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酒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国研究者主要将软实力理论运用到国家综合实力及文化层面,并从概念界定、实践应用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2008)指出,文化软实力即是文化的凝摄自固力、竞争力、传创力和感召力的整合表达,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者,都产生实实在在的改变性影响,所以,文化软实力是人在创造生存的过程中改变自己或他者的实在影响力。王一川(2009)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特定人类共同体生活的价值系统及其象征形式所呈现的柔性吸引力。在实践中,文化软实力一般与特定区域或特定层面相结合。例如,刘彩云等(2011)从探讨蜂蜜文化内涵出发,指出弘扬蜂蜜文化在发展蜂产业中的作用,并提出扩大宣传途径、加快蜂蜜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提升蜂产业发展对策。杨柳(2012)认为提升“中国白酒金三角”文化生产力的两大途径包括通过高端要素的化学聚合创造和承袭文化生产力,以及通过地理品牌的传播强化文化生产力。实证研究成果大多关注与地区,对行业及产业的关注比较少,结合四川地区白酒产业的研究比较有限。鉴于此,本文拟对川酒文化软实力提升思路进行探索。
二、川酒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分析川酒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品牌,还是生产技术上在国内、国际堪称首屈一指,被行业认为“最大的产业集群、最大的品牌群、最大的产能群、最好的政策洼地”,酒类生产已成为四川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然而,当川酒产业面临着从销售量提升到产业文化影响力扩大这一挑战时,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品牌建设不够完善。四川白酒品牌主要分布在四大酒城———宜宾、泸州、绵竹、邛崃。其中宜宾、泸州两地白酒品牌建设在命名、文化、包装、定位等工作相对比较完善,品牌知名度较高。邛崃拥有酒类企业近300家,是中国重要的白酒原酒基地,生产窖池2万余个,原酒储量约20万吨,其自然条件适合酿造高品质白酒。然而,邛崃白酒除了“文君”品牌稍有名声外,大多企业从事散酒生产和销售,因缺乏品牌建设和推广,知名度和盈利能力都有待提高。
第二,地方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四川被誉为浓香酒的世界、酱香酒的故乡。提起四川白酒,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五粮液、泸州老窖和郎酒等著名品牌。的确,川酒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品牌,还是生产技术上在国内、国际堪称首屈一指。然而,各著名的白酒品牌使四川享誉了国内外,却没有使孕育了这些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白酒品牌的白酒酿造地大放异彩,很少人提到白酒品牌就联想到白酒酿造地。由于白酒的生产条件和环境是不可复制的,酒类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与所在地的关系就重要。当一个企业的产品与所在地的地理、历史、民俗等联系越紧密、融入越自然,越能充实其内涵,也更能借助当地文化扩大影响力。
第三,对“高端产业”理解不够全面。四川白酒产业导向是走高端化、品牌化道路,建设固态蒸馏白酒高端品牌的集聚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对“高端化”理解不全面的现象,将“高端化”与“高价格”混淆,存在盲目高端化的局面。近年来,白酒价格一路飙升,中高端白酒似乎成了有钱人的专属品,加之我国自古以来的“宴请文化”促使了高档白酒的消费,高端必定是高价的。然而,高价格不等于高端化。盲目高端化不仅带来整个行业产品链价格的上涨,而且导致白酒产品标签、标识使用混乱,误导消费。其中,年份酒一直充当涨价先锋,但我国的年份酒缺乏产品标注中有关窖藏时间的标准,出现乱标年份误导消费的情况,其投机和市场混乱度较高。这种情况不利于白酒产业健康发展。因此,在川酒产业高端化发展道路上亟待出台一系列产品标准和管理制度。
三、川酒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文化软实力不是通过物质累加的途径就能提升,它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努力且无法量化和有形化,但其价值不可忽视。笔者认为,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和提升川酒品牌文化内涵,可以彰显川酒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1.通过探寻川酒的酿酒史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四川拥有悠久的酿酒历史。举世瞩目的广汉三星堆遗址,埋藏着许多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历史遗迹。在数以千计的珍贵出土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陶器、青铜器属于酒器,如盉、觚、觯、瓮、罍、钵、尊、爵等。考古工作者还在四川各地发现了大量商周至战国末期的酒器,包括陶器、漆器和青铜器,既有盛酒器,又有饮酒器,仅青铜器就发现了100多件。大量酒器的出土,足以说明古代蜀国酿酒业的发达和蜀人饮酒之风的盛行。在源远流长的四川酿酒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酒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历史的沉淀。通过探寻川酒的酿酒史,发现川酒品牌历史演变的深层次价值,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提升川酒文化软实力。
2.通过体验川酒饮酒习俗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在古代,酒是权力的象征。由于酒的来历神秘且喝起来有飘然晕眩的感觉,所以古人以为酒是神赐的,或者是得到神的启示而酿成的。掌权者将酒作为体现自身威严与地位的象征之一,酿酒权由掌权者赐予,有功之臣才可以得到赏赐的美酒。随着酒的酿造技术逐渐普及到民间,白酒的品种越来越多,原先繁杂的仪式礼法逐渐淡化失去了神秘性,饮酒成为一种礼节和人生享受。以前白酒度数相对较低,饮酒以男性为主,佐酒菜肴不如现在丰富,人们饮酒崇尚“豪饮”,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方显男儿气概。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要求更高,饮酒从“豪饮”变为“细品”。人们通过闻香、观色、品味来欣赏和回味酒的品质高低和风格。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洋酒进入中国消费市场并得到人们喜爱,白酒仍然是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饮用佳品。上述各种饮酒习俗,可以在川酒的生产与营销环节中实景展现,通过消费者的体验活动,可以很好地提升川酒文化软实力。
3.通过传递川酒精神价值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当将酒作为产品销售,品牌就成为区分产品的标志之一。不同的白酒企业和产品系列在命名、包装、宣传口号、商标等品牌构建方面追求的是创造独特的形象,传递丰厚的内涵理念,倡导积极健康的精神价值。例如,川酒“六朵金花”之一的四川沱牌舍得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从2001年开始培育“舍得”酒品牌,2010到2011年公司在水处理、粮食处理和生产工艺方面的设施设备投入共进行了十亿左右的投入,这些都是先舍去的利润。在舍去一部分利润基础上酿造出的更高品质的酒才更加受到市场的认可,然后才逐渐收回投入,获得良好经济效益。正所谓“舍得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之于物,得知于心;舍之于利,得之于义;人生福报,在于舍得。”,“舍得”品牌可谓集千古智慧于一体,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也传递出健康的价值观念。
