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语文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语文素养”;课程特点;途径

语文是中学课程中比较基础的一门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及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中学阶段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语文素养”的关键时期,中学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这种提法的改变,并不仅仅局限于范围的增加,它意味着语文教育模式的重大突破与变革,并尝试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构建语文教育的新的模型。事实上,它不仅包含字词句篇方面的积累,也包括语感养成、思维形成、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养成、写字识字、写作和阅读技巧、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审美情趣及文化品位的提升、知识视野的扩展、思想观念的修炼、情感态度的陶冶等。这些都是“语文素养”包括的内容,是学生语文基本功及“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如果人们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很好地开展工作、学习、生活及交往活动。所以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进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及情感态度。

二、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语文教育在课程特点、课程任务方面都存在一定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时应注意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育的特点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构成了灿烂的人类文化。故而,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语文的课程特点与任务特点对学生进行教学。

如在课程任务方面,确定课程任务时不仅要依据人、社会、自然的需要进行考量,还要依据课程性质的特点进行确立。根据以上标准,中学语文课程的课程任务如下:首先,要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其次,要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态度、健康情感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并尽量争取在此过程中创新语文的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素养。事实上,生活在自然与社会之中的人们,无疑早已成为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主体,人们需要通过不断获取及传递、加工和贮存的过程获取社会、自然及人本身的信息,并进行创造性应用,以利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从获取到贮存的每个环节都涉及“语文素养”的影响和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成果。

故而,针对课程任务特点,教师应从最基础的目标出发,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比如通过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兴趣等,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同时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应通过对课文的赏析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树立更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比如,在课文《紫藤萝瀑布》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熟读课文,并找出你认为很精彩的段落、句子或短语,并在课堂中分组讨论,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念并说明原因,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一些句子的分析和讲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在对句子“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画的河流上航行”的分析中,教师可以提示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推测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课文的背景,想象作者在看到紫藤萝花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点评,用优美而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应该坚强、充满生机、充满希望地活着的道理,告诉学生要像紫藤萝一样,不管遇见了什么样的不幸,都要依然保持勃勃生机尽情怒放。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基础。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中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特点和课程任务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以提升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为基础,把学生培养为具备一定表达交流能力及阅读理解能力,积极乐观向上的现代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学语文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承担传授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职能,同时要关注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只有从生活的角度开展语文教育,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体验中收获、感知、理解和应用知识,实现语文教育的生活化,才能使中学语文教育更加“接地气”。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理解“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的内涵,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真正与语文教育融合到一起,加深中学语文的教育层次,让语文教育回归生活本身,增强语文教育的针对性。一、中学语文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的曲解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还具有人文性的特征,但在教育实践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语文教育的特征认识理解不到位。具体表现是:首先,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注重语文课程作为工具的属性,而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重视不足,导致中学语文教学失去了教育活力和应有的精神性。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现象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培养和协调发展,也不利于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其次,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过分依赖语文教材,“唯成绩论”的教育倾向比较突出,语文教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仅仅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语文知识,学习过程相对枯燥与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学习热情。同时,中学语文教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学以致用”,没有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中处处有生活”这一教育理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贯彻和落实。再次,当前的中学语文缺乏开放性,中学语文教育活动基本被严格限定在学校教育空间内,使中学语文教育脱离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由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影响了学生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性,也不利于实现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中智力教育、德育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二、生活应当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支点

(一)中学语文教育应源于生活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催生了更大的教育需求,也让教育行为处于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之中,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来说,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人类基础生活经验的总结、人类智慧与人文精神的结晶以及思想的升华,所以无论是基础性的知识,还是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由于语文教育源于生活,所以中学语文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这正是陶行知对于教育源于生活的核心阐释。只要将中学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衔接,中学语文教育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活力源泉,才会使中学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过于依赖教材,无法实现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效衔接,那么这样的语文教育就是“死教育”,就无法为学生构建有益的生活教育环境,教学思想也是狭隘的,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生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需求不断上升,这一方面说明了教育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另一方面也暴露教育常常脱离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而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中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的教学目标,决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离不开现实生活,这不仅仅体现在语文课本内容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还体现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孕育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只有将中学语文教育融合到现实生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不会与社会相脱节,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生活体验,最终内化为个人的知识与情感。

(三)中学语文教育的本质是为了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服务于学习者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不断增长知识,实现综合育人,让学生的生活更加美好。因此,中学语文教育要保证教学素材的生活性、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认识生活、适应生活、思考生活的思维习惯,并最终利用所学知识改造生活、丰富生活、改善生活。

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学语文教育对策

(一)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源泉

生活素材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导入,不仅可以丰富中学语文教育的素材,还可以有效增强中学语文教育的活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拓展教学思路,善于以语文教材为依托,将生活中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文本教材的生活化。虽然语文教材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接呈现的知识范本,但是只有与生活紧密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感悟语文、欣赏语文方面取得进步,感受语文课程学习的生活意义与现实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学生不仅要理解作者笔下关于春天的表象,还要能够体会文中作者的丰富情感,这就需要学生能够结合自己对春天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感悟。对此,语文教师需要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前搜集和整理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素材,将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课堂中,以便引导学生从课堂学习环节有效延伸到现实生活中。

