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症医学科护士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26-02
人性化管理指得就是以人为核心,构建文化管理运作的新模式。在医疗市场进行不断地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患者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加强,因此给护理人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一高要求在重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重症医学科不仅面临危重患者数量大、病情严重,还面临检查、护理项目繁多的特点。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这会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的护理管理,是护理管理者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即以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分析人性化管理在重症学科护理管理中的价值,以提升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将本院的25名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25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跨度为25-39岁,平均年龄为33.25岁。
1.2人性化管理方法
1.2.1两班运行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重大、紧急、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因此重症医学科的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急救知识,还应当具备全面了解、判定病情的能力。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熟练掌握各种监护仪器的使用,具备分析监护数据、图像的基本能力。这些技能都要求重症监护科的护理人员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年轻工作人员的培训,一方面要求重症监护科采取两班运行制,由护士长和主管护师担任二线人员,每天定时进入病房检查患者的治疗情况、护理状况,及时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隐患并予以排除。二线班的工作人员还应当在有大型抢救任务或者其他紧急情况是及时赶到科室,参与抢救工作。
1.2.2组长负责制
护士长应当将25名护士进行分级排列,根据其能力的大小分出一级、二级、三级护士。一级护士是业务熟练、具备护师职称的护理人员,其主要负责对下级护士的指导与监督,并在大型急救工作中负责协调等工作。二级护士需要具备2年工作经验的护士,其主要工作是负责患者的具体护理工作,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控。三级护士是工作经验小于2年的护士,其主要负责配合一级、二级护士的工作,并接受专项的培训和教育。组长应当对本组的工作负责,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安排本组人员工作,做到人员的合理调配。
1.2.3弹性排班制
由于重症医学科需要更替班次,还要安排护士进行听班,因此大部分护理人员都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时间。因此,科室内部应当建立弹性排班制度,护士将本周的休息时间、休息理由写在排休本上,由护士长统一进行安排协调。这样,不仅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需要对事件进行合理安排,还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护理人员和管理者的协调会改善科室内部的工作状态,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1.2.4加强科室内部沟通
由于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轮班,因此科室内部人员的沟通并不充分,长时间累计就会导致科室内部人员产生生疏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进行。因此,重症医学科为了加强科室内部的沟通,建立了科室内部的QQ群,在群里分享科室内部的最新状态,并共享护理的经验与教训。这样不仅能够方便科室内部沟通,还能提升护理人员的知识储备。同时,重症医学科还建立了飞信群,便于管理者将最新的工作安排及时、准确的发送给每一位成员,使护理人员能够及时的进行意见的反馈,便于科室工作的开展。科室每年分批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户外活动,如徒步、拔河、羽毛球比赛,小游戏等,设立小奖项,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增进科室人员感情。此外,管理者还能够根据护理人员的个人资料,通过网络为成员送上生日祝福、节假日祝福等,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管理者的关爱,提升其归属感,进而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2.5建立休息室
由于重症医学科的患者多为危急患者,因此护理人员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状态。为了帮助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休息,本科特意建立了一个休息室,在其中布置了沙发、饮水机、报刊杂志台、盆景植物等,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用来帮助护理人员缓解紧张的身心,提高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这一做法还能够使护理人员感受到科室的人性化管理,大大提升其工作的积极性。
1.3统计方法
使护理人员进行自我评价,分析其工作状态的改变。由患者对重症医学科的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护理人员自我评价
通过护理人员的自我评价,发现其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24位护士表明其对工作的满意度得到了显著提升,所占比例为96%。
2.2患者的评价
通过对重症医学科35位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其中2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十分满意,13位患者表示对护理比较满意,1位患者表示对护理不满意,满意度高大97.14%。
3.分析与讨论
