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修团队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教育教学要求的提高和中小学教学规模的发展,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破一校之限,实现广泛群体上的合作与交流,组建更宽、更深层面上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共同体,让教师的模仿、学习、反思、研究具有便利条件,“培育研修团队”的举措正是对这种挑战的一个响应。我们通过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把“夯实研讨环节”作为一个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反思、谋求创新,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互学创新”的高中教育创新团队
培育嘉兴市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目的是通过学科团队的研修,形成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创设一种总结反思的氛围,寻找一种开拓创新的机制。希望通过高中学科创新团队的培训,进一步提升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研究水平,促进本市高中各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育创新团队成员确定
2011年,嘉兴教育学院依据《嘉兴市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办法(试行)》的精神,开始培育九大学科的嘉兴市高中教育创新团队。组队方法上采用了三级协调、共推共议的办法:首先由本院各学科教研员形成初步名单;再经县市教研员会议讨论并作适当增删形成建议名单;最后由各县市教研员和本院教研员与所属区域高中领导联系后确定最终名单。语文、数学、英语每科35人,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每科30人。
2.教育创新团队研修内容
研究内容上结合高考、注重创新,主要开展新课程高考方案等相关文件研习;高考《考试说明》研习和交流;学员外出交流高考复习;高考试题研究及命题技术培训;新高考复习与备考研训;高三课堂教学研讨;等等。
3.教育创新团队研修方式
研训方式上注重理论研习和教育实践相结合;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专题研讨和系统学习相结合;请进专家与外出交流相结合。
(二)“聚力示范”的高中学科基地
自2006年起,嘉兴市陆续在全市范围内物色了一批同一学科中相对发展良好、研究能力较强、教学水平突出,并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教研组,作为这个学科的嘉兴市基地。目前,我们已成立17个学科的基地。基地学校之间通力合作,专家、名师、骨干强强联手,在对高中学科基地的逐步培育中,夯实研讨环节,并逐步发挥引领、辐射和辅助的作用。
1.学科基地建设的目标
学科基地原本就是一个有一定研究基础与能力的教研组,加上教研员的参与,外聘专家的指导,我们期望学科基地能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本;校本研修的先导;课改实践的先行团队;优质资源的共建网络。
2.学科基地的组织运行机制
嘉兴市教育局组成学科基地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交流情况,布置工作。市教育研究院成立工作指导小组,协同县(市)教研室负责对学科基地的工作指导、业绩考核,参与相关高中学科基地的活动,开展相关的研讨活动,提出高中学科基地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基地所在学校校长为高中学科基地主任,另设副主任两名,分别由分管副校长及组织协调能力强、学科教学能力强、教学研究能力强的教师(必须具备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担任。学校相关学科骨干教师为该学科基地的主体成员,可在嘉兴市高中学科基地工作指导组的协调下,各高中学科基地在全市范围内自主确定邀请相应学科的省特级教师、部分嘉兴市学科带头人和县(市、区)教研员作为高中学科基地成员,成立若干工作小组,如学科专家组、专题研究小组、信息收集采编组等,实行力量整合,分工合作。
3.学科基地的基本工作方式
学科基地主要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与聚焦课堂的校本研修;开放教室,开展教学示范,将更多地思考学科建设研究,思考在教学开放中的传达与交流,吸收更多的同行意见;建设学科优质资源,服务课程改革;开展学科网站建设,使我们的学科基地的工作状况、学科资源、研究成果等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高位引领”的特级教师工作室
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旨在通过特级教师引领学科名优教师快速成长,并通过示范、辐射,带动农村地区、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育教学专业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1.特级教师工作室概况
嘉兴教育学院于2011年11月出台了《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并于同年12月底,组建了嘉兴市首批10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16名。2013年9月,又组建了第二批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招收学员104名。目前正在运行的19个特级教师工作室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小学、初中到高中、职业教育的17个学科,220名学员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来自全市各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
2.特级教师工作室运行理念
基于实践,高位引领,是团队合研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课例研究是团队合研的重要方式,从课题选择、教学设计,到教学实践、课后反思,再到理论提升、固化成果,让团队合研过程扎实,成效显著;走出去,请进来,为团队合研搭建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3.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方式
以团队共读夯实理论根基,由导师精心选择团队共读书目,定期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教育沙龙,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教育教学最前沿理论对照自身教育教学行为,思考并寻求改进策略;以团队合研突破教学疑难。梳理学科教学疑难问题、分析厘清疑难成因是工作室合作研究的起点;以团队共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研训一体理念指导下,工作室团队既是研修团队,也是教师培训团队,工作室导师、学员就是一群兼职学科教研员。以主题教研、携手农村等途径定期展示研修成果,在全市的教研、培训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三类研修团队中,学科基地侧重于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团队”;而创新团队则侧重于通过创新团队的培育,进而培育本市教师的“领头个人”;特级教师工作室则侧重于“领头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三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培育学科研修团队”的模式促进嘉兴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二、“学科、理念、教学”为一体的研修旅程
在培育高中学科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强化教师的“内功”是工作中的一个立足点,并通过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和人文思考来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一)强化学科功底
