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业控制论文

工业控制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业控制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业控制论文

工业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两者在课程形态上有很大差异,职业教育课程相比普通教育课程具有定向性、适应性、双重性等特点。根据社会需要培养实用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课程是为了适应特定区域、特定职业的需要而开发和实施的。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劳动世界变化莫测,当代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及时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必须是一个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职业教育不是以掌握符号知识为目标的,它是为具体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的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所依赖的知识大部分是实践知识,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实践知识后,才可能被应用到行动中去,职业教育课程是一种以实践知识为主的课程,实践知识学习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践过程,因此把工作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实施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大量的实训设施和耗材、设备维修与更新、水电供应和往返实训基地的差旅费,等等。为了教给学生先进的技术知识,就必须购置现代化设备,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找到更多的节约资源的办法,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2数控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原来数控加工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包括:机械制图、计算机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数控原理与系统、单片机与PLC、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液压与气压传动、CAD/CAM应用软件、先进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二十多门功课,这么多的课程,学生很难懂,而且在工作的时候有很多知识用不到,这样就造成了:学校与工厂严重脱节,会的用不到,用到的不会的状况。现在该委培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金属加工与实训(钳工工艺与实训)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测量技术等,与原来的相比,减少了专业课程的开设,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课时,把相关专业课程如:数控加工工艺及装备、数控机床、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数控原理与系统等,参渗到技能训练中,强化了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技能品性,特开设职业健康与安全、心理健康、环保教育等选修课。但是虽然针对课程改革,委培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但是大部分的授课的知识还是没有和企业紧密的联系一起。

3解决方法

职业教育的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很容易过时,好多职业学校对课程的开发和设置普遍不够重视,不是沿用传统课程,就是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没有自己的特色,课程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量设计真是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行动来主动构建自己的职业能力,同时职业教育必须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方式,树立“知识即行动,行动即知识”的观念,数控等新技术的发展更迅速,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与毕业生的质量紧密联系要以劳动力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对于数控专业课程的设置,首先要根据订单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就业岗位,确定职业教育目标,明确把学生的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对中职数控加工专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剖析,找准毕业生重点培养岗位,在遵循课程设置依据及原则基础上,整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课证融合,改进了课程的评价方法,推行全面素质评价,以促进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然后制定课程计划的目标、每门课程的目标及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目标。

工业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7]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工业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建筑市场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质量、成本、工期的竞争,建筑生产管理的过程是进度、质量、投资在建筑生产周期内的控制过程。但当前许多施工企业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TQM)或实施ISO9000族标准的过程中,都忽视了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不能正确处理质量与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结果是要么强调工程质量,而对成本却不太关心,使工程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荣获优质工程奖少,而经济效益却低下的被动局面;要么强调工程成本而不顾及质量,从而使“豆腐渣工程”频频曝光。因此,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我国建筑企业中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只占少数,而在这少数企业中能真正有效地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地就更少了。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1)没有一套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2)质量损失成本源归集不明确。

(3)质量成本核算失实、失效。

(4)质量成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不当。

本文就如何加强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从以上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探讨。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质量所花的费用与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损失之和。质量成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质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选择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质量成本总和最低的一点如图1.根据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的最佳质量成本模型可以求得质量成本的最佳点。内外部损失成本,一般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之和,随着质量的提高呈上升趋势。这两条成本曲线的交点,同质量总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处在同一条垂直线的位置上,即为最佳质量成本。

1、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为了系统而有效地做好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建筑企业首先必须根据自身的组织状况,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明确各有关部门和人员各自的管理职责和权限,以及与其他各部门的分工、协调关系。

(1)首先质量成本管理应纳入总会计师的职责范围,由财务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负责。在企业内部推行经济责任制,实行归口分级控制。由各项目部负责内部损失成本、用户回访部门负责外部损失成本、质量管理部门负责鉴定成本及预防成本。另外,总会计师还要制定质量成本控制的总体目标,设立责任中心,明确财务部门和质管部门的责任,根据财务部门和质检部门的报告和改进计划,在掌握总体情况的基础上,作出改进技术革新设备等决策。

