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罗生门读后感

罗生门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第1篇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读后感

   《简爱》是由夏洛蒂勃朗写的一部爱情长篇小说,它讲述了简爱这名女子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后,最后追求到了自己幸福的故事。

   在这本书中剧情可谓是波澜起伏。简爱是一个孤儿,在舅妈那居住,在那里,她没有价值,天天被表哥、表姐欺负,后来,她被送去洛伍德学校,虽然在那里条件不怎么好,但是她却学会了很多。她成为了家庭教师,并与那里的主人罗切斯特产生了感情。但是后来她发现罗切斯特的前妻,就离开了罗切斯特。最终,她继承了叔叔的遗产,并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即使他双目失明,双腿瘫痪。

   我从这篇小说中读出很多,先是简爱,她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这种即使在逆境中也不会自我放弃的独立自主的精神,让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一定不要放弃。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比如说那些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即使预想总是那么不顺利,他们不会为此而感到烦恼,他们都会沉住气去做自己能做到,应该做的事情。

   不要被生活中困难所打倒,我们要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好。

   我们不一定要去听从命运的按排,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读后感

   要说在本学期内我最喜爱的一本书,那自然是《简·爱》喽。

   自从学了《小草和大树》这篇课文后,我就对从逆境中成长的夏洛蒂·勃朗特写的《简·爱》着迷起来。

   小说中的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年幼的简寄养在舅妈家里,受尽歧视和瘧待。后来,简被送进劳渥德孤儿院。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她在那里接受了八年的教育。

   从孤儿院出来后,简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并与主人罗切斯特相爱了。他们在教堂举行婚礼,可是婚礼当天,她才知道罗切斯特多年前已经结婚。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后来桑菲尔德庄园在一场大火中烧成废墟,纵火的疯女人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并残疾。简·爱受尽磨难,最后原谅了罗切斯特,并与他结了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本书里的情节时常让我潸然泪下,对简·爱报以深深的同情。夏洛蒂·勃朗特和简·爱一样,都是在受尽磨难后依靠坚强的意志昂首挺胸。可以看出她们的人生主张一爱与尊严,两者缺一不可。

   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只有你有强大的信念、刚强坚韧的内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通向幸福的大门。这是这本书告诉我的道理。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读后感

   周围的同学读了《简爱》都说非常感人,带着好奇心,我翻开了这部小说的第一页,便欲罢不能,真是一本值得回味的好书。

   我为简·爱在舅妈家被欺负而流泪;为简·爱初到孤儿院糟受人格的屈辱而流泪;为简·爱的生活境遇而流泪;但这些大多是对简·爱的同情。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为罗彻斯特最终选择了没有社会地位、长相的简·爱。我欣赏罗彻斯特,以他的绅士身份、他的贵族地位、他的渊博知识、他的财富,在当时与从孤儿院出来做家庭教师的简·爱的结合,在很多人读来,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但为什么这样一个的事实会成为现实呢?他读中的是简·爱的人品与气质,而我自己认为那是简·爱的内在美。这种内在美或许不如外在美那么绚丽,那么迷人,但她值得让人细细品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吸引人,越发有魅力。

   当桑菲尔德庄园被疯女人烧成了废墟,更糟糕的是罗彻斯特被烧成了残废。他孤身一人,眼睛再也读不见一任何一切事物。远在它乡的简·爱毅然放弃了表哥的爱情,回到他的身边,去追求心灵中的真爱。

