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第1篇

制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目标的设定要符合我国的实际,确保未来可以达成,目标要高屋建瓴也要具体细微,对未来有导向引领作用,但同时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参考我国政府有关继续教育的文件表述和一些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制度目标可表达为:实现我国继续教育机构与课程资质的认证,实现我国继续教育学习者学习成果的积累、转换与互认,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继续教育发展,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激励个人学习,搭建普通教育、继续教育与非正式学习的“立交桥”。

二、原则

原则是说话、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一般认为制度设计要遵循“普适性原则”、“效率原则”、“交易费用最小化原则”、“激励相容原则”、“和谐性原则”等原则。[1]具体到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有研究者指出要遵循以下原则:(1)个人权利原则。坚持认证继续教育学习成果个人自愿和机会均等,平等和公平对待所有人,尊重个人隐私和权利。(2)义务原则。认证机构应有明确的职责和责任,具有相应的认证能力和资质,完善的措施和系统的方法,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要向个人提供有关认证的具体的指导、咨询和信息。(3)诚信原则。认证的过程、程序和标准要公平、公正和透明。(4)合法性原则。尊重认证机构的合法权益,保证有关认证机构的均衡参与。[2]

三、法律制度

法律保障是一项制度得以执行的基础之一。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与互认工作也必须立法。考虑到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广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而继续教育是践行终身学习理念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因此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制度设计要放在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这样立足点高,其适用范围与时间就会宽广长远。目前,我国教育方面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尚无终身学习方面的法律。国民教育的四大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都有专门的法律,唯独继续教育没有,是很大的缺憾。台湾地区2002年颁布了《终身学习法》,韩国1999年颁布了《终身教育法》。国家要尽快制定《终身学习法》,并将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作为一章写进该法。要及时出台《继续教育学习认证条例》,为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提供具体的法源。由于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涉及到许多方面工作与联系,《终身学习法》里的部分条款不可能解决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中所面临的政策、法律和程序问题。因此还要配套出台《终身学习法》和《继续教育学习认证条例》的具体实施细则《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办法》。《终身学习法》和《继续教育学习认证条例》是推进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的重要法律依据,它们只规定了认证的基本原则,执行这些原则要涉及不少具体事务,因此就要制定细则予以落实。台湾地区教育当局于2003年10月20日正式《非正规教育课程认证办法》以落实《终身学习法》里有关非正规学习认证的条款。实施细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法律条文中某些原则的解释和细化,对法律条文没有规定的某些事项作出补充,对应提交的文件规格要求以及各种手续、程序作出具体规定,经费的筹措办法和收费标准等等。

四、组织机构

法律要付诸实施必须要有一套组织机构,否则法律将成为一纸空文。其实关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高层已形成共识,教育部早在2012年的《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提出:“成立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研究建立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3]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工作应象其他工作一样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有相应的机构。国家层面,教育部应成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中心,统一管理全国继续教育认证与互认工作,其具体职责为:研究提出发展的方针政策和规划,拟订实施办法;制订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及学位颁授标准;督促、检查决定事项在有关部门和各地的落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有关情况和信息,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各省教育厅要设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管理本省继续教育认证与互认工作。各地、市、州、县教育局要设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办公室,管理本地继续教育认证与互认工作。省级机构是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工作的实施主体。笔者认为我国继续教育认证中心只认证继续教育机构和课程的资质,不认证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因为我国继续教育个人学习者众多,相应的学习成果认证工作量几乎为天量,认证中心无法完成。我国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可行的模式是机构取向与课程取向结合。[4]省级中心具体工作是:根据国家标准认证继续教育机构及课程的资质;认可学习者在有资质的继续教育机构学习有资质的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并建立个人继续教育档案登记册记录存储;学习者学分积累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位学分要求,向学习者颁授继续教育学位。有些工作也可委托地、市、州、县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办公室实施。

