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1篇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长期以来,有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逐个别的“超额利润”,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在生产经营中一直进行“先污染,后治理”(或不治理)与“实污染,虚治理”的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企业还是社会,其成本均处于失控状态,个别企业所产生的盈利,通常都以社会亏损为代价,其间隐藏着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受损这一对抗性关系。目前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的成本概念是传统会计所依赖的成本观念,属于狭义的成本概念,不包括环境成本,对企业耗损的资源和环境支出没有考虑在内,企业对环境支出的计量也很简单,如绿化费、环境污染罚款等项目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存在较大缺陷。一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隐蔽性,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二是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三是模糊了成本发生的动因,不利于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四是环境保护意识差,企业很少主动考虑环境成本,大多企业在受到处罚时,才不得不控制环境成本。五是短期利益行为的驱使影响了环境成本的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理论的核心问题为构建环境成本控制模式,环境成本控制模式是指企业为了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进行控制,而采取的一整套程序和方法,包括现实控制模式和超前控制模式组成的二层控制体系。如图1所示。图1环境成本两层次控制模型现实控制模式依据环境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以及制定的目标环境成本,通过对环境成本的差异及构成分析,发现问题所在,然后采取污染治理措施,确保目标成本的实现,由于这时环境成本已经发生,只能相对消极地降低副作用,消除不必要的环境影响,以达到“降低负效果”的目的。而超前控制模式是通过产品寿命周期过程的绿色设计,减低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也就是环境成本还未发生,就将其减少或消除掉,其重心偏向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整个过程的再设计,以达到“创造正效果”的目的。同时,超前控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关注企业流程再造、产品重新设计等方面的机会,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绿色ERP系统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最大的限度,有效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在对环境负责的同时也追求盈利能力。因此,超前控制是主动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它关注企业环保形象的提升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具体包括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通常,企业只专注于设计与制造产品,并将生产的产品投向市场,而产品使用是用户的事,废弃淘汰后的处理或回收则是社会的事,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之问没有太多的联系,产品使用期间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及在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由社会承担,不会追溯到生产厂家,这种状况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只有生产厂家、用户和社会三者共同关心并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也进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才能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不足。作为环境成本超前控制模式之一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将绿色经营的理念带给企业,考虑到产品设计的各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包括设计、研制、生产、供货、使用、直到废弃后拆卸回收或处理处置,以有效控制环境成本,它将预防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可行等因素考虑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同时,它强调将成本效益分析运用到产品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中,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产品寿命周期设计模式由以下五方面主要内容组成:(1)绿色材料设计。原材料处于生命周期的源头,选择绿色材料是降低环境成本的关键因素之一。绿色材料应符合能够自然分解、不加任何涂镀、加工中污染最小、报废后污染最小等条件。(2)绿色工艺设计。绿色工艺是实现绿色产品生产制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又能减少环境影响的工艺技术,它以传统工艺技术为基础,结合材料科学、表面技术、控制技术等高新的先进制造工艺技术。目前,我国企业中绿色工艺技术的应用率很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缺乏可行的绿色工艺技术,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绿色工艺技术的认识不足。因此,为了促进绿色工艺技术的创新、实施和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工艺环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方法与途径。(3)绿色包装设计。包装工业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包装及其制品的生产、储存、消费、使用的各个过程,以及在消费后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其中最主要、危害最普遍的就是包装废弃物的污染。我国的固体废弃物年产量为6亿多吨,其中60%难以处理,而这些废弃物中,包装废弃物约占总量的1/3。大量的包装废弃物,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绿色包装成为环保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绿色包装设计中可以采用绿色包装材料研发、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包装结构技术研发、包装废物回收处理等技术。(4)产品回收设计。产品回收设计是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可能性、回收价值的大小、回收处理方法、回收处理结构工艺等与回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是环境污染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回收利用废弃物,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例如,美国柯达公司目前销售最好的和赢利最大的照相机就是一种名为“相迷救星”的绿色照相机,这一款式的照相机的机芯和电子部分的回收并循环使用的次数多达10次。日本三浦株式会社设计生产的雷达、航空产品,其部分零部件采用稀有金属制作,原料需从国外进口,价格相当昂贵,而这些零件又不易磨损,当整机淘汰后,这些零件仍具有完整的使用价值。过去公司对这些零部件的淘汰意味着使用价值的废弃,而现在公司在设计这些零件时,注意到它们的通用性,产品报废后,由公司回收零部件。(5)产品使用设计。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资源并给环境带来负担,因此,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应对产品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尽量减少产品在使用中的能源消耗。为了让产品易回收,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有更大的利用价值,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尽量进行原材料使用的设计、能源和水的使用设计以及可拆卸设计等。

