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柴胡汤 蒿岑清胆汤 小儿 外感发热

AbstractObjective:Xiao Chai Hu Tang+Cen Qing Dan Tang Artemisia Exogenous heat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clinical efficacy.Methods:The Cen Xiao Chai Hu Tang+Qing Dan Tang Artemisia Exogenous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fever of 200 cases.Results:The fever of 200 children with the exception being with Xiao Chai Hu Tang+by Cen Qing Dan Tang Artemisia treatment rate was 95%.Conclusion:Xiao Chai Hu Tang+Cen Qing Dan Tang Artemisia Exogenous heat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safe,reliable,results were satisfactory.

Key WordsXiao Chai Hu Tang;Cen Qing Dan Tang Artemisia;children;Exogenous Fever

小儿外感发热是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功能愈不完善,发热与病情有时不一定平行,因此及时而有效地退热已成为儿科医生关注的焦点。笔者运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2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外感发热患儿200例。入选标准,1~3岁小儿发热(腋温38.5~39.5℃),外感发烧、病毒感染性发烧患儿。

方法:应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治疗,方药组成:柴胡10g,黄芩10g,半夏6g,枳壳6g,大青叶10g,青蒿10g,贯众15g,山枝仁10g,陈皮6g,滑石6g,芦根15g,甘草3g。水300ml将药浸泡30分钟,煎熬,水开后6分钟过滤1次(纱布过滤),如法熬2次,将2次的药液混合,约300ml,分成6次服用,每次约50ml,疗程1~3天。

结 果

95%的患儿疗程均在1~3天,且3天后无发热反复,疗效满意。另5%患儿入院前因使用了激素治疗,因此疗效差,3天后仍反复发热,加用抗病毒药和抗生素后1周内治愈出院。见表1。

表1 200例患儿服药后退热情况(例)

讨 论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但高热或持续低热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头痛、失眠、谵妄、甚至引起惊厥和昏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尤其是小儿。因此,临床对高热患者除进行对因治疗外,常采用药物方法进行对症治疗。

现代医学治疗小儿发热,根据病情常选用有效抗生素,配合解热剂及物理降温,可以达到快速有效退热的目的。但是,对于及时降至正常体温,退热后体温不再反复升高,预防高热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则疗效并不理想,而中医中药对此的特色治疗优势突出,能标本兼治,而达到临床快速起效、缩短病程、稳定疗效的最佳治疗目的。

小柴胡汤是源自《伤寒杂病论》,其功效主要是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蒿芩清胆汤出自《通俗伤寒论》,其功效主要是清肝胆血热,引邪从少阳而出。此复合药方中柴胡为发散风热药,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功效;黄芩为清热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半夏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枳壳有利尿作用;大青叶为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凉血作用;青蒿为清虚热药,有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功效;贯众为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杀虫,凉血止血功效;山桅仁有清热功效;陈皮有护胃和中功效;滑石为利尿通淋药,有利水通淋,清解暑热;芦根有清热生津、除烦止呕、利尿、透疹作用;甘草为补虚补气药,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补胃气,调和药性的功效。以上两药方复合使用的治疗原理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两方复合应用于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

小儿不太接受喂药方法,常服药后呕吐,可频繁小剂量喂药,每次10ml,亦可加入适量的糖,但不宜过多,糖过多会导致胃肠不适,肠胀气。注意事项,服药过程中请严密观察有无发热抽搐、过度发汗等,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治疗细菌性发热效果欠佳,应根据当时患儿情况加减用药剂量。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范文第2篇

1、柴胡的作用与功效 :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2、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

(来源:文章屋网 )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柴胡疏肝散加味 消化性胃溃疡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494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33-01