在对教师学科功底的强化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命题磨题培训、实验教学研究及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这三个方面,希望通过命题、磨题培训强化习题教学能力,通过实验教学的研究强化实验教学能力,通过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强化课程整合能力。
1.命题磨题培训
在高中创新团队和高中学科基地的培训中,分别由教研员和外聘专家开设了相关讲座,从命题理论和命题技术两方面,结合命题科学性和命题规范性两个角度进行了详尽的交流和研讨,并要求学员从“改编经典习题”“深化教材习题”“亮化常规习题”“媒体信息入题”“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实验操作”等六个方面做好总结和反思。学员从这六个方面逐一进行命题练习,并按科学性和规范性严格“磨题”,而且以书面形式上交培训作业。
2.课程资源建设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科基地利用研修团队的力量,形成共建机制,制作和积累了大量的可用于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构建起区域的共享网络资源库(如表1),为区域教育发展搭建起交流研究、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教研平台。
无论是命题磨题培训还是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过程都是艰苦的,但是从强化教师的学科功底,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个角度来说,研训效果得到了学员的认可。
(二)加强人文思考
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关注经验和问题背后的理念和行为方式,换言之,关注的是这些经验怎样才能形成和重新形成,使学习和研究成为教师共同的职业生活方式,使教研组、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我们希望通过人文思考促进教学理念的提升,优化教学的策略,学习为人处世的态度。
1.思考教学理念的提升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因此,在研修团队的培育过程中,我们更多思考“为何而教”的价值观问题,以转变和提升学员的教学理念。确实,教学应该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我们努力让学员能深刻感受到:教学应该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素养而教!
2.思考教学策略的优化
学科研修团队的学员来自不同生源的学校,所面对的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因此,我们在强化学员学科功底的同时,也要求学员思考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如来自重点中学的学员确立了“培养和提高学优生学习动机的心理学思考及实践”这样的课题;来自普通中学的学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在“学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辅导”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通过教学策略的研讨和反思,突出了研修团队成员“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奋斗”的共同目标。
3.思考为人处世的态度
培育研修团队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和本市及本省的名师接触、交流。通过和名师的联系及面对面交流,熟悉名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习名师的成长过程、学术经历和工作作风,感悟前辈的科学态度、治学精神和处世态度。通过对为人处世态度的思考和学习,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对学科团队的强烈感情,从而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学科研修团队成员在强化人文思考的过程中,专业理念和专业态度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在教学理念上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在具体教学行为和策略上,更多地关注了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材的原则,体现了教学的长期效应和学生素养的提高。
(三)聚焦课堂教学
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一个主阵地;对研修团队的学员而言,课堂是最能体现学员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地方。因此,课堂教学的研讨和交流也是学员的一个主要任务。在“聚焦课堂教学”这个着力点上,我们着力创设课堂教学研讨的氛围,并为学员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
1.创设课堂教学研讨氛围
尽管课堂教学对每一个学员来说,是天天都在接触的工作,但要有好的研讨效果,首先要创设研讨的氛围。
(1)听课评课
听课评课是一个普通的环节,但在研修团队的听课评课中,却有不普通的要求。每位学员不仅有听课的要求,也有评课的任务。评课时,不仅要讲出开课者的优点,更要讲出开课者的不足,还要结合自身的理解提出对不足之处的建议。这样的安排,使学员能“带着任务来听课,经过思考再评课”“突出听课的目标,体现评课的智慧”,使开课者和听课评课者都能成为听课评课活动的真正获益者。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实实在在的交流研讨,并形成惯例,形成氛围。
(2)集体磨课
除听课评课外,研修团队的学员,定期有开课的任务。在开课学员写出教学设计方案初稿后,研修团队还专门安排时间,以集体磨课的方式研讨教学设计的相关环节。开课学员有发表自己设计方案初衷的机会,参加磨课学员也有发表对教学设计看法的任务。在对修改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后,研修团队的学员还有不同的修改任务,如教学所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具体教学环节的修改和补充等。在市级、省级,甚至全国级的观摩课和评比课中,更是全体参与、互帮互学,研讨氛围浓厚。
(3)总结内化
对听课评课、集体磨课过程中的一些观点、体会、想法,我们要求学员随时总结,书面上交。必要时确立课题,撰写论文,不断反思,力求内化。
其实,听课、评课、磨课只是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些最普通的环节。通过创设研讨的氛围并做实、做细相关工作,我们尽可能把这些普通环节变得不普通,使研修团队的学员通过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的研讨、改进和打磨,得到专业的发展和提高。
2.建设课堂教学展示平台
聚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建设课堂教学展示的平台。通过展示平台的建设,提高学员和本区域教师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1)“双高”教学能手
“双高”是“高质量、高效率”的简称。“双高”教学能手是本市课堂教学展示平台中的一个项目,每两年评比一次,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的现场展示,通过现场的课堂教学展示学员的学科功底和人文修养。
(2)学科优质课评比
中小学各学科的优质课每两年展评一次,我们要求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备课,在统一地点上课。展评按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和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两方面进行评比。
(3)教师教学能力展评
关键词: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四项捆绑 两条主线