(2)财务部门和预算部门要负责编制质量成本计划,设立质量成本科目,搞好对质量成本的核算,分析报告工作,设立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考核各质量成本部门计划完成情况兑现奖惩。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最优先成本决策,监督考核各部门质量成本计划完成情况,根据质量成本数据提出分析报告及切实可行的改进报告,具体组织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

(3)各项目部根据下达的质量成本计划,提出本部门的执行措施和相应意见,编制责任预算。记录实际执行情况,定期报送真实的质量成本数据。各项目部还要将预算与实际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以便管理阶层据以进行决策,采取有效措施改进产品质量,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

2、加强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

所谓质量损失成本源就是指造成质量损失的岗位和原因。探究质量损失成本源主要不是为了追究某个人的责任,更主要的是为了找出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从而避免问题的再次发生。

2.1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模式

建筑产品生命周期长,质量影响因素多,无论是纵向的损失成本源历史分析还是横向的损失成本源责任关系分析,都十分复杂。主要思路是建立在两张对照分析明细表、一组分析原则与一张组织关系对应表的架构上,即组成“二表一原则一对应模式.

(1)从公司层面建立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如表1所示。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纲要性强,是系统方面全面的统筹;是从公司层面对质量损失类型及其原因的概要性罗列。质量损失类型主要包括施工质量损失、安全质量损失、合同质量损失及工作质量损失。损失原因只列出总体框架,在此基础上应作进一步的细分以便将损失源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

(2)从项目层面建立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十分详细,便于具体操作,是按照具体的分部工程将质量问题通病及其原因进行罗列,并根据具体原因找出相应质量损失成本源。

(3)在项目组织结构与公司组织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对应性,明确这种组织对应关系,就可以将施工中的质量损失成本源通过对应关系由项目层归集到公司层面。应理顺建筑企业的公司组织与各项目部组织的对应关系。

(4)为了避免在使用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时生搬硬套,使质量源的分析僵硬化,

需要制定如下分析原则进行指导:

①材料问题产生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是质检员和材料员。

②由于具体操作出现质量问题,主要责任是工长,施工员与质量负责人也要负一定责任

③已按交底施工出现质量问题,技术负责人是第一损失成本源。

④在施工过程中,该复检而未复检出现问题,第一损失成本源是施工员。

⑤重大施工安全问题,找项目经理。

⑥形成产品后查处的质量问题第一损失成本源是质检员。

⑦技术负责人应针对实际工程具体情况,提出全面方案,具体执行者为施工员、工长、质检员、安全员。若不按要求做,必追究其相应责任;反之,技术负责人对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措施,任期盲目施工造成损失,应由技术负责人负责。

⑧施工方案经过审批论证,一旦成立,则不属于个人行为。

2.2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过程

首先,依据会计科目与质量记录,将施工质量损失归入施工质量损失成本源分析明细表,在项目部层面上寻找质量损失成本源。其次,结合质量损失分析原则将项目层面损失成本源通过组织对应表向公司职能部门层面归集,寻找施工质量的公司层面的损失成本源。再次,将其他质量损失归集进入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最后,按照质量损失类型与原因分析表将各类损失成本源归集至公司层面。

3、建立和健全质量成本核算体系

3.1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科目设置

为了以货币价值的形式综合反映产品质量成本问题,企业应该设置“质量成本”一级科目,并下设5个二级明细科目,即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和质量费用调整。其中,质量费用调整科目核算实际并没有支出,但应计入其他二级账户的隐含成本,以保证质量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能够完整地反映企业所发生的质量成本。各二级账户应根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设置三级明细科目,反映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三级科目设置如表2所示。

3.2质量成本核算体制的建立

由于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属于管理会计体系范畴,不能纳入企业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建立质量成本的会计核算体系,第一步工作是填写相关原始凭证,包括返修单(内外部)、返工单(内外部)、停工单(内外部)、材料降级处理报告单等,把当期发生的质量费用通过原始凭证归集质量成本明细科目中。其次,每期期末把当期质量成本科目中归集质量费用按发生原因和发生地点,采取一定的方法分别结转到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科目。最后,编制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说明书,分析产品质量成本总额、构成、单位产品质量成本。具体运作流程如图3.