消化性溃疡实质为一种胃脘痛,气机郁滞以及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治疗主要强调疏肝理气和胃。而柴胡疏肝散加味不仅具有疏肝理气之功效,而且能起到活血止痛的效果。方中陈皮、柴胡以及川芎具有散瘀和中之功效,香附、枳壳、甘草以及白芍不仅可以修复胃黏膜,而且可以理气止痛以及三七活血定痛。因此,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64例,均为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消化性胃溃疡患者,男40例,女24例,年龄28~71岁,平均43.3±5.2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9.0±4.5年;其中19例胃溃疡患者,31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4例复合性溃疡患者;溃疡直径在1.0cm以下者有21例,溃疡直径在1.0~1.2cm者有31例,溃疡直径在1.2cm以上者有12例。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联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和对照组(给予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治疗)31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方面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选择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即:早晚各一次口服奥美拉唑、阿莫西林以及甲硝唑,三种药物剂量分别为20mg/次、750mg/次以及400mg/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用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其基本方包括如下内容:柴胡10g、川芎10g、枳实10g、香附10g、陈皮10g、厚朴10g,白芍6g、半夏6g,甘草5g。加减:如果合并健忘、失眠以及易激动症状,则加珍珠母25g、酸枣仁20g和夜交藤15g;如果合并便秘症状,则加火麻仁15g;如果合并腹泻症状,则加附子10g、诃子10g和苍术10g;如果合并恶心呕吐症状,则加姜汁20g、竹茹20g、旋覆花(包)10g、藿香10g;如果合并纳差,则分别加焦三仙10g;如果合并严重腹痛,则加延胡索10g、郁金10g;如果合并脾胃虚弱,则加党参12g、山药12g、白术12g;如果合并脾湿困中,则加白扁豆20g、薏苡仁20g。水煎300毫升,早晚各一剂,1剂/日。两组都接受长达4~6周的治疗。

1.3 疗效标准。治愈:所有症状以及体征都消失亦或是大体消失,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及其附近炎症彻底消失,与此同时局部存在轻微发红现象,且没有明显水肿情况;显效:症状以及体征得到显著改善,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大体消失,不过依旧存在明显炎症;有效:一些主要症状以及体征均得到改善,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面积减少超过了50%;无效:症状加重亦或是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通过胃镜观察显示溃疡面减少在5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即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2.2 治疗后两组复发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复发率为19.3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复发率为44.83%,即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实质是一种“胃脘痛”(嘈杂或者是痞满),该疾病主要病机为忧思恼怒,引发肝失疏泄以及横逆犯胃;饮食失衡致脾胃受损;脾气郁结致运化失常;亦或是湿热壅结中焦,损伤胃膜,外加长时间体力透支或用脑过度,致使伤脾耗气,运化迟滞以及气血失畅,最终使得各种症状纷纷出现。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是肝胃气滞证。

柴胡疏肝散方来源于《景岳全书》,原方主要用来治疗肝气郁结证,治胁肋疼痛以及寒热往来。不仅可以发挥疏肝行气之功效,而且可以发挥健脾和胃以及活血止痛之效用。其中方中白芍具有养肝敛阴以及和胃止痛之功效,和柴胡相伍二者一散一收,相反相成同作主药,协助柴胡进行疏肝;结合枳实可发挥泻脾气之壅滞之功效,同时还可调中焦之运化,和柴胡结合使用二者一升一降,在疏肝理气以及解郁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加白芍以及甘草不仅可以缓急止痛,而且可以发挥对胃粘膜屏障进行保护、对粘膜进行修复的作用;川芎具有行气开郁以及活血止痛的作用;厚朴以及半夏不仅可以宽胸畅通,而且可以宣泄郁气;香附以及陈皮可发挥理气以及胃止痛之功效,此外还对上腹疼痛或者是不适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上述各种药物联用,可以达到辛以散结,苦以降通,解除气滞郁结的作用。在本组资料中,对照组给予消化性溃疡常规三联疗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即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李维平,三联方案治疗消化性溃疡48例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0,8(4):39-40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27.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322-01

临床上常见一种腰痛,每于午夜之后始作,尤为五更为甚,辗转床第,痛苦不堪,而晨起活动之后,其痛渐缓。顾丞荣主任医师以其发病特点将此命名为“五更腰痛”。近几年这类病例有增加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睡眠。2010年至今,本人通过针灸结合中药治疗五更腰痛20例,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20例患者年龄在30~50岁,男性16例,女性4例。病程在1个月至2年之间。所有病例均经过B超及腰椎CT检查,排除腰椎和泌尿系统疾病。专科检查脊柱无明显畸形及压痛,舌质多淡,舌苔白滑,脉细弦。

2 治疗方法

(1):针灸 :取穴:肾俞、关元腧、委中、蠡沟。

手法:肾俞捻转补法,其余腧穴平补平泻。

留针20分钟,同时TDP照射,起针后再予拔罐10分钟。

疗程:隔日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

(2):中药处方:独活12g桑寄生12g、秦艽12g、防风10g、熟地12g、桂枝10g、牛膝12g、杜仲10g,细辛6g,当归12g、,柴胡12g,赤芍9g

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连服10天。

结果:经过1~2个疗程,20例患者均全愈,半年后随访三例有反复,再次治疗后仍有效,其余都未发作。

讨论:

一:老中医顾丞荣主任医师治疗五更腰痛的原方是独活寄生汤减味加柴胡:独活6g桑寄生12g、秦艽12g、防风6g、熟地10g、桂枝6g、牛膝12g、杜仲10g,细辛3g,当归12g、柴胡6g、赤芍9g。该方在十几年前的中国中医药报上登载,初始使用时效果不太确切。读了刘艳平的文章后我发现问题的症结,改变了思路,调整药物剂量,现在中药品质与以前差距较大,同时发挥针灸的调节作用。

二:五更腰痛特点午夜后腰痛发作,活动以后缓解,白天基本正常。本质归根结底还是肾虚,夹杂风、寒、湿邪,导致人体气血不通畅,尤以气不通为甚,不通则痛。人体阴阳气血随经络运行不息,营卫之气起始于手太阴而终止足厥阴,如环无端。夜半之时气交于子丑,适当风木司令,乃肝胆阳气初生之际,木郁气不顺接,肝木得春气助,其气更盛,克土(脾)侮其母(肾)。腰为肾之府,阳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转化不利,故痛。起床活动后气血通畅,通则不痛。

三:独活寄生汤出自《千金方》,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对属于虚实夹杂的腰腿痛有良好作用。柴胡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包经、肝三焦、胆经,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一味柴胡起到画龙点睛作用。肾俞、关元腧具有补肾健腰功效,委中舒筋利腰,蠡沟疏肝理气调经,诸穴合用起到补肾解郁作用。针药结合,直达病所,腰痛解。四:经过对所有病例分析,发现本病好发于中青年,且男性居多。我认为现在的中青年因忙于工作,疏于锻炼,造成肾阳不足,不能抵御外邪。压力过大,情志抑郁,气不顺畅,故导致五更腰痛。

柴胡的作用和功效范文第5篇

    煎煮

    许多中药无论单用还是配伍组方,均可随着用量的大小、配伍的变化、炮制的不同和煎煮的各异,功效或有递增,或呈双向性,或表现出功能的多样性。

    剂量大小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用量大小对其功效有极大的影响。

    黄连、龙胆草,1~2g小量应用,能清热健胃,增进食欲;3~6g则燥湿、泻火、解毒;大剂量应用则败胃,引起胃肠道反应而恶心呕吐。

    甘草1~5g应用,起调和诸药作用;5~12g,温胃、补中、解毒;若用30g以上,有类似激素样作用。

    桂枝汤中,桂枝和白芍的用量相等,起和营卫解肌的作用;桂枝加白芍汤中,白芍的用量比桂枝多1倍,则治疗太阳病误下,转属太阴,因而腹满时痛。

    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厚朴、大黄、枳实组成,因为三方中三药的用量、君臣佐使地位变化,证治各异。

    小承气汤以大黄为主,功能泻热通便;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主,功能行气消胀;厚朴大黄汤,以厚朴、大黄为主,功在开胸泄饮。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用量大于其他药味1倍有余,用在透邪;在逍遥散中,用量与各药相等,用在疏肝;在补中益气汤中,用量甚微,主要起升清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对利尿和血压的作用,剂量不同,功效相反。黄芪的利尿作用,用量在20g以内明显,30g以上趋于抑制。另外,对血压的改变,用量在15g以内可以升压,35g以上反而降压。

    人参对血压的影响,也与黄芪类似,一般剂量有兴奋和升压作用,较大剂量则起抑制和降压作用。

    川芎小剂量能收缩子宫,兴奋心脏;大剂量则使子宫麻痹,心脏抑制。

    配伍不同,功效不同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大多以复方的形式出现,而同一种药在不同的方中因配伍不同,发挥的功效也不同。

    升麻在升麻葛根汤中与葛根配伍,表现为发表透疹作用,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在清胃散中与黄连、生地等配伍,清热散火解毒,用于治疗胃有积热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在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及举元煎中与人参、黄芪配伍则表现出升阳举陷的作用,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诸证。