4.通过川酒的表现载体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四川是浓香型、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固态蒸馏白酒的故乡,拥有千年古窖、酿酒建筑和盛酒器物,且古迹、建筑和器物与生产经营融为一体,流传至今。成都拥有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的遗址,2000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泸州拥有明代万历年间所建的泸州老窖国宝窖池;绵竹拥有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遗址,获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五粮液、水井坊、剑南春等酒企都建设有酒史博物馆,展现从古至今的白酒生产工艺、酿造工具和器物等等。历史遗留下来并仍在使用的建筑和器物足以说明川酒的历史,也是证明川酒文化的物证。古迹、建筑、器物、诗词歌赋、书画、楹联、雕刻、典故等都是在酒文化的形成中产生的瑰宝,令人回味,让人遐想,极具挖掘和提升潜力,是不可忽视的酒文化载体。
5.通过川酒名人资源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历代名人吟诵川酒,川酒很早就和文化的联系非常密切。川酒的声名远播得益于历代四川籍名人或旅居四川的名人在生活、工作中对川酒写下的赞美之词,其中,以文人学士居多。例如,唐朝诗人杜甫在宜宾品尝春酒和荔枝后留下了“重碧拈春酒,轻红劈荔枝”的诗句,后来春酒改名为重碧酒;1909年,晚清举人杨惠泉品尝姚子雪后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虽雅,但不能体现此酒的韵味。此酒是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更名为‘五粮液’是一个雅俗共赏的名字,而且顾名可思其义。”自此五粮液美名问世。唐朝学士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将“剑南之烧春”列为全国名酒。杜甫、宋朝著名学者王灼、明朝四川抚军饶景晖、康熙年间浙西词人吴陈琰都曾赞誉射洪春酒,民国举人马天衢根据店前牌坊命名“沱牌曲酒”。北宋诗人黄庭坚、南宋诗人陆游等旅居四川时都留下了描写四川白酒的诗句。在诗词中的酒有如今知名的,也有不知名的;有可考证来历的,也有无法考证来历的,但这些都是川酒产业重要的文化资源。通过名人效应和历史典故打造品牌不失为挖掘提升川酒品牌文化的一个方法,邛崃“文君酒”就是一个好例子。因酒的供给,才能酒品源源,提供吟诗作赋的素材;因酒的诗词,才让酒香四溢,留下历史文化的积淀;因名人典故,才能千古流传,获得挖掘提升的资源。两者相互依存,才形成生生不息的川酒文化和川酒的人文环境。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旅游市场促进作用
旅游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旅游业的表面看,其发展历程带有很强的经济因素,但从需求上讲,旅游业主要源于旅游者精神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任何旅游如果没有深刻的文化形式和内涵。就无法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就不可能产生旅游活动。
旅游既然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文化传播就显得至关重要,旅游市场开拓的过程实质是旅游文化的传播的过程,旅游市场的开拓离不开文化的传播。旅游市场的开发,正是通过传媒广泛的传播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信息,促进受众了解这些景区或景点,选择这些景区或景点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市场开拓过程中的文化传播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它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旅游的时间性,旅游是旅游者在异地的短期生活行为。二是文化的差异性,旅游是旅游者在感受和体验另一种文化和生活。
正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才促成旅游的发生。这种差异是由人类聚居的地域差异导致的,也就是说,人类聚居空间上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区域文化差异构成的恰恰是区域问旅游行为产生的巨大动力。为了更有效的分析文化传播在旅游市场开发中的作用,我们用拉斯韦尔(Harold.D.Lasswel1)文化传播“5W”模型来作为工具。
1948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人类的传播活动是由:谁(who)——说了什么(sav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ichchan—ne1)——对谁说(towhom)——产生什么效果(withwhichef-fect)——五要素组成。这即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型”。
“拉斯韦尔5W模型”总结了人类基本的传播现象,说明了传播学的基本框架,基本上概括了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传播效果的几个环节。进一步,演绎出“拉斯韦尔分析模型”。(图1)
根据“五w模型”,我们从控制、内容、媒体、对象、效果五个方面的具体分析,来指导旅游市场开发中的文化传播,以增强其传播效果,促进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一、通过控制分析。解决文化传播由谁组织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是由开发商为组织者还是以政府为组织者来进行,这是一个应该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在我国各地的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由于政府资金的不足,大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开发模式,引进了民间资金进入。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民营开发商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带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主要是基于经济利益的商业炒作,在开发商的宣传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负责效应。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文化传播中,政府应起组织者的作用。从资源角度讲,旅游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旅游资源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反映了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历史与现实的社会状况,是特定国家、民族或者人群的特性的文化积累,政府在其开发和利用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当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应该体现在宏观层面。在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是包办一切,指挥一切,而是侧重于制度层面和政策层面的引导。具体地讲,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第一,政府是实际工作的组织者。
旅游市场的开发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政府力量的参与,任何保护、开发、利用都是一句空话。应该说,这几年,中国旅游市场开发、旅游产业的兴起,出现这么速度的效果,没有政府的积极组织和倡导,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过程中,政府还应该进一步加强组织和领导,对其进行控制和规范。