4、重视质量成本分析

质量成本分析,即根据质量成本核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共包括4个分析内容:质量成本总额分析,构成内容分析,构成比例分析和质量损失率分析。

4.1质量成本总额及其构成内容分析

首先,计算出本月(或本期)的质量成本总额及其构成内容,然后,分析比较本月(或本期)质量成本与上月(或上期)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据此找出质量成本的发展趋势。

4.2质量成本构成比例分析

所谓质量成本构成比例分析,就是在质量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分别计算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和预防成本占质量成本总额的比例,即内部损失成本率、外部损失成本率、鉴定成本率和预防成本率。然后,分析比较质量成本项目构成与最佳质量成本指标,找到控制和降低质量成本的途径。其中,最佳质量成本指标可借鉴朱兰的最佳质量成本模型而得。将质量总成本曲线划分为质量改进区、质量成本最佳区和质量成本过剩区,如图4所示。

在质量改进区域,损失成本高于质量总成本的70%,预防成本则低于质量总成本的10%,在此区域应加强质量管理,采取突破性措施予以改进,以降低质量总成本。在质量成本最佳区域,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的50%,预防成本低于质量总成本的10%,处于此区域时应将质量管理活动的重点转向控制。在质量成本区域,损失成本小于质量总成本的40%,鉴定成本则大于50%,处于此区域应降低质量标准中过定标准,减少鉴定成本支出,从而使鉴定成本降下来。

4.3质量损失率分析

控制内外部损失成本是质量成本管理中既能保证质量又能降低成本的关键项目,因此,可以质量损失率的分析寻求质量成本管理的重点。所谓质量损失率,就是指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之和与施工总产值之比,是质量指标体系中一项重要的经济性指标,其大小反映了企业质量管理效,其值应该越小越好。同时,还可通过分析比较本月份质量损失率与上月份质量损失率,来衡量管理是否有效。

参考文献:

[1]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石新武。论现代成本管理模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工业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企业;关键成本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问题;对策;研发

民营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改革开放虽然只有30多年,但民营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时间却仅用十年左右。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等方面的日益重视,食品加工行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市场的不断规范的法律法规强制约束像狼对羊群的生存,起到了强生健体优胜劣汰的过程,是增进民营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的外在约束力量,而民营企业的内部发展真实意愿(为什么干)及远景(怎么干)却主导着企业的成长壮大。所以,觉察民营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深层次问题,剖析并清除这些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一、成本控制概述

(一)含义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狭义和广义的区别:狭义是指降低成本支出的同等额,所以称作绝对本金拥有;狭义的项目成本是有限的,是按照达成规定的成本名额作为目标一切活动,是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实现成本的地方。广义却是将成本最小化作为目的,指企业所涉及的,还囊括精确采取谋划计划,触及制定决议的进程,包括本金管理和决策分析,凡是称为成本经营。广义上还包括了成本、数量和收入的整体安排,以增加收入增长的成本增长,相对节约成本,这也是众所周知的相对成本控制。

(二)成本控制的作用

1.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成本管理包含本金的预测、决议、规划、控制、核算和剖析环节,在这些步骤中,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为成本控制供给了根据。而成本控制既要确保成本目的的达成,并且需要融入到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当中。现代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集中于成本结构的全过程。

2.成本控制是推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经营生产和管理能力对产品成本水准有直接影响。执行成本掌管管理,请求创建相应的控制尺度和控制轨制,如原料损耗定额和收发制度,产时定额、用度定额等都应该实时制定和订正,并增强各项管理工作,以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

3.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厂内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

而内部经济责任制度是实施成本控制的重要保证。实施成本控制,首先需要对各部门和各环节实施成本指标。请求各部门、各步骤对经济指标承当经济责任,以推动员工积极地酌量节省损耗、降低成本、以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使成本把持顺利进行,收到实际效果。成本控制应注重每一个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本,不仅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包括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如采购成本,包括采购成本的操作过程,如装卸、运输、检验等,也包括在过程中消耗的人力和物力。

二、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成本构成分析

(一)原材料成本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主要由新鲜食材组成,这些原材料一般从主要的供应商购进。这一部分占据了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因此对于这部分的合理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