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指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人性化管理引入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就是指在管理者与护理人员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关爱的关系,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护理管理者通过采取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措施,可以明显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 童飞跃,对护理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探讨[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1(6),第84页。
摘 要:目的 探究SBAR模式在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重症医学科15名护理人员进行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并将培训前3个月(2020年1~3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常规模式组,培训后3个月(2020年4~6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SBAR模式组,比较两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常规模式组与SBAR模式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分别为(17.25±1.43)分、(21.42±1.14)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满意度分别为82.00%和96.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关键词:重症医学科 护理人员 交接班 SBAR模式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是病情相对危重的患者,重症医学科患者流动性大,病种多,病情复杂,护士交接班对患者有一定影响。一旦交接班出现失误,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重症监护患者的多项指标变化快,病情复杂,班次增多。护理人员交接环节在患者监护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防止交接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避免安全隐患。为全面提升交接班质量,降低沟通不畅带来的护理风险,在交接过程中,为确保交接护士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的各方面情况,确保后续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应更加重视交接工作。护理班次对保证患者的持续质量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2]。SBAR是情况、背景、评估和建议的首字母缩写,分别表示正在发生的事情、导致它的原因、我认为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它[3-4]。因此,选择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实施SBAR模式,观察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调查我院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后各3个月(2020年1~6月)的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探讨了SBAR模式在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入选我院重症医学科15名参加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的护理人员,年龄27~37岁,平均年龄(31.73±1.82)岁;本科15名。将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3个月(2020年1~3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后3个月(2020年4~6月)的100例住院患者设为SBAR模式组。常规模式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55~89岁,平均年龄(67.45±10.62)岁。SBAR模式组:男65例,女35例;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67.76±10.56)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2 方法常规模式组以传统模式进行交接班工作,主要由口头交代患者的病情状况及治疗方式。SBAR模式组运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1)首先要建立相应的交接班模板,需要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当前患者的床位信息,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过敏史,特别是对于一些异常结果,要进行专门处理。评估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状态,并对患者病情可能伴随的风险进行预防性治疗。了解患者的一些基本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护理措施提出一些重点建议,并处理一些护理措施。应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精神疾病、医疗纠纷、支付困难,以及部分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对护士进行规范化沟通模式培训,成立相应的沟通小组,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责任护士等,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并介绍一些培训方法。全面分析和介绍标准化沟通的应用意义和方法,使护理人员都认识到SBAR模式的应用价值。之后根据模板进行规范化沟通,在交接班时将患者基本信息及相应的护理内容标注在相应的表格上,并在交接班期间使用模板进行SBAR模式沟通,进行准确的病情评估和进一步的护理治疗。(2)制定交接顺序:通过对SBAR沟通方式的研究,根据病房的特点,在原有交接班次的前提下,制定新的交接顺序,并在交接班次内容中分解SBAR的具体步骤。(3)SBAR培训:在SBAR培训中,核心是护士长,需要引导全区护士积极参与SBAR沟通模式培训过程,并根据具体案例模拟情景培训进行考核反馈。这样,每一位护士在护理班次中都能对SBAR沟通模式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4)交接班流程:首先,护士在交接前需要按格式填写签名,然后需要仔细说明具体交接内容,交接结束后必须反复确认最终交接,如果有问题,需要在备注中说明。