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生产计划

产品生产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生产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产品生产计划

产品生产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品种 小批量 生产计划 编制

一、前言

据日本丰田公司的统计资料,该公司三个月生产364000辆汽车,共4个基本车型32100种型号,平均每种型号汽车的产量是11辆,最少的是6辆,最多的也只有17辆。日本机械制造企业中的95%采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又据美国审计总署近年的报告指出,在美国制造业中,有75%--80%的产品,每一种产品的产量不超过50个。据有关资料,我国机械制造企业中小批量生产占总数的95%。可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已成为当今社会现代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概念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是指在规定的生产期间内,作为生产对象的产品种类(规格、型号、尺寸、形状、颜色等)较多,而每个种类产品生产数量较少的一种生产方式。一般来说,这种生产方式与大量生产方式相比,效率低,成本高,不易实现自动化,生产计划与组织较复杂。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嗜好趋于多样化,追求有别于他人的高级的、独特的和流行的商品。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适应市场的这种变化。企业产品的多样化也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当然我们应该看到产品的多样化,新产品层出不穷,也会导致一些产品还未过时、仍有使用价值就遭到了淘汰,极大的浪费了社会资源,这种现象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三、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有综合平衡法、比例法、定额法、网络法和滚动计划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本文主要讨论滚动计划法的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1.综合平衡法

综合平衡法就是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为实现计划目标,做到计划期的有关方面或有关指标之间的比例适当,相互衔接,彼此协调,利用平衡表的形式,经过反复平衡分析计算来确定计划指标。从系统论角度来说,也就是保持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和合理。综合平衡法的特点是通过指标与生产条件进行全面的、反复的综合平衡,保持任务、资源与需求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目标与长远之间的平衡。适用于编制长期生产计划。有利于挖掘企业人、财、物的潜力。

2.比例法

比例法又称间接法,它是利用过去两个相关的经济指标之间长期形成的稳定比率来推算确定计划期的有关指标。它建立在相关量之间比例的基础上,因而受该比例准确性的影响较大。一般适用于积累长期数据资料的成熟企业。

3.定额法

定额法就是根据有关的技术经济定额来计算确定计划期的有关指标。它的特点是计算简单,准确性高。缺点是受产品工艺、科技进步的影响较大。

4.网络法

网络法就是根据网络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来推算确定有关指标。它的特点是简单易行,依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可迅速确定计划的重点,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适用于各行各业。

5.滚动计划法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动态的编制计划的方法,它是根据一定时期计划的执行情况,考虑组织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计划,并相应地将计划顺延一个时期,把近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结合起来的一种编制计划方法。

滚动计划法具有如下特点:

(1)计划分为若干个执行期,其中近期计划要编制得详细具体,而远期计划则相对粗略。

(2)计划执行一定时期后,根据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对以后各项计划内容和相关指标进行修改、调整和补充。

(3)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组织计划工作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滚动计划法避免了计划的凝固性,提高了计划的适应性和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是一种灵活性较强、富有弹性的生产计划法。

(4)滚动计划的编制原则是“近细远粗”,运作方式是“边执行、边调整、边滚动”。以上特点表明滚动计划法是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修订,这与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不谋而合。用滚动计划法指导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不仅能提高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而且能保持企业自身生产的稳定和均衡,是一种最优方法。

四、实际工作中企业编制滚动计划的方法及程序

1.编制年度滚动计划

一般情况是一次编制三年计划或五年计划,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以三年为例,第一年为执行计划,第二年为准备计划,第三年为预测计划。

具体流程是:

(1)对市场和用户进行大量的调查,对搜集的调查资料和客户订货合同进行认真地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编制计划和依据。

(2)对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找出成功之处和差异之处,对实际与计划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对上一轮的准备计划提出调整和修订。

(3)根据以上两项分析研究,按照企业经营目标的需求,综合企业现有资源和生产潜力,提出生产经营计划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平衡,如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利润、税收、销售额、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等。

(4)编制两套以上的不同生产经营计划方案,在经过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选出最优生产经营计划方案。

(5)企业各有关科室根据最优生产经营计划方案分别编制各自的专门计划。如销售计划、成本计划、利润计划等。

(6)各项专业计划进行综合平衡,形成正式的生产滚动计划。需要注意的是编制年度生产经营滚动计划的关键是“动”而不是“静”。因为时间在“流动”,市场需求在“变动”,实际结果与计划初值也在“改动”,所以在编制计划时,无论是本期执行计划还是准备计划、预测计划都必须充分考虑“滚动”,需要调整、修改,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平衡才能使计划更符合实际情况。

2.编制月度生产作业滚动计划

生产作业滚动计划一般采用每月一次编制三个月的方法,即第一个月为实施计划,第二个月为准备计划,第三个月为预测计划。

在编制本轮实施的月度计划时是根据上轮编制的准备计划,考虑到外协件,配套件的供应变化以及厂内工艺准备、劳动情况的变化和上轮实施目标计划的实际差异,对上轮准备计划进行调整、修改和补充,使其具体化,并把它作为本轮实施的月作业计划。当发现上轮预测作业计划不准确、不完整时就调整、修订为本轮第二个月的准备计划,然后继续编制本轮第三个月的预测计划。以此类推,逐月滚动。

3.车间班组计划落实

各车间接到月度滚动计划后,可层层分解把实施计划的生产任务具体落实到班组、机台和个人。企业内部各相关部门也应做好配合工作。对于第二个月的准备计划,由于已经过调整和初步平衡,基本上是已落实的计划,各部门在做好第一个月各项保证、准备工作的同时也必须及时安排第二个月工作。而对于第三个月的预测计划,由于是第一次出现,除特殊工艺要求外,一般暂不投入或安排。

滚动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量大、程序较复杂,但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借助计算机应用程序可以大大提高其编制效率和速度,其优点十分明显:

(1)滚动计划法使长期、中期和短期计划相互衔接,同时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这样便于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

(2)滚动计划经常需调整、修订和完善,这不仅增强了计划的弹性,有利于协调企业各部门的关系,减少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现象,而且提高了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可操作性。

(3)滚动计划相对地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计划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使企业战略计划的实施更加切合实际,有利于企业上下目标明确,同心协力,干劲倍增,为实现企业的长期目标而共同努力。

在当前企业为了适应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情况下,以滚动计划法编制的生产计划有利于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种最适宜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文安,穆庆贵,胡焕.《新编企业管理》.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6ISBN978-7-5429-1990-8

[2]藏有良,暴丽艳.《管理学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ISBN978-7-302-15590-4

[3]苏慧文,姜忠辉.《经济学管理原理与案例》.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4]张文昌,曲英艳,庄玉梅.《现代管理学(案例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产品生产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产基地 产权 产业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食物中毒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在市场上,“真假”生态产品同台“唱戏”,消费者真假莫骗。很显然,生态食品市场将渐渐沦为“柠檬”市场。面对这一现实问题,我们如何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加强生态食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监控力度,设立专门的监控机构,严惩违规生产行为。这也是当前许多地方政府正在或将要采取的方法,但这一方法的实施需要巨大的社会监督成本。办法之二,就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对农户采取生态技术行为进行激励,而对生产基地产权的选择和界定是一种制度安排,本文将顺延着办法二提供的思路展开,着重比较三种不同的基地产权安排条件下,农户提供生产生态食品的技术行为及其对生态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部分,产权和交易费用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先后有多位新制度经济学家对产权下过定义,如科斯、德姆塞茨、张五常等。对关于产权的一些基本看法是一致的,即:产权是重要的;产权应该包括关于财产的一系列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容侵犯的,不同的产权安排将会导致人们不同的行为。

当前我国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所有权是不重要的。科斯定理认为:“在交易成本为零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就可以导致资源有效率配置”。科斯定理并没有说所有权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强调的就是所有权的清楚界定。它只是说初始产权配置给谁并不重要,但是必须有确切的所有者。张五常虽然认为最初的所有权归谁不重要,但并非所有权“归不归谁”也不重要。

