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师德活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范文第1篇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为了高效有序开展本次“师德建设月”活动,中心学校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做到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确保活动顺利推进。为此,中心学校成立活动领导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余xx

副组长:黄xx

成 员:叶xx

2、全面动员部署。 中心学校于2012年3月9日召开全镇“师德建设月”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统一部署和具体安排。中心学校不断拓展宣传渠道,在单位创办的《地平线教育网》上开设师德专栏,丰富教育载体,充分运用座谈访谈、演讲、征文等形式,扩大师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各校随后召开动员会议,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3、加强师德建设学习教育。各校坚持“面向全员,重在教育,着眼提升”的原则,认真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以及《合肥市中小学教师违反师德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范文第2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带来了一场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是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活动课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不断变化着。

这样一门创造性强的课程,对于习惯于教现成教材的教师来说,具有较大的挑战性,为了激发教师工作的内驱力,保证课程实施的实效性,在去年的10月份,我们组织张卫茹张海珍马翠香三位老师认真学习和研究《走进新课程》,重点学习和讨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方案。从理论的角度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这是不能差的,就是: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光有了理论,大家也还是不知道怎么做,最形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拿来主义”“举例子”“打比方”。然后我们接合网上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也不是有多权威的东西)我们再从形式上了解了一般综合实践活动是如何设计的。这些案例给了我们一个通俗易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模式。大家共同研究,我们自己得出了课程的一般模式:提出课题明确目的——围绕课题设计多重主题活动——总结归纳深化主题。我们是这样认为了,可能主观有偏差,但目的不会错。当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

二、落实课程内容,强调活动过程

上学期,从课题的选择,到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全新的创造性尝试。学校没有制定大的活动计划,要求三位教师结合本地人文地理条件优势,社会的热点问题及学生的身心特点,自主选择课题,由于是初步尝试课程,所以都是由老师们定的课题。张卫茹老师的是《收藏秋天》,张海珍老师的是《回报母爱》,马翠香老师的是《我爱我家》。

三、合理安排师资、协调各种因素,确保课程有效实施

成立综合实践课程教研小组由主任任组长选取了张卫茹张海珍马翠香三位教师为实验教师,先由他们三人先行实验,以总结经验,在第二学期引领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全面铺开。

三位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仅是书本上的理论。从转换观念入手,让教师真正弄明白学校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使他们有加入课程实验的积极要求和行动。为使综合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要求班还通过召开主题班会来学生知道什么是综合实践课程及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我们还通过与家长接触,要求家长要尽量为孩子们的活动创造使得条件,以使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还利用黑板报等宣传形式动员学生、家长积极参与。

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由教师调动起来,但涉及到孩子与家长之间的问题,比如:《回报母爱》《我爱我家》这类的感情互动型的活动,需要家长与孩子们的默契配合。而我们农村家长的素质是众知的,文化不高,杂事太多,整天都在忙,与孩子们的沟通也不讲究,所以这样的活动操作起来很不容易,老师也需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因此,两位张海珍、马翠香两位老师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调查了许多家长的情况,然后用电话,或见面的方式要求家长配合孩子的行动。

很多学生的家长对我们的这项活动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支持和帮助,有给自己孩子物质上帮助的,也有精神上鼓励的。但在课外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总有一两个学生没有参加。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来参加活动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参加,但爸爸妈妈不让我参加,他们说这些活动没什么意思。这就说明我们部分的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还不太了解,在一种新的事物刚刚起步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奢望得到所有的家长的支持与帮助。

然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如《收藏秋天》,很多时候需要在课外校外甚至田野,路边进行,涉及有关安全、与人交往、策略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活动很可能就不能进行。因此我们在每次学校召开的家长会进行宣传,同时,在平时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努力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让他们也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一位积极参与者。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通过活动,自己孩子的见识广了,能力强了,脑子活了,家长们就会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加入到我们这一行列中来,就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的这项活动。此外,我们教师还注意到要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要正确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要重过程,而非结果。

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要关注实践的结果,但不要很在乎学生最后“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我们的学生实践了没有,我们的学生经历了没有;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我们的学生在实践中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我们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针对这些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创新,学生的研究活动允许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也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的,

如四(1)班,在对代表秋天各种物件的认识与了解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实践,寻找到各种水果、叶子、颜色、活动等等。同时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创作出各种秋天的作品,有叶画,有日记,有颜色,丰富多样,还能将水果成为一种艺术。于是他们学着动手制作水果拼盘,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收集资料的能力,并在劳动、分享成果的同进形成了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良好品格。

