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电价的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电价是电力经济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完善的电价管理体制,就不可能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就目前电力企业的电力管理体制来看,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一方面,现在部分地区还出现严重的偷电、漏电的行为,而且也没有严厉的惩处制度,严重影响电的销售。另一方面,目前的电价标准制定还统一由政府制定,电力企业要开拓市场还要通过上报政府,等政府审批,政府的批准又得经过一年半载,等审批通过,电力企业已经失去市场机会,给电厂或电网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要改善电价的管理体制,避免该管理体制的滞后性、不科学性等影响电力产业的市场营销。
(二)电网的经营机制有待完善
电网的有效管理也能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然而,现在的电网经营机制还不是太完善。在如今的电网管理机制中,大都是政府垂直管理的,在财政管理上也是采用收、支两条管理线,电网的经济效益核算也是统一进行的,这会让电力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许多电力企业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人代表存在,电网经销者没有经营的主动权,这会影响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如何促进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力企业要合理分配资源,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电力经济运行体制,尽可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在国家及相关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下,电力企业的相关制度也在逐渐改革完善着,对促进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有很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从电力企业市场的发展、电价体制的改善、市场供求机制及竞争机制的完善等方面具体分析:
(一)大力推广电力企业市场的发展
在相关法律的规定下,电力企业主要被划分为三个模块,即电力生产企业、电力建设企业、电网经营企业。电力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我们既要确保这三个模块的相对独立性,还要保障它们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国家及相关政府要给电力企业适当的自,确保公平自主、平衡发展的原则,从而有效开拓电力企业的发展市场,抓住发展的机遇,如农村电网的改建等,各电力企业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促进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改革完善电价的管理体制
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我们要确保电价的科学合理,才能为电力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因此,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改革完善电价的管理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一方面,国家及相关政府应该给予电力市场足够的自,让电力企业有权在某一范围内宏观地调控电价。另一方面,电价的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按照市场的需求,适当地上调或下降电价,以增加电的销量来提高经济效益,有效地实现薄利多销。另外,电价的制定要结合市场的风险、电力企业的成本、应缴的税额等,在合理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力企业的利润。
(三)建立有效的市场供求及竞争的机制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电力供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经济市场对电力的需求,然后适度地供应,做到电力市场的供求平衡。当电网的供大于求时,我们可以适当地下调电价,若供小于求时,上调电价,用这种电价浮动的方式来调节电力供求的平衡。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给电力分配同等条件的资源,让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对于某写大电网的交易,可以从中收取过网费等,从而有效地平衡各电网的经济效益,促进整个电力经济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三、结束语
英文题目:AnExplanationofBiologyandEconomicstoAltruisticBehavior
提要:“利他主义”可以分为“亲缘利他”、“互惠利他”与“纯粹利他”三种形式,对前两种利他行为,生物学和经济学已经给出了较为圆满的解释。但本文认为,要对“利他主义”作出全面说明仅仅满足于这点是不够的。本文提出了利他基因的“隐性遗传”和行为偏好的“广义效用”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对“纯粹利他”行为作出了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解释。
关键词:亲缘利他互惠利他纯粹利他隐性遗传广义效用
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
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
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altruism)。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Hamilton,1964)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有人曾经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典型的论文都是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Tullock,1983)
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的投资,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软核的利他”(soft-corealtruism)。例如,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Wilkinson,1984)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律”,当施惠者与受惠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量的血液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从而使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不过,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而且还要求形成某种识别机制,以便抑制道德风险和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虽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纪晚期才由博弈论专家阿克塞罗德建立起来,(Xelrod,1984)但它的基本思想却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论述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时,就被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第三,“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例如,汤姆逊瞪羚(Thomson’sgazelles)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我们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因为汤姆逊瞪羚所保护的并非是它的子女或亲属,对个体来说这是一项没有任何收益的投资。这一行为与吸血蝙蝠的“互惠利他”有着更明显的区别,对个体来说这一行为的投资风险与预期回报存在着极大的不对称,而且也不可能通过识别机制来剔除那些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搭便车”者。因此,有些生物学家,比如《自私的基因》一书作者里查德·道金斯甚至对汤姆逊瞪羚的行为作出了如此自私的解释:高高跳跃的瞪羚是在向突袭者昭示——你瞧,我的体力有多棒!别来打我的主意,否则你会一无所获的!还是去追杀我的那些孱弱的同伴们吧!(道金斯,1998a)我认为这个解释非常勉强并令人怀疑。且不说把这种只有人类“超级智慧”才想得出来的“炫耀式欺骗”强加给汤姆逊瞪羚是否公平,就是从进化论角度看,其破绽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这种行为真有效,当遭受猛兽袭击时为什么不会有更多的汤姆逊瞪羚跟着一起“跳舞”呢?
