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漫画课程总结

漫画课程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漫画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漫画课程总结

漫画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课堂教学本身的价值就在于激励学生,指导学生。然而,历史以来因为受到老式教学思维框架的束缚,在初中阶段历史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就一直表现着不具趣味性的欠缺。从而导致历史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不能高效地开展,因此特别期待让老师的历史课程教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趣味性的课堂教学应当由恰当地设置课堂开头过渡语、紧密联系其他科目内容、融入时政大事、娱乐内容资原、关注同学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要素作为实现目标的操作切人点。巧妙地实施带有浓厚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把抽象、古板的历史记载内容变得形象化,使古老的历史故事和过程再现化,对培养同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兴趣,进而实现传播知识过程于快乐兴趣当中,对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本领有相当关键的功效。

要实现促使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讲,并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这其中需要老师持续地在自身所从事的具体教学工作中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丰富和完善每一个教学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的求取历史知识的热情。究竟怎样才能加大历史课程教学课堂的趣味性,营造同学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爱好和激情,增强历史课程教学效果,它依然是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去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做出以下几点总结。

一、漫画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历史漫画生动形象,直观新颖,诙谐幽默,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猎奇需要,其蕴藏在笔墨深处的寓意往往给人无尽的历史韵味和丰富多样的联想,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和求知欲。因此,在新课伊始阶段,教师可借助漫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当中,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幅漫画,往往由画中的人物或事物,画中的文字、符号,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因素组合而成。只有将这些要素与整体联系起来,才能明确漫画背后深刻的意蕴。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漫画时,教师要注意漫画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漫画要义,进而挖掘漫画蕴含的深刻寓意,深化知识理解。

如在教学《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时,笔者以漫画“赶英超美”作为新课的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漫画,并告知学生该漫画的创作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该漫画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愿望? 该愿望说明了什么问题? 你认为此愿望能否实现? 为什么? 这样通过漫画制造悬念,学生兴趣盎然,热情倍增,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新知识,既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激活了课堂,为接下来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关注过程,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是重要课程目标之一,由过去的“追求学习的结果”转变为当前的“强调学习的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体验与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在过程教学中,教师也关注了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与认知规律、个性差异与能力发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进一步促进学习热情的提升。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多样教学方式与活动,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感知、探究与理解历史; 创新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自我反思,相互评价,共同发展。

如学习《秦王扫六合》,分析秦的统一时,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假设你们是秦王嬴政,为何选择此时统一全国? 换而言之,这时有哪些条件让统一变成可能? 请结合教材内容与《秦灭六国》的地图册,交流讨论。”而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评析与补充。这样,可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思维,使其学会在教材内容中灵活筛选、提炼所需信息,由于是自己探索所得,学生会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分析“焚书”和“坑儒”含义时,要求同学们自读教材,概括焚书坑儒的原因、目的,说说具体情况,结果怎样。而后自由讨论: 倘若你是秦朝统治者,对儒生的反对,会怎样处理。说说你们对“焚书坑儒”的想法,鼓励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调控好时间。这样,可营造开放氛围,也促进信息反馈,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程度,便于有针对性的启发与引导。最后在小结环节,呈现秦始皇画像以及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要求同学们说说诗中含义,说说秦始皇所起的历史作用,又该如何评价秦始皇。这样,在思维碰撞中深化认知,提高学生总结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诗词,加深印象

慈禧太后无疑是晚清最大的卖国贼,她腐朽的统治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讲述这段历史时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章炳麟的《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可用。“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讲授、时利用同志的《七律・》和《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教师可以一边吟诗,一边勾勒出反攻的大致画面。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又巧妙地把历史与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迎合了高考的大趋势,事实证明利用这首诗的教学效果很好。

四、结语

老师在历史课程教学课堂别有必要挑选经典典的历史人物或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大型事件进行细心刻画、点铁成金,去付出最大努力争取达到将历史知识讲解的既生动,巧妙而又恰到好处、画龙点睛,从而持续培养同学们学习历史课程的爱好和激情,取得最佳的教学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洪飞.素质教育需要学者型历史教师[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1.