   或许有人觉得简·爱傻,但真是这种单纯的想法与质朴的感情才会赢得真正而美好爱情。他们共同演绎了人世间最美的感情,更获得了大家的祝福与尊敬。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读好书,过个快乐而又有意义的暑假吧!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简。爱》让我受益匪浅,体会到人生的一个爱的真谛。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主人公简。爱从小失去爸爸妈妈,被寄养在舅母家,应饱受欺凌而萌发出反抗意识,进入劳渥德学校,毕业后,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老师,于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相互产生爱慕之情。后发现罗切斯特先生早有妻室,虽是个疯子。伤心之余,她孤身逃离庄园,后应对罗切斯特先生念念不忘,又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此时,庄园已是面目全非,罗切斯特先生也双目失明、身体残疾,但简。爱毅然和他生活在一起。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我在这几周,阅读了老师推荐的《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使我被居里夫人所震撼。当我看了一点的时候,就激动不已,感觉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我很少敬佩什么人,但是居里夫人,把我折服了。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居里夫人具有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给了她良好的修养和强烈的责任感,当然也将聪明和坚强遗传给了她。开明又和蔼的爸爸妈妈和五个孩子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尽管当时施行着严厉的殖民统治,但是,做为小妹妹的玛妮雅,还是幸福地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他们的教育方式的却很值得现在的父母们借鉴。

  另一方面,他们又把一个个的严酷现实摆在眼前;探索真理,那是一条漫漫长路。假如没有足够的毅力,就不要参与。

  科学的研究不能有半点虚假,也不能心浮气躁,否则永远无法踏进科学的殿堂。真正的学者是心怀就像宇宙一样宽广的。也只有具备这样的胸襟才能发现真正的道理,并且会真正的懂得真理的价值。

  这是我的一些感悟,但是还有一些东西难以让人琢磨。我看只有慢慢体会了。以上的这些感悟是我这几周来,仔细阅读《居里夫人传》慢慢悟出来的道理,我相信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一定会被居里夫人这种精神,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征服!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近几天,我读了《居里夫人》这本书。这让我对居里夫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

  玛丽(居里夫人的小名)生于波兰,那时正好是沙皇俄国来瓜分波兰的时候。可以说玛丽的童年是苦难的童年。而且家里很贫穷,又没有了母亲。但是,玛丽用自己超常的智慧和很强的自觉性,考上了学士,拿到了奖学金。玛丽又对物理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每天勤俭节约,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验室里。可是由于过度操劳,她患上了贫血。功夫不负有心人,那时的她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研究出来了一中放射性的物质——镭。1895年,她与皮埃尔。居里结了婚。1906年,皮埃尔。居里因车祸而死。1934年,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基。居里不幸去世,享年67岁。

  读完后,我感觉居里夫人十分的伟大,她不求回报,为人类做贡献。令我十分感动,它是由于镭的辐射而死的呀!他在背后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唉!痛心疾首啊!这位科学家证实了女性也可以做科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居里夫人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她与其他女性不一样,他为我们做出贡献。居里夫人!

  关于《居里夫人传》读后感范文精选

  读完《居里夫人传》,我的心被这位高尚的女科学家的伟大精神所深深震撼了。

  居里夫人通过不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诠释着一个个奇迹,让我们赞叹不已。她不仅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格,还有着巨大的贡献。她因为发现并提炼出镭,在1911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世界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但她却淡泊名利,继续研究科学。她对事业那么执着,有着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我认识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一个不为盛名而颠倒是非的人。”居里夫人给我们叙写了一个个传奇。她的经历告诉我们,知识是多么的可贵,如果不是因为她勤于学习掌握知识,如果不是她拥有锲而不舍,顽强不屈的精神之柱支撑着就不会发现并提炼出镭。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第3篇

有一本书,它以真实的内容,朴实的语言,道尽了人世间平凡而伟大的爱,这本书就是——《傅雷家书》。相信各位都看过《傅雷家书》了,那大家看完后有什么深刻感受吗?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深刻体会2021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一《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着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启示。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饱受折磨,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二傅雷曾教育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没错,无论做什么,首先都得把自我修养完善。读《傅雷家书》,父爱的纯真、质朴,教育的严苛、负责,都一一地展现了出来,沁人心脾。

父爱是教育的最好养料,有了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的父爱,循循善诱,教育定能出彩。

一帘疏雨,尽风流,花依旧。因为父爱,父子更加亲近。

落日余晖,映着父爱。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教育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有一次,达芬奇用“女妖头”来吓父亲,但父亲并没有责怪他,两人也就越来越亲近,达芬奇最后成为了有名的画家。因为有父亲的理解和关爱,达芬奇也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父子间也更加亲近。

