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实训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特点指导方法
引言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新举措,以立项的形式资助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活动,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目前高等教学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1.项目的特点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申请人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项目具有如下特点:
1.1注重过程参与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1.2注重实践创新
它能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专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它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1.3注重切实可行
教育主管部门对正式立项的训练项目给予经费,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学校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经费由学校代管,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
2.项目的指导方法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以学生为主
创新项目从选题、目标、计划的制定、申报,到具体实施、结项,均应由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实验实训、报告编写等能力后,可以自主或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自愿申请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如团体项目,则更应注重团队的分工与协作。
2.2教师的作用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进行分析,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明确项目目标及指导目标,评价项目的创新之处,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指导过程中的实际观察,对团队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在项目实施阶段,我们要协调实验实训场所、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创新试验思路、试验方法进行合理引导,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适当监控。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对项目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预计不足,对已产生的特殊情况很难自行解决。作为在本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应根据项目的分类、学生的需求及难易程度等适时开展、有序进行。
2.3经费的使用
经费的来源首先是省教育厅,其次是学校根据自身《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立项的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全部经费由学校代管。
经费的一般分类有:资料文献调查费、互联网信息查询费、资料报告印刷费用、原材料及试验易耗品购置费、试验费用、版面费、交通费及其他费用。
经费按预期使用计划,合理支出,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并应遵守学校财务报销制度的规定。
3.本人指导的项目
本人指导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立项项目:测区及测点布置对超声平测-回弹综合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指导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确立指导目标
3.1.1突出创新特色体现,项目为规范、试验规程中未明确的部分,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与实训基地、企业及施工项目合作共赢。
3.1.2根据学生选题及预期研究成果,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及验证,形成完整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分析报告。
3.1.3通过项目训练,注重职业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动手、动脑及团队协作精神。
3.2主要指导路线
3.2.1指导教师与项目组成员对实验方案进行谈论、提出建议并修改。
3.2.2指导教师亲自参与具体的实验过程,指导项目组成员进行实验。
3.2.3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分析实验数据。
3.2.4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3指导教师分工
3.3.1黄燕老师给予测试技术及结果分析的指导。
3.3.2蒋玲老师给予实验方案、方法的指导及研究保障。
3.4过程指导
3.4.1考虑学生查阅文献的实际困难,适时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及搜索引擎。
3.4.2在试验过程中,对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预估,对学生测定的声学参数、试验数据进行把关,避免那些因操作错误导致的结果失真。
3.4.3指导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初步得出影响因素。
3.4.4协助学生联系施工企业在建工程,进行现场论证试验。
3.4.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3.5结题指导
指导学生将文献调研、实施方案、实验结果与分析总结整理成项目的结题报告,并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
3.6学校提供条件
学校提供本项目开展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
学校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从政策及制度上扶持项目的开展。
为了切实加强对经管实训超市的管理,确保超市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既定职能的发挥,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经管实训超市董事会”,董事会由学院分管领导、实训中心主任和各教研室主任组成。超市总经理由董事会指定人选并对超市董事会负责。总经理下设运营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电子商务部、采购部共5个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分别由两位实训指导老师和若干名管理实习生组成,见图1。超市职能部门实训指导老师由总经理提名,并报请实训超市董事会批准。超市职能部门管理实习生在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中公开招聘。
“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职能的实现
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首要目标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对于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4]。“经管实训超市”作为创新型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明确提出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实践教学的具体目标。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目标归因于对以下两点因素的深入思考:第一,一店虽小,但“五脏”俱全。林丽卿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一名优秀店长的胜任力需要具备包括沟通影响力、员工与团队管理能力、理货业务能力、大局观、创新适应力、顾客导向思维、计划执行力、安全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和财务管理能力在内的十大能力[9]。因此,合格店长的培养目标不仅能够统领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还有利于锻造学生的沟通、团队合作、自我调适、计划执行等基本职业素养。第二,由于全球零售连锁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发的国内零售业的扩张以及行业竞争的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零售业店长人才极其稀缺[10]。鉴于此,以培养合格店长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训教学的目标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建设的导向。