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日语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言教学 日本文化 引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28-01
1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日本的交流也日渐频繁。大量的日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不少日本国民踊跃来华观光旅游,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呈不断上升趋势。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进行日语教学,是广大教学者和学习者所关心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则是将语言知识的教学和日本文化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准确运用日语交际的能力。
2 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的必要性
2.1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着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同样,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而语言作为传播的工具,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
2.2中日文化的差异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且都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中日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历史等多种因素又造成了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的巨大差异。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缘环境及社会背景,逐步地建立了一个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凸显其不失本性但又不断吸收创造的日本文化的典型特征。而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崇尚保持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曾一度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对外来文化的吸纳性不及日本。另外,日本至今保留着深严的等级观念和隶属观念,在人与人交往中,形成了等级严明、团体倾向性强的社会形态。这一点与现今的中国社会也有较大的差异。
2.3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
异族文化的传播,由于文化上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不同母语背景下沟通的障碍。在笔者教授的学生中,常有这样的困惑:掌握了大量的日语词汇、谈起语法来也是头头是道,与日本人交流应该说没有障碍。可是,在实际交谈中总觉得沟通困难,有时听了很长时间也不得要领,有时用词不准确(原因是他们惯常通过汉语意义来记忆日语单词),有时使用语言不得体(如称呼语的误用,敬语使用不当等)。这足以反映出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未对文化渗透引起重视,孤立的、片面的强调词汇、语法的重要性,采用传统的翻译法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即使能取得日语能力测试一、二级资格,也很难在与日本人交际对话中得心应手,甚至成为既不能听也不能说的“聋哑日语”。
3 日语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的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目前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把日本文化知识渗透到日语教学中是提高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可行办法,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日语教学中如何融入日本文化。
让学生了解外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和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从思想上对日本文化引起重视。在努力学语言知识的同时,善于用文化的角度来理解和使用日语,完成跨文化交际。
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不少的外语学生,惯于以中文的翻译意思来记忆和使用单词,这样的方法在实际交流中常造成困扰。以日语「あなた这个单词为例,译成中文是第二人称“你”的意思,在中文表达中经常使用,而如果对日本人,特别是上级和长辈使用这个单词的话,是失礼的表现,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同时,这个单词也是婚后妻子称呼丈夫使用的词汇。所以若不理解其伴随的文化含义,就会在沟通中造成障碍。又如,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人都很喜欢,但在日本人眼中,这并非是“樱花”意义的全部。日本有句俗语叫“樱花七日”,就是说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虽说时间很短,但却徇丽多姿、轰轰烈烈。日本人认为,人应像樱花一样,在短暂的生命中干出一番事业来。因此在词汇教学中不仅要讲解单词本身的意义,还应加入关联的文化因素,使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
在语法教学中引入日本文化。语法、句型的使用反映了日本人的语言心理,而语言心理就体现出特定的日本文化。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则是敬语的使用。敬语具有复杂的语法体系和繁多的表达方式,是日语教学与学习中最难的地方。只有通过讲授日本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让学生理解日本社会上下级的尊卑关系,才能准确掌握敬语的使用方法,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又如,对于「一緒に飲みに行きませんか这样的邀请,日本人会说「行きたいですが、ちょっと……,通过省略后半句的方式来婉拒对方,这样的表达方式也只有在了解其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理解。
利用多媒体手段引入日本文化。相对与死板的说教,多媒体资源的应用,能更为直观地展现日本文化,为学生创造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课堂上除了可以利用PPT等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原版日本动画片、电影等,创造良好的日语听说环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外,通过网上阅读等形式也能最直接、快捷地了解日本当前社会动态、社会问题以及最真实的日本生活。
4 结语
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孤立地进行,只有基于文化的语言讲授,才能满足学习者和社会的需求,最终达到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文化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理性地认识日本文化,尊重日本文化,使用日语的过程中,遵守日本社会的交际规则。
参考文献:
[1]王立坤.谈在日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日本文化[J].读与写杂志, 2010,3(7):187.
[2]陈文静.论日本文化与高校日语教学的共生效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7):135-136.
[3]邓卫.论日本语教学与日本文化教学相结合[J].考试周刊,
20080,30:227-228.