二、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企业信息化管理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历程,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对管理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衍生的许多产品和工具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的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它包括财务模块、生产控制模块、物料管理模块和销售模块等的绿色设计过程。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2篇

摘要: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是指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对其控制就是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环境成本控制应遵循三个重要原则,并根据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方法。

关键词:环境成本控制;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煤电化企业

一、相关概念界

1.煤电化企业

煤电化企业就是指利用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将煤炭资源转化为煤电产业化经济优势、竞争优势的企业。就黑龙江省而言,煤电化企业主要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黑龙江省实施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战略,将使“四大煤城’的煤电化企业卸掉包袱创造财富,由粗放型转为质量效益型,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是指企业为了预防、恢复或补偿因其生产经营活动所产生或可能产生的环境损害而引起的资产的流出或价值的消耗。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将环境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对策成本,包括预防、去除和净化环境污染与资源保护两个方面,即内部环境成本;另一类是环境损失成本,指由于造成环境污染,受害者或第三方要求予以赔偿、恢复等支付的成本,即外部环境成本

3.环境成本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二、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原

环境成本控制是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成本管理成败的关键。因而,环境成本控制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控制活动应遵循以下指导原则:

1.总环境成本最优原则

煤电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由于电能的生产消耗煤炭资源而发生的自然资源耗减成本;二是由于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发生的污染损失成本。这两种环境成本可归为“损失成本”。通常,损失成本随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排放的增加而增加,而控制成本则随控制量(污染物减少量和自然资源恢复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自然资源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的增加而减少,两者呈一种互为消长的关系。

如图1所示,MAC表示边际控制成本,MFC表示边际损失成本。从左向右表示更多的污染排放量,更少的控制,从右向左则表示更多的控制,更少的污染排放。MAC从右向左看,MFC从左向右看。最有效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是总成本(损失成本十控制成本)最低的控制或污染排放量,W左边的点(更多的控制)不是最有效率的,因为控制成本的增加超过损害成本的降低。因此,总的环境成本会上升。同样,低于W点的控制(W右边的点)使控制成本降低,但增加的损害成本会更高,从而使总环境成本上升,所以W点是最有效率的。可见,在环境成本控制企业中,最优污染水平不是0,即彻底消除环境污染是不经济的。企业既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生态效益而放弃经济效益,也不能为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企业应该追求总环境成本最优。

2.预防性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控制应符合典型的1-10-100法则。在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中,环境失败成本(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往往占用很大比例,是一种事后成本,处理时常需要花费巨大的代价来补偿。根据1-10-100法则,如果环境问题在产品设计、生产流程阶段解决,则只需付出1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内部解决,上升为内部失败成本,则需要付出10份的代价;如果在企业外部解决,上升为外部失败成本,这时企业将付出100份的代价。1-10-100法则告诉我们,企业要控制环境成本的支出,就必须从源头开始控制,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选择、原材料的选择等,尽可能将环境影响问题控制在污染产生之前。3.全过程控制原则

环境成本的发生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开发、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及回收处置等一系列过程。这就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实施企业全过程的环境成本控制。环境成本全过程控制的方式不但增加了环境成本的控制面,扩大了环境成本控制的基础,而且可以通过产品概念阶段面向环境成本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的工作,极大地减少环境成本产生的源头,实现企业的低环境成本的管理目标。

三、煤电化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方法

按煤炭化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可从环境成本产生前、产生过程中、产生后处理三个阶段分别采用超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的方法。因此,全过程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超前控制的方法,从源头控制环境成本的产生来控制企业的环境成本;第二阶段主要通过事中控制法来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第三个阶段主要通过事后控制的办法,在污染物被排放到外界环境之前,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减少污染的排放量。

1.生态设计——超前控制

生态设计是指利用生态学思想,在产品开发阶段综合考虑与产品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安全意识有机地融入其中的设计方法。其基本理论基础是产业生态学中的工业代谢理论与生命周期评价。从环境成本管理的角度讲,生态设计就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综合考虑产品生产、使用、报废处理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成本,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替换环保材料、进行可循环利用设计等手段,来减少企业环境成本的产生。产品生态设计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绿色制造工艺设计和环境影响评价四个部分,其流程图可用图2所示。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是综合考虑了产品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然后对各项可能方案进行价值评估,筛选未来现金流出量最少的方案来实施,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该方法力求达到控制环境成本和环境故障成本的均衡。

