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染科护士工作

感染科护士工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染科护士工作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讨苦参素(Oxymatrine,OMT)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56只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OMT对照组、模型(CLP)组、CLP + OMT(52、26、13 mg·kg-1)剂量组和CLP +地塞米松组(阳性对照组),观察OMT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各项心功能参数的影响。结果 52、26 mg·kg-1的OMT 可降低感染性休克大鼠的HR、LVEDP;升高MAP、LVSP、±LVdp/dtmax(均P

【关键词】 苦参素;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保护作用

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心脏是最常受累器官之一,心肌是感染性休克的重要特征[1]。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OMT) 具有抗心律失常、正性肌力、改善血流动力学,以及降低大鼠心肌L型Ca2+通道蛋白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保护心肌缺血和梗死等多种药理活性和临床功能[2]。但OMT能否减轻感染性休克大鼠心功能的损害,进而影响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发展,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法(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复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的基础上,观察OMT注射液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品 苦参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氧化苦参碱)购于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60122;地塞米松购于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70312。

1.2 动物 健康雄性SD(Sprague-Dawlay)大鼠,清洁级,体重200~250g,由宁夏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宁)2005-001。

1.3 主要仪器 BP-6动物无创血压测试仪、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

1.4 方法 将56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7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CON)组、OMT对照组、模型(CLP)组、CLP+OMT(52、26、13 mg·kg-1)剂量组、阳性对照(CLP+地塞米松10 mg·kg-1)组。造模前先测量大鼠的尾动脉压作为基础血压[0]。模型制备:①假手术组: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暴露并辨认盲肠,关腹。手术后尾静脉推注生理盐水5mL·kg-1;②OMT对照组: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暴露并辨认盲肠,关腹。手术后尾静脉推注OMT 26mg·kg-1;③模型(CLP)组:参照文献[3]采用CLP法复制大鼠感染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1麻醉后,无菌条件下作中下腹正中切口2~3cm将盲肠移出腹腔,在血管弓内侧结扎末端20%盲肠,20号针头穿透结扎线远端阑尾根部的两侧肠壁,使少量肠内容物自穿刺处溢出,将盲肠还纳腹腔,逐层缝合关腹。术后监测鼠尾动脉压,以大鼠血压降到基础血压的2/3,脉压小于20mmHg作为判断休克状态即模型成功的标准。同时尾静脉推注生理盐水5mL·kg-1;④CLP+OMT(52、26、13 mg·kg-1)组:同CLP组复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尾静脉分别推注OMT注射液52、26、13mg·kg-1;⑤CLP+地塞米松组:CLP法复制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尾静脉推注地塞米松注射液10 mg·kg-1。各给药组容量均为5mL·kg-1

1.5 观察指标及方法

尾静脉给药后4h用20%的乌拉坦ip麻醉(10mL·kg-1),右颈总动脉插入心导管,测定大鼠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室内压变化速率(±LVdp/dtmax)、左心室收缩末压(LVESP)和左室舒张末压(LVEDP)等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各组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以P

2 结果

CON组与OMT对照组比较,反映心功能改变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CLP组与CON组比较,反映心功能的各项指标出现明显改变:其中HR及LVEDP增加(均P

3 讨论

以往研究显示OMT不仅能增加在体大鼠心脏的收缩力,同时有降低心率的倾向[4]。离体实验研究表明:OMT还能不同程度地加强离体豚鼠、大鼠、兔的心室肌收缩力,并呈现良好的量效关系;增加大鼠离体右心房心肌收缩力同时降低其自发收缩频率,这种能把变时变力作用分开是OMT强心作用的特点。在相同剂量下,无论是正性肌力作用还是心输出量,OMT对蛙衰竭心脏的作用都比正常心脏强,而对心率无明显影响[5]。通过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不同浓度的OMT对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其强心作用的药理机制。即OMT可浓度依赖性、电压依赖性的增加ICa-L,但不改变激活电位、锋值电位和反转电位,对钙通道的失活曲线无明显影响,提示OMT在不同膜电位水平对ICa-L具有均匀一致的同等程度的促进作用[6]。从而可以解释OMT的正性肌力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心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促进钙内流有关。