显然,要对利他行为作出全面说明,仅仅满足于“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从生物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对“纯粹利他”作出解释,而这正是本文试图达到的目的。
二、纯粹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事实上,许多生物学家,比如劳伦兹(K·Lorenz)、威尔逊(E·Wilson)、爱得华兹(W·Edewards)等,早就在一定意义上给出了“纯粹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解释,他们的理论在生物学中被称为“群体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遗传进化是在生物种群层次上实现的,当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有利于种群利益时,这种行为特征就可能随种群利益的最大化而得以保存和进化。(Wilson,1975)但“群体选择理”论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它无法解释导致个体生存适应性降低的“纯粹利他”行为怎样才能通过生物个体的基因保存下来。因此,在主流生物学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恰恰是与之对立的“个体选择理论”。“个体选择理论”认为,“纯粹利他”行为与生物个体的生存适应性成反比(只要想一想那只以生命为代价向同伴报警的汤姆逊瞪羚就可以了),而利己行为却与生物个体的生存适应性成正比;一个利己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自己的后代,而这些后代都有继承其自私特征的倾向;只要前者的生存适应性低于后者,不管这种差别在初始状态多么微小,经过千百万年的自然选择,生存适应性较低的生物性状也会被无情淘汰掉。以至于里查德·道金斯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你认真地研究了自然选择的方式,你就会得出结论,凡是经过自然选择进化而产生的任何东西,都应该是自私的”,“对整个物种来说,‘普遍的爱’和‘共同的利益’等在进化论上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概念”。(道金斯,1998b)
但“个体选择理论”并没有解决由汤姆逊瞪羚所引起的深层矛盾,我们不仿把它称为“汤姆逊瞪羚悖论”:一方面,现代生物学认为,只有交互繁殖的种群才能保持相对恒定的基因库,所谓进化是生物种群的进化而不是生物个体的进化;(陈阅增,1997a)因此,“纯粹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符合种群利益最大化的生物性状,在生物长期演进过程中保存下来是符合进化论自身逻辑的;另一方面,迄今为止所有生物学的实证研究似乎都证明了,生物进化必须通过生物个体的基因介质才能实现;有利于个体生存适应性的生物性状,才会在遗传进化中得以保存并不断强化;而与个体生存适应性无益甚至有害的生物性状,其有效信息最终都会在遗传进化中丢失和湮没;因此,“纯粹利他”行为是不能从生物学意义上得到解释的。(道金斯,1998c)“汤姆逊瞪羚悖论”给解释“纯粹利他”行为提出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1、有利于种群利益最大化的生物性状怎样才能通过生物个体的基因介质保存下来?2、有利于种群利益最大化的生物性状通过什么途径才能得到必要补偿和激励?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不但可以回答,而且答案已经包含在现存的生物学知识框架之中。
“个体选择理论”显然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上,即生物的遗传性状与遗传介质之间是一种直接的、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我们不能不设问:除此之外,是否还存在一种间接的、非对称的遗传关系?事实上,现代生物学已经观察到许多非对称的遗传现象:两种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生物性状,通过同一基因介质实现遗传;随着其中一种被自然选择,另一种也同时保留下来。最著名的例子是引发镰状红细胞贫血病的隐性基因:镰状红细胞贫血病对人类来说是一种非适应性的生物性状,但生物学家发现,带有这一基因杂合子的人却具有较强的抗疟疾能力,因此在非洲某些恶性疟疾流行地区,这一隐性基因的出现频率就很高。(陈阅增,1997b)以此推论,“纯粹利他”行为虽然对生物个体是非适应性的,但它对生物种群却具有很高的生存价值;因此,在生物长期演进的过程中,它可以与某些利己行为一起借助于同一个基因介质以“隐性遗传”的方式保留下来,这恰恰体现了生物性状对生存环境高度的适应性。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遗传模型来说明这一假说:假设AA与Aa为利己型基因,aa为利他型基因;在Aa中A为显性的等位基因,a为隐性的等位基因;如果利他行为的生存适应力低于利己行为,那么根据自然选择原理,aa型的利他基因最终将被淘汰出局;但由于在Aa型利己基因中含有隐性的a,它并没有随aa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当Aa型基因与Aa型基因通过减数分裂进行繁殖时,根据“哈迪-温伯格定律”,仍然有可能复制出AA(占25%)、Aa(占50%)和aa(占25%)三种类型的基因,从而实现利他行为的隐性遗传。