2.清洁生产——事中控制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并给出了如下定义:清洁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和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程序一般要经过准备阶段、审计阶段、制定方案阶段和实施方案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宣传动员和培训、领导决策、组建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和物质准备;审计阶段包括制定审计对象和实施审计两部分;制定方案阶段包括征集方案、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选定方案四大部分。

事中控制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并且要对煤电化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尽量作到达标排放,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适当处理企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环境成本的事中控制办法主要可以采用清洁生产的方法来实现。

3.污染综合治理——事后控制

在经历事前规划和事中控制两个阶段后,煤电化企业活动所产生的大部分环境影响基本被消除。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企业彻底清除环境影响所涉及的经济性问题,企业产品生产出来后,往往还有一些“三废”的排放。这就需要企业采取另外的措施进行污染治理,可以采用“大企业独立模式”来进行污染综合治理。

“大企业独立模式”就是对于盈利能力强、环境污染集中的煤电化企业,成立自己的环境处理中心。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有关设备投资、年排污量等数据,建立起相应的环境污染成本函数,求解出适当的污染预防水平的数值。另外,出于商业机密考虑,企业可以为初始排污物质成分保密而建立自己的排污处理中心,甚至可以处理其他企业排出的废物,获得环境治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研究的国际比较[J].四川会计,2002,(8):23-24.

[2]徐玖平,蒋洪强.制造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机理与模式[J].管理世界,2003,(4):12-13.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环境成本控制;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循环经济下,必须让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职责,而实施环境成本控制是重要途径之一。

一、循环经济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概述

1.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探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引导人们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循环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中“末端治理”的思想和忽视生态环境的现状,强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从根本上缓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矛盾。2.环境成本控制。由于视角、标准不同,国内外对环境成本的概念、内容等方面的认识还存在差异。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环境成本又称为环境降级成本,既包含为保护环境而实际已支付的价值,又包含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和为保护环境应支付的价值。环境成本要求企业不仅仅要补偿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而且要充分补偿对资源环境的消耗与破坏。环境成本控制则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企业对生产经营各阶段发生的环境成本进行合理控制,以达到环保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实施环境成本

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必要性。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将环境成本控制视作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企业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将彻底被终结,企业终将为自己的不良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多地体现为对环境资源的最优利用和有效保护。实施环境成本控制,将促使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生态设计,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运用各种节能技术和措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可使企业在追逐自身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可行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认识已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循环经济的提出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的构建,从上市公司被要求披露环境信息到各地生态工业园、循环城市的建设,大量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为成本控制在循环经济中的实施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随着环境会计和成本控制理论及实务的不断发展,企业实施环境成本控制也将更具有可操作性。

三、循环经济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由于我国在污染治理方面一直沿用“谁污染、谁治理”的思路,导致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基于末端治理的环境成本控制,这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控制。而且,由于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对企业进行考核,再受到专业技术水平、短期利益驱使等因素的制约,多数企业并没有认真地考虑环境治理问题,很少采取积极措施来降低对环境的损害,更没有考虑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甚至把环境成本转嫁给政府和社会公众,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意愿不强。

2.环境成本控制范围狭窄,仅限于内部环境成本。

环境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以及企业是否承担相关费用为标准,可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内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环境成本。外部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所产生的成本。目前,迫于环保法规的压力和实际操作的困难,大多数企业只考虑内部环境成本,而忽视外部环境成本,使得企业成本费用没有得以完整体现。随着国家环保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以及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健全,外部环境成本最终都要内化到企业的成本费用中去。

3.环境成本核算体系不健全。

由于目前环境会计在理论上还不够成熟,我国也没有专门的环境会计准则及制度出台,关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存在许多困难。在实践中,很多企业对环境收入、支出的核算并没有单独入账,而是将其隐藏在其他成本费用中。例如:将排污费、绿化费等环境成本费用反映在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账户中;对违反环境法规而缴纳的罚款和责令停业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处理等等,使得环境成本信息的重要性、明晰性不能得以体现,从而不便于进行环境成本控制。

