进而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诠释将能加快中国文化传播的步伐,例如,《孙子兵法》与商业谋略结合起来的有关书籍,在美国已成为热销书。
3.3加强交流、规避冲突,、和谐共融
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和接受是单向的。在传播和接受的同时,也必定会接受对方的文化。那么加强两种文化的互相交流与信任,将会有效减少对对方文化误解和曲解,同时增加对对方文化的好感和兴趣。中国和法国、俄罗斯互办的中法、中俄文化年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没有一种文化交流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一种文化的传播是非得靠强迫来让对方接受的。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其它文化的冲突在所难免,此时就需要传播者调整姿态以接触和相互了解的心态规避冲突。因此,在考虑自身文化传播的途径时,必须考虑对方文化接受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中国文化向来提倡以和为贵,要与不同民族、不同性格、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共融于世界,首先得承认彼此并理智地看清矛盾或差异的存在,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尝试互相理解、包容。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进行融合,比如京剧版的哈姆雷特,又比如用小提琴演奏的梁祝,、互相尊重,才能进一步深入传播自己的文化,直至最后互相接纳、和谐共融。
4结语
论文摘要:作者针对中小学语文中国学系统化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提出了建议。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