“纯粹利他”行为在“非零和博弈”条件下对生物个体生存适应性的损益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推断,两个具有“纯粹利他”倾向的生物个体更容易营造一种协作氛围;与两个只有利己倾向的生物个体相比,它们可能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应性。如果这一猜测是正确的,则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博弈方阵来解决“纯粹利他”行为的补偿和激励问题(叶航,2001a):
--------------------------------------
||利己主义者|利他主义者
--------------------------------------
|利己主义者|-5,-5|12,-2
--------------------------------------
|利他主义者|-2,12|5,5
如果我们以X代表利己主义者,以Y代表利他主义者;根据以上假定则利己主义者的期望适应性为-5X+12Y,利他主义者的期望适应性为-2X+5Y;当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的比率为7:3时,每个个体的适应性都是一样的(-5X+12Y=-2X+5YX:Y=7:3);如果利己主义者与利他主义者的比率大于7:3,则利己主义者的适应性会减少而利他主义者的适应性则会增加;反之,则利己主义者的适应性会增加而利他主义者的适应性则会减少。因此,在生物种群及其个体行为模式中“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将以某种大致固定的比例同时存在。它说明,“纯粹利他”行为是能够通过补偿激励机制得到进化的。事实上,这一结论的依据正是现代生物学中的ESS理论。ESS理论是英国著名生物生态学家梅纳德·史密斯1982年创立的,它在现代生物学中被称为“自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建立以来最重要的发展之一”。(道金斯,1998d)ESS是生物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stablestrategy)的缩写,如果生物种群在进化过程中能够形成某种稳定的策略(行为)均衡,这种策略(行为)就是ESS。显然,“利己”和“利他”都是在生命世界长期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稳定的生物行为。必须指出,用基因的隐性遗传和ESS理论解释“纯粹利他”行为不是向“群体选择理论”的回归。这一分析仍然是以“个体选择理论”为基点的,但是它又与传统的“个体选择理论”不同,它把解释的重点放在有利于群体利益(当然,归根结底它也有利于群体中每一个个体)的生物性状怎样才能通过个体的基因介质实现遗传进化,从而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框架下对“纯粹利他”行为作出符合实证要求的解释。
三、纯粹利他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现代生物学的进化和遗传理论认为,物种演进的目标是“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这一结论所包含的逻辑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完全一致。但我们并不能就此推论,所有生物都会按照“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要求来“理性”地计算和规划自己的行为。事实上,进化的“理性”最初是通过“情感”、“偏好”等感性形式“殖入”生物的遗传基因并成为生物个体的“自觉”行为,我们不妨把它称为理性的“本能”。(Wright,1994;叶航,2002)对生物个体来说,“本能”所表达的正是生物进化内在的逻辑要求:所谓“理性”的行为,只不过是经过自然严格筛选后留存下来的、能够被我们观察到的、相对稳定的生物行为罢了。(贝克尔,1995)
“情感”与“偏好”是触发生物行为的按纽。当“情感”与“偏好”得不到满足时,建立在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神经动力学基础上的生物内部平衡系统便会受到破坏,由此造成一系列生理或心理上的压力。这种压力超过一个阈值,生物个体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进而通过一定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需要,以便消除和缓解身心的紧张状态。因此,生物行为的遗传首先表现为一个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神经动力学系统及其触发机制的重构与再现,本能或者由本能冲动所引导的生物“理性”行为可以看作是该系统由不平衡向平衡的运动过程。“理性人”是现代主流经济学最基本的预设。按照该预设,一个人的行为总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所谓“效用”只不过是“偏好”的一个函数。(瓦里安,1997)经济学不研究“偏好”是如何产生的,那是生物学、进化论、也许还有心理学的任务。经济学的任务是在给定的“偏好”状态、“偏好”结构与“偏好”序列下研究行为主体如何“最大化”自身的“效用”。如果生物学业已证明,“纯粹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一样具有进化优势,生物个体能够通过基因介质把触发这种行为的“偏好”保存起来并遗传下去;那么,只要给定这一“偏好”,我们就可以对“纯粹利他”行为做出标准的经济学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中,消费集(consumptionset)X也可称为选择集(choiceset)X,通常假定集合X是k维实数空间Rk中的一个非负子集。如果行为主体对集合X中的选择束具有偏好关系,而这些偏好关系又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的假定(事实上,这些假定已经包含在“理性人”的预设中),则偏好关系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存在一个函数u:XR,使得x1﹥x2,当且仅当u(x1)>u(x2)。如此,我们就可以把行为主体内含的偏好关系转化为一个函数关系:
