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幸福的感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感恩;利他行为
作者简介:王艳辉(1985-),女,四川资阳人,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张少浩(1989-),男,广东潮州人,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129-02
在我们日常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行为,心理学上称之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常常使利他者内心愉悦,并能够满足其自我价值感的需要,使他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1]更重要的是,利他行为对国家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及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文化发展多元化,人们的世界观变更速度快,特别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日新月异的现状,导致利己与利他观念倒置,社会利他行为弱化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行为表现代表着青年人的主流和方向,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对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减少和改变利他行为的弱化现象,促进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观幸福感与感恩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量化个体对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指标之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评价,是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即生活满意度;二是正性情绪,包括诸如愉快、高兴、觉得生活有意义、精神饱满等情感体验;三是负性情绪,包括忧虑、抑郁、悲伤、孤独、厌烦、难受等情感体验,但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其中,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的关键指标,作为认知因素,它是更有效的肯定性衡量标准,是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另一个因素,以往研究表明,该因素对利他行为具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情绪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情绪不仅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驱动作用,还可以调节认知加工的过程和人的行为。[2]由于情绪具有功能性,那么不同的情绪也会对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情绪好的情况下人们会去帮助人,积极的轻松心境能够显著地促进利他行为。积极的心情会产生积极的想法和积极的自尊,从而导向积极的行为。也有研究者认为好心情影响人对情境的理解,心情好的时候更易回忆起积极的思想、经验和情感,其中可能包括积极的助人经历,因此就很可能促使人们做出利他行为。而关于负性情绪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通常人们认为情绪不好的时候会降低帮助他人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人们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往往也有助人的表现。[3]如Cialdini等认为,通过帮助别人,往往能减轻自身的忧伤和苦恼。
感恩是指个体用感激认知、情感和行为了解或回应因他人的恩惠或帮助而使自己获得积极经验或结果的心理倾向。[4]感恩是一种个体资源,是个体自身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品质或人格特质,它具有广泛的适应功能。可以说感恩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生活取向。McCullough等人认为感恩是一种道德情感,一个人在受到别人恩惠后会产生感激之情,这种情感会促使个体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5]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Larson以成人或大学生为被试,通过想象或自我报告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感恩促进了个体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为感恩既可以强化施惠者在将来继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强化功能),又可以激发受惠者对施惠者或他人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动力功能)。[6]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两点假设:一是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生活满意度对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二是感恩对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
二、调查方法
1.被试
被试来自广州市的四所高校。共发放问卷490份,回收435份,回收率为88.78%,剔除漏选、多选等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0份,回收有效率为89.66%。其中,男生170人,女生220人;工科56人,理科187,文科147;大中城市52人,城镇124人,农村214人。
2.研究工具
(1)感恩问卷。采用McCullough等编制的感恩问卷GQ-6,该问卷通过评估个体感恩体验的频度和强度,以及激发感恩情绪事件的密度和广度来评定个体感恩情绪特质的个体差异。共6个项目,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采用7级评分,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对反向计分项目反转处理后,计算所有项目的均分代表青少年的感恩水平,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本研究中,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关键词:老年人 体育锻炼 主观幸福感
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快,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也随越来越多,老年人口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的责任。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而主观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研究表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依赖于他们生活领域的满意程度和在这些领域中获得的情绪体验,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紧密相关,对老年人的认知和社会交往有着积极的影响,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2]。所以,关注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和谐社会下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老年人“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等相关资料及书籍,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归纳整理,为本论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第一,《体育活动等级量表》[3](PARS-3)由武汉体育学院梁德清等人修订。该量表从身体锻炼的强度、时间和频率3个方面来确定身体锻炼量。该量表所使用的身体锻炼活动量计算公式为:身体锻炼量=强度×时间×频率。身体锻炼量制定标准是:小锻炼量≤19分,中等锻炼量为20~42分,大锻炼量≥43分。第二,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采用郭兰秀(2008)编制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调查表》。郭兰秀在体验论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轮调查与项目分析,编制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共有支持体验、舒适体验、自主充实体验、知足充裕体验四个维度,经检测,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第三,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分别抽取郑州市金水区、管城区、高新区、惠济区等四个区的公园或晨练场所,并选择60岁以上的男性, 55岁以上的女性进行问卷发放,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76份,有效问卷538份,有效回收率为93.4%,其中男性老年人为216人,女性老年人为322人。