二、生态食品生产基地及其产权属性

与普通食品相比,生态食品的生产有着自身的许多特点,这使得其生产过程中的运输成本、信息成本、价格风险、专用性资产投入带来的损失风险,以及市场上欺诈行为造成的损失均高于一般农产品,因而,生态食品生产和经营中的交易费用高于一般农产品,生态食品进行产业化经营将带来的制度收益空间高于一般农产品。

那么,它们的产权属性又有何特点呢?从我国的实践与探索来看,由于在绿色食品基地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是龙头企业向当地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进行申请,再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主动的对基地进行建设,因而,龙头企业对基地拥有使用和支配权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生产基地。从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形成过程来看,通常是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特点,积极谋划,并向上级主管部门(主要指农业部门)申报、再根据无公害食品基地的基本要求,进行资金和技术上的投资建设,从而形成无公害食品基地。由此可以看出,无公害食品基地是政府为主导的生态食品生产基地。

上述两类生产基地的产权属性又如何?从所有权的角度来说无公害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都是属于国家或集体,这一点很明确。但从使用权和收益权来说,绿色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均属于龙头企业,而且龙头企业对绿色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具有排他性。这也就是意味着,龙头企业对农户使用生产基地的行为有进行监督的内在激励。

无公害食品基地的使用权名义上归属于国家和集体,但实际操作上,农户可以不支付成本就控制部分基地的使用并获得收益权。农户的生产行为在产权名义主体――国家或集体的人缺失的条件下,很难受到控制。

三、三类生态食品生产基地的绩效

第一,无公害食品基地可能上演“公共地悲剧”。由于无公害食品基地的产权的模糊性,使得其缺乏一个真实的主体来监督农户对基地的使用行为。对于农户来说,如果严格根据无公害食品的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的话,其所获得的收益一定比不使用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的进行生产要低。因此,理性的农户的最优的决策就是采用非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行为,无公害食品商标变成了一块“公共用地”。而这正是现实生活中,在无公害农产品市场上大量充斥着“假” 无公害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农业部对我国很多地方“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抽样检查表明,有的地方的约有三成的的“无公害食品”属于农药含量超标产品,个别基地甚至有一半以上产品是“假”无公害产品。

第二,绿色食品基地存在少量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总的来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产权界定比无公害产品基地要明晰得多。由于龙头企业拥有对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龙头企业就有动力对农户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又由于龙头企业有对违规农户的处置权,使得其对违规农户的惩罚(极端的例子,将其清出生产基地)的威胁变得可信。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绿色食品基地上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要少于无公害食品基地,农业部的调查结果也正好证实了这一点。

那么绿色食品基地是否还存在少量的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对绿色食品的可测成本远远产品本身的价值。比如说,龙头企业怀疑某农户产品不是绿色产品,由于检测农产品的价格很高,龙头企业一般也不一定会去检测该农产品,这样就有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存在的空间。

产品生产计划范文第3篇

企业名称: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许可证编号:联系人: 电话:;

企业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塘美村大塱民营西二路七号远航科技园B2栋二、四楼 ;

自查时间:2021年4月14日8:00--17:30 ;

检查项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检查记录

结果判定

不符合报告编号

说明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1

组织架构图,职责权限描述是否建立。

检查组织架构图,职责权限描述是否建立。

已经建立。

各个岗位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架构的良好运作。

检查整体组织架构,全面评价组织的各个岗位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架构的良好运作。

各岗位已经履行各自的职责。

2

企业是否能保证产品质量的资源投入。

通过观察、核实对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资源投入情况。

能保证。

企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保证要点的实施。

综合评价,企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保证要点的实施。

有提供足够的资源。

质量负责人是否经授权。

检查质量负责人授权书或其他证明文件。

有授权。

组织架构图和实际运作,质量部门是否独立。

检查组织架构图和实际运作,质量部门是否独立。

运作正常,质量部门独立。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专职。

询问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职责。

专职。

质量负责人是否同时兼任生产负责人。

询问质量负责人职责。

不是兼任。

3

是否建立人员档案。

现场抽查人员档案建立情况。

都有建立人员档案。

配备满足生产要求的管理和操作人员。

综合评价,人员的数量是否满足企业的生产运营、品质管理需要。

满足企业生产运营品质管理等

所有从事与本要点相关活动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抽查不同岗位的员工,观察操作或询问如何开展工作,核对相应的作业文件要求。

相关活动人员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4

质量负责人是否应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相应技术职称,具有三年以上化妆品生产相关质量管理经验。

检查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学历证书或职称证书及档案,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及经验。

有相应资质及经验。

质量负责人是否明确规定质量负责人的职责。

检查是否明确规定质量负责人的职责。

有明确规定职责。

5

生产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生产知识和经验。

检查生产负责人的档案,是否具有相应的资历。

有相应的资历。

生产负责人是否明确规定生产负责人的职责。

检查是否明确规定生产负责人的职责。

有明确规定职责。

6

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或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检查检验人员档案,微生物检验人员的资格证或培训证明,专业技术培训记录,核对开展工作的能力。

有资格证、专业技术培训记录、考核合格后上岗。

7

是否建立培训制度。

检查相应的制度

有建立。

是否按照培训制度规定实施

现场抽查3—5个人员,培训内容是否包含上述规定,保留相应的记录。

有按照培训制度规定实施。

是否定期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更新培训计划,并落实。

检查培训需求记录

有培训和保留相应记录。

培训是否按计划进行,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现场抽查3—5个与生产、质量相关人员,查是否有相应的培训和考核,保留相应的记录。

有定期培训和考核,保留相应的记录。

8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检查相应的制度

有建立制度。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员工是否在入职前体检,是否在入职后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现场抽查3—5位直接接触生产的员工是否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有健康证明。

企业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人员不得佩戴饰物、手表等以及染指甲、留长指甲,不得化浓妆、喷洒香水,不得将个人生活用品、食物等带入生产车间,防止污染。

对生产车间进行检查。

按规定作业。

9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产品的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抽查3—5位直接接触生产的员工。

有健康证明。

10

进入生产区的所有人员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更衣

检查现场人员更衣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工作服的选材、样式及穿戴是否与所在的生产环境要求相适应。

符合要求。

是否有外来人员进入车间的管理规定

检查相应的制度,检查外来人员进入车间的记录,进出车间有无登记。

有记录、有登记。

11

是否建立了文件化体系,且按照文件化体系有效运行,不断检查、改进系统。

检查相应的文件及记录。

有建立、有改进。

11

是否建立与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化妆品生产和质量的要求贯彻到化妆品原料采购、生产、检验、储存和销售的全过程中,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检查相应的文件及记录。

有建立相应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12

是否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且得到沟通。 是否制定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且分解到各个部门。 是否制定评审方针并定期检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检查是否制定质量方针,是否涵盖要求;检查是否制定质量目标,是否涵盖要求;抽查部分管理层,检查是否了解质量方针以及企业的目标;检查质量方针是否定期评审;抽查1—2个目标,看是否定期检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有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已涵盖要求,有定期评审。

13

是否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

检查相应的文件。

有建立。

14

是否建立必要的、系统的、有效的文件管理制度并确保执行。

检查是否有文件管理制度;现场检查,要求岗位提供作业文件。

有文件管理制度。

确保在使用处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作废文件得到控制。

检查作废的文件是否有清晰标识;工作现场是否有作废的文件;作废文件是否按要求管理。

文件有清晰标识,现场无作废文件,已按要求管理

外来文件如化妆品法律法规应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检查外来文件清单。

有识别和控制。

15

企业与本要点有关的所有活动均应形成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培训记录、检查记录、投诉记录、厂房设备设施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等,并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

检查有无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培训记录、检查记录、投诉记录、厂房设备设施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等。

都有相应记录。

15

每批产品均应有相应的批号和生产记录,并能反映整个生产过程,并保证样品的可追溯性。

抽查1—2批产品进行追溯。

生产的批次能追溯。

16

是否建立与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型相适应的实验室,并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