U=u(x1,x2,…,xn)(1)
我把上述函数称为“广义效用”函数,因为其选择集X中的偏好项xi可以用来表示包括经济偏好、道德偏好(我们可以把“纯粹利他偏好”包括在“道德偏好”中,因为“纯粹利他”是道德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甚至宗教偏好和信仰偏好在内的所有偏好,只要这一偏好是相对稳定的、可观察的。(叶航,2001b)如果行为主体的资源总量为I,实现广义效用所需的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分别记作p1,p2,…,pn,则其资源约束可以表示为:
p1x1+p2x2+…+pnxn=I(2)
可以证明,只要目标函数是连续的,约束集是闭的并且是有界的,则以式(2)为约束条件的广义效用最优(最大化)解就是:
MU1/p1=MU2/p2=…=MUn/pn=λ(3)
式中MUi=du/dxi,即xi的边际效用;pi为i种偏好(x)的单位成本或影子价格;λ为约束资源的边际效用;i=1,2,…,n。
根据式(3),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有意义的推论:
第一,在广义效用最大化过程中,行为主体将依据一定的偏好状态、偏好结构和偏好序列使自己的行为呈现出形态各异的“价值”取向。
举例来说,如果x1代表具有利己倾向的经济偏好,x2代表具有利他倾向的道德偏好,则当MU1/p1>λ时,行为主体的行为才会偏重经济选择,表现出利己倾向;而当MU2/p2>λ时,行为主体的行为将偏重道德选择,表现出利他倾向。特别地,当MU2/p2>λ且MU2/p2>MU1/p1时,行为主体将为了利他目的放弃或部分放弃自身的物质利益或经济利益。(叶航,2000)因此,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行为主体不一定就是一个“自私自利”或“钱迷心窍”的人。人们的行为将取决于他们的偏好。事实上,在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就已经关注过“优越感”、“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责任感”、“道德感”等等纯精神领域的偏好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现代主流经济学对“闲暇”和“炫耀”的研究,则更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第二、就某一特定行为来说,行为主体的行为倾向取决于某一偏好的“成本—效用”比,即MUi/pi。
举例来说,如果x2代表具有“纯粹利他”倾向的道德偏好,当pi和λ给给定时,MU2越大,人们的行为越偏重道德选择。事实上,伦理学所谓的“良心”,从广义效用的角度看,就是道德行为在一个人心目中的效用水平。它表现为一个人未采取某种道德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内心矛盾与痛苦,以及采取某种道德行为后所体验到的内心解脱与愉悦。如果MU2和λ给定,则p2越小,人们的行为越偏重道德选择,我们可以把p2称作“道德成本”。值得指出,“道德成本”是一个长期被人们忽视、甚至被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所忽视的范畴,其意义在于它提醒我们,任何一个行为主体在进行道德决策时都有权力考虑自己的“道德成本”,而社会则应该努力营造一种降低“道德成本”的机制,以促进个人道德偏好的形成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第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λ的值越小,行为主体的非经济偏好越强。
由于λ为约束资源的边际效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λ越小,体现广义偏好的行为倾向就越强。但其中的例外是,由于经济行为具有资源再创造的特殊功能,其效用水平与λ成正比。因此,λ越小经济行为的效用水平就越低,从而一个人的非经济偏好就相对越强。事实上,当物质资源相当匮乏时,一个人很难产生出非经济偏好;反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质资源越丰裕,一个人的非经济偏好,比如道德偏好、情感偏好、审美偏好等等,就越丰富、越强烈。显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学说支持这一结论。(马斯洛,1987)
第四、上述分析没有改变传统经济学的根本结论,传统经济学的全部分析范例将作为一个特例包容在广义效用的分析框架中。
如果以x1代表经济偏好,xi代表除经济偏好以外的其他所有偏好,则当行为主体的偏好结构符合条件:MU1/p1>MUi/pi=λ(i=2,3,…,n)时,传统经济学的狭义效用范式将成为广义效用范式的一个特例。
参考文献
[1]贝克尔,G.《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PP349-50.