4.环境成本控制方式和方法落后。

目前,企业更多地是依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来管理环境问题,主要采取事后控制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的动机是应对政府环境管制,控制措施通常是在问题出现后被动采取的,这不仅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投资损失和运营成本,而且增加了企业环境恢复成本和资源再生成本,严重影响了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就环境成本控制方法而言,目前主要有作业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法等,这些方法基本上都是将原有的成本控制方法在环境成本控制中加以应用,其适用性还有待考究,也缺乏创新性。

5.环境成本控制主体缺失。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的职责,应由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负责,而职工只是产品的生产者,与成本控制没有什么关系,导致员工成本控制意识淡漠,浪费现象严重。成本控制失去如此庞大的管理群体,自然难以真正取得成效。其实,环境成本控制的主体并不只是企业,而应是包括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在内的多元化的控制主体,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人人参与才能真正取得控制成效。

6.缺乏独立的环境成本控制考核体系。

目前,我国关于环境成本控制的考核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在企业业绩评价中也没有包括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成本控制的好坏并不会影响企业的业绩评价,环境负面信息也未达到影响企业形象,甚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程度。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只会越来越差,经营者很难真正关心环境问题,不会主动从环境保护角度去考虑企业未来发展,导致环境成本控制效率不高。

7.环境信息披露不完整且缺乏可比性。

环境信息的披露目前主要依靠企业的自愿,大部分企业只对环境信息的一项或几项内容进行披露,导致信息披露内容不全。而且,已披露的信息大多也只报喜不报忧,多数强调企业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而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信息却很少披露。另外,不同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与否、披露多少、披露方式等均不同,使得环境信息在行业间缺乏可比性。

四、循环经济下加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

1.增强企业环保意识,变消极被动控制为积极主动控制。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法律法规日益严格以及环境会计不断发展,人们会意识到以牺牲资源与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危害巨大,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将更多地关注产品是否绿色,生产经营是否环保等问题。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和财务业绩、争取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关注环境问题,对待环境成本控制的态度将由现在的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

2.扩大环境成本控制范围,推进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

从时空范围上,拓展环境成本控制的内容。时间上,依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向上追溯至原材料采购,向下延伸至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及其处置;空间上,既包括内部环境成本,又包括外部环境成本,不断加强对外部环境成本的核算与计量研究,将外部环境成本逐步内部化到企业的产品成本中。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并致力于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3.完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树立源头控制的理念,建立超前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扩展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事前侧重产品工艺生态设计,事中侧重清洁生产,事后则主要体现为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环境成本控制的目的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为谋求利润最大化而降低产品成本,而是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谋求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

4.改进环境成本控制方式与方法。

以环境保护为立足点,从生态效率角度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控制范围从新产品设计开发到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包括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控制的重心由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具体方法上,积极探索更加适合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例如可以将作业成本法与生命周期法有机结合,在运用生命周期法确认企业环境成本的基础上,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环境成本的分配等。

5.明确环境成本控制主体。

一方面,形成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在内的多方参与的控制主体,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作用,加大处罚力度,对污染不治理或治理不力的企业处以巨额罚款或被市场所淘汰,提倡绿色消费,使环境保护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积极制定财政、税收与金融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充分调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人人参与环境成本控制工作。

6.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

建立一套高效的环境成本控制评价机制是非常重要的,其中,评价指标的设置尤为关键。借助评价机制可以发现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继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提高环境成本控制的效率。7.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提高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加强环境成本控制及其监管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指南、制度等有关法规,为企业全面核算环境成本、充分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8.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强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向有利于环境“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加大产业转型、技术创新企业的环保资金投入力度,引导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加强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和废弃资源的再回收,推行清洁生产,完善节能减排制度,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总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综合性工作,应从多方入手,积极响应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可靠的保障机制,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银华.基于问卷调查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现状研究[J].会计之友,2013(2)

[2]张美姜,侯文哲.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5(5)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研究

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资源,我国地域煤矿遍布广阔,近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生产是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的过程,突出的环境问题是资源的枯竭、塌陷区土地积水、居民迁移等。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植枯、水源枯竭以及粉尘污染等,使原本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环境成本的确立,有利于加强解决煤炭生产环境问题的成本意识,有利于我国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环境成本概念及构成要素,分析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影响因素,探讨环境成本控制策略,为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煤炭环境成本概念及构成要素