检查检验记录及现场提问,以了解是否有能力检测产品企业标准中规定的出厂检验指标。

有能力。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检验场地、仪器、设备、设施和人员。

现场检查是否有符合要求的微生物和理化检验室及相应的仪器设备。

有符合要求。

是否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检验管理制度。

检查是否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检验管理制度。

有建立。

17

实验室应按检验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间,包括微生物检验室、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的环境控制条件应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检查实验室是否按检验需要设立相应的功能间。

有设立相应的功能间。

实验室应按检验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间,包括微生物检验室、理化检验室。

询问如何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要求,进行评判。

有建立。

18

是否建立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检验标准,按照相应质量标准对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检验。

抽查3—5款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检查是否建立标准;检查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检查是否按质量标准的规定进行相应指标的检验。

有建立,按照规定进行检验。

19

检验过程应有详细的记录,检验记录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可追溯的样品信息;检验方法(可用文件编号表示);判定标准; 检验所用仪器设备。

抽查3—5款原料、检查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

有理化检测原始记录且有编号。

20

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取样。样品应标识清晰,避免混淆,并按规定的条件储存,应标识名称、批号、取样日期、取样数量、取样人等。

检查企业是否有取样管理规定,是否对抽样方法、取样数量、样品处理、频率等作出明确规定;现场检查作业人员取样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检查样品标识是否清晰完整,样品储存是否满足要求。

按规定的方法取样。有明确规定样品标识清晰完整,储存能满足要求。

21

是否建立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校验、使用、清洁、保养等。校验后的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 检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符合工作要求

现场抽查3—5款仪器,检查是否有明显的标识;检查核对是否有检验室仪器设备清单及周期检定计划;检查是否有校准/检定报告。现场检查仪器的使用环境是否符合文件的要求。

有明显的标识,有清单,有计划,有报告.环境符合文件要求。

22

是否根据以下规定对试剂、试液、培养基进行管理:应从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并按规定的条件储存;

检查实验室的试剂、试液、培养基购买记录,看是否从合格供应商处进行采购 ;检查试剂、试液、培养基的存储条件,看能否满足相关的要求。

合格供应商处采购,能满足存储条件。

已配制标准液和培养基应有明确的标识;

检查标准液和培养基的配制记录,现场检查配制好的标准液和培养基的标识信息是否符合要求。

有明确的标识,符合要求。

标准品、对照品应有适当的标识。

现场检查标准品、对照品的管理,其标识信息是否符合要求。

标识符合要求。

23

实验室应建立检验结果超标的管理制度,对超标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有相应记录。

检查超标管理制度,询问检验员检验结果超标如何处理。

有管理制度且执行。

24

委托检验的项目,须委托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签定委托检验协议。委托外部实验室进行检验的项目,应在检验报告中予以说明。

检查委托检验机构的清单,看是否都具有资质;检查是否与委托检验的机构签订检验协议;检查近三个月的委托外部检验实验室的检验情况。

有资质,有签协议。

25

质量管理部门应独立行使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放行权。是否严格执行物料放行制度,确保只有经放行的物料才能用于生产。

检查是否建立物料及产品放行制度;检查相关文件,看是否规定质量管理部门独立行使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放行权;抽查产品追溯,检查物料和产品的放行是否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

有建立放行制度.质量管理部门有独立行使放行权。

成品放行前应确保检查相关的生产和质量活动记录。

抽查产品追溯,检查是否按照物料及产品放行制度执行。

有按制度执行。

26

是否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理、返工、报废等操作。

检查企业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是否明确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理、返工、报废等;现场检查是否有不合格品,询问不合格品应如何处理,反馈使用何种方式,是否有记录。

有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有明确规定。不合格的处理返工、报废等都有相关记录。

27

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处理应经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是否建立专门的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应对不合格品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检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有质量部门负责人批准;检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采取了原因分析,纠正及纠正措施。

有负责人批准,不合格品处理都有采取原因分析,纠正及纠正措施。

28

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应有清晰标识,并专区存放。

现场检查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是否有清晰标识,是否有专区存放。

有清晰标识,专区存放。

对于不合格品应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统计,以便采取质量改进措施。

检查是否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统计。

有策划分类统计。

29

工厂应保留返工产品记录且记录表明返工产品符合成品质量要求,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放行。

抽查3—5位员工,询问何时需要返工,有无返工的情况发生;检查返工产品记录,放行前是否得到批准。

有记录、有批准。

30

是否建立从物料入库、验收、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追溯管理制度,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检查企业的追溯管理制度,看是否包括物料入库、验收、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

有追溯管理制度、能追溯全过程。

31

是否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对物料、生产过程、储存等环节进行质量风险的评估。

检查企业是否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符合相关要求。

是否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并保证实施。

质量风险评估是否包括物料、生产过程、储存等环节。

符合相关要求。

相应的风险评估记录应保留。

检查企业是否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监控措施,检查相关记录,看监控措施是否按照计划落实 。

符合相关要求。

应定期确认并更新风险评估。

检查是否定期确认更新风险评估(最少每年进行一次)。

符合相关要求。

32

是否制定内审制度,包括内审计划、内审检查表,规定内审的频率等。

检查企业是否有文件规定定期开展内部审核。

有文件规定定期开展。

是否定期对本要点的实施进行系统、全面的内部检查,确保本要点有效实施。

检查最近一次的内审实施情况,看是否按计划开展内部审核。

按计划开展内部审核。

33

内审员不应检查自己部门,内审人员应获得相应资格或者通过培训以及其他方式证实能胜任,知悉如何开展内审。

检查内审员是否审核自己部门,询问内审人员如何开展审核,是否胜任。

内审员设有审核自己部门,能胜任。

34

检查完成后应形成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检查过程、检查情况、检查结论等。内审结果应反馈到上层管理层。对内审不符合项应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检查最近一次的内审报告,看不符合项是否都采取了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是否得到验证;审核的报告是否反馈到上层管理层。

有纠正和预防措施,结果验证有效报告有反馈到上层管理层。

35

厂房的选址、设计、建造和使用应最大限度保证对产品的保护,避免污染及混淆,便于清洁和维护。

检查厂区环境是否整洁,厂区地面、路面及运输等是否会对化妆品生产造成污染;检查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总体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相互妨碍;检查厂区周围是否有危及产品卫生的污染源,是否远离有害场所30米;厂房布局是否合理,各项生产操作是否相互妨碍;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是否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环境整洁,不会造成污染,总体布局合理。不会相互妨碍。厂区周围没有污染源,生产过程中没有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

36

厂房是否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并合理布局;

检查生产区是否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空间和面积,每条生产车间作业线的制作、灌装、包装间总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

有相适应的空间和面积。

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环境控制要求设置功能间(包括制作间、灌装间、包装间等);

检查各功能间是否按工艺流程进行设置,空间和面积与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按工艺流程进行设置,空间面积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应提供与生产工艺相适应的设施和场地;更衣室应配备衣柜、鞋柜等设施。

检查是否配备衣柜、鞋柜,私人物品与生产用品是否分开存放。

有配备私人物品与生产用品分开存放。

生产车间应配备足够的非手接触式流动水洗手及消毒设施。

检查是否设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均为非手接触式;检查洗手、消毒设施是否正常使用。

有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均为非手接触式,各设施正常使用。

37

应规定物料、产品和人员在厂房内和厂房之间的流向,避免交叉污染。厕所不得建在车间内部。

检查是否有合理的人流、物流走向;检查厕所是否建在车间内部。

符合规定。

38

应规定清洁消毒的操作,制定相应的清洁消毒制度。

检查是否制定清洁消毒制度,检查现场的清洁效果;检查清洁工具是否专用并无纤维物脱落;检查消毒剂是否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正确使用以保证灭菌效果;检查消毒剂是否建立台账妥善管理;空气和物表消毒应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如采用紫外线消毒的,使用中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不小于70微瓦/平方厘米,并按照30瓦/10平方米设置。

有制度,效果良好,无纤维物脱落,消毒剂有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正确使用。有出账管理,空气和物表消毒安全有效,紫外灯按要求设置。