第二,政府是实际工作的指导者。
在具体旅客市场开发过程中,政府对其文化传播在规划、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予着具体的指导。政府承担着文化传播“守门人”的作用,必须要考虑开发什么?保护什么?用什么样的战略和速度进行开发?用什么样的路径和方法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一致?等等。这些都是政府必须要进行正面引导和指导的。不能完全由市场机制来调节文化,这样势必使文化沦为单纯赚钱的工具,失去了文化价值,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也就毫无价值。
第三,政府是各方利益的协调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从大的方面讲是一种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但从其产生和使用的具体过程来看,是有其区域性、个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是不一样的,旅游景区或景点有自己的利益、开发企业有自己的地方政府有自己的利益。政府在这种利益冲突中,应该充当调解人的角色。在文化传播中要了解各方面的诉求,平衡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整合各方面的力量,使各方在旅游市场开发中,既使各方的利益得到照顾,又使旅游景区或景点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应有的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通过内容分析,解决文化传播讯息内容的问题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不可能是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镜像似的全面反映,而是经过了一定选择的结果。这也是传播的重要作用的体现。“当一个信息被‘放大’时,就意味着它引起了共鸣,即无意识的认同,它因此产生了~种新的意义:成为大众心理归宿的符号。”怛是。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引起高度重视,才能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1.要注意内容选择的真实性
内容的真实性是传播学的最基本原则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也不例外。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文化传播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机会是带来对旅游文化的重视,危机是为了追求商业价值,可能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不惜扭曲和改革原有的文化面貌,使其向某个方面或方向极端发展。如许多旅游景区或景点与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宗教寺庙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不注意引导,就可能成了宣传和扩散封建迷信内容。一些地方为迎合旅游者的需要,不惜歪曲历史或虚构历史,大量制造“文化赝品”。一些地方以保持和恢复传统文化的本原面目的名义,不顾当地社会文明进化的事实现实发达的状态,硬是保留甚至制造一些原始部落来,还煞有介事地标上正宗传统文化的标签,冠以“人类学的活博物馆”的美名供人观赏。
2.要注意内容选择的层次性
旅游市场的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新”、“奇”、“怪”等表面层次,必须要注意深层次的文化传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遗产旅游将成为一个热点,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高层的旅游活动应该“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上的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仅仅只限于直接的感观刺激,带给旅游者的是低层次的浅薄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文化因素的加入,才能不断提高旅游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才能使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真正达到赏心悦目的审美境界。所以,对于旅游市场深层次的文化传播一定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要加大对旅游景区或景点中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家文化、建筑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民俗文化等等的宣传和传播,以提高旅游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出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增强其旅游业的竞争力。
3.要注意内容选择的认同性。
从内容上讲.旅游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其接受面往往会受到区域文化、民族传统的限制,在甲地非常受欢迎的文化可能在乙地无人问津。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性,一方面可能对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使旅游者在感知和经历这种差异时感到无所更从。难以接受。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有效的文化传播去寻求传播者与受信者之间的含义认同,即传播者与受信者对含义的共同感受。
“旅游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没有文化认同,旅游就失去了意义。旅游文化是文化求异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平衡,是不同文化的冲突交流所以发展旅游既不能不求民族和地域特色.又不能片面强调民族、地域特色,而是要慎重考虑古今中外文化所包含的文化要素之间相容与不相容的关系。只有这样,旅游业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地发展。”
三、通过媒介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实施渠道的问题
文化传播是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介。从现有的媒介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纸质媒介(报纸、期刊、书籍等),又有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等),还有新型媒介(互联网、手机短信等),这些媒介在文化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旅游市场开发的文化传播中,要根据媒介的特点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媒介的优势,选择正确的媒介形式,来促进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传播。
1.要根据不同的受众选择媒介