【关键词】手机媒体 大学生 传统文化 日常化学习 策略
一、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性价值
传统文化以一种观念形态存在于生活中,并且处在不断的变化与整合过程中。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文化不一定都可作为传统文化,只有那些具有生命力、具有价值的文化才会被世人所传颂,得以沉淀、延续,最终成为所谓的传统文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以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被广泛熟知的是以人伦品德为中心、以儒家观念为意识方向的价值观,中国的传统道德政治观念,不但影响着我国古人的人格修养,还影响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特征。[1]蕴含于传统文化内的普世性价值是先哲创造的精神财富,作为人们的精神灯塔,指引世人前行。
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注重培养优秀的道德修养和完美的人格,如《大学》中所述:“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其意是指大学的理念在于传播正大光明的品格和去除污染而修身,达到最完善的境地并保持不变。历史中存在的儒家、道家、墨家等文化都认为,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高尚的品德,对于自己的身心修养、气质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坚定信念、提高人格道德有显著的益处。无论是儒家的尽心知性、重义轻利,还是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都以培养高尚的品德为乐趣。这些蕴含于传统文化中的注重学习、自我反省、存心养性等修身方法为当代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普世的德育标准。
(二)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党的十提到建设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系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大任务。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应该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之一,更应该自主参与到学习和弘扬国学的队列中。
首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组成要素。文化是从古延续至今的关联在一起的整体,拥有延续性与传承性。这就表示民族的教育学习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创新和转变传统文化的价值使其符合时代背景,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不至于被遗忘或舍弃。[3]大学生成长于这种文化背景中,每时每刻都会受到这些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大学生既要作为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要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其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与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这是历史的使命。大学生的学问渊博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未来的全面发展,还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与强大。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其次,大学生需要借助传统文化的力量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修养是处于社会中较高层面的,其言行举止应该具有标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就是要遵循敬老爱幼、注重文明的言行举止、共同保持公共卫生、维护公共秩序等最基本的文明规范。但往往有些大学生对于道德的认知有很大部分仅仅停留在口头和意识认知中,并没有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借助道德力量。
大学生处在一个网络、手机等工具普遍应用的信息时代,其生活完全基于自我的安排与掌控,脱离了家人的管制,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将网络作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中主要的一种方式是在网络中学习、娱乐、交流。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杂乱性容易造成部分大学生价值观、思想观念的混淆,乃至扭曲。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因此沉溺于网络游戏中,逃课、旷课,导致荒废学业,酿成人生悲剧。大学生的此等行为背离了刻苦、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同时也表明了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够成熟,需要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进行弥补。
因此,正确地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都具有适用价值,对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强民族文化尊严起到引导作用。
二、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可行性
(一)基于手机媒体的优势
互联网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纸质刊物、无线广播和电视的信息传递方式。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广泛影响着社会中不同层面的人群,对青年学生影响尤为巨大。青年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思考方式都随之产生了变化。手机媒体的主要形式有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视频、手机互联网等,融合了移动网络的手机媒体不仅继承了互联网的优势,还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播特性——移动性,其中手机媒体更是能够实现传统的互联网所不能实现的实时上传、分享等功能(表1)。手机媒体带给人越来越多的便捷与实用功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人们更加依赖于手机媒体。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3G)标准的实施,两者共同结合,能够迅速传送和处理图像、音乐等不同的内容;还提供了地图导航、视频通话、手机银行等个性化服务。这些功能使手机成为了时尚、实用的便携个人移动互联产品。
(二)手机媒体与大学生的匹配性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3年7月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直到2013年6月底,中国的手机网民人数总计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78.5%,手机上网网民比例保持快速增长;网民的年龄分布情况显示,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数量最多,占总体网民数量的29.5%,这一年龄段的手机网民中大学生占据了较大部分。[4]从手机网民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手机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沟通中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表明了大学生群体中手机网民的数量庞大,使用手机的频率高于其他网民。
大学生群体的手机持有和使用比例较高。手机是大学生与人交流与沟通的必备工具,同时也是其获取知识和缓解压力的重要渠道,对其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今,手机不局限于单一的通讯功能,发展成了大学生必备的个人移动平台。大学生群体中几乎每人都有一部手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智能手机,除了进行基本通信外,还有看视频、上网、玩游戏等多样化的功能。手机媒体可以看作是网络媒体的延伸,不仅满足了大学生群体进行互动交流的需求,还为其提供了一个信息检索、休闲娱乐、学习提升的平台。