对于煤炭环境成本的组成,最早出现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中,煤炭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煤炭企业为了维护环境而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煤炭企业未能完成环境目标而采取的其他成本。很多欧美国家对于煤炭企业的环境成本管理,往往将煤炭环境成本进行单独核算,与其他欧美国家不同,我国对于煤炭环境成本并不单独运算,而是将由于环境问题所投入和支出的费用,纳入到其他费用例如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制造费用当中。从当前我国煤炭环境成本的核算方式来看,我国将煤炭环境成本的构成是分为以下几大类别的:资源成本费用;排污费用;地面塌陷赔偿费用;耕地占用费用;植被绿化费用;环境监测以及环境管理费用;村庄迁移费用;以及其他与环境相关的费用。从这些煤炭环境成本构成要素中,我们可以看出,煤炭的生产运输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枯竭以及环境破坏的过程。煤炭环境成本不仅仅包括煤炭本身的费用,而且还包括由于环境破坏、资源枯竭而产生的其他费用。

二、煤炭环境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生存环境有着更高质量的要求与期望。近几年来,从事环境保护的群体与组织越来越多,他们的环境保护范围越来越广,为了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环境、自然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之间的问题,进而实现其协调发展。在这些从事环境保护的群体与组织当中,政府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政府不仅仅是环境治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而且还是环境破坏物品的提供者,在这里政府有着双重的矛盾角色。各地政府为了进一步治理保护环境,成立了环保治理技术委员会,极大地推动着煤炭企业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2.经济因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对于煤炭资源的需求量,尤其是在我国,煤炭资源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之一,煤炭资源消耗量越大,则对于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也就越严重。这样对于煤炭环境成本的支出也就越多。但是,人们对于高质量环境的要求,使得社会对于煤炭环境破坏的约束越来越多,加上国家对于煤炭资源开采的法律法规更加完善,直接使得我国煤炭开采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无论是从煤炭企业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对于生态环境的投入越大,煤炭环境成本也就越高。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当社会经济达到一定的发展阶段,煤炭环境成本就会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

3.科学技术

对于煤炭企业来讲,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煤炭开采量的增加,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出现的大型采煤机、挖掘机等先进的煤矿开采设备,加上放顶式、垮落式等先进的开采技术,使得煤炭的开采量急剧增加。另外,新开采设备和新开采技术的出现,使得煤炭开采深度也是不断加深,这就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越来越严重,使得国家、社会以及煤炭企业需要加大对于生态环境的处理力度。另外,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使得煤炭环境成本不断降低,例如新的环境保护技术、洗选技术等技术的运用,直接降低了煤炭环境成本。

三、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

1、开展煤炭企业环境预评价

环境预评价是煤炭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通过开展环境预评价,对于煤炭企业降低环境成本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环境预评价过程中,煤炭企业需要考虑到整个煤炭生产流程,根据煤炭环境成本支出的实际情况,提出可行性生产方案,将煤炭环境成本控制到最低。通过环境预评价来降低煤炭环境成本支出,是需要多个部门合作的,仅靠煤炭企业单个部门的资源与能力是无法办到的。环境预评价需要建立在煤炭企业各个部门以及煤炭企业与其他国家部门信息合作的基础上的,通过优化设计生产流程、减少环境维护成本、降低环境损失成本,最终使得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得到控制。

2、作业成本管理控制

作业成本管理,主要指的是煤炭企业在实际施工作业的基础上,对煤炭企业环境成本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这样可以使得煤炭企业可以把握住实际作业中环境成本产生的动因,进而根据实际煤炭环境成本的动因采取相应的控制策略。通过煤炭企业作业成本管理控制,不仅仅可以使得煤炭企业消除不必要的作业,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的作业效率,而且还可以有效降低煤炭环境成本,为煤炭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与效益。为此,煤炭企业在作业过程中,应该不断改善作业计划以及作业程序,选择最低环境成本的作业策略,使得煤炭作业更具有实际价值,保持煤炭企业最佳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

3、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

延长煤炭企业产业链,这是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另一主要策略,这一举措主要是从煤炭产品生产经营的角度来讲的。要使得煤炭企业环境成本进一步降低,就要从产品的材料获取――材料加工与设计――产品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回收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环境成本的分析和评价,使污染预防和资源控制贯穿于产品生命各个阶段。从产品生命周期设计开始,强调对污染的预防;紧接着在生产阶段,强化环境负荷的抑减机制,进行清洁生产,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最终在消费、使用阶段,建立废料残渣回收体系,通过再利用、无害化的废弃物处理环节,大量减少处理后的排放量。

