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生作文素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绩效考核 绩效管理 改善
0 引言
改善绩效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促进员工绩效的改善和提高,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推动组织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反之,不恰当的绩效管理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有可能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组织停滞不前。现阶段,在我们组织中,由于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同,差距也相差较大,在具体实践中,需亟待解决和改善。下面就几点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1 绩效管理中几点认识上的不足
1.1 笼统地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部内容 有相当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绩效管理工作认识不足,误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绩效管理工作,单纯的把绩效管理当作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一项工作或者是决策者的一种要求。只追求数字结果或只把目标锁定在奖金分配或升职加薪方面,没有考虑到绩效考核的目的其实是以改善绩效、加强管理为目标的。因此考核不但没有对改善绩效起到任何作用,还会因考核方法选择不当,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考核结果不能如实反映员工的真实工作表现,甚至是打击员工积极性,与预期效果相背离,造成考核还不如不考核的局面。
1.2 考核前缺乏足够的准备
1.2.1 缺乏整体绩效规划。由于对绩效管理工作“整体性”认识上的不足,很多管理者没有依据组织目标和发展方向的内容来指导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分阶段、分目标的对绩效改善提出具体要求,缺乏整体规划,使绩效管理缺乏持久性、一贯性、统一性。盲目地制定考核方案,容易使考核结果产生背离;盲目地设置考核指标及标准,也无法反映出为达成目标所应具备的诸多核心能力,无法对各项考核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设置,更无法对各项指标给出合理的参考值。
1.2.2 绩效管理工作是为了绩效的改善,绩效的改善是为了促进组织目标的完成。整个绩效管理是以完成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为目的的,因此,绩效管理过程中,需要各方对组织目标的共识与理解。现实情况是,企业的所有者、高层、部门经理、员工、人力资源工作者之间,往往由于专业的不同,对绩效行为的指标和重要程度认识不同;又或者由于个人岗位差异,立场和角度不同,有时对企业发展的重点和目标的认识理解也不同。企业是一个整体,各方协调发展才能够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各部门只有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才可能实现企业整体战略。倘若没有对达成战略目标所应具备核心能力加以讨论,没有对过程导向还是结果导向进行分析,没有对不同权重分数加以区别,各级人员在设置考核方法、考核指标、考核标准包括到考核时评判时缺乏思想共识。因此绩效考核前,需要确保各级管理者,甚至是普通员工都能对考核依据——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认同。
1.2.3 缺乏明确的组织框架、岗位职责和完善的工作流程等。企业的组织框架需首先明确。组织结构服从于企业战略,即组织结构的设置需要服从于战略目标的要求。在明确的组织结构框架下,各要素的配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达成效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需要确立明确的岗位职责,科学的划分岗位间责权大小和分工范围,否则责权不明确就容易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影响企业效率。同时,组织构架和岗位职责,要靠制度和规范被固定下来,只有被确定下来的制度、流程和规范最具稳定性、持久性和权威性,能够在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使全公司内部各级按照一个统一的系统运行。制度不完善或不能及时更新,无法适应新的特点;工作流程不完善,会造成效率的低下,影响上传下达的速度;操作规范不明确,执行过程中效果会不稳定,容易产生冲突导致各方面的损失。因此,考核前,需要完善各种制度、规范、岗位职责为考核提供保证。
1.3 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1 过度追求考核指标的量化。在制定考核指标和标准时,管理者经常苦于一个问题——“考核指标无法量化”。过分突出考核指标中数量的作用,以体现考核的可行性和针对性。管理者刻意追求考核的量化分数,忽视了考核的目的是为改善绩效,错过了真正有意义的指标,或者指标单纯用数字加以代表,片面地用分数高低来反应员工的绩效表现,只关注了结果,忽略员工工作过程中的表现,结果往往无法真实反映绩效情况,更不能改善绩效。