[2]陈阅增主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a)pp.470;1997(b)pp.466.
[3]道金斯,R.《自私的基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a)pp.216;1998(b)pp.3-5;1998(c)pp.3-4.
[4]Hamilton,W."TheEvolutionofAltruisticBe-havior"AmericanNaturalist,Vol.97(1963).354-56.
[5]Hamilton,W."TheGeneticlEvolutionofSocialBehaviour"JournalofTheoreticalBiologe,Vol.7(1964)No.1,pp.1-52.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7]Tullock,G."Territorialboundaries:anEconomicView"AmericanNaturalist,(1983)121(3).
[8]瓦里安,H.《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3页。
[9]Wilkinson,G."ReciprocalFoodSharingintheVampireBat"Nature,Vo1.308(1984),No.59,pp.181-84.
[10]Wilson,E.Sociobiologe,theNewSynthesis,Harvard,BelknapPress,1975.
[11]Wright,R."TheMoralAnimal"NewYorkPantheon,1994,pp.190.
[12]Xelrod,R.TheEvolutionofCooperation,NewYork:BasicBooks,Inc.1984.
[13]叶航,“经济学视野中的人类道德”,《学术月刊》,2001(a)年第2期。
[14]叶航,“爱的理性与艺术”,《经济学消息报》2002,No.490,第4版。
沉井的基础比较像一个筒状的结构,挖掘过程是从井内开始,挖到合适的深度之后,再使用混凝土进行封底,再对井壁和井孔进行施工,使质量达到建筑的要求,为建筑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沉井的基础可以建设的非常深,建筑的面积也可以比较大,机构的整体比较坚固,进而使得沉井的性能得到加强,由于它的面积较大,能够承载的压力也就随之增加,这种压力是垂直和水平都存在的,沉井还能起到档土和防水的作用,而且效果也比较明显,它的施工过程也比较简单。
2沉井制作
(1)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施工的现场的土地进行平整,土地平整的大小要超过沉井2米左右的距离,在整平之后,在建筑的地方做划线处理,把位置做的更加精确,然后再申请验收,合格之后再施工。(2)设置垫木、立底节沉井模板和绑扎钢筋。①垫木施工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在现场撒上一层沙子,厚度大约在0.5m,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抽取垫木方便,然后在沙子上对称的铺一层垫木,然后在垫木的夹层之间再铺一层沙子,再根据之前的设计建造模型、浇筑混凝土,作为第一个底节沉井。②无垫木的施工方法。如果土地非常的平整,可以不使用垫木,直接在土地上进行施工就可以,这种方法就是先浇筑一层混凝土,厚度与井壁的厚度相同,混凝土在刃脚的下方,使地基不出现下沉。③土模施工方法。沉井的施工土地都是粘土,粘土也有好处,可以直接用来制作土模。土模有两种制作方法。第一种是填土内模:用粘土按照沉井的形状和尺来夯实,使得整个土模的稳定性得到提升,与原来的设计相统一。第二种是挖土内模:如果沉井的底部没有渗水,土层比较坚硬时,就使用这种方法,在刃脚的地方开始挖基槽,基槽成形时,土模就完成了。(3)混凝土的浇筑环节。混凝土的浇筑环节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分别是浇筑的厚度要均匀、对称,混凝土的成分要统一,不能产生沉降和龟裂等情况,最好一次完成,不能反复施工。(4)模板和垫木的拆除。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会逐渐变得坚固,当它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以上时,就可以撤掉其中的模板,当它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时,就可以撤掉井壁、底部和刃脚斜面的模板。当它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就可以撤掉垫木。拆除顺序是:先拆除内部,再拆除外部,先拆短的垫木,再拆长的垫木,长的垫木要隔一根撤一根,对称拆除,如果拆除不方便,可以适当挖掘下面的土层。拆除垫木时要格外小心,最后四根是比较重要的,它们是定位垫木,一般是用红油漆涂刷的。
3沉井的下沉
这个环节主要就是在沉井的下方和四周进行除土操作,除土的过程可以使用机械,也可以使用人工方法,来减小刃脚下方土层的正面阻力,同时,还可以减小四周的土层对沉井的外壁产生的摩擦力,让沉井依靠自己的重力下沉,下沉的施工措施主要包括:排水下沉、不排水下沉以及中心岛式下沉等方法。在陆地土层上方的下沉施工主要使用排水下沉法,主要依靠大型机械来挖掘,人工进行辅助配合,机械做垂直运输的排水明挖法施工,以及用水力机械来代替人工挖土的排水法下沉。还可以使用空气吸泥的方法,潜水员进行辅助配合,也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进行挖掘,潜水员进行辅助配合。如果在河流中进行沉井作业,主要使用不排水法下沉法。由此可见,使用哪种方法进行下沉,主要取决于沉井所处的位置以及土层的质量。如果下沉的深度较深,面积较大,在下沉的后期,外壁的阻力逐渐增大,或者,由于沉井重力较小,导致沉井无法继续运行,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在设计环节以及沉井制作的前期,就要考虑到这个问题,要在井壁的外侧设置泥浆套,或者,在井壁的内侧安装滑道,使用高压射水或喷射压缩空气等方法来降低沉井外壁的阻力,以及在沉井的上部施加压力来帮助沉井下沉,使沉井能够顺利的下沉。
4沉井的封底施工
