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漆艺论文

传统漆艺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漆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漆艺论文

传统漆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葬礼仪式;法律文化;孝道;等级观念;“和”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314-01

1 引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套自己的生死观,他们把养生与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因为有时只要是活着就好,无关质量,于是就有了“好死不如赖活着”。相应的人们对于彻底离开这个世界的最后一次仪式――丧葬仪式就有了较为繁琐的规定。当然,这些丧葬仪式的背后,也深深隐藏着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

2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

本人长期生活在北方,所以我对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的了解主要是针对于北方。通过本人亲身的经验以及查阅一些资料,中国传统丧葬仪式的主要过程有:

小殓:为尸体净身整容,穿上寿衣。这个步骤要尽早,甚至有时在断气之前就进行。因为过几个小时,由于肌肉细胞死亡,会出现称为尸僵的四肢僵硬现象,影响穿寿衣。寿衣不能用皮质,因传统认为这样死者会转世成动物。

报丧:正式通知远近各处的亲友死亡时间、情况和葬礼安排。经常有严格的形势和顺序规定。

奔丧:亲友携带礼品、礼金、挽联、花圈等从外地来参加葬礼。

停灵:即将尸体在灵堂停放若干天,等待前来奔丧的亲友;同时有助于确定死亡而不是昏迷假死。灵堂可为家中房间、临时搭制的灵棚、或殡仪馆的专用房间。灵堂内设悼念条幅、死者遗像、供奉死者的食品(供品)、香、蜡烛、纸钱等。另外,在暂时不能正式安葬死者的情况下,将棺材寄放在寺庙等地,等待未来下葬,也可称作停灵。

守灵:停灵期间,已在场的亲友,特别是死者的晚辈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接受奔丧者的吊唁。在整个葬礼期间,死者亲近的晚辈(称为孝子/孝女)穿不缝边的白色粗麻布衣服或褂子,腰系草绳或麻绳,脚穿草鞋,称为孝服。

大殓:当着家属的面,将死者移入铺有褥子的棺材,盖上被子,钉上钉子封棺。富裕的人家可能用内棺和放置随葬品的外棺两层。

出殡和下葬:把棺材送到墓地埋葬。出殡开始的标志是孝子将一个瓦盆摔碎,称为“摔盆儿”。由孝子执“引魂幡”带队,有乐队吹打,沿途散发纸钱到墓地。下葬仪式有风水师协助。

烧七: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还有类似的叫魂、烧纸钱等活动,称为“做七”。第四十九天的仪式称为“断七”,为正式葬礼部分的结束。

守孝:按儒教的传统,孝子应该守护在父母墓的周围三年,期间避免娱乐、饮酒食肉、夫妻同房等。

牌位:家人用香烛祭品供奉写有死者名字的牌位。

扫墓:亲友于清明节期间修理、打扫墓地。

以上这些是具体的程序,但是从这些程序中的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一些传统的法律文化。

3 丧葬仪式背后的法律文化

3.1 慎重追远的儒家孝道观

孝道观念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以来,中国人无论贵贱贫富,都深深地受到这种礼教的熏陶和影响。儒家孝道观十分重视死,把送死看成是尽孝的主要标志之一。《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孝经》里面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的孝道观在宗教观上表现为尊祖,在伦理观上表现为孝祖,在丧葬观上表现为厚葬。孔子在回答弟子樊迟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伦语为政》)。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太久时,孔子批评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贸》)。在丧葬上,孔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主张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导的孝道观,客观上对后世的厚葬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故《淮南子汜论训》曰: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立也。死者断气之前,要由其近亲属亲自为其净身整容,穿上寿衣;在葬礼上,死者的晚辈要在灵堂轮流守护死者,无论白天或是黑夜,尤其是晚上不能断了人;下葬后,亲友每七天去墓地看望并烧纸钱,一共去七次共四十九天;以及以后的守孝和扫墓等活动。

