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业平台调研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本届论坛活动的主题依然围绕“维修诊断标准化”展开。2012年3—5月,《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面向全国的整车品牌4S店和综合维修企业展开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针对维修企业如何降低返修率、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如何提升服务技术水平等几个方面展开。调研共获取91家4S店和37家综合维修企业的有效回馈问卷,《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对所有的调查问卷进行了认真分析,结合维修行业发展现状,制作了《中国汽车服务技术发展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中指出,维修企业目前返修率高、客户投诉较多以及客户满意度难以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维修企业在提供技术服务时,未能执行标准化的诊断流程作业。本届论坛上,《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副主编杨作涛代表主办方向来宾们了《中国汽车服务技术发展现状》调研报告的内容。调研报告的结尾特别强调:降低返修率是服务技术水平提升的根本,而“维修诊断标准化”的推广则是关键。
《汽车与驾驶维修》杂志是一本以技术为本的专业杂志,因此对于业内最先进的维修技术非常关注,并且尽可能做到及时报道。本届论坛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本届“维修诊断标准化优秀稿件评选”活动的专家评委,宝马车型维修领域技术专家师华钧老师和奥迪车型维修领域的技术专家许行宇老师,分别以《混合动力车型维修技术》和《浅析汽油直喷发动机的维修诊断》为题,进行了精彩的讲座。讲座中,二位专家不但结合各自熟悉的车型,分别就这2种技术的结构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还搜集了不少的故障案例进行分析,将每一种故障类型的标准化诊断流程进行了仔细的讲解。“此外,本届论坛特别支持单位,图特斯工具系统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费斯托工具汽车产品系统培训『部主任刘炎鑫先生还为来宾们做了《喷漆车间2步法抛光工艺的应用》主题演讲,内容对于维修企业提升钣喷车间效率非常实用(以上演讲内容详见本刊2012年第9期)。”
由于国内的汽车维修行业发展起步较晚,而且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在从业人员能力和数量方面,都很难满足维修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在国内的维修企业,像优秀的技术总监、服务经理这样的或者售后经理这类中层管理人员都属于“一将难求”。本届论坛上,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有过国外游学经历的汽车维修专家,北京祥龙博瑞汽车服务(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蒋金波老师,以“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管理”为主题,就国内外汽修行业的差距,尤其是在“维修诊断标准化”执行方面的差距,与来宾们探讨中层管理者们都应该做些什么。
此外,在本届论坛的管理板块中,主办方采用了互动的形式,组织与会者对维修企业中层管理者们常遇见的一些管理问题,如:“汽车服务企业维修车间的效率(时间)管理”、“作业规范和技术提升哪个更重要”、“车间技术型人才如何向管理型人才的转变”以及“如何在4S店内推行维修诊断标准化”等话题进行研讨。研讨过程中,来宾们积极发言,就这些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会专家们也分别就这些话题给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培训专家,中国职业汽车经理人俱乐部网站首席执行官张洪军先生对每一个话题的研讨结果也都给出了相应的点评。激烈的研讨让本届论坛的气氛达到了(详见本刊2012年第9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升学导向;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物流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劲。如何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物流技能型人才,是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物流服务与管理是我校传统老牌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高级讲师4人,硕士4人,3人聘为全国物流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聘为江西省职业技能鉴定管理类命题专家,6人被江西省教育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6人具备邮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师资格。本专业教师多次策划承办了江西省首届快递企业快递技能、知识大赛,2015年江西省“振兴杯”青年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快递业务员比赛;承担江西省历年快递业务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工作及为快递企业提供上岗员工培训、在岗员工提升培训等服务。同时拥有江西省一流的现代化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室、叉车实训场、国际货代实训室、运输实训室等四个实训室。学校高度重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在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重点扶持。