1.3.2 考核标准的松紧尺度不一。不同的考核人根据不同的经验判断,对标准理解程度不同,所处的立场、角度不同,考核出来的结果就不同。有些考核人考核出来的结果全都是优或良好,有些考核人由于对标准要求高,控制严格,考核出来的结果普遍偏低。正是由于考核偏差,不同考核人考核尺度不同,同样会影响考核结果的真正公平和有效性。
1.3.3 考核方法和周期选择不当。有些考核过渡追求技术化的方法,忽略了考核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考核带来的成本。有些组织,对普通的一线员工,采用过于复杂的考核方法,反而增加了考核的成本。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职位,不容易通过观察来判断绩效,需要通过比较全面的考核来支持,技术性较强,如果考核指标和标准的评定过于简单,则无法反映出员工的绩效水平来。
另外,有些组织的考核周期设置也不合理,考核过于频繁,过于形式,管理者和员工不重视,浮于形式,无法取得考核预期的效果;反之,考核间隔时间过长,管理者和员工会忽视绩效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容易把绩效考核片面的理解成为绩效管理和阶段性的工作,同样不能及时了解组织的绩效情况。
1.4 考核后缺乏绩效反馈机制和改善机制 考核结果需要有反馈。有些企业的考核结果不公开,员工无法获悉自己的工作表现,也无法改善工作方法;对于考核中可能存在的偏差或不公正现象也无法得到申诉。同时,结果的不公正,还会严重影响到员工在未来一段时期的绩效表现,甚至会引发优秀员工的流失。
另外,企业里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改善机制。既没有对绩效不合格的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也没有对那些绩效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激励,会打击优秀员工积极性,那样为考核所作的前期准备以及考核工作本身将成为徒劳。
2 绩效管理中几点问题的解决方法
2.1 首先分清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区别 绩效考核是指按照员工所在岗位的绩效标准对其最近时间段或者过去时间段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绩效管理是指一个将目标设定、绩效评估与开发整合成一体的体系。
绩效考核重视的是考核所产生的结果,它可以为薪酬调整、培训、晋升、解聘、招聘等提供依据;而绩效管理既关注考核的结果,又关注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从而指导和改善组织的绩效。
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改善绩效,而非仅仅为了提薪、升职或者解聘。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绩效的效果,没有考核,就没有比较,但绩效考核决非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部,绩效管理关注的是整个的过程以及对绩效的指导和改善作用,考核则只关注了结果。在具体实施考核前,企业人力资源部需要对考核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只有对这些工作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使考核真正对改善绩效起到促进作用。
2.2 做好绩效考核前的准备工作
2.2.1 做好绩效规划,明确需要考核的内容 绩效规划时,企业需要明确组织的战略目标及发展方向,将他们分解成各部门各自的目标,并寻找员工的工作目标和组织的目标之间良好契合点,以促进绩效工作的改善,这是绩效管理中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即搞清楚员工需要具备何种能力,何种绩效行为属理想的绩效行为。
绩效考核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改善员工的绩效,因此它必须基于对组织和部门目标的分解,以提高设置考核指标和具体标准的针对性,让员工的绩效朝着组织所希望达到的方向改进。
在实施考核前,我们还需要明确几个考核的关键点:即我们考核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考核什么,基于哪些方面来考核,由谁来考核以及考核结果该如何运用等等,这些关键点为考核提供支持。
2.2.2 绩效考核的实施建立在组织者认同的基础上 首先是高层领导、部门经理等人对组织目标的共识,这些共识包括企业的远景、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战略等方面的高度共识。只有基于这种共识,才能将它们分解和转化为一个个部门的可执行化目标,并用来衡量员工的工作表现。
不仅是考核指标和标准上的认同,在考核的目的、考核方法上也要高度认同,毕竟考核工作的主体是各业务部门,而非企业的人力资源部。考核人也通常是部门的经理或员工的直接领导,更才了解员工的实际工作状况、工作表现等,考核的结果才有可能真实;人力资源部门的角色是建立绩效管理的体系,并在管理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监督、指导和控制。因此,管理者的认同能够大大促进和保证考核工作的开展和顺利实施。
2.2.3 明确组织框架和岗位职责说明 组织首先需要明确其组织框架是否明确,权责是否明晰,工作流程是否规范、顺畅,各项配套制度是否正在顺利实施。只有在此基础上,考核结果才能公平、公正、有效的反应员工的绩效情况,为绩效改善提供有力且正确的依据。明确的岗位职责说明书,为绩效考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其实就是被具体量化的各项可执行任务和标准,以组合的形式被固定和记录下来的内容,是员工工作内容和范围的指导,也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指令。基于对各项岗位的职责的确认,在具体考核中,就有的放矢,有标准可依了。否则单纯的评判员工表现的好坏而忽视了规范方面的缺陷明显有失合理,根本无法得到高绩效。