为改变教师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的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学业进步,学校内涵发展,由北湖学校校长提出,经学校二届一次职代会讨论通过,进行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
一、为什么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为什么要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反思教师的主要工作
一方面,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主要工作任务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和任务。具体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学生学业进步,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因此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师团队素质是否过硬是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决定因素。
2.教师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一是教育态度,这是教师“想教”和“要教”的问题,教师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这是教师热爱工作的动力保障;二是教育内容,这是教师“有内容教”的问题,教师掌握了相对充足、结构合理的人类文明成果,才有内容教给学生;三是教育能力,这是教师“会教”和“善教”的问题,教师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教育技术,才有能力教会学生。因此,要对教师的专业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三是有长期的培养和训练经历;四是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修;五是享有有效的专业自主性;六是形成坚强的专业团队。
3.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通常情况下,从教学工作的角度,教师除承担着教学工作外,还要参与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工作。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做到面面俱到地工作会手忙脚乱和力不从心。从本质上来说,几项工作互相交织和渗透,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从目的上来说,几项工作都是为了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从关系上来说,教研、培训和科研都是服务于教师和教学。因此,简化和规范教师的业务工作,建立一个能够抓住关键和主要矛盾的有效工作模式十分必要。
二、建立怎样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建立一个怎样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基于学校教学工作要求。
1.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任务;社团拓展教学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课程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任务。
2.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是集体备课、听课议课。通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听课、观察学生进行集体反思。
3.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岗位研修。岗位研修内容包括自主研习、个体备课、上课反思和总结成果。
4.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径
北湖学校校本科研的主要途径是基于教学的小问题、小课题研究,解决问题进行有效教学。
5.建立“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校本教研、培训和科研离不开教学,围绕教学来开展才会更有效,教学涵盖了校本三项工作,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四项工作完全可以捆绑式高效率协同进行,那就是校本研修,主要是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教师的工作无外乎两条主线。一是岗位研修,具体地说就是“源于教学任务——个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团队研修,具体地说就是“源于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听课感悟——议课反思——解决教学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北湖学校“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具体含义是围绕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达到简化工作、有效展开工作的实际效果。“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章法、有规律可循,做到有的放矢,有机整合,也是对北湖学校“在圣贤的光芒下成长”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三、怎样建立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怎样建立“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是进行行动研究。北湖学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是大庆市“十二五时期”重点课题。
1.研究的具体问题
研究的具体问题是构建“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达到简化和有效开展工作的实际效果。
2.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选题意义在于探索研究一种有效工作模式,使教师从工作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的环境中解脱出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有章法、有规律可循,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研究价值在于课题组通过对“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实验研究,一是践行“学生个性化培养,教师个性化教学,学校个性化发展”的新理念,丰富学校发展内涵;二是探索教师工作规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三是使教师在研究中得到锻炼和成长,把在学校教学工作中的工作方法、方式、经验和体会进行提炼总结;四是使教师改变机械地服从学校和上级安排的工作状态,变被动工作为主动进取,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五是为同类型学校提供可供参考的教师工作模式实践案例。
3.核心概念的界定
模式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模式是一种指导,有助于完成任务,有助于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教师教学工作模式是指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总结出解决教师工作中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这一问题所遵循的方法论。“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是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