傅雷和傅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小,傅雷便鼓励傅聪。在傅聪留学时,两人不仅是生活上的朋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的教育,让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爱不是溺爱,虽没有母爱的柔情,但无言中折射万道彩虹。

江水澄澄,隔江听,玉筝飞。因为教育,父子更加驰名。

迎着微风,倾听教育。麦克斯韦的父亲很早就发现儿子对数学的敏感,并培养他的数学才能,最终使他成为了数学家;梁启超教导儿女意育、智育、情育,并且丝毫不掩饰对儿女的爱,造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可见,父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但是,无论如何教育孩子,都应当首先教他做人。傅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像那样细致,严格,富有原则性的父亲并不多,他教导儿子应具备六点:一、赤子之心;二、爱国精神;三、独立思考;四、淡泊名利;五、自我批评;六、取法要高。每一点都是人生的锦囊妙计,所以父为大翻译家,儿为大音乐家,父子扬名天下。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若用父爱来辅助,定会使儿女勇往直前。

父爱是教育的最好养料。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但父亲,什么都知道。苦心孤诣,教子成人,为父更刚。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三“小心使得万年船”,这大概是傅雷教育儿子如何待人接物的主线。通过阅读《傅雷家书》,我见识了傅聪的父母对他的无限关切、殷殷的教诲。最能与我产生共鸣的,是傅雷对儿子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

五四年八月十六日傅雷写给儿子的信中曾有这样一段——“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也许现在的人会对此感到不解:吃就吃嘛,讲究那么多干什么;手不用就放在膝盖上嘛,白费力气干嘛?但我相信傅雷让儿子注意餐桌礼仪绝对不只是为了让傅聪看起来很有教养。

看到的是外在,锻炼的是内在。礼仪绝对不只是显摆给他人看的。它在潜移默化中会令人下意识注意自己的行为,小心行事,审视其是否符合道德的价值观。每个周一的升旗礼时,学校都会要求少先队员行礼,其他人行注目礼并唱国歌。每到这个时候,队伍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肃穆感,进而激起大家的爱国的情怀。

类似的内容还有纠正傅聪将手插在上衣口袋的坏习惯······傅雷管的事儿都极琐碎,管得也极严苛,却使得儿子在礼仪上也做得极佳,给他人以自己最好的一面。

傅聪的母亲朱梅馥还教育傅聪成了名后要处处当心,不要在无意中得罪了人。也不要乱批评别人。话在说之前要反复斟酌,要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

这像极了日常中父亲对我的教导。父亲对我也是相当严格的——同样也呕心沥血地教我用餐礼仪:吃饭时要端起碗、手不能放在桌下、筷子不能竖直插在碗中、长辈来了才能起筷······教育我“话要想清楚再讲”;“说话要自信、大胆”;“要分配好时间,利索点儿”·······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

来自长辈的教导也许唠叨了点儿,却无不是饱经沧桑半辈子,小心凝结出的心血之丹。为了让我们精益求精地完善自己,少走弯路,他们才如此无私将这些传授给我们。

止于至善,臻于完美,应是我们所有人对人生的态度。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四“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题记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自寒假买过它后,我每天都坚持读两篇。每次读到它,我的心灵便得到了升华。在傅雷的家书中,他强调做人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在做人这一方面深有感悟。

信中,傅雷对儿子说:“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爱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的光阴。”这句话说的是多么的准确,引人反思啊!

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就掉进了朋友的热情的“陷阱”中,后果很严重。

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写作业,一阵脚步声和说笑的话语离我越来越近,声响越来越大。“喂,有人吗?小贺在不在家?”我母亲听见了,便说道:“进来吧,在家呢!孩子,有人找你,先别写作业了,休息一会儿,去玩吧!”听到母亲的“命令”,我便和朋友出去玩了。

时光转瞬即逝,夕阳西下,不觉半天已经过去。我在玩耍时,从坑边摔了一个跟头,额头擦破了,腿也有些疼,便一慢一慢地走回家了。

到家后,我的头还在疼,便又去医院买了些药,不觉已是深夜。我的作业也没有写完,可是明天就要开学了,作业不写完,老师肯定要批评的。最后不得已我熬夜完成了作业。

由于睡得较晚,第二天便起床晚了,来到学校时已经上课了,便为自己因不珍惜时间贪玩导致的后果懊悔不已。

如今读了《傅雷家书》里的那句话,我便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学会珍惜时间,光阴一去不复返;面对朋友的热情,要学会取舍,首选要注意珍惜时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有珍惜光阴,少壮努力,老大才不会悲伤!