总结:

综合上述,煤炭企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准确的计算产品成本,更应该进行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在建立健全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前提下,由政府干预的方式来加以指导和审计监督,充分发挥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主动性。尽管我国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实际的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影响着煤炭环境控制以及煤炭企业效益。为此,深入研究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问题,创新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策略,是今后煤炭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方向以及课题。

参考文献:

[1]袁眉.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2011(04)

[2]李翠平.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2010(34)

[3]李小鸽.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J].中国海洋大学,2010(12)

[4]孙锐. 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研究[J]. 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1)

[5]李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06)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范文第5篇

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求企业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影响环境的物质能源消耗,建立并实施环境成本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当前,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已开始公布一些环境成本的信息报告,国际贸易也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端倪,使得企业建立环境成本制度的紧迫性越来越强烈。本文结合当今欧美、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环境成本应用情况,通过对国内一些企业的调查研究,着重从实践的角度对我国建立环境成本核算制度、环境成本在企业环境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作一探讨。

一、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问题

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曾经提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被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1]。这一定义,以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为中心,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及执行环境目标所应达到的要求。

关于环境成本的确认,目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强制实施的环境标准所发生的费用。当前,我国的环境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和环保样品标准。企业要达到这些标准要求,必然要发生一些增加环保设备投资及营运费用。二是在国家实施经济手段保护环境时企业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例如:有些国家实施的环境税、环境保护基金的征收和对超标准排污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均属于国家运用经济调节手段而发生的企业费用。此外,也有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市场交易行为而发生的环境成本费用,如美国实行的“排污权市场交易制度”,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排污权的市场交易买卖排污权,从而发生环境成本费用或环境保护收益。

环境成本通常有两类,一类是从企业产生环境负荷的影响因子——物质流转和能源消耗的角度出发,采用环境资源输入企业和企业活动对环境输出的资源流转平衡理论来进行环境成本的分类核算,以谋求环境成本降低与环境负荷减少的协调。另一类则是从环境成本效果现出发,在环境会计报告中按费用产生效果的作用大小来进行环境成本的分类核算,并且区别不同阶段、直接与间接列示不同项目的环境成本费用。对于前一种,其各类环境成本项目之间联系可如下图所示[2]:

图1:以环境资源流转平衡为基础的环境成本分类(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6页)

图1中的环境负荷是指企业由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缺陷而给环境带来的不利于人类健康的影响之和。企业通过环境成本核算所反映出来的环境保护工作业绩,将极大地影响环境负荷的大小。图1的结构不仅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的关系,而且以此为基础可划分四种类型的环境成本,它们分别是:

1、事后的环境保全成本:即企业生产完工后对废弃物的处理成本,包括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挑选装置、排水过滤处理设施等的建造、营运、管理的成本和产品使用后废品。包装物回收的成本。此类成本具有一种向环境排出废弃物的“把关”作用,有助于达到向环境的达标排放。

2、事前的环境保全预防成本:指在生产活动中的回避。减少、管理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诸如在生产过程中选择影响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水循环处理系统的建造。营运成本和为提高产品耐用性及再生处理程度的成本。

3、残余物发生成本:指被投人的物质、能源未构成产品实体或是为了生产产品创造条件而未完全消耗掉的物质,通常以废品、废渣、废水、废气等形式出现。此类残余物的产生由于需耗用一定的物质和能源,所以它们也就形成了成本费用。由图1可知,此类残余物是通过①的事后的环境保全系统处理后才向环境排放的。

4、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指从构成产品的物质能源消耗成本费用中扣除环境费用后的有关成本。这包括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零件和直接与生产有关的直接人工费、管理费用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可能并不属于环境成本的组成内容,但从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的总成本理论和实务中建立环境成本制度方面看,也可将其纳入环境成本的范畴。尤其是当前提倡的“绿色产品”的生产、营销趋势,更有必要将其纳入环境成本。

对于第二种环境成本类型,则是以降低环境负荷的影响因子为基础进行分类的。以降低环境负荷提高环保效果为目标,需要采用一些环境改善措施,进而发生了环境成本。依据环境成本各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对环境负荷降低的功能作用,可分成以下项目:

1、生产过程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它包括产品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有环境污染影响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方面的成本。