(5)效果评价:比较分析交接不良引起的输入事件、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和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比较实施SBAR前后的效果。每周随机选择2~3例患者检查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态度、责任心、技术、知识教育、患者回答等。1.3 效果评价(1)自行设计调查表,对SBAR模式交接班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效果进行评价,评分越高说明交接班效果越好。(2)调查两组患者对交接班的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级别,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例数)/总病例×100.00%。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2.1 交接班效果评分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组交接班效果评分分别为(17.25±1.43)分、(21.42±1.14)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9.1212,P<0.05)。2.2 交接班满意度常规模式组、SBAR模式组交接班满意度分别为82.00%和96.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表1 两组交接班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重症医学科交接班是护理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国际医疗机构认可联委会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统计,发现一半以上的原因是沟通不畅,即沟通过程中对患者的现状、病史、评价和治疗没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大多症状严重,相应的治疗周期较长,而且这些患者大多有认知障碍,因此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由于患者数量较多,护士需要同时针对不同患者开展护理工作。在交接过程中,为了推动交接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患者的方方面面,为了无缝地为患者提供最全面的护理干预,更需要做好交接班工作。在临床护理交接班过程中实施了以患者为中心的SBAR沟通模式,明确了患者临床基础数据、诊断数据、康复现状、治疗方案、康复情况等方方面面,让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患者的综合情况,有效保障后续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结合此次观察可以看出,借助这种沟通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交接班工作的综合素质。SBAR沟通模式是保证信息准确传输的一种沟通方式。将其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如转岗护士全面汇报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信息,而转岗护士负责认真记录,双方在转岗后再次确认,一方面有助于护理人员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传递中出现差错或遗漏,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保障。从一定角度看,SBAR沟通模式可以引导护士有针对性地采集数据,突出交接过程中的交接内容。它不仅可以节省护士的接班时间,而且有助于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从而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达到准确传递信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目的[5],安全和有效的医疗护理依赖于团队成员之间可靠和完整的沟通,这是造成医疗伤害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中,SBAR模式组交接班护理人员的交接班效果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较高,与常规模式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SBAR模式在护理人员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第一,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交接班次的质量,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有赖于团队成员之间可靠、完整的沟通[5-6]。标准化交接模式提供了更系统、更结构化、更集成、更有重点、更全面的交接模式,让交接班信息在护士与护士之间准确、完整地传递,让护理工作得以延续。它对患者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规范的交接模式提高了患者的安全管理质量。第二,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医护人员对交接尤其是早班的满意度,这对护士尤其是年轻护士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标准化的SBAR交接模式引导护士系统收集数据,聚焦交接[7-8]。在充分传递交接班信息的同时,避免了不必要信息的传递,提高了医师对护士交接的满意度,缓解了护士的压力,提高了护士对SBAR交接班模式的接受度。同时,临床实践表明,SBAR交接模式虽然增加了心理、社会、应急等内容,但减少了不必要信息的传递,交接更具逻辑性和组织性。第三,规范的SBAR交接模式提高了护士综合管理患者的能力。将心理、社会、紧急问题内容引入标准化的SBAR交接模式,引导护士关注患者的心理、社会和急迫问题,系统地对患者进行评估。让护士更全面地了解患者情况,包括家属的需求,提高护士综合管理患者的能力[9-10]。综上所述,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应用SBAR模式进行交接班,有利于提高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交接班工作水平及患者满意度。参考文献[1]王庆玲.SBAR沟通在老年危重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伦理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9,29(8):871-873.[2]杨雪利,李叶戌子,郑玲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抢救护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应用全程干预+结构化病情交班干预对策的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5):860-862.