漫画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教育交流;课程教学设计;课程建构;思考

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背景前提下,各国间国际合作沟通增加,国际合作教学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联合培养课程被引入国内,这些课程从开设到设定都有其独特的国际背景。中国当下设计艺术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中能有怎样的发展,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对中新联合培养课程――《视觉艺术实践》为例,探讨联合培养课程的引进对当下中国设计教育的启发。

一、《视觉艺术实践》课程简述

《视觉艺术实践》是成都学院和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合作办学中所开设的一门由新方全权提供教学材料的引进课程。课程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为中新联合办学中艺术设计方向基础性课程。学时为120课时。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即视觉叙事、策略、符号。其中视觉叙事部分占课时总量的一半为60学时,策略、符号各占30学时。

二、《视觉艺术实践》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为视觉叙事,主要讲述的是用视觉图像、图形化的语言来表现文字,最终以时下流行的漫画书的形式表现。要求用WORKBOOK的方式记录下完成的每一步。

课程分为四个步骤:1、剧本的写作。启发阶段。在教案中设定几个基础练习,如利用一张照片为它添加一个意想不到的对话,以照片为原型联想照片可能发生的前因和后果;方法教导,简单的介绍最常用的两种剧本创设方法。一种以好莱坞影片故事发展为示例,介绍经典的叙事结构的组成要素。第二种方法是重构。依据一组照片,对照片的顺序进行打散重构变化,构建不同的故事脉络;最后再综合运用经典叙事结构和重构的方式来审视故事架构的合理性;

2、角色、场景塑造。在角色塑造中先拟定角色的年龄、长相、性格及表情动态,后塑造与故事事件发展相关的场景。中间穿插了拼贴与重构的方法运用。对故事剧本进行反复讨论和锤炼,着重对情节的发展和叙事结构进行梳理。

3、脚本创作。这段课程中涉及到对漫画中格式、天沟的运用、取景中镜头语言的运用、知觉记忆、从剧本到对白设定、旁白的设定、不同风格漫画作品的赏析等知识点。

4、后期调整。在建立好前面的剧本创作,脚本绘制后,要形成一本漫画书还需要对文字进行设计与添加,对版式与构图的知识进行学习,这就是后期调整中需要了解的内容。

第二部分是策略。课程中首先给策略一个明确的定义。教案中提到一个课堂练习即教师抛出一位艺术家,请学生分析了解艺术家通过何种策略表达了他的艺术理念。策略课程的最终呈现是学生确定一个主题,对主题进行发散,找到不同的方式去表现主题。课程规定表现的方式可以多样,可采用一幅画或一系列画作,一个雕塑或一系列短片DVD或VHS1故事板或静止图像序列的摄影作品或一系列海报的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给学生很大的自由空间去选择表现方式。

第三部分为符号。在课程设置中仍是先给符号一个定义。后让学生参与去寻找符号,从文字、影像、声音中去体会符号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最后运用符号语言去完成设计一个视觉表现可以是装置、平面设计、摄影、绘画、雕塑、运动图像等。在教案中不断提到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学生对作品进行评估,从选材到方法的运用再到借鉴设计师表现的手法等方式。

三、简析《视觉艺术实践》课程设定的特点

回顾这门新方引进课程,我们不难总结出以下5个特点。

1、课程设计与市场接轨。《视觉艺术实践》课程中第一部分视觉叙事,包含有剧本创作、角色创作、场景设计、镜头语言、漫画表现技法、字体设计、版式设计等都与当今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第二、三部分策略与符号的学习是创意设计中“意境”塑造与提高必不可少的知识。

2、以问题为解决前提的课程框架搭建。不是单一课程的信息传输而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明确制造一本漫画书需要的知识架构,从故事的编排到人物角色的创设到场景的绘制与表现,静态镜头语言的运用到漫画分格最后到书籍版式、字体设计,每一课程的设定都是为最终的目标课程做准备。对于设计基础课,在课程设置中有技法课程的学习如视觉叙事章节,同时还有设计思维提升的课程如策略与符号章节。

3、统一课程大纲与课程教案。《视觉艺术实践》是新方课程全方位引进,包含有大纲、教案和部分教学资料等。这些教学材料的统一,一定层度上保证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完成性。

4、思维导图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在课程设计中反复运用思维导图,强调进行发散式的思维启发训练。

5、WORKBOOK。课程中要求学生将自己学习该课程中收集整理、思考创新的思路及过程用工作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说一本工作笔记就是一个领域的资料收集册。既是一个学习过程的记录又是一种对学习整理的方法。

四、现阶段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中的表象

从设计基础课程开设而言,基础课程的开设源于国外对设计基础课程的设定,目前尚停留在对包豪斯的三大构成等基本构成理论的讲解。新生从基础的点线面开始学习,通过对点线面的练习使得学生的设计思维得到了基本的训练,但这耗费了几乎一年的专业课程计划。学生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授课教师又要把相关的设计基础知识进行回顾,这使得课程的设计战线过于长。