(二)辅助材料成本

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由于生产的是粗点心,需要用到大量的辛香料和调味料等辅助材料,比如花椒、胡椒、白糖、味淋、盐巴等。同时也包括,外购的作为原材料使用的生鲜材料,比如肉松,果酱等。相对于原材料成本来说,辅助材料并不是每种产品都需要使用,只有部分原材料不是半成品的产品需要使用。

(三)包装成本

包装属于存货的一类,在加工食品生产的各个车间和各种产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装物一般有礼品盒包装,塑料袋,真空袋类。一般企业的包装物现在大部分是采购市面包装物。包装物成本的耗费没有原材料成本那样巨大的金额,损失也相对较小。

(四)工资成本

车间工资按小时工资,计件工资和平均工资。一般领取时薪。从事的是处理,清洗一类分散工人;领取计件工资的一般是按照每人定岗能生产的产量计算的工人;平均工资车间主要是主任或者不能按照前两种方法核算工资的工作人员发放的工资。因为大部分加工食品企业现在还处于半自动化阶段。

(五)制造费用

间接成本的制造成本不能直接计入前期成本,通过这一阶段的归责可以分配进行发放。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的制造费用主要有水电气费用、仓库租赁费用、生产设备维护修理费用等。综上所述,加工食品企业的成本由原材料、辅助材料、包装、工资和制造成本组成。

三、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关键成本控制现状剖析

食品加工行业成本控制和其他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相同(广义成本控制)又不同(关键成本控制)的地方,本部分仅就广义成本控制加以阐述,以便于读者了解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

(一)生产卫生成本控制

中小加工食品企业大多以蔬菜或肉类的加工品搭配不同口味的添加剂和防腐剂来制作产品,一般加工食品的保质期都不短于三十天,往往以真空包装来延长保质期限,这样的制作产品的方式增加了成本。车间生产一般采用人工和机械配合,一般一台机器有五到六个生产工作人员来维持机器运作和配合机器生产加工,但是一般企业对于车间的卫生不是十分重视。企业的做法增加了无谓的成本,让产品更加优秀的同时,减少了利润。

(二)人员流动和人员素质成本控制

员工情况和传统制造业相似,为减少成本,在淡季的时候企业人员保留的较少,企业生产能力下降;在旺季的时候企业人员保留较多,企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成本相对增加。由于企业对人才的不重视,中小食品加工业在淡季的时候往往留不住人,这使得企业在真正开始大量生产销售的时候无人可用,员工整体素质也不是很高,因为总是要对新员工进行培训导致生产周期过长,人力资源成本增加了但是生产力却没有提高。

(三)生产用料成本控制

食品加工企业在制作产品时常常会出现剩料和废料,由于没有合理的计划采购生鲜料的数量,导致超出预计成本了浪费,部分企业甚至利用废料进行回填,生产出为数不少的劣质产品。

(四)财务管理成本控制

很多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管理手段落后还是采用手工记账记录信息的方式,很多办公室连台电脑都没有,企业也不联网,报税都是通过账务人员在家完成,缺少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成本大幅增加,效率却很低。

四、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关键成本剖析及我们的建议

在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成本控制中,前面提到食品加工行业与其他行业成本控制存在相似又不同的地方。本文提到的关键成本仅限于人力资源、新老产品升级、新产品研发、卫生安全成本、企业质量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这几个部分进行剖析和给出相关建议。

(一)产品研发方面成本控制

随着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逐渐重视,媒体通过曝光三鹿奶粉和地沟油问题让广大民众越来越强调食品卫生和配料安全性。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应该更加着重在新老产品升级方面运用科学营养的方法和配料,让产品成为放心食品。1.国民对食品安全和健康养生的重视,食品营养变成公众常识的趋势,应该研发更加专业的食品,比如婴幼儿强化铁食品,糖尿病人用木糖醇食品,高血压专用食品(低钠)等。2.建议企业在社区开展营养讲堂,普及食品标签、食品配料表、食品营养搭配的常识等相关知识以及消费者感兴趣的亚健康知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婴幼儿保健知识、孕产保健营养、青少年保健发育知识等讲座,在讲座中以现场试吃新研发食品方式,让大众提出新研发产品口味建议,让研发产品更加贴合大众消费选择趋向。从以上问题剖析及相关建议中,这些也证明了企业的成本控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达到一石二鸟甚至多鸟的作用。