4.研究范围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即“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
5.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实际需要的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即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捆绑式开展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工作,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教师运行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两条工作主线,达到简化工作、有效工作的实际效果,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6.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工作的基本表现、特征和现状研究;
(2)教师课堂教学工作在教师工作中所占地位和作用研究;
(3)教师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科研四项工作协同关系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4)教师岗位研修和团队研修关系的分析和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5)“四项捆绑,两条主线”对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影响度”研究。
7.创新与突破
基于假设和经验,“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是针对我校教师的工作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总结出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我校教学工作的主要途径有常规课堂教学和社团拓展教学。常规课堂教学主要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任务,完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二次开发任务;社团拓展教学主要完成自主校本课程内容和校本教材开发的任务,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拓展。不难看出,校本教研、培训和科研离不开教学,围绕教学来开展才会更有效,教学涵盖了校本三项工作,捆绑式开展教学、教研、培训和科研四项工作,提高教师工作效率。不难看出,教师的工作无外乎两条主线,第一条是岗位研修,具体地说就是“个体备课—课堂教学—课后反思—解决问题”。第二条是团队研修,具体地说就是“集体备课—听课感悟—议课反思—解决问题”。可以使教师在研究和研修中实现专业成长,这些就是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重要创新和突破。
8.研究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模式主要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前期,通过文献法、调查法,摸清教师教学工作现状,确定研究课题的目标和内容、意义和价值,界定研究课题的概念和范围,选准研究课题的创新和突破点,对研究课题进行假设和总体设计,对研究课题成果进行预期,为下步研究行动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2)课题研究中期,主要通过行动研究法,对研究课题和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通过对教师工作特点分析、成因归因、对学校教育教学影响的探索、教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的分析,研究教师“忙碌无秩序,盲目无规律,工作效率低、职业压力大”的成因及其对教师的工作的影响。
(3)课题研究后期,采用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及时对分析的问题进行总结和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我校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策略,建构我校“四项捆绑,两条主线”教师教学工作模式并形成研究报告。
9.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
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研究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体设计,明确课题研究的思路。确定该课题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借鉴同类研究成果,对教师教学工作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总体把握和基本界定,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确定实施的途径和方法。
(2)建立课题组,明确实验对象。建立由校长、科研主任和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加的“三层次”实验研究小组,对实验工作进行具体研究。实验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数量,又要有相应的代表性,保证课题研究得出的数据和相关结论真实可信,同时还要邀请省市教育专家定期对实验进行指导。
(3)确定调查提纲,了解研究内容和现状。课题研究的关键点或突破口就是要了解、明确目前我校教师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的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
(4)明确研究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通过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后,可以根据现状,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教师工作中的问题,表现在学校,成因在教育现状,根源在于没有找到有效的教师工作模式,如何帮助教师走出困境,需要教师自身、学校领导、教育行政部门多方面的关注才能解决。
一、“研修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作为一名研修员,他是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其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关系到整个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在肖院长的教育管理思想中,研修员优先发展始终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观念。面对课程改革任务的不断更新和区域教育科研工作的新要求,“研修一体”让研修员所承担的教学研究任务与教学培训任务有机融合起来,不但会推动研修员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还会促进基层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发展。
1.坚持正确导向,发挥教研引领效力