1.2.3 数理统计法。对所得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和谐社会下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主观幸福感的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所调查的老年人的锻炼主观幸福感还是相当高的,主观幸福感总分的平均数为53.11分,与满分70分相比来说,足以说明所调查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相当高。大都知道,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的愉悦感,使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减免或减缓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因此,体育锻炼能使老年人产生流畅体验和愉的正性情感,减少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感,从而提高生活的满意感和幸福指数。
大量研究表明,与子女同住或夫妻同住的老年人比那些独住、空巢老人或丧偶老人的幸福感要高得多;健康的老年人比多病的老年人幸福感要高。这主要是因为在经历退休或子女现嫁或出外工作后,心理存在过多的不适应而产生的孤独及郁闷,参与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提高机体机能水平,增强抵抗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排除寂寞,扩大老年人的交际范围,减少孤独情感的产生,陶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不但可以增强自尊,还可以在运动中减轻或忘却不良的情感和事由,促进幸福心态的产生,增加运动的快乐体验,活的开心、健康和快乐。
2.2 不同体育锻炼量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通过对调查老年人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频率和运动量的分析发现,老年人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较多,锻炼频率高,但运动量大多为小强度的锻炼,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特殊情况分析,老年人大多是退休在家,没有过多的事情,他们的自由时间相对较多,锻炼时间较为稳定,锻炼目标也较为明确,所以他们的锻炼量虽小,但由于他们锻炼的时间多,频率高,也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尤其是他们这样安排锻炼,也会有更的时间和机会与朋友进行聊天、交流。也就是说,从支持体验维度上讲,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会有更多机会与其它老年人进行交往和感知,从舒适体育维度来讲,老年人在参与体育锻炼时会从中获取较高的身心健康体验,有利于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从自主充实体验维度来讲,老年人有明确的锻炼目标,能够自由调控自身锻炼状况及锻炼计划的实施,有利于获得锻炼的心理体验;从知足充裕体育维度来讲,老年人有能力支配其锻炼消费,更有利于自己锻炼的成功体验。这主要是由于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是老年人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对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认知能力等都具有明显的效果;再者,体育锻炼不但治疗心理疾病,如减缓抑郁和身体不适等症状,从而增强自尊,还可作为一种发泄生活压力的方式,通过参与体育锻炼使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应激情况发泄出去,从而减缓应激,达到身心机能的平衡;此外,体育锻炼大都是与他人协作的配合运动,也是主动积极地参与他人的协作过程,老年人通过参与他人合作的锻炼,能有效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交往,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提高老年人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适应能力[4]。
2.3 不同性别、年龄段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性别老年人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分析发现,女性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幸福感比男性老年人的幸福感指数稍高一点,但差异不显著,这说明老年人性别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将老年人以5岁为年限划分不同的年龄段,通过不同年龄段进行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舒适体验维度组间差异存在显著差异(P
3.结论与建议
体育锻炼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老年人在参与不同体育锻炼量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支持体验、知足充裕体验、舒适体验等维度上存在差异性;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指数在不同年龄组分析中存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间不存在差异性。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宣传工作,重视和加强老年体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并注重适宜老年人体育锻炼设施的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段良娟 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对老年人参与太极拳锻炼坚持性的影响研究 [D].天津体育学院,2013.5.
[2]陈爱国,殷恒婵,颜军 体育锻炼与老年人幸福感的关系: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J].中国体育科技 2010,46(1):135-139.
[3]梁德清.我国大学生应激及体育锻炼研究 [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1992.
社会支持在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来,Cassel和Cobb(1976)在精神文献中首次提到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1]。国内外学者从社会行为性质、社会互动关系、社会资源作用等不同方面对社会支持下了定义,但其内涵并未达到完全的统一[2]。这些社会支持概念中所共同的是,可获得的、与各种社会关系有关的,外部资源[3]。主观幸福感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评价自己快乐与否,对生活是否满意的重要指标[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共调查了某医学院280名学生。其中男生78名(27.85%),女生202名(72.15%);其中大一学生35名(13%), 大二学生148名(52%), 大三学生97名(35%);独生子女122名(43.5%),非独生子女158名(56.5%)。
1.2 方法
研究工具如下:(1)SSRS量表 对社会支持的测量采用了肖水源编制的量表[5]。该量表简单方便,信效度高,易于操作。(2)GWB量表 对主观幸福感测量采用了美国编制的检测量表,共6个分量表,从不同侧面客观科学的测量主观幸福感。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总得分及各因子得分 前者的总得分为68.28±6.71,后者的总得分为 37.34±5.10。
2.2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研究 皮尔逊相关分析表明两者总得分间的相关为.33,意味着两者呈显著相关。前者的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和紧张维度与后者的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相关显著(P0.05)。