大学生课余时间具有不连续和碎片化的特性,而手机的便携性正好与这种碎片化的时间特性相匹配。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的优势,在课余时间运用手机进行日常化的学习,同时在生活中其他方面,如乘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也能充分利用手机进行学习。基于手机的学习使得大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方便、快捷,并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看到手机所带来的种种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手机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手机成为了传播虚假信息的渠道,如手机短信中出现的虚假、不健康信息,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另一方面,手机的隐蔽性促使了大学生上课玩游戏、看小说、上网等隐形的旷课行为。因此,引导大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十分重要,在基于手机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出长远的规划。
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中普及率高,用户群体庞大,因此,基于手机媒体进行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研究,在传播载体上首先具有了用户数量上的优势,同时,手机媒体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要借助于手机媒体平台,倡导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策略
(一)构建面向传统文化的渗透机制
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要传达的是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通常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容易被人忽略。传统文化的渗透机制是指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作用、意义等各种正能量思想融入到用户所偏好的各种手机服务和应用中的机制。这种渗透过程需要依据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观与手机服务的联系,运用各种方法将传统文化慢慢地传递给大学生用户,其目的是使大学生用户在循序渐进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日常化学习的习惯。大学生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局面的形成是一场持久性和系统性的工程,应当遵从渐次发展的规律,以及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渗透到每一个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渗透机制的构建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构建由政府、学校、手机运营商组成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机制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把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渗透到每一处,并且通过一些文化活动、宣传方式、学习比赛等多样化的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活动,让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学习氛围中,逐渐养成日常化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其次,渗透机制需要把握适度性的原则,依据大学生用户的需求推送合适的富含传统文化的服务,循序渐进、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推广活动,应抓住大学生用户的需求,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活动。
(二)提供多样化与碎片化的学习内容
大学生课堂学习之余的学习时间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多样化与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能够较好地利用手机媒体自身移动性便携性的优势。
首先,创建专业的内容制作团队,将传统的文化编辑制作成文字、图片、音乐、视频或应用程序等多种表现形式,设立不同栏目板块,将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品呈现给大学生用户。针对手机媒体的便携性、移动性等优点,以及手机屏幕小等限制因素,打造最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内容的开发应符合大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的特性,提供丰富、短小精悍的传统文化学习内容。
其次,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配套服务。大学生群体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内容供应商应提供丰富且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并定期对内容进行更新,扩大大学生用户选择的范围。在提供内容的过程中,针对大学生用户的学习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设立相关的配套服务如搜索服务、点播服务、用户喜好跟踪记录服务,根据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和喜好,自动向用户推荐学习的内容,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发挥手机媒体的娱乐教育功能
手机从最初的通讯工具逐步延伸扩展为集通讯、视听、拍照、娱乐等众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传播媒介,同时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休闲娱乐工具,主要表现为手机阅读、手机游戏等形式。手机娱乐教育必须同时具备手机应用的实用性、游戏或视频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以及提升使用者知识水平的功效。在休闲娱乐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在日常化的娱乐中学习,如《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动漫,运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将中国传统习俗、节庆的故事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扩展出一系列的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使观者在轻松愉快的欣赏过程中学习传统文化。
手机游戏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也是大学生在碎片化时间中进行娱乐的途径之一。在这里,可以将传统文化嵌入手机游戏中,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用户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不同的传统文化,以达到娱乐教育的目的。在游戏《水果忍者》的中国版中,开发商将“十二生肖”这个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加进游戏背景中,使得中国玩家在玩游戏的同时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
当然,这种结合了传统文化的休闲娱乐资源,需要根据大学生用户的需求来设计,明确教学目标,具有趣味性;同时加入适当的竞争排名机制,有效地激发用户的学习动力,满足大学生用户的休闲娱乐以及学习传统文化的需求。
(注:本文为哈尔滨工业大学“985工程”人文社科学科专项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王国轩.大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阮小蕾.传统文化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J].教书育人,2005(11).
[4]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Z].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7—17.