读傅雷家书,知做人道理。我与《傅雷家书》结伴而行!

2021傅雷家书读后感五“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自古以来,家书都是一种对家人表达自己情感的途径。古代有张籍的《秋思》,现代有傅雷夫妇的《傅雷家书》。《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的家书,它不仅仅是家书,还是一部教子之书。

我到现在一直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体会不到和父母离别的感受。因为从未接触过这种感受,所以我一直很向往那种微妙的感觉。于是,我就拜读了《傅雷家书》。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导,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给了天下子女父母强烈的感染启迪。傅雷是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为人坦荡的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待人谦虚,做事谨慎,礼仪得体,遇到困难不气馁,要坚持不懈,获得成就不骄傲,要有爱国之心,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告诉他要劳逸结合,正确理财……

在《傅雷家书》中有许多流露傅雷情感的句子,例如: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地拥抱你才能表达我的悔恨与热爱呢!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父亲总是扮演着严厉的角色,显得那么的不易近人。而这三生真挚的呼唤,冲破了传统文化沉重的藩篱,跨越了父子之间的鸿沟,让我感受到了父爱动人的一面。离别,让一个向来以严肃示人的父亲直视自己的内心,意识到自己对儿子那浓浓的爱。

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傅雷对待儿子的态度越来越宽容。这可以从信中的句子看出:你的中午并不见得如何退步,你不必有自卑感……可以看出。傅雷不仅不再过分苛责儿子,反而在儿子失落的时候给予劝慰和鼓励。可以看出傅雷在一点点的改变,从严厉变得宽容,他一直深深地爱着他的儿子,这次分离让傅雷有所改变。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第4篇

   《正能量》读后感    为了踏踏实实过一个安心年,回老家过年之前,赶紧先把个人寒假作业(阅读《正能量》这本书看完了。其中差不多一半的内容是在儿子学钢琴的琴行看的,耳边不时传来如山泉般流淌的古筝声。古人以“红袖添香夜读书”为艳福,我个人觉得捧着书本时有音乐为伴也是一种享受。

   回到正题,说说我的读后感。

   有人把这本书界定为一本励志类、成功心理学相关的图书。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它拥有众多的读者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想要成功,事业如意、婚姻美满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如果您已到结婚年龄,可还没有找到另一半,建议您从第一章开始仔细拜读;如果您已婚,可跳过第一章和第二章从第三章直接开始。这是我看完整本书后得出来的结论,还没有看这本书的人请相信我说的话。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内容实际上在以前已通过很多媒体(如电视、报刊、杂志等)接触过。有的内容甚已经是第三次甚至更多次了解过。是别人引用它的,还是它引用别人的?有待考证。

   《正能量》这本书里用了很多心理学例证来证明和解释作者的论点:身体行为影响情绪。而我们的自我感觉常常是:某些事件和想法会让人产生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反过来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比如我们有幸福的感觉,我们就会微笑;我们感觉害怕,我们会逃离。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倒不是很在意到底是情绪影响行为,还是行为影响情绪,那是心理学家们要研究的事情。意识形态上的东西,经常是一段时间“东风压倒西风”,过一阵子又是“西风压倒东风”,并不能说哪种说法就一定是对的,而另一种又是谬论。所以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成为作者的粉丝。

   虽然我不能一时成为“表现”原理的拥护者,但里面的有些观点我还是接受的。詹姆斯说:“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的像是你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想拥有正能量,就要先表现得像拥有正能量的人一样。比如你想成为一个快乐、心情好的人,你首先要笑起来,做出快乐的表情,当你这样“演”的时候,你就真的会变得快乐起来;如果你想变得痛苦和郁闷,你只要想那些令你伤心的事情,想你遭遇的不公平对待,皱起眉头,耷拉下脸,“演”得像是你真正伤心一样,那你的情绪马上就会低落下来。