受众作为受信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满足和需求而使用媒介的,而受信者的这种选择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人需求和兴趣来决定的。受信者受其民族习惯、文化水平、职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对不同媒介的形式喜爱程度不同,对不同媒介内容的理解也不同,因此不同媒介在进行文化传播中其讯息所能送达的顾客类型必然是不同的。电视、广播、报纸及其各节目时段或栏目通常都有其相对固定的一部分观众、听众和读者。因此,旅游文化传播要针对不同需求和兴趣的受信者,有针对性地选择媒介。使文化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试想:如果用互联网去传播旅游文化,有几个农民能够知晓。在中国农村,电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来获得讯息的,因而,在农村通过电视加强对旅游的文化传播应该是更有效。更能获得这些居住区的人大多数人的接受、承认和信赖。
2.要根据不同的特性选择媒介
各类媒介的特性是很明显的,都有其优点和不足。而任何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容和样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在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中,应该把某景区或景点的文化特和媒介特性结合起来,有目的地选择媒介。需要展示其文化样式的形状或动态,就尽量不采用普通黑白报纸和广播来作为传播媒介,而是尽量使用电视或网络媒介乃至电影。电影《少林寺》生动形象去展示了少林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让人们知道了“十八罗汉”、“梅花桩”、“易筋经”、“双节棍”等少林武术文化的精化,促进了中岳嵩山的旅游业的兴旺和发展。需要展示其深刻的文化理念,在使用电子媒介的基础上,还应加上一些纸质媒介,更能增加其效果。如对中医文化的宣传,在其电子媒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纸质媒介(特别是医学报纸、期刊)更能增加受众的理性认识。
3.要根据技术的发展选择媒介
互联网的兴起,使传播媒介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同样具有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传播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互联网的超大容量,使旅游文化的传播有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构建起的立体的互动性强的感知环境,营造出的融合性强的文化氛围,可以使旅游文化的传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通过对象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向谁传播的问题
确定了传播组织者,弄清了传播的内容,选择了传播的渠道,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向谁传播的问题。也就是要明确旅游文化的传播面临的对象是谁?这里可以确定的回答.就是旅游者。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与一般的文化传播是有区别的,它在进行普通人群传播文化的同时,更侧重于对特定受众一旅游者的传播。从这个角度讲,在旅游市场文化传播对象的选择过程中,选择哪些人比简单地选择人数多少更为重要,也即使是说,选择哪些人最终可能成为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才是最重要。
第一,以提高旅游者素质为目的,确定对象。
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对象就是旅游者,通过加大旅游文化的传播,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升对旅游景区或景点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不仅可以提高旅游参与的人数,而且有利于旅游品质的提高。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特色越突出、鲜明的旅游项目和产品将受到青睐。
第二,以细分客源市场为目标,确定对象。
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经历下的旅游细分市场,确定对象,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从地域角度出发可以把旅游的客源市场分为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海外客源又可细分为以日本、台湾、港澳、东南亚、韩国等东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和美国、欧洲等西方文化圈客源市场。因此,在进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时,对于东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可以进行一些具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的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而对于西方文化圈市场的游客就以介绍一些简单的东方文化内容和样式的宣传和传播。就国内市场而言可以以年龄把文化传播的对象分为处于不断成长的青年人市场、数量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市场、活跃在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年人市场,文化传播要根据这三个市场客源的不同文化经历,分析他们的旅游消费心理,分别针对层次、不同年龄乃至不同国籍的人、因时、因地。灵活的的需要,传播不同特色的旅游文化,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
第三,以客源组成形式为目标,确定对象。
从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组织形式来看,我们一般把它分为团体市场和散客市场。对于团队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对象重点是它的组织者一旅行商。旅游文化的传播要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影响旅游商,由他们去对游客进行再传播。对于散客市场,旅游文化传播的复点就是有可能接受某种旅游产品或服务的潜在游客受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基本设施的改善,自备交通工具的普及.旅游市场越来越向个性化发展,旅游者开始由团队组织方式向自助组织方式转化,自助方式已成为一种时尚。所以在旅游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应该更加重点观注散客市场,针对散客市场,组织和开展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开发散客旅游市场。
五、通过效果分析,解决文化传播完成好坏的问题
拉斯韦尔模型主要注重对传播过程的描述和控制。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是一种目的行为。因此,拉斯韦尔模型对其传播效果非常重视。对于旅游市场的文化传播而言.“成功的旅游市场的意识传播,就是对传播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传播、利用各种媒体优势、针对不同兴趣的受信者、以统一鲜明的形象、积极主动的文化旅游文化传播,达到长期的效果,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它所取得的效果主要看以下几方面:
第一,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组织者是否明确。
第二,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内容是否在真实的情况下吸引受众。
第三,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是否充分利用了各种媒介的优势。
第四,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传播对象是否明确和具有针对性。
第五,旅游市场文化传播的是否提高了旅游者的素质。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是否有提高。