作者陈月华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坚定决心,培养兴趣。学习日语不是两三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学习之前一定要考虑清楚,开始学习之后就需要承担很多的学习任务。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的话,那么在学习的时候效率就会非常低下,久而久之就没有了学习日语的决心了。为了激发自己的兴趣,可以多交一些国际的友人,经常进行沟通,感受外国文化的魅力。
2、创造环境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经常和外国人交流。交流的时候其实就是提升自己水平的时候。平时没事的时候可以多看一些外国的电影。观看的时候关掉字幕自己理解,多看几遍就能够听懂很多了。
3、养成好的日语学习习惯。在学习日语的时候,习惯比较重要,所以在学习日语的时候,首先要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自己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些比较好的日语学习计划,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完成,这样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如何学习日语最快?在学习日语的时候,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学习语言的时候主要是要用对方法,能够激发自己的兴趣,并且也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学习好日语。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自主学习能力日语学习存在问题对策
现代教育目标愈来愈倾向于人的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未来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就要求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可以独立于教师和课堂的自主学习能力。自1981年Holec著作的《自主性与外语学习》出版后,我国外语界开始关注学习者自主性的问题。很多教育专家和教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仅使“自主学习”这一理念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接受,而且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自主学习最早是由Henri Holec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的,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已取得诸多成果。对于自主学习的定义,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各自的定义。最早提出自主学习这一概念的Holec将自主学习解释为一个人“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Holec,1981),包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决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进度和学习方法,自己监控学习的过程、评估学习效果等。Dickinson则把自主性看作是一种对于语言学习的态度(Dickinson,1993)。Little认为自主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心理关系问题,即一种进行客观评判性反思的能力,一种作出决策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因此他认为不能把自主学习看成是新的教学方法而是学习者把握自己学习的能力。更具体地说,就是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和方法,并确定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Little,1991)。Littlewood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Littlewood,1999)。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凭借内在激发的动机组织学习,自己对学习过程和效果负责,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化的一种学习模式。其特点可以简要归纳为:1)个性化。自主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风格和策略有很好的了解,学习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制订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确定时间、地点等,是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模式;2)自觉性。自主学习者对手头的学习任务采取积极的态度,在自主学习模式中,学习者是主体,进行自觉、主动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力作用下的被动学习;3)自主学习者愿意冒险,即不惜一切代价用目的语进行交际;4)自主学习者既注重形式,又注重内容,即对准确性和贴切性予以同等的关注;5)独立性。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独立地开展学习活动,自己负责管理学习的过程,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1]。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可以概括为个体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其核心是培养学习者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生日语学习能力低下的表现
1.大学生对日语学习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大学本科日语学习者,大都是进入大学后才学习日语的。在中学的外语学习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老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按部就班地去完成,基本上还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些学生刚从中学跨入高校,对大学学习情况知之甚少,因此对老师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盲目性。
2.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不明确。
外语学习动机是人类行为动机之一,它表现为渴求外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它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
有些大学生是由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各种原因被迫选择学习日语的,他们并不是真心想学习日语;有些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习日语,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主性学习的动力和意志。因此这些学生学习不努力、不刻苦,意志薄弱,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3.自学能力差。
许多学生缺乏阅读教科书及查阅相关资料的习惯。不读书、不会读书,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课前不做充分的预习和阅读,上课时往往抓不到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虽然教师授课时会指出重点内容,但是由于课前没有预习,学生吸收和理解知识的效果相对较差。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会越听越糊涂,一节课听下来,经常似懂非懂。这样听得越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越重。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难点不能理解的话,就会影响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就会对日语学习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对日语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更不可能设定日语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价了。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而主动地进行预习、听课、复习、研究、实践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让学生“想学”和“会学”。从教学方面看,要想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指导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的个人能力要求更重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能力
1.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起组织、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日语学习的特点,例如课前预习、带着问题听课、鼓励学生课上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等。同时还可以是以老师做示范的形式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学与大学在教学方法上的不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个体。使他们尽快改变原有的被动式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创建一个好的开端。
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让学生“想学”日语。
有些学生日语学得很糟,根本原因是自己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没有学习日语意愿的话,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因而对教师来说,找出办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重要的。
激励学生的动机主要有两条:首先要利用学生本身固有的动机,如好奇心、学生对成功、自尊的愿望等;其次是教师所教的内容对学生要有价值,如果教师所教教材对学生不适宜,就会降低、挫伤学生的学习动机。克拉克提出了激励学生动机的建议: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机使潜在的学习成为有价值的目标;保持教学进度;养成学生乐于接受事物的情绪;培养学生有助于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尽量运用强化理论为学生提供可模仿的好榜样[2]。总之,激励学生的最佳方法是能够采用积极的手段,而不能采用消极的手段,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强化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指导,培养学生“会学”日语的能力。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应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作用也不应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应以培养学习者自给自足的能力为目标[3]。日语学习不是短期行为,要取得好的学习效果,除了要有好的学习动机外,还要有好的学习方法和坚持学习的意志和毅力。具体措施如下:
(1)传授学习方法和策略。常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的内容和进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有计划、适时地介绍一些基本的日语学习方法。如:怎样阅读教科书――阅读的要求和步骤;怎样记忆日语词汇――日语词汇的记忆方法介绍;怎样灵活运用日语基础知识与交际等[4]。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这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探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课堂教学融入学习方法。日语学习和其它学科学习一样,需要进行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训练。教学过程既要重视教学结果,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策略的培养训练。如在研究学生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法,上课指导学法,教学中融入学法,预习、复习辅以学法,练习讲评运用学法等[5]。总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穿学法指导,并给学生提供运用这些学法的机会。这样,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另一方面,能更好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法的运用和体验中学会学习,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3)要求学生反思学习方法。学生自我评价学习成果的时候,教师应要求他们同时检查学法、评价学法,反思自己某一阶段的学习是否得法、学法是否有效,应怎样加以改进。通过学生对自身学习方法策略作出的有益的反思和考察,实现自我反馈。
(4)要求学生学会研究、创新和利用网络。21世纪是网络时代,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寻求解决等。这也能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大学生日语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真正做到“想学”、“会学”,以及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摒弃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应付考试的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范小田,吴慧华.学习策略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2).