2010年评为省级精品专业,2012年确定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二、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定位应明确,其直接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中职学生经过在校2年的培养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术,只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在专业定位时,应该重点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经济特点、区域经济特点及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根据我校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实力,同时兼顾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立了“校企融通、学做合一、分层培养、分段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以“就业导向”的学生与成长快的中小型物流及电商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对于“升学导向”的学生则通过3+2中高职衔接,提升学生的学历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平台。
(一)以就业为导向,明确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是培养以“就业导向”的学生的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及对人才要求在新生入学时,选拔学生进行培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邀请企业介入,参与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制定,为合作企业量身定制专业课程,请企业工作人员参与课程教学,使校企之间在发展目标、人才需求方面结合更加紧密,提高人才供求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学生入学之际就知道就业单位的需求,接受认同企业文化,学习将更有动力和压力。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实践学习,寒暑假在企业进行顶岗见习,真正实现毕业即能就业、上岗即能上手。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导向”教育可以定位为以下2个专业方向,即快递及仓配方向。
快递业务方向主要面对本地快递企业培养能熟练完成快件揽收、分拣、封发、转运、投送、信息录入、查询、市场开发、疑难快件处理等作业,熟练应用快递相关设备和信息系统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础管理人员。根据江西省《关于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将达到8亿件,年均增幅35%;快递服务乡镇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近几年,网络消费的日益普及催生了巨大的快递市场需求,江西省快递业务量从3854万件增长到1亿件,快递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仅2013年就新增了86家快递法人企业。为提高“最后一公里”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江西将鼓励快递企业因地制宜,与学校开展多形式的投递服务合作。为支持快递行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鼓励院校与快递企业对接共建“订单式”人才培养基地,推动产学联动。而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能力与快递企业对接开展校企合作,为本地快递企业培养合格人才。
仓配方向则主要面向电商企业、中小型物流企业及企业物流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及基础管理人员,使学生了解仓储与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与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适当的计划并掌握一定的作业能力。我校目前已与京东商城合作组建了“京东商城物流特色班”,并成立了项目组负责与京东商城南昌库对接,共同培养人才。拟定与江苏中和贸易公司建立中和物流特色班,共同培养物流初中级管理人员。
(二)以升学为导向,提升职业平台
通过对世能达物流(天津)有限公司上海分部开展专业调研了解到,在目前经济环境下,大中型物流企业竞争激烈,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必须满18周岁,要能比较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有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而中专层次的学生毕业时无论年龄、学历都无法达到要求。但中专层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意愿强,有提升学历需求,学校应实施分层培养,为他们提供深造机会,通过3+2中高职衔接满足其升学需求,为他们搭建更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三、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定位
物流人才需求变化指数按照薪资范围将物流岗位划分为初、中、高三级。物流产业大数据平台采集招聘信息,通过智能化分析技术研发并分析出,初级岗位中49.16%对学历没有特定要求,物流类岗位对学历需求处于中下水平,只有个别高级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有所需求。物流岗位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数量明显高于职业技能。据此可分析出,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向不能仅仅定位在初级岗位上,如果定位在该层次,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将无用武之地,应定位于中级岗位,作为基础管理人员进行培养,这样既能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所学知识与技能,同时为其职业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吃苦耐劳、责任意识、职业忠诚度、团队协作能力、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作者单位:江西省商务学校)
参考文献:
[1] 王寒,刘辉.浅谈以工作为导向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致富导向,2011,(33)