对年轻教师的培养而言,新进的年轻教师主要通过听课和助课的方式,向老教师学习授课经验。但仅仅是短时间的课程听取,对年轻教师的授课学习往往又收效甚微。年轻教师在课程授课摸索过程中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成熟的授课经历会造成不好的教学效果使新进教师陷入恶性循环中,这样会打击作为新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考虑如何缩短年轻教师的教学适应期,让年轻教师能更快的进入角色,是师培的重要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的教案而言,过于单纯的强调重、难点的教学内容,却并未提及到教师将通过怎样的方式去解构重点、难点。解构的方式是否有效,只能凭借任课教师一次次的经验积累,缺乏一个相关的群组去协助解决问题,这也使得教学质量很难把握。

对于学生而言,课程体系设计的逻辑性不强,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有猴子搬玉米的现象。对于完成专业课的作业也有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缺乏对事物认真的观察、了解、分析的训练。更有甚者出现创意抄袭的现象,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创意思维的培养很不利。

五、课程引入后的思考

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不是着眼于实用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教育最终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以便使他们在目前还无法预料到的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通过对《视觉艺术实践》课程内容及特点的总结以及对当下中国艺术设计教育表象的梳理,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可获得启发。

对课程开设系而言。约瑟夫.麦斯坦豪塞教授认为:“目前大学教育所面临的未来挑战是内容、知识获得的过程,可预见的成果,应用过程和知识本身的属性。”[1]1、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采取2+1模式课程体的搭建。即两门基础课+ 一门表现课形成一个简单却完整的课程体。就如视觉叙事课程的设计以剧本创作和角色设计为基础加上一些表现手法的学习如镜头语言、分格、字体设计、版式编排等最终形成漫画书;2、基础课程与课程阶段的深入化建设和进阶课程的设定。基础课程的设定一定要有通识性,关注市场需求的发展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注重设计理论、设计思维的培养,注重方法课程的引入成为进阶课程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历来就是重视“术”的教育,对于艺术设计课程设计中的史论研究、方法研究往往趋于边缘化,这种课程教学设定显然对两会上提出的“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方针不一致; 3、确立清晰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教案是教学质量、教学任务保证完成的前提。

对于课程开设群组而言:1、定期的开设课程讨论会议,修订课程教案。2、在课程教学讨论过程中始终以问题解决为出发点,将问题进行分解,在课程架构中引入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将方法编写进课程教案中。3、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循序渐进地将课程内容的问题解决。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1、从年轻教师的个人成长来谈,使用统一且明确的教学大纲与课程教案,缩短年轻教师的教学适应期,让年轻教师能更迅速的进入到教学角色中。2、明确学生的知识构建应该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知识的传导不应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设立一个目标让学生通过需求的引导发现新的领域。3、对于课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设定课程中的WORKBOOK,强化过程教学,将对设计思维过程的考核纳入最终成绩考核中。

对于授课学生而言,学习不应该仅仅是完成课程作业,而是随着知识增长,自身思维方式不断成长的一个过程,是一个自我完满的过程。课程设定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中,以学生的兴趣入手。1、workbook 记录学习过程以及思维发展历程。2、通过课程引导创意思维的方法,发现自我。在课程设定中,从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师入手,了解他的风格特点,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将设计师的风格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为自己的作品打上“设计师”烙印。3、课程教授的不单是课程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模块搭建与运用的过程,一种有意识的将知识系统化整理学习的过程。

六、小结

弄清楚现实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展望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危机和良机,以服务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决策和选择,使现实的教育工作更有成效,更便于我们创造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2]通过国际教育交流中外联合培养,不仅使人才的培养更加趋于国际化,同时也对中国现有设计教育模式产生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之下,中国设计教育只有取长补短,才能更好的发展。

(作者单位:成都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漫画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一、漫画在复习中的应用误区

漫画的应用在二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复习的一些基本要求不太理解,从而在对漫画的实际应用中出现偏差。

1.将漫画用于提示问题而不是用以论证结论。例如某教师用一幅“收入分配差距”的漫画来展开贫富差距的知识回顾,课堂上学生对漫画的内容很是感兴趣,“供电局员工一个月查两个表工资八千,产业工人却只有六百”。老师问了三遍:“如何解决漫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们终于停止讨论来回答:“降低垄断行业工人的工资;提高基层工人的工资。”这与老师所想达到的效果有所不同,好像切中问题但又些偏差。其实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大二轮复习的任务与第一轮复习不完全一样,学生此时已经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认知与掌握,所以第二轮复习中主要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在这个时候,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适当降低一些难度,不宜将漫画作为提出问题的手段,而且漫画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的紧凑性。