五、指标体系与资格框架

指标体系包括学习成果指标体系和继续教育机构资质指标体系。学习成果指标体系是测量、比较学习成果的工具,没有科学的、系统化的指标体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与互认无法进行。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的指标体系应由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中心负责制订,要像义务教育大纲一样全国统一,因此指标必须有高度的权威性。指标体系应包括资格证层级、学历层级及其知识要求、标准课程及其知识要求、能力标准以及对应的学分。能力应进行分类和具体描述,以方便学习者和审核官与标准进行比对。学分的分配应考虑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两种计量因素。继续教育机构资质指标体系包括继续教育机构资质标准、等级评定标准、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及负责人和任职老师资质标准等。这些都是继续教育机构建设和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依据。另外还应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为不同类型学习成果包括正规、非正规及非正式学习成果互认架起沟通的“立交桥”。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应在国家资格框架范围内运行,国家资格框架指导和支持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国家资格框架是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的基础。世界范围内已制订了几个影响很大的资格框架,可供我国制订国家资格框架时借鉴。首先是《欧洲资格框架》。该框架将资格水平分为八级,每一级均从知识、技能和能力三个方面进行界定。欧盟成员国根据《欧洲资格框架》制订各国自己的资格框架。其次是《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将15种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资格证书整合在一起,资格证书都是政府授权和全国认证的、全国通用的。该资格框架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在各个教育、培训与劳动部门之间流动。再次是《南非国家资格框架》。南非资格框架内容主要包括资格的等级和领域、水平描述、单元标准、资格、学分说明及先前学习认证等。[5]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于2012年制订了《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NVEQF)。该框架为印度的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整体设计与规划,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确定了方向和任务。[6]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都建立了资格框架。其中香港资格框架(HKQF)将学习成果分为7个层级,分别从“知识及智力技能、过程、应用能力”、“自主性”、“问责性、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及运算能力”四个方面描述。[7]据统计,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国家资格框架,资格框架对各种学习成果的认证有重要的促进作用。[8]

六、质量

任何一项举措都有质量保证问题,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与互认工作也一样,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一问题。由于我国继续教育个人学习成果是由继续教育机构来认证,因此继续教育机构的质地是整个认证与互认工作成败的关键。国家和省认证中心都要成立专门的质量监督机构,加强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监督和管理,重点检查其教学过程的规范性。对已认证的学习成果要抽检,覆盖面要比较广。不合格的认证要及时处理,追究责任。学习成果的公开透明也是质量保证的关键,因此对已认证的学习成果要完全公开,其查询要向全社会开放。质量保证还可吸纳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尤其是利益相关者,如工会、社会组织、非政府机构、新闻媒体等,以增强认证与互认工作的公开透明度。

七、经费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理继续教育;管理;实践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2-0194-02

护理继续教育(nursing continuing education,NCE)是护理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终身性医学教育[1]。其目的旨在使在职护士不断学习同本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跟上护理科学的发展。因此,从教育的职能上看,它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是专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完善。 在医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着卫生技术人员自身前途的发展,而且是医院护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之一。

一、医院概况与护理继教人员职称结构

莆田学院附属医院创建于1896年(清光绪廿二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医院。全院护理人员总数831人,人员职称结构如下。

二、完善培训制度,加强组织领导

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医院应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把其提升到护理质量战略发展的层面上来抓,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继续教育体系。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规划目标的完成情况纳入护士长以及科主任干部考核和护理部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并以院部名义下发系列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

医院设立分管护理副院长为组长、护理部、各科室护士长、科主任组成的全院继续教育领导小组,下设临床、医技和护理等继续教育委员会,分别负责其继续教育计划的完成和落实。护理部特别设置分管部门配备一名副主任和干事负责具体事务的处理。实现院、科职责分明,齐抓共管,互相督促检查的良性运转,使继续教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三、设置合理的护理继续教育方案

(一)教育形式要多元化

医院在院部的高度重视下,对全院的继续教育进行全局规划并为护理人员设置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形式,尽最大可能为护理人员创造继续教育的途径,包括:由单位组织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技术操作示教、现场临床技术观摩教学、新技术推广、临床病理讨论会、多学科多科室组织的案例讨论会、大查房等。另外,医院引进了先进的网络继续教育系统(好医生远程继续教育系统2.0)、ICME等和业内知名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站合作并为每位学员配置继续医学教育学上课IC卡,学员持有IC卡听课考勤,极大方便上课管理,有效地提高学员的出勤率,促进继续教育年度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为护理人员提供学习保障