研修员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的教师培训活动。营造一种专业化的学习和研究环境,搭建促进教师学习的平台,教研工作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导向:第一,加深对教育的理解。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始终把教师培训活动中的学员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以实际的行动规划带动教师去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重视“言传”这一先进的教育管理观念,重视“身教”,帮助教师理解学习活动设计如何关注学习主体。第二,强化研究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教育问题,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会依据原有的问题解决思路判断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作为研修员,我们要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工作中,把这种问题意识渗透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流程中,呈现出关注学习者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让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进入教师日常工作程序中。
2.凸显服务和管理职能定位,发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控职能
研修员对课程的理解力、建设力和执行力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导向。以研究教学诊断和评价确立目标,服务教师课程理解开发能力,是对研修员专业提升的重要要求。在研修员的专业提升过程中,要以学科中心组活动帮助教师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把握课程改革的方向;要以地方、校园课程资源作为起点,综合改进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要以院校合作的形式关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监控能力发展,在服务教师的同时带动区域教育质量的提升。
3.多种研修模式加强沟通互动,改进教研工作方式
研修中心要探寻工作模式的创新之路,践行专题式研修、案例研修、沙龙研修和学习型组织研修,这也是研修员自身发展、服务全区的工作需求。专题研修专注聚焦于核心课题,从专题中提炼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策略,发挥研修员引导下集体研讨的智慧,提升学习成果的质量。案例研修为大家提供一两个相关案例,激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帮助培训教师明晰理念和策略的本源,发掘其内在的探究动力,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增加参与感与互动感,师生都会获益。沙龙式研修以同伴互助为基石,让知识背景相似的教师共同在宽松自由的气氛中交流,引发参与者开阔新思路,践行新方法。这种研修模式的关注点是要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教师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沟通与交流,从而构建成为实践共同体。
不同的研修模式实施进程中会形成相对典型的成熟案例,这些案例会为教学研究和探索提供丰富的素材,是教研活动引导教师发展的良好范式。
二、“和谐发展”的核心团队建设理念
团队建设理念是教育管理思想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支有凝聚力、执行力和向心力的专业化团队,始终是肖院长教育管理思想的核心。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共生共荣,要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上,让每个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生长点和幸福感。
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在于挖掘成员的领导和管理才能。研修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要根据任务类型的不同,将管理责任安排到不同的人员身上,负责各个业务,从而创建“人人努力、共同发展”的和谐进步氛围。团队向心力的形成来源于对工作任务的认同和承担。在研修活动中,要让每位研修员在团队中拥有自由度和自,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只有组织团队的相互依赖和支撑,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的研修成果。团队执行力的形成得力于对共同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出“创建国家级教师培训基地”的共同愿景,及时总结交流团队中的优秀经验,将系统思考贯彻到每一项研修活动中,学会思考,敢于实践,成为激励团队进步的重要动力。
三、“知行合一”的研修工作行动策略
“知行合一”是肖院长教育管理思想中推动研修员专业成长的重要行动策略。研修员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体验者和推动者,一方面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会获得优秀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在教育培训活动中执行并帮助基层教师体验理念到行动的设计路径。
“知行合一”,第一层意思是“知易行难”。研修员参加各种培训和教研专题活动,接受课程改革和实验的信息来源,但如何才能有效地将获得的先进理念实施到区县研修活动中,以自身的成长引领基层学校教师的发展,这不但是研修员的工作目标,还是他们的工作过程。获得新知识和新观念,看似比较容易,会在各种专家学者的研讨会中得到,但真正认可这些知识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却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是“知易行难”。在“研修一体”的实践活动中,研修员要设计思路多样的培训课程,聚焦培训课堂和课题研究,将理念转化渗透到实践行动中,克服“知易行难”的瓶颈。
“知行合一”,第二层意思是“知难行易”。研修员要在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层面上工作,处理好“已知”、“未知”和“欲知”的相互关系,指导研修工作的实施。“已知”即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被验证过的理念和思想,有一定的实践案例支持,理论框架构建成熟。如何使用已知的、具有适切性的观念引导基层学校教师的教学行动,“本土化”的行动策略是研修员任务达成的先决条件。“未知”即是需要研修员探索和开拓的知行领域。面对新困惑和新问题,如何通过探索性工作发掘其内在规律,是研修员的实践出发点。“欲知”即是研修员教育思想的独特构建过程。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象,独到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会形成个性化的专业特色。这就要求研修员要敢于实践,勤于思考,将对现象的理解和实践行动策略内化为个体经验,建立专业化的成长道路。
遵循“知行合一”的行动策略,在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中,可以形成具有下列共同特点的培训活动模式。
1.时空开放,形式多样
研修培训活动要从传统单一的讲授逐步向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研训结合模式转换。研修员所扮演的角色是“教师的教师”,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不仅要在知识能力上亲身示范,还应在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的转换中成为教师的榜样。如何培训教师,这对教师从教育理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化有很大的影响。研修员要走入学校课堂,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与专业成长结合起来,通过课题引领、骨干示范、课程开发等多种形式聚焦教师成长。
2.主体参与,合作互动
研修员的成长是在实践活动中与教师培训活动共同发展的。作为一名研修员,设计的培训活动要基于教师成长需求和课程改革要求,要从区域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创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环境,将教育环节的设计理念、任务实施、评价方式,与基层学校教师密切沟通,有效交流,在参与分享、合作互助、案例点评中,与教师积极互动,实现共同发展。