“孝”是一种血缘伦理观念。先秦儒家认为,悲哀之情是人的孝悌道德本性在丧礼中的外显形式,是真情的流露,正如《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说的:“本谓心也……孝子亲丧,痛由心发,故啼号哭泣,不待外告而哀自至,是反本还其孝性之本心也。”儒家把孝道从此岸世界运用到了彼岸世界,丧葬仪式作为孝道在彼岸世界运用的载体,维系着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3.2 礼制下的宗法等级观念传统等级观念脱胎于奴隶社会,完善于封建社会,反映等级制度,并为思想家所论证、为法律所强化,因而成为一种传统法律文化。中国古代历来重视以“礼”为基础的宗法等级观念。儒家学说不仅强调外在仪礼的种种规则,而且更为重视其表现的思想和观念,并且把他们上升到了社会秩序的层次,强调等级观念。这一点也深深地表现在了丧葬仪式中。其中在丧服上就很有讲究。按照《仪礼・丧服》的规定,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从表面上看,守丧是一个纯血缘亲情问题,其实五个不同的等级都表现出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差异,是等级观念的体现。比如,丧葬礼仪中反映出男女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据《仪礼・丧服》中记载,儿子给父亲服斩衰,为母亲只服齐衰,若父亲已去世,服齐衰三年,未去世只服一年。妻子为丈夫服斩衰三年,丈夫则只为妻子服齐衰一年。其次,墓葬制度反映出社会等级的差别。陵墓的大小、高低、形制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地位、权力和财富。比如西汉时代对各种不同身份地位人的坟丘的高低大小有较明确的礼制规定,坟丘礼制趋于完备。

孔子所谓的“礼”的主要作用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维护社会秩序,是适应统治者的需要而提出的。由于中国古代的国家是在战争中氏族族长权力的不断扩大而建立起来的,是一只家国一体的国家制度。相应的国家的各个机构和权力分配基本上是由氏族的血缘关系决定的,所以封建统治者正式通过“孝”来维系宗法血缘的纽带,从而达到“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目的,为巩固“家天下”的统治而服务。

3.3 以“和”为基础的法律文化观念

《论语》上也说:“礼之用,和为贵”。在丧葬礼仪中也体现出“和”的文化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家室和宗族的和谐。丧事的处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行为,它往往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行为。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中,葬礼是一件大事,也是民间各种仪式中最为隆重,也最为铺张讲究的仪式,丧事不是由几个人单独完成了,而是需要家族成员的参与,甚至是旁人的帮忙。葬礼是公开性的活动,也是一次社会聚合的机会,通过葬事的处理达到家庭的和谐,家族内的相互了解和和睦,达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丧葬礼仪活动,达到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

4 结语

总之,我们考察分析中国传统的丧葬仪式,可以发现,丧葬仪式中有许多外在的形式,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表现,但隐藏在其背后的法律文化却较为稳定。揭示丧葬礼中的法律文化,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并评价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对于构建现代丧葬礼仪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云.关于壮族“白喜事”丧葬仪式中的法律文化司考[J].经济与金卡工程,2009,(4).

[2]罗开玉.中国丧葬与文化[M].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

传统漆艺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传统漆艺论文范文第3篇

1、漆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当代漆画,以其独特的形式,悠久的历史与丰厚的积淀,再加上色泽典雅温婉,变幻莫测的视觉的效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和魅力,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震撼。漆画的美包括三个方面,材质美、创作过程美、形式美。漆画因材质的特殊性而不同于其它画种,除了蛋壳、螺钿、漆皮等的镶嵌外,还有大漆的层层栗涂,再加上新材料的使用,例如贝壳、麻布、铜丝等的加入,使漆画的材质语言更加地活泼、生动;再通过打磨、抛光等技术手法,使得看似表面光亮如镜的漆画深邃斑驳;具有绘画性和工艺性双重属性的漆画,在传承立体漆艺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表现形式的创新,使其在室内装饰中更好地与室内设计的风格完美统一,深受人们的青睐。

2、人们消费观的改变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消费观念也越来越理性,出现了“轻装修,重装饰”的家装观,同时更加注重陈设的民族特征、文化内涵、审美情趣等,这些都为传统漆画走人家装市场奠定了基础。漆画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材质语言,它不仅拥有材质美、肌理美、意蕴美,而且能够与室内装饰的家具环境相结合,创造出独特、个性的家居环境,越来越多地在室内装饰中绽放它独特的魅力。