(1)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在沉井封底前,要将刃脚处凹槽内的污泥清理干净。其次,在井点降水条件下施工的沉井,在封底前应用大石块或其他砌块将刃脚斜面下垫实,同时要检查井点降水设备是否完好,保证可以连续抽水。采用触变泥浆护壁下沉的沉井,当下沉到设计的位置时,立即准备进行置换触变泥浆工作。再次,准备好封底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和机具,以及制定出封底方案。当沉井下沉到设计标高前,应及时进行封底,若拖延时日,有可能发生条件变化,产生偏差,或有大量土体涌入井内等,给干封底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应抓紧做好封底的准备工作。最后,封底前,还应做好井内集水井筒,以便封底时预放在井底的一定位置,便于封底后抽除地下水之用。其深度、大小应满足水泵吸水要求。(2)干封底施工。一般先铺一层碎石,整平后,再浇筑素混凝土封底,浇筑混凝土时均需沿井壁四周向中央进行。素混凝土封底应一次浇筑,分格、分批、逐段、对称进行,不得中途停顿,避免产生施工缝而造成渗漏,浇筑封底混凝土时,不得堵塞集水井,保证井内排水工作能继续进行。素混凝土封底后表面要平整,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25%以上时,才可以绑扎底板钢筋。
5沉井的设计与计算环节
(1)设计程序:沉井作为整体深基础设计主要是根据上部结构特点、荷载大小以及水文、地质情况,结合沉井的构造要求及施工方法,拟定出沉井的平面尺寸,埋置深度,然后进行沉井基础的计算。(2)沉井的计算。沉井基础埋置深度在局部冲刷线以下仅数米时:可按浅基础设计计算规定,不考虑沉井周围土体对沉井的约束作用,按浅基础设计计算。当沉井埋置较深时:需要考虑基础井壁外侧土体横向弹性抗力的影响按刚性桩计算内力和土抗力,同时应考虑井壁外侧接触面摩阻力,进行地基基础的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分析与验算。沉井基础一般要求下沉到坚实的土层或岩层上,作为地下结构物,附加荷载相对较小,地基的强度和变形通常不存在问题。沉井基底的地基强度验算应满足:F+G≤Rj+Rf沉井底部地基土总反力Rj等于该处土的承载力容许值fa与支承面积A的乘积,即:Rj=faA沉井侧壁与土接触面提供的抗力,可假定井壁外侧与土的摩阻力沿深度呈梯形分布,距地面5m范围内按三角形分布,5m以下为常数,如图2所示,故总摩阻力为:Rf=U(h-2.5)q
6结束语
一、知识经济对审计理论的冲击
1、对审计目标的冲击。当前较为公认的审计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意见。这一目标主要是为投资者、债权人服务的,是与物质资本占主导地位的工业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的目标不仅要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要维护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和社会利益。因此,审计的目标将不再局限于物质资本要素所有者,而应定位于整个社会。例如对企业人力资源利用状况、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等发表审计意见,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审计意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可共享性和可转移性,使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更加广泛而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理所当然的,对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目标之一。
2、对审计假设的冲击。审计假设的研究通常以会计假设为参考。如审计在建立审计对象方面的假设时必须考虑会计主体假设;审计在建立无反证判定假设时,须考虑持续经营假设;审计在建立会计资料判定假设时,应以会计期间假设为依据;审计在建立履行审计职能假设时,应以货币计量假设为依据。在知识经济时代,会计的四大假设都受到了冲击。
(1)会计主体假设。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革命,不仅突破了城域空间对经济交住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导致企业组织之间的界限不再像工业经济时代那样清晰。以网络为依托兴起的虚拟公司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联合体,它最重要的资产只是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虚拟公司外延界定的困难,导致会计主体假定的模糊。
(2)持续经营假设。一方面,虚拟公司的兴起对“持续经营假设”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主体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益加大,企业随时都有补清算、中止的可能。
(3)会计分期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充分、及时供应成为决策致胜的关键,会计分期的假设满足不了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信息作出及时决策的需要。有人提出,将企业各种原始数据直接在网络上提供,由使用者各取所需,及时利用。如果这样,会计分期假设将毫无意义。
(4)货币计量假设。由不同货币而引发的外币业务和物价变动会计,实质上都是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冲击。而且,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与日俱增,使用者对信息相关性的偏好各不相同,因此,披露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潜力及对未来预测的非货币性信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知识经济将引起审计内容的调整与拓展
1、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20世纪80年代以后,创新金融工具种类和数量迅速发展,最普遍的创新金融工具被称为“衍生金融工具”。金融工具和不断创新给会计理论和实践提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也给审计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2、无形资产的审计。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商誉、计算机软件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相联系,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的比重将会大大提高,并且将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无形资产审计也必将成为审计的主要内容之一。