3.重视实践,勤于反思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研修员工作理念的认识形成过程。本着“知行合一”的行动策略,研修要始终贯彻对反思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视,要有反思交流、问题探讨、自主合作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实践与反思的互动,从实践经验和理念形成的不同层面创造教师专业进步的机会。
四、“且行且思”的教育管理思想体系
要系统化地思考研修工作,从理论、实践和价值三个维度展开,形成“且行且思”的教育管理思想体系(见图1)。
理论研究构建了“研修一体”的研究氛围,能够激发研修员自我确定价值方向,并将研修工作变成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研究在教学、科研课题、考试和管理等活动中探索前行,修业在课堂教学、课题实践、课程建构中实践展开,践行着“研修一体”的实践取向。
一、组建团队
在研修新思想的指导下,考虑到学科及教师教学的特点,我与三位语文教师、业务校长关洪钢、奎文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刘磊、区科研中心特级教师于宏等专家,组成一个研究团队,致力于研究解决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团队成员有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也有常年从事教学研究指导的研究人员,这样既有实践基础,更有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这个团队认真实践,利用各种机会,多次进行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研究的课例打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理清了研修的基本流程,提高了对研修的认识。研修不仅仅磨出了一节一节的好课,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在磨课中得到落实与提升。一线教师在改进自己教学的同时,也逐渐总结提炼出科学设计和实施初中语文课程的有效策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思想。
新的研修方式讲究的是团队合作精神,造就的不是一个人的进步,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提高与进步。仅2011年,我在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丁茜老师获奎文区优质课二等奖,王宗芹老师在奎文区“双整谐动”展示课中获得二等奖,于宏老师的省级课题顺利结题。下面以《云南的歌会》为例,说一下团队是如何开展合作研究的。
二、选择主题
参加潍坊市首届课堂大赛抽到课题《云南的歌会》后,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共同参与了备课过程。首先明确研究的主题。为了能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准备的课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找到一个创新点。而这个创新点就是研究的主题。
最初依照以前的习惯思维,我们把“品味文章语言”作为创新点。但在讨论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品味语言确实能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有了语文的味道。但是课堂内容显得有点单薄,有点零散,缺少一个支撑的框架,缺少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文章没有读深读透,没有把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挖掘出来。经过团队成员的碰撞研讨之后,最终一致决定把讲课的创新点放在文章内涵的挖掘上。于是这次研修的主题就确定为“在文本解读中如何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三次研修的思想蜕变
明确研修主题之后,在不同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团队进行了三次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授课。为了保证授课效果,本人一直作为执教教师,团队的其他成员都是在课前进行详细的分工,带着不同观课视角走进课堂,跟进听课。授课结束后,每位成员都根据自己的观课结果,从自己的视角进行科学评课,并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每次设计都是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动。每次教学设计的改动,都体现着整个团队的智慧,彰显着团队成员教学思想的不断蜕变与成熟。
(一)第一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内涵定位。《云南的歌会》一文,编者把它放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主要是介绍各种民俗风情。对于文章的主题内涵的挖掘,考虑到编者的设计意图和单元的主题的需要,研修团队把文章的内涵定位在“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之上。基于此种思想,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教学设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了整体感知、段落研读、语言评析等环节。课堂的主问题设计了“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三种歌会形式?各有什么特点?”,以此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分析三种歌会的特点,全面地了解云南歌会,从而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
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第一个教案,并完成了第一次授课。
2.研讨结果概述
在评课的过程中,团队的几位语文教师提出了“继续挖掘文本内涵”的建议。经过研讨,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沈从文的散文既朴实、清新、自然,又意蕴深厚,可以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等方面,进一步研究文章的内涵。
(二)第二次研修
1.设计指导思想
(1)广泛搜寻资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第一次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团队成员又利用网络,搜寻了很多成功的教学设计,认真学习研究。同时,奎文区科研中心于宏老师指导从课程的高度来解读文本,让设计思路顿时开阔起来。
(2)从写作意图的视角定位内涵。在认真阅读《云南的跑马节》以及当时作者一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对文章有了新的解读:作者写《云南的歌会》,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南的民俗风情;另一方面,在字里行间,更渗透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一种渴望,对云南人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基于以上的思考,研修团队重新定位了文章内涵:歌颂云南人原始的生命活力。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教学设计和授课。
2.研修结果概述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思路比第一次的设计更加清晰,而且体现了一定的课程意识。但课堂教学视野依然不够开阔,教学设计中课程渗透不够,还需要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来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理解主题。