(二)卫生安全成本控制

不少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对于食品加工用的机器并不关心其卫生安全,大多抱着只要不坏就能生产的心态进行车间运作的,然而对于产品是食品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来说,生产车间的固定资产一样需要保持卫生干净。鉴于此种情况,我们给企业的建议是:1.可以高薪聘请专业人员为车间进行生产卫生情况监测。或者采用业务外包方式,少花金多办事。2.聘请专业机构定期检查车间细菌含量,温度情况,卫生安全质量的提高也是对产品成本控制和企业社会责任控制的保证。

(三)人力资源成本控制

据我们对现有中小食品加工企业调研发现,中小企业主往往因为资金问题(成本控制)以及生产和市场受淡旺季客观影响,往往在人力资源控制上存在一下两种现状:1.期望用较少工资招聘到行业人才。这样做通常事与愿违,企业人员流动特别大而且频繁。在淡季确实能起到成本控制的作用,在旺季时往往因为薪酬不够招聘不到足够的基层生产人员。这是导致很多中小食品加工企业多年无法扩大规模的重要原因。2.在企业关键岗位上,企业主用上述方法对待人才,因为其短视行为,为了达到“成本控制”用杀鸡取卵的方式。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建议是:1.提供福利,提高工资待遇,关键岗位的工资高于平均行业薪酬10%到20%,并且给予五险一金待遇。这样利于吸引行业人才。举例来说,在实际调研中,打工者普遍倾向于选择有五险一金的企业。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忽视这种需求,仅从节省成本的角度出发,导致用工者和打工者两者需求出现市场不对称性,所以,造成人力资源在各个企业间和地区之间的流动性。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说,打工者一般追求稳定工资和生活最低保障稳定性,因此打工者很在意是否有此福利。提高关键岗位的福利和工资待遇有利于人员产生忠诚感,人员稳定性增加减少人员流失。2.企业最好能提供额外商业保险(意外伤害医疗险、企业年金计划),到关键岗位和重要职员身上。3.在企业中培养全体职工的成本意识,企业应建立一个人人关心成本的文化氛围。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应该让每个人都关注成本,形成一个良好的机制,以降低成本。通过跟踪近2年的数据观察,企业主普遍反馈人员流失明显降低甚至无流失,这样做极大地同时增强了企业的其他方面的竞争力。

(四)企业质量成本控制

企业质量成本控制涉及到品质控制的各个方面,并且又会对其他成本控制产生直接或相关的影响。举例说明,我们从最近几年的电视、报纸、微博、微信等媒体上经常看到做良心食品做良心企业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经常看到反面案例,有不少企业因为考虑利润最大化,把过期滞销的月饼元宵,重新包装以次充好,结果导致社会舆论反响巨大,在这些企业名单中不泛有知名企业。因此,我们对中小企业的建议是:1.坚决杜绝废料回填。在原料控制方面,对于企业外购的生鲜料如豆沙、牛奶、奶油等要求控制采购数量。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半订单生产,要根据市场变化和学生寒暑假和各大节日如元宵节场量的预估采购量,采购要配合销售,特别把控好新研发产品市场的竞争力。2.对于采购后的材料数量每次进行记录,每年进行统计查看平均每个月需要多少原材料,下一年再次采购的时候可以避免采购材料过多或者过少的情况。3.每次生产剩余下来的废料一定要及时销毁清除,不能用来重新制作产品,防止废料产品上市对企业的名誉造成影响,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五)社会责任成本控制

从上面已谈到的关键成本控制中我们看到,现代企业成本控制不止材料控制,人工成本和机器折旧等传统控制,还包括环保成本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控制,在企业社会责任控制这一块,建议企业主利润去“最大化”控制,做到恰当化控制就有可能接近于最优成本控制。因为“利润最大化”会在成本控制中导致各种盲视行为,从而出现馅料回填等不良事件影响社会形象,短期追求眼下利润最大化会制造企业长期生存的各种陷阱(环保,用人,社会责任等)。比如,如果不进行环保成本的增加,接踵而来的是政府的检测和罚款,企业应使用环保包装物,在生产车间使用低排放省能源的生产机器,防止高污染高辐射的废料流入社会,形成二次污染。