高职管理专业群面向工商企业的管理岗位,培养掌握基本经济和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中从事相应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该专业群的就业岗位,首岗为工商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基层单位、生产作业现场中的业务主管;升迁岗为工商企业的部门经理(助理)、车间主任(工段长)、区域经理(助理)和基层门店店长等。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把握“四个关系”:一是“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动脑”能力的培养,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面对企业随时发生的问题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的策划、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二是“管物”与“管人”的关系。毕业生的团队融入能力以及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三是“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的关系。由于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因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因此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四是“单体”与“协同”的关系。学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等职业素质。
(二)专业平台课+模块课的课程模式
工商管理专业群的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平台、职业技术课模块和职业拓展课模块组成。首先,专业平台课为5门左右。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实务、管理学概论、统计实务、会计基础。开设专业平台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较宽的领域内掌握经济和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习职业技术模块课奠定基础。
其次,职业技术模块课为6门左右,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首岗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各专业方向可开设的职业技术模块课程见表1。再次,职业拓展课为6~8门,主要培养学生毕业后升迁岗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包括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企业文化、商务组织与协同、创造性思维与方法、财务报表分析与财务核算。不同的专业方向可根据需要对上述课程进行选择。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应在第一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方式;职业技术模块课在第二学年完成,采取分专业方向上课的方式;职业拓展课在第二和第三学年完成,采取集中上课的方式。职业基础课注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课注重岗位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拓展课注重综合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体系
1.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体系
对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涉及的不同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不同工商管理类职业岗位包括单项管理岗位、专项管理岗位和综合管理岗位,分布在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其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控制,按照工商企业管理系统中不同岗位的管理职能及其相应的职业联系,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群所涵盖专业可包括人力资源、营销、现场作业、设备、物流及其资金管理等。无论哪一层级和类型的职业岗位,所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均应体现管理职能和管理方法,以此为依据构建专业群基础理论知识体系,详见表2。
2.技能训练体系
一、明确标准,注重引领,拓宽建家活动思路
按照“建家就是建企业,建家就是建队伍”的思想,创新工作方法,明确建家工作目标,规范建家管理办法,为建家活动注入了活力。
全员参与,明确建家重点。作业区工会通过下发意见单、领导分片承包等方式,坚持多层面、多渠道、多方式广泛调研,征求基层建议,了解基层建家情况,掌握基层建家需要。召开调研会15次,从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工作机制等影响和制约小家建设的突出方面进行调研,把征求的意见和建议共37条进行梳理,先后组织召开基层工会主席、基层队队长、部分生产岗位职工以及机关管理人员座谈会,形成专题调研报告,明确基层建家“八好”工作思路,即“抓思路,当好家;控成本,理好财;讲民主,维好权;重创新,管好岗;强技能,练好兵;促成才,读好书;保需求,服好务;提素质,健好身”。
集思广益,确定建家标准。作业区工会把小家建设放在第一位,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建立4个工会协作区,由每个协作区分课题进行研讨,坚持把创建职工小家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细化“八好”具体内容,使基层工会干部在建家工作重点上得到明确。结合全区各单位不同特点,深入研究加强小家建设的有效途径,认真制定“八好小家”创建方案、考核标准及创建实施细则。《细则》充分考虑职工小家作用发挥,从生产经营、群众性技术创新、劳动竞赛等方面,确定8项目标、40项具体标准,并以党委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基层队,为建家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