39

生产车间应按产品工艺环境控制需求分为清洁区、准清洁区和一般区。制定车间环境监控计划,定期监控。

检查是否按产品工艺合理划分清洁区、准清洁区和一般区; 检查环境监控计划,是否按计划实施;检查是否有有效的检测报告。

车间有按工艺合理划分区域环境监控计划有计划实施有有效的检测报告。

40

生产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的灌装间、清洁容器存储间应达到30万级洁净要求。

查看生产车间空气检测报告,参考《GB 50457-2008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30万级标准;检查生产区内是否设置指示压差的装置;

未生产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

生产区之间应根据工艺质量保证要求保持相应的压差,清洁区与其他生产区保持一定的正压差。

清洁区与其他生产区保持一定的正压差;易产生粉尘的功能间与其他功能间保持一定的负压差。

已按工艺质量保证要求设置。

生产车间温度、相对湿度控制应满足产品工艺要求。

检查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监控制度;检查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温度、湿度满足产品工艺要求。

41

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易产生粉尘、不易清洁等工序,应使用单独的生产车间和专用生产设备,具备相应的卫生、安全措施。

检查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工序是否设有相应的防护装置。

有卫生、安全措施。设有相应的防护装置。

易产生粉尘的生产操作岗位(如筛选、粉碎、混合等)应配备有效的除尘和排风设施。

检查易产生粉尘的工序是否设有独立的生产车间;检查不易清洁的工序是否设置专用生产设备;检查易产生粉尘的车间是否设有除尘装置,一般情况回风不利用,避免交叉污染,如循环使用,应检查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除尘和排风设施

42

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弃物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检查废水、废气、废弃物的处理制度及处理情况,是否对产品、环境造成污染,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3

地板、墙壁和房顶结构、管道工程、通风、给水、排水口和渠道系统应便于清洁和维护。

检查清洁区的墙壁与地板、天花的交界处是否成弧形或采取其他措施便于清洁;现场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易于清洁。

清洁区的墙壁与地板,天花的交界处成弧形,便于清洁,管道通畅,易于清洁。

管道安装应确保水滴或冷凝水不污染原料、产品、容器、设备表面。

现场检查是否有产生水滴、冷凝水的情况,是否对产品产生污染。

不会对产品产生污染。

44

应根据生产作业需求提供足够照明,安装符合各类操作的照明系统。

查看生产车间工作面混合照度检测报告: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220lx,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450lx;检查生产区的照度与生产要求是否相适应,厂房是否设有应急照明设施;检查照度检测记录

厂房设有应急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应能防止破裂及其碎片造成污染,或者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产品。

检查照明设施破裂是否会造成产品污染,或者采取加装灯罩等措施保证产品防护。

有采取加装灯罩措施不会造成产品污染。

45

是否建立成文的有效的虫害控制程序和控制计划。建立虫鼠害设施分布图。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控制的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虫鼠害设施分布图。

有制度,有设施分布图。

生产车间应配备有效防止鼠虫害的进入、聚集和滋生的设施并及时监控。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防治设施,是否及时监控。

成品仓没安装挡鼠板。

现场布置合理,工作状态良好,定期检查和清洁,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控制的记录。

有记录。

46

生产车间应不存在任何虫害、虫害设施或杀虫剂污染产品的实例,未有鼠、蚊、蝇等的孳生地。

检查是否有鼠、蚊蝇等的滋生地;检查是否在车间内部喷洒杀虫剂或者使用鼠药。

设鼠蚊蝇等的滋生地,没有喷洒杀虫剂和鼠药。

应保留杀虫剂使用清单并归档相关资料。

检查杀虫剂是否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47

仓储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应设置原料、包装材料、成品仓库(或区);

检查仓储区的面积和空间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并分区存放;仓储区内部摆放是否过于密集,是否有物料摆放在仓储区外面,库存的货物码放是否离地、离墙10厘米以上,离顶50厘米以上,避开采暖设备并留出通道。

均有离地摆放。

应设置合适的照明和通风、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

检查仓储区的照度是否满足实际操作需要,是否有应急照明设施;检查是否有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并保存检查记录;

照度能够满足,有应急照明设施,有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

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区存放。

检查不合格或过期原料是否加注标志,避免误用,并及早处理;检查是否有不合格品或过期原料的处理记录。

有分区存存放、标识清晰。

48

对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危险品应设置专门区域或设施储存。

检查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管理规定,是否有对验收、储存及领用的规定,是否建立入库领用台账;检查危险品是否专区存放,并专人上锁管理;检查有毒有害物品清单,抽查其中3种或以上有毒有害物质是否有安全数据,是否有使用记录,其储存是否定点、加锁、专人管理并做好标识。

有规定,有建立专区存放,有专人上锁管理,存管理数据、有使用记录,定点加锁,专人管理并有标识。

49

是否具备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设备和分析检测仪器或设备。

检查设备设计、选型等是否与工艺规程要求一致。

要求一致。

应建立并保存设备采购、安装、确认的文件和记录。

抽查3—5款设备查相应的记录。

有相应记录。

50

生产设备的设计及选型必须满足产品特性要求,不得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设备的设计与安装应易于操作,方便清洁消毒。

检查设计、生产等相关部门是否参与设备选型过程;检查设备的选型是否有评估报告。

有参与、部分设备无选型评估报告。

51

所有与原料、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器具、管道等的材质应得到确认,确保不带入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微生物污染。

检查设备的材质是否具有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等特性。

材质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等特性。

与产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包括生产所需的辅助设备)表面应平整、光洁、无死角、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

检查设备表面是否平整光洁,无死角。

平整光洁,无死角。

所选用的剂、清洁剂、消毒剂不得对产品或容器造成污染。

检查所使用的剂、清洁剂、消毒剂是否有污染的可能。

无污染的可能。

52

应根据化妆品生产工艺需求及车间布局要求,合理布置生产设备,设备摆放应避免物料和设备移动、人员走动对质量造成影响。

检查设备布局是否交叉,以减少操作人员活动的范围。

设备布局合理。

53

生产设备都应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检查3—5款生产设备是否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有部分生产设备没有操作规程

应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是否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有按操作规程操作。

54

应制定生产设备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规定清洁方法、清洁用具、清洁剂的名称与配制方法、已清洁(消毒)设备的有效期等。

检查是否制定清洁消毒制度,并规定了相应的要求。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设备的清洁消毒应保留记录。

检查投料前生产场所及设备设施是否按工艺规程要求进行清场或清洁消毒。

按工艺规程要求进行。

连续生产时,应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

连续生产时,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

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消毒。

应能随时识别设备状态,如正在生产的产品及批次,已清洁,未清洁等。

检查有无设备状态标识。

设备状态标识。

55

已清洁(消毒)的生产设备,应按规定条件存放。

现场检测卫生状况,必要时作抽检;已清洁(消毒)的生产设备存放是否避免被污染。

按规定条件存放

56

是否根据国家相关计量管理要求、生产工艺要求对仪器仪表等制定合理的校验计划并执行。

检查是否有计量器具清单、周期检定计划及检定记录;检要的计量器具是否有唯一的编号,是否定期校验;现场随机记下3—5个计量器具编号,检查是否有相应的检定报告;其编号与周期检定计划或计量器具清单中是否一致。

有清单、有计划、有记录、有报告、清单一致。

当发现校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调查是否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措施。

当发现校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是否调查对产品质量会否造成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措施。

会采取适当措施。

57

是否制定生产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检查是否有生产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有制度。

生产、检验设备均应有使用、保养、维修等记录。

现场抽查3—5个设备,检查生产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有记录。

维修保养不得影响产品质量。

现场检查设备是否出现生锈等保养不当的情况。

无保养不当的情况。

58

水处理设备及输送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应确保工艺用水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综合判断;现场观察;检查是否制定水处理装置的维护、保养制度和计划;检查是否制定水处理系统的清洁消毒规定,并按要求执行。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59