2.3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主?^幸福感上的差异性研究t检验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主观幸福感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前者得分为68.10±6.04,后者得分为68.40±7.20 t=0.36,P=0.71 从均值可以看出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精力、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的独生子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而对健康的担心、忧郁或愉快的心境、松弛和紧张、主观幸福感总分独生子女要低于非独生子女。
2.4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上的差异研究 t检验表明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的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前者得分为36.80±4.93 后者得分为37.70±5.20 t=1.56 P=0.12。在客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而主观支持得分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t=-4.189,p=0.003
3 讨论
3.1 研究调查了某医学院280名大学生(因大四学生在外地实习不容易获得样本数据,故只调查了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结果显示,医学院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均分为37.34±5.10,而社会支持的均分为68.2±5.11。t检验表明是否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总分及各维度上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在客观支持分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维度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不显著,而主观支持得分上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显著(t=-4.189,p=0.003
3.2 本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总分间的相关为.33,意味着两者间呈显著相关。 因此,个体在遇到困难时应及时从朋友,同学,家人和学校等各个官方非官方组织求助以获得帮助和支持来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和困难,维持良好健康的心身状态。
【关键词】 糖尿病;皮肤交感反应
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2.5%,继印度之后居世界第2位,2型糖尿病占95%,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发病正趋低龄化[1]。周围神经包括自主神经的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呈渐进性发展[2],影响全身自主神经纤维,加速2型糖尿病慢性进程[3],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心肌梗死后死亡、无察觉及严重低血糖和猝死风险,降低生存质量,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沉重负担[4-5]。皮肤交感反应能准确反映植物神经的早期变化,是一种有价值的早期诊断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本文旨在研究糖尿病与皮肤交感反应两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糖尿病诊断参照WHO 1999年颁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从中排除:(1)有明显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者,如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脑卒中等;(2)可能并发周围神经损害者,如腕管综合征、慢性酒精中毒、药物中毒、尿毒症等;(3)非糖尿病原因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者,如帕金森病、抑郁症、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4)影响心率血压变化分析者,如3级高血压、慢性心功能不全(3、4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频发房性早搏、频发室性早搏等;(5)不能配合检查者,如糖尿病视网膜出血、严重视力障碍、危重病、痴呆等;(6)不愿参加试验者后。纳入19例作为病例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45~79岁,平均59.6岁,体重指数(BMI)19.3~28.6,平均23.2,糖尿病病程0.1~20.0年,平均8.2年。选择同医院同期内科门诊健康体检咨询者10例、职工志愿者7例,共17例作为对照组。此17例均无糖尿病史,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35~81岁,平均52.6岁,BMI 17.9~29.0,平均23.0;两组年龄、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病例组与对照组年龄、体重指数比较
1.2 皮肤交感反应测定 对病例组与对照组使用相同的方法及人员进行皮肤交感反应测定。检查在肌电图室内进行,室温控制于20~24℃,环境安静,光线稍暗,使被试者清醒、放松,皮肤温度控制在32.0~36.0℃(测量仪器:KFT61皮肤测温仪,乐清市康复医疗设备厂产),皮肤温度低时热水袋加温并保暖。在肌电图机(丹迪牌,丹麦1993年产,四道同步记录)上检查,采用电刺激法,设置刺激时程0.2ms,带通0.3~60Hz,分析时间10s,灵敏度0.5~5.0mv/cm(读数时灵敏度设在0.5mV/cm),受检者仰卧位,四肢手足掌心掌背酒精脱脂,必要时细砂纸摩擦降低局部皮肤电阻,盘状电极(肌电图机配套配备)置导电糊,掌心置记录电极,相对应掌背置参考电极,与皮肤紧密相贴,胶布固定,地线置于刺激点近心端15cm,调整刺激电流至20mA,分别刺激左腕部正中神经、左踝部胫后神经,每部位刺激2次,相隔约1分钟,如无波形出现,以不规则时间间隔约1分钟,逐加大电流至30mA、40mA刺激,如仍无波形,记录为波形缺失。记录图形自动保存,选择波形起始明确、波幅高者计算起始潜伏期(从刺激至波形起始的时间)、波幅(峰-谷值)、面积(以基线为准线,与波形所围成的曲线内面积)。所测量图形中,任一波形缺失者为异常,其他为正常。
1.3 统计学分析 两组计量资料比较,根据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结果,正态分布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或等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率的比较)或秩和检验,统计数据应用SPSS11.5软件处理。
2 结果
两组SSR值比较,SSR起始潜伏期、面积、上肢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下肢波幅较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根据卢祖能等[6]提供的30例对照数据下肢波幅为1.5119±0.7769mV(x±s)。以x±s判断参考值范围,下肢波幅下限为-0.0419mV,>0mV时下肢波幅为正常,所以,只要下肢波幅出现即为正常,SSR的异常为任一肢体SSR波形缺失。两组SSR异常率比较,病例组SSR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多种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终身疾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和多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而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又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植物神经损伤尤为多见。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往往迟发于病理改变,以致确诊时病理改变多已明显,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直接影响预后。SSR是人体在接受刺激后引起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记录到的表皮电压变化,主要反映的是交感神经节后C类纤维的功能。本试验SSR起始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波幅下降在波幅缺失前也无差异,故认为除波幅缺失外其他指标对判断SSR异常无意义。SSR波形缺失下肢多见,反映自主神经损害远端可能更早受累,因为下肢神经纤维和迷走神经一样,是全身最长的神经。SSR方法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是目前定量评价植物神经功能的敏感指标[7]。在对DM 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时增加SSR的检查项目,不仅方法简单,而且能全面了解交感神经的损伤情况,从而早期进行干预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97.