3.漆画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完美融合

漆画作为从依附漆器存在,到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就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它却同样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来,在漆艺术上的悠久历史传统。如今的漆画,在继承传统漆工艺技法的同时,不断丰富着漆的材质语言,越来越多的材料和技法被应用到漆画的创作中去。例如天然石料、贝壳等材料的使用,使漆画作品更加璀璨夺目;再加上对漆画技法的丰富,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不断丰富着漆画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特色。

漆画艺术家运用对漆材料的掌握和把控,在加入个人创作理念和特色的基础上,更多地是对传统漆艺的继承和发展,丰富了漆画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创作语言和表现形式。

漆画与现代室内装饰的完美结合

1.室内家居空间

漆画在家居设计中主要是以软装的形式存在的,根据家居环境的大小、主人的兴趣爱好和审美特点、经济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体现出家居环境的独特的艺术氛围。漆画在室内装饰中作为构成整个环境界面的部分,因其深沉内敛的色彩表现,各种镶嵌物的应用,材料语言所体现出的质感、肌理特征,以及独具特色的工艺特点,在室内环境中占据着重要的装饰地位。

漆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还必须讲究整体性和协调性、艺术性和装饰性,将局部和整体有机统一起来,使漆画作品与室内环境的整体氛围保持一致,产生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美感。

2.公共空间

漆画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多以大型漆壁画的形式出现,漆壁画将漆艺的传统工艺技法与壁画的基本特征相结合,能够很好地组织建筑空间,把握整个环境界面的公共空间基调。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人们大会堂的福建厅,其主墙的画为漆画《武夷之春》,以真金银箔为底,以绿为主调,使画面大气磅礴,富有生机。突显创作者尊重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和理性精神,是漆画这从历史土壤吐纳的新芽,迎合时代需求的又一真实写照和最高典范。

漆画在现代室内装饰中的发展趋势

1、绘画性与工艺性并存

漆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具有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双重属性,利用对漆材料语言的认识,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诉求表现在漆画中,使作品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有独特的装饰性。漆画的工艺性源于它源自古老的漆艺传统,漆画的绘画性使漆画体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时代主题。

绘画性是本质,工艺性是本源,工艺性决定了漆的隽永意趣,绘画性决定了漆的精神内涵。因此,在漆画创作中,应在绘画性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工艺表达,才是能使漆画有长足的发展。恰如乔十光先生所说”漆画是画不易、画是漆画也不易“,漆艺和绘画完美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漆画的最高境界。

2、以人为本

无论是哪种艺术,只有扎根大众的生活,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漆画创作者在掌握漆特性的基础上,应大胆尝试,融人生活,以人为本,使漆画作品更广泛地运用到室内装饰及人们的视野中。漆画艺术家可根据室内环境的整体氛围来创作出符合环境需要的艺术作品,它不同于漆画艺术家独特个人风格的表达,而是与室内环境相结合,从而达到和谐、舒适、更艺术化的目的。

另外,漆画所用的漆料是从漆树上割下来的天然液汁,是一种优质的天然涂料,对人体无害,符合现代室内追求绿色、环保、生态等新的设计要求。这也正是漆画在室内装饰中“融人生活、以人为本”最本质的体现。

3.多种表现形式共存

漆画作为用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其未来的发展必将经过不断的实践、创新,从而达到更加繁荣的局面,今后的创作的风格将朝着多种多样的方向发展,如写实、抽象、小品、镶嵌、堆塑、人物、动物、植物、风景等,以及各画种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等,必将使漆画,这

“既老又新”的画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又璀璨明珠。

结语

漆画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绘画性和工艺性的完美结合,是建立在良工与美材之上、构建在漆与技之上的艺术,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作为室内收藏和装饰的艺术品。在我们今后的漆画创作过程中,应在追求工艺“完美”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社会,关注当代,重新给漆画注入新鲜血液,充分发挥漆画艺术的视觉优势,强化漆画的本体语言,使漆画能够健康多元发展,更好地融人人们的生活。

