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化学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分组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化学课教学中化学实验很多,占课堂教学的很大比重。然而作为普九的农村初中资源配备不足,给实验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的,充分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都有体会:许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出于“好玩”、“有趣”。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和要求,是实验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有方向,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检验物质和配制溶液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达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目的,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实验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指导学生严格操作,让学生掌握实验步骤。

1.制订实验教学计划

在每学期初或每学年初,教师和实验员要根据教材要求、学校条件和当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化学实验教学计划,适时地准备好有关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保证化学实验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开设。

2.设计实验教学程序

教师在设计实验程序时,应认真构思观察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启发学生思维,如:用磷与氧气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理解质量守恒的实验时,学生观察往往只对“白烟”、“蓝色沉淀”的“特殊现象”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教师在实验中要提醒学生“有白烟、蓝色沉淀生成,天平仍保持平衡,这有什么化学意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等。另外,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合理安排好时间,提高教学质量。

3.认真分析实验中的成败原因

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在实验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上的实验要求,上课前认真做几遍,使实验操作规范、熟练。在演练中还要探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实验中及时提醒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如“细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教师在实验前应强调“瓶内要装水或细沙、铁丝要很细并且在铁丝上要系上一根火柴”,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出现集气瓶炸裂。

二、克服困难,创造条件,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农村学校实验条件有限,可能在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教师应自己设法解决。如:我们在分组实验中缺少滴管,就自己动手拉制滴管;缺少石灰石就到当地的采石场去找,没有过氧化氢、酒精、橡胶导管就到镇上卫生院购买;制取氢气时没有启普发生器,我就用一个烧杯和一只破了底的试管控制产生氢气的速度;做分子扩散实验缺少品红,就用高锰酸钾、红墨水代替;缺少细铁丝、细铜丝、生锈铁钉等,平时收集废旧铁丝网、石棉网、老化电线、生锈铁线和生锈铁钉等,再做适当处理后使用;还有缺少小刀和剪刀等,通知学生自带;如在讲“原子的结构”时,实验室没有原子模型,就用黄、白两种颜色的乒乓代替原子核上的质子和中子做成模型,直观演示了它们的结构。克服这些困难,完成初三化学实验教学。

三、调动学生因素,积极完成实验教学。

农村学生比较特殊,在学习上受家庭、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不浓,增加了教育教学的难度。为此,在实验教学中,应争取运用好化学学科的实验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完成实验教学。开学初,第一堂课为实验课,我做了些趣味性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晴雨花”、“铁树开花”、“魔棒点灯”等小实验,又提出了许多他们身边的常见问题,激发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丰富的活动,如:制作酸碱指示剂,研究如何洗去污渍,如何除去埚垢及净水器的制作,开设兴趣小组等,由于活动以实验教学为主,又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大大调动了他们完成实验的积极性。

四、结合学生实际,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1.演示实验。它是实验教学的一大特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把演示实验变为“表演”,协助老师完成实验操作。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范文第2篇

摘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应以追求科学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化学无穷的魅力,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以及懂得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 化学

一、由无到有情境的转变

新课程从唯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转变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化学知识内容线索转变为三条内容线索,而且这三条内容线索不是简单的加减关系,需要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的教学习惯―――向学生呈现无情境的表面知识,要给无情境的知识建立背景。就是要善于从真实中提出实际问题,到实验中运用化学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这样做一是促进迁移的需要,二是激发动机的需要,三是增进理解的需要,四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当然这种转变也有水平高低之分,最高水平是将化学知识溶解于实际问题之中,并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又能结晶出化学知识。

二、精讲多练

精就是要突出重点,带过一般,设疑解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在总复习时,我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归纳、补充的能力。就初中化学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就必须下一番工夫。它要求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并且还应了解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抓基础,加强化学用语教学

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化学用语教学应贯穿初三化学教学的始终,无论在新授还是在复习阶段,都要突出其重要地位。让学生坚信一个观念: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踏踏实实的过掉化学用语这一关。而对于化学用语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的水平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在不同的阶段,对化学用语的理解要不尽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化学用语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应有所区别。譬如:初中化学中最重要的化学方程式,学完第四章就开始要求学生自行归纳并写出前面三章中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再进行集体交流、汇总。教师给出每章必须掌握的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进行集中记忆。当讲完第七章之后,要求学生整理两册书中有哪些需要掌握的化学方程式。当学生基本掌握之后,要试着变换问法和考查方式,让学生对头脑中已有的方程式进行分类、比较和整合。譬如:要求学生按照反应基本类型进行分类,并试着问学生:学过的化学反应中一共有多少个分解反应,分别是哪些?反应条件是“高温”的有哪些?与二氧化碳有关系的化学反应有哪些等等。通过方式变换,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化学反应鲜活起来。同时,借助于一些简单的文字或框图式推断,培养学生初步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进一步学好化学用语的兴趣和信心。

四、改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总之,当教师不再剥夺学生“学”的权利,让学生自信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到“学”的转变,这样的教育才是我们应当实现的教育,也是我们所希望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和民,吴瑞君.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陈春雷.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3]阮明.初中化学中科学方法教学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