山银花是忍冬科忍冬属木质藤本植物[2],分布区域广,其中灰毡毛忍冬在我国西南、中南地区大量栽培。黄东亮等[3]研究表明:在广东的翁源、乳源、连州、阳山等县为灰毡毛忍冬的产地;周日宝等[4]的调查表明:在湖南的隆回、新宁、溆浦、洞口、新邵、邵阳、新化、临武等几十个县市为灰毡毛忍冬的产地;苟占平等[5]的调查表明:在四川的南江、通江、长宁、兴文、合江、叙永、古蔺等县为灰毡毛忍冬的产地;苟占平等[6]的调查表明:在重庆的秀山、酉阳、黔江、綦江、南川等县为灰毡毛忍冬的产地;此外,还分布于贵州、广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等省区,常生于海拔300~1200m山谷溪边、坡或山顶混交林、灌木丛中,多种植于山地丘陵地带。其花期6~9月,果期为10~11月。在湖南省隆回县小沙江、溆浦县和新宁县有种植基地[3,7]。红腺忍冬主要产于河南、广西、山东、云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区,多生于山地、山谷中的灌木丛、疏林中或为人工栽培,海拔200~600m,最高可达1400m[3,5]。其花期为4~5月,有时秋季也开花,果熟期为10~11月[2]。黄东亮等[3]的研究表明:在广东的新兴、云浮、阳春、肇庆、惠阳、台山、徐闻等县为华南忍冬的产地。此外,还分布于广西、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和海南等,多生于丘陵地的山坡、杂木林或灌丛中,以及平原旷野路旁、河边或海岛,海拔最高达800m[4]。花期为4~5月,有时秋季也开花,果熟期为10月[2]。
2化学成分
忍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有4类:绿原酸类[8,9]、苷类[10,11]、黄酮类[12]、挥发油类[13]。陈敏[14]从灰毡毛忍冬的70%EtOH取物中分离鉴定得到28个化合物(五环三萜类化合物14个;绿原酸类衍生物9个;甾体成分2个,黄酮苷、酚酸、多元醇各1个)。其中新化合物11个,6个为五环三萜双糖链皂苷,另5个为绿原酸类化合物。17个已知化合物中,有6个系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陈敏等[15]从灰毡毛忍冬中分离得11个新化合物中,对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的进一步研究,又从中分离到两个新的双咖啡酞基奎尼酸醋化合物,分别命名为灰毡毛忍冬素F和灰毡毛忍冬素G。王天志等[16]通过GC-MS联用分析灰毡毛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成分,经计算机质谱库检索并与标准图谱对照,共分离出147个组分,鉴定出8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57%。其主要成分为醇、酮、酸、酯类化合物,亦有少量烃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棕榈酸,占挥发油总量的21.52%;其次是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占挥发油总量的16.40%。童巧珍等[17]对3种不同来源的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的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3种不同来源的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均含有芳樟醇、香叶醇、α-松油醇、辛烯醇、二十一烷醇等26个相同成分。陈君等[18]应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对灰毡毛忍冬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经光谱技术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8个皂苷类成分;3个黄酮类成分。许小方等[19]采用溶剂萃取及柱层析方法对灰毡毛忍冬花蕾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纯化,经光谱技术分析鉴定;从灰毡毛忍冬花蕾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其中3个绿原酸类成分,4个黄酮类成分和4个其他成分,分别为:1-O-咖啡酰基奎宁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槲皮素、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B-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B-D-半乳糖苷、肌醇、β-谷甾醇、正十九烷醇、葡萄糖。其中1-O-咖啡酰基奎宁酸、4-O-咖啡酰基奎宁酸为首次从忍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苟占平等[20]通过2联用技术分析红腺忍冬干燥花蕾的挥发油成分,经计算机质谱库检索,结果共分离鉴定出21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1.17%。其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棕榈酸,占49.27%,其次亚油酸占16.97%,(Z,Z,Z)29,12,152-十八碳三烯酸甲酯占11.63%。贺清辉等[21]从红腺忍冬藤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成分:地榆皂苷Ⅱ、灰毡毛忍冬皂苷甲、灰毡毛忍冬皂苷乙、东茛菪素、氯原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其中地榆皂苷Ⅱ为首次从忍冬属中分离得到,其他均为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贺清辉等[22]从红腺忍冬藤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5个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经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马钱子苷、獐牙菜苷、secoxyloganin,vogeloside,secologanin均为首次从该种分离得到。
柴兴云等[23]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华南忍冬进行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经过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鉴定,得到7个化合物:芦丁、槲皮素、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绿原酸、忍冬苷、β-谷甾醇及三十四烷。芦丁为首次从忍冬属中分离得到,其他均系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柴兴云等[24]采用多种柱层析方法对华南忍冬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得到三十余个化合物,并利用各种色谱和光谱技术鉴定,结果得到4个酚酸类化合物:咖啡酸、绿原酸、绿原酸甲酯和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为从本属中首次分离得到,其它均系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柴兴云等[25]采用柱层析等方法对华南忍冬进行化学成分分离,从其醋酸乙酯及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运用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为:木犀草素、槲皮素、苜蓿素、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芦丁、金圣草素-7-O-新橙皮糖苷、苜蓿素-7-O-新橙皮糖苷。
3药理学研究