[3]郭秀娟.SBAR模式在急诊科危重症交接班应用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3):190-191.[4]陈倩倩,徐淑英,包灿丽,等.SBAR交班模式在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刊,2018,53(4):445-448.[5]何孟君.基于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病房护理交接班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3):130-131.[6]田辉珍,沈有录,韩玉娟,等.SBAR模式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3):211-215.[7]易江,罗建卫,廖代英.SBAR模式交班表在危重患者晨交班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0,27(1):168-170.[8]牛建佩,胡少华,常小霞,等.危重患者实施SBAR标准化床旁交接班模式的设计及应用[J].罕少疾病杂志,2019,26(5):88-90,110.[9]张玉,卞慧娟.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6):157-160.[10]陈佳云,陈翠,张允,等.SBAR模式对胰腺重症病房护士病情掌握能力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8,17(9):65-69.
【关键词】 等级医院评审;护理质量管理;重症医学科
医院等级评审是衡量医院综合实力与整体水平的有效手段,是全方位、多角度、涵盖各层次的评价体系[1]。其中, 护理工作涉及评审内容的方面,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理管理者, 面临的不仅是如何迎接新一轮的医院评审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新的护理管理理念, 提升管理水平, 进一步规范重症医学科的各项护理工作。
2012 年, 我省开展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 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认真对照《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结合实际情况,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并在2012 年9月省卫生厅组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工作中得到了护理专家的好评, 顺利通过医院复审。结合创建达标经验, 现将重症医学科护理迎评工作的体会总结如下。
1 医院概况
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评为国家三级乙等医院, 于2012 年通过山东省卫生厅三级甲等医院复评。目前, 开放病床1396 张, 设有58个临床科室、50个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共897 名, 其中副主任护师10名、主管护师234名、护师237 名、护士381名;本科学历199名、大专学历613名、中专学历79 名。
2 护理迎评工作
积极响应护理部号召, 制订重症医学科迎评方案;护理迎评工作共分六个阶段, 分别是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准备迎评阶段、现场评审阶段。
2. 1 学习动员, 安排部署阶段 2011年初, 全院召开了中层干部评审达标会议, 明确创建目标, 为迎评工作做了全面部署。重症医学科迅速成立迎评核心小组。成员均为护理骨干。由护士长组织精读评审标准, 汇总护理相关条款, 制定迎评推进计划, 责任到人。将责任划分到每一名护士, 做到全体动员、人人参与, 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迎评营造了浓厚氛围。
2. 2 梳理标准, 自我完善阶段 有护士长带领护士反复学习《山东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分析标准, 找出现有工作的不足, 层层完善, 请教院内护理专家, 咨询参评过的医院, 制定《重症医学科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护理核心指标与达标要求》, 并将其作为等级医院评审护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执行。同步制定了 “迎评周工作计划”、“每日一制度学习计划”等相关内容, 一步步推进中医院迎评工作。迎评材料也从标识、目录、内容以及需要的支撑材料都做了统一要求。
2. 3 严格自评, 持续改进阶段 成立科室内护理评审小组, 模拟专家检查思路、评审办法, 并结合本院实际, 安排多次自评, 不断总结自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为有效整改奠定了基础。在护理技术操作的培训考核方面;做到反复练习, 人人达标, 培训的同时, 锻炼护理人员应对检查的能力。
2. 4 专家试评, 查疑补漏阶段 邀请院内护理专家指导工作, 模拟评审场景进行试评, 增加督查的客观性和严格性。汇总专家意见、建议, 逐项整改。追踪整改效果。同时, 利用统计手段把目标量化, 实施统计评价, 用详实的数据测量出目前达到的水平以及存在的不足。根据专家提出的整改意见, 查缺补漏, 提升各条款的等级水平。
2. 5 准备迎评阶段 这是迎接评审工作的冲刺准备阶段, 从接待评审专家设定检查路线, 以及护士长向评审专家简要的介绍科室特色(灵活掌握), 以及迎评办公室内的布局, 迎评当日的人员安排等均做好周密准备。召开工休座谈会, 坦诚告诉患者及家属医院迎评检查的真实性, 征求他们对病区管理及健康教育等工作的意见, 积极沟通解释, 取得配合, 做好迎评前患者及家属的培训。
2. 6 现场评审阶段 现场评审的时间大约是2~3 d 时间, 实际流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评审前1 d, 医院要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备查。评审第1天, 评审专家参加病区早交班, 参加医院汇报会, 访谈院长及分管院长, 访谈护士长, 访谈病区责任护士, 访谈实习护士, 访谈科主任及医生, 访谈患者及家属, 查看病区治疗室及急诊急救流程等环节。评审第2 天, 评审专家到供应室、手术室、新生儿室等科室现场查看工作流程和护士培训、护士长考核、病区质量管理情况。评审第3 天, 专家组反馈医院评审意见。
评审第1天, 八个评审小组其中的六组分别陆续来到了重症医学科, 对医疗、护理工作做了全面的检查、评估。全科医护人员热情地接待了评审专家, 以良好的精神风貌, 精湛娴熟的技能水平获得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本院的等级评审工作结束了, 纵观护理评审的整个过程, 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参加医院评审不仅是对护理工作进行的一次认真、细致的全面大检查, 也是利用外力推动护理质量改进的有效方法[3]。只有及时把握新的评审理念, 与时俱进 , 解放思想, 才能找准发展方向 , 提升核心竞争力, 将护理工作推进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齐文中, 周乃忠. 适应医疗市场, 促进医院发展. 临床医药实践, 2004, 13(3):239.