从具体实施上看,经管实训超市为保证店长的培养质量,采取从职能部门管理实习生中选拔副店长,再从副店长中选拔店长的阶梯式提升制度。与此同时,超市内部采取周期轮换制度,以两周时间为一个岗位实训周期,每个岗位实训周期结束后进行部门岗位轮换,通过岗位轮换和阶梯式提升制度,以保证每位店长都经历过基层部门的锻炼和长达至少4周时间的超市实训。以“特色店长实训”课程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重要载体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实践知识可以增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可以帮助实践知识的掌握[4]。高职高专层次的校内生产经营性实训基地往往聚焦在操作技巧、技能的掌握,作为本科层次的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不仅要解决“知其然”还要解决“知其所以然”的问题,不仅要解决操作层面还要解决战略层面的问题。因此,为了让学生在超市里获得的直观感性体验升华到可以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与对问题背后机理的透彻理解,“经管实训超市”校内经营性实训专业老师开发了“特色店长实训”课程和配套讲义《经管实训超市店长手册》,并纳入到经管实训超市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实现“脑”与“手”的统一。经管实训超市“特色店长实训”课程内容包含有机相连的三个部分:首先是老师现场指导,每个指导老师以两周为一个周期,依次循环轮流,每个指导老师在所属周期内每天在经管实训超市内进行一个小时的现场指导;其次是参加实训同学集中授课,每学期要进行5个模块内容的集中授课,共32课时,具体每个模块内容如表1所示;最后,每两周进行一次的由实训同学参加的经营讨论会,每次一两个小时。以企业特聘专家沙龙论坛作为经管实训超市实践教学平台的有益补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与实践教学质量密切相关[11]。殷辉等认为,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占比较大,他们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没有深入的了解,并以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例提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强化起到独特作用[12]。为了提高经管实训超市的实践教学效果,学院聘请宿州金满食品有限公司门店运营总监与徽香源食品有限公司直营连锁总监作为校外指导专家。校外特聘专家的指导避开了讲座式的单项交流,而是采取了沙龙论坛的形式:首先,受邀企业嘉宾分别就各自的连锁经营管理职业生涯及体验做15分钟的主题分享;之后,由经管实训超市管理实习生与受邀嘉宾进行现场互动问答;最后,论坛主持老师进行观点分析。企业特聘专家沙龙论坛使得经管实训超市的校企对接更具有互动性和趣味性,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辅导;资源整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近百年来工业发达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教学计划安排中,已将生涯辅导教育列入必修的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在美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受到特别重视,从学生入学起,就业中心就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学生对自身的性格、兴趣、爱好、能力作出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进入毕业前夕,通过咨询方式与学生面谈,帮助学生找出适合自己兴趣、能力、价值观的专业和职业领域,确定择业目标。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虽然也已开始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但因还处于初级阶段,全面的生涯辅导体系尚未成熟,需要进一步总结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内涵和功能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采取各种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
职业生涯辅导是指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在辅导人员的协助下,引导个人探究、统整并运用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及价值评鉴结果:自我了解、工作世界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休闲时间与活动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与重要性、生计计划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在工作与休闲中达成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条件。[2]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高校的现状
(一)职业生涯辅导的理念认识上偏差
从高校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部分高校也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然而实际中,就业率这个硬指标仍是高校追求的直接指标,职业生涯辅导反映在工作的实际中仍然是以往的就业指导。池忠军、张晓虹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分析》一文中对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很好的总结:“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不断推动下进行的,是直线性思维、行政性实践,目前仅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具体表现为政策解说、信息、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也仅停留在双向选择时期的择业指导。这仅仅是解决学生双向选择时的一时问题而已,而没有把它看成是一个贯穿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这说明就业指导还处于安置就业阶段。对学生潜能开发、职业发展规划和决策能力的培养都无法涉及,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仍是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指导阶段。”
从学生角度来看,许多大学生开始关注职业生涯规划,笔者在对广西工学院2007级全体学生问卷调查中发现,80%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重要,70%的学生表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有少部分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和认同不乐观,对职业生涯规划产生一些误解,如认为专业决定了职业,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认为找个好工作就行了,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
(二)专业职业生涯辅导人员缺乏
在职业生涯辅导中,辅导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决定辅导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由于目前职业生涯辅导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时间不长,获得职业生涯辅导资质的人员并不多,高校中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大多是非专业的人员。这些工作人员多半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构成,本身就有许多其他的事务性的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职业生涯辅导;而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主要工作也是政策解说、信息等就业工作,因此,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还不能满足高校开展生涯辅导的需要。
(三)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目前,高校进行的生涯辅导大多是与就业有关的职业指导,采用的基本上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做法,仅仅向学生传授与职业有关的知识,缺乏必要的可操作、可实践的体验性教学,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而且很多高校尚未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多数是开设了学时量有限的就业指导课,学生很难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不能达到职业生涯辅导的目的。