3、人力资源的审计。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密集型行业如高科技公司、软件公司等将可能率先启动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将逐渐成为审计的内容,并且其地位将逐步得到提高。
4、明细信息的审计。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快速传递大量的信息,而且也为用户提供了直接分析利用这些信息的技术手段。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适时地提供能满足不同用户需要的原始信息。相应的,审计也应由原来侧重对综合信息的审计,转向对明线信息的审计,重点验证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
5、非财务报表信息的审计。随着审计目标的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扩大。他们除了需要已鉴证过的基本财务报表信息以外,还需要许多非财务报表信息,越业越多的使用者要求将下列内容列入审计报告信息:某些管理咨询信息或财务报告分析信息;财务预测信息;事关企业未来经营成败的因素;企业在近期所面临的营业或行业风险。
三、知识经济将引起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审计将实现“无纸化审计”,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也将产生重大变革。
一方面,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审计人员将很难甚至根本无法通过肉眼跟踪会计业务的处理,也无法用传统的方法考查会计档案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1996年世界经济平稳发展、运行良好,总体形势好于1995年。预计1997年将保持较强增长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8%,高于1995年增长3.5%的水平。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4.l%。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和预测,1995、1996和199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l%,2.3%和2.5%。美国经济实力回升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从1993年到1996年,美国经济持续4年增长,年均增长率达2.6%;失业率从1993年1月的7.1%降至1996年9月的5.2%,4年来增加了1070万个就业岗位;联邦财政赤字从l992年度的2904亿美元降至1996年度的1090亿美元,4年来减少63%;劳动生产率(非农业部门)从1993年的0.2%提后到1996年上半年的0.9%;出口大幅度增加,1993年增长3.7%,1995年增长14.6%,1996年头7个月增长7.8%;通货膨胀率继续控制在3%以下的低水平。预计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串可达2.6%,高于1995年2%的增长水平。
美国将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从80年代初开始的经济政策大调整已见成效,并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摆脱了“滞胀”困境,走上了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从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在全球竞争力提高,美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经济中仍面临平衡预算、社会福利机制和外贸逆差等问题。但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不会很快逆转,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正在回升和提高。不少人预测,美国将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欧共体的经济增长将放缓
欧盟15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将从l995年的2.5%降至1996年的1.6%。欧盟经济增长速度突然放慢的主要原因,是欧盟国家采取紧缩财政政策造成的。欧盟国家已达成一致,决定欧圳统一货币自1999年1月1日如期实施。欧盟国家为了按时“达标”。争取第一批进入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实行欧洲单一货币,相继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欧盟多数成员国存在高财政赤字、高社会福利和高失业率、产业结构、产品竞争力不及美国和日本。采取紧缩财政政策对欧盟经济造成冲击。但是,欧盟各国经济趋同的努力将促进欧盟经济增长,从长远看利大于弊。欧盟委员会认为,欧盟多数成员国已作出了“惊人的努力”,尤其是减少财政赤字。欧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今人鼓舞的进展。欧盟委员会预测,1997年和1998年欧盟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可分别达到2.3%和2.8%。明显高于1996年的增长水平。
日本经济尚在调整