医院鼓励所有护理人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培训、学术会议,每年院部的财务预算中拨出一定预算予以固定资金保证。大力支持和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类成人教育提升学历并对获得学历提升后的人员按顺利获得文凭等级予以报销一定比例的学费。此外,医院每年积极争取主办或者承办各类专业学术会议,不仅方便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就近学习,还极大地增加全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学术氛围。

(三)规范培训内容,拓宽教育渠道

根据不同专科护理的发展趋向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来优化和编制培训计划表,以加强NCE的内容层次[2],刺激参加人员求知的学习欲望,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的不断成长和业务技术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比如:开办一些创新启发式课程、护理人员经常使用的计算机日常办公软件、外语、医疗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新业务新理论等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举措旨在寻求一个合理的教育模式以便更适应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这种模式的建立也要依托举办单位现有的网络学习技术的硬件支持等,从而在技术上解决了学习者不能脱产集中学习的工学矛盾,让护士直接在岗位上或者利用护士站的现有电脑平台OA网络(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简称OA),甚至利用能在院外、家中就能得到学习的更先进的VPN网络(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 Private Network,简称VPN)中的远程视频系统,这种方式的学习能实现就像面对面一对一的授课。从理论上讲,应用先进网络技术或者网络视频学习系统也是NCE 合适的教学方式之一。

(四)定制合理、有效的NCE 效果评估体系

在开展NCE活动的应用过程中,组织者应注重学习效果加强考核,也要不断探索积极改进继续教育学分的科学管理办法,医院主管行政部门不仅要在NCE 的培训计划的制定进行把关,更要在注重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加强质量的管理,切勿把NCE流于形式[4]。对于继续教育学习的评价体系要积极引入循证护理理论对授课进行适时有效评价,培训项目和方案不合理的要及时予以更换或者重新修订,寻求更能激发护理人员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激励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探索有效的约束机制

要认真落实卫生部和人事部有关文件精神,把继续教育学分年度考核是否合格纳入卫生技术人员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要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开展较好、合格率高的科室和能积极参与并重视继续教育的个人给予表彰,同时也要对不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或者违反规定的科室和项目负责人予以处罚并通报批评,甚至取消项目举办资格等措施。

四、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必要的制度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实施环境

(一)对任职教师的遴选聘任管理需要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精神强,热爱继续教育事业;具有相关教师任职资格、本学科大学本科(含)或以上学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具有所承担本课程教学任务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业务基础扎实、教学效果好;能认真编写教材,对医学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有关卫生的法律法规兴趣浓厚;勇于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培训质量。认真做好成绩考核工作。授课教师组卷、命题主要考核学员专业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结合平时成绩客观评定学员的成绩。

(二)任课教师备课、上课管理制度

培训教师授课前应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安排培训内容和选择合适的临床教学方式,保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职称和年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特点,因材施教,授课的内容要体现“三基三严”,也应该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实践。授课教师理论上课教案要经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审核通过后方可上讲台。授课教师严格按培训计划和内容上课,不得减少课时,不得随意调课换课,保证培训课时到位。教师应认真上好每节课,不断创新继续教育培训的教育手段和授课方式。

(三)教学培训质量督导评估制度

通过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各种质量评估,教师可以了解到自己所授课程的质量,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是否紧跟上级卫生政策的要求;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既能保证临床工作的特殊性又能很好地完成并指导了学员。医院护理部或科教科成立教学督导并负责检查和跟踪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督查继续教育培训计划、教学方案、课程教学资源、师资配置及其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检查和跟踪教师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的临床培训质量情况。听取学员对培训的安排与教学质量的意见,进行分析和汇报。对考试工作进行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和跟踪。