灰毡毛忍冬是高效低毒的物种,并具有抗病毒的功效。李光玉[26]用灰毡毛忍冬对普通感冒的发热,头痛身酸,咽喉肿痛等进行临床研究,并与贵州华南忍冬作比较,结果表明灰毡毛忍冬对普通感冒的疗效高于贵州华南忍冬。王小平等[27]的研究表明:灰毡毛忍冬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白色念珠菌等致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属高度敏感。当药液中原生药含量仅为0.125g/ml就有抗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的作用。时京珍等[28]对灰毡毛忍冬的总皂苷、总次苷和二十九烷醇及灰毡毛忍冬的水提物做了保肝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它们对四氯化碳、D-氨基半乳糖等肝毒物造成大、小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李永梅等[29]对灰毡毛忍冬进行研究表明其提取液、水提取液、水超声提取液均能显著增强体外细胞抗腺病毒感染的能力。潘清平等[30]通过体外实验对灰毡毛忍冬和不同产地的金银花进行药理作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灰毡毛忍冬对大多数细菌均有显著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灰毡毛忍冬对金葡菌的抑菌浓度(MIC)低于1∶8,对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乙型链球菌的抑菌浓度(MIC)基本低于1∶4;最小杀菌浓度可以测出,其中有些活性明显强于正品金银花。雷志钧等[31]对两种不同忍冬物种及不同的两个产地进行实验研究,证实灰毡毛忍冬和正品金银花组对金葡菌感染的小鼠均有保护作用,并且灰毡毛忍冬对金葡菌感染的小鼠有明显的保护作用(P<0.01),其中薰硫的隆回灰毡毛忍冬的保护作用最强,其次为密银花、未薰硫的隆回灰毡毛忍冬、济银花。雷志钧等[32]用皮下注射啤酒酵母菌所致大鼠发热模型,观察灰毡毛忍冬和不同产地的忍冬对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的比较。结果灰毡毛忍冬和忍冬均有抑制因新鲜啤酒酵母菌致热大鼠的发热趋势。结果灰毡毛忍冬与忍冬均具有解热作用,解热强度相当,但忍冬的作用时间较长。
谢学明等[33]采用DPPH法对华南忍冬药材乙醇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与抗坏血酸进行抗氧化活性比较,结果其干品浓度为5mg/ml时的抑制率均高达(95.4±1.01)%,表明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赵成[34]对华南忍冬不同器官的绿原酸含量及体外抑菌效果进行研究,运用纸色谱法定性,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其各器官水浸液测定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根、茎、叶及花蕾的绿原酸含量不同,叶中所含成分约是花蕾的40%~55%,但花蕾和叶的抑菌效果相近似。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尚有抑制作用。华南忍冬各器官对白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为叶花蕾>茎>根。
4质量控制
山银花的质量控制除了外观、性状等上的鉴别外,一般以其绿原酸含量为指标进行质量控制评价。杨翠玲[35]曾对新版《中国药典》中的山银花项的几个物种和忍冬的进行性状和显微鉴别,所述方法具有方便、简单、有效的优点。忍冬科属下的植物所含化学成分相似,因此,常用类同的质量控制方法与指标。崔永霞等[36]用HPLC色谱法对河南不同产地金银花进行绿原酸的含量测定,并对其灰分、酸不溶灰分、砷盐及重金属进行检测,找到了较佳方法和指标,为道地药材金银花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林云良等[37]采用光谱学及色谱学方法,确定醇提取活性成分的HPLC和NMR的特征吸收图谱,可用于金银花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也可用于其复方制剂质量的参考标准,重现性好。王柳萍[38]曾对广西山银花绿原酸进行过相关的研究。此外,还有绿原酸含量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报道[39~41]。
5小结
山银花与金银花由于来源于同科属植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及相近药用功能,长期以来均作为同一种药在临床及市场流通中应用。2005年版《中国药典》将山银花从金银花项下分列出来作为新增品种,这对山银花在市场流通、临床作用、质量评定以及与金银花在应用上的区别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此外,全国各地分布及药材市场流通的金银花、山银花种类较多,除药典规定的3个种源外,其余是《中国药典》未收载的,民间均作药用。因此,如何规范、有效、恰当地使用这类药材尚有待于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53
[2]肖培根.新编中药志第二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36.
[3]黄东亮,耿世磊,李学松,等.广东省忍冬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2,18(3):177.
[4]周日宝,贺又舜,罗跃龙.湖南省大宗道地药材的资源概况[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2):71.
[5]苟占平,万德光.四川忍冬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华西药学杂志,2005,20(6):480.
[6]苟占平,万德光.重庆忍冬属药用植物资源研究[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10.
[7]童巧珍,周日宝,罗跃龙,等.湖南3个产地灰毡毛忍冬花蕾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成药,2005,27(1):52.
[8]刘永刚,卢建秋,高晓燕,等.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质谱法分析不同时期金银花中酸性成分及含量变化[J].中国药房,2006,17(22):1756.
[9]刘佳川,于丽丽.金银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7(2):109.
[10]茅青,曹东.黄褐毛忍冬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学学报,1989,24(4):273.
[11]茅青,贾宪生.灰毡毛忍冬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1993,28(4):269.
[12]高玉敏,王建平,秦红岩,等.金银花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5,26(11):568.
[13]王国亮,朱信强,王金凤,等.豫北平原金银花精油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3,17(5):268.
[14]陈敏,雷兴翰,李惠庭,等.灰毡毛忍冬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2,23(10):469.
[15]陈敏,吴威巍,沈国强,等.灰毡毛忍冬化学成分研究V灰毡毛忍冬素F和G的结构测定[J].药学学报,1994,29(8):617.
[16]王天志,李永梅,王志霄.灰毡毛忍冬花蕾挥发油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0,31(9):657.
[17]童巧珍,周日宝,罗跃龙,等.湖南3个产地灰毡毛忍冬花蕾的挥发油成分分析[J].中成药,2005,27(1):52.
[18]陈君,许小方,柴兴云,等.灰毡毛忍冬花蕾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6,4(5):347.
[19]许小方,李会军,李萍,等.灰毡毛忍冬花蕾中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6,4(1):45.
[20]苟占平,万德光.红腺忍冬干燥花蕾挥发油成分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22(6):475.
[21]贺清辉,李会军,毕志明,等.红腺忍冬藤茎的化学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6,4(5):385.
[22]贺清辉,田艳艳,李会军,等.红腺忍冬藤茎中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9:656.