传统漆艺论文范文第4篇

引言

纵游中国悠悠美术长河,漆艺和壁画艺术都是其中闪闪发光的明星。现代漆壁画是糅合了两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种类。经过时间和实践的磨练,现代漆壁画艺术已逐步发展成为创作手法多样、表现力强的一门艺术。现如今,漆壁画作为区别于壁画和漆画又融合了两者艺术风格的第三种流派,引起了艺术界即建筑业广泛关注,同时,它又以其瑰丽的画面感和坚实晶莹的质地征服了广大艺术专业人士和业余爱好者。

现代漆壁画概述

使用漆艺材料和方法绘制的壁画,就是漆壁画。漆壁画作为一种漆画来讲,同样使用大漆或腰果漆等天然树脂、聚氨酯等人造树脂作为调和剂、调入颜料粉,并配合其他有关材料,诸如:金银箔、螺钿、蛋皮等。采用各种不同于其他画种的工艺方法,诸如:埋法、洒法、罩法,嵌法等,使壁画画面产生了漆艺所特有的肌理、光泽、质感、金碧辉煌、五彩斑斓。同时,漆壁画作为一种壁画,它也和建筑物联系在一起,有着巨大的幅面,固定装置在某面墙壁上。幅面巨大,使漆壁画从题材立意至构图组合、形色处理,再到艺术风貌、甚至是更微观的肌理斑纹,都利用漆艺手段储存了大量的各种信息。位置固定,则为漆壁画提出了利用漆艺手段给不同视距安排不同层次的观赏内容的要求。

漆壁画的双重属性决定了它创作的双重标准,它既要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漆画工艺的艺术效果,同时它还必须在运用漆艺手段的同时去把握壁画的艺术特征。这就要求现代漆壁画不能仅仅是一幅被扩大了的安装在墙上的漆画小品,也不应该是一幅没有包含漆艺工艺的普通壁画。

现代漆壁画的创作工艺及程序

1.准备阶段

创作漆壁画的准备阶段至关重要,只有备齐一应俱全的物质材料,才能为接下来的绘画制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现代漆壁画的物质准备具体包括漆板、材料和工具几个方面。

(1)漆板

现代漆壁画一般采用木胎漆板,即将五合板以乳胶、钉子固定在龙骨上。漆壁画由于幅面一般比较巨大,所以其漆板一般均被分割成便于操作的小幅版面,绘制完成后再以各种手法拼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漆壁画作品。除了木质漆板外,现代漆壁画还可以借鉴传统漆器工艺中的竹篾胎、藤胎、金属胎、瓷胎、皮胎等多种材料,使其艺术效果更加丰富多彩。

木胎制作好之后,至关重要的步骤就是封漆,这样漆板才可以牢固持久,不易发生裂缝或扭曲变形等现象。加工漆胎,首先要在木胎上填补裂缝,填料一般为漆加青灰制成。填好缝之后,将胎板周身遍涂底漆,而后周身上漆灰一道。干后,以漆遍贴一层麻布,麻布下不能有气泡和多余的漆液。然后上粗、中、细三道漆灰。每道漆灰干后都要打磨戗平,前两道干磨,后一道用水磨。布漆灰之后,便是以黑色大漆推光,一般需涂抹三到八遍不等,每遍干后也需打磨戗平。至此,漆板工序完成。

(2)漆料

制作漆壁画的首要材料就是漆料。漆除了是制作漆板的重要材料外,它还是颜料的调和剂和封画上光的原料。绘制漆壁画采用的漆通常有天然漆和化学树脂漆两类。天然漆主要有大漆和腰果漆两种,化学树脂主要有聚氨酯清漆和硝基清漆两种。在进行漆壁画创作中,可根据需要营造的不同效果进行漆料的选用。