(四)培训效果跟踪评估制度

利用规范化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收集评估基础资料,为培训的效果评估提供一定的量化分析依据。采取多渠道、多形式了解学员的培训感受和收获,定期征求学员的意见和建议,适时总结经验,加强和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认真调查了解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需求,发挥各学科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编制符合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计划,在教学组织中严格管理,保证培训质量。

五、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及时改进的地方

(一)普遍的问题是存在学习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的现象

很多护士对学习的动因认识不足甚至是流于形式 还有继续教育学分管理方面也存在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认为实行学分制管理及建立登记制度不是很有必要,也有部分护士把学分制管理看成是“形式主义”,随便应付下就行了[5],甚至有些护士在接受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这种观念,认为参加继教学习只是为获得学分而学分只是为了晋升,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学习目的,出现“混分”“买分”现象。

(二)工学矛盾突出 ,政府层面的立法依据缺失

目前查阅学术期刊或者使用CNKI的网络平台是护士获取专业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参加继续护理学教育其他项目活动如到上一级医院进修、参加学术会议、或者专题学习班等, 虽然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 但因所在单位的原因可能对护士的鼓励机会不同, 因为受到学习经费、出差时间、职称高低所给予的学习机会限制,临床护理人员编制不够,既要上班又要参加各种学习,造成突出的工学矛盾。2008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中的条款较笼统粗放、注重原则, 可操作性不是很好;在推行、管理、监督继续教育实施中力度不强, 更早期卫生部颁发的《继续护理学教育暂行规定》不是法律条文, 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 难以保障继续护理学教育工作在有法可依的轨道上健康深入而有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彤华.开展护理继续教育提高护士整体素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 (2) :262-263.

[2]黄平.继续教育概论[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51.

[3]DeSilets. Looking back on 25 years of continuing education[J].Journa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Nursing,2004(1).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第3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行动,增强进一步搞好教师继续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通过继续教育,明确了开展继续教育培训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按需施教,着眼提高,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进行学习。因此,我把教师继续教育纳入工作计划,制订了个人校本研修计划,边学习边工作,用学习指导工作。

二、贯彻、落实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我认真对待本年度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我感觉自己的业务水平还有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只有多通过这样的专业引领学习,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通过本年度继教学习,使自己在课堂上对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掌握了很多电脑软件使用方面的知识,方便了自己的工作,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三、个人收获。

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还要有必要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由于本人在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都不够透彻。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第4篇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政策的指导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推广,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终身教育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以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在我国,建立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制定的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主张推动各方面教育的全面深化改革,要对普通教育与继续教育进行创新发展,培养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麻省理工大学的彼得•圣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在21世纪,组织之间的国际竞争加剧,最成功的将是学习型组织,并且这种比竞争者更快地学习知识的能力,是组织继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随之扩展到社会组织的各个方面。我国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也在战略的高度上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与任务,要求构建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2020年,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师范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了以师范类院校为主的师范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师范教育逐步发展为教师教育,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愈来愈受到重视,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走向开放、多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建立。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概念变化的背后是观念的更新与制度的变革。师范教育体制的创新,不仅是要提高职前教育的培养质量,更是要加强在职教师的职业培训与发展。教师的在职进修培训、持续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教师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就需要推动传统的师范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促进教师继续教育体系的革新,加强对教师教育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二、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分析

师范类高校是我国实施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并承担着以教师继续教育为主体的任务。良好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促进继续教育更健康地发展。为了掌握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状况,课题组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调研的方式,对5所师范类高校(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了调查。在获得实证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一)管理体制状况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包括学校层面对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继续教育机构对自身内部的管理两个方面。从实际调查来看,虽然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名称与办学范围不尽相同,但都定性为二级学院,由学校归口管理,校领导分管,并承担着继续教育办学以及统筹管理成人学历教育业务发展的双重职能。5所高校未单独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业务进行管理。