2、生产过程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即生产过程环境管理成本,指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的间接成本。包括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

3、销售及回收过程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指企业对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后的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包装物等所发生的成本。它主要包括环保包装物的采购、产品及包装物使用后的回收利用或处理等方面的营运成本。

4、企业环保系统的研究开发成本:指在对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的调整、材料采购路线的变更和对工厂废弃物回收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它主要包括绿色产品的开发、增加原生产产品环保功能的研究、企业生产工艺路线的调整及材料采购的选择等方面所需的成本。

5、企业配合社会地域的环保支援成本:指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全或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的成本。它主要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域环保活动的赞助,与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有关的成本支出,以及在开征环境税的国家里,支付的环境税成本。

6、其他环保支出:指在上述范围以外的各种环境保护费用支出,包括由于企业活动而造成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方面的支出。

根据上面的成本项目分类,可在环境会计报告书中列示下列表格框架:

表1:以环保效果为基础的环境成本表(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7页)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应用问题

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只不过是一个手段,而更重要的是它的分析应用问题。具体来说,由于环境成本与环境保护效果之间的密切联系,人们需要借助于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结合企业的环境负荷指标分析,及早发现企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可能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建立完善的全员环境责任制,跟踪企业内部在实施环保目标和计划上所取得的进展提供支持。

1、环境成本效果分析

环境成本效果的分析,实质上是依据费用与效果的相关关系,借助于两者之间的动态变化,比较得出结论。一般来说,企业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增加,就会带来环境保护预防。改善措施的进一步完善与实施,并使企业的环境负荷降低,进而可带来环境保全效果的提高或企业环保收益的增加。环境保全效果主要体现在排污费、污染诉讼赔偿、三废再生利用收益以及非货币计量的环境风险降低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等方面,企业环保收益则主要体现在因企业环保形象的提高而增加的销售收入,以及因变更产品设计、改造生产工艺而使材料、能源消耗减少所带来的成本节约等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如图2所示:

图2:环境成本与效果、效益之间的关系(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7页)

要对图2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首先要计量环境负荷。如前所述,环境负荷包括的方面很多,有着不同的实物计量单位,难以统一汇总计算其数值。如企业既有按立方米计量的污水排放,又有按公斤计量的原油消耗,还有按度计量的电能消耗等。然而,要分析环境成本与环境负荷之间的动态变化,又必需对其进行统一的换算。目前,对环境负荷的计量评价,德国的Muller—Wenk教授提出了采用环境评价因子进行统一核算的方法。其基本公式是:[3]

环境负荷总额(EP)=Σ按实物量计算的环境负荷(kg,m3...)×环境评价因子(EP/kg,EP/M3...)

例如:某企业排放500公斤的CO2和消耗了20000度的电力,其CO2、电的评价因子分别为36EP/gk,1.OEP/度,则该企业的环境负荷值为3800EP。由此可见,通过环境评价因子可求得统一计量的环境负荷总量。在此基础上,就可对环境成本的效果作一分析。

(1)环境成本降低环境负荷指标:

环境成本降低环境负荷的静态效果=环境负荷总量/环境成本总额①

环境成本降低环境负荷的动态指标=环境负荷增长率/环境成本增长率②

(2)环境负荷降低的结构分析:以上述指标为基础,进一步研究环境负荷组成单位的内部变动情况,有助于进一步查找差距。以日本宝酒造公司98年度披露的报告为例[4]。分析方法为:

表2:日本宝酒造公司环境负荷降低的结构分析(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7页)

由表2可见,宝酒造公司除在耗电方面增长了环境负荷外,其他均为环境负荷降低,且各种成分降低的幅度也有所不同。

(3)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目前,对环境成本的效益分析是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的。经济效益包括由于企业发生环境成本支出而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包括排污费、诉讼赔偿额的减少、废物再生利用收益、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节约、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收入、获得优惠利率环境保护贷款的利息机会成本等。这些效益与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可作为环境成本支出的抵减数来分析。社会效益则包括企业形象的提高、企业绿色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企业环境风险的降低、减少职工和附近居民的疾病率、降低建筑物的侵蚀和酸雨浓度等,一般采用定性的方法予以描述。