(三)第三次研修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在第二次教学设计之后,团队开始试着从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解读《云南的歌会》,从而提炼出解读文章思想内涵的具体思路。于是我们阅读了《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研究》,阅读了张琼老师的《〈云南的歌会〉生态意蕴解读》。在阅读完这些资料后,我们认识到:文章主要是通过云南歌会这种民俗形式来描绘云南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当地地理环境、文化积淀的结果。歌会之所以出现在云南,是与云南的特殊的地域环境、长期的文化积淀分不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了解民俗的基础,发现民俗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
第三次教学设计,就是引导学生以读者、欣赏者、探究者的三种身份,一步一步地探究出云南歌会背后的文化内涵。
(四)团队观课反馈
于宏:从课程内容选择和教学实施上看,姜老师基于自身对文本的研读和对其他课程资源的搜集,将阅读教学分成三个层次:整体感知概括文章内容;品味作者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升华主题。在课程资源的选用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同时,还能引入作者的背景资料辅助学生深层次体会文章内涵,有整合课程资源的意识。在课程实施上,教师能以主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在对个性化解读的分享交流对话中引领学生认识的提升和情感的共鸣。
丁茜:姜老师采取的是板块式设计,没有“走进云南看歌会”“走进歌会赏魅力”“走出歌会探内涵”“走出云南读民俗”环节。每个环节层层深入,令人赞赏,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这个主题一般教师难以挖掘出来,它需要大量材料的支撑。姜老师为了让学生有深入的理解,搜集了许多的文献,引入了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张琼老师的作品。作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性的和谐”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让学生对我国民俗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引领(呼唤);农村学校;校本研修
“供给侧改革”是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来的。十以来,教育发展的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解决均衡与公平问题、质量和效率问题、教育理想与社会现实问题,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问题。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指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丰富教育供给结构,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模式的新供给侧结构,推进教育从“需求侧拉动”向“供给侧推动”的转型,并逐步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使我国的教育能更贴近学生的个性需求,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全面深化校本研修工作,促进广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和综合素养螺旋式提升,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什么是校本?就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研修”:《辞源》上说“研即学习、遵循;著作、撰写。修即磨、碾;研究、探讨”。所谓“校本研修”是指以学校教育和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着眼点,以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为根本目的,以学校自身力量、资源优势为主要依托,在学校、教师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在同伴相互影响下,进而在专家的指导与专业引领下,由学校自行设计与策划安排实施的一系列、分阶段、有层次的教师教育与教育研究有机融合的促进教学的过程与活动。
一、校本研修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为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是校本研修的目的:学校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体现在改进学校的课程与教学,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2.“基于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这是校本研修的基本问题。校本研修是学校及教师实际教育工作中发现、思考、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并非由专家指示的问题,甚至是看起来很微小、别人以为很肤浅,但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校本研修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促进教师的发展。3.“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发展”,这是校本研修的主要对策。以学校为主,以教师为主,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学习、研训,实现“研与修”一体化,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校本研修”三大要素
(一)教师个人:自我反思,即教师对自我教学行为及结果的审视、分析过程。自我反思是建立在教学经验基础上的,是校本研修活动的起点,是“校本研修的个人责任”的具体落实。(二)教师小组:同伴互助(共同发展),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建立在教师的合作基础之上,力求通过合作互动、相互影响,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那些尚未形成教师学习型组织的、教师个人自发的研修,一般难以凸现“校本”特点,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校本研修。(三)教育专家:专业引领(专业提升)。校本研修的实质是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校本研修虽然基于学校,对学校的问题进行研究;但提升却不能缺少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学术支持。
三、新时代背景下校本研修的意义
1.体现教育均衡与公平:办好学,让每个孩子上好学。2.实现质量与公平教育: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3.实施智慧与高效教育:讲究教育策略与艺术,提高教育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教育理想与完美生命: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伟大事业,在教育过程中使教师的生命价值实现其美好。
校本研修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研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措施。但农村学校大多由于地处偏僻的农村,无论是硬件设施、师资水平还是生源质量相对城镇学校来说相对较弱一些;因此呼唤农村学校的深度校本研修显得尤为重要!发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团体力量,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逐步改变研修形式化、程序化、浅层化现象,不断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四、农村学校校本研修的现状