(3)色粉

色粉是调制色漆,为漆壁画上色绘图的原材料,具有入漆后画的干燥性不受影响,漆膜坚固,光泽性好,发色性能好的特点。除了各种颜色的色粉之外,金、银、铜、铝箔也可以看作是特殊的金属色粉。这些金属箔除了可以大面积粘贴之外,还可以制成细屑,在画面上营造出特殊的金属色泽。各种颜色的珠光粉也是为画面提亮添彩的绝佳材料,可以使某些细节之处熠熠生辉。

(4)镶嵌材料

漆壁画的镶嵌材料不拘一格,任何色彩、肌理优美,质地坚硬、耐磨的材料,都可以用于漆壁画的镶嵌工艺。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蛋壳、彩色玻璃、各种亮片彩珠、贝壳、螺钿、小饰品等等,都可以被用来装点画面,营造丰富多彩、生动活色的艺术效果。

(5)工具

漆刷、画笔、玻璃板、平铲、塑料膜、蒜臼、一次性纸杯、复写纸、刮片、刻刀、箩筛、打磨工具、剪刀、胶带、软刷、丝线、棉花、木块等。

2.制作阶段

关于漆壁画的制作工艺及具体手法已有多种专业著作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本文在此不做赘述,仅结合笔者在创作漆壁画《文明的页岩――不朽之魂》中的亲身历程和体会来简述一下现代漆壁画的创作技法。

(1)制作漆粉

首先按上述比例调配好漆液,将色粉与漆液混合,用平铲调至均匀的稀糊状,然后平摊在塑料膜上,待其完全干透后,揭下,放入蒜臼捣碎,然后分颜色装入独立的容器待用。

(2)拓线

将作品的手绘线稿按照漆板的具体尺寸及比例要求扩印,用复写纸拓印在漆板上。

(3)撒漆粉

根据画面要求选择不同漆粉覆盖个部分色块,界线遵照拓好的线稿。先将漆液涂满要撒漆粉的区域,然后均匀地撒上漆粉,然后以平整的木块压平、压实。

(4)刮面漆

待粘好的漆粉干透后,为使颜色更加丰富而富于变化,需要调配符合色彩要求的色漆,然后将色漆用刮片沾取,力道均匀的涂刮到漆粉的表面,要求色漆能够充分渗透到漆粉的缝隙当中,使得色彩更加饱满。此时刮的色漆不要与铺好的漆粉颜色一致,否则在后来打磨的工序中,漆画的色彩就无法显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斑驳感。

(5)刻线

面漆干透后,画面的轮廓不够清晰,线条感也不强,这就需要刻线来区分出各个色块的分界,使图案生动立体起来,也显得更加精致。刻线需要严格遵照所描绘图案的线条,刻时要把握好手法和力度,线条要粗细有致、圆润流畅、深浅适中。

(6)修饰

一幅优秀的漆壁画作品,虽然在规模上气势恢宏,但在细节上,也要锦上添花,精益求精。这就需要创作者花大心思,下足功夫,对基本已经成型的漆壁画作品进行细节上的精心修饰,使之真正体现艺术创作永无止境、追求完美的内涵。修饰技法多种多样。作者可以运用综合材料、综合手法来为作品增添新意和亮色。彩绘、镶嵌、贴金、撒珠光粉等,都是对漆壁画进行修饰,使之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好手法。

(7)封漆

上述工序进行完毕后,一幅现代漆壁画创造已基本完成,封漆工序则是整个创作过程的有力收笔。一幅没有经过封漆的漆壁画作品,还不具备漆画的神韵,只有对将完成的作品上以两至三遍乃至多遍亮光漆,整幅作品才更显得丰腴多姿,富有漆画的光感和质地。

(8)打磨推光

打磨推光是对漆壁画作品进行最后的完善,为的是整幅画面能够变得平整光洁 、质如明鉴。打磨分为粗打磨和细打磨,先用粗颗粒的水砂纸进行粗打磨,使作品的表面达到最大程度的平整,避免作品因表面凹凸不平而影响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细打磨需选用颗粒细小的水砂纸、砖灰、面粉、淀粉,并借用手掌产生的细微摩擦力来使作品的表面愈发光滑,并且焕发出玉石和琥珀般的光泽。