1.继续教育机构在学校的归口管理

5所师范类高校都建有独立的继续教育机构实体,均为学校二级学院,其中3所高校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在具有现代远程教育试点资格的高校中,2所高校将网络教育学院与继续教育学院进行了整合,统一为一个学院,同时开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网络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业务;1所高校保持了继续教育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的各自建制,分别以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以及网络学历教育为主,也同时开展培训业务。另外2所高校都设立继续教育学院,其中1所正逐步筹建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机构都由高校分管领导直接管理,或由高校领导直接兼任机构领导,属于垂直型的管理体制。在办学业务范畴方面,5所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都承担着对成人学历教育进行统一管理与办学两重职能,并都开展非学历培训业务;有个别高校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培训业务实施统一管理,实施管办分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等教学业务方面具有较大的自,在人员配置、办学规模方面享有部分自,但在财务方面则都由学校财务部门进行直接管理,统一核算。

2.继续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制度,包括人事、财务和事务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方面,继续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主要分为两种:事业编制以及合同编制(或人事)。由于多数继续教育机构没有专职的教学师资,所以一般采取自主聘请师资或者与教学院系所合作安排师资的方式来解决师资问题。上海师大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师资由校内相关学院统筹安排,教师教学工作计入基本工作量;若二级学院跨院直接聘请教师,则教学工作不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计算范畴,由继续教育学院直接发放课酬。

(二)继续教育机构的运行机制状况

5所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围绕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建立运行机制,并采取互惠共赢的合作模式与其他院校、行业、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促进办学业务有效开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机构重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自身特色建设创新性的质量保障体系。

1.决策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办学业务方面享有具有较大的自,为保证决策科学、有效,一般都通过设立专家委员会的形式提供咨询、建议,并通过召开院务会、党政联席会等方式进行决策。从实际的调查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通过院务会、党政联席会议审议决定重要决策,并通过网络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成人教育督导委员会提供咨询建议。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专业开设、培训项目确定、课程设置方面等都通过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在重大决议方面执行负责人联席会制度,坚持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和集体决议。上海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负责办学体制机制、行政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问题的决策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则负责专业设置、培训项目开展等方面工作的项目咨询和评审。从调研来看,继续教育机构虽然在办学业务方面有较大自,但需解决的问题若属于重大问题、要由学校决策的,都会通过分管校长提交学校讨论决策。

2.人员聘用机制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一般都建立了灵活的人员聘用机制,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决定聘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并能参考劳动力市场工资标准为员工定制工资待遇。从具体的调查情况来看,各继续教育机构人员由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以及合同制聘用员工两部分组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人员以合同制员工为主,如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的合同制员工数量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合同制员工也占到整体员工总数的60%以上。

3.质量保障机制

为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从调查来看,5所师范类高校普遍建立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招生、教学、支持服务等多环节进行管理,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创新性建立了以质量关键点和风险控制点为支撑的“支架式”网络教育质量管理操作体系;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依托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整套质量管理体系;上海师范大学长期致力于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目前已经基本成型;广西师范大学构建起包括6个环节的成人高等教育“全面质量控制机制”。

4.与相关院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针对成人学历教育以及培训等业务,主要通过3种方式积极开展与相关院校、行业、企业等校外机构的合作。一是针对校外机构的特定人才培养与培训需求,建立短期限的委托培养合作关系;二是与校外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的整体性、伙伴式合作关系,校外机构并不提出短期的特定需求,而是根据长期的战略规划由双方建立整体性、持续、长期的合作;三是项目推介型合作关系,双方基于继续教育办学机构推出的特色项目进行合作。在具体的项目合作实施过程中,有些机构会采用多种合作方式,并能按照行业企业的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

三、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变革应处理的若干问题

从调研来看,师范类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在本质上没有显著差别,两类高校既具有普遍性特征,也有其自身特点。要促进继续教育快速发展,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上要处理好特色性与开放性、公益性与市场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特色性与开放性

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主要依靠高校的平台优势,不同类型高校具有的不同特征,对继续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部分师范类高校在近些年虽然也在走向综合型发展之路,但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是更加偏重于教师教育。这极大促进了继续教育机构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但同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继续教育机构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形成多样化、综合型、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所以师范类高校要在强化特色的同时,也要强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开放性办学渠道。