2.将漫画用于分析结论,而不是用于总结事物。例如:当今我国收入差距表现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追不上城镇居民的增速;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与同一行业的不同工种之间收入的差距。教师提供给学生表现现今收入差距的四幅漫画,以此来启迪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这是其合理之处,但是教师若试图通过这些漫画来分析收入差距的表现,就降低了这些漫画的利用效率。其实,第二轮复习以构建知识体系为主要任务,实践中教师应该将漫画放在问题之后,由学生分析这些漫画的寓意,并从中寻找这些现象反映的问题,说明其实质,再根据这些实质,联系相关的知识。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述事物的能力,也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甚至在情感上升华对人民的同情与热爱。

3.将漫画用于作业、练习,而不是用于建构知识系统、深化知识的理解。如果没有将漫画用于总结一些现象背后的实质,只是作为一种吸引人的表面呈现,则不仅降低漫画的使用效率,也在浪费有效教学的一个机会。同样道理,如果将漫画用于课前练习或课后作业,对二轮复习来说虽然是合理的,但这样会加大学生听课的难度,而且许多教师往往用练习或作业替代知识回顾。这就失去了对二轮复习的作用,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令课堂更有节奏,教学更加有效。

4.将漫画用于教学提炼,而不是用于学法指导。其实高中教学中,很多教师会用漫画设置教学情境,设置一些教学悬念,以此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习兴趣;又或者是将漫画作为价值观培养的切入口,通过价值选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或者是以一些漫画作为解法指导。其实除了上述最后一种情况,前两种都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即使是解法指导,也仅仅是学法指导的一个构成环节而已,还包括预习、复习、听课、作业,按新课程更包括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指导。二轮复习,临近高考,理应强化对学生的解法指导,但对其他学习方式的指导也不能完全偏废。

二、二轮复习的特点和漫画使用建议

二轮复习不像一轮复习那样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讲解回顾深化拓展,突出基本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结合地方特色、时代特征进行材料分析的能力;也不像三轮复习那样,对主干知识进行冲刺突击,强调易错易混知识点的突破,目标指向高考夺分。第二轮复习是在首轮知识复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重要知识点(考点)的复习,以这些知识点为突破口,内引外联,在模块内、模块间相关知识之间进行串解,以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比如,中国老太和美国老太就贷款消费有不同选择的漫画,可以提炼消费、勤俭节约的民族精神(包括社会主义荣辱观)、价值观等,并以其中之一拓展构建网络。譬如就消费,引申出消费的影响因素、消费心理、消费的原则、消费与生产、消费的注意点等多个知识点。

在学习方式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业习惯、听课习惯,更应该突出学生联想的能力,也就是迁移能力的培养。高考虽难,其题型考点亦不算多,唯形式有差异而已,让学生学会“变中求稳、动中求静”甚为关键。比如上述那幅贷款消费的漫画,我们仅列举了几个知识点,但如果高考考查传统文化知识也无不可。这说明可以利用漫画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

漫画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小组合作学习;信息技术;生物课程

教育部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本文以生物必修3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例,尝试通过网络小

组合作学习模式,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互动过程,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案例背景

我校作为一所信息技术示范校,现有网络教室多个,实现了校园网和班班通建设。在这一良好的硬件环境下,我们进行了网络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尝试。

网络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二、案例描述

1.课前准备

课前安排生物兴趣小组学生对本地水资源情况和垃圾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关于本地水资源情况的调查》和《垃圾、环保与人类共生存》,利于课内向同学汇报交流。

2.通过漫画导入要探究的课题

展示漫画《擦亮蓝天》,通过漫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提出许多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问题,老师引导他们要想解开你心中的疑惑,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查找。从而列出今天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如:(1)大气污染的危害和如何防治?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3)生物多样性锐减的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4)我国有哪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

(5)你感兴趣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3.分组探究,网上搜索

为了节省时间,我提供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相关网站以供自主探究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参考。如,中国环保网、环境科普、地球科学等网站。

4.资料整理,课件

各小组认真收集资料,并把收集的资料归纳、整理加工后制成课件,由各组长通过网络依次,教师对课件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相互评价,共同提高

各小组选定各自的方式,如,介绍自制作品、实地考察报告、对话、新闻采访、自编自演小品、畅谈活动体会等方式汇报交流,展示各组的活动成果。各小组对本组和其他组的汇报进行评价,共同提高。

6.教师总结,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从自身做起,这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当你把果皮投进垃圾箱,当你不进入草地,不攀折花木,不浪费纸张,不随地吐痰……你就为环境保护做了件