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HR、LVEDP增加、MAP降低、LVSP、LVdp/dtmax、-LVdp/dtmax负值等减少(均P

本实验说明,OMT能够明显的改善感染性休克大鼠的心功能;CLP+OMT 52、26、13mg·kg-1剂量的OMT均可增强心肌损伤大鼠的心肌收缩力,而较高浓度的OMT能起到改善受损心肌的舒张功能。

参考文献

[1] Baǐtugaeva GA,Lukach VN,Dolgikh VT et al.Diastolic malfunction in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Anesteziol Reanimatol,2004 (4):47-49.

[2] 孙宏丽,商蕾,初文峰,等.氧化苦参碱心肌保护作用及其作用靶点的研究[J].中草药,2007,38(1):69-72.

[3] 金惠铭.盲肠结扎穿刺后的大鼠败血症模型[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0,6(2):126-127.

[4] 李青,王世久,杨庆华,等.氧化苦参碱对大鼠在位心脏的作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31(3):221.

[5] 李青,王进,毛小洁,等.氧化苦参碱的强心作用[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9,16(4):281-284.

[6] 庄宁宁,李自成,张爱东,等.氧化苦参碱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的影响 [J].中国心脏起博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18(3):209-211.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第2篇

1 病人的安全:

1.1环境安全:传染科病房建设时间久,设备陈旧,及设备不健全,生活护理欠到位如病人坠床滑倒等,加之医院管理不到位,有些贵重物品丢失等,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为病人创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需要医院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1.2生理方面:合理安排床位,不同病种分开避免交叉感染。做好专科护理和基础护理,,缓解病人身体不适,确保病人舒适安全,避免医院感染和护理并发症发生。

1.3心理方面:病人往往因疾病出现种种焦虑状态,用合理的方式和病人沟通,让病人对疾病有充分的了解,做好心理准备。对病人提出的问题认真耐心的给解释,取得病人的理解,同时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 护士的安全

2.1人身安全:护士在工作中接触到形形的人,还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护士三班轮转,晚夜班值班护士人数少,医院保安监管不到位,护士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2.2职业风险与危害

2.2.1 医源性感染损伤: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2.2.2 生物性危害: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2.2.3化学性危害: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

2.3生理方面:传染科环境中有大量的细菌与病毒,加之空气流通比较差,消毒隔离不到位,没有勤洗手,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时没有戴口罩、穿隔离衣,增加许多感染的机会。特别是结核病区,结核杆菌传染性比较强,戴厚厚的棉口罩会使护士胸闷烦热。加之长期工作疲劳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结核病。

2.4心理方面:长期在传染科工作环境孤立与人交往少,长期繁重工作,重复性的夜班,多重角色负担,超负荷工作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厌烦心理。传染科收治的病人病种繁多,小儿静脉穿刺难度大使护士有畏难情绪,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

3 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

3.1责任心不强: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细心,又要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都要认真负责。护理工作量大,待遇低,使护士不安于本职工作,导致责任心不强。

3.2护理操作不规范,未遵循工作流程。

3.3护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护士长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性格、职称及临床经验全面了解,做到新老搭配。

3.4专业技术偏低:我科现有护士13名,主管1名,护师3名,护士9名,护理队伍年轻,工作经验缺乏。

3.5慎独修养不够:当护士单独值班时,如果没有良好的慎独修养,执行医嘱不及时,观察病情不到位,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工作中就会有漏洞,是护理安全隐患之一。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第3篇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规定,医院设立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由院感专职人员负责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涉及多环节、多领域、多学科,单凭院感专职人员的力量远远不够。因此,建立以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为主的三级管理网显得尤为重要。院长亲自担任院感委员会主任,职能部门、临床科室主任、重点科室护士长组成院感委员会成员;临床感染控制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住院总、护理骨干组成。领导重视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前提,各职能部门的配合是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保障,三级院感管理网的建立有利于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开展。