(二)社会即学校,让社会实践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常态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教育思想,将教学活动走出课堂和学校,让中学语文教学打破固有的局限性,让自然、社会都成为语文教育的载体,构建中学语文教学的大教室、大环境。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增长新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桥之美》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关于“桥之美”的摄影比赛,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桥梁多发现、多观察,并结合在课堂上学到的说明文写作技巧,对最美的桥梁进行描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观察能力,训练景物写作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中学语文教育的体验中丰富语文学习情感

中学阶段,中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量虽然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生活经验较少,情感素质较简单,社会阅读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对于很多抽象性、复杂性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阶段,很多时候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实现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在知识理解和知识应用时可能会遇到的思维障碍,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高效。例如,在写作教学中,对于语文基础差、语用能力偏弱的学生来说,“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有的学生对语文写作兴趣丧失、信心全无,在语文作文课堂上存在畏难、焦虑等作文写作的思维障碍。对此,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先创设实践操作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有感而发”,逐渐树立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写作情感,端正语文学习与作文写作的态度。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产生“忧国忧民”的感情,在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孤儿院、养老院等社会公益机构,亲身做一些公益性的社会活动,使学生在进行相关的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文思如泉涌”了。在教育实践中,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学素材,实现课内教学、课外教学的有效延伸,使现实生活知识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索生活化教育途径,使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从而提升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作者:魏娟 单位: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教育局

参考文献:

〔1〕顾克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12):64.

〔2〕杜铁花.寻找窗户外的语文课堂———陶行知“生活教育”初探〔J〕.中学语文,2014,(27):22-23.

〔3〕王庆霞.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姻———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案例评析〔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5):25.

〔4〕马明月.行之有理,用之知贵———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2,(10):357.

〔5〕蔡国雄.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素质提升发展〔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3,(1):26-27.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必要性生活能力

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是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好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学好语文,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存在多种弊端,阻碍着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些弊端当中,主要在于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并且通过层层考试将这一学习模式强化。同时,考试的内容多为知识性、概念性试题,而应用性、创新性试题较少。在评价学生时,语文教师大都奉行“高分即优”评价理念,分数高则是“优等生”,分数低则是“劣等生”,这样易于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最新版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了比过去更具体的要求。初中版新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因此,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是实现学生从语文学习过中获得质的发展,从而解决长期以来质与量不能协调发展和相互有效转换的问题。这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点,也是难点所在。走向生活,学以致用,既增长知识,又提高能力,这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新亮点。

只有把语文融于生活,语文才能尽显魅力,小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还没有一定的自主意识,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教师与家长的引导占主要作用。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水平基本上达到可以自学的程度了(不包括专业的汉语言研究),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已基本有了读写训练能力,感到语文就在身边,与自身血肉相连,感到语文的实际用场,能后用来(感性)处理事务,表达所见所思所感。教师应充分利用、启发加深学生对学习语文的这样迫切需要,从而推进中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这一教学法。

中学语文教育生化化的途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所以我们主张让学生在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关于这方面的话题,大家谈论得也很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不能是口号,要付出行动才行。语文教学固然应以课堂为主要场所,立足课堂,但还要看到其他学科、校园、家庭、社会,充分调动并利用广阔天地中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入了充实的活力。具体来看,中学语文教育生活的主要途径有:

1)在课堂中感受生活。语文讲读要生活化,即课堂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要求教师善于提炼文本的灵魂,并能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为了文本内容更自然地连接学生的生活,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等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在讲授课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的实际,也许由于时代久远,学生难以体会当时作者的感情和思路的发展,那么教师就要介绍时代背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更深刻、更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努力使学生的知识世界。人文世界与生活世界得到整合。

2)设计、开展丰富多彩、贴近生活的课外语文活动,实现语文训练生活化。要突破语文教学的现有困境,实现现代语文教育的目标,实现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就一定要把课外语文活动纳入到整个语文教学体制中,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辅助内容呢。语文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应用和操作能力、传承民族文化、掌握现代科学手段以及提高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造能力。开展活动应有“高位”意识,保证活动酷友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根据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实际有益的语文活动,是帮助中学语文教育摆脱目前困境的有效手段。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学生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走向生活,在生活中积累语文。

3)中学语文教育也担负着培养、训练中学生生活能力的重任。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本身,而且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要重点培养中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同是,语文教师要把中学创新思维训练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要使中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要改变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必须实施语文教育生活化,而我们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就是引导中学生走向生活,把语文生活化。中学语文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把握教材的时代性,缩短教材与学习者的心理距离,满足中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从而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彭小明.谈21实际我国语文教育的走势[J].语文观察.2002(1)4.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人文关怀