    麻黄汤中桂枝与麻黄配伍起发汗解表作用,治疗风寒感冒;温经汤、桂枝茯苓丸中与当归、川芎、桃仁配伍,温经活血、逐瘀消症,治疗月经后错或闭经不潮以及经行腹痛、腹部症块等证;与羌独活、威灵仙配伍,则表现为祛风寒通络作用,治疗风寒阻络引起的痹症;与茯苓、泽泻、白术配伍表现为助心阳、温化水饮的功效,治疗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的心悸、怔忡、胸痹心痛等证。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和黄芩、半夏配伍,能使侵入于半表半里的外感之邪出表而解,起和解少阳的作用;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中和白芍、枳壳、香附配伍,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中和黄芪、党参、白术等配伍,能引清气上行而治疗清阳下陷所致诸症,起升举阳气的作用。

    薏米仁配伍车前子、泽泻、茯苓利水祛湿;参苓白术散中配伍白术、茯苓、山药,健脾燥湿;苇茎汤中配伍冬瓜子、桃仁,清热排脓;配伍威灵仙、防己、羌独活,舒筋利关节,缓解痹痛。

    蛇床子配伍仙灵脾、肉桂、山萸肉温肾阳,暖子宫,治疗男子阳痿,女子宫寒不孕等证;配伍苦参、黄柏,燥湿、杀虫、止痒,治疗顽癣、湿疮及女阴痒。

    天花粉配伍生地、麦冬、石斛,清热生津,治疗热病伤津;配伍瓜蒌、白芷、贝母,清热解毒,排毒消肿,治疗痈疮。

    炮制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许多药物在炮制前后或用不同炮制方法,可使药物本身的成分和性味发生变化,其功效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生姜具有发散风寒、和中止呕的作用;姜汁则辛温而润,治疗噎膈反胃;生姜皮则和脾行水;干姜则性辛热,温中回阳,散寒化饮;炮姜则性苦温,长于温经止血,适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及腹痛泻痢;煨姜则主要长于和中止呕,但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牡蛎生用,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煅用则敛汗、涩精、止白带。

    荆芥生用为散风解表药,炒炭则减其辛散之性而增止血功能,成为治产后血晕及子宫出血的止血药。

    地黄生用甘寒凉血,养阴清热;蒸熟用则甘温补肾,滋阴填精;酒制后主补阴血,且借酒力行药势,通血脉,滋补而不腻;生地炭入血分凉血止血;熟地炭补血止血,治崩漏等血虚出血诸证。

    薏米仁生用偏于清热利水除湿,炒用则偏于健脾止泻。

    大黄生用泻下力猛,适于急下存阴;蒸熟则泻下力缓,适于年老、体衰须用大黄者;酒制则泻下力弱而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炒炭则偏于止血,而泻下力很小,多用于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

    石膏生用则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煅后熟用则敛疮生肌止痒。

    黄柏生用主泻实火、燥湿,用于治疗足膝痿软无力,小便赤黄等症;而酒炙后主泄上焦之火,治疗口舌生疮及头面部病患;盐炙后主降相火滋肾水,治疗阴虚盗汗、梦遗滑精等症;蜜炙则主泄中焦之火,且不伤脾胃,用来治疗五心烦热等症;炒炭后苦寒之性大减,增加了收涩之性,则偏于止血,用于治疗痔漏、崩漏不止等症。

    蒲黄生用活血化瘀止痛,炒炭后性涩偏于止血。

    葛根生用发表解肌透疹,煨用则升阳止泻。

    煎煮方法不同,功效不同

    同一味药,因煎煮方法如火候和时间不同而临床功用亦有很大的差别。

    生大黄入汤剂,后下或用开水泡服,泻下力宏,而久煎泻下之力大减。

    利用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治疗夏季感冒暑湿的表证不宜久煎,而利用其利水消肿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则要浓煎。

    白附子入汤剂煎服取其燥湿化痰,祛风止痉作用,治疗风痰壅盛的抽搐或口眼歪斜;熬膏则取其解毒散结作用,外用治疗毒蛇咬伤及瘰疬痰核。

    大多发散药和芳香药的煎煮,要求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即可,若久煎则致香气挥散,功效大减;而补益滋腻药物则要求煎煮较久,为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否则药力不完全,达不到补益作用;而贝壳、甲壳、化石及矿物药入汤剂则要先煎久煮,否则药中成分不能充分溶出,功效也大打折扣。

相关期刊更多

浙江中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实用中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国医论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