2.3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标准来推动考核实施
2.3.1 将指标分解成可执行的操作任务便可以称之为被量化 关于量化的问题,有很多人形成了误解,认为只有被量化了的东西才可以用来反映员工的绩效情况。实际则不然,过分追求量化的数字,最后导致考核只重结果,而不是绩效改善,因为绩效重视的是整个过程。因此,绩效考核虽然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但考核所带来的影响却远非如此,在考核实施和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对绩效和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行了控制与规划,考核本身就已经起到了改善绩效的作用。
2.3.2 考核前进行动员并对考核人进行培训 针对考核中标准和尺度不一的情况,人力资源部门应注意对考核人进行必要的培训,讲明考核的目的以及各项可执行任务和指标的标准,具体到该项工作做到何种程度可以被评为该个等级等;并用一系列制度来规范和约束考核者对考核的公正性、准确性负责。
2.3.3 针对不同的岗位类型,运用不同的方法,制定考核周期。
我们的考核为了加薪、职位提升和解聘提供依据,为招聘甄选的提供标准,为培训和开发员工潜在能力等等提供参考。由于考核的目的不尽相同,考核中,我们也会用不同方法来区分和统计考核结果。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把握住三个原则,即适用性、可操作性及结果的有效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岗位,是核心岗位,还是普通岗位;是技术类型岗位,还是管理类型的岗位。针对不同岗位有不同的侧重点、适用方法及考核周期。现实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对指标实行权重分布,加权平均来衡量考核的最终结果。
考核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优缺点,考核中要考虑到考核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让考核变得既简单、操作性强,又节省人力物力财力。认为考核所耗费的成本越大,考核的结果越全面、公正或者考核的效果越好,都是不对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和适当的方法。
2.4 依靠全面有力的制度巩固绩效管理的结果
2.4.1 为员工建立一个反馈的通道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绩效,员工只有在充分了解前一阶段工作表现及其差距,才能够运用各种方法,来实施对自己绩效行为的改善。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反馈通道,来帮助他们了解,促进他们改善。例如在绩效考核后开展总结工作,对每名员工出示绩效改善的建议,寻找机会找员工了解情况,与员工谈话等等。这个过程中,会存在员工对考核结果的异议,我们同样为他们建立一个通道来申诉,解决问题。当然,我们需要一套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和制度来将上述程序和方法固定下来,用以长期巩固绩效的改善。
2.4.2 对绩效考核所得到的结果进行良好的应用 绩效考核的结果对企业的培训的内容提供了方向。通过一套良好的机制,依靠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处理办法,改善他们的绩效以达到组织需要的标准。对绩效不合格的员工,要制定惩罚措施,例如限期改正,降低奖金等;对于某些能力不足的员工,我们应当制定出各种培训计划和课程,提高他们某方面的能力,让他们做得更好;对于绩效较好的员工,我们更应该通过加薪、升职、提供培训机会等机制来留住他们,更好的激励他们,在工作中再接再厉,投入更大的热情,创造出更多价值。这些措施,才是促进绩效改善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 ; 作文 ; 教学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围绕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我们农村中学更是如此。如果一个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在作文这一阵地吃了败仗,这会直接导致一次语文考试的失败。因此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找到一条新的方法,已成了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贫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而且上作文课时,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没趣,作文写起来头疼。一布置作文,就有学生在底下说:“又要写作文”。而老师一批起作文都喊累,批了学生是不看、不批学校又要查。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害怕批改作文,学生抄袭优秀作文,敷衍了事。而以上现象绝非个别,而是一种普通现象。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农村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学生怕写。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状况呢?