[2]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19.
[3]刘鸿雁.浅谈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2).
[4]王琪.日语学习心理与策略[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02-152.
【关键词】项目驱动 教学 大学日语
一、项目驱动教学法简介
项目驱动教学的起源并不是我国,是由德国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推行的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以项目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习日语的一种新式学习方法,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大部分的学生在接受过以往传统式教学的学习方法之后,对于项目驱动教学法通常是有着想要尝试去学习的态度。学学日语并不是完全由教师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当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去进行知识的补充。教师的任务只是需要将知识分成若干个知识点,让学生看清楚应当去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而具体的学习过程就应当由学生自身亲自去完成。项目教学法强调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在实践中学生可以独立也可以分组进行项目策划。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运用于行业日语教学中的意义
早在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就有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人不能通过消极被动的方式去学习或获得知识”,而应当是在做中学,只有自身亲自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才能够使得学生不断的学会创造并快速的成长起来。项目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将课堂设计成为学生以后日常工作当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或是情况。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日语这一学科。任何的事物都在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在教育行业当中,新鲜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令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所以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着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法来学学日语,使学生真正在实践当中学习,在项目当中成长。
三、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行业日语教学中实施的基本思路
1.分析项目、完善项目设计――实现知识目标。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日语教学大纲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更加专业的日语水平和个人素质。在进行学习日语的过程当中,学生应当充分的把握住“听”、“说”、“读”、“写”,这几项内容,这几个项目综合起来就是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并且要学会以项目驱动为切入点,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去鼓励学生学学日语。每一次教师在为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可以将学习内容分为多个板块,这样细致的划分有助于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和接受大学日语这一门课程。每一次教师在帮助学生划分学习板块以及项目内容的时候,笔者建议教师结合一下学生自身的特点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目标定位,这种定位目标的方式能够针对于不同的学生去进行目标计划。
2.拟定步骤,进行项目实施――实现技能目标。项目驱动法可以由教师为学生拟定一些课程当中的内容。因为现如今的大学是为了迎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日语去培养当代大学生,教师应当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所考虑,所以教师可以将课本当中的一些知识和内容结合到现实当中的一些活动当中来,因为课本当中的日语语法和内容,很多并不适用于日常的生活当中,所以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情况所考虑,笔者建议教师将课本当中的一些知识融合到现实生活当中,现实生活当中的日语能够增加学生的外交能力。
在项目教学法当中,日语教师要充分的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由于学生日语知识水平有限,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多为学生传授一些社会经验。现如今我国大一般的高校都是统招生,所以学生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和日语水平的差异,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实训,让其能够通过实训化的教学模式理解和掌握一些实践技能。
3.分工合作,开展项目评价――实现情感目标。在大学日语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明确的项目任务驱动下,能够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考虑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有了小组之间的互相竞争,每一名学生作为小组当中的一员,都会产生一种自身的责任感,这样小组之间的成员就会互相的激励,这种激励能够导致其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在小组当中学生可以分工合作,每一名学生都有着自己应当完成的任务。日语这一门学科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作为一种语种,我们应该赋予日语一种情感,这样在学习日语的时候能够更加的自然。这样的分组不仅仅能够加强学生的自身责任感,还能够让学生在互相学习当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
结束语:在这个二十一世纪当中,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驱动教学法应当加以重视,大学日语并不同于高中和初中的日语,大学毕业之后学生几乎就要流入社会当中,然而日语这一语种又是现代应用最多的一个语种之一,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学生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只有让学生充分的认知并且了解未来的社会所需要的模式发展前景,才能够保证当代大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