高校中制约职业生涯辅导的因素很多,每个高校中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也不一样,但都需认识到职业生涯辅导的顺利开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就业的结果,高校需主动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才能开展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中高校资源整合及运用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的发展存在许多不足,但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利用好有限的工作资源,应该是改善高校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有效途径之一,虽然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的资源有不少,但是缺乏系统化,各部门独立服务,使得服务的范围有限,最终影响了职业生涯辅导的效果。我们希望对高校现有资源的合理整合进行探究,以期促进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有效开展。
(一)整合教学资源
整合教学资源,其一要建构合理、完善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当前很多高校在办学条件并不太具备的情况下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在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下盲目追逐热门专业,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使在毕业生就业中出现地区、层次、专业等结构性不合理。毕业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错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难以找到合适自已的工作。同时,教材陈旧,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脱节,不能满足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现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起到了消极影响,使其对自己的专业失去信心,从而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
其二要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的核心,不仅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高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还要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去构建。通过构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系及重要性,促进他们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远景,加强自我认识,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影响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和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前瞻性的职业发展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择业竞争力[3]。
(二)整合就业指导部门的资源
大部分高校负责就业指导的部门是就业指导中心,其服务的形式主要有开展职业测评、开通就业信息网就业信息和政策解说就业手续办理等,虽然有不少形式,但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或电话面向学生,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非常少,很难起到职业生涯辅导的作用。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首先就是要评估自我,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定位,选择自己的择业目标,进行职业定向。而要自我认知,开展职业测评必不可少。高校应充分利用职业指导部门引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职业咨询和规划指导,而不是仅仅放在网络上,由学生去发现去自行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中,就业环境分析是个体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当前客观就业环境和形势、行业条件、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就业指导部门可以提供的。只有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部门的重要性,才能更好的整合其拥有的资源,做好职业生涯辅导。
(三)整合系部单位资源
整合系部专业教师的资源。大学生新生入学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学生到二年级三年级阶段时,系部专业课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上结合课程的特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本专业要求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牢固专业思想,把学生学习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细分化。
整合系部实验实训基地资源。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力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需要整合实验实训基地的资源。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多数高校主要在学生大三大四时段安排学生专业实践、实习,这在教学方面安排是合适的,但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上看,在大学生刚入学时就可以带领新生参观实训基地,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在大二的时段可以根据专业的情况进入实验实训基地进行锻炼。如果将各系部的实验实训基地资源很好的整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选择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步骤就可以很好的进行,以便大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和各种行动措施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
(四)整合心理辅导中心资源
当前高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工作重心主要在大学生心理测评、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等工作上,对就业工作的辅导仅限在就业心态调整等方面,很少有针对职业生涯辅导的。事实上,心理辅导中心可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周围等人用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干预,发现干预明显增强了大学生对自己生涯规划和职业定向的关注和重视,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学习、实践对未来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学生的生涯规划认识和规划能力也有所提高[4]。于文宏的研究表明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进而提高他们规划生涯与管理自我的能力[5]。在实践教育教学中,整合心理辅导中心资源,将团体辅导与其他教学手段相互配合必将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学工作输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五)整合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教师资源
专业的职业生涯指导师的配备是学校职业生涯指导工作开展和获得推动的主要力量。当前各高校获取职业指导师资格的教师很少,接受过职业生涯指导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的教师更少。若想要针对学生个体情况,并结合专业情况、社会对不同岗位群的需求情况进行分层指导、全程指导、个性化指导是难以实现的。因此,高校一方面应用好现有师资资源,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培养可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教师的培养,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通过职业指导师们掌握的职业指导的工作程序和技巧,对学生的职业选择、职业定位、职业稳定和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1]丁翠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81-83.
[2]邱美华,董华欣.生涯发展与辅导[M].台北:心里出版社.1997,19-20,20.
[3]吕宁,莫丽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广西教育,2008(12):51.