家长文化水平较低,对学生作文“力不从心”。 学生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却是从来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成了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农村中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阅读量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现象。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不得不编造一些“感人”的故事,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父母离异,家庭贫困,甚至孤儿。由于缺乏亲身体会,使人一看就知道道有假,更谈不上打动人了。
总之,在文化生活相对简单的农村里,学生从生活中能吸取到的语文方面的营养相对较为贫乏,便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因此,农村学生对作文兴趣的产生更多是靠语文教师的精心培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如何给他们的语文补充营养?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策略
1.注重素材积累的过程
善问。著名学者启凡指出:发问是思想的进步,是研究的动机……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不难看出,善于设疑悬问在我们学习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让学生怎么问呢?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在微妙的变化中问,在细小的发展中问,大雁南飞、春乱花开、山顶的雪斑……等等,哪怕是一颗针掉在地上,我们也要培养学生能发问,“它为什么总是往地下掉?”诸如此番,问多了,他们的思维就会逐渐敏捷起来,作文也会流畅得多;.善思。思即思考,就是在问的基础上去思索,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问。有时,或请教老师,或求助同学共同探索。思是建立在问的基础上的,是在设疑悬问后的新的思索。周而复始,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提高,在叙事中,分析其原因有了方法,在议论中,阐明道理有了事例和道理,在说明中能抓住对象说明其原因。作文水平有了条理,有了逻辑;.善记。事物的印象常常存在于我们头脑的瞬息之间,稍有不慎就会忘记。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养成“随手记录的日记习惯,把瞬息的变化和稍纵即逝的想法及时的把它记录下来。如果不能这样,他们有好多好的思考和想法只能是昙花一现,没有作用失去了价值。当代哲学家胡绳曾经说过: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我想这与“善记”是有相似之处的,有着指导意义。2.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如观察农村景色: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听树上鸟儿的鸣叫,看鸟儿身上漂亮的羽毛,欣赏树下无名的野花,观赏草丛里昆虫的世界;看水里游动的鱼儿,赏水里招摇的水草,观两岸摇曳的垂柳;自己动手采摘碧绿的黄瓜,紫色的茄子,火红的辣椒。这一切无不给农村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温馨的氛围中观察自然,领略自然,感悟自然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又能得到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3.教法上求新、求活、求效果。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比城市学生低,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短时间或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经常在教学上探求新路,力求灵活,却是每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如教师可根据农村的特点及当地的景色,风俗安排相应的作文题目,并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准备,去收集相应的资料;变技巧训练为生活感悟。好的文章必须从生活中来,要有真情实感。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要让学生作文真正回归生活,回归自我,教师在安排学生作文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人,事、景、物进行 观察、思考、辨别,从而提高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一个人要干好一件事,他必须对这件事感兴趣才行,写作和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写作材料,源于生活,反映生活,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让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一些活动更符合作文训练的需要,训练学生写观察日记。通过全班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认识生活、练习表达,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让自然美去撞击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激起他们写作的兴趣。在日记中,活动、观察、参与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学生有话可写了,自然就不怕写作文了,写作的兴趣就在不知不觉中浓厚了。
【关键词】初中语文 写作教学 生活素材 阅读 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凝练语言,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作文教学中,素材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学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丰富作文的内容,提升作文质量。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指导初中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素材的积累,并帮助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以此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和质量。
一、重视阅读环节,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
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体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太多单一。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都会侧重讲解写作技巧和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并没有重笔墨讲解优秀作品中素材的运用,导致学生在写作时脑子里没有资料,无从下笔。于是学生开始抵触写作,抵触语文教学,严重影响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所以,为了改变这一局面,语文教师需要为写作教学寻找素材,并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初中生积累贴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写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实性,情感更丰富。
首先,语文教师可以把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在阅读中寻找生活素材。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备课的机会,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寻找与初中生生活的契合点,挖掘课文中隐藏的生活素材。这样,教师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导初中生从多方面入手积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学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从中挖掘几个关键词“亲情”“感恩”以及“回忆”,把这几个词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师从《背影》中可以挖掘有关亲情的素材,并指导初中生把课文中的素材运用到与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丰富作文情感。
当然,通过阅读积累生活素材还需要教师拓宽初中生的阅读渠道,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掌握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优美的语言点缀,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过程中还应该让学生积累一些优美词句。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让培养初中生的审美能力,让初中生感受到积累素材的快乐,把积累素材当作一项乐趣而不是一项工作。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们可以从大自然观察太阳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轮回,品味鸟语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风景、现象等。所以,教师需要在自然中积累生活素材,并借此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大自然中感悟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从大自然中挖掘教学内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触更多的知识,为初中生展现不同的世界,让他们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树木的岁月更替。当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容。
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大自然的机会,语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鲜空气。同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从大自然中挖掘写作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同时,教师还需要把大自然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利用与学生郊游的契机渗透课文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初中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文知识,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当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终是为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服务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结合客观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任务,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务。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初中生留心观察事物,从大自然中寻找写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写作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
三、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探寻生活素材
除了从阅读中和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从实践中积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过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尽全力弥补自己的缺陷。生活为初中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教师需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当中,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写作素材。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的重要机会。为了贴合生活化积累素材的主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需要使活动内容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关。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收拾家务、帮妈妈做饭、关爱社区孤寡老人以及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以此培养初中生的爱心,观察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在学生完成社会实践任务之后,教师需要让学生把经历写出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会回顾自己一天的经历,既是一个重温幸福的过程,又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
总而言之,积累素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时需要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并通过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质量。当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和权利,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林海.丰富学生作文素材之我见[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13,3.