一、 完成医疗各项指标:截止2020年06月30日入院878人次,他科转入148人,出院901人次,转往他科141人,死亡29人,死亡率3.22%,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6.95%,床位使用率148.38%,平均住院天数6.61。 入院161人次,出院98人次,死亡6人,治愈好转率85%,死亡率3.7%,抢救162人次,门诊诊断与入院诊断符合率90%,入出院诊断符合率94%,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96%。共完成血气分析3100人次,完成中心静脉穿剌置管120人次。鼻肠管1例,支气管镜检查1例,有创动脉监测2例;院感及安全生产工作:半年中发生院内感染5例,医务人员发生工作中针剌伤一例,抗生素使用规范,部分药品使用欠规范。
二、完善病房设施,加强病房管理:ICU是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和严密监测的场所,要求病房环境合理、简洁、方便,利于观察和抢救,病房的抢救设施齐全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完善了各项设施和仪器。为了便于患者家属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做好医患沟通工作,以优质的病房条件服务于患方,方便的工作条件利于医护人员,使得ICU的病房条件在本区处于领先水平。
三、建立及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的设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这6个多月来不断制定了ICU相关制度:待补充等。做到理论基础定期巩固及更新、三基培训时时训练、物品定点定位放置、固定了仪器、药品、物资管理人员,责任到人。6个多月来,有效的病房管理保证了ICU的日常工作。ICU成立于2019年12月,在本院属新兴的一门学科,收集全院各科室以及外院的危重病人,机构庞杂,医疗任务繁重,而我科的医务人员均年龄较轻,资历浅,且大多数缺乏ICU专科经验,因此开科初我科制订了严格周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及诊疗护理常规, 同时定期督促、检查执行情况,保证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从而使ICU秩序井然,忙而不乱。
四、提高医务人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建设:由于ICU的工作性质及严格要求,医生护士始终处于病人治疗及观察的第一线.因此, ICU医务人员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ICU的工作质量、救治水平。6个多月来, ICU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我工作之重点,在ICU的后续教育中,打算采取在职培训,外出进修,自学与考核相结合等办法,并结合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周四下午定期举办科内业务讲座及组织疑难病例讨论。6个多月来的培训使得ICU全体医务人员能基本胜任日常工作。
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初显:6个多月来我科的病人在不断增加,经济不断增长。 成功救治了许多急危重病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心肌梗死、脑出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左心衰、COPD急性加重期、脑外伤、心肺复苏后、多发伤、电击伤、有机磷中毒在内的诸多危重症患者,还配合手术科室顺利完成了多例复杂手术后的麻醉复苏及监护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及时完成上级分配的各项任务:服从上级领导安排,配合全院开展医院二级复审工作、二级医院绩效考核、基层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合理用药、优质护理等工作;针对每次检查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学习。
八、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和不足
1、主要是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护士缺员近40%,医生缺员也近40%,不得不削减床位(由设置9张床只能开到4张),以适应人力资源现状,但实际工作量并没有减少,在职人员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低收入的情况进一步恶化。部分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不上,没经考核就进入重症医学岗位,导致医疗风险增加。
2、人员结构不合理:全科13人,主任医师1名(目前因工作需要即将调出),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1名,转科医师1名,两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护士,疲于应付。护理队伍以年轻人为主,缺乏中间层,人员紧张。
3、设备更新、购置慢,科室的设备设施及技术力量跟不上病人的需求,经常因为设备问题,延误收治患者。
4、ICU病源不稳定,来源单一,普通科室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入ICU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九、2020年下半年对重症医学科来说,主要任务是弥补以往不足,夯实基础,理顺关系,融合团队,建章立制。具体措施如下:
1、加大重症医学科宣传,让各个层面了解重症医学科到底是个什么科室,能够做什么,学科范围是什么。理顺综合ICU与专科ICU的区别和优劣。
2、重症医学科的模式全国来说,多种多样,我院的重症医学科仍坚定不移推行完全封闭式ICU既是院前急救的最后一环,也是院内危重病的收治科室。
3、引进至少2名新医生(最好是规培生),护士至少4名(最好能有男护士),弥补人员短缺的现状。
4、仍坚持心,脑、肺、外科危急重症的基础,加大妇产科、儿科交流,多增加妇产科术后、外科全麻术后,多发伤,复合伤的收治,加大收治呼吸衰竭患者,开展床旁纤支镜技术,超声技术、CRRT等。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用药安全;用药管理;对策
1重症医学科用药安全管理的现状
1.1医护人员