   曾经有段时间,我在早上上班前在家里的时候心情就开始很不好。我上班的时间要比老公早,所以由老公负责儿子起床洗漱吃饭这些事。经常就听见老公焦急大声地催促儿子的声音:“快点快点快点!”如果孩子速度慢了,有时还会要挨打挨骂。所以家里的气氛就很紧张,我的心情也很不愉快。可我是不想一大早就带着负面的情绪去上班的。在上班的路上,我就使劲调整自己的心情。后来,偶然一次,在梳头时,我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了笑,顿时感觉心情轻松了许多,出门时,虽然身后依然是老公充满焦虑的声音,但已影响不到我的情绪了。从那以后,我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早上梳头时对着镜子笑笑,愉快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只有改变,才能提升正能量!”身体上的小小的改变,就能使我们产生正能量。如果行为上改变的多一点,我们的正能量会更多一点。亲爱的读者,如果在看了这本书后,你有了一点心动,那就赶快行动吧!改变自己,影响他人,让世界更加美好。

   《正能量》读后感

   人生际遇不一样还是个人努力不一样?亦或者还是其他的,直到看到理查德的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只要坚持正能量,人生不畏惧;只要坚持正能量,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什么是正能量,以真空的能量为基准,我们把大于真空的能量叫正能量。而浅显易懂的说法就是,有积极的心态,有力量的姿势,会心地微笑,都可以产生正能量。

   当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大声地读出“正能量”三个字时,我们就会产生正能量。表现原理最形象的解释就是:“如果你想拥有一种品质,那就表现的像是你已经拥有了这个品质一样。”我们可以根据表现原理来获得正能量,如果你想变得快乐,那先微笑吧;如果你想变得自信,那先昂首阔步吧;如果你想取得成功,那就先积极行动吧。

   传统的认识是,你有什么样的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而表现原理则是,你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这一原理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你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你拥有主动,你就会拥有正能量,你的心情愉快,做什么事情都会充满信心。

   总之,你应该时刻保持积极的心态,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微笑,也许,它真的能带来强大无比的正能量。

   《正能量》读后感

   世间万物,总会有正反两面。容貌有美丑,美,让人赏心悦目;东西有好坏,好,让人得心应手;能量也有正负,负,让人情绪低落,但正,却让人斗志昂扬。

   在字典中“能量”的解释是:人显示出来的活动本事。读了《正能量》这本书,我有了对能量不一样的理解。经过一个个的心理实验,亲身感受,在实践中的出了‘新’知。能量不仅仅是为我们供给本事,在我的理解中,能量是一种态度。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各种压力,挫折,羁绊让我们不得不相信生活很难,他们会不定期,不定时的出现,让我们身心疲惫,喘可是气。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带着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工作中,可是一向进取努力的员工,多年来,得不到老板的器重;梦想拥有好生活的人,一向在生意上缕缕受伤;渴望一份好工作的人,一向寻寻觅觅,无所适从。可是经过这本书,我也渐渐明白,想要拥有幸福完美的生活,就要拥有——正能量!

   变得欢乐——积聚正能量。

   即使你没有优越的嗓音,但你能够尽情的唱,让自我获得欢乐;即使你没有优美的舞姿,你能够尽情的跳,让自我获得欢乐;即使你没有聪慧的头脑,但你能够不停的练习,让自我获得欢乐。不要在乎他人的眼神,你就要活出自我。别人嘲笑你跟他们不一样,但你能够嘲笑他们都一样。所以,尽情的微笑吧!骄傲的抬起头,欢乐的做任何事,唱歌、跳舞、谈笑、学习……做一切你喜欢的事,不要在乎终点是否会是成功,只要你欣赏了沿途的美丽风景。