深化教育,统一职工思想。通过班前会、网络、宣传栏、“一区在线”等形式,向职工宣传建家活动的相关内容;通过下发学习资料、专题辅导、讨论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切实提高基层工会干部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针对任职时间短的基层工会干部实践经验少的现实,先后举办四期培训班,使新上岗的工会干部全面理解并掌握职工小家建设的基本方法。同时,作业区工会采取基层单位随访的形式,随机进行答卷或口头测验,将测验结果与本单位绩效得分相挂钩,充分调动各单位创建的积极性。
二、落实责任,注重创新,完善建家工作方法
作业区工会通过不断研究建家工作,落实建家措施,完善建家方法,为建家活动奠定扎实基础。
典型引领,注重培养。作业区工会把南八联合站工会作为试点,规范建家管理。南八联合站工会每季度研究一次建家工作,把建家工作与基层建设有机结合,制定建家计划,落实工作职责。作业区工会组织各基层队工会参观学习,以典型的引领作用推动建家工作的扎实开展。结合各基层队工会建家工作的具体情况,采取 “一带一”的做法,分别由三个曾获得公司“模范职工小家”的工会与三个建家工作不规范的基层工会建立了共创联系点。维修队工会在南八联合站工会的带动下,细化建家活动思路,在全队开展 “服务保障我能行”的练硬功、提技能、保生产活动,全员技术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培养助理技师3人,技师3人。
过程指导,强化执行。为切实把创建职工小家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作业区工会坚持把创建标准落实在具体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完善“干部包保责任制”、基层联系点、现场办公、信息反馈等制度,使班子成员不断深入基层,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指导,结合实际,在机关、地工队中开展“三服务”活动,即服务生产解难题、服务群众作表率、服务发展献良策,实现保需求、服好务。活动开展以来,共为基层解决配餐点修建、生产设备维修、革新成果整合等问题85个。
定期检查,形成长效。为有效激励基层创建职工小家活动,作业区工会采取定期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绩效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对建家情况进行检查,并进行打分排名,对排名为前、后三名的单位给予奖金考核;对年度综合检查前三名的单位优先推荐油田公司、厂“模范职工小家”、“先进职工小家”,为建家活动提供了保证。采油42队2001年被评为厂先进职工小家,小家建设工作标准较高,但企业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作业区工会通过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以该队为试点,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发动职工征集整理核心理念、岗位用语16条,为该队制作核心理念展示、宣传栏、公开栏、配餐点制度板等共18个,为职工营造了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建家水平全面提升,被作业区推荐参评油田公司模范职工小家。
三、明确目标,注重结合,搭建建家活动平台
作业区工会以“争当建家先锋,争做建家楷模”为主题,搭建“三个平台”,推动了基层建家水平整体提高。
搭建学习培训平台。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模拟鉴定、开展各系统技能竞赛等活动,实现强素质、练好兵。开展月度技术竞赛,每月随机抽取1-2个工种进行比武,并对获奖选手进行100到300元的奖励。通过“今天我是培训师”、“师徒三人行”、职工“小课堂”等培训方式的创新,让职工走上讲台,把自己在日常生产操作、工艺设备、事故处理等方面可借鉴的好经验、好技术讲述出来,增强了职工学习技术的热情。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2个,培训人数586人次。技能鉴定通过率94.5%,涌现出以汲、刘新丽为代表的技术能手91人。
搭建创新创效平台。为进一步激发“八好小家”的创建,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作业区工会以创新为手段,创效为目标,开展“我与4000万吨同行”金点子征集、提合理化建议、群众性技术革新等活动。一年来,干部职工把工作的难点、重点作为突破口,先后总结出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简单易行的小窍门44项、提合理化建议78条,获得油田公司重大技术革新成果3项、厂级技术创新成果2项、厂级技术革新成果15项,使职工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发挥。推广的采油47队“不压井更换光杆装置”,可节约热洗车压井台班费用,减少压井造成的含水上升,提高单井产油8吨。作业区连续11年超额完成原油生产任务,累计超产原油21.7万吨。
搭建星级激励平台。为有效激励职工小家创建活动扎实开展,将“八好小家”创建纳入星级标准化管理,按照评分细则,每季进行检查打分,按百分制评定一星至五星级“八好小家”,为建家活动提供了保证。达到95分以上为五星级,90分为四星级,依次每降10分对应降低一个星级。对“四星级”以上小家重点是抓好总结提升和示范推广;三星级加强工作督导,持续提升创建水平;二星级以下实施帮扶指导,夯实基础工作,依靠高星级的引力和低星级的压力综合提升创建实力。在2012年检查中,南八联合站达到五星级标准,其它21个小家全部达到三星级以上标准。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与国际的日益接轨,目前国内众多高校都在实施通识教育,通过学位学分要求,增强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依此契机,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也从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框架中跳跃出来,成为大有可为的一项通识技能。通识教育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特点,提供全方位分析、获取信息的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因具有较高的普及作用,从而得到迅速普及推广,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综观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通识教育服务形式,可以发现,图书馆专题培训和公选课是通识教育的两种基础实现途径。除此之外,一方面,图书馆需要从通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出发,重新设计教育培养的目标,提供信息素养通识教育,与学校通识教育举措相一致;另一方面,积极发挥信息素养对信息的组织揭示核心要义,对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开展嵌入式或整合式教育,扩大信息素养教育对通识教育的支持度和影响力,力争促进通识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两种方式,开展以信息素养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支撑专而广的综合性人才培养。