(二)公益性与市场性

继续教育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密切相关,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本质上是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但目前高校举办继续教育,政府并不投入经费,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自主办学、自负盈亏,继续教育就具有了市场性特征。在这种环境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既要提高办学效率、重视效益;同时,也必须承担公益的职责、不能以片面赢得经济利润为导向,而是要以质量和服务为导向。

(三)多元化与单一性

从继续教育的管理权与办学权来看,有的高校将管理权与办学权结合在一起,实行管办结合,即继续教育机构自身承担办学与管理两重任务;有的高校将其分离,实行管办分离,即继续教育机构只负责实施办学业务,学校再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继续教育机构进行指导、监控与管理。这实际上就是组织架构上的直线制“实体型”一级管理形式、职能制“非实体型”二级管理形式以及直线——职能制“实非混合型”管理形式的体现。同时,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具有两重属性,既作为学校二级学院存在,同时也成立公司进行人事、财务方面的管理。这实际上都体现了组织管理上的多元化与单一性的关系问题。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采用何种组织结构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同时也需要高校在未来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改善上,需要根据机构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的制度架构。

四、关于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与完善。目前国家正在宏观层面推动继续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正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与重新整合、定位,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各环节的有效运作及相互协调。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增加开放性与竞争性,提高管理与运行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强化自身的特色与质量建设。

(一)建立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

所调研的师范类高校继续教育机构作为学校的二级学院而存在,其组织结构的设计、管理与学校密切相关,带有强烈的事业单位属性。这样的管理带来的最大问题是自主性不足,带有计划性色彩,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培养培训市场性格局中,市场因素与开放性上显得明显不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培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发展趋势下,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增加自身的开放性,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管理体系。同时,与社会性的专业培训机构相比,依托于高校的继续教育机构,在管理制度上偏向于保守与封闭,在竞争性上呈现出不足;在组织与制度层面上,显现出结构性劣势,面对外来竞争反应机制过慢,服务性不足,在面临重大变革时很难做出及时调整。所以,在未来的改革发展中,高等学校应转变学校管理的职能,注重建立灵活开放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根据社会需求有限度放开继续教育机构的自主办学权,使得继续教育机构能够在人力、财务以及办学事务上享有更高的自,从而更快适应外在环境的竞争。

(二)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高校继续教育机构面向市场办学,承担着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使命,需要严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将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从调研来看,各机构都能把质量置于办学指导思想的首位。但由于继续教育办学环节多、程序复杂,同时虽然标准与额度不一,但各继续教育机构也都有着上缴学校管理费的压力,这都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推动管理流程的标准化与统一化,落实规范科学的管理,防止出现片面追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现象。现实的情况表明,由于继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功利性强的问题,同时继续教育机构人员流动性较强,这都对学校内部的科学管理带来挑战。现代科层制理论要求组织实体对自身的责权利进行合理的划分,对具体的管理流程进行科学规范化要求,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运作效率。继续教育机构需要围绕继续教育的办学规律,建立与完善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理顺人、财、物等运行机制所涉及的要素,做好计划、执行、控制与检查等全方位质量保障环节,注重建立民主化的管理程序、实施民主决策,并建立统一、有效、良性发展的运行模式,实施规范化管理。

(三)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学习型组织

现代企业组织注重对外服务职能的实现,主张建立服务型组织,进行有效的客户关系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效能。高校以培养人为职责,学生是高校服务的对象,这就需要强化继续教育机构服务的定位,建立服务型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关系管理。从长远来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于教育市场中的学生、教师以及单位,注重提升办学能力与服务能力,方是继续教育机构长远发展之计。这就要求继续教育机构减少机构的管理层次,使得组织发展扁平化,提高部门的运作效率,提高问题的解决与反馈速度。同时,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上,要注重以学生发展的利益为主,确立质量标准与服务规范,保障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继续教育机构要及时、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多渠道接收问题反映,对存在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状况进行有效改善,使现有的组织机构发展成为服务型组织。同时,在建立服务型组织之外,要对组织资源进行协调,调动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向学习型组织迈进,增强继续教育机构的学习性特征。