   对抗负面情绪——获得正能量。

   恐惧、焦虑、抑郁……这些负面情绪总会让我们感受到低落。其实,没有过不去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过不去是因为我们心里放不下,比如被欺骗了报复放不下,被讽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评了面子放不下。大部分人都只在乎事情本身并沉迷于事情带来的不愉快的心境。所以,我们要学会对抗负面情绪。首先,找出存在的问题再列出目标,确立目标行为,然后制定计划,最终,经过不断的自我锻炼,必须会获得正能量!其实只要把心境变一下,世界就完全不一样了。笑一笑,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拥有意志力——充满正能量。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因为当兵的儿子意外受伤留下精神病后遗症。她不愿给部队增负,坚持带儿子回家。发病的儿子尿床摔碗,甚至打瞎她右眼,但她从没抱怨。“妈妈”是儿子病后说得最清晰的词,也是她37年守候的回报。她是85岁的湖北老人罗长姐,用不弃垒起母爱丰碑!这一声“妈妈”,让她37年守候。这37年的坚持,风风雨雨,这37年的意志力,是因为充满意志力。当世界都在说放弃的时候,轻轻告诉自我:再试一次!最使人疲惫的往往不是道路的遥远,而是心的脆弱;最使人颓废的往往不是前途的坎坷,而是自信的丧失;最使人绝望的往往不是挫折的打击,而是心灵的死亡。再坚持一下,以为要失去的,可能就在来的路上,在努力的下一秒。所以,要坚持,拥有意志力。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改变自我——运用正能量。

罗生门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通识教育;财经案例;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135-03

一、研究背景

知识背景的交叉已成为科学家打破习惯思维、取得原创性成果的重要源泉之一。据统计,上世纪的一百年中,自然科学类有466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41.63%的获奖者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绝大多数诺贝尔奖得主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良好的哲学与人文修养、既专又博的科学知识结构(郝凤霞,2001)。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通才教育、普通教育,它既是一种人才培养方式,也是一种大学理念。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主要内容,在拥有基本的共同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当前,通识教育已成为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诸多高校在积极开展通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分布选修课项目(HASS-D)、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东南大学的吴健雄学院,等等。东南大学是以工科见长的综合型大学,如何利用财经类通识课程教育,完善工科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财务金融基本素养,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现状

当前,通识教育理论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通识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研究。比如龙跃君(2013)总结的通识教育从精义论、均衡论、进步论到联结论的理论发展过程;殷小平(2007)总结的我国从传统儒家、道家和法家教育观到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发展过程。第二,关于通识教育的比较研究。比如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欧洲博雅教育、美国通才教育及港澳台地区通识教育制度的比较与借鉴(马早明,2016;王晓阳,2015)。第三,关于通识教育的课程实践研究。主要包括国内外著名大学通识课程所占总学分比例、类别结构、修习制度等相关教学实践研究(於荣,2015;庞海芍,2016)。

综上,学者们已在通识教育理论的制度建设(宏观)和课程设置(中观)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具体到某一通识课程教学方面(微观)的精细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拟从《财经概论》通识课程的问卷调查入手,研究学生选课动机、生源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因素与教学效果的关系,并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东南大学《财经概论》通识课程是供全校非财经专业各年级学生选择的公选课。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非财经专业的学生系统讲解财经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实务知识。教学过程,讲解了财政与税收、会计与审计、金融与财务等几个主要的财经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务知识,每个专题讲解相关的财经案例,并在教学中穿插播放相关财经类视频;课程布置了三种课后作业供学生选择,包括完成商业策划书、参与证券模拟交易或者完成财经书籍读后感,任选一种;课程考核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

通过在2015-2016学年《财经概论》通识课的两个班级发放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15个问题,问卷内容涉及学生基本信息、学习动机、课程满意度、课后参与度,等等。共发放了152份问卷,剔除未提交问卷、空白问卷、答案不规范等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40份,问卷有效率达92.10%。问卷回收后,通过问卷星网站(http://)进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单因素特征分析

从性别特征来看,全部有效样本中,男生共73人,占52.14%;女生67人,占47.86%。剔除作为必修课的医学专业学生,在自由选课班级样本中,男生38人,占77.55%;女生11人,占22.45%。考虑到东南大学整体男女比例约为5:1,选课学生的男女比例与全校男女总体比例基本一致。