[2] 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7.
[3] 温旭光.关于作文教学的浅层次研究[J].价值工程,2010,9.
【关键词】 作文评改 现状分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可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农村学生的写作一直不容乐观,作文缺乏创造性,缺少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缺少生活积累与人文积淀。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对作文的有效指导,具体地说,指导学生写作就是在学生现有写作水平的基础上指导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作文的评与改,“评”即“中肯的评价”,“改”即“修改纠错”。对学生的优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于习作中的失误与不足要明确指出。总而言之,作文评改是提高中学生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正确有效的作文评改方法对中学生写作至关重要。
事实上,农村中学生作文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才能通过作文评改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一直让我们农村教师感到困惑。下面我就此结合教学实际来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
1 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
1.1 作文拟题大而泛,且无新意。现在话题作文较多,一见到此类作文题,许多学生就直接以话题为题目来写。例如“挑战”这个话题,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就是这个,其中以“挑战人生”或“挑战自我”为题的学生就有80%以上。题目挺不错的,可写的内容很多,可这大而宽泛的题目,往往在下笔的时候头脑中会有种“老虎吃天无处下抓”的感觉,大得好像没有了边际,不知从何写起。如果题目能具体化一点,范围缩小一点,会有什么效果呢?如以“第一次帮妈妈做饭”、“我学会了骑自行车”等为题,头脑中就很容易对号入座,找到相应素材,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提醒学生“写小不写大”,题目要尽量具体化,做到细微之处见真情。
1.2 语言枯燥无味,内容粗略,主旨浅显。农村孩子土生土长,人文环境较差,自身平时课外阅读也几乎没有,语言积累较少,致使写作中词语贫乏,语言枯燥无味。农村生活不乏新鲜素材,可学生们不善于观察,不善于从生活中去搜寻典型事例。一遇到要歌赞真善美,不是搀扶老太太过马路就是公交车上给老大爷让座;要表达父爱母爱十有八九都写自己某某晚上发烧,爸爸妈妈背着自己往医院跑,好一点的再来些景物渲染:那晚刮风下雨,天黑路滑,妈妈背着我艰难地前往医院……内容大都是司空见惯的那些,长篇纯粹叙事之后,简略收尾,主要是为了点名题目,立意很是肤浅。
2 教师作文评改现状分析
2.1 面对“伪作”无话可说。学生大多作文粗制滥造,抄袭现象屡禁不绝,拼凑之作更是漫天飞。教师们在拿到作文本时也是头疼不已,许多作文不知评语如何来下,没有评语又不行,所以只好敷衍塞责,说些空话、套话。
2.2 详批细改,收效甚微。作文课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写作应是学生们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而要提高写作水平非一朝一夕所能解决,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平时多写多练,但也必须在一次次评改中来促进提升。但实际中,学生并不看重老师的评改,每次作文本发下去,他们只关注分数,顶多看看评语中对自己这次作文肯定了哪些,而并不重视评语中对自己本次作文所指出的不足之处,更不会去认真修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教师劳神费力,详批细改,可学生作文水平仍无多大起色。
针对以上现状,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做法,以期达到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第一,多去鼓励,学会欣赏。作文练习作为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写作过程别需要老师的理解、帮助和鼓励,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他人的重视,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我们在评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多做正面鼓励评价,学会去欣赏学生的作文。要做到这些,就要不仅多注意优秀作文,更要去发掘那些较差作文的局部或个别亮点。
具体做法是在下评语时语气上要温婉、留有分寸,如同现在的温馨提示:为了你和家人的幸福,请减速慢行。这就比以往的“严禁超速驾驶!”要让人容易接受得多了,最起码心里不感到别扭、厌恶。对于用词不当的可写上“想想看,这个词用在这里好吗?能否换一个恰当的呢?”对于那些文字粗糙、笔迹潦草且思路混乱、主题不明的文章,我总是圈圈画画,故意以商榷的语气问学生:你写的老师看不清……对于这儿这样去写可能会好一点,你觉得呢?语句不通了,我会这样写上:这个句子你看这样表达与你的有什么不同呢?