关键词:文人;画家;论画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42-01
一、文人论画与海派画家论画概念区别
(一)文人论画
宋代中叶以后,画坛出现了一股强调表现主观意趣的重理轻形的艺术思潮这便是文人画的理论,对画学的思考来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文人作画转移到画论中,绘画的理念反而影响到他们对诗文的认知、理解和阐释。
(二)海派画家论画
后海派画家的出现,其画风已接近职业性、专业性的画作,并且颇有现实性的题材,诸如吉祥意义等,甚至偏向具有“情绪”性的创作,如喜怒哀乐为内涵。
文人关注文人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意义。显然海派画家与文人侧重点就出现不同,海派画家讲究绘画技巧以达到审美效果。
二、文人论画与海派画家论画风格演变比较
(一)人文品格比较研究
1.文人论画的人文品格
傅抱石先生这样解释文人画,诗文、人品、技法,其实是指为三者合一的具有浓厚人文价值的艺术。画家的才情和人品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文人画突出了以人和人的文化修养为先的人文精神。它的本质和灵魂只能从文人画家的身上才能找到根源,这也是文人画区别于海派绘画最重要的原因。
2.海派画家论画的人文品格
海派画家的人格思想多从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作品的时代精神与人文品格,也体现了画家关注社会与现实的胸怀。人们从欣赏艺术家画家的具体作品来感受美、感受时代的风范,体悟画家创作的灵感及其富含的情感与寄托。他们大都平民出身,以卖画为业,创作题材丰富,画面清新通俗,深受平民阶层的欢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精神世界,不同的伦理与道德观念,会对艺术家画家的人格提出不同的衡量标准。在一定范围条件内观赏作品,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观者对画家的人品画品的看法。
(二)绘画中表达的意向比较
1.文人论画中的表达意向
文人画的意境也是隐藏在文人内心的情感追求,隐藏性在画面中,一种文人隐逸思想的体现。“隐”对于构成文人画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呈现了文人在所处的时代背景,借绘画抒发于画中隐的意味。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2.海派画家论画中的表达意向
海派画家他们既秉承传统,又接近现实生活,善于将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将明清以来的写意水墨与强烈的色彩融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新画风,同时加进了新兴时代的商业性的市民趣味。
(三)文人论画与画家论画的艺术情感的比较
1.文人论画的艺术情感
文人多山水少人物,文人画决不是没有情感态度,而是情感深蕴,由喧嚣躁动复归于宁静平和。山水中的情感不是表现在某一景物、物象或意象上, 而是一山一水, 一石一木,一笔一画,都带有画者的情感情绪,人品、性格、气质、学养乃至某一时刻内心的一丝波动,也被记录在笔墨流动中。
2.海派画家论画的艺术情感
海派画多花鸟,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观众只有通过作品的形式,画面效果,和画家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形式就好比载体,使情感这种隐性要素得以表现。它在某种程度上是画家主观情感的体现,它与画面中的题诗相呼应,会大大加深了画面的意境。
三、文人论画与画家论画的意义及影响
文人与海派画家的作品是他们全部思想和艺术修养的折射。文人与海派画家以他们独特的艺术语言彰显了中国绘画的艺术价值及丰富的审美趣味。文人画推崇作品的文学性、娱乐性和神似观,而海派画家以雅俗共赏的题材内容和笔墨技法,开创了中国画商品化的最佳形式,同时又是传统向近现代转轨的成功典范。两者有一定的联系,在文化角度来看又有着不同的艺术规律。因此,文人和海派画家的论画继承和发展,与中国文化衍变、艺术推进,与传统美学思想的变化等要素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文人画家与海派画家的相互渗化这正是其中具有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的精华所在,摸索各自其中的艺术规律,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优秀的绘画精髓。
参考文献:
[1]叶中峰.画家的情感体验探析[J].文艺争鸣,2010年第20期.
关键词:跨文化贸易能力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跨文化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本科
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使跨国公司越来越多。新的国际贸易形式的出现,比如战略联盟和国际易货贸易,这意味着企业对具有跨文化管理能力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跨文化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20世纪末首先在在欧美等西方国家出现的。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日益深入,跨文化领域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美国和欧洲一些一流的商学院非常重视培训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总的来说相对较低,对这个课题的研究起步也比较晚,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跨文化能力对国际贸易的重大意义。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
在跨文化能力内涵的研究上,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和国际管理能力已成为研究的核心。
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商务人员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并做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商务意识。换言之,反映国际贸易者本土文化的价值观的行为标准已不能满足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了。国际化的企业运作中的各个环节,如: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国际营销、交流决策,都需要较高跨文化意识。在文化研究的范畴内,很多研究者提倡将文化差异概念化,以使学习者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商务的影响,并为跨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guyandmattock(1991)提出了地域、宗教和历史是影响文化的三个重要因素。bonvillianandnowlin(1994)则深入的解释了文化差异对个体行为方式的影响。他们指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的交际行为、审美观念、时间观念和个人成就观会有所不同。hofstede对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则在该领域最具影响力。他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下的个体受到态度、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巨大影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个体从四个维度上互相区别: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hoecklin(1994)提出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在国际贸易中对文化差异的反映,良好地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贸易组织创造竞争优势的首要条件。
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起决定性影响。以上有关文化意识的文献回顾旨在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者提供一个框架,使他们能更好帮助学生深入、客观的了解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应当注意的是,仅仅了解文化差异是不够的。至少,跨文化意识必须转化为跨文化商务技巧才能为商务活动服务。