从籍贯来看,华东地区学生比例最高,占67.14%,华中地区、华北地区次之,分别占7.86%,其他依次是西南地区6.43%,华南地区5.71%,西北地区3.57%,东北地区1.43%。由此可知,处于经济发达的华东地区学生对财经类课程的兴趣更浓厚,但同样来自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华南地区学生选课动机并不显著。可能因为东南大学地处华东地区,招生过程中本地生源比例较大。

从年龄和年级层次来看,选课学生中以19岁为主,占48.57%,20岁学生次之,占26.43%,18岁学生占19.29%,17岁占4.29%。从年级来看,全部为大一新生,这与学校教务处选课规则有关,公选课主要开放给大一学生选择。

从专业类型来看,医学专业91人,占65%,工学专业47人,占33.57%,理学专业1人,占0.71%,其他专业占0.71%。原因是,医学专业是整个班级分配选课,非自由选择;除医学专业以外的情况来看,学生主要来自于工学专业,这与东南大学特色有关,说明工科生比理科生对该门课的兴趣更大。

从选课动机来看,“完成学分”是学生选课的最主要因素,占选课人数的61.43%。此外,“对财经知识有兴趣”的学生比重也很高,达到了57.14%。这说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除了完成学分的刚性需求外,对财经知识的兴趣也是非常浓厚,选课自发性动机也相当高。

从学生对课程各部分内容的兴趣来看,学生对《金融与财务》章节的内容最感兴趣,选择“很有兴趣”的比例占47.86%,选择“有一点兴趣”和“很有兴趣”的比例高达89.29%。这说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非财经类学生对金融、财务管理、资本市场等方面知识求知欲很浓。相对而言,学生对《会计与审计》章节的内容不太感兴趣,与其他章节比较,选择“没有兴趣”的比例最高,占12.86%。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会计与审计相关问题过于理论,理工科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从教学方式来看,学生对于讲解“讲解财经案例”普遍有兴趣,关注度高达65.71%。对于“观看财经视频”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兴趣度达到44.29%。而对于“讲解财经理论”普遍不太感兴趣,对于讲解理论部分有兴趣的同学仅占2.14%,与其他选项的差异明显。因此,后期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将理论讲解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在讲解案例过程中穿插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

从课后作业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配合完成通识课程的作业,仅有7.86%的学生不喜欢课后作业。约占一半的学生喜欢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方式完成作业,而另外有近一半的同学喜欢具有参与性的方式完成作业,比如有24.29%的同学喜欢采用“商业策划书”的方式,20.71%的同学采用“证券模拟交易”的方式。这说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选修通识课程具有一定的参与感,希望通过课程学习和课后思考,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从课程考核方式来看,65%的同学不喜欢考试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希望采用开放式考核方法,即完成大作业等方式。出乎意外的是,有29.29%的同学认同现有开卷考试的方式,说明也有相当大的比例同学能够接受考试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

从课外阅读来看,学生课外对于财经知识学习主动性非常强烈,有69.29%的同学课外阅读教师推荐财经书目或视频材料,说明非财经类专业学生对于该领域的知识需求强烈。因此,任课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推荐经典、通俗易懂的材料供学生课后学习。

从学生后续学习和教学效果来看,调查结果显示,71.43%的学生在本课程结束后将会继续关注财经知识,65.71%的学生认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很有收获。这说明通过本门课程的学生,能够较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财经问题基本的分析思路、提供学生学习财经知识的学习习惯和路径,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指标间交叉关系分析

从专业类型与选课动机来看,工科学生比医学学生对财经知识明显更有兴趣,工科学生选择“对财经知识有兴趣”选项的比例达到82.98%,远远大于医学专业的42.86%。这说明,自由选课的学生,大部分除了完成学分需要,也对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兴趣。而医学院虽然把此课程列入必修课,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并不高。