(一)认识误区,重视不够,观念陈旧
一些农村学校校长和教师对校本研修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的作用认识不足、观念陈旧。认为只要考试成绩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好。校本研修的价值取向模糊,指令性、应检和追风型研修在农村学校比较普遍。在一些教师眼中,校本研修就是一种对行政命令的执行,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视校本研修为“负担”,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创新性,不是“我要求参与”,而是“被安排参加”、“被迫参加”。被支配、被约束、被管制下的校本研修,是难以激活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创新。
(二)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点状、片段式,缺乏系统设计
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校本研修内容枯燥,形式单调。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还没有及时反思,更没有进行透彻、系统的探讨与研究。大多数学校的校本研修还只是一般性的听听课,流于形式的议一议,没有什么主题,到学期末老师们只是应付地写一份教学工作总结;大部分教师认为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也搞不出什么名堂,和提高课堂教学也并无直接关系,更多只是应付检查或评比时的点缀。其次在校本研修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有时个人难于解决,而又孤立无援,便会产生退缩和懒惰心理。由此以来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因为机制不健全和认识误区等因素的影响,只能低水平徘徊。
二、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的对策
(一)校长重视,立机制,强化措施
校长要提升教育观念,构建以校为本、以研导修、以修促研、研修一体,互生共荣;引领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规划校本研修内容,建立有效的校本研修制度,创新校本研修方式,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创设有利于教师研修的氛围,如目标激励、参与激励、尊重激励等多种多样的激励方式,使教师感受到只要积极参与校本研修就能实现教师个人目标和学校目标,让每一位教师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校本研修中的受益者;从“要我研”转变为“我要研”,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研修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校长不仅是校本研修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更应是校本研修的引导者和学习者。校长也要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了解校本研修的真实情况,引领教师提高研修能力,与教师共同成长;要给教师在进修、培训、理论学习等方面大开方便之门,为研修活动的开展提供时间、条件保障。为此,做到这样两个方面:一是构建校本研修制度体系。二是要强化措施,推动校本教研活动开展。要通过学校强有力的校本研修制度的落实,来强化规范校本研修行为,使教师的教学研究行为由被动逐步过渡到主动,最后形成习惯,达到教师将校本研修作为自己的一种工作,生活状态的境界。三要为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的保证、服务机制,使校本研修长期持久地开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研修成为教师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
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校本研修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教师的发展潜力是由教师的反思力决定的。教师应“吾日三省吾身”:我需要研修吗?我需要什么样的研修?我的研修能做什么呢?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围绕某一典型课例或教学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观点进行剖析,使研修不再只是简单的备课,而是研究探讨问题;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思考,乃至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目前适合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如下:1.自主研修。自主研修的方法主要有读书、撰写反思等。不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更要广泛阅读专业之外包含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类的书籍,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不断吸收优秀的知识沉淀,充分领悟知识结构的脉络与延伸,才能做到自己教学的厚积薄发,才能走出守旧的桎梏。另外撰写反思也可以帮助自己不断整理教学的得失,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逐步达到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目的。2.集中研修。集中研修是农村学校研修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集体智慧研究解决“难题”的“大会战”。还可以根据县域实际,按划定的片区,各片区集中研修活动,可由片区学校轮流承办,承办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研修特色,教学工作亮点,确定教研主题。如优秀研修团队活动展示,优质课交流研讨活动,研修成果经验交流活动等。3.团队研修。团队研修具有同伴互助的资源优势,具有问题课堂化的特点,具有研修交流共长的特点。团队研修值得借鉴的是观课议课和集体备课等。观课议课要以团队的研修主题作为观课时的关注点,议课时围绕着研修主题以及课堂上学生学习状况为依据;以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对授课教师上课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接地气”的沟通和探讨,无需阿谀奉承和“蜻蜓点水”式泛泛而谈;最终达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目的。集体备课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大纲和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再不是大家在固定时间、地点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集而不研”的简单应付,草草了事。4.网络研修。网络研修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利用网络开展的交流、学习、论坛等研修活动,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整合信息化、主题式校本研修现已成为主流。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有研修博客、QQ论坛,欣赏式探询工作坊(集散教学精彩的校本研修活动),群策群力工作坊,“教学小现象研究”工作坊等形式以及许多研修茶座就是一个完全服务于校本研修工作而专门建立的,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提供平台;并在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中相互切磋,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三)专家引领、骨干教师指导,校本研修螺旋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