2完善相关制度

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与保证。院感专职人员应首先熟悉并掌握院感管理相关法规及规范要求,结合本院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评价方法等。但应注意,制度不在于数量、文字的多少,必须根据国家或相关部门的文件要求,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才是最好的。制定好的制度不应长久不变,还应结合本院院感管理目标、工作要求及时进行修订、完善,以更好地指导、规范临床院感控制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而不停留于表面。

3重视全员培训

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行政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院感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医务人员、工勤人员应当掌握与其本职工作相关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效预防或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3.1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院感专职人员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定期接受市级、区级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培训,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督导临床。

3.2护士长的培训护士长是临床感染控制小组重要成员之一,是各科消毒、隔离工作的管理者及执行者。护士长院感管理意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本科医务人员各项规范的执行情况及院感控制效果。因此,院感科每季度针对院感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操作规范及各科消毒灭菌、隔离技术、无菌操作、环境监测等存在的问题对各科护士长进行专场培训指导、提出整改措施、并限期整改。以提高各科护士长对院感管理的认识,重视医院感染管理,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预防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3.3全院医务人员的培训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及考核1~2次,除值班人员、进修人员、生产生病人员外,其余人员均参加。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医疗活动中。

3.4院感控制小组的培训各科感染控制小组每季度针对相关法规、规范、存在的问题、薄弱环节、高危因素对本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培训指导。院感科统一制定培训登记本,各科建立培训登记记录,医务人员全年培训时间不得少于6学时。

3.5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每年新上岗医生、护士、医技人员,院感科集中进行岗前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进修人员、实习人员由所在科室进行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3.6工勤人员的培训工勤人员工作范围广、流动性大、缺乏基本医学常识、接触污染物、医疗废物机会较多,极易引起院内交叉感染。而后勤管理人员一般不是专业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缺乏,无法完成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因此,工勤人员院感知识的培训考核由院感专职人员完成,针对卫生知识、消毒隔离常识、手卫生、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每年培训1~2次。

4医院感染监测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通过监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评价控制措施效果,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爆发,为医院在医院感染方面受到的指控提供辩护依据。

4.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工作经历了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全面综合性监测-目标性监测的过程。院感专职人员每周一次主动深入临床,针对重点部门、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高危人群开展目标性监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针刺伤、细菌耐药性的监测等。监测结果每季度以院感通讯的形式反馈院感委员会各成员。

4.2环境卫生学监测医院环境卫生监测涉及多个项目,院感科首先组织各科护士长或全院护士进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环境监测卫生标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消毒方法、采样时间、采样高度、采样面积、采样方法等关键环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各科每月按计划对各类环境的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进行监测采样,监测结果由院感科统一制表并随同监测单下发各科保存。院感科每季度对重点科室的环境卫生进行随机抽样监测,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科室必须认真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消毒后重新采样监测。

4.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建立器械液监测、更换登记记录本,对使用中的消毒液、灭菌液按要求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监测结果张贴于记录本上以备检查;建立内镜清洗消毒登记记录,灭菌内镜每月1次、消毒内镜每季度1次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供应室、手术室、口腔科所使用的压力蒸汽灭菌器按要求进行工艺、化学、生物监测,灭菌物品每月随机采样进行灭菌效果监测;建立紫外线日常消毒记录,院感专职人员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进行强度监测1次,监测结果不合格的灯管科室立即更换,并重新进行强度监测。所有监测结果以月总形式反馈相关科室或部门。

5医院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医院感染管理的目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院感科建立了适合本院的《万盛区人民医院感染管理考核细则》,交院感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院感专职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科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物的管理进行督查;对手术室、供应室、ICU、内镜室、口腔科、产房、新生儿病的建筑布局、工作流程、必备设施、手卫生、职业防护进行重点检查。督查存在的问题给予现场指导,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并限期整改。督查结果、督查意见每月以月报方式反馈护士长,必要时以院感通讯的形式通报全院,以引起大家的重视。按照《考核细则》要求,院感科每月对各科督查存在的问题、监测不合格项目打分,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每季度评选三个院感管理优秀科室,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并全院通报。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第4篇

近年来卫生院感染引起了卫生管理者的普遍关注,卫生院感染随着卫生院等级的提高,接受病人能力的增多而增多,随着卫生院的发展而发展。人们认识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卫生院感染,必须多层次、全方位地管理,高质量、严要求地操作。卫生院是国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卫生院感染管理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卫生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及相关因素进行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我国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特别是2005年某卫生院导致10名患者眼部感染,9名患者单侧眼球被迫摘除的《眼球医源性感染事件》发生后,越来越引起卫生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做好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而在这项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庞大的护理队伍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那么,护士与卫生院感染的关系如何呢?