[4]周围,李佳,赵霞.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在深刻认识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了解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伴随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历程的网上微格教学系统、自我认知中心、企业选才平台和记忆珍藏空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旨在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学习热情,自主探索性地学习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自我探索和社会探索,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足迹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55-02
1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
青年就业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迅猛增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各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课程。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和自我职业发展与规划的需要,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系统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从而能尽早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明确职业目标,提高职业素养,为今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需要个人连续不断地去规划的过程。当我们明确了职业生涯教育意义之后,需要了解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合理的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准确定位未来人生的发展方向与职业目标,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有力措施,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2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分析
2.1对职业生涯教育认识不足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从欧美国家传入,并逐步引入高等教育中。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日益受到高校和毕业生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并且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课程教学实践,大多数高校也就围绕毕业生的就业率开展工作,觉得只要能达到一定要求就可以了。某些从事就业工作的教师,也简单地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把工作重点相对集中在毕业学生的就业政策宣传、提供就业信息与岗位、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培训等方面的事务性工作,忽视学生的职业咨询指导和教育,缺乏就业以外的指导,忽视了更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2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特别注重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作为一个职业发展教育的授课教师,需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社会学、法律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且最好经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师或职业咨询师的培训。然而,大多从事此类课程的老师,都缺乏相对系统的专业培训和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水平不高。多数教师自身经验不足,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了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兴趣不高。师资的缺乏往往是合班上课,班级人数众多,教师一般也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环节,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很难满足学生差异性的实践需求,职业生涯教育在一些高校只能流于形式。
2.3学生缺乏自主的职业规划意识
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足够的认识,规划的意识较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存在问题。很多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不以为然,认为规划了也没用。他们对自我认识的不够清楚,也很少主动地去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在做职业生涯规划选择职业目标时往往随大流或者不切实际,并没有从自身能力出发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本身,教育者是引导和提供帮助的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本身应该主动地了解社会、了解职业,自主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和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设计规划。
3大学生自主生涯探索-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建设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讨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我们希望设计出符合培养高校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自主学习职业生涯服务平台,为高校有效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提供借鉴与指导。通过完成职业生涯服务平台中相应的学习模块,自主进行职业生涯知识的建构,激发学生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增强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从而增加了实际可操作性,为成功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有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较为随意和零散,缺少科学性、针对性和系统性,还有的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缺少参与和实践,从而缺乏体验和感悟。凡此种种,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效果。经过长期的调研、设计、规划,上海商学院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与中青创想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一起合作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建设的探索,希望能进一步改革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课程标准体系。
我们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教学改进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发展教育课的教学现状、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及存在问题,改进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教学实验,提高职业发展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邀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生涯规划老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人力资源专家采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对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开发提出建议,完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的初步设计,并投入实际的教学使用,进行平台教学实验,对参与者进行前测和后测,分析教学实验结果。深入教学实验的现场,对教学进行参与式观察,记录分析教学实验的效果。建立学生的作业档案,对教学成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教学实施的成效,探索出适合职业发展教育的评价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在平台使用基础上进行功能的扩充,将学习内容模块化,使服务平台更契合学生需求;并对自主学习生涯服务平台进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平台上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服务,获得较好的个性化教学效果。