跨文化商务技巧
对国际商务人才所应具备的商务能力的研究,美国学者bigelow在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bigelow(1994)提出跨文化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能力应涵盖十个方面:对文化和组织的理解力、适应能力、建立关系能力、系统和多视角的思维能力、态度、敏感性、语言能力、文化影响下的决策能力、外交能力和跨文化能力。lane与distefano(1992)在回顾了有关全球国际商务战略管理和国际营销领域中急需解决的人力资源能力问题后,强调了国际商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发展和运用国际商务技巧的能力、管理变化和过渡的能力、在多元文化下进行管理的能力、在各组织结构中设计和运作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在组织中学习与转移知识的能力。显然,良好的跨文化商务技巧能使商务贸易者有效的参与国际贸易事务。
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语言、文化、商务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中国,此方面的研究集中揭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培养方式。冯毅(2004)阐释了企业管理中的跨文化沟通。提出从认知层面、价值观层面、语言层面和非语言交际层面构建我国企业跨文化沟通体系的建议。周锰珍(2004)从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礼貌策略等方面分析了跨文化经济交际在商务话语系统中的表现、作用和影响,并提出了深入了解对方文化和遵循经济市场的共同规约等建议。
诚然,跨文化商务技巧的发展需要在商务环境中得到磨练,实践经验和大量的在职培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高等教育在培养商务人才时,义不容辞要以培养学生跨文化商务技巧为核心。越来越被首肯的做法是通过跨国合作提供国际商务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加多文化的小组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跨文化管理能力
跨文化管理能力与跨文化商务技巧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强调综观全局的高级管理能力。一个跨国公司跨国投资经营时,他们往往需要融合三种文化:自己国家的文化、目标市场国家的文化、企业的文化。跨文化管理能力在国际化经营管理中非常重要(黄华,2004)。国际管理能力包括:具有国际视野的商务能力、在国际贸易管理中协调不同文化的能力和在国际贸易中有效管理人力资源的能力。合格跨国管理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对地方情况快速做出反应、协同学习、转变和适应、跨文化交际、合作与国外经验等素质(adler和bartholomew,1992)。
跨文化贸易能力的发展顺序
在国际商务课程中,有效跨文化素养发展途径要求其培养过程必须符合一定的能力发展顺序。clackworthy(laughton和ottewill,2000)的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将跨文化能力发展分为六个阶段(见表1)。
发展的第一阶段被clackworthy看成为“质疑”或“无知”阶段。他把受训者称为“本地专家”。也就是说,受训者具有较表层的文化差异的认识,而他们行事以本国文化为标准。在“觉察”阶段,学习者逐渐意识到跨文化差异的存在,同时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弱点及存在跨文化技能差距。到了“理解”阶段,学习者开始深入的了解跨文化差异的内涵以及跨文化技能发展的性质和纬度。在“合成”阶段,学习者开始将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进行融合,这些“二元文化专家”开始掌握了以技能为基础的跨文化能力。接着学习者自然的过渡到了“选择”阶段,学习者又被称为综合者,能够自如的融合两种文化,并结合技能方法构建跨文化能力。到了最后的“能手”阶段,学习者能够利用跨文化能力管理国际贸易项目,达到了一个多元文化“领导者”应具有的能力水平要求。
高校国际商务课程是符合市场需要,并急需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加强建设的一门学科。对我国高校国际商务课程建设者来说,其挑战在于开发将跨文化能力发展曲线和技能发展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课程内容,,以使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在采取这种培训理念时,整个程序中的技能发展培训必须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但是在课程整合与统一的现代国际商务教学下,方案的设计有一定的难度。在英国,大部分大学的商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些课程的教科书都已将跨文化教学内容独立成章,其他课程则将文化教育很好的融入各个章节中。在美国,不少商学院开设了“国际贸易文化”课程,如圣路易斯大学开设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环境”、“拉丁美洲政治和文化环境”、“亚太政治和文化环境”和“管理文化差异”等课程,以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深入到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源培训项目中汲取经验。下文以clackworthy的文化能力发展曲线为基础,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培养任务提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从教学的模式来说,我们可将教学分为事实教学、分析教学、实践教学(见表2)。
事实教学
事实教学一般用于学生跨文化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生此时往往会对异域文化存在疑问,开始觉察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容易会以固有的本国文化来对异域文化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的介绍不同的文化,并简单介绍相关的文化理论(如:hofsted的四维理论),使学生在了解大量的有关跨文化知识的同时建构初步的理论框架。具体的实施方法有讲课、提供相关书籍、播放录像、专题讲座等。
分析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以对比分析为手段,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育者也可以采取课堂语言训练、比较练习、多媒体交互学习等方法来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
实践学习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构建正确的文化观。初步参与并利用已有的跨文化能力进行商务实践。这一阶段是针对大三大四开始参加商务实践的学生设计的。教学以参于活动的方式为主。可以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有:跨国小组活动、文化训练自我诊断、角色扮演、国际工作经验、跨国商务谈判模拟等方法。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文化元认知能力,在每一项活动前,让学生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事后有反思:做了什么,成功否,学到什么,如何做的更好。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加快了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跨文化素质是跨国界合作的必备素质。任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应服务于市场需要。忽略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培养模式将导致学生面对挑战无所适从。以上对跨文化能力的内涵界定和发展顺序的分析,以及便于操作的具体教学建议供高校国际经济贸易课程设计者、教材编撰者、一线教育者参考。
参考文献:
1.曾宇平.国家经济与贸易人才独特素质及其培养对策.经济师,2003(11)
2.陈立新.跨文化管理对我国企业跨国经济活动的影响.商业时代,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