现代漆壁画的艺术处理

一幅好的漆壁画作品,既要明确显示出漆画艺术于肌理、光泽、质感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又应该把握住大型壁画在应用于建筑物时所要展现给公众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所以对于现代漆壁画的艺术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

1.追求形似而神胜的境界

漆作为漆壁画的主要创作原料,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会为创作活动带来诸多的局限和不便,使得作品无法完全逼真的复制其中的自然形象,因而追求绝对酷似不是现代漆壁画所要追求的目标。相应的,现代漆壁画可以充分利用漆工艺的艺术优势和运用材质的丰富多样,去追求一种“形似而神圣”的艺术境界。即以自然物象的色彩和形象为依傍,却又在某一方面独辟蹊径,与原物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偏离,在并非完全逼真的形象下表现更加丰富的神态和更加深厚的意蕴。例如笔者在漆壁画《文明的页岩――不朽之魂》中所运用的,用硫化钠、三氯化铁去腐蚀长信宫灯上粘贴的铜箔,再用腰果漆、金箔等做效果,就营造出了与文物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斑驳锈迹;还有以鹌鹑蛋壳粘贴仙鹤的腿,鹌鹑蛋壳独特的色彩和斑纹再加上蛋壳碎片之间的缝隙,都让画作中的仙鹤不同与现实生活中的仙鹤,但却更具仙风道骨,也更突出了鹤腿的质感。

2.扬长避短,开拓创新

漆液自身的色素、干燥性能和透明性能和使用时表现出的种种特性,既能营造特殊效果,又会在创作时带来诸多局限和不便。通过漆壁画《文明的页岩――不朽之魂》中的种种尝试和摸索,笔者深深体会到,对于这些局限和不便,需要沉着面对,冷静思考,勇于创新,变不利为有利,在尽量避免用漆失误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漆艺的优势所在。

又例如有时由于其本身带有的色素或杂质,无法得到纯洁的白色,这时便可以用铝箔或蛋壳来营造白色,结果是既得到了纯净的白色,又获得了金属的光感或者水裂纹的肌理,可谓别开生面。

结语

壁画和漆艺作为面向大众的悠久艺术种类,已历经了漫长的岁月,见证了无数的人类文明,现代漆壁画应时代而生,在壁画的基础之上吸引了漆艺工艺的优秀技法,开拓了艺术领域的新天地。现代漆壁画之美,美就美在其晶莹透亮、质感光洁,于朦胧中透出神秘,在丰盈中尽显精致,同时又以壁画的呈现形式,充分展示了大气十足的艺术风范,极大地美化了公共建筑和人们的生活环境。笔者通过创作漆壁画《文明的页岩――不朽之魂》,深刻地了解了现代漆壁画的工艺技法及制作程序,对此充满了兴趣爱好和创作激情,并有信心在以后的发展生涯中为现代漆壁画领域做出一份贡献。由于时间精力和本人能力的限制,笔者在论文阐述中多有不尽之处,谨期盼相关领域人士可以共同研究探讨,为现代漆壁画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传统漆艺论文范文第5篇

从上个世纪初到改革开放,中国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阶段的传统家具研究基本以西方学者为主,他们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不仅起步早而且成果丰富。例如,法国学者Odilon在1925年编辑出版的第一部关于传统家具的著作——《Meubles de la Chine》(《中国漆家具》);德国学者Gustav Ecky系统研究了中国家具,收集并测绘了一批中国硬木家具的优秀实例,并于1944年出版《Chinese Domestic Furniture》(《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一书;而后又有许多西方学者热心于中国木制家具的收藏和研究,并有一系列著作出现,较突出的有《Chinese Household Furniture》(《中国家用家具》,Georgen Kates ,1948年)、《Chinese Furniture》(《中国家具》,Ellsworth ,1970年)、《The Chair in China》(《中国椅子》,Louise Hawley Stone,1952年)、《Chinese Furniture— Hardwood Examples of the Ming and Early Ching Dynasty》(《中国家具:明与清之硬木家具实例》,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1970年)。这些著作的研究大多是综合论述加单体分析的模式,由于西方学者没有受到我国传统观念的束缚,所以观察审视的角度很多。上个世纪初开始,一些西方学者与机构还陆续在美国夏威夷等地举办多次关于中国古家具的展览。西方的众多博物馆及收藏机构,例如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费城博物馆等都有丰富收藏。在中国,梁思成带领的中国营造学社着手研究传统建筑的同时,有学者开始关注传统家具,例如中国学者杨耀,他陆续在《北京大学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48年)及《建筑学报》(1957年第8期)等图书刊物中发表了很多篇学术水平很高的论文,其中包括《明式家具艺术》及《谈谈中国家具》等,文博专家朱家溍在《文物》(1956年第6期)等期刊也发表多篇文章,例如《漫谈椅凳及其陈设格式》等。这些文章对传统家具的特点、分类、结构等做了专业论述,同时提出倡导中国传统家具的理由。