(六)加快成本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在信息时代,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信息管理手段已经成为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其降低成本的意义是古板的旧手段所没有可比性的。因此,企业应在适当的财务,材料和人力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规划,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建立,减少企业的碎片,盲目投资,重复现象。

五、结论

只有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成本的完美控制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力上,产品吸引力上拔得头筹。不会出现大量材料浪费和人工损失的中小食品加工企业才是真正有潜力和投资价值的稳定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让每一个中小食品加工企业都必须进行相关的精力投入让企业做大做强,越来越好。

作者:赵远堃 初国清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敬平.中小食品加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及其应用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2014.

工业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医药化工产业在研制和生产中会产生大量的溶剂废气,其中部分溶剂会以废气的形式被排放到空气中,从而形成大量的化工溶剂废气污染周围的环境。溶剂废气主要是由甲醇、甲苯、丙酮和二氯甲烷等物质构成的,且废气特征为排放量大、多点性排放,容易形成无规则的溶剂废气排放,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影响周围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同时多点性废气排放,对溶剂的需求量大产生的废气多,长此以往会降低化工产品质量和效率。

二、医药化工废气处理效果

1.废弃控制效果从现在医药化工溶剂治理现状来看,首先,与之相关的部门已经开始对医药化工废气进行控制和治理,其效果已经有明显的改善,相关部门责令医药化工产业治理废气,治理无效企业多数停业整顿,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良医药化工企业无良行为,周围空气也有所改善,空气污染指数也明显降低。其次,医药化工企业也制定了安全性较高的溶剂废弃处理机制,对医药化工生产进行了清洁,对溶剂废弃的排放量进行处理、再利用,一定程度上使溶剂废气变废为宝,提高了自身价值,降低了溶剂废弃的污染率,改善了周围环境。再次,一些企业和相关政府人员通过合作对派出的部分溶剂废气进行了根源性的治理和改善,进而使溶剂废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减少了因多点排放而形成的多面性环境污染,改善了周围环境。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因诸多因素并未得到较好的处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企业停业整顿后并为改善其废气排放治理工作,空气质量持续降低,严重影响周围人群的生产和生活,仍需要加大医药工业废气治理力度。

2.溶剂废气处理效果医药化工生产中产生的溶剂废气,处理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企业溶剂废气处理技术不成熟、管理力度不够,政府部门及相关单位对医药化工生产处理的力度不够等。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不够成熟,要知道医药化工企业生产产生的溶剂废气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是较大的,仅仅用冷却、清洁处理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对溶剂废气进行治理的,仍下需要政府部门、废气管理部门和医药化工企业通过合作共同研究出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治理策略,为企业周围的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三、医药化工废气处理策略

1.完善溶剂废气排放标准针对现在医药化工企业出现的问题,需要结合工业生产中废气排放特征进行完善,并制定与之相适应医药化工废气排放标准,这样能更好的降低溶剂废气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制定医药化工废气处理方案也较为容易,便于对企业周围的环境进行保护,确保区域内的空气质量。

2.采用先进技术低温等离子技术是一种利用高能电子和自由基等活性粒子,经过低温处理,使之形成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粒子来对医药化工生产中的废气进行降解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优势是低温粒子和废气污染物发生反应后,能使污染物分子在短时间内分解,省时省力且废气处理效果好,但是因该项技术在医药化工废气处理中使用的费用相对较高,使得应用该项处理技术的企业相对较少。

3.完善废气污染控制机制医药化工废气污染一直以来都是医疗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目前为止也未找到良好的解决方案,仅是简单的控制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仍需要废气研究人员和企业合作,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控制机制。可以医药化工生产废气污染性为依据,采取先进的技术对废弃进行清洁处理,来提高溶剂废气处理技术要求。还要根据医药化工废气处理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特点及废气排放性质来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和制定出出能抑制医药化工废气可行性策略,控制废气污染,有效的解决医药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