职业生涯教育平台建设旨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伴随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历程的网上微格教学系统、自我认知中心、企业选才平台和记忆珍藏空间。所谓微格教学系统是指将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微格化”,便于学生学习和反馈,也便于师生互动;而自我认知中心是指我们拟通过精选的职业测评量表,让大学生更全面、更客观、更深刻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感悟,从而更好地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所谓企业选才平台是指毕业生可以通过该平台展示个人简历、浏览就业信息,企业则可以由此来岗位信息,并按其人才需求条件搜索合适的毕业生;而记忆珍藏空间是指该系统完整记录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一重要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点点滴滴,正如一串深深浅浅的成长足迹,值得一辈子珍藏和怀念。也正因如此,我们将其形象地称之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
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主要为生涯教育、生涯咨询服务系统平台提供网络软件等支持,我们在原有上海市市级本科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实现教师、学生和企业的三方互动,与就业网相融合,以“微格教学”与“体验式学习”为基础,来提升学生的“六大能力”,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服务体系全面涵盖了“学校教育”、“实训平台”、“企业招聘”三个环节,依托实训报告和能力模型,帮助实训学员从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提升就业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的定位是整合学校职业发展教育及就业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从课堂到实训,从线下到线上,依托能力模型,实施生涯规划训练,提高大学生就业力和职业发展力。为职业发展课程教学提供辅助,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自助式生涯发展辅导,建立个人职业发展档案。
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的内容框架如图所示:
在实际的使用当中,我们希望增强各个能力模块的前后延续性,将测评分散到各个能力模块中去,并增加几个网上调查模块:应届毕业生调查、历届毕业生调查、用人单位调查等,能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并将精品课程导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实现课程共享。增强教师、学生和企业的互动性,并能通过平台举办创业大赛及职业规划大赛等。
该平台的建设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职场与自我,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探索和社会探索,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使他们不仅在毕业时能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也为其将来的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建设的创新点及建议
4.1从入学到就业,全方位、全过程地提供生涯教育,经过系统的训练,提升学生就业力和职业发展力。
4.2网络平台64个微格实训点,覆盖生涯规划与求职创业全程,较好对接课堂。实验实训中心新建的职业发展教育微格实验室26间已经投入使用。开设了“反馈式自我体验”实验和模拟面试等训练项目,受到学生欢迎。
4.3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实现网上与网下相结合。采用人机交互的实训模式,模拟真实的训练过程,固化实训成果,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重视网下与学生的交流,开展个性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4.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体验式学习,巩固实训效果,记录生涯成长的档案。并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学生深入人才市场、相关企业等岗位实践,撰写职场调查报告、实习体会,组织演讲交流。
5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建设是网络教学环境的实践探索的尝试,我们将继续研究职业生涯教育平台的功能,继续优化网络教学环境,完善平台建设,开展学生对该平台使用的评价研究,能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足迹馆”平台功能。激发学生的职业生涯学习热情,自主探索性地学习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去,进行自我探索和社会探索,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将继续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大学生特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涯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社会责任感,为培养我国可靠的接班人和合格的建设者做贡献。
(上海商学院,上海200235)
参考文献:
[1]苏永涛,李钰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主题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8).
[2]陈冲.大学生就业难背景下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
[3]郭天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上海商学院2012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基地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课堂 大学生 知识 实践创新 学习方法
1 基础理论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特别强调基础课和实践课的重要性。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强调了理解,鼓励创新思维的构建,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概念。如果说大学是一个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建立之本就在于基础课。
1.1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
概念是理论的核心,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反映对该理论的深入程度,所以必须重点花工夫对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如高等数学中的极限、连续、可导之间的关系。大学理论学习和中学理论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最难掌握的地方,就是概念需要重点进行探索研究。
1.2 勤于思考,多提问题
我们在学习中往往会遇到“看都‘懂’,用无门”的现象,咎其原因便是学习未深入。如果学过以后没有问题可提,说明我们还没有学懂。会学的学生,每次学过后都会提出问题,有一些问题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得到解决,有些问题则是经过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研究或请教老师解决的(鼓励自问自答和互相讨论)。要使学习深入,主要的方法是勤于思考,发掘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提出问题(怀疑)——解决问题(肯定)——提高认识”的途径,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才能逐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1.3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
思路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艰难和长期的过程,可以配合看些科学发展史、哲学史,经常请教老师,借鉴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个客观认识的过程,是一种创新思维的构建过程。