(四)研究教师教育规律,把握特色,深入推进行业、企业的合作

继续教育学习总结范文第5篇

一、互联网改变了继续教育发展形态

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继续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尤其在教育模式上,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跨越时空的学习交流成为现实,把原来单纯的联系平台发展到浏览平台,上升到交互平台,更实现了成为工作平台的转变。比如现在国内外开始大量使用并推广的慕课、翻转式课堂、微课。“慕课”,中文全称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这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的开放课程相比在于能够帮助任何学习者学习课程,而且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地点自主地开展学习。通过慕课的尝试和探索,越来越多的大学可以为任何人敞开学习的大门,使继续学习成为一种可能。同时慕课解决了规模化教学的问题。另一种教学模式翻转式课堂也被广泛应用。这个新教学模式的一个典型的流程是:线上学习、线上练习、学习系统分析学习数据、老师辅导。其中,线上学习部分相当于是慕课的课程。从教学的角度,这个模式在解决了规模化教学的同时,在更高的一个层面让教育回归到个性化教学。不论是慕课,翻转课堂还是微课,都是一种在线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符合继续教育主群体的学习特点: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易于使用、适合自主学习、教育资源丰富、免费等。因此,互联网技术在继续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改变继续教育的发展形态:它促使我们变革传统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传统的继续教育形态;革新传统的继续教育教学模式;更新传统的继续教育内容。同时,对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把我们束缚在一个框框里,一谈教育首先想到的是大学教育,其次才是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但事实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继续教育的思想观念必须突破。新时期,继续教育不仅具有帮助在岗、在职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专业技术的学习的功能,更具有为社会成员不同阶段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提供学习保障的功能。传统的继续教育观念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学习者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学习固定的内容成为一段历史,碎片化的学习模式出现了,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社会里,生活在一个闭环的链条上,各个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科交叉、思想交汇、文化碰撞、经济互通、继续教育的学习是跨学科、跨国界、跨领域的文化融合。对于继续教育的工作人员来说,不仅仅是具有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就可以解决问题,更需要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且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教学手段快速学习并应用到继续教育领域。快速的学习能力、与时俱进的视野、综合型的教育人才是新时代继续教育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给了继续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纵观国内外的在线教学实践,其实施有很鲜明的技术特征,需要基于平台的部署、网络环境、云服务方式的支撑,要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制作、学习效果的把握、课程的考核,更要求校际资源的共享。因此,互联网时代同样也给我们继续教育的创新带来了挑战。

二、终身学习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成为继续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

“终身学习理念于1965年由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由此终身教育的概念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推广。”时隔3年,1968年美国著名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出版了《学习型社会》一书,他强调,构成学习型社会的核心理念是持续一生的学习,由此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非洲的内罗毕召开总会,在会议通过的《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劝告书》中,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这一概念在后期的完善后定义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到1996年,终身教育思想更在国际组织中得到共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进一步指出“终身教育概念看来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的教育观、学习观、生活观、工作观。终身学习思潮更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对于与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共同组成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继续教育来说,更肩负着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挑战,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帮助全社会学会学习的重大历史责任。帮助全社会学习,实现规模化和个性化学习的手段只有通过互联网技术得以实现。所以互联网为终生学习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而终身学习又促使互联网技术更快地发展。互联网与终身学习深度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继续教育来说,正是互联网技术和终身教育理念的高度融合才使继续教育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空间。继续教育的主体学习者是成人,他们特点鲜明。由于工作岗位要求,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新技能、新技术、新知识来适应工作的需要,但所属区域不同、跨国界、跨省市,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也完全不同。如何在他们方便的时间、适合的地点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互联网技术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MOOC(慕课)形成的强大的学习社区,在这个学习社区中,老师跟学生有互动,学生跟学生之间也有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各种疑问都可以把问题提上去,老师、学生都可以回答,甚至中国的学生提的问题很可能是美国、日本的同学来回答。

三、互联网与终身学习高度融合下继续教育的创新思路

虽然中国继续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相应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随着互联网与终身学习的高度融合,继续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更好地适应于多元化社会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要求。