水处理系统应定期清洗、消毒,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是否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标准,制定工艺用水管理文件,规定取样点及取样的频率,取样点选择应合理。对水质定期监测,确保工艺用水符合生产质量要求。

生产用水的水质和水量应当满足生产要求,水质至少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pH值除外);检查水处理生产记录,水处理系统图及运行情况。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不同用途的生产用水的管道应有恰当的标识(包括热、冷、原水、浓水、纯水,清洁的水,冷却水,蒸汽或者其他)应标识水系统的取样点。

检查是否有工艺用水标准,并形成文件;检查近3个月的水质内部检验记录,核对标准;检查检验报告,核对标准。

有制度,有相应的检查记录。

60

物料和产品应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或其他有关法规。

检查是否定期进行合规性评价,及时进行分析、应对及跟进检讨,检查相关记录。

定期评价、及时分析、应对跟进检讨。

企业不得使用禁用物料及超标使用限用物料,并满足国家化妆品法规的其他要求。

检查物料清单。

无禁用物料及超标使用限用物料。满足国家化妆品法规。

61

应建立供应商筛选、评估、检查和管理制度以及物料采购制度,确保从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处采购物料。

检查是否有供应商管理制度;检查制度是否明确供应商的准入程序及管理的方式。

有制度并明确准入程序及管理的方式。

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应按照供应商的管理制度执行,并保存所有记录。

是否有变更物料、变更供应商的管理规定及相关评估记录(当物料或供应商发生变更时应对新的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改变主要物料供应商的,还需要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评估)。

部分供应商变更无评估记录。

62

供应商的选择:包括收集供应商相关资料;确认供应商的资料符合要求;验证供应商提供的样品符合产品要求;必要时企业需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评估。

检查是否识别哪些供应商需要开展现场审核;是否对重点原辅料供应商开展现场审核,并有评估记录;检查供应商是否建立合格供应商清单并及时更新。

有相关记录。

供应商的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建立合格供应商清单,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检查。

现场抽查3—5家物料显示的供货商,核对是否在合格供应商清单中,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的档案资料;是否定期对供应商档案信息进行更新,确保供应商档案处于最新状态;检查是否有相关供应商评估规定;检查是否有供应商评估记录。

有相关记录。

63

建立索证索票制度,认证查验供应商及相关质量安全的有效证明文件,留存相关票证文件或复印件备查,加强台账管理,如实记录购销信息。

采购原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索取有效检验报告单;采购原料应保留法定票椐(或复印件)并存档,如采购发票等。

有相关报告。

对进口原料应有索证索票要求。

对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原料,应定期索取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报告或鉴定书。

有索取报告。

是否制定采购计划、采购清单、采购协议、采购合同等采购文件,并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记录台账中产品名称、批号、数据应与法定票据和检验报告一致;检查是否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等文件,是否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和报告一致、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64

应按照物料验收制度验收货物,确保到货物料符合质量要求:

检查是否有物料验收管理,对来货物料供应商名称、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与实物、订单的符合性进行检查。

有物料验收管理、符合规定。

来料时应核对物料品种、数量是否与采购订单一致,并查验和保存当批物料的出厂检验报告;

检查是否有对物料出厂检验报告进行收集、核对、存档。

有收集、核对、存档。

应检查物料包装密封性及运输工具的卫生情况,核查标签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是否有对来货包装完整性进行检查的记录,发现有破损情况是否有特殊处理并形成记录。

有记录报告。

按抽样制度进行抽样,并按验收标准检验,保存相关检验记录。

检查是否有对物料运输的防护措施;检查是否有对采购物料标签进行核查,核查标签标识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是否与检测报告、实物、订单一致

有防护措施、采购物料标签、标示与实物订单一致。

65

应建立物料和产品储存制度,如物料应离墙离地摆放,应确保存货周转,定期盘点,任何重大的不符应被调查并采取纠正行动。

检查是否建立物料和产品储存制度。

有建立。

66

原辅材料、成品(半成品)及包装材料按批存放,定位定点摆放,并标示如下信息:供应商/代号、物料名称(INCI)/代号、批号、来料日期/生产日期、有效期(必要时)

现场检查,是否标识相应的内容。

有标识相应的内容。

67

对于人工管理的原料和包装材料应分区储存,确保物料之间无交叉污染,原料库内不得存放非化妆品原料。物料和产品应标识检验状态,将物料和产品按待检、合格、不合格三种状态区分。

现场检查,是否分区。

区域有划分。

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储存和领用。

现场检查。

按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储存和领用。

68

应明确物料和产品的储存条件,对温度、相对湿度或其他有特殊储存要求的物料和产品应按规定条件储存、监测并记录。

检查是否书面识别所有物料的储存要求;现场检查是否储存在适宜条件下;是否监测并记录。

有书面识别所有物料的储存要求条件适宜,有监测并记录。

69

是否制定产品保质期和物料的使用期限的制度,并建立重新评估的机制,保证合理性。

检查是否规定物料、中间产品使用期限;检查期限的规定是否准确核对标识,检查中间品暂存容器及贮存期限是否超出规定。

有规定使用期限,没有超出规定。

70

物料应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和生产指令,根据领料单据发放,并保存相关记录。

检查是否具有生产指令及相应记录;检查物料发放是否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操作。

有生产指令及相应记录,是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操作。

领料人应检查所领用的物料包装完整性、标签等,核对领料单据和发放物料是否一致。

检查物料领用记录是否能够利于追溯;检查领料人是否核对领物料名称、批号、数量、包装完整性、标签等与领料单和实物的一致性;检查领料人是否核查所领物料是否有发霉、变质、生虫、变色等异常情况,并签名确认。

能够利于追溯、领料人有核对物料并签名确认。

71

生产结存物料退仓时,若确认可以退回仓库,应重新包装,包装应密封并做好标识,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日期等。

检查存疑物料退仓记录是否有质量人员确认质量状态;

有质量人员确认质量状态。

质量存疑物料退仓时,应由质量管理人员确认,并按规定处置。

检查生产结存物料退仓后是否密封包装,是否有明确标识。

符合。

仓库管理人员核对退料单据与退仓物料的名称、批号、数量是否一致。

检查退仓物料清单是否有仓管人员核对名称、数量、批号、质量状态、退仓日期等信息,是否与单据一致

符合。

72

产品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抽查产品标签,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符合要求。

73

每批产品均应按规定留样;留样保存时间应至少超过产品保质期后6个月,按产品储存条件进行留样管理。

检查是否有留样规定并落实执行;留样保存条件是否符合产品保存要求条件;现场观察是否有专设的留样室,留样是否按品种、批号分类存放,标识明确。

按规定留样,符合保存条件,有专设的留样室,分类存放标识明确。

留样数量应至少满足产品质量检验需求的两倍。

检查各产品保质期前后及近期生产的产品批号,到留样室现场抽查3—10批,看是否都留样;抽查产品的留样跟踪检验记录,看保质期内是否都合格,如有不合格是否立即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

都有留样。保质期内部合格。留样数量按规定要求。

74

应明确产品运输管理要求;应确保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可追溯性。

检查是否有产品运输管理要求;

有。

应清晰地记录发货,以表明货物在转交过程中已进行完全检查。

检查是否有出货记录;

有。

同时对运输的车辆进行卫生检查,并保留记录

检查是否有卫生检查记录。

有。

75

出厂后返回的产品应专区存放,经检验和评估,合格后方可放行;不合格的按规定处理并记录。

若有返厂的产品,核查是否对返厂产品进行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是否按不合格品处理并记录。

有检验,按规定处理记录。

76

是否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管理制度。

检查是否有生产管理制度并切实可行。

有制度并切实可行。

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应满足化妆品的生产质量要求。

综合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满足。

是否建立并严格执行生产工艺规程。

检查工艺规程文件是否齐全;工艺规程是否包括配方、称量、配制、灌装、包装过程等生产工艺操作要求及关键控制点。

文件齐全,包括配方、称量、罐装、包装过程等。

77

应建立产品批的定义,生产批次划分应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和特征的均一性,并确保不同批次的产品能够得到有效识别。