如五(一)班在《回报母爱》这一活动中,老师设计了搜索母爱、了解母亲、感受母爱、回报母爱等很多的活动主题,在活动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在“搜索母爱”这个环节中,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母亲有关的格言、小说、诗歌、散文、歌曲等,最有感染力的是,汶川地震中的为了孩子而牺牲的那位母亲及那条未发出的短信:亲爱的孩子,如果你还活着,你要知道我爱你。一幕幕感人故事,锾了每一个孩子的心。在“了解母爱”这个环节,通过学生与母亲聊天,如母亲对事业各理想的追求,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艰辛,母亲养育自己的酸甜苦辣,母亲对自己的希望和要求等等,两次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孩子们的心灵再次受到了洗礼。

如六(二)班《我爱我家》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办一张手抄报,题目叫“我心中完美的家”一个叫李明的学生在纸上画了一颗在哭的心,一张摆满了麻将牌的方桌,一张画着大大的“X”的全家福,旁边写了14个大字:爸爸别赌了!我想要一个温暖的家!马翠香老师心里百感交集,李明是班里话语最少的学生,成绩不理想,曾叫过两次家长,可每次李明都说父母太忙。原来李明的妈妈经常回娘家住,李明的父亲是个赌徒,现在从这张图我我才知道,李明无论从心理还是从温情都是寒冷的。马老师把这张图托学生送给了他的父亲,并在电话中告诫李明的父亲,要多给孩子些家庭的温暖。这一过程,体现了一个学生想把心里话说给老师听,希望得到一种理解,一种泄放,也是一种希望。而老师也在这一活动中更加认识了学生,并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更得出了这个“家”字永恒的话题,它蕴藏着多少深奥地哲理和秘密。

五、回顾历程,三位老师的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孩子们在这次活动中真正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如搜集整理能力,探索求知能力,团结互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交流能力,写作能力,亲近大自然的能力。老师在此活动中,大家一致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重新认识了学生。除了各种能力有了提高外,还了解到了学生的许多心声,以有利于以为的教学。更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便于下学期的工作的改进。

六、关于综合实践课程的思考

回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引起了我们的几点思考:

1、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过程中,如果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独立自主地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则会影响课程实施与管理的有序性,影响学生研究的深度和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如果是教师为学生预先选择并设定研究主题,则又将遏制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如何使两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区别于传统的“兴趣课”、“自然课”、“制作课”等,我们如何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加强“实践”体验,真正使教师和学生“活动”起来,将要作出进一步的思考与实践。

3、对于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如何做到科学、有效、持续,需要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与评价体系。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范文第3篇

课程完成的情况和达到的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2、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范文第4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大力弘扬高尚师德,进一步激发我校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健全落实我校的管理制度,提高我校管理水平,以师德促师能,以管理促质量,以质量促发展。从11月15日——11月30日进行了对学校、班子成员和教师在查找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经过我校组织全体教师通过自查互评等形式,从六个方面查找存在的问题得出,一查是否爱国守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二查爱岗敬业,有不认真无备课、上课,作业不批改的情况;三查是否关爱学生是否平等对待学生,有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在学生有危险时是否挺身而出保护学生;四查是否教书育人方面,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五查是否为人师表,有无上课期间接打电话,在教室吸烟等不良现象;六查是否终身学习,有无思想迷信,违背科学。得出我校教师爱国守法自觉遵守教育法规,教师爱岗敬业,没有不认真无备课、上课,作业不批改的情况;教师关爱学生能平等对待学生,没有无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在学生有危险时能挺身而出保护学生;教书育人方面,能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为人师表,有个别教师上课期间接打电话,在教室吸烟等不良现象;终身学习,没有无思想迷信,违背科学。也从中发现老师对留守儿童只注重学习成绩而不注重他们的心理教育,缺乏对他们生活上的关心,个别教师在上课期间有接电话的现象。教育学生方面存在急躁心理,工作激情不高,缺乏勇于创新精神,教育观念有些落后,课程改革不够深入。个别教师只注重学生知识教育,缺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多留守儿童和差生的关心。终身学习上不主动参加教研活动,创新意识差等问题。

针对以上教师存在的问题每位教师写出整改措施材料,制定了具体的措施并在工作中认真实行,同时取得了效果明显。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在这次中段考试中我校的语文成绩在全乡前三名,特别是四年级和三年级的王艳霞老师、段国防老师取得全乡第一名为我校争光,经过整改上课接电话的教师没有了,教师个个钻研业务不断创新新教法,学校读书成风,坐在一起聊天的人少了。

总之经过学习阶段、查找阶段和整改阶段深入学习、查找和整改,学校、班子成员和教师都有全新的改变,学校一片和谐,学生讲究卫生了,进学校后不管又没老师都能自觉学习,纪律变好了,处处读书声。

学校师德活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