从专业类型与课后作业方式来看,“商业策划书”和“证券模拟交易”这两种课后作业方式相对于单向的“读后感或观后感”更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工科学生选择“商业策划书”和“证券模拟交易”的比例53.19%明显多于医学专业的41.75%,说明工科学生不仅仅对财经课题知识有兴趣,课后也会积极主动收集资料、巩固和理解课堂知识。

从专业类型与后续学习来看,各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愿意课程结束后,继续关注财经问题,继续学习财经知识。但专业间横向对比,工学学生后续继续学习财经知识的意愿更加强烈,工学学生继续学习占比91.49%,远远高于医学专业学生的61.54%。

从性别特征、专业类型与教学方式偏好来看,工学专业的学生,无论男、女生都更倾向于案例教学,而相对不喜欢视频教学。比如工学男生喜欢案例教学的占78.38%,高于视频教学35.14%;工学女生喜欢案例教学的占90%,明显高于视频教学的30%。而医学类的学生,无论男、女生对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的喜好程度相差不大,比如医学男生喜欢案例教学的占65.71%,喜欢观看视频教学的占48.57%;医学女生喜欢案例教学的占53.57%,喜欢视频教学的占50%。上述状况,可能因工学学生罗辑思维能力强些,更偏好带有问题分析性质的案例教学方式。

从选课动机与教学效果来看,“对财经知识有兴趣”的学生其教学效果(70.00%)明显高于“完成学分”的学生(66.28%)。而认为本课程学习没有收获的学生中,基于“完成学分”动机的学生(5.81%)高于“对财经知识有兴趣”的学生(3.75%)。由此可知,学习动机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从年龄层次和教学效果的关系看,选课学生集中在17-20岁四个年龄阶段,各年龄段选择本课程“对自身有帮助且会影响你的职业规划”的学生比例分别为:50%、59.26%、67.65%和67.57%。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认识的加深,财经知识理解力也会逐步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则更好。

从考核方式和教学效果的关系看,选择“闭卷考试”方式的学生100%都选择了“对自身有帮助且会影响你的职业规划”,说明很多学生习惯于传统考核方式,认为闭卷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四、结论与建议

1.精准定位财经通识课程的开设目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上下掀起了创新创业热潮,财经知识储备是创新创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从上述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选择财经通识课,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学分的需要,同时也对财经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东南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高等学校,财经通识课程应定位培养既懂得理工专业技能、又掌握财经基础理论的复合型人才。

2.精细改革财经通识课程的教学方式。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问卷调查和分析的结果,精细化改革现有课程教学方式可以考虑以下几点:(1)教务部门放宽选课限制。调查显示,作为选修课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必修课,教务部门可以进一步放宽课程选择限制。此外,由于年龄增长有利于教学效果提高,教务部门可以引导高年级学生选课。(2)任课教师重视学生基础资料。由于性别特征、学生籍贯、专业类型、年龄层次等因素,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在课程开始前,任课教师应汇总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有针对性组织教学工作。(3)任课教师改革现有教学方式。比如学生普遍对讲解财经理论知识没有兴趣,教师应考虑如何将理论知识与案例有效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精心设计财经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结果可知,绝大部分学生课后愿意主动学习财经相关知识,而且认为课程全部结束后,还会继续学习财经知识。财经通识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我们认为,财经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财经知识基本理念与素养,其次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财经知识的路径与方法,最后才是讲解具体的财经专业基础知识。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詹徵薇、杨欣同学对本文也有贡献,在此感谢!)

参考文献:

[1]郝凤霞,张春美.原创性思维的源泉――百年诺贝尔奖获奖者知识交叉背景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9):55-59.

[2]龙跃君.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3]殷小平.中国有通识教育传统吗?[J].复旦教育论坛,2007,5(1):30-33.

[4]马早明,高皇伟.大学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演进与转向[J].教育研究,2016,(4):52-60.

[5]王晓阳,曹盛盛.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挑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5,(4):17-25.

[6]於荣.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一致性问题的历史发展及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6):32-37.

[7]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12-1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 Southeast University

CHEN Hong-tao1,SUN Heng2,HUANG Wan-ying1

(1.School of Econmics and Management,Southeast University;

2.Dean's office,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1189,China)

相关期刊更多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