检查生产现场是否有批生产指令。

有。

78

应建立生产区域清洁程序及清洁计划,生产区域应定期清洁、消毒。

现场检查生产区域的清洁是否按要求计划;现场检查记录是否有对生产区域清洁消毒操作。

有定期清洁消毒计划并操作。

是否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操作人员应根据生产指令进行检查。

抽查询问生产操作人员是否制定了生产指令,并进行了生产指令内容检查确认。

有制定并确认。

79

物料应经过物料通道进入车间。

检查车间人流物流通道是否有效分开。

是。

进入清洁区和准清洁区的物料应除去外包装或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

物料进入车间是否按要求经过物流通道;现场检查和抽查记录是否在规定区域除去外包装或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

按规定要求。

80

使用的内包装材料应经过清洁必要时经过消毒,应建立文件化的包材消毒方法,消毒的方法需经过验证并保留记录,如未对包材进行清洁消毒,需提供证据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检查包材是否经过消毒。

有消毒。

81

生产使用的所有物料、中间产品应标识清晰。

现场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符合。

82

配料、称量、打印批号等工序应经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生产,操作人和复核人应签名。

检查操作人员投料前是否复核了物料品名,批号,数量等;检查配料、称量、投料记录是否完整并复核签名确认。

复核了,记录完整并复核签名确认。

83

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生产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实施和控制,及时填写生产记录。

检查生产记录是否及时填写。

及时填写。

产品应建立批记录,记录应完整。

批号打印记录是否与生产指令相符合;检查员工的生产操作与生产工艺的符合性。

相符合。

中间产品应规定储存条件和期限,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

检查中间产品是否规定了储存条件和期限。

规定了。

84

以下情况应特别注意防止混淆、差错、污染和交叉污染:

产生气体、蒸汽、喷雾物的产品或物料;

现场检查产气、蒸汽、喷雾的物料或产品是否有良好防护措施,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良好防护措施。

生产过程使用敞口容器、设备、油;

敞口容器、设备、油应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有有效防护措施

流转过程中的物料、中间产品等;

现场检查储物区物料、中间产品、待检品的存放是否有能够防止差错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有能够防止差错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重复使用的设备和容器;

设备和容器连续使用时,是否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消毒。

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等。

现场检查生产废弃物的收集和排放是否有效防止产品被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效防止。

85

灌装作业前调机确认后,方可以进行正式生产。按照文件化的检查要求,进行首件检查,并保留检查记录。

现场检查。

有做着首件确认再正式生产。

86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按规定开展过程检验,应根据工艺规程的有关参数要求,对过程产品进行检验。作好检验记录,并对检验状态进行标识。(过程检验包括首件检验、巡回检验和完工检验)

现场检查,是否建立过程检验的制度,询问员工开展哪些检验活动,如何操作,核对与文件制度的一致性,检查相应的记录。

有过程检验的制度,首件制度巡回检验、完工检验。

87

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应按规定进行清场,并填写清场记录。

检查清场记录。

有记录。

88

每批产品应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确保物料平衡符合要求,若出现偏差,须查明原因,确认无质量风险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抽查批记录是否有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物料平衡计算是否符合要求。如有不符,则进一步检查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和质量风险确认措施。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89

物料退仓前应重新包装、标识,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日期等。

仓库检查退仓物料标识。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0

是否建立验证管理组织,制定验证管理制度和验证计划,根据验证对象制定验证方案,并经批准。

检查是否有设定验证管理小组,各成员是否有工作职责,分工明确;检查是否有验证管理制度,对各项验证工作有明确规定;检查是否有制定验证计划,对各个具体验证对象制定可行的验证方案,并经审批。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1

验证应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并形成验证报告,经检查后存档。

检查验证报告。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2

是否对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系统、与产品直接接触的气体、关键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生产工艺、清洁方法、检验方法及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等进行验证。

检查验证计划是否包括公用设施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直接接触产品的气体),关键设备、关键工艺、清洁方法、检验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检查相关验证报告,是否与计划一致,是否按审批验证方案执行,验证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当超出预期时是否有调整措施;检查验证报告是否经负责人审批,并存档保存。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3

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是否进行再验证,关键的生产工艺、设备应定期是否进行再验证。

检查是否有针对质量回顾分析进行再验证计划和方案,如有,则检查验证报告;是否与质量回顾分析结论一致;如有不同,是否有分析原因及调整措施;检查是否有针对关键生产工艺、设备的再验证计划及方案,检查相关验证报告。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4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生产工艺、主要物料、关键生产设备、清洁方法、质量控制方法等发生改变时,是否进行验证。

检查是否有关于质量影响因素变更的验证管理规定;检查相关验证报告,验证结论是否符合要求。当验证结论不符合时是否有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并重新进行验证。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6

产品销售是否有记录,记录是否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发货日期、收货单位和地址。

检查相关文件及记录,检查记录是否包括所规定的内容。

有相关文件记录记录有规定的相关内容。

产品销售记录是否保存至产品保质期后一年。

抽查2—3个产品一年内的销售记录,检查是否按规定的期限进行保存。

是按规定的期限进行保存。

97

是否建立产品销售退货制度。

检查公司是否建立相关的退换货制度,并检查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无实际操作和演练)。

有建立,按制度执行。

98

是否建立产品质量投诉管理制度,并指定人员负责处理产品质量投诉并记录。

检查是否有有关客户投诉的管理制度,看是否有记录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有管理制度,有记录。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根据产品质量投诉内容,分析投诉产品质量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抽查产品质量投诉处理的相关资料,检查是否有指定的人员负责处理,是否落实执行,是否有记录;抽查近6个月的产品质量投诉内容,检查是否有相应的分析报告,是否有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改进。

有指定人员负责、有执行,分析报告,有措施改进。

99

是否建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指定部门和人员负责。重大群体性化妆品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检查是否有程序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有。

100

不良反应案例的记录内容是否包括投诉人或引起不良反应者的姓名、化妆品名称、化妆品批号、接触史和皮肤病医生的诊断意见。

检查近期的产品不良反应案例,检查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理措施是否落实有效,记录是否完整。

无不良案例。

101

是否制定产品召回制度。

检查是否有召回的相关制度。

有。

102

应建立召回紧急联系人名录,规定召回时的职责权限。

检查是否建立了紧急联系人名录,规定职责权限。

已建立。

103

当产品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或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召回时,应按规定报告,并调查处理。

检查是否有产品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或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召回的情况,是否按规定报告,并调查处理。

没有。

104

召回的实施过程应有记录,记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批号、发货数量、已召回数量等。

检查召回/模拟召回报告。

有模拟召回报告。

105

已召回的产品标注清晰,隔离存放;并对召回的产品进行检验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产品的处理,并形成报告。

如没有实际召回,检查文件的规定及模拟召回报告的描述。

按召回制度实施。

自查结果记录:

1,自查项目的总数:105项,违反一般项目5项,关键项目0项。

2,是否影响生产:是  ; 否 √

3,不合格项目情况说明:

产品生产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木材加工 现状 对策

一、木材加工在敦化市经济发展中的成效

1.注册了一批木制品加工产品商标,给木制品注册商标,起一 个符合产品特点,叫的响的牌子,是实施木材加工企业产品品牌战略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注册木树加工;产品商标达22个,其中丹峰地板、敖袜家具、亚威地坂、宝源屠实木门、吉森地板、通宝胶合板等一挽本梅加工产品商标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2.制定了一批木制品产品标准。近几年,我局先后帮助企业制定了实木模压门、指 (拼)接地板、车用胶合板、曲线地板、实木装饰门、菜板、集成材等产品标准,为企业生产和销售提供了技术依据。

3.涌现了一批名牌木材加工产品。如福敦模压实木门,敖林实木书柜,福敦实木复合地板,阳光木业实木地板,丹峰林业实木复合地板及纤维板,油画笔等,先后被评为省 (州)名牌产品,这些名牌产品的创立,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知名度,扩大了产品市场份额。