2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实践探索
2.1课程发展与积累
2010年9月《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正式开班,主要面向本科生开设教学。每学期2个学分,由32~36个学时构成。应该说,本科生教育很大程度上是知识探究式教育,从课程名称上看,该课程既强调对信息素养知识的全面教授,又强调对信息素养的实践性、体验式应用,这与学校的本科生教育目标相吻合。经过2010年两个学期1个教学班的教学积累,2011年9月开始,课程开设2个教学班,并对教学对象重新定位,一个班专向本科一年级新生开设,36学时;另一个班则针对本科生其他年级教学,但主要是大二、大三本科生,33学时。为充分发挥馆员在信息素养方面的专长,锻炼馆员的综合能力,每个教学班各由一个教学团队承担,由4~5名骨干馆员组成。同时,在校内招聘在读研究生担任课程助教,负责教学中的日常辅导、联络、跟进。2012年7月起,伴随上海交通大学实施夏季小学期教学制度,《信息素养与实践》也作为核心通识课程参与教学,每个学期32学时,由此,每个学年均有三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大大提升了课程的推广面和学生受益面。
2.2教学目标与内容
《信息素养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增强利用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体来说,在当今信息量无限膨胀和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培养敏锐的信息意识,明确信息的性质与范围;有效地获取和评价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将获取的信息融入自身知识体系;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了解相应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积极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创造性地开展科研创新和实践。教学内容上,除文献检索内容外,增加了信息意识、信息评价、信息伦理与道德等专题内容;教学方式上,在课堂教学之外,融入分组讨论、实践调研、综合练习等环节,通过讨论和实践,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利用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增强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利用能力。
2.3构建适用性教学模块
参照ACRL《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课程教学团队确立了整体的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对象的差异,分别对每个教学班明确制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模块。总体上看,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概述、识别信息需求、获取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评价信息、信息伦理与道德6个主要模块。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先后增设工具、技术应用模块。每个模块由教学团队成员根据特长,独立或协作完成教学。在形式上,教学由4个模块组成,分别是课堂实践与辅导、分组讨论与汇报、课堂作业及点评、课程考核(提交文献调研报告、考试或课程学习汇报)。其中,课堂实践、分组讨论与汇报通过在课程中开展互动交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自主学习和分享中,受到学生的欢迎。分组讨论与汇报,立足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设立学术、生活两类主题,由小组自选主题或参考设立的主题,应用课程所学技巧和内容,充分体现团队协作与自主创新。在小组讨论汇报环节,从团队协作、表达或陈述能力、汇报载体表现、主题展示程度4个方面,由教学团队、汇报小组进行现场点评和评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完善教学体系,见图1。需要说明的是,课程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后期的主要教学任务,允许学生自选题目,在选题过程中,教学团队予以辅导。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教学团队设计报告模板,进一步规范报告的知识纲要和各类信息的使用。调研报告形式主要是格式、板式和个别模块的篇幅要求;调研报告内容主要从主题分析、课题背景、信息检索(所选数据库、检索式的构造,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相关检索结果进行格式处理)、分析检索结果(筛选核心资源)、检索过程总结(主要思路、主要观点、参考文献)、调研报告完成心得6大板块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灵活运用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做到举一反三,增强课程在实际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4教学成效与收获
《信息素养与实践》在教学中,结合信息素养自身的体系,充分应用通识教育的思想,使得课程基本满足不同学科学生对信息的掌握能力,为学生自身的探究式学习培养了一种敏锐的意识、一种应用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许多学生都表示课程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信息的窗户,学习到很多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对毕业设计、专业课程作业和PRP(本科生研究计划)项目报告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后的学习中,会有意识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资源。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学生之间增强了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表达分析能力,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评价信息中,许多学生希望图书馆继续开设这样的课程,并扩大课程规模。学生们通过口碑相传,不断提高课程在本科生中的影响力。按照学校对通识课程教学的评价结果,《信息素养与实践》在全校通识课程均在中等偏上级别,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2013年12月,通过从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教材建设、教学研究和对学校整体通识教育所做的贡献等方面评审,课程负责人最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通识教育贡献奖二等奖,这成为该通识课程教学成效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2014年《信息素养与实践》将迎来课程建设评审验收,该荣誉的获得也为课程验收提供了直接评判参考。