改革开放后,国人对传统家具的研究与收藏逐步展开,中国学者青睐有灵气、有韵味的家具,例如“明式家具”。王世襄对明式家具的制式标准、审美方向进行了深入论述,于1985年在香港出版《明式家具研究》,朱家溍评价:“世襄的这部专著,把明及清前期的家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其成就表现在他做了许多过去没有人做过或做得很不够的工作。”“明及清前期家具生产的时代背景,在已出版的中外著述或文章里很少叙及,而世襄却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这一时期,众多的中国学者参与到传统家具的研究中,由于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修养,很多研究达到很高水平,例如《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田家青,1988年)、《中国古代的家具》(胡德生,1997年)、《中国古典家具》(喜、陈善钰,1998年)等;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也更加深入,1990 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中国古典家具协会,对中国家具进行了认真、系统性的研究,发行会刊16期——《Journal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Society 》(《中国古典家具协会季刊》,1990—1994年),其观察角度、研究方法、资料积累、学术总结为国内家具研究提供诸多经验。此外,著作有《 Austere Luminosity of Chinese Classical Furniture 》(《中国古典家具的光辉》,Sarah Handler,2001年 )、 《Chinese Furniture of the Late Ming & Qing Dynasties 》(《样式的精华——明末清初中国家具》,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1998年)、《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in the Minneapolis Institute of Arts 》(《明尼阿波利斯市馆藏中国古典家具》,Robert D.Jacobsen,1999年)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阶段中国香港嘉木堂举办了多次藏品展并出版多期图录,促进了明式家具在全世界的传播。1990年,我国众多学者成立了中国古典家具研究会,印刷多期会刊。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苏州博物馆、观复古典家具博物馆、灵岩山房榉木家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收藏机构(如侣明室)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收藏体系。

如果说上个世纪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中心在西方,上个世纪末开始逐渐转向中国,那么到本世纪初,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应该说已经转移到了国内,各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角度更加多元,其中既有很多关于鉴赏类的著作,例如《中国古代家具鉴赏》(聂菲,2000年)等,也有很多专题性的研究,例如《可乐居选藏山西传统家具》(马可乐,1999年)、《中国家具史图说》(李宗山,2001年)、《中国家具文化》(胡文彦,2004年)、《南通传统柞榛家具》(罗一民,2004年)、《古木神韵·古木香珍藏明清家具》(潘宝林,2005年)、《中国传统家具》(柏德元、潘嘉来,2005年)、《明清苏式家具》(濮安国,2005年)、《明清制造》(马书,2007年)、《大漆家具研究》等。西方也有一些研究成果面世,如《传统杌凳选集》(柯惕思)、《Permanence :Classical Chinese Stone Furniture 》(《卧石观云:中国古代石刻家具艺术》,Robert Hatfield Ellsworth,2003年)、《Pure Form:Classical Chinese Furniture Vok Collection 》(《极简之风 :中国古典家具集藏》,Ignazio Vok,2004年)、《洪氏藏中国古典家具百图》等。2006年5月,国务院将“明式家具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使传统家具艺术价值得到了肯定。雅昌网也构建了一个专业的明清家具论坛,每天都有很多人在网络上交流探讨,每年都举行联谊研讨会,国人对传统家具的研究日渐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