4.木制品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返几年,木制品加工企业积极争取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及ISOI,I000环保体系认证,目前全市通过质量认证的木制品企业已达12 家, 福敦木业,新元木业相继通过了双认证。

5.木业市场较为发达。全市目前木材加工业规模企业 (产值500万元以上)已达到近50家,小型木材加工企业近400家,从业人数近3万人,产品涉及地板、实木门、家具、胶合板、纤维板、封边条、木线、集成材、冰勺、生筷子等30 多种木材加二产品年交易额达69637万元,其中地板交易额达2.6亿元,年生产260万平方米,年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木材加工产业主导产品。另外,由于我市是国家重点林区,林木蓄积量达10,599 万立方米,约占1/_LO,年采伐量120万立方米,树种多,木材品质好,载市已成为区域性木材交易地和集散地,木材交易在东北区域及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周边地区木材都通过我市中转向国内外流动。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城效综合市场,专业批发市场为主要载体,以国内外客户为支撑,以木材加工产地市场为依托的市场流通体系。

二、问题

生产流通工作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市木材加工产品品牌,总体上看,产品品牌的知名度还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企业生产还处子“小、散、弱”状态,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1.品牌规模不大。目前全市木材加工产品注册商标虽然不少,相继争创了一些省 (州)名牌,但知名品牌不多,知名度高,商业价值高,市场份额大,影响面广的精品名牌极少,国家名牌更是空白,大部分木材加工产品仍存在“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现象,如全市地板市场,我市木材加工企业基本都生产,但个生产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有优势,又各有缺陷,普遍存在“有产量无市场,有市场无品牌,育品牌无规模,有生产无标准" 的情况,没有形成组团出击,集中打响品牌战的合力,这与我市木材交易集散地极不相称,也是我市木材加工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2.加工率和科技含量不高。我市木材加工产品加 工率不高,大都分为 级产品,很多企业还处于生产板条、木方状态,地板毛料状态,产品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不高。

3.技术装备落后。全市除极少数大型木材加工企业拥有比较健全的装备外,绝大多数企业设备简陋,许多关键设备短缺 (如干燥设各),很多小型企业只有抵档旋切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非常落后。

4.产品质量不稳定。根据我局及相关监测部门抽样检测结果,木材加工企业质量波动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企业的产品质量达不到要求,国家限制使用的超标醛胶,目前,尚有企业继续超标使用,绝大多数企业的环傈指标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限制了木材加工制品的销售和出口,成为创立品牌的“绊脚石”。

5.宣传力度不够。尽管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木材加工企业参加全国、全省各木材加工产品展示展销会,但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不强,加之认识不到位等原因,不愿花大力气用于宣传产品,都分企业用于宣传的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 1%。

6.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带动不强。我市是一个木材加工业及交易大市,但在木材加工制品市场建设上,还很被动,与建立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市目前尚无一家成规模,涵盖全市木业产品的专业市场。很多木材加工企业完全依靠关系,来维持定单,维持企业生产和销售,产品流通渠道单一,还没有走向市场,占领市场,富余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无门。

三、对策

为加快我市木制加工业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市木材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全市木材加工产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我局建议,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木材加工制品品牌工程、名优木材加工制品流通工程。

1.木材加工产品品牌工程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开发地板为重点,开发一批质量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木材加工产品,通过创立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大力发展品牌木材加工产品,努力提高木加工产品的知名度都市场占有率。争取1~2年把我市地板产业打造出一个中国名牌,3~5年树立一批叫得响,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省 (州)名牌产品。

1.1制定木材加工制品的标准,严格按标准生产。没有严格的产品标准或产品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体系建设将无从谈起。目前,我市制定的各类木材加工产品标准不到10项,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的企业基本是空白,影响了木材加工制品争创名牌。为此,我们要重视木材加工制品系列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以及国外先进标准。

1.2抓好木材加工制品品牌认定工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发展重点,打出品牌,创出品牌,对批量上市的木材加工制品,及时办理国内外商标注册,力争1~2年,全市具有一定规定的各类木材加工产品商标注册率达到50%,重点扶持地板加工业争创中国名牌,对于中密度纤维板、胶合板、家具、实木门、卫生筷子等产业要进行优化组合,对于经过认定,具有发展前景的好产品,要争创15~20个省 (州)名牌。

1.3加大对木材加工业产品品牌的整合和系列开发力度。针对我市木材加工企业规模小,分布散,管理乱的状况, 掌撞时机,以福敦木业园区和丹峰家具工业园区为依托,清理和整顿全市各木材加工企业,适时组建木材加工企业集团或上市公司,促进全市木材加工业向规模化、系列化、集团化发展,统一开发和生产木材加工系列产品,争创国家乃至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接轨,打造全市木材加工业航空母舰。

1.4跟踪信息,加快品牌产品与国际接轨。在创立品牌的同时,应加快我市木材工业企业与国际接轨步伐,及时掌握国际市场动态,使品牌产品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要求。目前,国际林产品市场中,木基复合材科及制成品的比重不断增加,主要有中密度纤维板,高密度纤维板,定向刨花板,单板层积材,胶合板,重组木及水泥刨花板,木基纤维压制品。另据预测,中国市场木地板年增长率约在12~12%左右,而随着WTO的迫近国际著名品牌也正在瞄准我国市场,由此引发市场价格品牌战略不可避免,因此,我市木材加工企业应在以上几个领域生产出高科技产品,树立品牌,与国际市场对接。

1.5树立品牌应搞好宏观调控,合理利用资源。按目前的木材加工企业结构和木材消耗率水平,我市林木的生产速度是远远跟不上采伐量的。因此,在树立木材加工制品品牌钓同时,应该搞好宏观调控,将木材加工业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规划搞好,一个产业,一个品牌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必须依据经济优势而制定,林业的经济优势就是林业资源的优势,这也是我市把木材加工业作为全市支

柱产业的必要条件。树立品牌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与资源消耗的适应镬,只有让资源在精、探加工中树立的品牌产品,才更有竞争优势,才更有长远发展。

1.6提高产品质量,为树立品解创造先决条件。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木材加工企业的监督与管理 ,扶持木材加工企业改进工艺设备,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符合相应标准要求,保护产品质量,为争创品牌创造有利条件。

2.名优木材加工刹品流通工程

以开拓市场为核心,以建立健全木材加工制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市场信息体系,流通体系和流通服务保障体系为内容,实施名优木材加工制品流通工程,以流通促生产,促调整,促提高,努力提高市名优木材加工制品市场占有率。

2.1坚持“三个市场”一齐抓,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立足原有市场,以原有的定单、合同为基础,主攻上海、广州等国内市场,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和直销、、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载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广开招商引资门路,扩大对外开放,把我市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使全市名优木材制品在开拓国内外市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2.2坚持产地市场、销售市场一齐抓,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一是扩大现有市场规模,在木材加工制品集中加工区. 集散地以及入口密集、消费潜力大地区,集中发展一批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带动性强的木材加工制品市场。二是逐步在全国主要大城市采取联营、参股等方式建立我市名优木材加工贸易制品网络,通过举办和参加展销会等方式,加强我市名优木材加工制品的营销。

2.3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开拓无形市场。以敦化政务信息网为龙头,加快信息工程建设。都要上网,名牌产品上网率要达到100%,同时,全市各部门及名优木材加工企业要密切配合,制定计划,在全国各电视台、电台、报刊积极宣传我市名优木材加工制品,促进产品流通和销售。

四、实施木材加工产业二项工程的主要措施

产品生产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辣椒;标准化生产技术

Abstract: TaoNaShi is producing red pepper, has been named as "Chinese hot pepper township of", "China the first city of chili" title. "Proletaran chili"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geographic indication authentica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refore make "proletaran chili"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quite important.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proletaran, make "proletaran chili"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Keywords: chili; Standard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 S6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栽培技术要求

1.1物质准备

1.1.1品种选择: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商品性好品种。目前我市生产上可选用较好的品种有:保护地品种选用金塔、吉福红、红霞9号等,直播品种选用福顺红。