作文是一项综合性、创造性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的写作创新尤其显得重要,对学生作文表现出来的任何一点创新意识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标准去衡量一个农村初中学生的习作,要调整、更新作文评价的标准,善于欣赏学生的作文。可以欣赏全篇,也可以是对某一方面、某一段的欣赏,或是对谋篇布局的欣赏等。
第二,教授方法,倡导自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要自己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叶教授的话指出了作文评改的方向,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现了作文教学的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目标中对学生作文评改有这样的要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首先要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只有把修改文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学生才能自己去解决问题。评改文章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言文字,书写质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笔者认为,农村学生的作文与城镇学生的作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学生写作的素材和词汇积累少,学生缺乏写作的积极性,畏难情绪比较严重;二是教师未能从实际出发,指导不得法。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生活素材,丰富词汇,从而启动学生写作之情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写作过程中的思路,使学生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启动写作之“情”
启动写作之“情”,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克服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学生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要作科学的分析,既要看到学生自身的内在因素,又要看到与教师指导作文不当有关的外在因素。对学生只能采取积极引导、热情帮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不能采取简单的批评甚至指责的做法。
其次,要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写作的积极性。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兴趣是可塑可变的。我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主要通过下面的一些途径来诱发学生作文的兴趣:(1)作文要求起点低一些。由于学生写作基础较差,为使他们愿意参与,对于作文要求的起点低些是必要的。(2)命题作文,要尽可能使题目新、奇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3)以说促写。既能锻炼学生说话能力,又能诱发学生写作的兴趣。(4)指导学生编辑墙报,让学生自由发挥。总之,通过以上的途径,有效地抑制了学生作文畏难情绪,激发了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丰富写作之“源”
启动学生写作之情,并不意味着作文的成功。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更为艰巨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从而丰富写作之“源”。我的做法是:从七年级开始,着力抓好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的工作。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观察主要任务是对事物客观特征的把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又是充满矛盾的,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一,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去审度生活。第二,观察,要多看,而且要看得仔细。第三,观察还要多想,这是观察的关键。
(二)要加强观察日记的工作力度
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这是积累生活素材的一种好形式。这也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之一,教师务必努力抓好此项工作。其一,应从整个初中阶段全盘考虑,确定每学年练习的重点。其二,要教给学生写日记的方法。其三,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写观察日记,关键在于教师检查督促。其四,要帮助学生提高日记的书写质量。
三、拓展写作之“本”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积累材料,这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固然是十分重要。但是,积极指导学生积蓄词汇,逐步提高作文中运用词语的能力,这也是作文指导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工作。怎样才能拓展写作之本?
(一)引导学生积蓄词汇,备以待用
首先,通过阅读和揣摩教材,丰富词汇。指导学生阅读好课文,是积累词汇的关键。因为选入课文大多出自名家之笔,又经过精心筛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理解课文中有关词语(句)的意义,了解它的内涵并思考如何把课文的优美词语运用到习作中。其次,引导学生分类记诵一些优美词语(句)。摘录的前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摘录之目的是便于作文时用,因此对所摘录的词语(句)要经常诵读直到识记它们。
(二)引导学生活用积累的词汇
一是要求学生作文时,要敢于使用所摘录的一些词语。二是善于运用摘录的词语。学生在作文时,往往过多地使用一些概括性的语言,造成对事物描述得不具体。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只要老师经常鼓励和点拨学生,那么学生运用词语的能力就会提高。
四、消化写作之“难点”
农村学生在作文时,往往感到不知怎么样选材、立意、安排材料,一句话,行文前不知如何想好。另一方面,他们的作文开头、结尾也写得累赘而不精练,有的甚至结构上不完整。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写作之难点,要做到:
(一)指导学生编写提纲,理清作文思路
作文课上,常见有些同学对着题目不知要写什么,或者想一句,写一句,结果写成的文章不是中心不明确,就是条理紊乱。究其原因,是作文思路还没有理顺。如何才能使学生理顺思路?首先,要引导学生想好作文的步骤与方法。第一步,要让学生学会审题。要求学生审清“题眼”、写作的范围和重点;第二步,要想好文章的主题(即文章的中心)及为中心服务应选取的材料;第三步,对选取的材料进行整理、安排,使之条理化。其次拟写有代表性的作文题,让学生的反复练习编写提纲,促使他们养成作文时编写提纲的良好习惯。
(二)指导学生练习写开头、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