从1991年到l995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0.6%,在发达国家中是最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6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3.5%,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达不到这样高的增长水平。政府采取的景气对策,力度较强,但收效不大。主要原因是日本经济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泡沫经济破灭的冲击、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影响、国内地震等突发问题造成的损失,最根本原因是日本式体制已陷入疲惫状态,日本经济正处在大调整时期。预计199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也不会很高。国际社会关注的不是日本经济近期增长速度,而是日本向何处去。日本从1968年明治维新到1997年前后仅用40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西欧经历的200年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的两个过程。二战后,日本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经济的,日本经济从1956年起飞,到90年代初,用不到40年时间又重新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经济大国。种种迹象表明,经过调整后,日本经济将进入第三个增长期,特别是日本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后将奉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这是国际社会都在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仍然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和预测,1995、1996和1997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为5.9%、6.3%和6.2%。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总体实力地位上升。拉美经济曾经历80年代“失去的10年”,进入90年代后又受到短期资本(“飞燕式”资本)大进大出的影响。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预测。l996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可达3%左右,大大高于1995年0.6%的增长水平。拉美经济在经历1994年底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已恢复正常发展。拉美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未来10年可能是拉美“有希望的10年”。发达国家都在扩大同拉美国家的合作、开拓拉美市场。日本认为“掌握21世纪地球发展关键的是南美各国”,并正在强化对抗美的经济外文。拉美经济不稳定因素之一仍是外债问题。1996年拉美外债总额将高达6220亿美元,比1995年增加6%,这是需要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
曾是多灾多难的非洲大陆,经济形势已开始好转,1996年和1997年非洲经济增长率都将达到5%,忘于I995年3%的增长水平。这个经济落后、但资源丰富的大陆重新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美国官方宣:“现在是美国同欧亚争夺地球上这个尚未开发的最后一个市场的时候了。”1996年初,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对非洲国家贸易及开发的综合政策”,通过“商业外交”改变其在非洲市场占有率不足10%的落后局面。非洲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关键是非洲大陆能否保持稳定和加强合作,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起色不大。这些国家的人口已超过5.7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00多美元,它们的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己从20年前的0.8%降至目前的0.4%。国际社会有责任支持它们应付挑战和发展经济。
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
在发展中国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在放慢,引人关注。1994、1995年亚洲经济增长率仍分别达到9.l%和8.6%。但是,1996年和1997年亚洲经济增长率将分别降至8%和7.5%。亚洲经济速度放慢主要是由于东亚经济增长减速。自70年代以来。东亚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增长最快的地区。东亚产值已占世界总产值的25%,东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和投资市场之一。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95年经济增长率仍高达8.5%,但是,1996年经济增长率将增至8%。1997年有可能进一步放慢。东亚经济增长放慢的外部原因是国际市场上半导体、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产品需求变动,受此影响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将从1995年的8.8%降至1996年的5.9%。随着电子产品需求回升,1997年新加坡经济增长率可达7.3%。但是,东亚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调整所致。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一方面是经济规模正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也积累不少问题,如基础设施滞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中国、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相继调整政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增长速度同质量、效益统一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保护环境,实现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经济持续增长。东亚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正是东亚经济走向成熟的标志。但是,东亚经济增长率仍将大大高于其他地区。
俄罗斯经济仍难走出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