(1)药品存放不规范。重症医学科涉及的药物种类众多、药物数量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药品摆放时,常因空间有限而擅自拆除药物外部包装,导致在以往的拿取及存放工作中因不易辨别,与其他药物混淆、拿错,加剧了用药安全问题。部分护理人员因自己的粗心大意,容易将药物放错药盒,长期将不同的药物混放。另外,冷藏的药物未能及时存放进冰箱冷冻保存,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2]。(2)药理知识欠缺。重症医学科的工作任务量繁多,招收进入的新护士常不能适应该科室的紧张环境,导致心理紧张。在入院考核时,考核制度不够严谨、门槛较低等因素,也导致护理人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药理知识有所欠缺。部分护士对药物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因此在与患者及医生的沟通中也存在着问题。未在配药时使用专用的溶媒、未按照药物说明书严格用药、不能有效遵从医嘱等因素也加剧了用药安全问题的产生,从而引发医患纠纷。(3)核查制度不严谨。是否具有严格的核查制度、严格落实核查制度,是保障安全用药的前提条件。但在临床工作中,真正能做到按时、按次,严格落实核查制度的护理人员较少,常因各种因素未能严格执行,导致少用、多用、错用药物的问题。然而,研究证明,通过严格执行核查制度能够大大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3]。(4)缺乏严谨的护理意识。医嘱核对不仔细导致医嘱实行出现问题,导致患者延时用药、用错药的现象也有发生,这都与护理人员缺乏严谨的护理意识所造成的。护理工作待遇较低,部分护士受到资金、待遇的影响而敷衍工作,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原有的奖惩制度强调在护理工作出现差错时给予护理人员惩罚,造成护士因逃避惩罚而隐瞒不报,不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也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另外,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口头医嘱、单人取药等行为都可能带来法律隐患。
1.2仪器因素
重症监护室的治疗过程中,离不开各种精密仪器的运转,而仪器一旦发生故障也会威胁到患者的健康。因此,护理人员应提高警惕,不能过度依赖于仪器的指示,一旦仪器的指示灯出现故障,极易延误患者的治疗。重症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需要护理人员与精密仪器的高度配合,两者中一旦有一方出现问题,很可能会耽误患者治疗,导致医疗事件的发生。
1.3管理制度
(1)人力资源配备不足。护理人员大多为女性,产假、病假等原因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按时全部到岗,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难免出现人手不足的问题。另外,危重症患者病情较急、病情变化快,日夜颠倒的工作情况经常发生,也导致了护理人员休息不足,在工作时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2)组织管理不严格。对药物管理不够重视,组织管理不严格也是引发用药安全问题发生的因素之一。虽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没有严格的排班制度,在交接班时并不严谨,容易出现意外情况。科室没有专门的药物管理小组,未按时对药物进行检查,也没有组织相关人员学习药物使用知识[4]。(3)特殊药物管理不规范毒麻类、精神类药物由于其特殊性,在交接时出现纰漏很可能会诱发重大问题。如在紧急气管插管需用吗啡时,未按照要求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制度、处方药存在漏开等现象。(4)备用药物管理不严谨。由于危重症患者在治疗时较为特殊、治疗时间紧迫,在进行救治时常是先使用再记录,护理人员手忙脚乱之下,记录数据也不准确,领药、用药时会可能会出现数量不准确的情况。最终在患者死亡或出院时,电脑记录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导致患者无法正常领药,降低工作效率,也容易引起患者不满。
2干预措施
2.1加强人员培训
(1)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加强组织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侵权责任法》,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让护理人员从心理上认可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医疗纠纷及医疗事故的严重性。让护理人员学会用法律意识捍卫自身正当利益,提高自我风险的防范意识,严格遵守各个操作流程,降低可能意外事故的发生率[5]。(2)加强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基础。足够扎实的药物知识理论,是保证护理人员在进行重症医学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基础,也是提高用药安全性的前提条件。科室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安排讲课,讲授相关药物知识,学习药物的使用及管理知识。由护士长带头总结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管理措施。科室建立“常用药物使用说明书及配伍禁忌”档案,将科室常用药物的使用办法、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情况记录在册,要求护理人员按时学习,并加强认知。将药物知识理论列入季度考核中,考察护理人员对药物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奖惩,调动工作积极性。
2.2完善管理制度
(1)设立专门管理小组。成立重症医学科的高风险药物安全管理小组,由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担任正副组长,以高年资护士帮助低年资护士的方式,调动全体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能力。根据医院具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出适合本科室的、切实可行的药物管理规章制度和流程。有小组负责检查药物的存放及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组内成员应互帮互助,由于低年资护士的临床经验不足、应急能力较差,在应对意外情况和保管高风险药物方面尚有缺陷,高年资护士应主动负担起教导责任,帮助低年资护士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业务能力。(2)加强药物管理。各类备用药物按照每季度检查一次的频率进行登记,过期或临近过期的药物应用醒目颜色的笔标注。抢救类药物应根据各科室需求不同,进行合理的数量调整,并建本登记。交接班时实行双人双锁管理,不能仅仅是口头医嘱,还应将盘点和检查情况记录在册,以方便查备。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在使用毒麻类、精神类等高风险药物时应及时开处方并放入特定区域保存。各类药物根据科室使用数量不同,调整发放数量,做到资源的合理配备,减少浪费。护理人员在帮助患者服药时应仔细核对患者的信息和药物信息,以确保正确用药,保证患者的健康。
2.3检测设备仪器
定期检查和维修各类仪器,确保仪器的正常运作。护理人员不应完全依赖于仪器,还要加强巡视,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病情变化,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通过添加药物标识、及时补充药物、按时清理维修等措施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