1 护士在预防和控制卫生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1.1护士对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卫生院管理的一项任务,但一部分护士对卫生院感染预防的控制工作的认识不足、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是领导及个别部门的事,对管理制度不能长期坚持执行,对卫生院感染预防的控制工作范围模糊不清等。

1.2护士对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知识有待提高:我国现行的护士在校教育对卫生院 感染预防的控制工作的相关知识学习较少,毕业后继续教育又没有将其作为重点科目,所以目前部分护士还缺乏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存在相关理论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消毒技术不熟练、监测方法不标准。

1.3护士对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缺陷”所导致的卫生院感染危害认识不足: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已是卫生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护理管理工作的加强,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但是仍然有部分护士对卫生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的“缺陷”所导致的危害认识不足,如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参与手术、随意出入手术室无人管理,手术室管理不到位、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2 护士在卫生院感染管理中的职责及作用

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执行感染控制,是自身职责。护士应当熟练掌握预防感染发生和传播的工作方法,并且在患者住院期间做到操作方法正确,护理质量的好坏是控制卫生院感染的基础。,护理质量的保证为控制卫生院感染创造良好的环境。护理人员的每项操作都是在一定的预定标准下执行的。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促进患者康复,预防疾病,也只有严格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标准下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住院环境,为护理工作的质量高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杜绝卫生院感染的发生。

3 违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是造成卫生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

3.1医护人员消毒灭菌知识缺乏对控制卫生院感染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处理成本核算与院内感染的关系,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应该由供应室统一供应的灭菌再生物品而自行消毒处理。同时,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在无任何任何防护条件、防护设施下对严重污染的物品进行洗涤处理。

3.2可以重复使用的物品处理不规范大多数是由各使用科室自行洗涤,包装后送供应室灭菌,清洗物品无规范的消毒池、清洗池、无洗涤质量标准,洗涤后的物品甚至还有血迹,质量意识欠缺。

3.3灭菌后的物品各科室储存条件差,科室无储存专柜,有的医务人员随手存放在办公桌内,有的是无菌有菌混在一起,未分开存放,从而导致灭菌物品被再次污染。

3.4有效进行安全操作

3.4.1有可能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的治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如手部皮肤有破损,在进行上述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4.2在治疗和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时,应戴手套、口罩(具有防渗透性能),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必要时穿具有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3.4.3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伤口出血。

4 加强卫生院感染的监测、预防和控制,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严格执行卫生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护理人员工作的内容之一

4.1加强护理人员对卫生院感染的认识和卫生院染控制的相关知识,是所有在岗护士、新任护士、进修、实习护士上岗前的必修课,卫生院感染管理科把它作为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之一,要求全体护士必须认识到卫生院感染与已有关,也是护理质量的组成部分,真正明确自己在卫生院感染控制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提高自觉性,把控制卫生院感染规范化管理变成自觉的行动。对患者每完成一次护理操作程序都必须要有预防卫生院感染的意识,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规范履行护理行为。加强工作责任心,提倡“慎独”精神,遵守各项规程和制度,使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体现护理人员的高素质、高水平。夜班时操作是否按照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在紧急抢救时是否所有处置都符合要求,这些都关系到是否会发生卫生院感染。科室监控小组将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落实预防隔离措施列入对护士的考评,对患者满意度调查的内容以及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中,倡导相互监督,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护士的行为素质,确保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的准确无误。

感染科护士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感染科护士;职业防护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感染损伤 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 化学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 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 防护措施

2.1 标准预防

2.1.1 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 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 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 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 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 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 体 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