好事。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为了配合环保局搞好宣传活动,请同学们自己设计环保宣传漫画、标语、Flas、环保计划、环保倡议书、环保歌曲等,并把作品或成果到学校网站中进行交流,并切实做好环保实践和宣传活动。

课后师生共同制作《生态环境的保护》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知识拓展。

这个案例很好地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在一起。整个教学的过程总结为:

教师:教材分析、课件设计―提出问题、资源呈现―监控辅导―内容总结、布置作业。

学生:明确课题―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反馈评价。

经过实践我们发现网络环境下的整合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电化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相比,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形式下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实践取得的成效

1.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

通过这次尝试,回想自己以前的教学方式,不得不感叹:学生是有无穷创造力的,只是看你如何去创设一个让他们发挥的空间。

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实现了三方面的转变。(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师实施网络环境下开放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学生有效建构知识的目的。(2)转变教师角色: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3)转变师生交流方式:改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单向交流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网络化交流方式。

2.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因材施教

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可让学生自主选题,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基础知识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教学中的“一刀切”现象,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3.重视过程和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及评价的导向作用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由原来重视结论转化为重视过程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探究的过程,不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善于概括和总结,把新知识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知识,并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述。如在汇报时学生用图片比较污染前和污染后的变化。

活动的及时评价,不仅仅评价学习结果,而且注意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学习调控功能及自我教育功能,使教师通过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主动地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

4.整节课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从漫画导入,宣读本地水资源情况,“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类的眼泪”,观看Flas《我是一只小小鸟》,一直到末尾的总结,都在渗透情感和价值观教育,甚至看到有的同学眼中含着眼泪,为小鸟的命运担忧,为森林的破坏感到惋惜。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注意事项

1.生物学教师应搜集大量资料,积极建设教学网页

在目前的条件下,学生要在有限的课内时间完成上网浏览、查询是有困难的,因此,教师要提供相关网站或建立教学网页。教学网页中要嵌入一个信息资料库,将更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储存在资料库里,并在网页上设置查询引擎。在某些重要知识点或资料的后面,应注有为学生推荐的相关网站和网址,满足学生课前、课后浏览、查询。

教学网页上可嵌入“聊天室”,方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和互动。

2.要重视学生基本功训练

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不熟练,这大大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应与信息老师商量,先花一定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上网操作的学习。上网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如何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如何进行电子邮件收发;如何在BBS论坛中进行讨论;怎样进行网上聊天等,经过这样短期的学习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这些网络交流的手段和技巧,便于开展生物教学。

3.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要符合生物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要考虑生物学科的特点,不能与生物教学的基本原则相悖。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能代替学生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能做到观察实物的要坚持观察实物,能够做到亲手操作的要坚持亲手操作,坚持科学性和真实性,重视学生的直觉思维。整合要与多种有效的传统手段相结合,要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为探究性学习创设必要的情景和条件。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不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可以创建一个信息资源丰富,适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崭新学习舞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它必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式。每一个置身教学一线的生物教师,都应该很好地掌握、恰当地运用这种先进教学媒体,用教师自身对生命、对大自然、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之情,来唤起更多的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崇尚和向往。

参考文献:

[1]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

[2]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5.

[3]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7.

漫画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明确目标;形式多样;注重评价;课堂总结

一、明确目标,有的放矢的总结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教学目标,其中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是首要任务。一般在上课伊始导入课堂后,老师会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经过近四十分钟的独学、对学、合作探究、课堂检测,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结束了,课堂也进入了尾声,但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的要求,这个时候我们很有必要回过头来,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简短地总结本节课。这是课堂总结的本体,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课堂总结都必须围绕的核心。

二、形式多样,锦上添花的总结

课堂总结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内容上没有什么新意,但形式上可以多种多样,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依依不舍。历史课是最受学生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与它内容上的丰富性、神秘性,情感上的正义性和爱憎分明有密切的关系。如,有学生擅长写诗歌,就用诗歌的方式总结;有学生喜欢漫画就用漫画的形式总结;有学生擅长话剧、唱歌等,这些形式和潜力在我们的历史课堂总结中充分地展示出来,我们的课堂总结就是高效

的,就是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多样化的课堂总结。

三、注重评价,启发式的总结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我们也知道“读史可以明智”“借古可以喻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等,这些古人和他们的人生及社会轨迹,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精神指引着后人向正确的方向、向真善美发展。所以,一节历史课,对于懵懂的初中少年而言,最重要的不是知道多少历史名人、了解多少历史故事,而是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多少做人、做事的精神。同时,也要走出课堂,走近学生,以历史课堂为载体,对我们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我们的社会时政及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让学生从宏观的历史走到微观的生活。启发学生去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确的人、心胸豁达的人、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