现以湖南省永州市的一些企业为例。该市环保局对市属一些排污大户作了大量的环境治理动员工作,使得该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消水与湘江上游水质明显改善。该市九条水泥公司通过在水泥立窑上安装净回收装置治理空气污染,除使得工厂职工的肺病患病率大大降低以外,每天通过这一装置回收水泥20t,以此估算可一年收回投资。又如冷水滩造纸厂原每小时向湘江排放90t废水,严重污染湘江水质,后投资水循环回收系统,可回收再用水80t,并利用回收系统的煤渣制砖,不仅大大地降低了用水成本,而且还取得了煤渣再生利用收益,达到了环境、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①。

2、环境成本在区域环境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中的应用

企业环境成本的应用,有时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个的企业,还可通过环境区域资源综合利用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这种方式解除了个别企业因资金不足难以单独承担环境设备投资的困难,改由集中治理方式,获得区域环境成本的最优效用。湖南省永州市芝山区正在建造的向家享污水处理工程就是一例②。

为治理湘江流域的严重污染,改善沿岸城区饮用水源水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湖南省永州市在消水、湘江汇合口附近的向家享建立规模为日处理10万吨城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集中污水处理工程。该项目总投资10968万元,采用高负荷生物滤地/固体接触新工艺,构筑约24公里截污管网,将每年排入消水和湘江约2600万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明显改善消湘城区江段的水质。

据调查,沿江各污染企业均欢迎这种集中排污处理方式,因为这些工厂的生产规模均相对偏小,要自己单独投资建立排污治理项目困难较大,故乐意以上交排污费的方式支付自己所能承受的环境保护费用。同时,由于采用集中排污处理,使得各工厂的排放废水混合在一起进行了一部分的酸碱中和,减少了改变水质的技术难度,有益于向家享污水处理工程营运成本的降低。

而且工程采取一业为主、多业并进、风险分担、共同发展的设计思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具体的实施计划如下:

图3:向家亭污水处理工程综合利用图(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8页)

由图3可见,向家事污水处理工程并非只是简单地建立一座污水处理工程,而是尽最大可能地利用此次投资机会,追求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该项目在建造中利用自己建立的水泥构建厂生产截污水管,大大节约了采购成本,同①此数据来源于湖南省永州市环保局环境保护科研所的资料。②此例是笔者现场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时又建立了一个有机肥料厂,对大量沉淀污泥进行加工,不仅节约了大量的填埋占地成本,而且每年可生产2万吨肥料,创利700万元左右。此外,该项目公司又与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技术发展中心等单位共同设立环保设备厂,对引进的先进环保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制造具有相同水准的先进环保设备。

从向家亭工程项目情况看,它在运用环境成本进行规划时,预计平均每年可获得直接收益1000万元,包括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年处理污泥5000吨,获得的绿色复合菌肥料销售利润,及从环保设备厂获得利润,扣除项目运行费用和厂房、设备折旧费,可在10年之内还清贷款本息。此外,还可获得以下间接效益:

①每吨污水处理费为0.12元/吨,大大低于各污染企业自己处理污水成本;②改善了湘江流域永州城区段的水质,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可减轻整个湘江流域的总体污染;③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与设备,可提高我国环保设备的开发制造水平;④建立厂区绿化面积70余亩,美化了环境。而且,由于集中排污处理,各污染企业节省了自身环保投资成本。

3、环境成本在企业战略开发和产品链“绿色流程”中的应用

企业实行环境成本制度的另一个目的,还在于向决策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这种信息的有用性,不仅仅表现在投资者、债权人、顾客等的投资信贷、购买决策上,还应体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和设计、采购、生产使用、销售的战略开发调整方面。这种调整,有时会收到综合效益。归纳起来,可列表如下:

表3:降低环境负荷与企业战略开发的联系(略,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8页)

表3中所列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环境成本资料数据分析得来的。尤其是在环境成本数额中占据比重很高的问题,不应仅仅停留在如何防范这一治表的层次,还应向治本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战略开发层次发展,其解决的途径就可采用表中的思路。此外,有些企业由于并未生产最终消费产品,其产品的环境保护与供应商及客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此类企业可提出“绿色流程”的环保要求,以推动整个产品链企业群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其具体程序见图4。

图4中的LCA是一种从材料采购和加工到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养护、循环利用和最终处理等所有阶段对产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制度,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下游(图4:略,利用环境成本资料实施产品键环境管理的流程参看《会计研究》2000年第6期第59页)厂商选择上游供应厂商、厂商产品设计的重要手段,据此可建立环境保护的“绿色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