2010年1月24日,长江日报报道了上海同济、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上海财大等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中,有四所高校要求要么是理科生不考语文,要么是全部考生只考数学与英语,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并被许多人称为“学科歧视”,对此,上海财经大学校长谈敏作出解释,并指出不考语文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学校将它视为考生所必需的素质基础,而且高考可以把关,所以才不考语文的。众所周知,我国的语文教育存在许多问题,而农村的中学语文教育在不断的改革中更是引起了广泛争议。

一、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

任何现象或问题的出现,都离不开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背景条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我国的语文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古代语文教育时期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而语文独立设科以前,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这便是“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此阶段语文教育文、史、哲不分,口语与书面语长期分离,在劳动与生活中只是有语文教育的因素,并且处于萌芽阶段。

2.近、现代语文教育时期

近、现代语文教育时期是指到这一段时间的语文教育,此阶段的教育处于极其复杂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所以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语文教育在西方先进的新思潮教育与传统的封建旧教育的矛盾中缓慢发展。

3.当代语文教育时期

当代语文教育时期是指1949年以来的语文教育。此阶段的教育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先进的语文教育思想可谓百花齐放,各具特色,不断创新。

二、我国农村语文教育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社会竞争与社会的关注限制了语文的隐性作用

强烈的社会竞争与生存压力,使农村学生从小就了解到,只有考高分,上高中,进大学才能走出农村,拥有美好的未来。在农村,人们对语文的关注很少,语文教师得不到校长的重视、家长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支持。校长认为语文是我们的国语,所以都能说中文用中文,在考试中不会拖后腿,学起来较数学、英语容易得多;家长认为语文谁都能教,所以不重视;而学生认为语文课除了读写就没啥了,枯燥乏味。

2.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本土特色逐渐淡化

农村的办学条件明显落后于城市,教学设施调配不均衡,师资水平落后,这些硬件也许短时间可以配备,但是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出现了所谓的“软件”问题,即宗旨与任务发生了变化。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出现了问题,那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才底蕴流失的表现。在这种现状下,学生不得不迎合老师,老师不得不迎合高考,而高考又迎合了某种社会需求,这种一环扣一环的迎合,势必会使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受到限制。

三、农村中学语文教育提升策略

1.不断地完善教育制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表明国家要办好教育的决心,也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所以一定要落到实处,避免说空话,具体到为农村中学语文教育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大事。

2.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内容要宽泛先进

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农村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领域要宽泛,让学生进行跨文化的学习,同时贴近他们的生活。解放学生的双眼与时间,让他们自由地畅游在文学世界之中。

开辟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要常用换位思考,即从学生的身心发展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3.社会要关注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给语文教师应有的地位

对于农村的学生,当他们走向社会,面对眼花缭乱的大城市的时候,农村的贫苦与封闭往往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自卑感,这就需要中学语文教育提前打开他们看世界的双眼,不要让他们觉得在生活中一无是处,要让他们的精神世界的富有来弥补物质世界的残缺。

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绝不止这几个问题,这只是冰山一角,还望有志之士、有权之士以及有谋之士团结协作起来,深究农村中学语文教育不同层次的问题,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以使农村中学语文教育能够早日自由飞翔,让我们从中获得“飞翔”后的幸福与快乐。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责任

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即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肩负着对孩子进行人文教育的重任。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学校的人文教育越来越被弱化。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要致力于全面培养既具有良好科学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的人,又着眼于培养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兼美的现代文明人。

一、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语文教育仍然没有走出机械化、程式化的应试教育,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依然像是坚冰一样难以融化。语文教学中过分地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忽视了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养育;重视教师的理性分析,忽视了学生的感性领悟。这种追求功利化的语文教学最终将导致学生成为人文精神缺失、听说能力弱化,能力素质平庸化,个性特征混同化,思想情感贫乏的“机器人”,迫使中学生远离自己个性化的理想世界,进而导致学生目光短浅、自私自利、怕苦怕累、意志薄弱等。

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而且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的成长发育期,低下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进一步影响我们的社会文明。所以研究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人文教育,就成为摆在中学语文教师面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策略

1.观念的转变

这就要求用教师本身正确的人文教育思想培养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学生。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只有具备了高人文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人文素质的学生。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通过自身独立的思想、渊博的学识、健全的个性、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爱心、得体的谈吐、潇洒的举止、优雅的风度以及对待工作、名利、生活、挫折等的积极态度,展现良好的人格形象,散发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自身良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实践证明,传统的逐段串讲、条分缕析、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因为它是属于物质化的、纯语文的教学,没能提升到“人”的教育高度。在教学中,从学生的成长发展出发,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加强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松开对学生发展的一切束缚,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六大解放”,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提供各种机会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3.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需要健康的人格来保证。人格决定了个体的生活方式,是个体生活成败的根源,健康的人格有助于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很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塑造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文教学不仅要增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传播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感染人,渗透到读者的心灵,使人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教师要深入挖掘文本中蕴涵的人文美,课堂中教师应尽量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自己当作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层交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追求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4.通过教学与现实相结合来内化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