(一)继续教育战略定位、顶层设计的重新思考

继续教育的创新需要我们首先从顶层设计、战略定位,从我们的继续教育规划入手,要把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同样纳入终身学习的范畴,更要探索继续教育作为打通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连接方式。首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要协调发展,继续教育为学历教育提供服务,完成学历教育之后把一位毕业生转化为一名合格的劳动者的教育功能,从而使刚刚毕业的学生很快从学习者的单纯角色转变为合格的甚至优秀的社会工作者。除了与学历教育对接,继续教育更要承担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伟大使命,使知识以及掌握知识的人才成为国家持续发展和构成核心竞争能力的第一资源。数据统计,近几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年参与率已达到50%以上。

(二)继续教育服务机制的再造

要建立资源共享体制,提高服务效率。现在很多学校自己建立服务平台,资源得不到利用的最大化。“联盟”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共享方式,2014年在5月12日,地方高校UOOC(代课)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目前已有56所高校加盟并签署了协议,一年内争取达到100所。2012年在教育部领导和推动下,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百余所高校与百余家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校企联盟”,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是联盟的执行机构。校企联盟的主要任务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进校企精品课程、师资、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交流。“联盟”的形式使资源得到整合从而实现更有效地利用,打破了传统的资源浪费或资源利用不充分的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校企网状合作,推动了行业企业继续教育和各类高端人才培养培训健康地发展。总之,在这种资源共享的机制下,服务水平大大提高。2014年12月18日,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举办的“校企合作经验交流会暨大学与企业继续教育联盟建设工作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42所高校和49家企业的代表齐聚一堂,总结经验、分享智慧、共谋发展。会上,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科技部中国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亚洲企业大学联合会共同了《全球企业大学评价与评级标准》。联盟工作的推进,不仅实现了更好地为企业人才培养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更为建设创新驱动型国家所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体系作出了贡献。

(三)继续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开放思维、共享机制下,在多终端知识传输模式的支持下,新的教学模式:互动式学习、混合式学习、研究式学习、扁平式学习还有翻转式学习,都可以作为成年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方式。7月1日《人民日报》: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最近做出了耸人听闻的预言:“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理由是:在线教育的发展会使上机模式取代上学模式。“云端上的大学来了?”通过继续教育学习平台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学习驱动力问题。通过学分制、积分制等手段,把员工的学习、绩效和职业发展紧密关联起来。营造乐学乐教的学习型组织氛围,让学习和分享自发地产生、自主地转换、有序地传播,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学习生态圈。采用行动学习,实现知识管理到知识运营:让知识的沉淀、转化和传播过程不再通过职能方式驱动,而是通过实际工作实践,来检验知识的价值,彰显知识的价值,实现知识的价值转换,同时也帮助企业培训部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化,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建立学习社区,在学习社区将对组织最有价值的知识从专家的头脑里挖掘出来!学习社区让员工的学习与工作紧密联结起来!员工不再是为学而学,会基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去搜索、去提问,去分享,还可与社区里的同行交流、分享。

(四)继续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

数据统计显示,目前继续教育的人群主要是党政干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中高层管理者,党政干部学习人数约占60%,而企业学习人数约占40%,传统的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针对这两类学习群体设计了通用的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大类课程。目前,企业学习需求虽然越来越大,而高校继续教育却与大中型企业培训学习内容渐行渐远,有逐步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加强与企业联系,有效、深层次地介入到企业中去,服务于企业战略,是继续教育教学内容创新的关键。从企业培训顶层设计的主逻辑来看,从企业的战略思考(主要是使命价值观、战略定位、商业模式)到组织能力(人才规划、岗位发展体系)到岗位能力建设体系这个逻辑来看,只讲外部案例,不结合企业业务挑战甚至不与企业实际呼应的学习内容是不科学的。所以要利用信息技术,针对企业战略部署、内部流程、业务上下游客户等帮助企业打造企业学习生态圈,助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仅解决企业内部问题更要解决企业员工和渠道商、商、供应商、客户等合作伙伴的能力提升和发展需求,解决企业战略落地的能力支撑。学习内容是基于工作实际问题出发,不是为了学而学。

(五)继续教育人才队伍的新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