任何理论的建立,规律的发现,都有思路可以借鉴,并进行思路训练,经过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加强思路训练的直接法、筛选法、特殊值法、验证法、图象法、试探法等。学则变,变则通,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1.4 理论的系统理解——总结的重要性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也就是说,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总结:
(1)养成总结习惯。每次复习后都应归纳一下,每学一章都应有小结,学期最后总复习时要有总结;(2)总结应简明扼要,尽量采用列表等形象的方式表达,便于看清事物间的联系;(3)要有重点与难点,从而突出事物间的联系;(4)特别要总结理论的总体思路;(5)最好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6)把每次考试当作是一次课程总结和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极好机会。
1.5 通过实践,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求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应从思想上认识实践在认识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中的重要地位。故应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相结合,注重第一课堂(特别是专业课)和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实验结合,与科研结合。实践不能与理论割裂,注意动手与动脑的有机结合。
配合课堂教学做适量的习题。注意做习题应有复习——做题——复习的过程,通过做题,锻炼能力,发现未懂之处,可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做题切不可取中学的题海战术,解题鼓励采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便活跃思维,发掘创新思路。
学好基础课不但是学习后续课程所必需,也是今后考研之必要,更为成就主体形人才打好基础。
2 专业理论课的特点及学习方法
2.1 课堂教学是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专业理论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两类,专业基础课是必学的,专业课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目标有所侧重和有所选择。大学课程和中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学习的要求和目的不同),有利于根据大学理论课特点学好本课程,故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首先大致了解一下全局有利于听课时对课文的理解,所以,课前最好能先预习5~10分钟,大致了解一下下堂课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对学习内容预先有一个总体印象,做到心中有数。
(2)上课用心听讲,必须使自己的思路紧紧跟上老师的讲解思路,特别对有些着重理解的基础课,
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等,绝不可有一点点走神,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将会造成今后复习的很大困难(特别对新生来说),所以课堂纪律十分重要(不可迟到,迟到会打断大家的思路)。
(3)上课必须学会记好笔记,这点特别重要。这是和中学有很大的不同处。笔记要记提纲、重点和讲课新颖的地方。
(4)课后必须认真复习,并结合着做题,两者相互促进,不可偏废。要着重于理解(特别是概念)和探索问题。
在中学里,习惯于题海战术,但对课的内容不求甚解,在大学里绝对要不得,要重点予以纠正。当然,光看书不做题也是学不好的,俗话说“光看不练假把式”。
(5)学完每章内容要有小结,学完整个课程要有总结。
由于大学的学习和中学的学习有本质的不同,需要在建立信心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摸索大学的学习规律,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小结每次的失败和成功,总结每学期的学习和生活,最终必然会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取得学习的成功。
2.2 掌握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1)重视基础课的学习,掌握系统学习的方法;(2)抓紧时间多实践,极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培养个人特长,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及较强的实践能力;(3)以创新精神对待自己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3 实践、实训课特点及学习方法
由于中国大学培养目标不同,中学注重学习知识,而大学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地方,需要我们有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以,实践方面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学生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偏重于技术,所以更应重视实践学习。
3.1 重视实验学习
实验学习是实践学习的基础,实验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的是《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等。《大学物理实验》课是一门独立的课程,着重在实验技能、基本观念和科学素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对客观现象的观察和误差、结果的分析。它不但是一切实验课的基础,而且能使学生在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作风和科学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够得到最基本、最充分的训练。《电子技术实验》课是专业基础课。
3.1.1 对实验课学习的基本要求分为:
四个充分:充分认识实验课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地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克服动手时不动脑子的偏向;充分发扬探索精神,即使是验证性实验,也要多进行一些实验探索,提高自己的创新(包括设计)能力。
两要掌握: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学会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树立误差观念,努力减小在实验过程中的测量误差;掌握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科学方法。树立定量观念,培养综合定量分析、科学推理,做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一种态度: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1.2 为做好实验,要做到:
(1)加强实验前的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和任务,了解实验原理,理清实验操作的整体思路,做到实验前心中有数,以避免在实验中完全被动地按实验讲义中的操作步骤照搬照抄。(2)熟悉实验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仪器的调整必须思路清楚,操作规范、严格,对于一些有可能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注意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3)重视原始数据的记录,要有对自己的测量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极端负责的态度。(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维护实验室整洁,爱护实验仪器。(5)写实验报告字体要端正,文字要简练,数据要齐全,图表要规范,计算要正确,分析要充分、具体、定量。
3.2 实训学习和技术水平
为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以适应今后实际工作和拓宽毕业后就业面的一系列技术考证的要求,应特别重视大学阶段的技术培训的学习。尤其是受大多数学生的青睐,说明大学生已开始重视实用技术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因人而异,但也有一般规律和通常做法。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尽快更新学习习惯和观念,努力探索适应大学生活的学习特点及方法,着重创新意识和素质能力的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孙昌龄.大学生学习方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7.
[2]维克托.p.梅厄拉纳,理查德.c.约克.大学生学习方法指导[m].文汇出版社,1987.12.
[3]熊文斌.大学生学习与谋职指南[m].中南大学出版
社,2008.8.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