[2] Ewing DJ,Campbell LW,Clarke BF.The natural history of diabetic autonomic neuropathy[J].Q J Med,1980,49(193):95-108.
[3] Carnethon MR,Jacobs DR Jr,Sidney S,et al.Influence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dysfunction on the deve1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the CARDIA study[J].Diabetes Care J,2003,26(11):3035-3041.
[4] Gerritsen J,Dekker JM,TenVoorde BJ,et al.Impaired autonomic fun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especially in subjects with diabetes,hypertension,or a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the Hoorn study[J].Diabetes Care J,2001,24(10):1793-1798.
[5] Yuan Kunxiong.E1ectrophysio1ogic evaluation of autonomic ner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11itus [amster] [M].Wuhan: Wuhan University,2005:4.
作者:王彦君 李振军 孙百琴 刘淑云 马卓
【摘要】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38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的同时给予替比夫定600mg,一日一次,口服,疗程52周,比较患者治疗52周前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病毒学改变情况。结果 31例(81.6%)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稳定,Child-Pugh评分下降,肝功好转或恢复正常;32例(84.2%)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7例出现HBeAg 阴转,4例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结论 替比夫定治疗伴有病毒复制的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改善肝功,减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生存质量,并且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肝硬化 乙型 活动性 替比夫定
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肝病的晚期,预后差,常在较短时间内演变为门静脉高压症及肝功能衰竭,如能采取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衰竭的进程极其重要。替比夫定对慢乙肝患者具有较好的抗病毒作用,但在肝硬化的治疗上报道不多。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替比夫定对病毒复制活跃的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
资料与方法
1.病例资料: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8例,诊断符合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1]。
2.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入组前未经任何抗病毒药物治疗,并且至少6个月内有ALT异常,需要进行肝硬化治疗者。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黄疸、低白蛋白血症、腹水、脾功亢进。但伴重度黄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经保肝对症治疗无效者除外。
3.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保肝、对症治疗基础上给予替比夫定600mg/d(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一日一次,口服,观察周期:52周。
4.观察指标:治疗前后肝功能、HBV DNA水平 HBeAg阴转及转换情况,肝功能检测采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HBVM采用anths2010,试剂均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BVDNA定量采用核酸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试剂由深圳匹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治疗中每1~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肾功能,同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药物不良反应。
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做t 检验,各种构成比及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显著性检验标准为P<0.05。
结果
1.一般资料:入组38例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29~68岁,平均45.8岁,Child-pugh A 级10例,B级18例,C10例,在治疗期间2例因肝功衰竭死亡,2例并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死亡。
2.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治疗52周后,34例病情得到缓解,乏力、腹胀减轻或消失,24例有腹水者18例完全消失,Child-pugh评分由治疗前10.6±0.8降至5.8±0.7。
3.肝功生化指标和血清病毒学指标的改变:
转贴于
4.不良反应方面:替比夫定治疗期间患者耐受性较好,2例患者出现CK异常升高,但并无临床症状,未作特殊处理能继续治疗,患者未感不适。其余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对乙型肝炎肝硬化主要采取保肝、对症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疗效差,病情易反复,最后死于肝功衰竭或各种严重并发症。随着慢性乙型肝炎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认为有效的抗HBV治疗可以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减少肝细胞癌的发生[2]。2010版慢乙肝治疗指南也强调:在慢乙肝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3]。干扰素对HB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损害严重,肝储备功能差,干扰素的应用受到限制,替比夫定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具有强而选择性地抑制HBV DNA聚合酶的活性[4],体外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其强效快速的病毒抑制和高的血清学转换,其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目前正在探讨中。本中心入组病例使用替比夫定治疗52周, 81.6%患者治疗后病情缓解趋于稳定,Child-pugh评分下降,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32例(84.2%)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其中7例出现HBeAg 阴转,4例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因此对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抗毒治疗必要的。本中心全部入组的38例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2例因肝功衰竭死亡,2例并发严重感染、肝肾综合征死亡,由于用药时间短,其原因可能与抗病毒药物无关或疾病终末期无法逆转,提示应及早应用。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因此,替比夫定为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由于病例数较少,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的临床观察研究。
参 考 文 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8:324-329.
[2]Yang YF, Zhao W,Zhong YD, et al.Interferon therap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reduces progression to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 meta-analysis. J Viral Hepat,2009,16:256-271.