3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为学生综合、全面了解知识的总体状况提供了专业之外的视角,更有助于培养和发展综合素质。随着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完善,终身学习、科研创新、建构主义逐渐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学设置的理论基础。其中,终身学习强调信息素养对人发展的价值意义、科研创新体现信息素养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意义,而建构主义反映信息素养的实践基础,强调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养和塑造。为此,从通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出发,《信息素养与实践》还需不断改革课程的体系,提升与通识教育的贯彻和关联,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完善课程教学方式,进一步凸现通识教学对人才培养体系的隐性支撑作用。
3.1信息素养通识教育再定位
英国红衣主教纽曼在其著作《大学的理想》中,提到大学教育是自由教育,它使科学的、方法的、有序的、原理的和系统的观念进入受教育者的心灵,使他们学会思考、推理、比较和辨析。1945年,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将培养完整的人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并指出完整的人需要具备有效思考、清晰沟通思想、做出适当明确判断、辨别一般性价值等四种具体能力。这些思想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许多思想都是相通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用和传授的信息和知识不限于所应用的学科,更多的是营造一种文化、倡导一种氛围;提供一种方法、一项技能;培养一个信息意识;锻炼一种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识课程教学较好地体现和秉承了通识教育的思想,信息素养通识教学,依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形式,需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3.2通识课程教学体系的完善
《信息素养与实践》通识课程教学需要始终与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保持一致,即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因而在课程教学体系方面,需要更多地兼顾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可将建构主义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尝试开展问题导入式、过程导入式或研究导入式等“导入式”教学。“导入式”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知识生成性等理论,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其自觉探索事物发展的起因、规律及状况,发现和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并通过亲自体验实现主动、独立的认知过程,形成以铺垫、导入、释疑、消化、应用为基本要素的课堂五阶段。理论上,导入式教学是启发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法的融合,是将理论和操作程序融于一体的教学范例,故而对信息素养通识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应用基础。此外,还可尝试案例教学,开展情境教学,实现案例情境的生活化融入。在导入式或案例情境教学中,探索互动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对信息的判断、分析、评价、利用能力。
3.3通识课程教学方法的革新
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方式,这些变化,也深刻体现在高等教育中。据2013年《地平线报告》报道,信息技术挑战催生高等教育变革、网络开放课程、非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教育者角色的转变、混合式教学等六大趋势和挑战。与此同时,泛在环境、大数据、关联数据、数位学术的兴起,带来了应用信息和数据的新篇章,读者面临的信息环境已经从信息海变成了数据海。据报道,大数据时代全球数据量每18个月将翻1倍,这些无疑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此信息素养通识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以技术应用为主导的教育方法,积极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平台开拓教育形式,促使教学方法和方式的不断革新。在这方面,国外已经开展的8W项目学习法、Williams大学图书馆的游戏教育法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案例。而时下掀起的翻转课堂、MOOCs(慕课)教学等,更需要通识课程教学给予更多的关注。此外,信息通晓教育将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传播和分享知识的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或许也为通识课程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