1.1.2种苗:每公顷需优良种子0.5㎏,公顷保苗 5--6万株;直播品种公顷保苗16-22万株。

1.1.3育苗棚:①育小苗需20 m2日光人工增温保温暖棚;②育大苗需日光暖棚200 m2

1.1.4育小苗建棚时间:头年上冻前即把棚膜盖上保温。育大苗建棚时间,在头年上冻前搭好骨架或在移苗前15天搭好骨架、盖好农膜。

1.1.5床土:选用前2—3年没种过茄科、马铃薯、烟草等作物,未用过阿特拉津的地里取回来的土,取土深度15cm

1.1.6底土和覆土的配制:地面平铺1—3㎝厚的充分腐熟好的过筛子的农家肥,翻10—12厘米,来回搂耙3—4遍拌匀,在搂耙完的表层取出1.5厘米的营养土做覆土,床土的覆土采用从外边拉回的风沙土或河淤土或沙壤土。搂耙完的床面每m2用喷壶兑水喷1g不倒翁粉剂。覆土的配制:70%的沙土加30%充分腐熟好的堆厩肥,每500kg配方土加65%代森锌粉剂30g或50%多菌灵40g充分拌匀过筛(3遍)后待用。

1.2种子处理

1.2.1温汤浸种:50-55℃温水浸种15-20分钟,自然冷却后,常温浸种8-24小时,用清水洗净,适温下催芽。

1.2.2药剂处理:种子催芽前可选用10%磷酸三钠水溶液搓洗,浸泡15-20分钟,用清水洗净,适温下催芽。经过包衣处理的种子,可以直接播种或催芽播种。

1.3播种

1.3.1播种时间:2月20日—3月5日。

1.3.2播种量:每平方米播干籽30g。

1.3.3播法:浇透底水,水完全渗下后播种。种子分2—3遍播种,撒开、撒匀。覆土厚度为0.8—1厘米。

1.3.4覆土后马上把地膜盖严,待10天后随时检查苗床,发现50—60%出苗,马上把地膜撤掉。

1.4苗期管理。

1.4.1温度:揭膜前白天膜下温度25—32℃,揭膜后20—27℃,夜间10℃以上。

1.4.2水份:揭膜前一般不浇水,揭膜后床土过干时,在早晨太阳出来前浇水,注意不要过量。

1.4.3打药防病:苗出齐后,每壶喷雾器兑杀毒矾5g加甲基托布津50g加乐得33g均匀喷到椒苗,防治立枯病、猝倒病。

1.4.4追肥:每7—10天喷一次腐殖酸型的液肥和生根粉,同时要喷施磷钾钙肥。

1.4.5间苗除草:间苗在苗齐时进行,分1—2次即可,结合除草同时进行。

1.5假植

1.5.1时期:出苗后35天左右,小苗有4—6片真叶,株高8cm左右,大约在4月10日—20日的“冷尾暖头”时期。

1.5.2营养土的配制同小苗底土配制相同,翻深12cm左右。

1.5.3密度6×5(cm)或5×5(cm)。

1.5.4假植方法:浇透水后扎眼栽,栽后再浇水。

1.5.5苗期管理:缓苗期白天25—30℃,夜间15℃;缓苗后白天20—25℃,夜间15℃左右。超过高限温度人工放风降温,低于10℃时也要人工增温.

1.5.6练苗:定植前1周左右进行练苗,逐步加大放风,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如遇阴雨天要重新盖上棚膜。定植前1—3天喷施一遍生根粉及叶面肥,并施用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1000倍液和800倍液的40%乐果乳油药液进行叶面喷施。

1.6定植。

1.6.1土壤选择:选择中性、微酸性和微碱性的玉米、大葱、大蒜等茬口的耕地,一定要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绝不能选低洼易涝地。

1.6.2整地施底肥:在4月20日左右开始整地,把农肥和化肥及每公顷48%氟乐灵1350ml兑水500kg,同时施入后合垄。沙质土做畦宽90—100cm的小高畦;黑土地是镟耕后打垄或“三犁川”打垄,双垄单垄覆膜均可;盖肥深度10—15cm。

1.6.3覆膜:在下透雨后覆膜或在移栽前10—15天覆膜,覆膜时拉紧压严。没有井灌条件的先栽苗后覆膜 。

1.6.4定植时间:5月20日开始到5月25日结束。

1.6.5定植密度:每公顷5-6万株,行距60cm,株距(33)—(30)—(27)cm。栽植深度8cm左右,以齐子叶为宜。

1.6.6查苗补缺:定植后,有条件的浇一次透水,拉水浇的埯中水要浇足,查补椒苗。

1.6.7缓苗后半月左右,有条件的深松一次为好,用牛马犁也可深松,增温防旱防涝。

1.7人工科学管理

1.7.1抗旱防涝:干旱时小水勤灌,切不可造成田间积水,7—8月雨季注意防涝,及时排水,雨前雨后绝不能灌椒田。

1.7.2防病:以防为主,复配真菌、细菌、病毒综合防治的药物,每隔7—10天一次。雨后必须及时打药。

1.7.3打叉。要除去门椒以下的各叉,刚刚出现时是打叉的最好时机过大不能打。

1.7.4支杆插架:生长旺盛的椒田,要及时支杆插架拉绳防止倒伏。

1.7.5地膜保护:定植后如发现地膜出现裂口应及时用土压严。

1.7.6田间除草:人工除草,见草就除。

2、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

2.1农业防治

2.1.1清洁田园:清理前茬作物的残枝败叶,运出基地烧毁或深埋。

2.1.2轮作倒茬:与非茄科作物实行三年以上轮作。

2.1.3增施有机肥,采取配方施肥,提高作物抗病能力:不施用未腐熟的肥料。合理配方施肥,增施磷钾肥。

2.1.4加强田间管理,减轻病菌和虫口基数:及时中耕灌水,及时摘除病叶、虫叶、病果、虫果,拔除病株集中销毁。

2.2物理防治:黄板诱杀蚜虫

2.3生物防治

2.3.1用0.3%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红蜘蛛。

2.3.2用抗毒剂1号防治辣椒病毒病;用农用链霉素防治辣椒细菌性病害;用武夷霉素(B0-10),5406菌种粉防治辣椒真菌性病害。

2.4化学防治

2.4.1辣椒疫病防治:可选用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g加康稼10ml加乐得33g。

2.4.2辣椒炭疽病防治:可选用75%达科宁可湿性粉剂50g加乐得33g。

2.4.3辣椒病毒病防治:用康润1号30g加康稼10ml加乐得33g加3.0%啶虫脒乳油10ml,加强对蚜虫防治可有效地减轻病毒病发生。

2.4.4青枯病、疮痂病、软腐病防治:用58%可杀得2000悬浮剂50g加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5g加乐得33g。

2.4.5辣椒日烧病、脐腐病防治:在着果后喷洒1%过磷酸钙,隔5-10天1次,连喷防治2-3次或结果后用金钙100,50g加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g。加乐得33g。

2.4.6蚜虫和螨虫的防治:用1.8%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8g加2.5%三氟氯青乳油33ml加乐得33g。

3、肥料施用要求

3.1农家肥:育苗的需充分腐熟好的过6—8㎜筛子的堆厩肥,每100 m2需鸡粪0.8 m3或猪粪1.5m3或牛粪 3m3。大田每公顷需充分腐熟倒好的农家肥90-120m3.

3.2化肥:①育苗,每100 m2需N、P、K各15%的三元素5kg;②大田每公顷需二铵400kg加硫酸钾150kg加南京过石250kg,追肥为200kg尿素和50kg硫酸钾。

作者简介:

毛凤艳(1964.2),女,汉族,籍贯:洮南市,大学本科单位:洮南市绿色食品办公室,职称:高级农艺师, 研究方向:“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

宋浩军(1964.9),男 ,汉 籍贯:洮南市,大学本科, 单位:洮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职称: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张永生 1972.6,男,大学,农业技术推广

徐秋 1970-,女,大学本科,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